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践行核心价值观

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1

一、营建班级环境文化,让学生记住要求

熟记核心价值观,应该充分借助班级环境文化的布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岗、诚实、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班主任可采用分层的形式让学生记住。例如在编辑黑板报时,指导学生从这三个层面进行思考,把黑板报分成三个层面,化繁为简,从易到难。很多班级会在教室后墙设立特色文化墙,则可以按不同的月份,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价值观手抄报展示、价值观书法展示、价值观绘画展示等。一些班主任还在教室里设置学生赏析性评价栏,则可定名为“文明树”“友善树”“诚实树”等。

二、借助杰出人物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心有榜样

1. 借助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黄香温席、孔融让梨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老师可以充分利用,通过《三字经》的模范人物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同伴;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发挥先辈榜样,学价值观。现在的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很难体会革命先辈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把《小兵张嘎》《鸡毛信》等人物故事,配以合适的音乐、解说,再现他们成长的历史画面。

3.发挥同学榜样,学价值观。同学不仅是共同玩耍的伙伴,也是相互的学习进步的激发者,在共同的日常事件中体验着类似的感情,因此,在班上选取学生为榜样,同学们就会向他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评选“四好少年”“最美少年”,能为学生树立心中的标杆。

三、实施班级活动文化,让学生从小做起

1.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在“六一”,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核心价值观的多种教育和锻炼。每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学校可以召开少先队大会,庆祝全体同学的生日,重温誓词、唱队歌、重温队史,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表彰先进。

2.广泛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根据南粤雏鹰奖章体系积极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和争当“四好少年”活动,是非常好的全面践行价值观的方式。与同桌开展“手拉手”活动,先进帮后进“手拉手”等,这类小活动是非常好的“友善”教育活动。

3.根据学校特色,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我校开展了“少年邮局”特色活动。首先通过班级环境文化的营建,让学生熟记核心价值观;接着让学生从小公民个人的层面设计“爱国、爱学、诚实、友善”的不同邮票;班委成立一个评比小组,选出优秀的作品;得奖的学生谈设计思路;最后在特色栏中展出优秀的作品。这样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2

各位尊敬的领导,同事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核心价值 观做优秀人民警察》 。

众所周知,公安机关是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行政 机关,同时它又担负着刑事案件的侦查任务,因而它又是国家的司法 机关之一。作为具有特殊性质和地位的职能部门,作为在这一部门工 作的一分子,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践行“忠诚,为民, 公正,廉洁,奉献” 的核心价值观, 争做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忠诚卫士。

所谓忠诚,即人民警察要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 于法律的政治本色。这是对人民警察的根本政治要求,也是人民警察 的灵魂之所在。忠于党,视党的事业高于一切;忠于祖国,筑就安全 稳定的社会基石,保证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长治久安;忠于人 民,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忠于法律,与各种违 法犯罪做斗争。为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科学 发展观武装头脑,始终保持民警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经受 住各种复杂斗争环境的考验。

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3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国企;榜样;改革

党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遵循原则,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的“中国梦”指导思想, 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因此 更应当想方设法地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促进企业发展,引领企业的创新改进,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可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因此,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培育,力求内化于心

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广而告之,大力推动宣传和引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道德责任感和价值判断力,无声地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意识灌输给员工,增强员工对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员工只有认识它、接受它,才能更好地去践行它。其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不同对象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教育和主题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和职工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坚定全社会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的决心和意志。党员干部是教育的重点对象,党员干部是国有企业组织者和领导者,更是职工群众的领头人。作为党员干部,自己要先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与深远意义,然后使其成为企业意识,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价值追求。

2 树立榜样,坚持外化于行

古人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身体力行,重在知行合一。在践行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先进典型示范带头作用,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每年“双十佳”等评先评优活动,宣扬先进事迹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企业精神,让职工切身感受并认同核心价值观,让其升华为一种踏实、坚定的价值追求,从中获取前行的力量;在各单位中开展以岗位为平台,开展爱岗敬业为主题的岗位实践活动,从而提升职工的技能及职业道德素养,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生产水平;通过单位工会、共青团委大力组织开展群众性类型各异的竞赛和考核、考评工作,提升保障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和增强安全生产意识;针对机场职工队伍年轻化的趋势,不断丰富践行活动,以争当青年岗位能手、创建青年文明号为主线,开展岗位成才、理想信念、建功奉献等教育,充分发挥青年爱岗敬业的生力军作用。同时,白云机场作为国有企业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献爱心、志愿者等活动,让员工在企业回报社会的活动中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人文环境。

3 立足本职,贯彻身体力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认知认同基础上的身体力行。服务是航空运输企业永恒的主题,以优质服务让乘客满意为我们的最高标准和追求,对于白云机场来说,为乘客提供优质文明服务,不仅在于精神文明建设能否能够取得成效,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关键所在。从旅客购票、乘车、用餐、住宿、办理值机、安全检查,一直到旅客上机到达目的地为止,每一环节都包含着服务旅客的内容,任一环节的质量都影响着整体的服务质量。一方面我们要提倡文明热情服务,让机场成为乘客温暖的家。另一方面注重提高服务能力,细化各项服务考核指标,全力打造优质航空服务品牌,为乘客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力。

4 健全体系,实现固化于制

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研究制定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形成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制度建设是一种互动关系,制度建构与改革创新体现了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又引导促进了制度改革创新。2012年白云机场提出四年发展路径“调结构、求发展、谋转型、促跨越”,而今年正是“谋转型”年。因此,为了谋求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管理水平,白云机场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以制度方案为依托,综合调动经济的、法律的等各种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体现到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用人机制以及薪酬绩效之中,融入安全及服务等管理领域,形成有效的机制保障。

5 推动发展,促进实化于效

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分化,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与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人类社会由此进人了文化与价值观的多元化时代。由于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故文化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甚至同一文化内部的不同的人们之间, 由于其年龄、身份、地位、家庭出身、生活阅历的不同, 也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或对指导自己生活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理解。而这一切,只要不侵害他人的自由与权利, 均应得到尊重。正是基于此, 在现代社会宽容必然成为多元主义价值原则。与此相契合,我国现在正在开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致力于社会思想共识的达成。

一、宽容的内涵

在欧洲,自启蒙运动以来,宽容主要被用于政治民主和宗教开放精神等领域。《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宽容解释为:宽容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出:宽容是指一个人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力和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宽容是个人、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属性。这里不仅仅是对一般人的容忍,而且进一步指出对与自己相对立的观点的一种容忍。科恩则认为,宽容是一种行为,作为一种行为,它是指“在多样性的情境中,行动者有力量去干涉而不去干涉敌对的他者及其行为的一种有意识、有原则的克制。”

概括起来,宽容不过是对异己的思想、行为的容忍,是人们对待他者的一种态度。

中国自古代就有宽容的思想,孔子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宽容是指强者对弱者的怜悯、仁慈、施舍,君子对小人过错的容忍,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饶恕。中国的宽容的思想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伦理性的色彩。

在价值多元化时代,差异是宽容存在的情境条件,它使得宽容成为必要。差异包括文化、信仰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沃尔泽在《论宽容》中把宽容描述为一个对待差异性的态度“连续谱”。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宽容必须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之上。没有自由,就不可能存在选择,而没有选择的自由,就不可能存在文化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同样,没有不同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平等,没有不同个体之间的人格平等,必然导致强势文化与强势个体对弱势文化与弱势个体的压制与摧残,文化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同样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现代意义上的宽容观是“容许他人有判断和行动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能够耐心公正地予以容忍”。现代宽容观认为,对于真理、道德价值理想和生活方式,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选择不同的道德价值标准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现代宽容观必然是一种以多元文化为根据的宽容观。存在着不同的文明、价值标准、环境、语言、爱好、志向,必须承认在同一个问题上有互不相容且全都正确的解答,将会导向宽容立场。在这种价值观多元视野下,宽容是弱势者或弱势群体向强势者或强势群体索回本属于自身权利的前提与保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需要宽容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赖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确立和巩固。在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历来备受关注。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维持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我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国家的执政党就必须履行国家意识形态职能,运用思想和文化手段塑造和与影响人民价值观念,促使他们认可现存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从而自愿服从国家控制和管理的职能。这种职能的发挥可有效地维护统治阶级政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合法性。与此同时,从社会层面来说,这种价值多元的事实为我国社会的共处提出了亟待回答的问题:价值主体应该采取“唯我独尊”的态度而对异己价值进行排斥、打击甚至消灭呢,还是承认异己价值的独立特性,并与之和平共处呢?

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我国一直在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党的十报告用民主、文明、和谐、富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但是当代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国家,在不断解放思想的同时,核心价值观的多元化也是一个必然现象,因此,在人民群众中践行和培育作为文化核心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也就是说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须由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民完成。中国建立之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依然不存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利益的多元化导致人民价值观的多元化,因此怎样在整个“市民社会”中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这也就需要宽容观的在场。

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5

一、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基础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威海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进一步突出工业在结构调整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打响“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旅游形象品牌。二是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结合为方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是强化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工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威海市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工作标准,把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好事。一是大力保障改善民生。组织制定和推动落实了一系列民生政策,推动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坚持普惠性和公平性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更高水平的全覆盖,进一步加大了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多项保障补助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救助标准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三是大力繁荣发展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幸福威海”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完成了县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举办中日韩文化产业博览洽谈会,积极培育文化企业、项目、基地和园区,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通过推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文化建设,大力改善民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

二、以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四个转变”为主体路径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一个城市极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重要品牌。威海市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曾先后三届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推动实现“四个转变”,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科学化水平,成为威海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有效的路径。

1.实现由部门创建文明城市向全民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建立整体联动的创建格局。威海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市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创城工作指挥部,并在市公安局、城建委等部门设立交通环境、城市环境、文化市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食品药品和餐饮行业、商贸市场六个专项工作小组,各市(区)及市直各部门都层层成立创城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全市上下构建起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创建格局。二是营造全民动员的浓厚氛围。面向社会常年开通创城热线,群众随时都可以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破损、窗口单位服务不规范等有关问题拨打热线反映。在威海日报、威海广播电视台、威海新闻网等媒体常年开设专题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创城进行宣传报道。利用户外电子屏、大型公益广告牌、手机短信、社区宣传栏、施工围档、楼宇电视等各种媒介,大张旗鼓地开展创城宣传。向广大群众广泛发放创城《一封信》和《创城手册》,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创城公益行动,深入社区开展“大走访”,强化创城入户宣传。举办创城 征文比赛和知识竞赛,推出抵制不文明行为的公益广告,利用威海讲坛、“道德讲堂”等宣传阵地普及创城知识,提升群众对创城工作的知晓度,在全社会形成了关注创城、理解创城、支持创城的浓厚氛围。

2.实现由阶段性创建文明城市向常态化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从开展新一轮创城活动伊始,威海市就健全完善了组织领导、层级负责、区域管理、宣传教育、资金保障、测评考核、责任奖惩等七项工作推进机制和督导检查、问题反馈、测评通报、专项调度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总投资20__多万元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于20__年6月开通以来,成功实现与3个区级指挥中心、30个市属职能部门、33个区属职能单位之间联网,每天共有120多名信息采集监督员对城区2661个网格单元至少进行3次无缝隙巡查,做到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极大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常态化水平。二是将创建任务融入日常工作。威海市将创城工作与机关干部转变作风有机结合,按照“凡事有人干、凡事有人管、凡事有人监督、出了问题要追究”的要求,积极推动各级各部门单位对照创城要求,切实把创城测评要求融入各自工作体系之中,使创城成为大家履行职能的自觉行为。三是完善难点问题长效管理办法。针对“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穿马路、乱扔杂物、乱涂乱写”等容易反复的创城热点难点,既立足当前、迎难而上,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使之切实减少,又着眼长远、标本兼治,认真研究建立实际管用的长效管理办法。

3.实现由达标创建文明城市向为群众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威海市始终牢牢坚持“创城为民、创城靠民、创城惠民”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创城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不惟创城而创城;始终牢牢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作为开展创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以来,针对实地检查发现和群众热线电话反映的问题,共下发问题督办单350多份,完成整改事项2800多个。通过创城,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有序,广大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得到有效提升,群众成为创城的最大受益者,创城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积极支持和热烈拥护。

4.实现由抓硬件创建文明城市向重素质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宣传引导。组织媒体常年开展“告别不文明行为拍一拍?议一议”宣传活动;制作文明行为养成的公益广告常年在媒体上刊播;组织贸易办、交通局、旅游局等单位在商场、超市、汽车站等人员密集、流量较大的场所常年进行文明行为养成的公益宣传。通过潜移默化的宣传,引导市民自觉树立养成文明行为的意识。二是教育引导。围绕“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常年组织开展“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市民爱护城市环境、文明就餐、文明出行。按照“四有”标准和“五个一”流程,在188个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全部建立了“道德讲堂”,定期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军营、进讲堂巡讲,全面倡树“当好人、做好事、存好心、有好报”的价值取向,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三是活动引导。搭建活动载体,常年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窗口单位开展争创服务名牌活动,在机关开展服务品牌创建和目标承诺活动,在企业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在社区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楼宇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坚持把开展“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引导人们践行文明、提升自我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卫生保洁、扶弱济困、保护环境、维持秩序、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12349居家服务”、“洪波爱心车队”、“长城爱心大本营”等知名志愿服务品牌。目前,中心城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到8.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5%。

三、以诚信建设为基点深化道德建设工作

威海市以打造美德、构建和谐为目标,以诚信建设作为“兴市之魂”,把诚信作为全体市民的行为规范,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1.彰显为民服务,永葆高尚政德,让党员干部争当诚信先锋。威海市环翠区始终把道德建设贯穿于创建阳光机关、促进行风建设的始终,让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克己奉公的理念,铭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弘扬顾全大局的精神,实现道德素质和职业水准的双提高。一是强化制度保障。相继出台了《党员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办法(试行)》、《领导干部品德考核考察评价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把道德标准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体系,对科级领导干部进行“德”的反向测评,“德”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二是畅通诉求渠道。实行领导接访制度,每个工作日安排1名领导公开接访,并完善预告、分流、下访等制度。环翠区今年开展了“包百村(居)连万户”活动,让每个机关干部自觉做到“三个对照、三个反思”,即:对照群众的生活现状,反思自身的工作责任;对照群众的朴素感情,反思自己的思想作用;对照群众的期盼所望,反思自己的精神状态。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复,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三是切实为民做事。实施劳动者就业创业免费技能培训工程,确保每一名想就业能就业人员都能找到工作;实施了学校和幼儿园新建工程,加大了政府助学力度,确保不让一名困难学生上不起学;加大了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力度,对经过常规救助后仍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二次救助、结对帮扶,确保不让一名困难群众过不下去。

2.坚持“四位一体”,构建诚信体系,让诚信成为干部群众的行为规范。威海荣成市大力推进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企业诚信为重点、社会诚信为基础、司法诚信为保障的“四位一体”诚信体系建设。一是以政务诚信引领价值取向。荣成市把诚信体系建设的牵引点放在政务诚信上,将突破口放在抓落实上,着力抓政府自身的工作落实,树立“有诺必践”的诚信政府形象,用政府公信力提升各级执行力,引领全社会价值取向。在全市启动了两轮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两个全覆盖”活动。为检验走访联系成效,统一安排了53场社情民意调查、101期“行风热线”,促进干群沟通和问题整改,增强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二是以企业诚信推动转型发展。荣成市把“抓质量、创品牌”作为推动企业诚信的重点,规范企业市场行为 和信用秩序,推动科技创新、资本运作、招商引资、产业转型,促进企业扩张向链条高端延伸。出台了荣成市企业诚信十项标准,组织全市50家重点企业和30家成长型企业签订诚信建设承诺书,从落实时限、进度要求等方面设定门槛,引导和约束企业加快扩张发展,形成政企合力推动转型跨越的工作局面。推动银企融合,支持有信誉的企业、银行采取相互参股、重组整合等方式深化对接合作。构建区域良好金融生态,对失信企业坚决实行“黑名单”制度。坚持大企业创牌、小企业贴牌,积极推进以品牌为纽带的产权重组和分工协作,推动域内中小企业与域外企业建立产权品牌合作关系,推动域内大企业对域内中小企业进行产权和品牌整合。三是以司法诚信维护公平正义。以“抓严细管理”作为司法诚信建设的主抓手,扎实推进以法制公信为核心的司法诚信建设。以“理念抓精准、管理抓精确、服务抓精心、履职抓精致、廉洁抓精严、团结抓精诚”为思路,在全市政法队伍中开展了十个对照、十个反思、十个必须教育活动,筑牢广大干警诚信立警、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石。着眼于提升司法公信力,以创建“零错案、零上访、零投诉”基层政法单位为载体,进一步完善执法办案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等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推广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外海渔民船员、外商外企人员、外地购房居民“四外”人员多的实际,实施两地联手管理、入港入船服务、送法送暖进企等服务管理措施,做到动态形势动态掌控、阶段问题阶段解决,形成了覆盖全员、精确到位的社会管理格局。四是以社会诚信夯实道德基础。荣成市以“弘扬正气、转变风气”为目标,广泛开展抓社区、农村、公共场所、学校、单位、媒体阵地的“六抓六进”宣传教育活动,面向机关干部、市民、村民、商家、志愿者等不同群体,分别开展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形成了全覆盖式的“四德”宣传教育格局。

3.加大培育养成力度,打造成长机制,让身边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威海市环翠区积极探索“典型养成工作法”,不断挖掘、培育、表彰、传播诚信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个人典型和集体典型。一是多渠道发现道德典型。从20__年开始,环翠区每年都组织开展多个批次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两年进行一届道德模范选评活动。通过这种渠道,全区涌现出了杨正权等国家级诚信典型人物,同时,拾巨款不动心的好人戚道昌、陈美艳等一批批“草根”英雄也登上诚信引领的舞台。同时,还通过“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评定、文明诚信市场、文明诚信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等评比活动,进一步推出诚信典型。二是多方面奖励诚信典型。环翠区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个人,发现一起,表彰一起,奖励一起。在加大个人典型表彰奖励的同时,每年召开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区委、区政府对因诚信经营、依法纳税而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予以重奖。三是多角度宣传诚信典型。每年环翠区都组织由诚信个人典型参加的道德模范宣讲团,在全区开展道德宣讲。仅20__年就组织宣讲98场,听众达15000人次,使诚信个人的典型传播到村居、企业和机关。编制了《道德的身影》摄影集,制作了道德模范风采灯箱,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还通过设立好人榜、凡人善举榜等诚信典型展示平台,让广大干部群众通过身边的诚信人和诚信事,实现自己素质的不断提高。

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6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31)

摘 要: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助于人们养成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形成民主的、法制的社会环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是制度创新,而核心价值观又是制度创新的重要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

关键词 :制度创新;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中图分类号:D60;B8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36-02

当今我国正处在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充斥着人们的思想,难免会存在着功利思想、拜金思想、贪欲思想等价值观扭曲的思想现象,这一切思想的根源都是社会价值观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责任价值的缺失,这也在一定程度地折射了社会管理机制的欠缺和漏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正是改革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强烈要求,它的践行有助于人们养成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对于调整人与人之间友好和谐的交往关系,建立民主的、法制的社会环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当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迫切需要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制度。

一、制度创新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一)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1]

人类社会所有创新活动都是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制度创新是推动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是政府部门通过创设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行为,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潜在价值所制定的规则、制度和政策法规。也是人们在目前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下,实现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经济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等创新都是在制度创新之后得以进行的,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因此应当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创新的良好文化和制度环境。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所以,制度创新应该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二)一个社会核心价值的形成,是对本民族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认识和总结,是对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总结。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凝练,而且也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正在进行的社会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尤其是对正在运行着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进行全面分析和检讨,并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必须改革那些与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不相符合的体制机制。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国家制度的创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决定着其国民的素质,国家制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公民形象的塑造。国家制度的创新同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密切相关,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对应的制度体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完善起来。并且文化教育、舆论宣传、社会导向都围绕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起来,社会才能稳定、持久的向前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三)制度创新与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互动关系。制度创新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核心价值转化为制度机制才更有生命力;制度的建构与改革创新又决定价值观践行的效果,价值观教育需机制保障;价值观是制度创新的灵魂,同时对进制度改革创新又起促进作用。

第一,制度创新是在公共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行的,制度创新的设计和安排也是公共价值观的体现,制度本身的内在精神和品格也包含一定的价值观。马克斯·韦伯指出:“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内在精神,前者是一个社会有效运行所要求的一套经济社会伦理规范和法律体系,而后者则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价值目标、奋斗目的等文化观念。”[2] 新的价值观的践行是现实社会制度的折射,并且会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创新。正如贝尔指出,“意识上的变革——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上的变革——会推动人们去改变他们的社会安排和体制”[3] 。

第二,制度创新又对价值观的践行起引领、规范、、约束、保障作用。“制度建立的规范、惯例和做事程序,在长期的作用下,就会使人们形成行为习惯乃至内化为个人的自我价值取向,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而制度的强制惩戒性又使其具有遏制作用。因此,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形塑性和直接的匡正性。”[4]可见制度能够协调人们交往的行动、调控人们的矛盾、增进地区互助、影响社会发展。

二、制度创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一)抓好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完善的制度机制保障下,才能持之以恒的践行。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设计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思路、具体路径和执行方法;要深入开展相关研究;要认真规划设计,形成方法策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同时,既要尊重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进行科学的制度创新。当前,对社会个体而言,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应当以教育为主。价值观是决定人的思想行为的心理基础,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付诸到社会发展实践中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制度的媒介和实践的路径而深入到社会现实、渗入到老百姓的一言一行。对国家和社会层面而言,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还应当以制度创新为主。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使社会主义制度体制成为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寄托全国人民美好道德愿望、充满着高尚正能量的强大引擎。

(二)做好制度创新的完善发展。制度创新是核心价值观的媒介,通过规范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制约、引导功能以及激励的功能,是推动社会形成价值共识的制度化力量。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社会制度体系的有力保障。要把核心价值观植入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中,融入到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不断发展进步中。

积极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观有赖于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健全完善。我们不仅要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习、教育制度,更要创新完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国民意识,上升为民族信仰,通过制度的媒介和实践的路径使其现实化。

(三)创新管理,完善机制,褒奖义举,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治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和社会道德的提升协调共进,健全树立典型机制,努力形成社会推荐、评委讨论、媒体公开褒奖等一系列宣传模范的制度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互相帮助、以助人为乐良好社会风气,从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人们指导人们行为准则的指导思想。为此,我们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公正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践行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挖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正直品质、正直道德情感。让信仰指引个人人生,价值共识引领社会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个人和群体的意识,外化为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规范,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生推入更高得境界,在社会上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激发出战斗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制度创新的灵魂支柱

(一)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成员提供理论价值支撑。当今转型社会中面临着利益格局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变化的局面,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系统,它凝聚了人们的思想、信念、精神、道德等价值因素,有效地制约和整合那些非主流的价值体系,是目前社会的共同价值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

一个国家选择的社会制度,不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也不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构建这个制度的人群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个国家人民生活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解决权力来源问题与权力制约问题,否则,他们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就成为了镜中花水中月。

(二)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制度创新提供价值支撑。价值是制度的灵魂,社会制度是其制度和价值的统一。但制度又包涵着其对应的价值体系,社会制度体系究其实质是价值体系的制度化。

目前我国的社会制度创新既要有利于变革,又要维护社会的繁荣稳定,这需要一种深刻的意识形态体系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制度创新的价值支撑,是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逐步展开后的价值诉求。具有特殊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奋发向上的活力。为我国的制度创新提供了精神动力,是进行制度创新的重要保障。

(三)核心价值观为维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稳定提供价值支撑。人是按照一种文化价值观在生活的,所以要对正在运行着的制度体系进行全面分析和检讨,并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改革那些与核心价值观要求不相符合的体制机制。

一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有理论敷陈、文明诉求,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有制度支持。因此要从最根本上改掉那些悖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安排,使我们的制度运行与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防止价值空置和制度空转的现象发生。

衡量一种核心价值体系与相应的制度层面是否相适应的标志就是在这种制度下生活的人的幸福指数如何,其标志可以用马斯洛的心理需要不同层次来划分,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自我超越需求。为了我国人民达到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践行核心价值观,以使这个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让我们生活的社会长治久安,百姓生活幸福美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张娟.制度创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1日.

[2]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刚,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

[3]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