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体备课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体备课计划

集体备课计划范文1

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由本备课组集体研究、讨论教师讲课内容,帮助教师提高备课质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集体备课要理论联系实际,有现实感和创新性,以澄清教师的种种困惑为目的。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是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集体备课就是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互互惠,相得益彰,优化教学方案,减轻教师负担,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

二、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思想”。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成为日渐兴起的一种教研新模式,更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亮点。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预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最终希望每位教师都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三、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1.讲授的理论框架、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应突出的重点、新意,应解决的难点。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3.教学方法,讲课艺术,逻辑结构。

4、寻找现行教材与现数教材的最佳结合点。

四、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

三定:定单元集体备课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单元教学进度。

五统一:统一单元教学目的,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统一单元评价测试。

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

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

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时间:集中备课定在双周二下午,每次备课不低于40分钟。(如有变动可另行通知)

纪律:所有教师均需参加备课组活动。不得迟到、早退。集体备课期间,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

五、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

1、集体备课由教务处实施管理。一般由备课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2、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主备人备课(按照假期分配的任务)→集体备课→主备人修改→备课组长定稿→审核→分散上课 →教学反馈。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通知中明确集体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主备人),实行先周集体备课。

3、中心发言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单元教学目的,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每课课时分配,作业与练习配备,教学方法的设想等。

4、年级每位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各抒已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实行教学上的“五统一”,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集体备课时,除中心发言人作主题发言外,其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教学设想并阐述理论依据,经过“争鸣”,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和实施教案。活动结束后,备课组长要认真做好活动记录,以备学校领导及教务处检查。

5、备课组长和审核老师,根据我校讲学稿的具体要求进行定稿和审核。

6、通过审核后,由主备人印制教案并装订成册,分发给年级每位教师,各任课教师可少许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实施、总结和反思,最终形成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最优秀的教学设计。

7、信息反馈。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特别要注意记录好课后反思,这将成为评价教案等次的重要依据。

六、活动评价

1、教研室负责集体备课的常规检查制度、评价制度和考勤的落实。每学期在期末须将教师参加活动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集体备课计划范文2

教学实践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已初步具备。但是,目前中学生和教师中普遍存在忽视数学阅读的问题,没有养成数学阅读的良好习惯。而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先看引言、小标题来了解课时内容的大意和结构,获取一些知识信息。但他们又普遍存在重内容、轻方法,重情节、轻思想的特点。阅读的目的以获取知识为主,以评价、欣赏为目的的阅读较少。由于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在阅读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合,不断地观察、猜想、分析、综合。如果按照语文阅读的方式进行,就会忽视数学阅读的特殊性,造成“高声诵读,有口无心”,一遍念完不知所云的局面。

那么,在数学的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数学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通过实践,我下面谈谈自己的方法。

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常规训练,抓住课前预习指导读、课上研究深入读、课后复习全面读这三个环节,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

1.课前预习指导读,是引导学生读书入门、指导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措施。加强课前预习,布置预习提纲,初步教给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学生课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悬念去阅读。

2.课上研究深入读,是帮助学生读书入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使他们养成看书的习惯和具有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检查学生课前阅读的情况,根据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适时地设置易混、易错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待他们暴露出各种问题后,在让他们阅读相关教材内容,进行小组讨论,使他们对教材中的数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课后复习全面读,是促使学生读书入门、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重要方法。心理学中的注意力理论和实践证明,一次阅读往往不能提取到教材中的全部信息,因此要重视复读。所谓复读就是在一章节或一单元的内容学完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性阅读,目的是使学生既温故又知新。具体阅读任务是:通过阅读,把本章节或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加以归类、整理,使之系统化、概括化,形成纲要或图表,更好的理清关系,加强记忆。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把本章节或本单元中出现的解题方法或解题思想明确化,书写在阅读笔记或章节总结里,以加深对思想方法的认识。对本单元或本章节中相关或相似的数学对象进行异同比较,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将具有因果关系、隶属关系的数学对象归类成知识网络等。这样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思维技能,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在做好以上三方面工作的同时,我还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阅读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阅读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思考题,边读边思考每个字、词、符号和图表的内在意义,边读边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找规律、抓本质,而不能只去死记硬背公式、定义、法则或只是机械模仿计算的方法、分析的过程,只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弄懂、学会知识,掌握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2.手脑并用的习惯。划:划出概念、术语、公式、法则等,以便查阅和记忆;划出语句中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提醒自己;划出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质疑。画出直观的线段图、平面图形等示意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帮助自己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算:数学知识是以计算为基础的,因此,阅读中,边看、边想、边算,在算中比较找规律、在算中尝试探索、在算中验证推理的结论等。操作:阅读中,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边读边运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这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积累了感性材料。

3.勤问的习惯。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学生阅读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刚开始,有些学生不会提问题,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这是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待,这样,学生才敢思、敢问,才会逐渐产生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集体备课计划范文3

关键词:科技新星计划 交叉学科 现状 问题

一、交叉学科资助现状

1.设立的背景与目的

作为新星计划的一项重要探索和创新,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启动实施有其客观性。新星计划是一项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宗旨是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专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选拔、培养、服务和使用的“全过程”管理模式,特别是针对入选人员的培养和服务,除对入选新星自己选择的各种学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进行资助外,新星计划还定期组织专门面向科技新星的培训交流活动,例如科技新星交流大会(每年春冬两次)、英语技能培训班、学术沙龙、实地参观考查等,供新星自愿选择参加。此外,新星计划还通过建设“北京科技创新论坛”和“科技新星QQ群、微信群”等方式,促进新星间的沟通交流。长期的沟通和交流,入选新星们不断进行着思想火花的碰撞,不仅增加了自身学科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水平,也逐步有了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强烈愿望,并自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鼓励科研创新,促进交流合作,市科委于2012年正式启动实施交叉学科合作项目,对具有明显创新性和应用前景、符合首都重点发展方向的项目进行资助。

2.组织管理方式及演变

(1)组织管理

北京市科委人事教育处是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主管部门,在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协助下,具体负责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其中,北京市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要负责协助项目的申报、选拔、考核评价、验收、信息管理工作。

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组织管理与一般的项目管理方式并无太大差别,分为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开展、项目验收及后续管理等流程。同时因是合作项目,要求合作双方在项目立项前自主签署“合作双方科研合作意向书”,明确双方任务分工与责任、经费分配、成果分配、协议的生效变更与解除条件等方面内容。

(2)项目申报

市科委人教处每年根据工作具体安排,择机申报通知,并下发至历年入选单位负责人手中,由单位负责通知有申报意愿的新星自行组织申报。申报通知规定了资助的具体要求,历年申报要求大致相近,略有微调。

资助对象范围:交叉学科合作项目是新星计划的一项延伸工作,因此申请交叉学科合作课题要求申报人和合作人应为历年新星计划入选人员。 资助年限及额度:自实施至今,交叉学科合作项目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统一规定资助年限为一年,经费10万元左右,允许申报人和合作人所在单位进行经费匹配。

资助课题要求:交叉学科合作项目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体现创新、强调应用”,因此实施以来,对申报项目的要求一直是“应属自然科学领域,为不同领域或学科的合作研究项目,成果应具有明显创新性和应用前景”。

但在课题符合方向方面,一直都有微小变化,但总体要求体现“符合首都阶段发展特征和要求”的特点。同时,历年均要求“项目申报人与合作人均已经具备一定的研究合作条件和基础,各自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团队。”

资助原则:优先资助原则,作为一项竞争性课题研究项目,交叉学科合作优先资助体现设置目的的优秀项目。历年的申报通知虽整体体现“综合素质高、创新性强、应用前景好”的原则,但仍有细微差别。

项目评审:申报结束后,进行项目评审工作。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评审最初采取两段式评审方式,即先由科委专业处室评审项目是否符合北京市及科委重点发展方向,再组织专家会议评审,对项目本身进行评价,最后选出优秀项目进行资助。2015年的评审,取消了专业处室评审,直接进行专家会议评审。

项目结题: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结题与一般的科研项目结题并无二致,采取“项目组答辩+专家提问”的验收方式。但是在选择结题评审专家的构成方面存在反复,“领域专家+处室专家”的最初构成形式并没有完全得到贯彻。

后续管理:根据结题时专家意见,择优将项目进行推广,主要是面向科委各个专业处室。

3.实施情况

截至2015年,市科委共接受交叉合作项目申报225项,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00万元,资助入选项目40项。具体如下:

(1)申报项目概况

申报项目数量情况:2012年度,共接受申报项目99项;2013年申报项目为56项,2014年这一数字为45项,至2015年度,申报项目仅为25项。呈逐年递减态势。

涉及单位情况:从历年的申报情况来看,事业单位是申报的主体,每年的申报都占据75%以上的份额,在2015年度甚至达到94%的比例,相比较而言企业的申报量很少,并且多数企业作为合作方进行申报。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项目也是全部申报项目的主体。从历年申报的数据来看,事业单位间的合作占据75%及以上的比例,企业和事业单位、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占比很小。

申报人员情况:从申报人员入选年度来看,主要为02年以后的新星之间的合作,老星带新星情况不普遍。从历年申报的人员来看,申报双方均为2002年前的入选新星的共有24人,占总人数的比重仅为5.3%,单方为2002年以前的新星有8人,占总人数的比重仅为1.7%,大部分为2002年以后入选新星之间的合作。

从申报双方入选时间跨度来看,合作双方入选年度跨度超过3年的,有37项,占总申报数的16.4%,入选年度跨度小于3年的,有188项,占总数的83.6%。可以看出,合作双方时间跨度较为集中,多数合作是相邻3年以内的合作,同龄人之间的合作占据主导。

从申报人员结题情况分析,四年中,已结题的人数比例为50.2%,其中申报人结题占申报人所有人数的比例为55.6%,其中从2015年要求申报人全部结题。

申报领域情况:从历年申报情况来看,交叉学科合作项目涉及学科多,按照首都重点发展领域,主要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含中药)、材料、农业、环境工程、化工、光机电一体化、医疗卫生(含中医)、建筑设计与工程、城市建设与安全等领域,主要为二级学科之间的合作,但一半左右的申报项目多为相近或同领域间的合作,这样的现象也涉及到对于交叉学科合作的标准设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具体来看,医疗卫生领域间或与其他领域间的合作较多,其次是电子信息、农业、材料和先进制造领域。

(2)入选项目概况

截至目前,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00万元,资助入选项目40项。

入选项目数量情况: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目前采取“一刀切”的形式,每年的资助规模为10项。

入选单位情况:入选项目共涉及44家单位。其中涉及企业5家,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有2个项目入选,其余企业单位均为1次。涉及事业单位39家,医疗机构共涉及17家单位,其中项目相对集中在总医院、宣武医院、天坛医院、友谊医院、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机构中。高校共涉及12单位,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入选项目较多,分别为4项和3项。院所共涉及10家单位、中科院、军科院系统入选项目较多。

入选年份情况:绝大多数入选者为2002年以后入选新星计划的。入选双方均为2002年前的入选新星的仅有1项,占总入选数的3.3%,单方为2002年以前的新星有3项,占总入选数的10%,剩余26个项目均是2002年以后入选新星之间的合作。

与申报项目情况一致,超过80%的项目的合作双方入选新星计划年度跨度小于3年。特别值得一提,2014年入选项目“乳腺组织和血液中PGRMC1检测方法及与雌孕激素相关乳腺癌风险预测的研究”,为两位1995年入选新星合作申请。

入选学科情况:从历年入选项目的研究领域来看,学科范围广,跨度较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含中药)、材料、农业、化工、光机电一体化、医疗卫生、城市建设与安全等领域均有涉及。

具体分析看,医疗卫生(含中医)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较多,有14项。其次是电子信息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8项。材料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8项,制造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5项,农业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3项,城市建设与安全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2项,环境工程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1项。

除“高速铁路异构无线通信网络自优化研究”(信息领域交叉)、“重组胸腺素b4滴眼液剂型研究”(生物医药领域交叉)、“血清miRNA标志物的鉴定及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医学领域)3项为相同或相近领域间的交叉之外,其余入选项目之间的交叉跨度较广,体现了交叉学科合作课题的设置目的。

(3)实施效果

目前,交叉学科课题资助项目已结题30项。本报告分析了交叉学科资助项目的实施效果,包含成果的实际产出,如研究报告、专利、论文等;研究成果的后续资助,如依托交叉资助项目新申报课题;个人成长方面,如晋升、社会兼职、培养人才等;以及成果本身的推广,如媒体报道、同行交流、应用示范、商业转化等方面。

成果产出情况:交叉学科课题资助目前的周期为1年。根据对结题项目的统计,在资助期,几乎所有项目都发表过学术论文,平均1.75篇(其中74.8%的人发表过SCI/EI论文,平均0.74篇);49.3%的项目申请过专利,平均1.3件;47%的人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人均0.9次。

成果的后续资助情况:依托交叉学科课题资助,后续又申报过相关的科研项目平均为1.43项。与此同时,超过70%的研究项目,后续都有持续研究的计划。

入选人的个人成长情况:一些入选者在项目执行期间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学术任职,平均来看,约有40%左右的入选者获得了新的不同层次的社会任职。

成果推广情况:实际调研发现,交叉学科合作项目进行成果转化的案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科委没有后续支持计划,也未积极促进较好的成果向科委专业处室推荐;二是,入选者本身也缺乏一定的成果转化能力和经验,同时成果本身多数处于预探索阶段,成果持续跟进的成功案例很少。

但也有部分项目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成果推广效益。例如2014年入选课题《基于TD-LTE移动通信网络的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在2015年3月两会期间,央视专题采访报道,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经济频道、新闻频道两会特别报道,创两会期间收视率新高)。同时,在中国通信网、CTI论坛大唐电信集团官网、大唐移动官网等网络媒体也持续报道,另外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多次合作交流。同时,该课题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示范,提供健康教育、慢病管理、一站式诊疗、用药指导、健康监护、康复指导、健康咨询、心理干预等医疗性健康服务,以及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非医疗性的健康相关服务。

二、未来发展对策建议

从实施情况来看,交叉学科课题资助在新星群体里引起了广泛关注,新星们对此项目比较推崇,认为项目的推出十分有必要。但是实际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我们认为,结合目前实际,应该在如下方面进行改进。

1.项目定位

交叉学科合作课题的项目定位应作出如下调整:一是,预探索研究项目与有一定应用前景的项目,均应纳入资助范围。具体应资助如下两类项目:具有重要意义的交叉领域新科学发现或新方法,需要尽快明确转化与应用可行性的项目;紧密结合北京市科技发展需求,以各类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目标的预探索项目。二是,交叉学科应旨在鼓励、引导、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新星计划入选人员进行合作。合作双方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研究领域应存在一定差异。

2.项目评价

在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上做出如下设置:一是,评价指标。交叉学科资助项目的评价指标应处处体现交叉性。一级指标设置为:项目研究意义是否合理可行、研究者本身是否具备完成项目指标的素质、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是否具备、科研环境是否完备充足。二级三级指标应根据实际再具体确定。二是,评审方式。采取互动式评审。评审专家直接向申请者提出问题,在与申请者问答的过程中,评审专家进一步向申请者提出自己的意见。申请者可以对评审专家的意见予以回应,或对申请进行修改以完善其项目申请。最终由评审专家对修改后的申请作出评审意见供资助部门参考。三是,评审专家组成。由多学科多领域专家组成,注重专家领域的覆盖性。专家无人数限制,目的是充分涵盖申报者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方向,并在评审中注重交流和探讨。

3.项目管理

一是,资助对象。仅要求历年入选新星计划人员即可,不对是否结题作出要求。二是,资助年限及额度。资助额度和年限应该适当增加,结合具体项目研究目标动态决定。三是,研究成果形式。不对研究成果的提供形式进行定性和定量限制。仅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入选的资助项目的研究指标进行考核。四是,后续资助形式。对于结题后的交叉学科资助项目,市科委开展评选,对优秀的课题成果颁发荣誉证书,并根据专家意见,推荐北京市科委相关处室给予进一步资助。

参考文献:

[1]陈长杰.试论交叉学科的组织与管理[EB/OL].http:///ReadNews.asp?NewsID=565,2014.

[2]王续琨.交叉科学结构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04-213.

[3]刘仲林.交叉学科分类模式与管理沉思[J].科学学研究,2003(06).

[4]龚轶,王峥.交叉学科及其研究资助的五个关键问题[J].科学学研究,2015.

集体备课计划范文4

【关键词】 英语集体备课 智慧碰撞 资源共享 优化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在英语集体备课中,英语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达到互动交流、彼此启发、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因此,探索有效地英语集体备课形式,优化集体备课,实现智慧资源共享,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是各大学校和广大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1. 学习新课标,重新定位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学理念的指导,《英语新课程标准》是建立在人文思想基础上的,处处渗透着人本理念,其中“激发和培养学生”“使学生掌握”“帮助学生”“终身学习”等均表明《新课标》已确立了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的思想,体现了教育对人生命存在及其关系发展的整体关怀。因此,在进行英语集体备课时,备课组员必须在教学理念上达成一定的共识,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案中,落实到课堂中。首先,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

2. 优化教学内容,把握集体备课关键

首先教师应对教材的使用具有创造性,教师不需要完全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教材仅仅是提供给教师一个教学思路,提供给学生一个接触所需学习的知识的途径,教材是衔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思路,自由选择教材中的内容,以及根据教材自行编制更为适合当前学生心理特征,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取时,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的对立与统一。因此,在英语集体备课中要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为基础。由于不同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习特性,不可避免的产生学习差异性,不同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体系,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的制作,只有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真实含义,寻找与教材内容相似且更为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同时教师还应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在选取教学资源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筛选,避免偏离教学主题。最后,教师还应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前学生的学习个性以及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群策群力,设计有效教学环节

由于不同班级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况都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不能一味的按照主备课老师的设想进行备课设计。尤其是课堂导入阶段,应当根据当前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化定制。在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中,教师应当抓住已学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纽带,在备课时应当根据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演绎导入,设疑导入等多种导入方法中进行恰当的备课设计。在备课设计时应当注意涵盖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使学生对英语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对于英语知识的展示也应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次性强,结构性强。尤其是练习课的设计,应当多元化,多层次化,多角度化,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表达,阅读,写作等各方面的英语学习能力。比如,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英语话剧,组织学生模拟英语电台,模拟英语新闻主持人,比如,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看电影接对白,电影播放对白上一句,由学生用英语接下一句等,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有效巩固英语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学习内动力。

4. 开辟网络通道,提高集体备课效率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海量信息带给了获取教学资源更好的途径,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且便捷易搜寻。英语教学备课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便捷的找寻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还能借鉴他方之石,了解其他学校的英语教学方式,特点,同时还能了解国际英语教学模式,从中吸取优点,对自身教学设计的改进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教师可以在网络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收集各种教学信息,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还可以制定校园网,所有的教师集体备课不再受到地理位置,时间因素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制作的教学设计,寻找到的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中,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充分实现智慧资源共享。

[1] 刘炜基. 加强教后反思 提高教学质量[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0(1).

集体备课计划范文5

关键词:化学课堂;问题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3-002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1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相比较,在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计有待重新认识,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具体探索。

一、充分挖掘教材进行问题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1:苏教版必修二“乙烯”的教学

苏教版必修二“乙烯”的学习中,加成反应是重点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计一系列的问题,以加深学生的认识:①乙烯加成反应中键的断裂和形成情况如何?②反应前后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③有机物饱和程度前后有何变化?④加成反应有何特征?⑤反应的本质是什么?⑥如何判断加成反应?⑦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有何应用(分离鉴别CH4与C2H4)?

笔者通过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机理论探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围绕教学内容共同讨论、评价、互补、修正。这样的问题计自然流畅,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问题的逐步讨论分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就会由肤浅到深刻、由模糊到清晰。特别是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探究过程中的化学思想和采用的多种思维方式,这种体验和实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当然计的问题要有合理的层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化学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或步骤),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过程分成几个小阶段(小问题)。计的问题既要反映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为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所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针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化学知识的系统性,问题的计要有坡度、排列要有序,并且要能够不断地与旧知识保持信息上的联系和交换。

二、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化学实验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引导与支持,实验、模型、图表中蕴藏着深刻的化学道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验与思维同步并进的原则,这也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与优势。

案例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课堂教学中,一般的做法是学生按要求操作,观察现象,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的教学,应该说流程是顺畅的,结论也是明确的。笔者在教学中没有按部就班逐一讲解,而是计一系列问题逐步引导: 1.氧气和氢气实验室制法的装置及收集的方法有何异同?为什么一个需要加热一个不需要加热?一个用向上一个用向下排气法? 2.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应该怎样装配仪器?3.根据其性质又应该怎样收集、验证、验满等。

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具有连贯性,学生通过讨论能逐一得出结论。所以我在这一内容的处理上采取由学生自己讨论,然后上台说出他们的实验计方案,并亲自动手操作整个实验过程,让其余学生观察,如有异议,可相互补充,并鼓励创新计。教学过程是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展开,以问题为线索分析原理,实验观察能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精巧的问题计能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空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而理性的思维又能为实验观察把握正确的方向。案例中的问题计,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有效地将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的化学知识转化和飞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研究方向,使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化学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求知的欲望,才有探寻化学学科奥秘的动力,才能勤于思考。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学与实际生活有点脱离,学生感受不到化学学习中鲜活的一面,从而失去本应该从化学学习中获得的乐趣。久而久之,就会对化学课堂望而生畏,长期处在一种无兴趣、无求知欲望的应付式学习状态之中,化学学习便成为了学生的负担。深思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一点是切断了培养学生兴趣的源头――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才是化学学习之魂,是化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案例3:氯气的性质

笔者在“氯气的性质”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个真实的事件,提出相关子问题:

2005年3月29日晚,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载有约35t液氯的槽罐车与一货车相撞,导致槽罐车液氯大面积泄漏。周边村镇27人中毒死亡,285人住院治疗,公路旁3个乡镇万余人疏散。

(1)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应该往哪里撤离?(山坡上/低洼) 。

(2)如果你当时在距离化工厂较近的居民家中,如何利用家中现成物质来制作简易“防毒面具”?

(3)消防官兵赶到现场处理,他们先把泄漏的氯气钢瓶投入一盛有某物质水溶液的水缸中,该物质是

本案例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问题计,联系了实际,贴近了生活,因此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进行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计,必须与具体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必须与具体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等知识结合,不能追求那种只注重纯粹性问题情境,而忽视问题本身与具体知识相联系的情境。以生活、生产背景计的化学问题,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巨大力量,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化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从被动的推理和演算中走出来,不知不觉培养了学习兴趣,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而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极其广泛,为化学问题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四、利用故事情境或小素材进行问题计,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同时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化学思想、观念的教育因素,不应该被忽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可以进行人文教育的因素,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故事1:波义尔发现酸碱指示剂的故事。波义耳一次做实验时,不小心把盐酸滴到了紫色石蕊上,发现紫色石蕊立即变成了红色,他并未放过这个微小的变化,继续研究,终于发现酸碱指示剂。

问题:你怎样证明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是 H+而不是Cl-的作用?

故事2:曹冲称象。古时候曹冲称象,因为大象太大而无法称量,换成质量相等的石块,分批称量石块的质量,来计算大象的质量,思路是“化大为小”。 (“物质的量”教学)

问题:若微粒数目过于巨大而无法一个个去数,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

上述案例中,通过借助故事情境或小素材来计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尝试探索化学知识的乐趣。由于问题不仅具有知识性更富有趣味性,学生的思维可以变得很活跃,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在化学学科中,像这样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直观丰富的素材还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如能适时引进,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课堂教学中精心的问题计为学生吸收或同化学习其他知识提供理想的框架,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且应具有“变式”性,即计的问题形式和叙述可以不断变化,而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本质属性保持不变。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计的过程,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的中心点,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进行发散思维;同时通过对已有问题进行改造,使这一问题的精髓渗透到其他问题当中,促使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集体备课计划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64-02

中学化学新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提出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及学习方式。但在现实教学中,如果在一节课中实施多种教学方式,学生会不会因眼花缭乱而无法适应?要进行“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时间上能保障吗?这样又能否全面达成三维目标?实际上,以单一课时为单位进行三维目标教学设计,教师普遍反映时间不够,一个单元讲授完能达成预设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较少,学生也普遍表示难以接受或收效不高。主要表现为:在学习本节课时听懂了,而学完整章或一册书后,却发现自己对本章知识没能上升到一个整体认识的高度,且知识的提取和灵活运用能力很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全面达成三维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兼顾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是教师经常探讨而又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在提到什么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水平教学时,提到“要从课时教学设计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而所谓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即针对一个教学单元,从整册书的教学要求及单元的整体性出发,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进行科学、严密、规范的设计。实践证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助于实现“在合理的时间以最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最有价值的内容”。

(一)优化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想指导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和分析教材,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把教材当做“圣经”,教学活动范围窄、形式单一的现状,为我们规划和设计教学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更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

(二)有效缓解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与单一课时时限之间的矛盾。通过实践,一线教师已逐渐认识到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不仅能较好实现不拘一格的教法和课型的优化组合,更能促成各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最大化,从而更好地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提高课堂实效,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在各类评教中,专家纷纷提到,一些优质课之所以显得“大气”,收效好,遵循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想正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实践也证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能更好地体现科学方法(如探究)的价值及意义,同时也能使学生更轻松地把握单元知识结构,自主建构思维方法。

(四)提升教师教学整合能力和学生的知识提取及运用能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全面地整合教材,连贯地理解目标,瞻前顾后把握好知识内容的有序性,以此提高其教学元认知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建构单元知识脉络,提升认识层次,自主形成富有个性的信息提取线,方便灵活应用。

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教材;注重知识前后间的联系,重视规律的讲解;注重思维的训练,重视学生认知方法的提高。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并构建了如下“三个维度,六个步骤”的教学设计方案,其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个维度,六个步骤”的教学设计方案

在此基础上,针对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我们进行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具体见表1。

表1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表

(二)单元教学总路线。内容主线:分类方法―应用一:化学物质的分类―应用二:化学反应的分类。教学主线:自主构建分类标准―分类训练―以类别为单位学习性质及应用。

(三) 课时计划安排。具体参见表2。

表2 课时计划安排表

(四)细化课时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将内容优化成七个课时讲授,具体如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引导学生尝试并体验不同的分类方法或标准对已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进行分类―感悟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法举例―实践活动加深对分类法的认识―构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案主要内容:(1)物质的分类:常见物质分类标准有哪些;回忆初中物质的分类标准及分类示意图。(2)化合物的分类:依据物质的组成及性质分类;依据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否导电分类。(3)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完成表3。(4)课堂练习:选择你熟悉的化学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并与前后桌交流。(5)课后练习:为石油加工的产物或用途做一张树状分类图。

表3 物质的类别、性质、方程式

第二课时:物质的分类应用一:分散系的分类―液态分散系的分类―实验探究―胶体的主要性质。

第三课时:回顾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演示实验2-1、学生实验2-3―讨论、推导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得出离子方程式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回忆并记忆难溶物、挥发性物质等。

第四课时:小组汇报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及注意事项―师生共同小结―PPT展示已搜集好的各类关于离子方程式书写的练习题,开展竞赛活动―小结。

第五课时:列举几个化学方程式,分析其中是否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化学反应另一个分类标准: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刨根揭底―本质分类标准:是否有电子转移―制作“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辨析判断训练。

第六课时:(1)物质分类新视角:氧化剂和还原剂。(2)学习从氧化还原角度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建构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写出化学式―找出核心元素―标出化合价―预测性质―设计实验验证―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具体见表4。

表4 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

物质 (化学式) 中心元素化合价 性质预测 检验试剂 (化学式) 实验现象 结论 (方程式)

第七课时:拟列本章知识脉络―学生构建知识间的意义练习―习题训练―引导提升。

(五)预设评估要求,检查、反馈。单元测试卷;学生的课堂回答;单元知识脉络梳理;学生学习感悟;教师教学感悟及收获。

实践证明,践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组织教学的困难,但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却是任何单一课时教学设计所无法比拟的。此外,在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投入主动,学的轻松”,有助于实现“寓教于乐”的理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R 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 (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 (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吕彩玲.关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尝试与思考[J].化学教学,2008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