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学专业

社会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 社会学 教学 改革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of College Non-sociology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Teaching Philosophy

XU Jianjiao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on, Xinhua Colleg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Abstract Good teaching methods have a very important role for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results. Using the case method teaching sociology courses a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in favor of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play a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and promote independent thinking; while also helping teachers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and ultimately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sociology; teaching; reform; independent college

1 社会学概论课在高校非社会学专业中的开设的意义

1.1 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的社会化,每个人生活在社会当中,都扮演着社会人的角色。而社会学则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不仅关注社会的子系统,更加关注若干子系统及其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个人在群体或者社会中,都要与他人进行交往,都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一个人从儿童时代过渡到成年时代,都在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逐渐成长为一个遵纪守法、合格的公民。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社会文化的继承、传递和延续。

1.2 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角色学习首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握为基础,例如,在课堂扮演学生的角色,在家庭扮演父母或儿女的角色,在工作岗位上扮演职责的角色,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按社会中所规定的规范行事。使每一个社会人都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使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掌握各种生活技能,并履行好所扮演的角色。

2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2.1 课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根据启发式教学的特质,笔者一般会在每个章节讲授前,通过资料、视频或设计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例如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这一章的讲解前,提出“什么是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社会网络和社会群体的氛围哪几种类型”、“我国的社会群体有哪些”等问题供学生们思考,增强学生们主动探究知识、探究社会的积极性。

2.2 多元情景教学

社会学概论是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是否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技能也是学业评价的关键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使学生理解、掌握并真正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须设身处地地进行角色扮演才能完成。因此,采用情景式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互动”等内容时,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扮演自己期望的社会角色,通过上台编排表演情景剧,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由一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点评各小组的表现,教师根据不同的小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

2.3 案例教学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都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成为教学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常常选取社会生活中热点和焦点事件,如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典型案例作为学生讨论的话题,因为此类问题贴近现实生活,学生感觉案例的研究和讨论能够对自己现在或将来的生活、工作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案例讨论和辩论的积极性。例如围绕“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这一章节内容,引导学生们发散思维,比较讨论全国不同地区和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以及完善的对策;围绕“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学生参与了“一年一度大迁徙之春运”的热点问题讨论。针对不同的案例,采取不同的讨论方式,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自由发言和点名发言相结合,让学生针对案例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全班分成不同小组,由一位学生充当小组组长,在小组内部讨论,汇总整个小组意见后再上台发言。

2.4 立体化教学

课堂是第一教学场所,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发展的课外、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课是利用课堂以外的时空组织的教学活动,主要采用参观、实地调研、现场参与等形式。使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在课本之外进行实地调查,亲自了解社会。例如在学习“社区”这一章节时,带领学生们深入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使同学们真切感受到社会化过程中社区所发挥的作用;在学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这一章节时,鼓励学生了解自己家乡三十年以来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调研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情况;在讲到“社会保障”这一章时,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慰问老人,了解老人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心声。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5 参与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重视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效果,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力,笔者采取了参与式的教学形式,具体做法是: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把书本上的内容拿出一些章节,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形式提前备课,等到提前备课的章节,小组同学来当老师,轮流上台讲课。学生在课后对自己上台讲课的内容做足了准备,都能把所讲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有滋有味。或者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社会中做调查,把调查的结果整理汇总,到课堂进行展示。通过这种让学生换位扮演教师的角色自我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模式,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学们也普遍反映更能接受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深入掌握学习内容,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大大增强。

3 结语

总之,社会学概论的课程对于高校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社会人”角色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是一个双向过程,教师要有效地传播知识,学生应当有效地接受知识。“教”与“学”之间应有良好的互动。在非社会学专业的社会学概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非社会学专业特点,充分把握好教学的理念和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社会学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

[2] 郑文昭.试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1).

社会学专业范文2

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就是很优秀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所有的知识都是靠日积月累得来的,大学就是自学能力得到提高的一个过程。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

在生活上,我渐渐地可以独立自主了,对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就会独立解决。为人处世难,大学也教会了我怎样去待人善物,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能融入这个社会的有新人。

在社会能力上,我用课外时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绝对服从领导的安排和指示。组织性,纪律性强,会很努力的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工作。不管是过去的四年,将来的四年或者是十几年,我都会继续努力,不断的充实自己。

社会学专业范文3

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就是很优秀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所有的知识都是靠日积月累得来的,大学就是自学能力得到提高的一个过程。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

在生活上,我渐渐地可以独立自主了,对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就会独立解决。为人处世难,大学也教会了我怎样去待人善物,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能融入这个社会的有新人。

在社会能力上,我用课外时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绝对服从领导的安排和指示。组织性,纪律性强,会很努力的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工作。不管是过去的四年,将来的四年或者是十几年,我都会继续努力,不断的充实自己。

社会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职高专辅导员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89-03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当前中央和高校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广西共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柳州市有8所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学生生源85%主要来自广西各民族地区,在校学生民族身份有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仫佬族、回族,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各民族风土人情有的相似、有的迥然不同,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也与非民族地区院校辅导员工作有迥异之处,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更需对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民风民情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与学生交流、沟通。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进度,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间接影响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各民族学生在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社会学视角,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要依靠国家政策、高校重视、扶持、辅导员自身提高多方面相互作用,才能从制度、发展前景、职业评价、职业声望、工作条件等方面探索、实现专业化途径。本文以广西柳州市为例,对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作深入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专业化的含义

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获得专业标准和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提到职业如果要被认可为,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专门职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即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是专门职业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三是专门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自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实施专业性守则。那些被社会认可为专业的职业群体一方面对社会有不可或缺的功能,社会赋予从业人员极大的责任并提出了很高要求;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履行社会职责过程中要花费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专业群体又有更多的社会地位资源,如权利、工资、晋升机会、发展前途、工作条件、职业声望等。换言之,能占据社会分层中的较上层。因此,对于一些新兴职业来说,其专业化的过程就是提升职业群体社会地位的过程。此外,不同的学者对专业含义有不同解释。如社会学学者弗雷德逊认为专业化可以被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组织起来的职业,通常需要专门、深奥的知识和才能以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对社会的福利,获得履行他的特定的工作的排他性权利,控制训练的标准和实施对其成员的培训,同时,有权利评估和决定工作如何进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实质上是辅导员具备完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以及相应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素养。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概念是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工作在广西柳州市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

二、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调查问卷分析

本文主要以广西柳州市为切入点,对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包括年龄、民族、学历、工作年限、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岗位津贴、职称评定、思想状态、进修培训制度、职业声望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发放问卷(包括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共156份,回收问卷142份,回收率91%。以下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问题一:辅导员年龄。参加问卷调查的柳州市辅导员(包括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中,年龄在23~30岁年龄段的辅导员占的比例为87.4%;年龄在30一40岁之间辅导员占9.7%;年龄在50岁以上的辅导员占2.9%。由此可见。民族地区柳州市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年龄的比例偏向于年轻化,呈现年轻化趋势,同时中年辅导员、班主任少。

问题二:学历。高学历的辅导员比例较大,本科生占56.3%,研究生(包括在读研究生)占30.7%,大专9.1%,中专3.9%。

问题三:岗位所属。辅导员工作在您所在的学校属于教师岗位还是行政岗位?96.6%的学校直接把辅导员的岗位设置为行政岗位,只有3.4%的学校让辅导员自行选择,根据自己的意愿,既可以选择行政岗位,也可以选择教师岗位。调查显示,把辅导员定向为行政待遇的院校在提拔行政人员时,辅导员也不占优势。

问题四:培训、继续再教育。您是否参加了辅导员岗前培训?65.9%的辅导员明确表示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学校即派到由教育部委托的辅导员培训基地进行了培训;13.7%的辅导员工作的第二年参加培训;16.4%的辅导员则轮流参加辅导员的岗前培训,而4%的辅导员参加工作五年仍未有机会参加任何培训。

柳州市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任职工作年限、职称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在辅导员队伍中,获副教授、教授职称的在岗人员很少,即便有,这些获高级职称的辅导员几乎均为学生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或主管,而不是在一线工作的专职辅导员。

问题五:民族。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民族成分,汉族占96%,壮族占3%,其余占1%。

问题六:职业声望。辅导员的职业声望在各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情况如下:91%的辅导员自我意识在学校的地位最低;其他非专职辅导员教师队伍当中,有95%的教师不愿意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同时,89.5%的教师从事班主任带班工作的,带满一届之后基本上不愿意继续带班。

在调查岗位职责当中,柳州市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烦琐、分工不明,相关责任不清。

调查问卷显示,柳州市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范围包括: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心理疏导、奖助学贷、宿舍管理(宿舍卫生、宿舍安全、辅导员晚上值夜班)、负责学校教室卫生、家校联系、社团文化、勤工俭学、党、团员的发展、实习工作、就业指导、就业材料的收集、整理、征兵工作、毕业生学费的清理、毕业生代偿学费的跟踪、毕业生在校期间贷款还款的跟踪、催款……辅导员的工作几乎在学校的每个部门都涉及。学生宿舍有问题,灯坏了、水管漏了、垃圾没有人清理,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反映到后勤服务中心,得不到解决,还得辅导员亲自去交涉。甚至,班级同学的东西被盗,都要由辅导员了解情况,写明材料。因此,在民族地区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不但琐碎,而且得不到重视。

三、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与教师队伍相比较,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烦琐、复杂,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没有有效发挥其工作的有效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职业评价偏低。由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辅导员在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声望偏低,仅有7.3%的调查对象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许多学校领导和专业课教师认识层面上,对辅导员工作存在认识误区,使得辅导员职业评价普遍低于专业教师职业评价,甚至出现一些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目前有两种现象:第一,偏重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认为辅导员只是简单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人员,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均要落实到辅导员、要求辅导员去做去布置。第二,认为政治教育就是传统所说的政治辅导员。辅导员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为指导的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是学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大多数学校认为,辅导员工作无足轻重,认为辅导员从事的都是一些琐碎的工作,与学校的教学相比可有可无,学校往往以教学为重点,教学工作在学校的管理当中不可无视,但是学校的日常管理当中,除教育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外,辅导员在学校担任教学任务就业指导课程、心理课程教学工作,也是主要的课程任务。学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定、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等等,需要辅导员耐心细致的开导、教诲,工作内容多而繁杂。

三是辅导员队伍整体思想不稳定。在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当中,由于学校对辅导员队伍重视程度不高,学校没有给予辅导员从培训机制、职称评定、外出学习等发展空间的机会,辅导员队伍变动较大。问卷调查显示,如果所学专业在学校有相应对口的专业,大部分辅导员在从事辅导员工作3年之后,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就会想方设法转岗,转到教师岗位,所学专业不对口的辅导员转不了岗位,在原来的岗位上做一辈子的辅导员感觉不到希望,工作不积极,影响工作效果。这不利于辅导员队伍人才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管理队伍人员的有效培养、管理。

四是专家型辅导员培养力度不够。工作在一线的专职辅导员每天忙碌于琐碎、任务繁重工作当中,没有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再者学校不重视辅导员培养,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得不舒心,导致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者比比皆是。民族地区辅导员职称评定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再继续教育没有系统策划,辅导员外出学习机会少,更新、吸取新知识、新理念机会不多,从而对自己从事职业最新理论前沿、最新研究动态的信息闭塞,对本职业研究兴趣不大,产生的效果不明显。另外,不断转岗、变动岗位的辅导员队伍对培养专家型辅导员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所调查的柳州市的高职高专院校,副高、正高职称专职辅导员均不在一线工作。

五是重学历、轻能力。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选聘一般均要求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聘用的辅导员所学专业多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及其他专业,高学历、年轻化的辅导员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生事物比较快,与大学生年龄相仿,容易沟通,但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辅导员缺乏社会阅历,人生阅历,在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有时候不能够深入浅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效果不理想。

四、实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一是适当选聘少数民族教师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有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各民族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迥然不一,学生的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在学校与同学交往、与教师交流的方式各有千秋,少数民族辅导员了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选聘少数民族辅导员有利于与各民族学生交流和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在学校正常学习、生活,更有助于少数民族辅导员人才培养。

二是提供辅导员工作必要的条件。辅导员队伍是一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群体,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条件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在交通、通讯、住房分配适当优先考虑辅导员队伍,解决了辅导员后顾之忧,使辅导员在工作中能更放心,更安心。

三是提供辅导员专项经费。学校每年提供一定的辅导员专项经费,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辅导员培训、再教育的机会。适当考虑培养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在科研项目当中能为辅导员考虑,不能无视辅导员队伍的存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要体现在文件中,更要体现在经费支持上。

社会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社会工作 专业认同 本

科生 认同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05-03

近年来,我国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迅猛,到2013年已有254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然而,虽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持续扩大,但培养质量却不太令人满意。造成这样一个结果的原因很复杂,由此产生的不良效应也很多,因而如何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本科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而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所以本文拟在对前人有关研究进行简单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认同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其专业认同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专业认同的含义和作用

按照心理学的解释,认同是指“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比较而言,社会学虽然也把认同看成是“一种同化与内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是“将他人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期望与社会角色,内化于个人的行为和自我概念之中”的过程,但它明确把认同分为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或个人认同)两种类型。前者是“由一个社会类别全体成员得出的自我描述”;后者则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它还认为,无论是社会认同还是自我认同,都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社会学既强调认同的个体性,又重视认同的社会性,因而所表达的意思更为全面和准确。

依照社会学关于认同的上述定义,专业认同是指社会(社区、组织、群体等)和个人对某一专业的整体认可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主要包括对该专业的专业伦理、知识体系、技能结构、相应职业及其正向社会功能的认可或肯定态度。可见,专业认同也包括社会认同和个体认同两个层次,而且二者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本文个别地方在社会层次上使用“专业认同”的概念,但多数是在个体层次上使用,意指“个体根据自身经验形成的对某专业的整体性认知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该专业的积极情感”。

那么,专业认同有什么作用呢?从宏观层面上看,专业认同是某一个专业的合法性基础。专业认同度越高,意味着该专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大,专业发育就越成熟,制度就越小,否则情形也完全相反。从微观层面上看,专业认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一个学生对某个专业的认同度越高,表明他对该学科的兴趣越浓厚,采取持续的学习行动的可能性越大,目的性也越强。因此有学者指出,认同是“行动者意义的来源”,而意义则是“个体为其行动的目的所做的象征性确认”。

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本科学生专业认同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专业认同的重要性使国内一些学者纷纷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相对而言,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认同问题较为突出,所以引起社会工作教育研究者的深切关注。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社会工作本科学生专业认同的状况及其结果、影响专业认同的因素、如何提高专业认同等三个方面进行,如陈清丹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李国珍、徐乃斌、雷明珠等对武汉地区八所高校的调查、张冰对苏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调查等,结果都发现学生专业认同度较低,但他们在探讨原因时角度各异,有的侧重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角度展开解释,有的主要从个人兴趣的角度进行解释,也有的侧重分析社会环境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这些研究成果虽然都有一定的推广借鉴意义,但系统性和概括性明显有所欠缺。

笔者认为,当前国内高校社会工作本科学生专业认同度相对偏低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相当复杂。如前所述,专业认同包括社会认同和个体认同两个层次,二者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因此,某一个专业认同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不同认识主体(包括社区、组织、群体和个人)对该专业的基本评判及其相互作用的状况。这种评判的内容至少涉及专业的功能和价值、理论和方法、教育体系、相应职业体系等四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也就是说,以上四个方面内容发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对某一个专业认同度的高低;而社会认同与个体认同之间也存在一种相互强化的关系。那么,目前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的有关情况究竟怎么样呢?

第一,考察社会工作功能和价值的实现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现代社会工作具有恢复、协调和稳定等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它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强调要把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人的尊严与平等当做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认为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有责任和义务对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的群体和个人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因而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精神价值。但是,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展的历史还很短,尽管政府、学界和一些非营利组织都在努力倡导和推行社会工作,然而普通公众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概念并不太熟悉,对它的伦理基础、理论体系和实务方法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暂时还没有出现踊跃支持和广泛参与的情形。也就是说,社会基础薄弱是社会工作的功能和价值尚未在我国得以充分的发挥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考察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成熟度。一个专业要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就必须具备一套比较完整而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在我国,尽管社会工作涉及的一些基本内容古来有之,但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社会事业,它始于20世纪20~30年代,可是由于战乱频仍,国家积贫积弱,所以收效甚微。直到后,社会工作才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实事求是地说,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曾经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严重地影响了这项事业的科学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学与社会工作才因其在缩减社会代价、促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而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公众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者和有关部门的人士开始致力于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并取得可喜的进步,但从整体上看却未臻成熟,具体主要表现为借鉴西方的部分远多于本土化的内容、专业价值理念与实务技巧错位、理论与实务脱节现象严重、专业内部分化不足等方面。

第三,考察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的发展概况。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很大程度上依靠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教育,但国内这方面工作明显滞后。诚然,近十年来已有200余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无论是在培养规模方面还是在培养的层次结构、质量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办学历史不长、经验不足,主要是由于经费投入普遍不足、教学设施普遍简陋、图书资料和实习资源普遍短缺、师资队伍人数普遍较少、教学科研水平普遍不高、课程体系设置不太合理等因素所致。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效应是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大部分都是从报考其他专业的考生中调剂而来的,入校后专业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第四,考察社会工作职业体系发育的状况。一直以来,“学以致用”是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所谓“学以致用”,通俗说就是一个人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并谋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因此从事某一专业的专业人员能否学以致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上是否存在一个与该专业相应的职业体系,取决于该职业体系的发育程度。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确定社会工作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定期举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列为主体人才队伍之一、《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逐步搭建了社会工作职业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于职业化进程刚刚开始,所以虽然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一套专业人才的培养、评价、激励和使用机制,但各个具体环节都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整体运行效率也有待提高。此外,由于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诸如“官本位”思想仍相当普遍,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薪酬福利待遇较低、升职空间较小、工作稳定性较差,民间非营利机构数量少、规模小,等等,客观上使社会工作职业的声誉偏低。

综上可见,当前国内高校社会工作本科学生专业认同度相对偏低固然与生源、个人兴趣等因素有关,但主要还是社会工作学科及相应职业体系发育程度不高所致。

三、提高社会工作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思路和方法

鉴于上述情形,在如何提高社会工作本科生专业认同的问题上,笔者认为现阶段不仅应该坚持采取“优先治本,兼顾治标”的方针,而且无论是“治本”还是“治标”,也都应该各有侧重。

所谓“优先治本”,就是首先要从源头上解决社会工作本科生专业认同度偏低的问题。专业认同实际上是一种认知过程,它源于认识主体的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因此,对于社会工作专业而言,认同度的高低取决于其专业特质和职业特征。专业特质主要表现在理论体系、专业权威、专业伦理和专业文化等方面;职业特征则主要表现在职业功能、职业报酬、职业声望和职业分化等方面。一般来说,只要具备成熟的理论体系、高度的专业权威、严格的专业伦理、丰富的专业文化、重要的职业功能、合理的职业报酬、较高的职业声望和完善的分工体系,社会工作专业就会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然而,从前面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到,我国近年来虽然也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但是它的功能和价值刚刚显现,本土化的理论和方法正在形成,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还在发育过程中,专业认同度较低当然也在情理之中。按照专业认同的形成机理,当前应该重点抓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努力打造专业特质。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至今还不太明显,所以首先要加强理论与实务研究,尽快形成一套既能与国际接轨,又体现中国特色的成熟而开放的理论体系;其次要加大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投入,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师资人才,改善教学条件,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尽量按照实务原则调整培养层次和结构;再次是通过科学研究制定较为合理专业规范,以便减少主观随意性,塑造专业权威;最后是在社会主义原则下进行专业伦理和专业文化建设,坚决反对“全盘照搬”或“全盘否定”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和专业文化的错误倾向。

第二,逐步完善职业体系。任何一种职业体系都以规范、职位、角色和权威作为核心要素。我国已经初步确定了社会工作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建立了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同时通过公开、统一考试划分、确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等级并赋予了相应的权威,表明社会工作职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合理设置岗位、确定薪酬和福利待遇标准、拓展职位流动空间和渠道。对于这些问题,虽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处理办法不同,地区之间差异也很大,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把人财物力高度集中于政府各有关部门,具体服务主要也由这些部门及其下层机构直接提供,政府向民间机构购买服务总体上还处于试点阶段。这种情形既给行政部门增加很大的负担,又很容易使人财物力调配和使用的合法性、正当性受到质疑。针对这些情况,一方面应该大力扶持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社会工作服务需求进行比较客观的分类评估,然后按照需求量确定投入标准并纳入财政预算,尽可能由民间组织提供具体服务,政府主要扮演服务决策者、购买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第三,加强舆论引导,逐渐达成共识。虽然不同个体的专业认同主要源于自身的经验,但是往往还受到他人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在我国,人们的从众心理比较强烈,而现阶段公众对专业社会工作普遍缺乏深入了解,这就使个体的观念很容易被群体意识或社会舆论的左右。因此,正确开展舆论引导,客观展示社会工作专业特质和职业特征,是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的一项有效措施。

所谓“兼顾治标”,是指采取多种方法直接对已经被录取到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本科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在当前情况下,社会工作本科生虽然普遍缺乏“专业自觉”,但可塑性是相当强的。所以,除了要从专业特质和职业特征及其发展趋向等几个方面进行常规性的引导,重点应该放在调整课程体系和改进教学方法上。由于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门实务性的学科,所以课程体系原则上要减少理论课的分量,增加实务课的比例;教学方法原则上减少课堂讲授的比例,增加实习的分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交流分享,以便激发学生对社会工作的兴趣,感悟社会工作的精神,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

总之,社会工作本科生专业认同是一个相当复杂而重要的问题。但只要社会各有关方面通力合作,努力推进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本科生专业认同度偏低的问题就会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春兴.张氏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22

[2]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3)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4]张弘,曹大友.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探讨[J].教育前沿,2010(7)

[5]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张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研究――以M校为例[J].教育理论研究,2012(6)

[8]魏永娟.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认同感的培养初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7)

[9]王顶明.对专业认同有关概念的理论评述[J].学园,2008(2)

[10]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2)

社会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劣势;建议

[作者简介]张孟见,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助教,硕士,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C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1-0135-03

一、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开办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但是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只是近几年的事。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重要举措,不仅极大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更满足了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 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顺应了医学整合的必然趋势。医学整合是对分化状态的医学各个部分进行合理耦合。医学整合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医学的科学A文价值潜能,使医学协调、均衡、科学地发展,以适应医学发展内在需要,满足社会对医学和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同时也践行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 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屡见不鲜,在很多患者眼里,医生不再是天使,而是憎恨的对象。开办医疗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患者心理卫生咨询、社会适应指导、健康科普知识传授以及病人和家属应对疾病、死亡等方面的社会心理调适工作,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体现人文关怀,促进病人早日康复;还可以促进医疗单位各项服务功能的实现,增加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综合医疗务。

(三) 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对社会工作学科发展意义重大。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还很不健全,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利用自身特有资源,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习场所和督导,大大促进医疗社会工作方向的开展,从而提高了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实践水平,丰富了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对这一学科的专业化、丰富化和完善化发展贡献重大。

二、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医学院校由于其自身具备的医学为主的特点,在开办和发展社会工作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和劣势。

(一) 优势分析

1.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以医学及相关资源为依托,具有实用性和专业性强的优势。现阶段,由于专业的社会工作实务机构数量有限,难以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习场所,致使许多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这已经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作为医学院校,有专业的医学知识作为软材料,加上医院、康复中心及其他医疗服务机构等硬设施,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场所,从而通过实习活动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2.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是大势所趋,也必将创造辉煌的前景。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是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这符合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另外,从医学院校的发展来看,注入人文医学之后,学校的发展就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有利于学校师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完善学校的科学管理,促进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只要认可这一思想,医学院校重视人文医学的建设,支持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社会工作必将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3.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现代社会对医疗社会工作人才有很大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2004年,中国医师协会统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为47.35%和13.28%;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l万元。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发展医务社会工作,让医务社会工作者以履行工作职能为基础,在社会工作理念的指导下,采取有效方法,积极介入和调解医患纠纷,努力改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由于其专业性优势,培育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也会具备更强的实践技能,这也会增加就业的竞争力;并且,医学院校一般设有附属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这也能为解决自身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帮助。

(二) 劣势分析。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其劣势体现在经验不足、学科知识基础不深厚以及人才缺乏等方面。由于全国的医学院校和其他综合类或文科类院校相比,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时间较晚,所以就会存在办学经验不足的问题,这种不足会进一步导致教学过程是逐步摸索进行的,可能会走一些弯路,影响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学科知识基础不深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专业开办的时间晚、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开办之前缺乏相关学科的理论积淀,毕竟在医学院校是以医学为主,和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相对缺乏。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缺乏问题也是一个极大劣势,一方面,原来缺乏相关人才的储备,另一方面,作为医学院校并且是新开办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吸纳专业人才方面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这几个方面的劣势,是制约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瓶颈,需要采取措施来弥补。

三、医学院校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议

“SWOT分析法”告诉我们,在解决发展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了医学院校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与劣势,这为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 提高重视程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一个学科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需要具备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得到重视。要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资金投入,提供专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设施和资料,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要充分发挥实用性和专业性强的优势,重视学生医学知识的融人,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和设施,促其参与医疗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力争培养出社会工作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实践能力高、活动能力强的医疗社会工作者。与一般学校开办的社会工作专业相比,这是医学院校的巨大优势,只有培养出知识扎实、技能出众、就业良好的人才,这一专业才真正

符合社会的需要,也才能真正取得大的发展。

(二) 实行引进来举措,在不断学习中弥补不足。针对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要多向办学较好的院校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每一学科的发展都是经历成立、发展、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对于那些开办社会工作专业较早、发展较好的院校,需要医学院校多学习他们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借鉴其学科发展规划,明确这一学科最前沿的领域与科学发展方向,这可以避免少走很多弯路。还需要经常邀请一些社会工作专业及其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来指导工作,开办讲座与学术交流活动,直观地学习经验并发现自身不足。其次,要加大社会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领域内的专门人才还相当欠缺,很多研究社会工作的学者都是半路出家,再加上社会工作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学科地位相对不高,所以吸纳高水平的社会工作研究专家难度很大,所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努力争取吸纳外来专家的同时,要着重做好自身人才的培养,多为本校社会工作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为其创造自身成长的空间。对于教师来说,要以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为己任,广泛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早日成长为教学与科研并重、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人才。最后,医学院校要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资金投入,购买丰富的专业书籍和资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知识来源保证;还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各方面设施建设,例如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完备而现代化的社会工作实验室,能够把教学和实践融为一体,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模拟,并把过程进行监控和录制,以供分析和改进,这能够大大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互动,促进社会工作这一学科的专业化发展。

(三) 以广泛宣传和社会服务为依托。打造自身品牌。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但是现阶段,社会工作的社会认识和认可程度都非常低,所以加大社会工作的宣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首先,医学院校要广泛宣传报道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特点、服务功能与范围、优势和成功案例,提高社会大众对其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空间。其次,还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召开研讨会和社会合作等多种方式,争取各级政府、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医院及社会各类团体的支持,为社会工作发展创造更多的资源。最后,还要做好社会服务工作。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社会服务,教育也只有通过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才能真正获得社会的认同。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价值,广泛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去医院协助解决医患关系;与患者沟通消除其心理障碍;参与社区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供医护康复服务;为临终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和临终关怀;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服务活动,赢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树立自己的品牌,展现自身专业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树立自身品牌非常关键;第三,尽管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但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弥补自身不足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第四,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需要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大力宣传,广泛开展社会合作与服务,获得社会的认可,对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虹.走进医学整合的新时代[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2).

上一篇科学社会学

下一篇政治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