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力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力教育论文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1

学前创新教育不单单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它应该让受教育者在接受创新理念教育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因此,这也就要求教育者在优化人生观和人伦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从学前阶段就培养出具备高水平的理想和高层次追求的人才来,这也是学前教育者进行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首要教学目标,也只有这样,在教师的指引下,孩子们才会在未来的创新实践活动中,能够拥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孩子们会沿着这个方向为之奋斗和努力。这也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创新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每位孩子的健康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在活动中对孩子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学前创新教育中,儿童的创新性发展还表现在幼儿的动作当中,因为孩子们的动作活动是开展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表现,儿童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运动,儿童的活泼好动,正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发展的最大时机,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对孩子们进行创新理念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地去了解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中,他们的创新思维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还要善于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呼吸、脸色以及出汗程度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对儿童的活动量和运动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调控,因为只有科学地安排他们的运动过程,才能达到健体强力的效果,进而也才能促进他们个体创作性思维发展的作用。

三、要重视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

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创新教育也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主要是以“创新”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针对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制定出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在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们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他们的这些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此外,在构建学前教育的创新体系过程当中,还需要注重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基础的教育当中,在创新教育中去完成基础教育,在这个整合的过程当中,还要充分地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打好基础,进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为促使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四、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目标

在过去比较传统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经常会认为儿童还不能分辨出事物之间的好与坏,很多教师还认为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都需要教师给予引导,这样的教学结果就会导致幼儿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经常会按照教师的方法去完成,教师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照着样子去学、去做,这样的教学观念长久下去,就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灌输这样一种想法,每次的学习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习,这样的教学后果就是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促使教师在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要事事亲力亲为,要让孩子们主动地去追求学习的本质,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独立地解决一些问题额困难。在这种思维创新的学前教育的理念引导下,还需要教师对教学的本质有个特殊的认识和理解,在整个的教育活动当中不断地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并且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以此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思想和观念。

五、创新教学有利于幼儿园课程的设置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2

幼儿教育阶段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是有着良好的基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论怎样的幼儿教育都能促进儿童创造力的提升,相反,如果我们不注意增强这种培养意识,或者不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培养的技能,那幼儿有可能经历了三年的幼儿园成长阶段之后,创造性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甚至会因为有意无意的阻碍而停滞不前。因此在笔者看来,要想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实施。

一是给幼儿营造一个敢想、敢说和敢做的生活环境。这一点很基础也很重要,看起来简单但想做到且做好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知道幼儿是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且缺少规则意识的,放手让幼儿活动往往意味着实际的物品或精心布置的环境被破坏,有可能意味着幼儿之间容易出现更多的矛盾而影响了幼儿园的常规管理。但从长远的角度讲,我们要思考我们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表面上的整齐有序,也不是为了眼前的管理方便,而是为了幼儿长远的发展。且不说什么大道理,就从人们常说的“从小一看,到老一半”所隐含的儿童时期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本着为儿童终身发展的目标,尽量地让幼儿大胆表达、大胆表现。事实证明,只有幼儿在不害怕、不恐惧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将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如在一次教学观摩中就看到这样的情形,可当时上课教师害怕孩子弄脏了衣服,就制止了幼儿的这一行为。后来在交流时,有专家指出其实当时可以大胆一点让幼儿表现,因为幼儿在表现过程中还有可能有其他的一些行为或者语言出来,这对儿童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而我们制止了幼儿的这一行为,其实就是打断了他的思维,看起来衣服是干净了,是讲了卫生了,但很重要的一个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因此,这一行为是得不偿失的。

二是将一些活动进行到底。在幼儿教育中是充满着大量的有趣的活动的,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时,目的往往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而如果我们有时候能够将一些活动坚持下去,则会发现幼儿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表现呈现出来,而这恰恰就是幼儿性思维能力的体现。这一点看似平凡,其实真正落实起来也不容易,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日常的课堂上,幼儿教师对活动的规划痕迹往往都非常明显,一个活动进行到什么时候,进行多长时间,到什么时候应该有什么教学环节,往往都设计得比较精确,这种精确固然能够保证活动的整体性和可观赏性,但对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却往往不是好事。因为成人是很难触摸到幼儿的思维的,有可能出现我们认为一个活动可以结束时,幼儿的思维才刚刚展开,因此教师对活动的中止往往也就意味着幼儿思维的戛然而止。

注意到这一点,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就应该给孩子们多一点时间,问问他们:你们还有什么要做的吗?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某某某(一般是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幼儿)你还有什么想法吗?有了这些问题,那些隐藏在儿童内心的想法就有可能外显出来,而我们的活动也就有了预设外的生成。这样,幼儿教育的精彩也就能够充分体现,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有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二、幼儿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活动都是经验性的,我们作出这一判断并不是批评我们自身,因为我们无法拎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开地面。经验是个好东西但却又常常让人难以走出其中。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的正是我们能够走出经验层面,更多的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更多的从科学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有效地达成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3

(1)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教学理念

美术教师首先确立创新教育模式,传统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师做出示范,学生们模仿教师的思路、手法进行模仿,规律的学习技法。虽然看似这样的美术教学方式非常稳定,学生学习技法也可能很稳固,但是往往这样的稳固性的教学方式会带给学生一种枯燥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和动力,长期以往削减了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变得更强,绘画的自主能力变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化发展。在新时期教师要引导学生锻炼拓展性思维,丰富想象力,改变传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能力,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实现美术教学在未来社会实践中的作用与价值。

(2)完善美术教学策略,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注重美术教育策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适合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良好教育环境。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设计课程内容。走出课堂,多点写生,让学生感知,对内容产生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发展,独立完成美术作业。要积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在创作绘画过程中发挥想象力,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在课堂上多与教师交流,在课堂下面要多做出独立思考,尽量多看些书籍,培养自我更多的独立空间,引入一些具有创作性思路的绘画技巧,培养自我的绘画意识与能力。老师在拿到学生的创作作品后,要鼓励学生,其次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与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不受到任何拘束的相互合作与拓展自我的思路,创作绘画与美术作品,采用多种的绘画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与技法,积极选用多种变通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积极发挥自我的创新意识与思路在绘画之中,为日后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做出努力。

(3)融合多种艺术形式,促进学生创造活动

融合音乐、文学、影视等艺术,欣赏艺术大师作品,激发灵感,迁移知识,促进学生进行美术创造活动。音乐、文学、影视作品同属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音乐感人之处在于优美的旋律、节奏,美术也同样强调节奏和韵律的美感。美术教学通过插入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激发、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深远的意境能给学生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结语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4

(一)德育和智育的培养

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比如在对《长城谣》这首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歌曲进行学习时,可以通过对歌曲产生的背景、歌曲的内涵以及歌曲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事先的讲解,使学生在歌曲学习时能够深怀爱国情感。智育,是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输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等。

(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中,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是教育重点,而且声乐教育是一项包含了历史、人文、社会和自然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在其学习中要注重对学生文化修养方面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触类旁通,比如对相关的语言教学、美学、心理学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又比如通过对电影、音乐剧甚至绘画等相关艺术进行鉴赏,都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

(三)专业能力培养

首先是要打好扎实的唱功基础,对于声乐教育来说,学生的唱功是最为基本的能力,所以要注重唱功的锻炼,唱功锻炼要注意喉头的安防、呼吸以及共鸣;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和鉴赏音乐;最后要使学生掌握熟练的伴奏能力。

二、如何提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一)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单一而机械,对于知识点的讲解采用的是强硬灌输的方式,学生不仅理解困难,而且知识分散零散,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多安排对于学生能力的训练。比如通过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模拟,让学生投入到声乐教育的实际教学中去,更好地感受作为声乐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又比如,对于歌曲的学习可以通过学和教的方式进行不同角度的理解,这样就可以在新知识学习的同时对已学知识再进行回顾和巩固,体现出了知识的迁移。进行一定的课堂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实际的运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训练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通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

(二)结合多元的成绩评价方式

成绩评价是学生能力和教学成果的检验,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定期考试是成绩评价的唯一方式,这种单一而机械的评价方式成为应试教育的根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新课改中对成绩评价的方式提出了要求,要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考试结合,并逐渐扩大学习能力在成绩中的比重,比如可以将实验操作、论文撰写等方式考虑到最终成绩中。多元和科学的成绩评价方式,是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教学重点转移的动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民族音乐

在柯达伊的教学理念中,民族的传统音乐不仅是生活的体现和联系,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具体形态和珍贵宝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传统的音乐类型多样,传唱至今的艺术瑰宝甚多,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能养成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进行传统蒙古民歌《嘎达梅林》的教学时,不仅能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蒙古音乐,还能通过音乐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

(四)多组织学生进行合唱

由于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高师声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将声乐融入到实践中,而合唱便是科学的实践方法。有些歌曲只有通过合唱的形式才能体现出最高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在进行合唱时,学生们可以通过集体的活动锻炼其纪律观念和合作观念,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组建合唱队,挑选合适的歌曲进行排练。比如《黄河大合唱》等,在节庆时机,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加强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的引导

在中小学生声乐教学中,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对于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以及教师的职业素质,都直接影响着中小学声乐教学的质量。而且由于中小学生的心智正处于发育阶段,模仿能力很强,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师的培养上,不仅要求教师拥有专业的音乐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责任感和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感知中小学生的情感,才能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三、结语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5

幼儿教育阶段是幼儿为升入小学进行正规化、系统化学习的预备阶段。在幼儿教育实践中,部分幼儿园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发展的倾向。幼儿教育应该从方法上、途径上积极探索有效地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策略。幼儿教育应充分注意到幼儿的思维能力的主要特点,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3~5周岁的幼儿正处于逻辑思维萌发及初步发展的时期,这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数学思维能力不仅能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还能帮助幼儿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中,获得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这是一种受益终生的能力。幼儿的思维是非常具体和直观的。随着知识的增进,能力的发展,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因为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和辩证性的特点,所以数学教育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点,把幼儿数学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发展幼儿的智力上,特别是放在发展初步的数学抽象逻辑思维萌芽上,这样才能使幼儿终身受益。

2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1创设数学区域环境,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实践是思维的基础。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均表现出一定的数量、一定的大小、一定的形状。因此幼儿自出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积累着有关“数、量、形”的知识。日常生活是我们数学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影响具有自发的、偶然的特性。虽然日常生活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幼儿所得到的经验是分散的,依靠它来进行数学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建立一个数学学习的外部环境,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数学区域环境是教师精心为幼儿学习数学创设的环境。在数学区域环境中所施加的数学教育影响是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师会依据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结合数学教育目标,创设适宜的学习数学环境。幼儿在数学区域环境中获得的数学经验具有目的性和系统性两大特点。幼儿数学区域环境更有助于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2.2提供充足探究时间,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学习速度上,有的幼儿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就能明白,有的幼儿必须通过反反复复实践才能掌握。尤其是小班幼儿思维欠敏捷,操作技能又不熟练,面对新的知识,更得慢慢来,急于让全体幼儿短时间内学会新知识是不符合实际的。留给幼儿自主探究的时间不足,势必会打断幼儿的思维过程,使自主探究流于形式。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不能只重视操作结果而忽视操作过程的作用。幼儿在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时,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进而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只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将非常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每当我在数学区域环境中投放新材料时,首先讲解并演示基本的操作方法,然后给予幼儿充足的操作和探索的时间。新的数学知识逐渐由陌生到熟悉,新的数学概念逐渐由模糊到清晰,进而充分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

2.3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我在教幼儿认识“少、多、许多”和“一样多”时就非常注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摆出一些色彩各异、美观大方、充满趣味的实物,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仔细观察,反复比较,认识各种物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幼儿在比较中理解了“少、多、许多”和“一样多”,认识了几何图形,区别了物体多少,发展了思维能力。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经历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的思维过程。教师的语言在数学活动中,对引导幼儿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起着主导作用。幼儿一般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在小班学习数字“2”时,我讲了《小鸭宝宝学数字》的故事:小鸭宝宝问姐姐:“姐姐,今天我们认什么字呢?”鸭姐姐拿起一张写有“2”的卡片,说:“教你认一个数字‘2’”。小鸭宝宝看了看卡片,说:“姐姐,我会认‘2’了。”鸭姐姐说:“你去找一找‘2’的朋友吧!”小鸭宝宝走呀走,遇到了鹅大婶。鹅大婶问:“小鸭宝宝,你到哪儿去呀?”“鹅大婶,我去找‘2’的朋友啊。”“我就是‘2’的朋友呀,请你数一数我的腿吧。”小鸭宝宝认真数起来:“1、2,鹅大婶,你有‘2’条腿啊,对,你就是‘2’的朋友呀”。故事讲到这里,我开始问:“小朋友们,请大家想一想,谁还是‘2’的朋友呀?”小朋友们很自然地就回答出:小鸡、小麻雀、小燕子、小企鹅、小鸭宝宝……都有“2”条腿,都是“2”的好朋友。教师要善于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探索思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2.4善于利用直观材料,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他们在学习中往往离不开直观而形象的教具、学具材料。著名的早期学前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令孩子感到数学抽象并不是数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大人所提供的方法错误所导致”。直观材料是教师数学教学活动目标的物质载体。在学前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形象思维入手,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通过直观、形象的材料呈现给幼儿,将数学教学活动变成“很直观、很简单、可操作、可感知”的操作游戏。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发现,探索问题,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大班数学教学活动中,我让幼儿坐在一堆积木的正前方,数一数这堆积木一共有多少块。由于幼儿在一堆积木正前方,所以他们只能看到面前的几块积木及上面的几块积木,而看不到压在下面的两块积木。幼儿如果要正确数出这堆积木的数量,便要通过操作、观察与思考,发现积木堆放的规律。由看得见的六块积木,想象和推断出看不见的、压在下面的积木的数量。在计算积木数量的过程中,幼儿要进行想象、判断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现代学前数学教学活动重视“操作”在“数数”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学具等直接材料理解或学会简单的计数技能。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除了运用各种教具外,还特别要注意引导幼儿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学“7的分成”时,我准备了“红、黄、蓝小积木”、火柴棒、小钮扣等多种材料。每人分给他们7个操作材料。让他们将操作材料分两份,看有几种分法。我让每个幼儿都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在幼儿讲述“自己怎样分”的过程中,我及时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表扬。幼儿每说出一种分法就会得到一朵小红花。全体幼儿的兴趣都很浓厚,争着回答问题。对于不太会分的幼儿,我参与其中,共同合作,帮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幼儿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他们只有在摆体时,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教师要引导幼儿对操作材料数量等进行观察,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慎重地选择直观材料,这些材料要安全而健康,简单且有效,符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能帮助幼儿探索和建构数学知识。例如:我在进行“对应练习”教学活动时,我为幼儿提供了许多大小和形状都不一样的酸奶瓶身与瓶盖。来自同一瓶酸奶上的瓶身与瓶盖有相同的图案。幼儿在拧开或组装时,就按照瓶身或瓶盖上的图案去找具有相同图案的瓶盖或瓶身。酸奶瓶身与瓶盖安全而健康,简单且有效。幼儿对酸奶瓶比较熟悉,符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能帮助幼儿探索和建构关于“配对”方面的数学知识。幼儿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进步非常迅速。在反复地拧开和组装之中,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6

低年级阅读需要一定的识字量为基础,教师要在阅读中,做好生词生字的教学。让学生前期尽量少受词汇不足的干扰,慢慢积累词汇量。低年级阅读中生字词的教学要注意:一是不能把生字词教学取代文本分析,这种枯燥的生字教学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与感受。二生字教学要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快乐学习。三要激发学生自主发现与合作学习。

例如:《识字3》中,针对“木字旁”、“禾字旁”,教师通过图片或者实物,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偏旁的本意。

(1)“木”的古文字像什么?(像棵树。“木”古文字像棵树,有树冠、树干和树根)

(2)学习“木字旁”的生字。

(3)“禾”的古文字像什么?(像一株禾苗。“禾”的古文字像一株禾苗,有穗、叶、茎与根。)

(4)学习“禾字旁”的生字。

(5)(出示图卡松柏、杨柳)这些是什么树?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出示词卡:桌椅)

(6)(出示图片与词卡:秧苗、稻谷)这些地里长的农作物叫什么呢?(庄稼)

教学结合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识字的兴趣。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把文本背后的思想通过一些词语发掘出来,例如:《梅兰芳学艺》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神儿、料子、鱼儿”等教授儿化音的读法;通过“让学生紧盯多媒体屏幕上的一个运动的圆点”,让学生感受“注视、紧盯”等词义,体验梅兰芳勤学苦练的艰辛;通过“终于”等词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语言内涵。这样的阅读能够把字词理解与文章思想结合起来,效果非常好。

2.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把兴趣激发作为教学的基础。例如:在《梅兰芳学艺》教学中,学生对于京剧以及梅兰芳本人都缺乏兴趣,而且这篇文章的内容缺乏趣味性,教师在上课后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贵妃醉酒》,让学生对京剧与这个表演者产生兴趣,然后理解背景,切入教学。或者通过课文文本旁边的插图,让学生研究一下这个穿着京剧服装的演员,从好奇心中激发兴趣。

学生都喜欢活动,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活动中游戏性一面非常感到兴奋。教学中要善于采取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会阅读的方法。例如在《狐狸和乌鸦》的教学中,教师这样安排: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然后再辅以多媒体课件,老师用富有感情的语气讲述故事(课文内容)。听完故事后,教师问:你听懂了些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故事的演示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阅读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活动的形式很多,在课堂中还可以开展比赛、讲演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3.强调阅读中队学生个性的尊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让学生去体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低年级学生虽然知识经验少,但他们具有非常强的想象力与大胆的创造力。在教学中要提供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于学生想象中一些荒诞的成分或者一些不合理创作要抱着宽容态度,保护与激励学生把想象与创造结合到阅读中,一旦形成学生个人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阅读质量提升极有帮助。例如:在《夕阳真美》的教学中,教材把太阳拟人化为一张圆圆的脸,“它那张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可以让学生想象“太阳为什么脸红了?高兴了还是生气了?还是害羞了?”“太阳是什么性格?你能够为它遍一个小故事吗?”这样能够在文本阅读中,结合文本特点开展定向想象,同时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个性化的阅读不仅需要宽容,而且需要让学生展示。在教学中可以激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说出来,给学生展示个性与训练表达的机会,这样的交流对全体学生阅读思维的开发非常有意义。

4.要重视教师的科学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醒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告诉我们:阅读不仅是字词的把握,更是人文性的渗透。我们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发掘文本背后的人文性要素,“提高”为哲理性的思想,“下沉”为生活化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促进人生价值观的发展。例如:《狐假虎威》的教学中,一方面带领学生理解本课文隐含的哲理——表面的假象与真实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类似现象等,这样可以把文本进行哲理及生活化的概括与延伸,做到上下通透,引领学生发展。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思维的参与是阅读中非常重要的素质,而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问题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思维向深度与广度发展。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中让学生阅读第三段中“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并思考问题:

①在读这一句的时候,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课文中什么地方带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②你还想像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③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金光灿灿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