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1
关键词:过度投资投资不足信息不对称冲突
投资决策是企业的三大核心财务决策之一,其决策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企业价值能否最大化。然而,现实中企业却大量存在着过度投资、投资不足、盲目多元化等非效率行为,这不但影响资本的最优化配置、浪费大量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还形成呆、坏帐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探究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内在形成机制,进而提出治理约束措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非效率投资行为及其成因
(一)过度投资行为及其理论解释
过度投资(overinvestment)是指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的情况下,决策者仍实施的一种非理性投资行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导致过度投资的主要原因:
股东—经理之间的矛盾。现代公司的典型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两权分离导致企业所有者股东与负责企业日常经营决策的经理层之间出现利益冲突。Jensen&Meckling(1976)认为经理努力经营的成果由股东和他们一起分享,而成本却由经理人独自承担,这势必降低其努力水平,表现在投资上,经理会选择有利于自身而有损于股东的投资项目。而经理牟取私利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扩大企业规模,建造“企业帝国”以满足获取由企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各种货币、非货币收益的欲望。的确,经理收益是企业规模的增函数,大规模企业经理的货币非货币收益都远高于小规模企业经理(ConyonandMurphy2000)。因此,目标的偏离使经理倾向于消耗企业的资金进行过度投资以追求私人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这也可能导致过度投资。在股东与经理目标一致的前提下,Jensen&Meckling认为,当企业以负债契约的方式融入资金后,股东倾向于选择投资高风险项目,因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一旦成功,股东就享有投资带来的高收益,而债权人却只能获取合同事先规定的固定利息收入;如果项目失败,按企业的有限责任制股东也只是承担其出资额的部分损失,而债权人却要蒙受超过股东损失额以外的全部损失。这种股东与债权人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性使得股东有动机进行过度投资。
(二)投资不足及其理论解释
投资不足主要指在投资项目净现值大于零的情况下,决策者被动或主动放弃投资的现象。对投资不足的理论解释主要有:
Myers&Majluf(1984)基于信息经济学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他们认为在企业外部投资者和内部经营管理者之间存在着关于企业投资项目预期收益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外部投资者往往会低估企业证券价值,导致外部融资成本偏高而经理为维护股东的利益不得不放弃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从而形成投资不足。
Berkovitch&Kim(1990)进一步提出因负债过度而导致投资不足。企业通过负债融资会导致财务杠杆的增大,企业的再融资能力就会降低,当企业有好的投资机会时,若内部资金不足而负债又较多,便有可能因企业负债过高而无法为新项目筹集到资金,所以债务过高也会导致企业不得不放弃正NPV的项目导致投资不足。有时候,虽然可以筹集到资金进行投资但项目盈利可能要全部用于偿还债务利息和本金,对股东来说在承受风险的同时得不到任何收益,那么该项目就不会被实施,也会导致投资不足。
(三)其他非效率投资行为及分析
与上述情况类似,经理还热衷于可以给个人带来威望、权利、地位和报酬等额外私人收益的多元化投资,产生不合理多元化投资所带来的价值减少的“多元化折扣”(Jensenandstulz);出于对己声誉和职业生涯等因素的考虑,经理还倾向于投资那些能较快看到回报的短期项目,因为回报很快才能迅速引起各方的关注从而建立起管理者的声誉(Narayanan,1985)。
现阶段我国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表现
(一)行业投资过度
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时,应分析投资产品和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和市场供需状况。在行业整体或产品已出现过剩特征的情况下,企业就应该考虑减少在该领域的资金投入。但部分企业考虑到已获得的市场竞争优势和技术设备投入,不甘心放弃此成熟市场向其他领域转移资本,就只能靠继续追加投资和扩大规模,通过过度竞争方式把其他竞争者排挤出局以维护自身利益。这种过度投资行为不仅使得企业无法全面实现其经营目标,而且还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电器行业的多次恶性价格战就是行业过度投资行为的结果。
(二)盲目多元化
多元化是企业向不同行业多种产品方向发展的一种经营战略。通过多元化投资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内部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有部分企业把多元化经营视为企业做强做大的最佳途径,在设立初期,企业范围大多比较集中,经营目标也比较明确,初步实现了资金的积累和规模的扩张。但在未做好充分的资源储备和战略规划的情况下,就急不可耐实施多元化投资,企业资源的分散影响了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削弱了原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降低了优势产业在市场竞争有利的地位。而在新投资的领域内又达不到规模经济,产生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状况,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把多元化经营作为分散风险的解决思路,当一部分业务陷入萧条或亏损时,其他方面的经营成功可以弥补亏损。但实际上,企业若实行关联性较低的多元化投资,要面对多种产业和多个市场,会大大增加企业经营管理的难度。正如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的多元化投资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越多。过分强调投资多元化在分散风险方面的功能而忽视其可能诱发和增加的低效率问题,会使企业走上加速陷入财务危机甚至是破产的道路。
优化我国企业投资行为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对管理层的非效率投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改变“橡皮图章式”的董事现象,增强董事会、监事会的独立性,确保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同时要积极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通过多方监督和制衡减少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
(二)积极发挥负债的治理作用
负债融资迫使企业“吐出”(disgorge)现金减少管理层控制的资源,同时也能带来债权人的监督,增加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从而有助于减少过度投资。在债务的选择上,为防止过于借助单纯的负债而带来的“破产威胁”所引起的投资不足,可以发行带有赎回条款的可转换债券。
(三)积极推行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政策
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表明,积极的经理层薪酬计划及科学的激励制度可以减轻委托冲突,降低成本。通过实施管理层持股、制定退休金计划等多方位的激励制度,使管理者的报酬不仅与企业的短期经营绩效相联系,更与企业的长期绩效挂钩,从而提高管理者理性决策的积极性。
(四)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制度
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在决策过程中尤其是要排除个人意志和绝对权利对决策的影响,抛弃仅凭高层管理者个人心理、情感、喜好、作风,价值观和经验,纯粹依赖个人直觉的精英型、直觉型和随意型决策模式。严格按照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审核决策—决策形成—执行反馈的程序制定投资决策。只有建立科学的决策制度才能有效减少非效率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袁春生,杨淑蛾.经理管理防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经济问题,2006(6)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2
关键词:房产价格;居民;投资行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国家在经济层面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房价过高而引起的投资与消费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一大障碍。本篇论文将着眼于房产价格与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关系,分析房价变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关于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
研究房产价格变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影响会提到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这是经济学中的两个常用的概念,只有对相关经济学的概念理解清晰,才能对本篇论文的中心论点,房产价格变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与分析,所以论文接下来的一部分将分别详细的介绍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
(一)房地产的理论性介绍
对房地产市场上房价波动的研究,第一步要明白房地产的相关理论性概念。房地产是指建筑物,土地以及依附在土地和建筑物上的不可分离的各个部分和其附带的各种权益。房地产分类可以根据很多不同的标准,根据房地产的用途来划分,房地产财富可以分为商用房地产财富和民用房地产财富,其中住宅类即民用房地产财富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居民投资消费行为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层面。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房地产市场上房产价格波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影响,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就选为狭义的房地产市场,也就是上文提及的民用类房地产市场。
(二)关于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并不是很早就存在的经济领域的经典概念,而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理念。财富效应是指某种财富累积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会产生对相关领域的控制效应或者传导效应。
其次,财富效应是因某些货币政策的实施,引起货币存量的增减,因此会对居民手中持有财富产生影响。居民手持资产越多,消费和投资的欲望越强烈,这是非常自然客观的规律。所谓的财富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金融资产,比如货币,另外一个就是实物资产,其中包括房产,提到房产,就与本篇论文的论点有关,房产作为财富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适用于上文提到的财富效应的,也就是说以房产这种形式的财富体现会影响居民消费和投资需求。
(三)关于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简单来讲是一种政府行为对私人产生的影响,具体是指政府投资消费增加会对私人投资消费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占,进而导致由于政府扩大投资而产生的国民收入可能会因为挤出效应使得私人投资消费减少或者有一部分被抵消掉甚至被全部抵消。
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传导性,具体解释就是,由于政府的消费投资增加,也就是政府扩大支出,就会使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务与产品的竞争加剧,这从价格上就表现为物价的上涨,当然延展到房地产领域就是具体指房价的上涨,在此种情况下,假设市场上货币的名义供给量保持稳定不变,实际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因为价格的上涨而缩水,理解为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必然会导致人们抑制消费和投资的意愿。
二、研究房产价格变动对居民投资行为影响的意义
针对上文提到的财富效应可以得知,资产价格波动与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在近阶段以来收到了学界和政府与社会广泛关注,其中表现最明显的领域就是股票市场,炒股热潮在我国已经不是近期出现的事情,而社会都对这一领域有着很多的研究与关注,但是对于房地产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对消费与投资的影响,或者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却并没有得到像股票市场那么多的关注与重视。但是近年来,股票市场连续萧条,情况低迷,而房地产市场反而表现出持续繁荣的发展态势,这一现状使得房地产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对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研究房产价格波动对投资行为影响的必要性
由于房地产市场上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投资带来的影响,政府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从现实背景来看,房地产市场日趋繁荣,但是也日趋复杂,房地产市场上房价的变动对消费投资的巨大影响受到理论界和社会各部门的重视。近几年来,政府对发展房地产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以拉动消费,带动经济的增长,这是因为对房产的消费也是消费投资的一种,这种情况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初期表现为一种好的态势,因为政府的鼓励政策和社会上对此种行为的认可确实会有利于在房产领域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逐渐成熟的领域中出现了很多弊端,很多地方把城市经营转变为土地财政和房产财政,这使得各个地方的房地产市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这逐渐演化成一种非理性的繁荣,这样的发展态势将会慢慢脱离开始时对房地产行业寄予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期望,反而会因为过度的繁荣对除房地产之外的居民消费与投资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关注与研究房地产领域房价的波动对居民消费与投资行为的影响就显得意义重大。
(二)研究房产价格波动对投资行为影响的意义
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并着重强调了调控房地产市场上房价的波雍屠缶用裣费投资的重要性,以此作为当前政府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政府部门应该协同房地产行业中的领头人考虑如何更好的调控房地产市场,实现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又不影响到居民消费投资行为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因此,深入研究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投资行为的影响既有助于对房地产市场与消费投资的内在联系形成全面的认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居民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还为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利用房地产市场调控居民消费投资,监督管理房地产市场等工作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和实践性的支持,所以,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度波动,住房消费成为居民难题,国内消费投资不足的现状下,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和处于经济稳定性的考虑都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三、对房地产市场当前现状分析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几乎吸纳了居民因经济发展而增长的绝大部分收入,但是却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减少,这种情况对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及其不利的,所以论文接下来的部分将针对房地产行业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态势给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一)建立抑制房价上涨的机制
面对当今房地产市场上房价持续攀升,居高不下的现状,政府的政策是抑制房价过热增长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有针对性的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或者相关文案,建立有效抑制房地产市场房价过热的长效机制,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将房价控制在合理的水平群屠蠊内居民消费并不矛盾,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早期,将房产投资作为刺激居民消费投资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在当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刺激了消费投资需求,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当今现状来看,应该保持房地产业的稳定性发展,使居民消费投资合理的像多方面发散式延展,以此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保持房价调控政策的连续性
以往有结论称房地产行业是经济发展的标识性领域,房价的波动是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参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化经济和新经济体的出现,房产价格的波动并不会在宏观领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前文提到的房地产市场上的挤出效应表明,抑制房价的过热增长有利于扩大居民的投资消费,因此,政府应该坚定的实施对房产价格的调控政策,保持房产价格调控政策的连续性。
四、总结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为了适应发展现状,对房地产行业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控,尤其是对房产价格波动的调整是保证居民投资消费行为像更加健康稳定方向发展,使国民收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坚定的实施对房地产市场各方面尤其是房产价格的调节与控制政策,使房地产行业为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赤平,黄龙.公共债务、房产价格与宏观经济波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2]杜莉,潘春阳,张苏予等.房价上升促进还是抑制了居民消费――基于我国172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0(08).
[3]常宝瑞.房产价格与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空间集聚关系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5(01).
[4]郭汝奇.经济生活中房产价格的影响及对策[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07).
[5]田利辉,王可第.我国房产价格、居民收入与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5(03).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3
关键词: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072-01
体育消费是利用体育的特殊属性来满足人们身体与精神上的需要而发生的经济行为。随着我国经济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品种越来越多,消费群体也日益庞大。体育消费已是当今现代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一个反映,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且有扩大的趋势。青少年作为体育运动的主群体,其体育消费行为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走向,同时青少年缺乏经济独立能力,其体育消费行为必然是个体、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交点,为此,本研究试图探讨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的各种体育消费行为以及产生这些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旨在为引导该地区青少年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及实施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查福建省晋江市某区200名青少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120名,女8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泉州轻工学院图书馆和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等多种途径查阅了近十年国内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为此论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制定
在制定调查问卷之前,阅读有关社会调查及体育科研方法方面的书籍,并根据有关问卷制定的要求,围绕消费动机、消费观念、消费内容、影响因素方面自行设计。
(2)问卷的发放
对福建省晋江市某区青少年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7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有效回收率92%。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现状调查
1.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的体育消费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您进行体育消费是为了”的问题调查中,为了强身健体的占32%、休闲娱乐的占13.5%、审美追求的占22.2%、社会交往的占11.9%、体育成就的占10.8%、攀比炫耀的占9.2%,调查说明: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强身健体是体育消费的首要目的。
2.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的体育消费观念
在“您认为人的一生应该经常锻炼吗?”问题的回答中,认为赞同的占39.6%、基本赞同的占33.6%、即不赞同也不反对的占15.7%、不赞同的占6.5%、非常不赞同的占4.3%,调查说明,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在这个方面表示肯定。可见,青少年的健身性体育消费价值观已得到基本的确立和定位。
在“体育是增进健康、造福社会的有效手段”问题的调查中,完全赞同的占28.2%、基本赞同的占33.1%、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占19.5%、不赞同的占15.7%、非常不赞同的占3.2%,调查说明,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对体育是增进健康、造福社会的有效手段持正面的态度。
在对“您选择体育商品的依据”问题的调查中,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的占39.1%、逛街时看中的占24.4%、流行、时尚的占21.7%、朋友推荐的占14.6%,根据调查结果说明,福建省青少年在选商品时还是比较看中自身的实际需要,能有计划地理性消费,但还有少部分青少年还是跟着潮流、时尚,这说明在还是有少部分青少年心理上还是欠缺理智,要对这少部分青少年进行体育消费心理方面的引导。
3.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的体育消费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主要有体育服装、运动器具、体育书刊、比赛门票、体育锻炼、体彩/足彩六类;体育服装占14.5%,运动器具占19.3%,体育书刊占9.6%,比赛门票占6.9%,体育锻炼占36%,体彩/足彩占4.8%,占比例最大的内容是体育锻炼,第二位是运动器具,第三位是体育服装,第四位是体育书刊,第五位是比赛门票,第六位是体彩/足彩。调查结果说明,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的内容主要还是以体育锻炼为主。
(二)影响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某种消费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总是要受一定社会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体育消费行为作为消费领域的一种行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地要受到诸如收入水平、余暇时间、政策舆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消费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消费需求及其价值观等的影响,这是体育消费行为形成的必要条件,对体育消费行为的形成均起着不同的促进作用。
1.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根据相关文献的分析,影响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社会对体育消费的评价、社会对体育消费的导向。调查显示,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72.8%,认为社会对体育消费的评论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45.5%,认为社会对体育消费的导向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45.6%。这些数据说明,在日常体育消费和购买中,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多属于节俭型和务实型的,超前消费的意识还不太强。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消费问题上也是一样。根据相关文献的分析,影响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收入、家庭的体育消费习惯、家庭成员的支持。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家庭收入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79.4%,认为家庭的体育消费习惯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37.4%,认为家庭成员的支持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64.6%。以上数据说明,在所有家庭因素中,家庭收入是影响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首要因素。
3.个人因素的影响
根据相关文献的分析,影响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个体对体育消费的认知、热爱体育运动。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个体对体育消费的认识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75.9%,认为热爱体育运动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83.6%。调查结果说明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程度直接影响着个体的体育消费行为。
4.学校和社区环境的影响
影响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学校核社区环境因素包括:社区是否经常组织社区体育活动、学校是否提倡开展体育活动、学校是否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运动会或活动。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社区是否经常组织社区体育活动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48.8%,认为学校是否提倡开展体育活动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70.5%,认为学校是否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运动会或活动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70.6%。这些数据说明,与社区环境相比,学校的体育锻炼环境对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更大。提示,学校应该重视对青少年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引导。
5.商品广告的影响
影响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商品广告因素包括:体育消费的广告效果、体育消费商品的丰富程度、明星的体育消费行为。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体育消费的广告效果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27.1%,认为体育消费商品的丰富程度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64%,明星的体育消费行为认为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43.4%,以上数据说明,由于青少年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他们比较看中的是商品的款式和商品对个性需求的满足程度。
三、结论与建议
强身健体、审美追求是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其他的体育消费动机还包括休闲娱乐、社会交往、体育成就、攀比炫耀。影响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有社会文化、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和社区环境、同学朋友、商品广告。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不要让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一时最求时髦,而体育消费的价格和质量要符合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明飞,蔡陵江.影响福建省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2,21(2):53-56.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4
本文首先回顾了消费者购买行为及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其次提出了心理场理论,通过己有的对消费名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概括出心理场由产品功分析了心理介质是如何对心理场做出变换的,构建了消费心理模型。最后,论文对研究的成果做出总结,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场;心理模型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媒体广告铺天盖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促销手段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这些在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创造了便利性、提供了多样化信息的同时,增大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的复杂性。
2.研究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消费心理及购买决策的研究正处于上升阶段。本研究将在该领域内提出自己的观点,以进一步丰富和补充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理论体系。在现实意义方面,金融危机过后,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无论对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有重要的意义。从企业角度,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对企业研究制定营销策略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3.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综述
消费者是指直接消费产品或服务的人。消费者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行为活动,指的是消费者为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而发生的购买品的所有行为活动,是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西方对消费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至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性决策人的消费行为阶段;情感体验人的消费行为阶段;行为主义的消费行为阶段。
4.消费者购买决策综述
下面我们将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来对消费者进行研究,市场营销中,消费者是购买活动的主体,不论消费者是否做出购买,其内心都会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和思考,针对不同的消费行为,研究消费者是如何做的购买决策的对我们研究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
1.尼科西亚模型
尼科西亚在1966年的《消费者决策程序》一书中提出了这一决策程序,认为消费者行为源于厂商特性―与消费者特性,并把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看成是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信息形成态度;第二部分,信息收集与方案评估收集与产;第三部分,实施购买行动;第四部分,信息反馈。
2.霍华德和谢思模型
霍华德和谢思模型经修订于1969年正式形成,来源于“SR”模式,引入满意度理念,主要用来解释一段时期内的品牌选择行为,其重点在于解释是否会重复购买某一品牌的产品。
3.E.K.B.模型
E.K.B.模型是1968年提出。该模型较全面的解释消费者的购物决策过程,具有对不同情境的概括性和适用性,并与消费者具体的决策行为相一致。
4.多属性态度模型
伊利诺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Martin 提出了多属性态度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在整合过程中通过结合对产品的显著信念的评价和信念的强度,态度就是这些好坏结果的加权总和。
二、消费者心理的研究
我国人口现在已达13亿,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我们每一个人为了生存都会购买产品,都可以称为是一个消费者,所以这么庞大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这一点已经被国外的许多企业所熟知,所以他们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吸引中国的消费者,最突出的便是零售业,他们在许多大城市建立了大商场、大超市。甚至有的消费者本来没有购物的打算,只是想去逛逛,结果进去逛完之后总是大包小包的买了不少东西。针对大商场和大超市如此流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此巨大,其原因何在呢?下面我们将用场的观念来解释,探究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场是怎样形成的?
1、心里场概念
心理场的概念最早是由勒温提出来的,在此将其应用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有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内部心理因素也有好多专家、学者研究过,在这里引入心理场的观点,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更有合理性。心理场具有物质性,是客观存在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可以看成是心理场对消费者的一种场化过程,消费者的许多购买决策都是在心理场的作用下产生的。
2、心理场系统有以下特征:
(1)交互综合性,心理场系统中的三个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开放性,心理场系统不可能是封闭的系统。
(3)动态性,心理场中的各个子场组成要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心理场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三、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模型
购买决策心理过程是消费心理学和消费行为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销研究的核心内容。从消费者的角度说,了解购买决策心理过程,能够克服自身的不理性消费和盲目性消费:从营销实践角度而言,有助于企业进行有效地市场细分、市场地位以及制定明确的营销战略组合。消费者行为模型为研究和分析消费者行为提供了基本框架。本文结合西方学者的 “刺激―反应” 模型和中国实际,构建购买决策心理模型。
1、 消费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具普遍性的种行为活动。
比较著名的消费者行为模型有:尼柯西亚模型 ,恩格尔―科拉特布―布莱克模型(简称E.B.K)、霍华德―谢恩模型,而霍华德―谢恩模型更强调消费者购买的早期情况,认为态度和意向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以往消费行为模型的学习与比较,结合中国的经济状况,提出了“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模型。”
2、购买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由于缺乏某些心理和身体素质而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以及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须的对客观条件的反应。
3、购买动机
一般而言,动机有三种要素组成:需要驱使;刺激强化;目标诱导。由此可见,动机受需要的强度、购买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信息搜集
由于中国消费市场的不规范性,虚假广告比较泛滥,使得消费者需要花大力气搜寻信息。
5、决策
这是整个购买决策模型的核心环节,也是消费者心理冲突与矛后的环节,决策过程包含系列的心理活动同时,决策也受以往知识经验、结合自己的经济状况,对各种品牌进行比较,形成自己的购买标准。
6、购买
消费者在决策以及形成自己购买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购买行为,购买过程有一定的个体倾向性,个体由于经常或者习惯购买某种商品而拒绝了其他同类物美价廉的商品。
7、购买后评估
在使用了产品和服务后,消费者会将其实际水平与期望水平进行比较,并体会到满意或者不满意,为以后的购买决策服务,改进以后的购买决策行为。
四、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1、研究的局限性
(1)由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复杂性,本研究预先设定了研究的情景,即非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因此,对于其他情景,本研究没有涉及。
(2)样本的局限性。所选用的样本数量和所调查的消费者难免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加研究样本的代表性。
2、研究展望
(1)购买决策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
对购买决策过程的研究,现在的研究更多的是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对生理机制的研究较少。今后应注重运用生理学以及生理解剖学相关知识,采用实验的力法(如ERP),找出人脑中影响决策心理过程的相关区域,借助仪器设备进一步研究购买决策的生理机制。
(2)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心理学相关理论相结合研究,共同探购买决策的心理过程。
以往研究只注重经济学宏观的购买过程或者是关注微观的购买心理活动,今后应把宏观的购买过程与微观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
(3)网络时代下,购买决策具有怎样的新特点
由于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虚拟的网络中购物,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消费者的决策心理具有怎样的新特点,与传统的决策心理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等。
参考文献:
[1]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力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冯建英,穆维松,傅泽田.消费名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8.
[3]顾文君.顾客消费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4]衡风玲,赵爱琴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北京丁业大学出版社,2008.
[5]黄凌.归因风格及情绪对购买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雷霞.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实证分析[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李新旺,刘金平.决策心理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8]梁汝英.消费者行为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概念 消费行为
本论文对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对大学生的消费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对自我概念和消费行为的深层次探讨,也深入挖掘出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也可从中看出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使其能保持正确的消费观,进而推动相关企业营销活动的有效发展。
一、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界定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决定着相关企业产品的营销产量,若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与产品形象不符,那么将出现对产品产生消极消费行为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的产品销售降低。因此大量的实践表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紧密相连,相关企业发展应提高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重视,重新认识自我概念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二、大学生自我概念在消费行为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消费行为中自我概念的作用
在大学生对商品进行购买时,会在无意之中受到自我概念的影响,从而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商品的形象进行自我定义。其次,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对商品的需要,因此商品必须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才能促使其进行消费行为。在这种情形下,商品的形象必须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使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商品的形象达成统一。再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追求商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购买时,会下意识的考虑到商品是否足够能彰显出自身的个性。这种行为的产生,验证了大学生自我概念对销售行为的影响,因此企业产品形象的设定,一定要符合部分消费者的自我概念。
(二)消费行为中自我概念的地位
现在大学生在进行商品购买时更注重产品形象是否符合自身的气质形象,因此部分学者认为,产品形象的的设定要符合部分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从而才能促使大学生对商品的形象保持满意的态度,进而达成消费的行为。因此由于自我概念在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占着重要的作用,相关企业应强化产品形象与消费者自我概念的相统一,以便刺激消费者受到自我概念的影响产生相应的消费行为。同时由于这种影响是长久的,因此大学生会在一定时间内长久的使用此种商品。从这一系列的消费行为中,就可清晰的了解到自我概念在消费行为中的重要地位。
三、大学生自我概念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自我概念影响大学生对商品的偏好
在大学生对商品进行购买的过程中,若商品的形象吸引到了大学生的注意,那么大学生会由于自我概念的影响而对商品产生好感,因此即使商品不是其所必须的,也会促使其对商品进行购买。因此可以说,一旦大学生在购买中产生了相应的自我概念,那么就不会去考虑商品的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会因为受到自我概念的影响,而在无意中就会对商品产生正面的评价。但是由于每个人对商品形象的要求不同,因此对于气质好的大学生消费者来说,必须在满足其品味的情况下,才能促使其因为自我概念与产品形象达成统一而产生购买行为。
(二)自我概念影响大学生对商品价格的认同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商品价格的认同往往会受到自我概念的影响,因为产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彰显出其个人品味,因此大学生在商品购买过程中,会因为受到自我概念的影响而对商品的价格产生认同的心理。例如,由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他们在购买商品时通常会在同类商品中选择价格较低的。由此可知,商品的价格与大学生的品味等息息相关,因此自我概念不同的大学生,对商品价格的认同值也会因此而不同。
(三)自我概念影响大学生对广告的接受程度
因为每个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不同,因此他们对每个商品的熟悉程度也都因此而不同,最终导致每个人对不同商品之间的喜爱程度产生差异,以至于大学生在看到自己喜爱的商品广告时,会在无意中给予较高的评价。而在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商品广告时,会因此无视广告的内容,因此自我概念对大学生对广告的接受程度的影响极大。其次,对于自我概念不清晰的大学生消费者来说,广告就是商品购买的参照标准,这一类消费者往往会依赖于广告,甚至会被广告的内容左右自己的思想。因此,相关企业在对广告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消费者对广告的不同需求,并且要注意在广告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因素,进而使广告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四、结论
综上可知,大学生消费行为与自我概念的形成息息相关,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不同,因此他们对商品的形象的要求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对于此,相关企业在商品形象的设置上和广告内容的设计中都要考虑到不同大学生自我概念不同的特点,然后根据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分析,促使广告的内容和商品形象的设定能符合更多的消费人群,进而使商品可以通过形象来激发消费者产生购买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怀明.消费者自我一致性与功能一致性对购买决策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研究,2011.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宏观居民消费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消费”特征。消费者的“从众消费”和“保守消费”是产生“阶段性消费”现象的微观基础;而“谦和、低调、面子、攀比、群体规范、风险厌恶、风险敏感、节俭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则又是“从众消费”和“保守消费”形成的根源。
一、宏观居民消费波动的“阶段性消费”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宏观居民消费呈现出的特点是“居民不是以一生为时间跨度来寻求效用最大化,其消费支出安排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所经历的几个消费阶段,可以看出“1980年左右、1988年左右、1994年左右、2004年左右”,这些时期是国内居民消费的高峰期,而在这些时期之间,则表现出显著的居民低消费率、高储蓄率倾向,从而整个的宏观居民消费曲线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消费”集中释放的现象(见图1)。
余永定和李军(2000)把存在的这种“阶段性消费”现象描述为转轨经济下“中国居民的消费模式”;叶海云(2000)则根据存在的这种“阶段性消费”现象,提出了中国居民的“短视消费模型”。沈悦(2001)则进一步测算出我国居民实际消费支出规模存在周期波动现象,其平均的波长为8.10年。但是,这些研究对于“阶段性消费”现象,给出的解释都是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大多是站在宏观经济的层面上进行讨论,缺乏把居民作为活生生的“社会人”来展开的微观行为分析。本文下面所进行的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视角,在微观个体层面,对呈现出的这种“阶段性消费”特征给出具体分析。
二、微观行为分析:消费者个体的“从众消费”行为
根据余永定和李军(2000)描绘出的中国居民“阶段性消费”模式图,可以把国内居民“阶段性消费”特征概括为两点:(1)阶段高峰表现出“居民消费集中释放”;(2)阶段周期内呈现出长期的“居民高储蓄倾向、低消费倾向”。第一点,阶段高峰表现出“居民消费集中释放”,可以从微观层面消费者个体的“从众消费”行为来进行分析。
“从众消费”行为是中国现实市场中消费者个体普遍存在的一个显著现象,是指“消费者接受到他人的产品评价、购买意愿或购买行为的信息后,改变了自己对产品的评价、购买意愿或购买行为,努力使得自己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消费行为在中国消费者身上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大范围且显著化”,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谦逊、内敛、谦让、低调”。儒家认为“谦逊、内敛”是为人的内在品质,做人的一条基本要求;“谦让、低调”则是外化的待人做事的基本态度;谦是道德之心的把持者,是任何德行的入德之门。而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操作上也体现出鲜明的“内敛”取向,倡导“以谦逊的态度,自守其德,修养自身”。在这样的文化长期熏陶下,中国人的性格普遍有一种潜在的“内敛性”,不喜欢个性的自我张扬,以及行为的超前尝试。
但是,同时中国人最看重的一样东西是“面子”。“面子”是统治中国人的三位女神(面、命、恩)中最有力量的一个,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Yau(1988)提出的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中,关系导向方面主要由4个价值构成,而“面子”则是其中首要的一个构成内容。Qian,Razzaque和Keng(2007)认为,中国文化规范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国文化中突出方面主要包括了:家庭导向、关系、缘分、面子、人情和互惠。根据Li(1999)的研究,中国文化重要的价值主要包括“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延长生命与同化”;多做“得面子”的事情,避免“丢面子”事情的发生,维持自己的“面子”成为中国人行为的一个价值取向。这种“面子文化”,导致中国人不喜欢自己的行为落后于大众和周围群体。
这样,一方面注重恪守为人“谦逊、内敛”的品德,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自己“面子”的维护,在这两方面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影响下,其结果就是大部分人选择了“中庸”的行为方式,即以“群体导向”来安排自己的行为,既不发生行为的超前尝试,也不让自己的行为落后于大众。根据Hofstede(1993)的研究,“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群体意识较强,重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愿意服从群体的利益和群体规范”。李东进等(2009)也把中国文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特点总结为:注重面子和群体导向,中国人为了规避不确定性和产生归属感愿意让自己的行为服从群体规范¨儿;并且指出,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下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差序格局”下形成的不同道德规范是“群体导向”产生的根源。
于是,以“群体导向”来安排自己的行为,具体表现在微观个体的消费行为上那就是:个体消费行为的随大流、从众化,很少发生超前消费尝试,也不愿落后于大众消费潮流,形成了鲜明的“从众消费”特征。根据Pool(1998)提出的人们服从群体规范,进行从众消费,有三种动机:准确动机、自身相关动机和他人相关动机。准确动机下进行从众消费是因为个体认为他人的行为是合适的、成功的行为提示;自身相关动机下进行从众消费是因为个体采取从众的行为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他人相关动机下进行从众消费是因为他人和他人可能带来的结果(包括奖励和惩罚)。所以,消费者个体的“从众消费”行为最容易发生在购买那些“产品或品牌的社会可见度高、品牌差异可感知度高”的产品身上;当购买的产品是体现一定身份或地位的商品而不是必需品,或者当产品是在公共场合消费而不是在私下消费的时候,参照群体对购买者的影响更大,从众消费行为更为显著。
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宏观消费的几个典型高峰期,可以看出每一个消费高峰期的出现正是伴随着在发生整个社会流行的一些消费。诸如:1980年左右的消费高峰期,当时全社会正流行家庭“老三件(自行车、缝纫机、机械手表)”的添置;1988年左右的消费高峰期,当时全社会正流行家庭“老三件”向“新三件(黑白电视机、单门冰箱、双缸洗衣机)”的转变;1994年左右的消费高峰期,当时全社会正流行家庭高档耐用品(彩电、双门冰箱、滚筒洗衣机、空调、摩托车、电话、录像机、组合音响等)的添置;2004年左右的消费高峰期,整个社会由温饱迈向小康,出现了购房热、购车热、旅游热、电脑热。从罗列的这些购买商品上,可以看出大多数商品正是“社会可见度高、品牌差异可感知度高”的商品,引发了整个社会鲜明的“从众消费”热潮,从而出现了这些典型的宏观消费高峰期。
三、微观行为分析:消费者个体的“保守消费”行为
对于“阶段性消费”特征的第二点:阶段周期内呈现出长期的“居民高储蓄倾向、低消费倾向”,可以从微观层面消费者个体的“保守消费”行为来进行分析。所谓“保守消费”是指“居民的当期消费支出常态性的低于其当期的收入水平,在消费支出安排上持有一种保守、谨慎的心态”。这一消费行为也是中国现实市场中消费者个体普遍存在的现象,且有着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根据文化差异理论,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文化是高语境文化,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是低语境文化,两种不同语境的文化下,在思维方式、社会取向、风险感知和风险承担、责任、冲突等方面都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权力差距、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女性化、规避不确定性、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等这5个文化价值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有着很严重的“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厌恶倾向”,小农经济下人们追求的是男耕女织的平静生活,不喜欢追求冒险或者刺激,在观念中重视整体、集体主义,并不注重个性化需要的追求。中国人容易产生对自己现在生活的不安全感,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全感,对后代生活的不安全感,从而寻求保障、建立保障的心理特别强烈;而当前国内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制度性缺失加剧了居民的不安全感和风险感知压力,促使人们依靠个人的储蓄努力来为自己建立一个长久的保障。
另一方面,以儒、道、墨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特别强调“节俭”,认为这是人类美德善政的具体表现”。孔子在《论语》中提倡“节用而爱人”明确地把节用爱人作为治国的重要内容;墨家则把“节俭”与“兼爱、非攻”一起视为其核心价值和道德规范。更有无数的格言:如“俭,德之共也”(《左传》)、“俭开福源”(《魏书》)、“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资治通鉴》)等,强调居家节俭,把节俭视为持家的主要标准和生活美德。
这样,一方面由于“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厌恶倾向”,人们注重依靠个人的储蓄努力来为自己建立一个长久的保障;另一方面“节俭”被视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和生活美德,在这双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其结果就是大部分人形成了“过度自我控制”的认知偏差,具体表现在微观个体的消费行为上,就是个体消费行为的保守、谨小慎微,消费抱有负罪感/不安全感,形成了鲜明的“保守消费”特征。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宏观消费的几个典型阶段周期,每一个阶段周期内都呈现出长期的“居民高储蓄、低消费倾向”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