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改革心得体会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1

聚合力,促改革

目前,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市场环境都不容乐观,正处于一个死生之地,存亡之秋。面对困境,改革势在必行。一个企业,处于经营困境下向死而生的改革固然悲壮,但改革要做到警聚人心,增强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改革让公司和广大职工都获得改革的“红利”才是最终目的。炼钢部契约化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改革,此次改革从怎么做大“蛋糕”—创效和怎么分蛋糕—收入分配制度做顶层设计,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的一致。

改革,是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合理完善并开创新的事物。炼钢部改革,首先就是优化分配制度,打破以前的按时分配,吃大锅饭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多劳多得,使得每个员工的个人绩效或班组绩效直接与部门签订的绩效指标挂钩。改革后,薪资中活动部分的大幅度增加,为按劳分配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实现良性竞争,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择优选人,提高了员工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增加了员工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职工要紧跟改革的步伐,适应公司的发展,完善自我,提升技能能力,尽职尽责,迎接挑战,争做楷模。

炼钢部改革,充分调动基层主管及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内在潜力,强化每位员工的成本意识,鼓励员工在每一个岗位中力求降本,鼓励员工将薪资包总额做大,分享炼钢部与公司签订的契约指标降本的红利。在改革前,因为节省的公司成本,个人收入上并不会有明显的增加,员工成本意识淡薄,对浪费成本的行为熟视无睹,对一些能节省成本的措施也缺乏主动推行的积极性。改革后,节省的成本,员工能切切实实感受到回报,员工能把降成本变被动为主动,员工的积极性被激发了。

目前,值此炼钢部改革已经逐步施行,全体炼钢人要齐心协力、共同发力、高效履职,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展现自己的风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改革目标,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勇立时代的潮头。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2

一、音乐课堂情感教学环节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先音准节奏,后情感表达,在学生掌握了正确得音准和节奏之后,才在音乐中加入情感表达。在大多数的音乐教学中,学习一首新的歌曲,教师都会先引导学生唱简谱,打节奏,再加入歌词演唱,等到学生在熟悉了歌词节奏以后,才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感情。音乐对于中学生来说,是让他们学会发现美,感受美,认识世界的一门学科,音乐教育的魅力,也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对音乐情感的发现与感知。我们在音乐的教学中,不是培养学生成为音乐方面的人才,而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发现美,感受美的人。

把传统的音乐教学环节发展为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去感受音乐,教师作为课堂节奏的掌控者,而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每个学生对音乐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他们的感受应当是从自己内心深处迸发的灵感,而不是教师所给出的某个标准答案。

二、学生是音乐教学的主体

1.自主感受音乐

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是引导,比如这首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缓慢的还是快速的;这首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激动的还是平和的;这首音乐的节奏是怎样的,抒情的还是欢快的。教师给学生引导,具体的情感体验要由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学会处理歌曲的情绪,掌握歌曲的情感。在歌曲学唱的时候,不应该一味的教唱,而是让学生跟琴学唱,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唱主题音乐

欣赏音乐前,特别是乐曲,最好能教唱音乐的主题,脑海里如果没有主题音乐的旋律概念,不容易让学生走进音乐。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如果连音乐的主题都不会唱,哪来学习的兴趣呢?当然了,也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教唱。

3.引导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音乐教学的理念应当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重视音乐实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注意提高与其他学科结合。我们在学习一首新的歌曲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们去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如高一年级的歌曲《走进》,通过聆听录音,结合歌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内涵,启发学生想象歌曲所描绘出的场景。学生们很快就在脑中勾勒出了一幅的美景图,茫茫的草原,高高的雪山,漂浮于蓝天的白云,如天堂一般的画面。这时候可以请学生们画出这幅美景,也可以让学生们用文字去渲染这幅美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发展学生们的想象力。音乐的想象力是自由的,但不能脱离作品,在体验歌曲情感中,增强感受、理解和发现音乐作品艺术形象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还应该在恰当的时候用手势、身体语言、表情表示旋律的高低、音响的强弱、音乐的情绪等,从而带动学生参与到音乐中,表现音乐的情感、情绪、感染力等。好多音乐教师在欣赏音乐时,一动不动,缺少动作和表情,这样是很难把学生带入音乐情景中的。

4.注重学生实践活动

高中学生是充满激情的,这正是他们内心情感最真实直接的流露。我们无法把学生固定在某个地方让他们静静的去体验音乐,何不让学生们动起来。学生们喜爱游戏与活动,我们就把音乐带到游戏和活动中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们积极的参加到活动中来,让他们的思想沉入音乐的主题中。实践活动对于课堂纪律的维持是一大挑战,但如果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活动中,真正的让情感与音乐交融,与音乐互动,那即便课堂气氛再活泼,也不会脱离主题,失去控制,让实践活动起到最好的效果。

三、教师能力的重要性

1.课堂控制

教师在上一堂课之前,应当保证这堂课能够打动自己,只有打动了自己才能打动学生,才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陶醉在音乐当中。教师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要把这些专业知识和情感表达相结合,用不同的方法使得这一节课更生动,更形象,更饱满,让学生加深对音乐情感的体验。

2.多媒体与教具的灵活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教具的使用。在此,以多媒体为例,精美的课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结合图片,影片等其他艺术形式,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音乐。遇到需要板书又较为复杂的内容,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在课前制作好,在课堂上只需要出示图片板书即可,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更快捷的为学生们补充一些音乐相关的知识,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

3.重视对学生的鼓励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3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纯的教为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他们是被动、机械性地学。而新课程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4

一、当前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当前改革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改革最需要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应该是思想障碍。回望30年前中国的现状,乃是思想偏激、思想不够解放的结果。而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正是思想一步步得到解放,不断与时俱进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敢触”“打破条条框框”的结果。思想的解放在改革进程中最关键,尤其是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要解放。因为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使中国现代化转型走到了历史关口,继续前行唯有解放思想敢于闯出一条新路,使广大领导干部及时用不断发展的理论和思想来指导实践与改革进程。唯有如此,才能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坚持精神自由氛围,融汇创造中国的伟大思想,也真正才能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闯出一条让中华民族真正崛起的道路。

二、改革开放要改革什么?要改革的问题在哪里?

当前改革开放要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在政治领域。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确切的是说“经济改革开放”而非“政治的改革开放”,经济领域经过30年的探索已经并正在形成一条新的路子,而现在要改革或以后必然要改革的真正障碍是在政治领域。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政治改革?民主真正有那么重要吗?

首先,从表面看,历史上的大国崛起是建立在器物文明之上,物质文明的发达是其突出特征。而实质上,国家的真正崛起的过程是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突破而起步的,而非表面的物质文明。经济要发达可能不需要民主,甚至集权更有利于经济的发达;但是国家崛起和实力强大的可持续性必然需要民主。这一点可从世界历史上九个大国的崛起过程中得到启示:战争、贸易、掠夺、科技等都可以使国家崛起,但是只有政治改革过关、民主得到发展的国家,崛起才具有可持续性;否则国家崛起之后又趴下去了,不具有可持续性。

其次,改革开放需要思想的解放,而思想的解放必然会有政治上的民主。但是很多人包括很多社会精英担心搞民主会引起社会动乱。我认为这是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因为民主是有利于稳定的。关键是要在恰当的时机和条件下搞民主,民主才能成功。比如印度,这个从1947年独立后十几届政府都是和平过渡的国家,宗教矛盾、民族矛盾、人口矛盾等十分尖锐,设想一下没有民主的印度,社会会动乱到什么程度。但是因为民主,不管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印度的政治一直很稳定。这是印度政治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三、改革开放要改革到哪里去?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5

片段:在学习了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8课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后,我做了小结并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当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当然我们一起对商鞅这一历史人物也有了较多的了解,那么,请同学们思考:①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他个人的命运却是那么的悲惨——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鞅这样做值还是不值?为什么?②如果你是商鞅,你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变法成功,一方面会带给秦国富国强兵,另一方面对你个人而言,既施展了自己的才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但是又有可能遭到旧贵族的记恨而给自己带来灾难,你会选择变法还是选择放弃?为什么?③你如何看待商鞅这一历史人物?同学们立即行动了起来,总结、探讨,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直到下课铃响起都意犹未尽。

在教学活动的课堂设问方面,如何设置问题是个着力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通过几年的教学活动实践及向同行的请教学习,我认为设置问题时,把侧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上,设置一些具有适当难度和深度、把我(指学生本人)置于历史事件当中的、具有不同观点、能够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效果最好。那么,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必须带有矛盾性和冲突性,就是说问题中最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或者观点可供学生选择和参考,这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前提。

教师课堂提问的提问目的不仅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促进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建构。问题设置带有矛盾性和冲突性,将能达到此目的。如:关于隋朝大运河的作用,传统的提问方法是:隋朝大运河的建成有何重要意义?这种提问法总是把提问的针对性集中在课本知识上,同时确立了教材和教师的绝对权威性,限制了学生自己对事物的反思批判。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换成:“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对后来的社会发展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就不同了,其所针对的就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针对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针对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这就使教学活动得到了深化、拓展,同时也更符合新课改对教学活动的要求。

第二,这类问题要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启发性。因为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合适的深度和难度,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弊端。当然,深度和难度还必须符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日常的教学过程加以把握。

第三,问题要打破时空限制,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当问题提出后,学生可以模拟回到历史场景中去,尽快进行换位思考,按事先的要求进入到历史事件的某一角色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或者是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是导入新课,还必须先设置情景。当然,绝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心里随意设问,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针对性。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6

一、新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为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正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1.不断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2.教学活动要富于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3.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4.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