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1

[关键词] 文学性;中国文学;中国动画

“动画电影”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一般情况下要称其为动画电影至少要符合以下三点要求:其一,有逐格的拍摄并连续播放的技术基础;其二,以一定的美术形式作为内容载体[1];其三,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事物看起来像有生命一样运动的表现形式。基于这三点特质,使动画区别于其他视觉叙事形式而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中国最初是没有“动画电影”这一概念的,对于这一艺术作品形式,中国人统称之为“美术片”,这是中国人在世界动画史上所创造的一个新名词。(因为社会语言学或者约定俗成的原因,现在人们对这一视觉艺术形式都统称“动画电影”,为了叙述的方便,以下也沿用这一称谓)如果分析一下这一冠名的文化内因,则无疑对理解中国动画电影的早期发展提供了一个线索,只要稍稍了解一下美术的定义或内涵,则可探知中国人对“动画电影”的文化定位和诠释方向。

自中国动画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如果简单回顾一下中国的动画史,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首先是模仿期。对于一个文化舶来品来说,模仿是必经之路,且是学习的重要手段,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也不能例外。接下来就是创造,以前的模仿就是为了后来的创造,虽然这两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其中隐藏着必然的因素,这个因素既是内因又是外因,它随着实践者的能动性发生转变。创造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对中国动画电影来说,没有创造的存在是无意义的存在,尤其是威尼斯儿童电影节更让中国动画人认识到独创性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迫切性。能够称得上比较完全中国意义上的创作的当是1956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骄傲的将军》。“影片不仅在人物形象、背景设计等方面具有民族化风格,而且人物性格、动作、习惯及语言等,都有中国民族的特色。骄横跋扈的将军及奴颜婢膝的食客,采用中国京剧脸谱的造型方法,这样,既有中国的艺术风格又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在人物动作上,又吸取了戏曲艺术中程式化的表现手段,使他们更有中国古代人物的风貌。”[2]自此,中国动画电影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中国独有的且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动画艺术类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更以鲜明独特的中国风格震惊了国际动画界。尤其是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彩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该片不仅在造型、布置、用色等方面成功的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及民间美术的特色,同时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完美融合其中,显现出独立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这部影片“解决了中国动画片民族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将以音乐表演为核心的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成功地移植到以叙事为核心的动画电影中,使其成为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成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电影)叙事体系与(戏曲)表现体系的融合,同时也在于它能够使那些不具备戏曲程式语言修养的观众顺利的欣赏”[1]。尤其值得今天动画人注意的是:这部影片使不同艺术体系的借鉴融合成为事实!这个事实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但遗憾的是现实中这个事实的巨大意义被人们习惯性地忽略了。而造成这个忽略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人们忘记了戏曲(戏剧)属于文学的范畴或者说为其门类之一。

按照一种比较普遍看法,一般提起文学,似乎就使人想到小说或散文等,不会想到文学会和音乐、戏曲等有什么联系。这是对文学的狭义理解,其实文字只是文学得以留存及传播的工具之一。曾有位学者说过:“文学是思想的文字的表现,通过了想象情感及趣味,而在使一般人们对之容易理解并且惹起兴味的那样非专门形式中的。”[3]这是近代有力的文学定义,可谓甚是中的,比较精密且无偏狭或广泛之失。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其实最早出现的就可以说是口头文学――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比如在中国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就是孔子搜集整理的《诗经》。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既然中国的动画电影可以与中国戏曲融合,那么,为什么不能和其他的文学门类融合呢。这话说起来很容易,但操作起来肯定是有难度的,并不是让动画人物在剧中吟诗或者读文章,而是让动画电影从此具有文学性。

“文学性”是一个比较笼统广泛且难以言传的概念,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多义性、暧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这些特征为艺术家们(也包括动画电影创作者)的形象思维和创作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其实在早期的中国动画电影中,就有这种“文学性”的动画实践,比如说很“文学”的、极具诗意的水墨动画《牧笛》。在这部动画中,几乎没有一句台词,故事的结构也极传统和简单。说它传统,是因为故事结构就像是中国五代时期画家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画中人在下棋,画里屏风中的人也在下棋。这部动画中,牧童睡着梦见牛丢了,于是吹笛把牛找回,梦醒之后果然牛走丢了,试吹牧笛然后牛长鸣回应,就和梦中发生的一样。说它简单,是因为故事的情节确实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但通过把这个“简单”空间重置,简单又变得不简单了,这就是有诗意了。有点类似“醉里挑灯看剑”,或者“对影成三人”;又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像“别中还梦别,悲后更生悲”的意思了,很难说清但又有另一番意味。另外,这部影片就一人一牛,没有语言的交流甚至一句对白也没有,使影片与观众之间的交流理解摆脱了“言传”的普通电影模式,而是用过音乐与画面的有机融合与观者达到“意会”的心灵交流。此后,另一部水墨动画《山水情》也有异曲同工的妙处。把动画电影与文学关联起来并不仅仅是这种诗意化或者文学化,这其中肯定包含了不同层面及程度的各种各样的融会贯通。也许,动画创作者只要能够抓住其中的某一点,就能有所增益于自我的创造及动画电影的发展。再比如说创作于60年代的仿真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就并不是上面所谓的诗意化的,而是根据动画电影的内容采取相应的叙事语言及图画形式。这部动画源自一部报告文学,并且,剧组人员直接面对面采访了人物原型,深深地被她们及她们的行为所感动,从内心深处产生并激发了歌颂这两个小姐妹的强烈愿望,于是就有了另一种具有崇高既神圣的诗意化。这种诗意化是出于创作者心灵及精神上的迸发,更或者是灵魂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触动激越。无论如何,在当前语境下的动画电影的发展,其文学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未来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如同“中国画”这个概念是为了区别于西洋绘画而产生的一样,中国文学也是为了和西方文学厘清关系而诞生的。其实这些个称谓无关紧要,关键是各自的核心及精神必须保有且不能遗弃,因为这些是存在的惟一的合理理由,对任何一方都是如此。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还有其独特的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所支配,这是一个必然的事实,不能否认。其思想渊源有基于儒家学派的道德观念为核心的入世思想,给中国文学带来了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但同时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体系是互为补充的,分别给予中国文学以不同侧面的影响。尤其老庄哲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更是巨大的:揭示了艺术中虚和实、无和有的辩证的方法论与认识论,这些对于形成中国文学含蓄精炼的表现形态的特点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故中国文学讲求中和之美,不把情感表达得过分热烈,大都感情节制且思想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文学乃至其他艺术门类都极强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的表现方法,没有纤毫毕现地直接描述,而是把艺术感觉和想象的空间留给观者去品味遐思;同时,更强调自然的纯素浑朴,因此中国的艺术家一直以来都把技巧与不露凿痕的无技巧境界结合起来,所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是也,这是大多数中国艺术家毕生梦寐以求的艺术境界。故此,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相比,大体上说,西方文学显得直截了当、率性任真、锋芒毕露又深刻广大;中国文学则委婉曲折、含蓄深沉、机智微妙。按照唐君毅(1909―1978)的说法,中西文学的理念分野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中国文学重视诗歌散文及中国文字文法之特性;其二,中国自然文学中所表现之自然观;其三,中国文学不长于英雄之歌颂及社会之写实,而尚豪侠以代之;其四,中国小说戏剧,不重烘托一主角之性格与理想,而重在绘出整幅之人间;其五,中国人间文学中之爱情文学重回环婉转之情及婚后之爱;其六,中国人间文学范围,包含人与人之各种关系及人与社会历史文化之关系;其七,中国文学重两面关系中之一往一复及超越境之内在化;其八,中国文学之悲剧意识有超越性,有虚与实、悲与壮。[4]而西方文学正与之相反相左或不相干。也许这两者之间可以有所借鉴,但却是绝对不可以替换的,而自近时代以来,这种替代的倾向越发的明显。托尔斯泰(N.Tolstoy)有句名言:“艺术与科学,同是人类进步的两个机关。”[3]中国人在接受西方科学技术的时候,为什么总以为另外的这个机关也把握在西方人手中呢。

“中国动画之所以成为中国动画,正因为其特质就是无论从形式或内容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图像表现。这个文化的独一无二就决定了表现这个文化的动画独一无二,这才是中国动画区别于世界其他动画艺术而存在和发展且能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5]同样的道理,中国文学也有类似的情节,但相对于动画来说,中国文学的发展情形要复杂得多,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社会及文化诉求的需要,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里无法展开详述,只是强调一下,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源有流,无论外在的形式或者内在的内容怎样的变化不定,但中国文学的精神是不会变的。如果变了,就不能再称其为中国文学。从这一层面讲,中国动画与中国文学有同一性:即这两者的存在理由的同一,也就是说,它们的特殊正是由于都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属性。(关于中国动画之特殊性论述,详见拙作《中国动画电影形式建构的文化渊源》电影文学2010年第18期)这里试述一下中国文学的特别之处,当然这个特别是相对西方文学而言的。同时要指明的是,这个特别之处正是当前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可资借鉴融合的特质。

[参考文献]

[1] 聂欣如.动画概论[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2-183.

[2] 张松林.创造富有民族风格的中国美术电影[A].中国电影年鉴•1981[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176.

[3] 姜亮夫.文学概论讲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6.

[4]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3-263.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2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特质 重要性 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98-01

文化是语言存在和利用的环境,同时语言也是对文化的直接反映,在英语学习中必须要掌握语言使用包含的文化内容,体验不同的文化意识,只有这样不断的培养英语文化理念,才能更好的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现今,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没有对文化特质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特质进行细致研究,以此来推动英语教学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从英语教学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出发,论述了英语教学文化引入的重要性和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体现的具体内容,并详细的分析了英语教学文化培养的具体措施。

1 英语教学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递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只注重语言学习而忽视对文化的了解,在英语学习中就会形成一定的障碍,造成学习成绩止步不前。而现今的英语教学缺乏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的正确引导,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文化的介入与教学方向都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教师的理念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都把英语教学作为一种理论语言教学,无论从语言结构、语言转换、语言演变等方面,都认为英语的语言学习只是针对语言本身,在这种理念下教师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语言培养策略和教学模式,语言文化教学难以开展;其次,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英语参考资料过少,这极大的限制了师生对语言文化的了解,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词汇在字典或教材上能够查到,但语义往往存在偏差,这就是英语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虽然有部分教师认识到了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由于资料偏少,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文化传递。

2 英语教学文化引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文化引入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必要过程,同时也是语言自身特点和文化关系所决定的。

2.1 提高语言的交流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文化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的掌握了语言符号系统是不够的,还要细致的对语言文化进行学习,如果只是一味的强化语言的运用,会造成在实际交流中不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表达,而犯下严重的语用错误,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文化的引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2.2 提高社会文化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我国与国际的交流日益增多,这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同时因文化差异引发交往中的误解也时有发生,这往往是因为对某些国家的文化不够了解,利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不能更好、更准确的进行表达,就会引发一些误会,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英语文化的社交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加以重视。

2.3 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中文化的引入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中在满足学生的语言学习需求的同时,教师还要加大英语文化的引入,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文化背景、文化内涵、词语形成的特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强化英美文化习俗的灌输,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英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风俗等,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促进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下的语言含义。

3 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体现的具体内容

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体现应从三个方面出发:词语文化、环境文化、习语风俗文化。

3.1 词语文化

词语文化在不同的国家、语言、民族中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词语文化也有一些特性,如:“龙”这个词,在英语文化或西方文化中是邪恶势力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个图腾,是吉祥的动物,文化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我国文化常把龙比喻为积极向上的一面,如生龙活虎、龙马精神等,而在西方则体现出邪恶的一面,如:the great dragon,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词语文化的体现,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3.2 环境文化

语言交流中也要注重环境文化,英语交流也不例外。人与人都是在交流中相互了解的,而跨语言跨文化交流中环境文化就显得更为重要。如英语国家比较忌讳13这个数,在交流过程中或活动安排上一定要避开13这个数,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文化了解,就会引发交际上的误会。

3.3 习语风俗文化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在习语和民俗方面尤为突出。习语是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与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有的习语直接表达人们劳动中的习惯,而有一些则是外来语的演变,风俗则包括了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化。在外语教学上教师要利用好习语和风俗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把课本融入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4 英语教学中文化培养的具体措施

4.1 显性教学方式

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显性教学的方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国家的概况、环境、历史、习语、典故、人文等内容,进行专题式的讲解,强化对英语文化的直接灌输,促进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课下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过一些西方节日,讲授一些关于西方的风俗和习惯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认识和培养。

4.2 隐性教学方式

隐性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英文电影、英文小说、英文故事、英文歌曲等,对学生进行隐性的英语文化引导,并由浅入深的挖掘其文化内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看或多听一些与英语国家有关的文、史、哲方面的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听说等构建背景知识图式,从而为英语的阅读理解和交际服务打下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3

一个企业的灵魂在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从狭义上讲体现为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商品经营中的市场竞争,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越来越剧烈。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局势,如何增强实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这是摆在国内广大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四川长虹,青岛海尔,是中国国有企业最为成功的代表和典型。然而更多的国有企业却是效益低下,为什么同样的国有企业,却有兴有衰呢?我们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亏损的问题,不能不对此有所深思。

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与企业的文化经营既灵魂经营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制度优势在于能够必然地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人翁意识,使职工关心企业,努力工作;有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及时避免和制止损害国有企业利益的行为;保证企业的决策行为有序、高效、科学;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国有企业制度或体制,才能使更多的国有企业发展和壮大,也才能减少国有企业的亏损与衰落,最终建立起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制度。缺乏这样的体制或制度,那么个别国有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只能是幸运,更多的国有企业亏损和衰落则不可避免。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企业文化经营的理念。

一、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规范化管理阶段,商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加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尤其中国加入WTO后,依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各成员国必须规范政府的干预行为,实际上,也只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不再到处挥舞,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国内企业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参与竞争,必须遵循国际规则,也就是说,不可能再享有政府的行政保护了。同时,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将来也没多少法律空子可钻,企业只有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参与正常的市场竞争,并

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二、 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竞争的最大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竞争的直接表现是质量之争、价格之争、服务之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品牌之争;而实质上支撑这些竞争的却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拓展手段和组织管理水平;而体现这些特征的最终载体是人,因此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的竞争又体现在智力创新能力的竞争,因为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和服务手段的创新,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企业在同行业中持久地处于技术进步领先、管理机制领先、市场营销领先和服务水平领先,也才能具备价格优势,才能提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诚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唯有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它一切物质资源如资金、设备、商品等,只有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才会发生作用。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企业之所以高度重视人才、积极挖掘人才,道理也在于此。因而我们说,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竞争的最大优势,谁拥有这样的人才团队,谁就具备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的优势,谁就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遥遥领先,成为赢家,永立于不败之地。

三、 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既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呢?靠教育培训,这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抓好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员工的知识技能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企业,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显。

有人说,企业通过挖掘优秀人才,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同样离不开教育培训,因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靠引进一、两个尖子人才就能解决问题的,尖子人才往往只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能力,或是技术人才、或是营销高手,而这些人才如果不能适应环境、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未必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曾经有某电脑软件公司,通过人才猎头高?挖"到一位顶尖水平的软件开发工程师,老板开始敬之如神明,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但此人与公司内各部门关系较差,工作中发生了许多矛盾,结果未满三个月,该尖子人才就辞职走了。

企业创新能力体现在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也只有综合性的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有竞争优势的创新能力。尤其人才培养不只是重视知识技能方面,还要考虑品德、情感、志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考虑企业文化、考虑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这是只有企业综合性的教育培训才能做到的。谁在这方面把握得好、做得好,谁就能在竞争当中保持长久的整体创新优势,最终在竞争中打败对手,获得胜利。

四、 现代企业怎样进行企业文化经营

我们提出的"企业文化经营"的理念,其实并不是新的发明创造,无论是国外成功的知名企业,还是国内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其领导者也都知道人才重要,明白抓好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大都建立有自己的培训中心,甚至开办了自己的管理学院。但问题在于,成功的企业在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后,能够从上到下真正重视起来,并持之以恒落到实处,而我们国内有些企业特别是经营效益较差的国营企业,其教育培训基本上流于形式,上课、考试等都不过是走个过场。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再也不能继续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了,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把此项工作抓到实处。那么,作为现代企业究竟该怎样进行文化经营呢?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从领导开始真正重视起来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行动自然就会发生变化。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到,“与狼共舞”,就必须具备既不会被“狼”吃掉,又有可能打败“狼”的本领。抓好员工的综合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企业“与狼共舞本领的重要途径。从企业领导层开始,对此要真正重视起来,提高思想认识,彻底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企业教育化经营的思想,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切不可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把教育培训工作看成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2、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

企业要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有一定的人的基础和物质基础为前提,这要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入手来考虑。硬件方面,包括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配备必要的教学场地和仪器设备,如电脑、投影仪、音响器材等。软件方面,一是配备一定的师资力量,二是添置必要的图书资料,三是建立长设的信息收集处理部门,有专人负责。

有了一定的人和物质的基础,还要结合企业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设想,针对本企业员工的特质,制定出较为详细的教育培训方案,逐步建立起富有自身企业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提高员工思想素质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爱祖国爱企业的思想境界和正义感,追求事业成功的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服从服务意识,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忠诚敬业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康的身心、积极的心态、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胸怀、优秀的品格等。

二是关于员工文化素质方面的内容。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员工社会知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哲学的、历史的、地理的、宗教的、社会风俗的等多学科知识,开阔员工视野,提高员工融会贯通、知识创新的能力。

三是培养员工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主要指员工所在岗位的职责要求、技术专业知识、相关的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所在岗位部门一般包括技术研发类、生产制造类、人力资源类、行政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

四是培养员工社会交往能力的内容。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合作的时代,必须培养员工的交往水平,主要包括日常的社交礼仪,待人接物的常识,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等。

五是训练员工综合管理能力的内容。主要针对中层以上管理干部,重点培养其宏观把握能力、战略策划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以及个人工作魄力和人格魅力,课程设计包括初级管理、中级管理和高级干部领导力训练等。

3、 把日常工作纳入企业教育培训的范畴

企业文化经营的理念,就是要求把企业一切日常工作都列为员工培训的内容,组织会议就是在上课,落实工作完成任务就是实习;企业最高领导就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门经理就是讲师,有关的文件、职责、制度就是教材,员工拟定的报告就是作业。按这种思路开展工作,就可以随时检查问题,纠正错误,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完成结果的最佳水平。

4、 把员工绩效考核与教育培训考核统一起来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法律文化 法律翻译 归化 异化

中图分类号:DF72 文献标识码:A

语言在人类事物中处于核心地位,法律也与语言是紧密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法律也不会存在。研究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首先是基于文化与语言关系研究之上, 尤其是基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之上。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在此基础上, 还要研究译入语中的表达方式, 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在译入语读者中的理解和反应。因为, 翻译固然要考虑到文化问题, 但最终还得通过语言的操作来完成翻译过程。因此, 在翻译研究中, 语言与文化、宏观与微观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 。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无论是作为一个科目, 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都是从内容上将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 既是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合二为一,也是文化对比研究与“比较文化语言学”的合二为一。

一、法律文化与法律翻译

当今社会,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和全球化给不同国家或不同法律体系的国家进行法律交流创造了条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增多。要融入这个不断变化的全球化趋势,法律翻译也随之在国际法律交流和跨国贸易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法律翻译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总体而言,中国的法律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西方国家。掌握法律知识,精通语言的人尚且很少,更不用说精通法律翻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律翻译在各个领域很少被人触及, 翻译工作一般由文学、宗教和科技翻译占据上风。这无疑分散并误导了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重心。这给研究人员留下一个巨大的鸿沟需要加以弥补。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入世和香港澳门的回归,法律翻译需求的增加,这也无疑给学者们和翻译工作者们强大动力。

二、法律文化和法律翻译

法律翻译是不同法文化之间的迁移过程,也是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以及他们各自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是克服跨语言、跨文化之间的障碍,使这种交流能够发生。因此,译者需要认真、系统的考虑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从法律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法律翻译是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方法论。因为我们所关注的既不是审判本身,也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关于文化与语言的相互关系问题和关于语言在相当复杂的法律文化背景中的应用问题。法律文化是人们相互参与一种独特和方式和现象,以人们使用不同的法律术语和独特的法律表达为特征。但是尽管由于法律语言和法律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人们也应该区分并正确对待语言迁移和文化迁移。

三、正确运用法律文化与法律翻译

每个社会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不同的文化、社会和语言结构,有着自己的特色。而法律概念、法律法规、法律的具体应用则正好折射出了法律文化在这些社会中的不同。法律翻译包含了从一种法律制度到另一种法律制度的转移,每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独立的一个法律体系。因此,了解一个国家的法律文化,对法律翻译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由于法律文本具有的特殊地位和其具有的严谨性,提倡归化的翻译者认为,译文只是原文的一种代码转换,翻译时应该忠实原文。国外学者中,奈达是提倡使用归化的方法并最具有影响力的人。他提出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学说与他的归化翻译技巧是一致的。所谓归化,即采用自我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得译文符合并融入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而韦努蒂是异化的倡导人,他在《论译者的隐身性中》,提倡译者应尽量融入目标语的文化价值观,使得译文通顺流畅,读者在阅读和理解起来也不具有难度。用他的话讲,如一味的使用归化,会使读者以为在阅读原著,而非翻译过来的作品。尤其在进行权威性翻译时,如在翻译法典、判例、条约、司法裁判等正式法律文本时,在正式法律交往如签定契约、诉讼、法律职业者就专业问题进行交流和在翻译法律专业书籍时,考虑到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基于准确忠实的传递意思的需求,有必要以异化译法为主;当然,在确保译文和原文能够得到一致理解的前提下,译文还要尽量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四、结语

翻译活动中本身不存在绝对的真实。所以个人认为,在法律英语的翻译过程中,除了以异化翻译为主要策略外,也可采用归化策略,减少源语言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的陌生感,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尽量使作者靠近读者,这样可促使彼此的包容,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进而可增加异化策略。更好的体现源语言的语言和文化特质。由此拓宽视野,丰富自身的文化和语言,实现两种语言的竞合。而不是现在学术界所讨论的“异化为主”或者“归化为主”的趋势。

(作者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2]刘宓庆. 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

[3]谭载喜. 翻译学. 湖北教育出版, 2000.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5

【关键词】 美国电影;第六日;西方文化;隐喻

【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一、剧情述评

美国电影《第六日》(The 6th Day)是第一部探索人类克隆的动作影片,它把我们带到科技已高度的不远的未来,在那时,人类科技已可以任意克隆任何生物,甚至包括人类本身。然而,即便克隆人类的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因社会伦理的限制,仍不被法律所允许。

人类的弱点之一就是往往抵挡不了利益的诱惑,在利益面前,不少人会很容易地就忘记了道德伦理和法律的约束而为所欲为。电影中韦恩实验室(研究克隆技术的实验室)的老板杜拉克便是典型的一例——他在医学博士韦恩的帮助下不仅克隆了自己,也克隆了许许多多的被他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人,电影的主角亚当·吉布森(Adam Gibson,阿诺德·施瓦辛格饰演)即为其中之一。

亚当回到家里发现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取代了自己享受着本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其震惊、困惑、痛苦之情溢于言表。而作为观众,我们都不难想象假如这一切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是什么一个感受。于是,为夺回原属于自己的一切——自己、家庭和爱,亚当开始了他的“正名”之旅。

如许多美国电影一样,《第六日》也有一个好莱坞式的结局——亚当在其克隆体的帮助之下,成功揭开了这一惊天阴谋,并最终拿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切。

在这部电影中,克隆与爱两大主题相互交织:为了爱,亚当违背了自己的本意为女儿克隆了他们的宠物狗;出于爱,亚当选择与他的克隆体携手合作,共同揭开了隐藏在克隆人背后的巨大阴谋;因为爱,克隆亚当黯然退出……。若是从圣经和基督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影片的这两大主题,实则是矛盾与冲突的相互交织——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类,而人类无权去克隆自己,但人类偏偏又克隆了自己;上帝与他所拣选的民立约,要爱上帝,爱家人,爱邻居,爱一切基督徒如兄弟姐妹,而片中的主人公所做的一切事情的出发点正是“爱”,包括克隆。电影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思索:人类在享受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免担忧——科技高度发达之时,人类是否还能掌控自己的命运?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在高科技面前,人类应该坚守的伦理底线是什么?

二、对克隆的矛盾心态

1997年2月22日英国生物遗传学家维尔穆特成功克隆出“多莉”羊的新闻被报道之后,克隆技术便震惊了世界;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图谱被成功破译,这更为克隆人类在理论上提供了可能。但很快,顾及到社会伦理道德以及多数人的反对,多数国家通过立法明令禁止克隆人类。

《第六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和震撼,更多的则是引发了人们对克隆人的深刻思索。影片最后虽没有援引“第六日法案”对疯狂的杜拉克进行法律审判,但对他的道德伦理审判却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如此,人们对克隆却不免存在有矛盾心态。正如影片中的亚当,其本意是,无论何种生物,“生命的基本法则是,出生,成长,生活,然后死去”。但对女儿的爱却又使他不由自主地走进宠物克隆商场,克隆了他们家的宠物犬“奥利佛”。这在片中的人们看来,为自己和家人克隆一个健康的宠物作为替代品已被普遍认可,即便他们仍强烈反对克隆人。

克隆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一则人们渴望借助克隆技术延续生命;另一方面,传统的社会伦理法则又告诉他们不可越过雷池。正如影片中亚当的思索和疑虑:克隆出来的,没有灵魂,危险吗?既然安全,为何不允许克隆人类?如何合情合理合法地运用高科技,尤其是克隆技术来造福人类,矛盾和纠结仍在继续。

三、西方伦理文化隐喻与《圣经》

文艺作品大都有其神话的、历史的或现实的素材和思想渊源并受其价值观念的影响,特别是神话传说,“一直在塑造和影响那些民族的思维观念,对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1]。而在西方世界,“《圣经》的故事和传说是西方文化艺术的重要源泉……它的思想和哲理已经成为人们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2]。究其原因,在于《圣经》典故在西方社会中影响的普遍性和深入性:《圣经》典故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领域普遍存在,且已深深融入哲学、宗教、和意识形态领域,成为西方人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其影响力之广、之深是任何其他典故所无法匹敌的。

正如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基本来自于儒家学说一样,《圣经》及其典故所蕴含价值观念成为以基督教为普遍的西方人所认可和信奉的社会伦理价值观也就可以理解了。那么,西方电影取材于《圣经》典故并将其伦理思想作为影片的主题来表现并不出人意料。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整整一部西方电影史从未脱离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3]。

电影《第六日》也毫不例外地带有浓厚的《圣经》文化色彩,我们从该片片名以及男主角的姓名这些细节就可见一斑,因为“一部电影及其片名总是浸润在该民族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传统、习俗、传说等形成的文化体系中” [4]。

《圣经》这样描述:“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是第六日”(《旧约·创世纪》,1:27-31)[5],而片中被多次重复的一句台词正是“在第六天,上帝创造了人,上帝造人时在第六天”,凸显了片名《第六日》的宗教文化含义;《圣经》中还讲道:“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气的活人,名叫亚当”(《旧约·创世纪》,2:7)[6],片中主人公也恰恰以上帝所创造的第一个人的名字“亚当”命名;还有,主角亚当·吉布森(Adam Gibson)的姓“吉布森(Gibson)”在古德语中的含义又是“光明磊落的誓约”,此名表达父母希望子女继承其祖先财物及传统的愿望。

这些细节除了在艺术手法上起到呼应主题的作用之外,更深层的含义则是表现该片主创者文艺创作的价值取向,即《圣经》和基督文化所秉承的传统的基督教伦理,即着眼于在肉体层面或物质范畴解读人(尤其是基督徒)与他人、社会及万物的关系嬗变,目标指向以神人和谐为基础,重建被罪扭曲的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关系[7],重新回归到“神”所安排的正常的社会和人类生活秩序。

可见,影片中所反映的克隆人争议以及人们的矛盾心理,究其根源,正是来源于《圣经》深刻影响下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反映了影片主创者对克隆人问题鲜明的“上帝取向”的生命价值观和态度,即任何生命的诞生,尤其是人,只有通过正常途径出生、成长的人,才是《圣经》中所讲的“神所应许的”,才是“神”所喜悦的,才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否则就是对上帝的不敬——因为人不可能像上帝那样创造人类和世界;当然就是也是反传统的和伦理的,自然不会成为多数人的共识而被普遍接受。

四、结语

任何文艺作品都会反映作者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及其附带的价值观念。欧美大片对所有学英语、用英语的人来说不啻于一个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的生动而鲜活的教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加深中西文化间相互了解、增加彼此间信任的绝好窗口。另外,一部好的电影带给人们的应该不仅仅是精神上的享受以及文化学习和交流的素材,电影故事背后的故事及其带来的对生命和人性的理性思考也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

参考文献

[1]董广坤,王传顺.《2012年》中的神话原型与末日隐喻[J].电影文学,2011:20.115-116.

[2]赵玲洁,赵彦荣.《圣经》在西方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及影响[J].时代文学,2011:8.88-89.

[3]杨然.电影中的宗教魅力——谈基督教文化在电影中的文化价值[J].电影评介,2009:19.8-9。

[4]佟磊,沈秋敏.浅谈西方文化与西方电影片名翻译[J].时代文学,2009:15.149-150.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企业集团跨国;跨区域经营;问题与对策

【分类号】:F426.31

国有企业集团应成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全球化经营主体,但应如何在我国把国有企业集团培育成跨国经营的主体呢?这将是我们下面要研究的内容。

一、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把企业集团培育成跨国经营主体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现状,从而找出对策。对现状的分析,主要是找出企业集团从事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缺乏整体规划

根据我国具体条件,加强政府对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宏观规划、管理和服务,有利于企业跨国经营顺利进行。目前,我国缺乏对跨国经营有效引导和管理的宏观政策,缺乏统一规划和国家的扶持,缺乏政策指导,具有很大盲目性。

2、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缺乏应有的经营自

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自主运用海外资金和在海外投资项目的自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放开但仍十分有限,影响了有跨国经营能力的企业集团发挥优势。

3、工贸脱节,未形成综合优势

外贸企业在国外经营的优势与国内工业的生产、技术优势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工贸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各自为战的情况较为普遍。

4、过于追求企业集团的规模,忽略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实效

对企业集团的规模认识简单化,主观上追求大型化,认为集团“越大越好”,企业集团规模不合理,难于形成规模经济,影响企业集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5、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缺乏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企业集团跨国经营要有一大批具备海外企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东道国语言,熟悉当地法律和文化习俗的人才。按照这样的需求,我国海外企业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都有很大差距,使海外企业集团难以顺利发展。

二、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国有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但总括起来,基本上是以下几类:

一类是认识上的原因。对企业集团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没有认识到发展企业集团的真正意义。因此,一些企业组建企业集团,不是为了搞专业化协作生产,增强竞争实力,形成综合功能,而是希望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得到国家优惠政策,拿到国家分配的物质等等。

一类是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现行经济体制是一种条块分割的经济体制。条条块块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完善的企业集团应是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它应有多种经济功能,不仅搞生产、还搞销售、技术开发,搞进出口贸易,还办财务公司,融资、筹资等。很显然,这样会遇到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专业部门与专业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这将阻碍企业集团顺利发展,导致集团功能单一。

三、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的主要对策

如何把企业集团培育成跨国经营的主体,必须从解决我国企业集团在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如下主要对策。

1、制定我国企业集团走向国市场跨国经营的总体战略规划

首先,要认识到发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是当代生产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参加国际分工,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制定我国发展跨国经营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划,并进一步制定跨国经营的地区、行业、技术、生产和市场战略。其次,建立国家海外投资委员会,作为落实总体规划、协调和管理权威机关。负责制定海外投资发展战略,宏观上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部门、各行业的对外投资活动。第三,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外投资方面的法规,积极与有关国家签订相互投资的保证协定,避免双重纳税的协定。第四,加强政府宏观服务功能。各级政府要自觉地转变管理经济功能和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2、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海外投资的各项政策,赋予企业集团更多的自

首先,应对海外投资主体实行倾斜政策。政府应采取重点扶植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的政策,赋予他们比较完全、充分的外贸自,对外投资自、融资筹资自和审批出国人员、劳务输出自以及其它优惠。如果这些自目前普遍实行上有困难的话,可优先赋予极少数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其次,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对通过跨国投资而带动出口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实行出口退税;对我国海外企业用分得的不可兑换的当地货币购汇的产品,给予适当的进口关税减免待遇。

3、促进工贸结合,发展综合优势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和外贸企业各有优势,二者相结合,就能形成优势联合。这种联合不是行政命令式的联合,而应让不同企业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自然发生联合,实行国有资产存量的合理流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之间要处理好利益关系。因此,要使我国的企业集团真正走向国际市场,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创造出在世界市场上知名度高的产品,成为在世界经济中颇具生命的跨国企业集团,实行工贸联合的股份公司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4、合理界定企业集团的规模

企业集团规模不合理是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之一。事实上,企业集团的规模应该分两个层次,一是产品规模。产品的规模要受到产品的性质特点、销售对象、市场需求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对那些批量小、品种规格多,与人们生活消费相关的产品,规模不宜过大,应控制在适度的规模水平;而对那些投资、批量大、品种规格少、产品寿命周期长的产品,规模就必须大一些。二是经营规模。经营规模扩大的空间很大,企业集团可以按照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多方位拓展。因此,在界定企业集团规模时,对产品规模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界定,对经营规模要有一个潜在的估计。

5、加强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应制定国际化经营人才培养计划,增加教育经费,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材内容,以企业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没有一批高素质人才,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我国应采取多样形式加快培养这类人才。

综上所述,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跨国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政府已明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全方位开展海外投资,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积极推行和大力打造“经济自贸区”,积极探索促进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试验,提倡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建立一个在权利和义务平衡基础上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贸新秩序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