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素质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理素质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理素质论文

物理素质论文范文1

实验:把刚煮熟的蛋从锅内捞起来,直接用手拿时,虽然较烫,但还可以忍受。过一会儿,当蛋壳上的水膜干了后,感到比刚捞上时更烫了。

分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上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蛋内部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2、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把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再捞起剥落。

分析:首先,蛋刚浸入冷水中,蛋壳直接遇冷收缩,而蛋白温度下降不大,收缩也较小,这时主要表现为蛋壳在收缩。其次,由于不同物质热胀冷缩性质的差异性,当整个蛋都完全冷却时,组织疏松的蛋白收缩率比蛋壳大,收缩程度更明显,造成蛋白蛋壳相互脱离,剥蛋壳就更方便了。

3、验证大气压存在

实验: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热上一层沙子。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去壳鸡蛋的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肚中。

分析: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被排出。当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由于温度下降,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有一定弹性的鸡蛋被压入瓶内。

4、浮沉现象

实验:把一只去壳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溶液。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后,鸡蛋却缓缓上浮。

分析:物体浮沉情况取决于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体积就是它所排开液体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以对应表示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因为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当蛋浸入清水中时,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蛋将下沉。当浸没在盐水中时,由于盐水密度比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所以蛋将上浮。

5、惯性、摩擦阻力现象

实验:选用外形相似的生鸡蛋、熟鸡蛋各一只,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们在原处旋转。能迅速旋转的是熟鸡蛋,缓慢旋转几圈就停止的是生鸡蛋。

分析:生鸡蛋的壳内是液状的蛋清,外力作用在蛋壳上旋转时,蛋清由于惯性,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则它与蛋壳间存在摩擦阻力作用,使整个蛋只能缓慢转动。而熟鸡蛋内蛋清已凝固成蛋白,外力作用时旋转时,整个蛋就能迅速转动。

6、物体的稳定平衡

实验:选用一只生鸡蛋,在小头一端开个孔并清除干净壳内的蛋清蛋黄。沿小孔滑入一块重物。以蛋壳的大头端为底部,扶好蛋壳。点燃一只蜡烛,滴入烛油,把重物封存在蛋壳底部。烛油大约封存至整个蛋壳高度的四分之一即可。把制好的蛋壳推倒后,蛋壳能自动立起。制成一个“不倒翁”。

分析:在空蛋壳的底端封存的重物和烛油,使整个蛋体的重心移近蛋壳的底部,重心起低,稳定性越好。当蛋壳倾斜,偏离平衡位置时,使蛋体的重心升高。因为蛋壳底端是球形的,在蛋体的自身重力作用下,蛋体又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上。

7、分子运动现象

物理素质论文范文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有一定收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①自觉②果断③敏捷④坚韧⑤自制。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把所要达到的目的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

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必要进行引导训练,提高他们的水平。从形象思维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一些物理现象的表面形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也符合学习物理的顺序。在概括的过程中增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定律和定理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增强判断的果断性和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初中的表面现象到高中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及自制能力,引导他们从急于求成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把新的知识同已学过的知识,不论是本学科还是其它学科的,进行联系、渗透,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学生不再认为所学的物理知识是孤立的一盘散沙,激起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这样,物理教学的成功就有了希望。

物理素质论文范文3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物理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其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解概念、公式,而忽视教学方法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不到促进作用。所以,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进一步的扩展,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质点概念时,首先,教师应列举出一些有关运动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体运动的障碍是各个部位的运行情况不同,之后再列举出一些有关运动的例子,让学生对这两组例子进行对比,经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研究,能够得出结论,有时可以忽略物体的形状、大小,进而建立有关质点模型。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所以,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只是教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的找到与德育方面相关的内容。例如,可以向学生列举出我国物理学的主要成就,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通过分析我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学生能够了解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以此激发其学习热情,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贡献[2]。此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例如,在物理学领域里,有很多科学家为了寻求真理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有的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是牛顿、哥白尼、伽利略等众多科学家的共同成果。

(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举出一些和日常生产、生活有关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不断的进行研究、探索,主要是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例如,在学到有关摩擦力的相关关知识时,依据摩擦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和产生摩擦力的根源,进而分析和研究自行车所受摩擦力的情况。

二、教学课程

素质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以往的教师为主导转化为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具有的自觉性、主动性、参与创造性,学生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自身所有,才能在不断变化中应用自如;只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做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侧重点,以便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其次,教师应不断的创设课堂教学环境,成立学习小组,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最后,教师应不断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使其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重视,进而形成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一个关键环节,评价的对象可以是教师、学生,不仅仅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评价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达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四、结论

物理素质论文范文4

一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是核心,首先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又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品德素质;既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识技能,又要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既要学习、总结、借鉴别人成功经验,又要敢说、敢做、敢创新。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中,要做到能文能武,要善于总结,为推动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教师须有新的科学观念和新的文化知识面。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是靠传授知识去教育学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在学生看来,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楷模和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选题、分析题、画图、列式、运算和结果等各方面,都做到书写工整、分析透彻、推理严密、计算准确、过程全面,切忌在教学中语言不当,逻辑推理不严密,列式运算马虎,书写混乱,甚至在讲课时,语言表达模棱两可,表情显得疑神疑鬼和呆板。

二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和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方面,有着其它科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管什么模式,都应该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统一,应该同时发挥学和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正如海森堡所说“发现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中国的孩子很少提问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差,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不善于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研究,因此这是一块非常有潜力的开发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课本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如“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栏目可以衍生出许多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一些“悬念”,留待学生进一步去钻研讨论,这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方式。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应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

讨论,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讨论中,师生互相交流,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情感。学生从讨论中解决了问题,能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参与讨论、点拨、诱导并适时激发,实现因材施教。师生互帮互学,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在讨论中学生能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质疑问难的勇气,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与场所,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有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很吃力,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感到苦恼,思想压力大,性格沉闷,自信心不强。究其原因,大都是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的板书一字不漏抄下来,有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学不好物理,而且在行为习惯上潜移默化,使个性品质上形成依赖、封闭、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人格的健全发展。

要会自学首先要读书,要会读书。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思维逻辑和思想教育要求。取代传统教法,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养成看书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等问题,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明确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具体如下,a通读:新课前,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本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疑难处做记号或拟问题为课堂的学习做准备:b详读:要求将现象和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逐句细读,多思,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对基本概念了解表达方式和清楚应用范围和条件,反思多问,从不同角度思考;c精读;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涵义,把概念和规律活化,达到见“物”明其“理”,“知理”联系“物”,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时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和规律,经过阅读,复习阶段达到对教材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今后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和猎取必要知识,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三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学必须要符合可接受的原则,即传授知识的多少,难易,快慢都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和学生思维发展的现状,学生智力的发展必须要达到潜在水平与现有水平的辩证统一,教学的难易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现有发展区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由现有的水平区发展到潜在的水平区。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区,也能高于学生的潜在水平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物理素质论文范文5

1.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发展速度较慢,无法适应高速公路发展的根本需求。

高速公路的发展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积累了一定的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经验。然而,随着近年来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其原有的内控制度内容较为陈旧、设计不全面、操作性较差,从而使得很多财务内控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很难适应当前高速公路发展的新形势以及新环境的根本要求。

2.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内部会计制度认识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长久以来,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一般只注重公路的建设管理以及经营期的养护管理,而忽略了财务管理。他们总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属于企业会计部门的职责,与其他部门没有任何关系。殊不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仅仅只有每个部门相互牵制,共同协作,才可以真正地发挥其作用。

3.工作人员基本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十几年之前,高速公路较其他行业而言,还是新兴的。加上其工作环境处于人烟稀少的地方。所以,企业在组件初期工作人员结构较为复杂:某些人员从社会上招聘而来,有的则从别的行业转过来的,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是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而来的,那么这就使得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职工受到传统思想及陈旧观念所影响,这些因素都严重地阻碍了内部会计制度的创新。

4.账款收支长久以来失去科学化管理。

绝大多数的公路建设公司均存在着一段时间的往来账款挂账,其中包括重大项目的支出与收入,而且该部分账务挂账的时间一般较长,而且在账务结算转移的时候未对确切的时间进行记录,也未对该部分账务准确相应的查账簿。因此,会导致大量呆账及坏账的出现。

二、加强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的具体策略

基于上述关于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及当前时期下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或策略:

1.转变观念,加强创新意识。

针对当前时期下高速公路财务内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根源在于观念和意识为创新。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的观念,特别是企业领导应该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公路经营企业的各项管理均要服务以及服从于企业的价值目标。通过构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正地将预算资金落实到实处,使得有限的资金发挥至极致,并取得最大的社会收益。

2.完善规章制度,创新内控机制。

规章制度指的是各项业务应该遵循的标准以及程序的总和,同时它也是检查及纠正一切违规问题的基本依据与参考。高速公路的内控制度的构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单位经营管理活动以及外部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那么这就需要每一个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随时都要对会计内控制度的构建加以重视与关注,及时发现内控制度构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办法与对策。

3.发展高速公路会计电算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进步,加强高速公路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会计系统是高速公路公司信息化系统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高速公路公司内部进行信息传递及沟通的重要途径。高速公路公司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软件不仅属于财务核算软件的范畴,而且也属于财务管理软件的范畴。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设计就是面向国际、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设计给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思考与启发。高速公路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重点从原来的记账及对账等机械工作逐渐转向更偏重于财务管理方面。另一方面,信息化管理系统规范了财务管理的业务操作,构建了高速公路建设高效的报告体系。而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更能真正做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以及准确性。财务报表的集中存放,则有效减少了信息之间的传递和交付,同时简化了采集过程。财务管理系统极大地满足了高速公路建设公司信息披露所需求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还极大适应了各方面业务的交流和信息分享平台的需求,同时增强了建设公司的管控能力,有效提高了高速公路建设公司内部控制的效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同时为建设公司的信息化科技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达到提升高速公路建设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

4.注重对财务预算进行管理控制。

主要策略为:(1)加强预算管理,对超支以及浪费的现象进行严格地控制与管理。特别地,应加强对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车辆燃油费、维护费、参加会议费、培训费以及招待费等进行严格地控制,严禁超支情况发生,以更好地维护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社会形象。(2)清晰地界定高速公路管理单位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实际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用项目支出来填补基本支出空缺,以实现专款专用,对各个项目之间的支出进行清除地界定,严禁发生经费互相挤占挪用、费用支出不符合相关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5.完善财务监督及加强投资管理。

高速公路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失败会对高速公路建设部门的整体经营状况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应该适当地加强高速公路项目的各项管理以及控制。与此同时,在投放资金之前,应该选择专业的人员参与对项目可行性的分析以及探讨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对高速公路的投资额度以及未来的交通量进行充分地科学分析与预测,且对比投资项目之间存在的风险度以及报酬,旨在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在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初期,应该对概算分析进行仔细的研究,同时将总概算进行科学化的分块处理,且进行严谨地计算,以对设计变更进行严格地控制。其次,在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正式竣工之后,还应该组织各个管理部门以及施工单位完善账务处理流程,且注意加强对动态投资进行有效地控制,确保资金高效、安全的使用。

三、结语

物理素质论文范文6

一、两种物理教育观

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尽管建国以来历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说法不尽相同,其基本目标都是要与其他学科和其他学校活动一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1990年4月第二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种不同的实践反映出来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教育观。多数人的作法实际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专业工作者,另一种则是力图使物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

1.两种教育观对重点知识的不同认识

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分为重点知识、重要知识和一般常识。什么是重点知识?举例来说,一般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重点知识。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本)在高一和高三两次安排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按照现行高中课本,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和为这个定律做铺垫及随后巩固的教学约达七、八课时,若考虑到其后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及力学单位制时肯定要出现的有关第二定律的练习,所占课时数还会大得多。关于运动学的三个公式的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所需的预备性知识,例如力的分析,所用的教学时间也包括在内,所占课时会更多。至于高三总复习,这部分内容所用时间的比例就更大了。

高素质公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化的社会生活,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在什么场合会用到“连接体”等高中物理中这类典型问题。即使将来从事科技工作,如果不是去作大、中学的物理教师,恐怕也很少需要在这样的层次上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同志们认为,在中学的有限课时内,应该多学一些“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则是那些在物理学中影响全局的,掌握不好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的,也就是说,考虑得较多的是物理学科本身,而非公民素质的需要。

不适当地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使得我国物理教学内容过窄、过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英美的教育制度不像我们这样整齐划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学习物理课或者学习哪种类型的物理课。他们有若干物理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和很多种物理教科书,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可供师生选择。以美国一本有名的CONCEPTUALPHYSICS为例,关于牛顿第二定律,书中只有一个由力和质量直接计算加速度的例题,章后也只有一个这样的计算性习题;但是这本书却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有空气阻力时落体的运动,包括降落伞的作用等实际问题,这类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却是我们的课本中所没有的,原因是这类问题派生于牛顿定律,况且由于中学数学知识所限,不能进行“深入的、定量的”研究。

附带说一下,英美也有一些旨在培养未来物理学家的中学物理课本,但是这些课本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定律、力的分析等老问题中并没有像我们这样下功夫,他们用全新的现代物理的观点研究物理学,其实这才是培养物理学家的道路。这个问题不在本文深入讨论。

2.对于应用性知识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两种教育观有不同的认识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生活,这一点没有争议。拿我国90年代的课本和50年代的相比,可以看到联系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大大增加了。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1992年颁布)规定的教学目的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和物理知识本身是同等重要的。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本文要谈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教育观的支配下,在课程、教材和教学中,对于物理课程中应用性知识的处理是不同的。

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包括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本职工作中的能力。教学中的应用性实例有多种作用,第一,给学生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第二,这些实例是一些示范,让学生看到,怎样使理论中的公式、条文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互沟通;第三,向学生展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我们制定大纲、编写课本和进行教学的人,大多是物理专业出身,在工作中常常不自觉地要把学生复制成我们自己,因此,往往把应用实例处理成诠译理论的工具,好像在物理学中只有系统的理论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不能全面发挥教材中应用性实例的作用。这种认识和在它支配下的教育实践是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

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把知识的应用规定为教学目的之一,为了贯彻这一规定,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中,编者尝试了从两个方向建立物理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过去的习惯是讲过一段理论之后讲一讲理论的应用,以说明理论的重要意义;现在在保留这种形式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向上加强了理论和应用之间的联系,即抓住了一些场合,从实际问题出发,向学生介绍怎样在实际问题中找出科学道理,以深化对于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解决问题。在义务教育物理课本第二册中较多地作了这种尝试。在这些尝试中,有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物理知识,如“生活用电”,有的要求讲清原理,如“热机原理”,有的要提及技术层次的某些考虑,如“能源和节能”。关于技术层次的讨论,需要说明的是,自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以来,编者力求改变长期以来流行的重科学、轻技术的倾向,在教材中努力体现这样一种思想,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例如在讨论燃料的有效利用时,对比了煤块、煤粉和煤粒在锅炉中的燃烧效率;在讲到直流电动机时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换向器的作用。这些问题不涉及新的物理原理,但正是当年的这些“技术决窍”,推动了科学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提高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实例作基础。和现行高中教材相比,在用于两省一市的高中试验教材中应用性实例大大增加,在前四册的16篇阅读材料中,9篇是有关实际应用的。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练习和习题介绍了物理知识在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点和过去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希望老师们了解教材编者的初衷,充分利用这些阅读材料和题目,让它们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十分遗憾的是,在市面上众多的复习资料和习题集中,训练学生把物理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的题目几乎没有,它们很难在这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此外,目前的各种考试,命题时也不大考虑它们对素质教育会起到什么作用。在作者手头的7个省市近年的15份高中会考试卷中,没有一个实际应用的题目,这使得这些考试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难以进行正确的导向。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三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其命题一直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这个导向是正确的。

3.物理课程与其他科学课程的关系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是综合的,人们为了教学的方便把它们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几门课程,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虑课程、教材和教学时,不能认为这种课程设置和内容划分以及课时分配比例是理所当然的和一成不变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几门基础学科中,它的研究对象最广泛,它研究的规律最基本。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无生命的,但是,生命活动却绝对不会违背物理规律。现在人们常说,21世纪是这门学科的世纪、那门学科的世纪,这是从某学科的发展前景来讲的。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出现了跃进式发展的学科,必然广泛地应用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科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学科的重要性不能等同于学校中课程的重要性。这里要回到我们的出发点: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在谈到中学的三门科学课程时,总是按照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顺序,而英美的教育工作者则相反,说起来总是生物、化学、物理。在问到为什么把生物课程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时,他们说,(按照西方人的观点)人最关心的是自已的生活,而人的身体医学,人的食物农业,都是和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所以社会舆论对于学校中的生物课程十分重视。他们的说法给我们一个启发:今天的中学生,包括能够考上理工科大学的那部分高中学生,他们之中将来从事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对于居民中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许多从业人员来说,到了下一个世纪哪门科学领先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周围的科技环境,适应技术化社会的日常生活,能够应付本职工作中不断进步的技术要求,有能力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成为某学科专家的潜意识转变一下,更多地考虑未来的普通公民切身的实际需要,那么学科的重要性、课时分配等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物理课程应该加宽知识面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物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过窄的物理学知识面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的其他教育功能。

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却难以找到,即使有,也往往作为选讲处理,多数老师不讲。相对湿度是一个常用的物理概念,夏天,人们对于温度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在技术上,许多仪器设备对相对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它在现行课本中只是一个选讲内容。现在,天气预报常讲降水概率,但是,作为应该具有较高素质的公民,有几个高中毕业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说出概率的含义呢?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看问题片面,以偏盖全,究其认识论上的原因,也和缺少概率与统计的观念有关。其实,作为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当然也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在热学和原子物理学中,关于概率与统计的问题本应多作一些文章的。

其他一些物理知识,如角动量守恒、多普勒效应、绝热过程,以及流体动力学的初步知识等,较高素质的公民是应该有所了解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包括在《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中。

基于以上讨论,正在两省一市试用的新编高中物理课本(必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了一定的努力。在尽力限定那些与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内容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以不同形式增加或加强了例如多普勒效应、电话磁卡、电话IC卡、高空气温为什么低、怎样测定古物的年代等与生活常识关系密切的内容。

课本的编写必须遵照教学大纲。由于在降低“主干知识”的要求方面无法加大力度,所以增加的内容也十分有限。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物理课尤其被认为“深、难、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进一步扩大物理课程的知识面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在于能否在正确的物理教育观的指导下较大幅度地降低“重点知识”的要求,不再在这些知识点上“深挖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物理课程“深、难、重”的问题,也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物理课程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服务。

三、必须加强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如上所述,公民的科学素质首先表现为具有较多的科学知识,此外,还表现为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觉悟和较强的科学精神。

1.科学方法

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在其他领域,大至科学理论的建立,小至自行车、台灯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径都是相似的,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国的物理课程一直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这次新编高中试验教材在坚持这个优良传统的同时又作了以下努力。

首先、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多次做了特别的说明。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作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需要猜想。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中,编者多次正面提到“猜一猜”、“可能”这样的词语,这在过去是十分忌讳的。

最后,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多次应用并正面介绍了某些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新教材中还渗透了使用仪器设备时把它们视为“黑箱”的思想方法。在使用多用电表和使用示波器的教学中,教材有意识地把它们作为“黑箱”处理,即不引导学生考虑它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只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两个界面与被测电路的界面和与使用者的界面。新设备、新电器层出不穷,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掌握它们的结构和原理,能够有意识地用“黑箱”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能力。

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近年来,方法教育已经得到很多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方法教育只能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不能把科学方法异化为新的知识点。这个问题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已经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试用教材以旁批的形式在适当时机指明某些常用的科学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门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对于不以物理学为自己专业的学生,某些知识的细节可能以后再也不会用到,但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却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在物理课程中不断探索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科学觉悟

科学觉悟,在本文中指的是对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也指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

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材的编者作了一些努力来落实这方面的教育。过去的教材中关于科技成果的应用一般到技术层次为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和新的高中试验教材则在可能的场合把它延伸到科学和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包括资源和环境问题)。在高中试验教材的阅读材料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学史的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两套教材都用了一定篇幅讨论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质。这样的亲近感属于非智力心理素质,它并不要求人们对新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但是从内心里愿意接近它、愿意了解它,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用它。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对于新出现的微波炉、IC卡电话,以及过去的压力锅、电子煤气点火器等事物非常关心,有条件时总想试一试,这种作法未必出于具体的功利目的,似乎只是好奇,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亲近感。相反,有的人,特别是那些本职工作与科学技术距离较远的人,常常对于新科技成果呈茫然、恐惧以至排斥的心态。

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缺少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中学里的物理教育是有责任的。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学生学不会,二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自然会疏远物理学,进而疏远一般的科学技术。在课程、大纲、教材和课堂教学这几个环节上,不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律片面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内容,由于在物理学科体系中处于枝节的位置而不能在中学教材中入选。一门课程如果以这样的面孔出现,怎么能够使人亲近呢?

3.科学精神

我们的国家曾是一个文明古国,但从几百年前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对于这个现象,可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不同侧面寻找原因。从文化传统上看,儒家思想在我们国家统治了几千年,在很多场合道德思维代替了科学思维。在民族心理的深处,重人情、重道德,轻逻辑、轻规则。与西方文化相比,不能不说科学精神有些欠缺。

不唯上、不唯书,不受传统观念的左右,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真正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要经受痛苦的观念转变。供试验用的新高中教学大纲在建国以来第一次把量子论和相对论列入教学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样的教育。

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重要的科学精神。新编高中物理试验课本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都十分注意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引导学生找出矛盾,展开课题。课本写得思路清晰、节奏轻快,本身就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有的实验在课堂上做不了,有的理论推导对中学生说来预备知识不够,或者有的推导或运算是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的,那么这些地方都有明确的交代,不丢失任何一个思维环节,也就是说,绝对不给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坏习惯。

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又一种科学精神。关于技术,除了一般理解的产业技术外,还有管理技术,包括使用符号的技术。在工业社会里,管理庞大的企业、管理复杂的社会,需要技术,它是产业技术的延伸。企业和社会的法制化管理,则是科学学科的公理化体系的延伸。科学教育不仅在传授科学知识,它还在塑造人,塑造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习惯。目前一些学校中,对于不准备升入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物理课教学不认真,除了应试教育在作怪外,就是对于这门课程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四、物理课程和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