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1
一、新制度背景下行政单位会计事项的调整
(一)会计概念框架的调整
新制度所构建的会计概念框架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重新调整:一是将反映行政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作为会计目标,确保会计信息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监管和决策依据。二是将旧制度下以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原则,在新制度下调整为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并引入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核算原则,用以核算行政单位的特殊经济业务和事项,从而保证财务成果的真实性。三是旧制度下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为有用性、可比性、可靠性、及时性、可理解性、重要性、一贯性、专款专用、历史成本计量、收付实现制等十项原则,新制度下调整为六项原则,即可靠性、全面性、有用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及时性。通过调整,可保证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使其更加接近经济实质。
(二)会计科目调整
新制度对旧制度下的会计科目进行了调整,使新的会计科目体系更能满足行政单位经济活动的核算要求。具体包括:在资产类的科目调整方面,剔除库存材料、有价证券、暂付款,增设无形资产、存货、应收账款、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其他应收款在负债类的科目调整方面,剔除应缴财政专户款、应缴预算款、应付工资、应付地方津贴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暂存款,增设应缴财政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应付政府补贴款。在净资产类的科目调整方面,剔除结余,增设财政拨款结余、财政拨款结转、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三)资产核算方法调整
在资产核算方面,新制度做出的调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制度增加了待偿债净资产和资产基金两个科目,前者用以核算净资产的抵减部分,后者用于核算存货、在建工程、预付账款、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的所占金额。二是新制度扩大了双分录核算方法的应用范围,使这种核算方法适用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等方面的资产核算,增强了资产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增加政府储备物资核算
旧制度中并未明确规定由行政单位直接管理的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是否需要进行会计核算以及应当采取何种方法进行核算。由此导致了部分行政单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对此类资产进行会计核算,有些行政单位为了方便管理工作的开展,索性将这部分资产直接归入到本单位的库存材料管理工作,其中不但包含一些由本单位购置需要入库的物品,还包括本单位之外的应急储备物资。更有一些单位对这部分资产在往来业务中进行核算,致使会计信息列报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新制度中针对行政单位直接管理的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明确规定。
(五)财务报表体系的调整
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下的财务报表体系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并统一规定了财务报表的列报格式。具体如下:在资产负债表中,取消收入、支出项目,要求分类列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在收入支出表中,要求根据资金类别对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进行列示。通过对财务报表体系的调整,使得财务报表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增强了行政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突破
(一)与国际惯例趋同
新制度的会计记账基础由原本单一的收付实现制,修正为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存,体现了新制度与国际惯例的趋同。新制度中,规定在大宗物资采购、欠发职工工资、出租出售财产物资、预先支付款项、应缴纳各项税费等特殊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行政单位资产与负债的变动情况。
(二)增强会计信息全面性
新制度将行政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均纳入到会计核算范围内,并将基建也纳入到大账中,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情况。同时,新制度对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了财务报表披露体系,能够确保利益相关者通过披露的会计信息掌握行政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如,按照新制度要求,行政单位经费支出需要根据《政府收支分类》设置明细账簿,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明细账簿了解三公经费等各项经费的支出情况,为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提供了有力依据。
(三)实现会计政策的可比性
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实施之前,企事业单位分别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但是唯独行政单位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时不进行折旧处理,使不同的会计主体之间丧失了会计信息可比性。而实施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之后,保证了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口径的一致性,能够为全国性的清产核资普查工作提供有力条件。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2
关键词:行政单位会计;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收付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为了加强行政单位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因此,新时期在行政单位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势在必行。
一、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弊端
长久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制度。这种制度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有其适应性,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一)资金的监督部门和使用部门目标不一致是导致资金使用者会计舞弊的动因。目前,凡与本级预算收支相关,从财政取得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均要受到财政和审计的监督。作为监督部门其目标主要是监督资金使用者(如国家机关等)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是否严格管理预算内外资金,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而资金的使用单位目标主要是想方设法多争取财政资金,以使本单位资金使用较宽裕,特别是垂直管理的单位,不仅从本级财政取得资金,还从上级财政争取资金,资金的来源渠道相对来说较多,这必然使财务收支的监督面加大,这种情况为资金的使用者进行非法操作、会计舞弊、提供了条件。
(二)资金的使用者内部监督作用有限。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应该相互制约的权力如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方面还没有分开。单位负责人为达到争取更多的资金或追求政绩的目的,往往不顾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通过自己的“权威”强迫会计人员或与会计合谋通过实施会计舞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意义
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委派会计人员到单位,另一种是会计集中核算,目前较多采用第二种方式。从一些地区和单位进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试行情况来看,效果比较明显:一是从源头上控制了预算内资金乱支滥用、预算外收入体外循环和“小金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及其领导使用国家资金的随意性;二是减少了部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挥霍浪费国家资金问题的发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强化了财政监督,促进了廉政建设。通过实行统一的综合财政预算和奖金福利标准,平衡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严格了各项支出管理,各单位的每一项开支都必须经过核算中心及其会计人员的严格审核,不合理的开支不能报销,不合格的票据不能入账,有效地杜绝了乱支滥用的现象,遏制了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方式强化了财政部门对单位财务收支的管理手段,变以前的突击财务检查为现在的日常管理,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寓财政管理、监督于服务之中;四是节约了人力资源,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相对于企业会计核算比较简单,每个行政事业单位核算必然会增加人员的编制,不利于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同时大部分单位会计核算并不饱和,这样造成了人员的浪费和机构的臃肿。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对业务量较大、二级机构多的单位委派会计人员,对业务量较小的单位集中多个单位,由核算中心会计统一核算,不仅节约了人力资源、资金,而且提高了会计核算水平,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
三、行政单位会计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行政单位会计将在改革中进一步向前发展,具体将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两个方面同时进一步向前发展。
(一)加强行政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融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改革主体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很有必要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以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服务对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国库、会计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
(二)构建行政单位会计基本理论新体系。具体将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已经确定的10个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内容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例如,现行客观性原则强调客观反映收支情况及其结果,但行政单位的经济活动显然不仅局限于收支活动,还有各种往来款项结算活动等。再如,现行收付实现制原则使会计信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显然其信息意义很小;另一方面除已经确定的会计核算的10个一般原则外的其他行政单位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也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三)完善行政单位会计基本方法。一方面行政单位会计将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完整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行政单位的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其中,收入预算按照来源渠道可分为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按照是否属于应当用于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可分为基本支出收入和项目支出收入;按照取得财政资金的方式可分为财政直接支付收入、财政授权支付收入、财政实拨资金收入。支出预算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可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按照经济用途可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按照是否属于财政经费支出可分为财政经费支出和其他经费支出。行政单位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各种分类方法都有其信息含义。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将对各种类收入和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做出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为此,行政单位的预算会计将根据多种标准同时设置多种明细分类账进行各种类预算执行情况的核算。
(作者单位:营口市老边区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3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
《会计法》、《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更新,但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方法和制度没有及时更新,特别是2014年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需要提取折旧,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折旧基数管理制度制定不及时,将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多数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财务部门与使用科室之间沟通不畅,监管部门监管不力,追究责任制度执行力较小,导致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失控。
(二)固定资产增加程序规范,减少程序不规范
由于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资金由财政拨款,必须在上年度末报本年的年初预算政府采购中报本年度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年初预算经财政审核下达后,行政单位在需要增加固定资产时,按照年初预算履行审批手续后,进行政府采购,程序规范。但固定资产减少(出售、转让、核销)时,随意性较大,不按规定及时向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报告,存在随意出售、转让、核销现象,导致固定资产流失。
(三)固定资产不定期清查盘点,日常管理不得力
固定资产作为行政单位的一项资产,应做到帐帐、帐物相符。单位应定期(至少每年年末)对固定资产账面数量与实物数量盘点和核对,但行政单位因专业人员少,工作量大,长期积累的问题较多,不能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核对,导致资产的帐物不符。
(四)会计核算不准确,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
一是固定资产价值按原始成本记录,只登记发票购买价,对运输费、安装费、购机时无法分割的软件费等没入账,导致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准确,由于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要求提取折旧,会导致折旧提取不准确;二是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后,列经费支出,未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导致资产未入账,会计信息失真。
二、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增强单位负责人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对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深入广泛的宣传固定资产管理知识,充分认识管好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管理出现的新制度、新业务、新方法,强化财会人员的管理技能,增强财经法治理念,适应改革的需要。
(二)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依据《会计法》《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成完善且科学的管理体系。单位要认真做好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固定资产定义、主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统一分类,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目录、具体分类方法,作为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行政单位处置资产(包括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在标准范围内,经本单位领导办公会研究后核销,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处置;
(三)现代办公自动化与固定资产管理想结合
运用现代化网络优势,对固定资产进行登记录入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结合年初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优化固定资产资产配置,如增人新增购置计算机采购项目,财务部门依据使用科室申请,结合单位实际,如有预算确需购买,财务部门再向主管财政部门提出申请,主管财政部门进行审核批准后方可购买,规范了单位采购固定资产的合理性,明显减少浪费.体现“效率、规范”要求,有效地提高政府固定资产采购工作质量,避免重复购置和浪费。
(四)加强监督,健全监督机制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大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固定资产使用管理专项检查,了解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处置情况,对违规违纪问题要按规定严肃处理,将应当上缴的收入上缴,应当追回的资产追回,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三、结束语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4
关键词:固定资产核算 会计制度 会计核算
一、《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草稿)》和现行制度在固定资产概念上的区别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草稿)》对固定资产的涵义进行了明确,其中规定:固定资产是指行政单位持有的使用超过一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超过一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通过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草稿)》中取消了对固定资产金额的限制,更加有利于行政单位对其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避免了由现行制度所造成的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同时《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草稿)》中还明确了行政单位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及行政单位用于对外展览、研究等目的的文物和陈列品不在固定资产中核算,明确了应用软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条件。这一看似细微的更改,改善了长期以来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因为无规定可考而造成的左右为难的局面。
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草稿)》和现行制度在固定资产日常核算上的区别
有关是否应该对行政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所关注并热衷探讨的问题。现行制度下,行政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核算采用一次性列支成本,不计提折旧,这就导致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只能反映其取得时的历史成本,其实际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就很有可能产生背离,不能反映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
为有效避免行政运行时产生的资产虚增和运行成本不实情况,符合行政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监督,《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草稿)》中明确了行政单位应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财务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我国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也就是说,如果本期费用没有进行支付就不能确认为费用,因此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不需要计提折旧,而行政单位如果和企业一样计提折旧,又违背了收付实现制的大原则,所以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草稿)》中引入了部分权责发生制的概念和方法,是一种新的创举。首先,它通过“净资产调整―折旧与摊销”科目实现了计提折旧,又不违背收付实现制这一大原则,解决了平时不能了解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实物状态和价值情况的问题,使固定资产在会计报表中的呈现方式由原值形式转变成净值形式,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较为直观、清晰,更符合会计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原则。其次通过对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促使行政单位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清理盘点,及时进行报废和处理,避免了账实不符的现象,更有利于行政单位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草稿)》和现行制度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上的区别
一是在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行政单位在取得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同时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借记“有关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平时不计提折旧,只有在固定资产报废时才做相反的分录,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将固定资产账面金额全额冲转。
二是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草稿)》中,取得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净资产调整―固定资产”,同时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借记“有关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在固定资产增加的次月,需按月计提折旧,借记“净资产调整―折旧与摊销”,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固定资产申请报废时,先转入待处置财产损益中,借记“待处置财产损益”“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等批准同意处置时,借记“净资产调整―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置财产损益”“净资产调整―折旧与摊销”科目。
四、建议
1.对行政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清查
要通过开展清产核资,核实各行政单位占有、使用固定资产的总量及固定资产的结构,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正式实施前,调整做实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今后固定资产折旧工作开展打好基础。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5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状
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会计法的辅助,会计法可以有效的为企事业单位的活动提供保障,同时规范了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和行为。会计法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建立起来了,直至今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经济的发展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以往的会计法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虽然在过去的那些年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改革已经十分必要的。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所服务,所以加强对其的内部财政管理,有利于提高财政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会计法实施中,对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重要。因为事业单位的活动资金是国家内部提供了,这就决定了事业单位活动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的改革和财政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会计制度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内部的制度的完善,代表了一个企业结构的完整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也逐渐意识到了市场经济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冲击性,如果做不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行政事业单位也迟早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完全丧失了其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和职能,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社会的服务部门,就必须要做好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提高企业内部的资金利用率和透明度,同时也要注意对资金的合理非配,才能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2013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方法
第一,我国相关部门子啊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中,需要事业单位的密切配合,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财政考核制度,以及会计审核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监督,以及岗位培训工作,不断提供啊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业务素质。同时也要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不能只依靠国家的财政补给,行政事业单位本身也要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更好的生错,才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发展,才能为国家节省更多的开支,确保我国国库的充裕,为社会主义建设节省下更多的资金,从而也可以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
第二,我国行政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要注意对会计部门核算工作的处理。会计核算是会计部门工作的重要部分,只有进行会计核算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挥那,财富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经济目标,通过核算我们知道行政事业单位今年的总体资金消耗,为未来的发展也准备了科学的数据,同时也可以为我国会计法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和我国总体财政管理有着很大的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部分,要做好我国的财政管理的工作,必须要做好型号增事业单位的制度改革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实现会计制度的改革,就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财政数据的核算。
第三,要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改革就必须要做好我国的国库管理的工作,因为事业的单位的日常经营和工作都要靠资金的还自称,这些资金很大的一部分都是有我国的国库提供了,所以要对行政事业的会计制度改革就必须要重视对我国国家资金的整体管理,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提供资金的支持的时候,要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整体的预算,同时行政单位也要及时的提供所需资金的各种用途的预算,在经过有关部门的考察和协调之后,制定一个综合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资金提供方案,该方案能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进行有效的利用,同时也能够避免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资金的浪费。要做好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不仅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努力,更需要国家的支持,只有做好资金的管理工作,才能使得刑侦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制度改革,才能保证我国国库的充足,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的服务。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共财政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国民经济的快速提升,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和规模也在逐渐壮大,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和核算工作的规章制度越来越严格。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发生了改变,会计制度的完善是将过去的制度进行完善,其中有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将事业会计制度和核基建会计制度分开,使基建数据远离了事业单位大账之外的历史。
一、事业单位基建核算中的主要问题
(一)基建会计对账问题
基建会计核算中有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就是基建会计对账难的现象。目前,事业单位关于建设基建项目,受到很多方面的约束,比如:资金的投入情况、立项的条件等等。当前,基建项目的建立都是有本单位和上级单位共同合作完成的,属于项目代建。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的账目、资料分别有几家单位共同进行登记和保存,这种建设项目进行的周期都很长,有些事业单位存在着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变革的情况,有些基建财务管理部门相对比较松散,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基建会计出现对账混乱,当项目完工后,进行财务结账,就会出现账目不符,有记错的地方现象的出现,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重新对账,保证一致后,才能进行结账。
(二)行政单位基建并账困难
行政事业单位过去按照单独建账的方式进行核算,没有将基础建设记录到会计统一账簿中,因此,在进行新旧账转接的过程,很容易出现并账困难的现象出现。基建大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科目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按照过去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基建项目中所花费的资金使用情况都需要严格遵守单位会计核算制度,这种会计核算制度和事业单位本身使用的行政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出现这个差距的原因是这两个制度本身就是两个会计核算体系,账目所设置的账目科目就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造成了行政单位基建并账困难的现象;大账和基建并账之间的业务往来情况不能等同于大账的业务加上基建并账中的业务,虽然大账和基建账隶属于同一个会计核算体制,但是它们都是财政部门各自拨款,在两个账中分别进行会计核算。如果将两个账目进行简单的叠加,就会出现账目混乱、出现假账、重复账等很多问题。
(三)成本分摊难的问题
在基建会计核算中有一个名词叫做“拼盘”项目,这个项目是将建成这个项目所花费的所有成本分别划分到不同项目中,工程结束后,进行统一的结算,然后又造价单位对其进行分别计算,这种分别计算的方式的问题可能出现在整个基建项目建立初期,存在着项目成本混乱。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新的制度进行基建并账,大账中的“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就会出现混乱,很难对单独的项目进行核算,对其进行单独管理也非常的困难,使成本控制出现问题。
(四)固定资产通过折旧补偿成本问题
基建项目的设立主要是针对固定资产而进行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多种方式,比如:将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所剩余的资产归入到成本中。在新的规定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有助于完善了新的“虚提折旧”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为了通过全额支出的方式,在满足成本预算的基础上,折旧固定资产。“虚提折旧”的方式是新提出的理念,虽然起到很多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建项目完后后,缺乏很多详细的科目。在并账的初期,行政事业单位只是将基建项目的基本构架完成了,采用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的方式;在并账的后期,对于没有计入到成本中的费用,采用借“在建工程”,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的方式。这样就会导致很多项目成本无法体现在账目支出的科目中,很难达到“虚提折旧”的目的,也很难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需求。在新的规定下,采取“虚提折旧”的方式进行资产折旧,很有可能造成成本不能转入支出当中,出现收入和支出不匹配,无形中使资产成本丢失,没办法对资产成本进行补偿。
二、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问题的建议
(一)提高会计人员基建核算水平
从本质上加强管理,有助于提高对账的效率和质量。在一个项目初建的时候,需要明确甲乙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生活中,定期进行核算,根据不同项目资金投入来看,需要定期进行对账,如果发现问题,要马上进行沟通,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相应的问题;如果在基建对账中发现某方出现记错的现象,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并且提高会计人员的基建核算能力,譬如:对于容易出错的账目,将其科目进行重新的细化,规定其核算范围和科目的类别,分别、仔细的进行会计核算。
(二)科学做好基建并账会计核算
制定科学合理的基建并账会计核算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将会计科目进行合并。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的新标准,会计科目“资产类”,需要设立一级科目,也就是“在建工程”,这个科目主要是用来核算;“负债类”科目条件下也需要设立一级科目,也就是“借贷工程”,针对项目中产生借贷的工程,在“借贷工程”的基础上,要进行分别列出明细表。
第二种,将会计科目进行对接。在基建并账过程中,有些问题是重点问题,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整理后,才能提出相应的方案,解决问题。针对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对于会计科目需要列举出详细的科目,进行对接。在对接科目中,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如果会计核算的内容和名称一致时,使用相同的科目;如果会计核算中名称不同,核算内容一致,使用相同的科目;如果会计核算中名称和和内容都有所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科目。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并账的基本规定,面对不同的方式可以采用不同的科目进行对接。
第三种,将财务报表进行合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所使用的核算方式和预算方式,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年终报表中需要罗列出详细的数据。将财务报表进行合并,其实就是将一整年的报表进行综合整体。将财务报表进行合并工作是一件非常简单的工作,就是将不同月份的报表分别进行说明,计入到财务账套里,按照记账并账的资料进行编写总报表,所编辑的报表能够真实的体现出事业单位基建投资的情况。
(三)多种手段提高成本分摊准确性
在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中“拼盘”项目工程极容易出现成本分摊不均匀的现象,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需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为:第一方面是提升基建核算的准确度,对不同的项目投入进行归类,进行综合整理,对待不能归类的费用,需要单独进行整理;第二方面是将很难分清的项目,按照支出的性质进行分类,将其进行准确的分摊,譬如:按照建筑工程量,使每笔工程款项能够对应到相应的资金成本项目中,从根本上解决成本分摊不均匀造成管理混乱的现象。
(四)固定资产折旧计入支出类科目
在会计制度新标准中,所涉及到的“虚提折旧”的处理方式,要求对机件形成固定资产做出“实提折旧”的方法。这种计提折旧的方法和企业实提折旧的方法有些类似,将资产成本分摊到支出中,补记往年的支出,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使收入和支出相互匹配;在这种处理方法中,由于是补记往年的支出,所以需要使用的科目时“事业基金”这种科目,将“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通过折旧逐年分摊掉。因此,“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这种类型的科目,是用来累计折旧分摊支出,通过增加“事业基金”逐年分摊的方式达到“虚提折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新.对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建账的思考[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10).
[2]王晨明.浅析基建会计纳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可行性[J].中国农业会计,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