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究式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范文1

【关键词】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改变

1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

“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等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它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中较有影响的教学方式。在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中,强调科学探究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探究式学习虽然是在科学领域里首先提出来,实际上,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相比,它更强调的是:

(1)参与和过程:探究学习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2)平等与合作:探究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学习的成果是学生合作的结果。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因此,探究学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而不是竞争和对立的过程。

(3)鼓励创新: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

探究式学习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正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探究式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面对新世纪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使我国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新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要求,必须改变以往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中学生学习方式是中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好比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呼唤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经验和诸多研究都表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求是青少年学生普遍的特性。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都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但是,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而探究式学习恰恰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这些要求。

多年来,我国在借鉴国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是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倡导探究式教学的双重目的。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我国教育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

3 地理教学与探究式学习

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地理知识传播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地理教育国际》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又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地理教学中主要采用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少有实践和探索的机会,使得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地理知识及结论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谈不上培养他们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了。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所以,地理教学改革,除了地理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等要发生变化以外,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也必然发生重大变化,有必要把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到地理教学过程之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的状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或者说使学生具备亲自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进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也因此,我们认为在地理教学任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提倡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从地理教学实际出发,积极的适当的选用这种学习方式,以便充分发挥和利用它所固有的优越性。

探究式学习范文2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科学物理探究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必须有一定难度,需要向学生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所理解的,同时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以语言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主要是教师以语言描述具体的事件或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些事实或问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用为什么下雪天在马路上撒些炭渣能防止汽车打滑;为什么越重的箱子推动越费力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2.以实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既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进行科学物理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呈现问题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式,通过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学气压时,通过把浸过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然后用剥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的实验,使学生产生问题“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常规教育难以显示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营造探究式教学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问题性、实践胜、参与性和开放性,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必须营造以下条件:

1.要有探究问题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之下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

例如,在讲述了电能生磁以后,问学生磁能生电吗?这样学生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有了探究的过程。

2.要有探究问题的空间

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广阔空间,把学生带入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一种全心投入去学习的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那么教师怎样设计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呢?

(1)在内容上,设计是最具探究价值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问题。

(2)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比如,“磁铁的温度升高时,磁性是不是增强呢?”“水沸腾时温度会怎样变化?”等等。

3.要有充分的自主的学习空间

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三、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放开探究实验的思路,实现探究实验教学的多元化,实验研究的方式是多样的,由于学生的思想水平,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不同学生完成同样过程任务,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探究式学习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18-02

本文所说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身学习动机的驱使下,主动地参与发现知识或获取知识程的一种学习方式。与探究式学习相对应的概念是接受式学习,它是指学生在外在需要的驱使下,在教师的影响下获取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式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仅限于认知活动,学习的内容是间接的知识。当然,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并不是相对立的,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也离不开对客观信息的接受。所以,没有纯粹的“探究式学习”,也没有纯粹的“接受式学习”。任何学习都是“混合式学习”,只不有的自主性特点鲜明一些,有的他主性鲜明一些而已。

接受式学习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大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对于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是有利的。当今的时代提倡自主性学习,这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工业化社会的学习要“学会知识”,因为那时的社会知识总量不多,知识更新的速度不快,人们通接受式学习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一生发展的需要。而知识经济社会的学习要“学会学习”,因为人企图以一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爆炸式”增加的知识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必须通学会学习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程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前,课程改革正是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实施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鲜明特点,而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则成为新时期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为此,中小学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尤其要对探究式学习的特点、目的、要求等因素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正确实施探究式教学。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探究式学习进行探析,以期对中小学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探究式学习更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探究式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主要的目标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获取知识本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探究式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责任感。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已经没有了先知先觉的优势,他的作用只是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

(3)体验程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通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和逼近科学结论,而不是通老师的讲解或使用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程的曲折艰辛可能使学生终生难忘。

探究式学习的这些特点也是它的优势。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究知识,适应21世纪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探究式学习的根本目的

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目前的教育比较注重灌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动手实践能力差,缺乏质疑问难的创新品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易于致使学生树立起一种“乖孩子”的标准: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这种教育观念,培养出来的多是循规蹈矩、缺乏创新能力的人。因此,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迫切要求。

当然,用教育的手段来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良好的教育,可以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首先,教师在教学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能激趣的教学环境,要经常结合教学向学生提出一些他们愿意解答且又需要动脑思考才能解答的有趣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孜孜不倦地去学习钻研,才可能博学广识,积累大量的知识与经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集中体现了思维活动的创造性特点。而在传统教育中注重训练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的做法会有意或无意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成压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育学生突破聚合思维的束缚,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学习之母、创新之母。把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探究式学习活动的第一要务。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设计一个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心理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寻找问题上来。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要具有趣味性,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二要具有针对性,要紧扣学习目标,贴近教学内容,避免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三要具有创新性,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1)类比情境,即用甲物比喻乙物,由此产生联想。用类比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往往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直观情境,就是使人的感官直接受到触动的情境。直观情境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故错情境,即把错误呈现给学生,把学生引入“陷阱”,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情境。适当创设故错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知错、改错的能力。(4)动态情境,即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的情境。它生动、形象、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式学习范文4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初中政治

初中政治教学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许多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已经做了深入的调整,教学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目前,比较受关注的是“探究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其实质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主动去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去分析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强调的是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

1 “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不再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然后才能逐步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探究式学习就是在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跨越到探讨研究式的学习模式,是自主性学习的更深入发展。进行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要密切配合,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值得深入研究思考的问题,学生则根据教师的安排,以各种活动的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逐步提高,进行“探究式学习”就可以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产生疑问,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教师则做适当的调整,学生再去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体现出来的,教师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要贯彻到整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可以是课内活动也可以是课外活动。在课堂上通过举办学习活动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课外举办学习活动,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逐步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探索研究去发现问题的内在关系,然后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知识的应用。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提倡的教学活动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社会问题,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逐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更擅长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总之,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特点对学生长期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2 初中政治教学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通常来说初中政治教学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的:首先是成立学习小组。成立学习小组对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而言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步骤,因为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这也是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学习小组为十人一组,一个班级可以成立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代表,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学习活动并整理好各种学习记录;其次,在进行“探究式学习”之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课前准备。教师主要是做好备课,安排好教学节奏;学生要做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进行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包括列出学习提纲,总结教材知识的重难点,提出疑难问题等,小组代表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后反馈给教师。举个例子,教师在讲解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时,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来进行探讨,如“自强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人生当自强?”“自强对个人成长和成才有什么作用?”、“如何实现个人自强?”等等。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整体把握,了解学生初步学习的基本情况,针对各种情况安排好下一步的教学内容;第三步,组织学习活动。组织学习活动是进行“探究式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内容。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小组成员进行辩论赛、演讲或是多媒体教学等。如在讲解“人生自强少年始”这一课时,学生对自强的含义很难把握,而这个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因此,可以将自强的含义与社会自强不息的动人故事紧密联系起来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何为自强;再比如在讲解“理想,自强的航标”这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为理想而拼搏”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举行演讲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理想与自强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进取心。通过这种形式进行教学和学习就避免了传统的“满堂灌”或“死记硬背”得学习方式;最后,是对学习活动进行归纳总结。“探究式学习”比较注重归纳总结过程,小组成员每个人都要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是归纳总结教材基本内容,另外一个方面是总结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反思学习过程中尚存在不足的地方,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3 思考与总结

进行“探究式学习”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只有用心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探究式学习”的特点,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逐步去掌握探究式学习的规律,最终完成初中政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探究式学习范文5

[关键词]传统 探究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47-01

回顾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结构导致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学生的语文学习仍处于记忆和理解水平,极少能达到发展性水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依赖性、单一性的特点。教师一般都比较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但在教师自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背后,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却被忽略,甚至出现了教师主体性代替或压抑学生主体性的情况。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少,学生缺乏自主性学习;教师与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的多向的交流合作严重缺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应试教育还有一定的市场,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

翻开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页,“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三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对教师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共同提高;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而是专业提高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角色也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在的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

1.探究式学习设计模式的多样化

探究式学习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从自主获取的信息的现成程度,可将探究式学习区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

在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中,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一般只需略加整理即可。如,在上完《一面》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探究作业:本文集中笔墨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头发根根“直竖”,胡须很“打眼”,如浓墨隶体“一”字,刻画出鲁迅顽强刚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和气质。他问我是否要买这本书后,“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这里的“父亲的抚摩”,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品质。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找出能表现出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种精神的事迹,并一做成卡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把有特色的在“学习园地”处张贴。(材料要注明确切的来源)这种作业是让学生从现有资源中主动搜集现成信息,因此是接受式的探究学习。

2.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

2.1要做“麻雀嘴巴”氛围的营造者

我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麻雀嘴巴”现象,这是众多课堂上存在的司空见怪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很多教师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是乎,就想方设法来封堵学生的“麻雀嘴巴”。我看这样做大可不必。这种现象的存在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这种现象营造了课堂情感互动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毫无顾忌地向教师提问,师生间坦诚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之中。因此,我们做“麻雀嘴巴”的维护者,更要做“麻雀嘴巴”氛围的营造者。

2.2小组合作探究中要顾及学生个性的差异性

在分组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自愿组合,这样可以使讨论的气氛更轻松,更热烈。但是也有弊端,如果小组中性格内向的居多,就不利于开展讨论;如果学习层次相当的同学在一组,就不利干顺利展开讨论,也不利于互相学习和互补提高。因此,我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层次,不同爱好、不同能力进行适当调配,每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4至6人。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要防止好学生一言堂的现象。这几年我听了不少公开课,几乎每一堂课上都有小组合作探讨,学生讨论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活跃之至,让人觉得这堂课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只要稍加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并获益的是那些好学生,好学生基本上主宰了整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讨论中好学生唱主角,汇报中又往往是好学生一言堂,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发言,个别学生在活动中成了配角。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活动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实际,科学设计小组探讨方案,尤其是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让每个成员都能“跳起来摘到苹果”。其次是每个小组长要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负责协调好交流和讨论的组织工作,使每个成员都参与到探讨中。

3.探究式学习的要求不必过高。

探究式学习范文6

一、让物理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物理

“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生活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如在教学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如果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如:木片、梳子、铃铛、纸哨、笔套、橡筋、纸盒等。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尽情地摆弄,想怎样玩就怎样玩,走进“声音的世界”,创设“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学生通过看、听、摸,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再经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得出物理结论: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然后注重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让学生了解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二、寻找合适的探究方法

目前,中学物理教育普遍存在的重讲解轻实验,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启发的现象。致使实验的探究性、学生的创造性无法体现,也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改革,教学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物理学中的实验成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物理的实质性问题。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尽量多做实验,并适当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力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科学”。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与调动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良好学习氛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能根据探究需要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探究方法。作为教师可这样给学生创设探究式学习环境:有计划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生;鼓励学生指出老师的不足,超越老师;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或对老师的观点提出批评,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想方法;以形成自信、自强的个性,探索活动是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了“授之以渔”的作用。

三、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生活中的声音”、“生活中的光现象”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在交给学生探究式学习任务时,同时将探究评价量规发给学生,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可以作为活动依据。当然,科学探究,百花齐放、形式多样。我们通过不断尝试,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展开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更好的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夯实基础。而我们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是如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性实验而慢慢累积形成的,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从而提升学生利用实验来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和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教师让学生感知探究模式,激发探究欲望,优化探究方法和分析探究结果,使学生自己学会了“捕”,学会了如何去自主学习,去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让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养成了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

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四、全员参与,讲究合作

上一篇政治社会学

下一篇社会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