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本管理会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本管理会计范文1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也有了很大的调整,为了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平衡,降低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国家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以此来保证国内经济结构的均衡合理性。成本管理作为会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若能够做好成本管理,就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务支撑。
2作业成本管理概述
2.1作业成本管理定义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业成本管理已经逐渐被各行企业所接受。作业成本管理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保证成本核算的高效性,同时,也能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作业成本管理要素
资源、作业、作业成本对象、动因是作业成本的管理要素。其中,作业资源及成本对象是作业成本的承担者,而作业动因则是引发企业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作业成本管理的成因:首先,作业资源,资源涉及到的内容较广,其不仅包括企业能源,同时,也包括企业所必须的设备、人才、物资等内容。在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其主要是指作业的费用支出,即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费用。其次,作业,在企业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作业是其核心,依据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层次和范围,我们可以将作业分为单位作业、支持作业、产品作业等等。其中,单位作业是指能够使单位产品或服务受益的活动,作业资源在单位作业中的分配直接关系着企业产品的产量或者销量。支持作业是指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而进行的工作,资源在支持作业中的分配,能够改善企业的工作环境,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批改作业主要是对企业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保证产品质量的工作,资源在批改作业中的分配,能够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的发展。再次,成本对象,在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需要对作业成本对象进行计量,计算出成本对象的利润,以此来确定企业营销的客户群体,把握企业发展战略方向。最后,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动因是对作业计量指标进行的解释,其可以详细的反映作业成本。其中,作业成本动因又可以分为交易性成本动因、延续性成本动因和精确性成本动因。
3基于作业成本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构想
3.1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管理理念
为了保证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在构建成本管理会计体系过程中,成本管理人员应树立作业成本的管理理念,即以作业成本为核心,构建企业成本管理体系,通过对作业资源及会计对象的分析,了解成本管理水平,保证企业会计成本管理,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减少企业的能源浪费。[1]
3.2企业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方法
作业成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增值作业;一种是增值作业。企业会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企业“客户价值”的分析,判断企业成本管理属于哪一种标准。这样的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成本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另外,企业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及时发现企业低效经营的环节,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整治,降低这些工作环节对企业物力、人力及财力的消耗,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建立一条完善的管理链,保证企业每个经营环节的联系性,形成一条科学、有效、合理的作业结构,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3.3企业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步骤
确定了企业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理念和方法后,我们需要对会计体系的管理步骤进行分析,以此来保证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保证企业的成本管理效果。[2]为了充分发挥作业成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将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步骤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作业进行分析,在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成本管理目标,然后才能依据管理目标确定管理办法等等。因此,在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对作业进行深入分析,将作业程序比较重要、增值空间较大的作业放在首位,然后依次对作业进行排名,这样,成本管理人员可以依据程序的轻重缓解来决定自己的工作内容,进而保证成本管理的效率。第二,对成本动因进行分析,通过上文对成本动因进行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交易性动因、延续性动因和精确性动因。成本管理人员在成本动因进行分析时,可以依据动因的不同分类,对作业的发生频次、消耗的资源及所需的时间进行计算,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作业成本的效能,保证企业的作业成本管理处于高效阶段,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第三,对业绩计算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成本及动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企业业绩进行计算,能够将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效果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分析作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过程中,引入作业成本能够提高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的作业,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明君.对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想[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4):240-241.
成本管理会计范文2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一方面,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与成本会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说,管理会计起源于成本会计,它们所依据的经济理论是相同的,如科学管理理论等,它们的很多基本方法也是相同的,如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作业成本制度等;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目标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因此,完全可以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合并为一门成本管理会计。
一、合并开设《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优势
(一)优化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中,财务会计一直是4个学分,在课程建设方面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合并开设成本管理会计,也定为4个学分,这样财务会计代表对外报告会计,而成本管理会计代表内部控制及预测决策会计,二者平分秋色。这将提升成本管理会计的地位,改变会计专业学生重财务而轻管理的专业认知意识,也可以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二)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从教学内容来看,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有许多重复交叉现象,如成本会计中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均包含于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中。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将原管理会计学中的投资部分全部放到财务管理学中,这样成本管理会计就由以下主要内容组成: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完全成本计算方法和变动成本计算法)、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经营决策、全面预算和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作业成本制度和战略管理会计。这样使成本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更加紧凑,逻辑性更强,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了教学质量。将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实际上是将成本管理会计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与传统理论及方法更紧地融合在一起,更好地进行对比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发展的轨迹和脉络,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例如在成本计算这个模块中,可提供几个行业不同、生产组织不同、生产工艺不同的企业案例,并设置在不同成本信息要求的背景下,由学生讨论、分析、比较、判断应该选择什么成本计算模式和成本计算方法,组织和完成成本计算过程,最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锻炼学生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借鉴西方的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课程内容体系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一套,国内的成本管理会计学者也往往致力于介绍和推广西方成本管理会计最新发展成果,而对我国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成果总结不够,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教材内容偏重技术方法、数学模型,应用价值不足,这就造成一种奇怪的现象:学校教的是一套,而实际工作中做的是另一套。
(二)缺乏适合国情的系统的案例教材。现在图书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是国外会计教学案例译著,而由国内学者编著的会计学或成本管理会计学案例难得一见。虽然近几年来中国会计学会有相关研究课题,也开展了管理会计学方面的案例研究,但总的来说过于抽象、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要系统地用于教学之中有一定的距离和难度。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生产(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组成,其中前三个部分重点在培养学生财务会计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实习中,学生可根据毕业论文选题或就业意向灵活选择实习内容,完成实习任务,从历年毕业实习情况看,85%以上的会计专业学生都选择了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实习单位或岗位。可见,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然属于两门并列的主干课程,但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弱势是显而易见的。
(四)教学考评方式不配套。考评制度对引导学生学习方向有较大的作用,现有的教学考评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一张卷,一支笔,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能让学生把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利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实证研究,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风险也进一步扩大,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管理、绩效考评等新问题亟需新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的指导。因此,必须深入调查并掌握成本管理会计学科的各种技术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情况,通过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分析其对决策者行为的影响,不断修正、完善现有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促使成本管理会计学科日臻完善,真正做到实践促进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二)加强成本管理会计教材建设。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现在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修正和完善,编写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成本管理会计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或案例教材,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学以致用,形成完善和规范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成本管理会计范文3
(一)落后的会计核算方式
许多工业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都还停顿在对总成本的核算,对沉没成本与不沉没成本、决策相对成本与不相对成本、对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等现代先进的成本管理理论缺少足够的掌握。落后的会计报账模式在当代迅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行业水平下早已力不从心。此外,部分微小工业企业觉得自身的产品市场较为稳定,因此不必建立自身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这样一来虽然有利于运营方面的成本有所降低,但是却不利于企业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监督与核算,当市场环境波动较大时,企业无法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
(二)成本管理系统行业特性不明显
在所有行业对成本管理的会计核算中,工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是最为繁琐的。工业企业的产品种类不仅数目较多,并且还经常会有跨期生产的情况出现。不一样的产品对于成本核算模式的要求也不相同。这就要求企业对信息化成本管理进行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将成本预算、成本分析以及成本控制与核算四种职能进行全面考虑。但是大部分工业企业对自身的成本核算特性并没有足够的了解,因而所采用的成本管理模式也不一定能完全适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对于成本管理中的四种职能概念掌握不够清晰,致使问题一旦出现,企业无法及时作出相应有效的措施,导致最后损失或者停工等不良后果。
(三)成本管理权责不明
工业企业所包含的成本费用种类范围较广,并且各个企业都有其所使用的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名目,因此导致企业在明确员工的权利与职责时难度加大。倘若企业中每个部门对于自身的权利与职责都不明确,成本费用的归类也较为混乱,这样一来就会对费用失去控制,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没有人来承担。此外,部分企业还无法实现全面估算管理,对于管理编制的工作没有予以相应的重视,财务人员的敷衍对待,导致预算管理的存在如同摆设。最后,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明确,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得员工在面对成本管理问题时,都只顾及自身部门的利益,缺少大局观念,最终对企业的整体利益造成损失。
二、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的相对措施
(一)完善有关机构,配备相应人才
工业企业应该尽可能的将会计部门单独分离出来,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与生产科研部门以及企业管理部门结合成一个事业部,将组织机构扁平化,对企业的成本经营管理提供及时的支持;对于那些较为中小型的工业企业,也应在企管部门的内部设立单独的管理会计岗位,而不是设立在会计部门内部,这样设立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好的为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合格的管理会计人员应是具备有综合素质的管理和经济人才,不但要全盘掌握熟知现有的管理会计学知识,还会对企业管理学、工业经济分析、经济信息工程和工业自动化等都要有所熟知。
(二)加强预算工作的开展
强化预算工作的开展,由工程学家、生产技术专家以及企管部门和管理会计人员一起进行全面工作的预算,防止生产经营者拍脑袋或者闭门造车的方式来对预算工作作出决策,为管理会计的经营成本管理给予及时以及真实的信息支持;做好工业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与提高全面预算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应积极调用企业内部各方面的人力资源,必要时还需借用外来力量来共同完成全面工作的预算。
(三)将内部作业成本和内部标准成本相结合
采取内部作业成本和内部标准成本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确保管理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与发挥,实现对成本的精确化管理;简而言之,内部作业管理就是工业企业将顾客的订单作为开始,把工业企业生产产品的流程分解成多个作业环节,形成单个或者多个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链包含了从开始的生产材料到最终产品形成的全部作业环节。产业链实现过程价值链,通过对生产动因与过程价值链的分析,尽可能减少不必要非增值的作业环节,相应的,对于增值环节,我们要不断增加其作业效率,降低资源投入。而关于内部标准成本理论的出现,正确来说,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由工业发达国家的会计师与工程师工作合作的成果,这也是会计管理与科学管理制度第一次有了深刻联系,这种将两者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最终完全能够实现工业企业对成本管理的精确化。
(四)设计相应管理系统软件
对工业企业具体行业进行分析,编制和开发适合企业需要的工业设计、工业制造以及管理会计三结合的系统软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确化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们的工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其工业企业不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管理方式,无不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我国的工业企业发展的脚步虽然较为缓慢,但是反而能够更好的利用新技术,这就要求我国工业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时,不仅要主动借鉴更加要积极的创新出适应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精确化的方式。
(五)制定管理会计的基本制度
不管是国家有关机构或者是企管部门甚至社会民间组织,都应制定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时刻跟进时代的脚步,与国际接轨,建设出适合我国特性的便于人才筛选评级系统与选拔人才的有效方针。同时笔者建议,我国在对学科方面的设计上,应该将管理会计与会计学科区分开来,并将其作为综合性经济学科来进行大力推广与发展。
(六)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加强典型例子的推动是动力
建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与加强典型成功例子的推动是提升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的动力。一方面,相关部门对管理会计运用良好的工业企业提供一定程度的奖励与政策优惠,进而提升企业对管理会计应用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对其他企业起到激励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提高典型成功例子的推动不但表明了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工业企业应用中有相对的成效,像之前“大庆油田”展开的内部结算工作以及“邯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广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都对企业内部管理起到积极的影响,同时还有一定程度的宣传功能,最终促进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的推广与应用。
三、结束语
成本管理会计范文4
管理会计在营销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 管理会计在营销成本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当下,现代营销已经从生产、销售导向完成了向顾客导向的转变,而传统的管理会计的重心仍然停留在内部制造成本的核算上,传统的管理会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营销日益要求以顾客为基础进行营销成本管理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讨论管理会计如何更好的在营销成本管理中应用的问题,即关于如何将“营销管理会计”这一新兴概念应用于营销成本管理的研究成为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具体的了解管理会计在营销成本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营销成本的特点
①外向性 营销管理相对于企业的一般管理具有更明显的外向性,即营销管理更加注重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更加注重外部供应链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并适时进行调整和变通。②长期性 企业的营销成本投入中不仅存在当其可以计量的费用,还存在很多针对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投入。③广泛性 很多人认为的营销成本侧重于销售中的成本,其实不然,营销成本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2 不同的管理会计方法在营销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2.1 全面预算控制法下的营销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具有综合推进成本降低的积极功能。企业要实现目标利润,必须把预算控制放在资本运营的重要地位。
2.2 定额成本法下的营销成本费用控制 按照一般规律,营销费用投入越多,预期的销售量越大。然而,营销费用的增加不可能是无限的,受市场需求容量、行业竞争状况因素的影响,则需要解决最佳营销费用分配的问题。同时,在营销费用一定的条件下,要将这些预算按不同的比例分配到营销组合的不同项目上和销售利润上。掌握和协调好销售数量与营销费用组合过程项目之间的关系,是现代营销成本控制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营销成本最低化控制。在企业技术装备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一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在开始时都是随产销量的增加而递减;但当产销量扩大到一定限度,就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转为递增。
第二,营销利润最大化控制。在横坐标上移动产销量的值,使产销量与价格乘积达到最大时(即总收益的最大值),得到的不是最大利润;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产销量增加,边际成本由递减转为递增,而使总成本急剧递增,故边际成本最低时也得不到最大利润。所以,只有在边际总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也就是产销量的某一微量增加点,总收益的增量等于总成本的增量,两个函数的导数相等时,这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最大,才达到最大利润,才能找到最合理的生产经营规模。
2.3 作业成本法在营销成本中的应用
2.3.1 从营销活动过程的步骤来分析营销过程中的作业 营销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分析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设计市场营销组合和管理市场营销活动。其中分析市场机会和选择目标市场需要营销人员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和制定营销计划,而围绕着目标市场展开的营销组合的设计正是现代市场营销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市场营销组合包括企业为影响对其产品的需求而采用的营销手段,通常可以分为四组变量: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
2.3.2 成本动因的选择和成本动因量的统计 一般在制造业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作业成本计算将作业划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及维持水平作业四种类型。
成本动因的选择
在上述作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种类型作业的不同特点,其相应的成本动因也随之不同。
从理论上说,表1中的成本动因都是可以统计出来的。
2.3.3 营销成本计算体系 作业成本计算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确认和计量营销管理过程中各种资源的耗费;②将可以直接跟踪到最终成本对象的材料成本和其他非工资性支出先归结到相应的成本对象;③把资源分配到作业,主要包括:确认作业所消耗的资源种类和计算出作业中该成本要素的成本额数量,汇总各成本要素,得出作业成本库的总成本额;④将各个作业中心的费用总额按管理者的要求,选择作业动因,按照客户、产品、经销商、营销过程等成本对象进行分离归结,分离归结的依据是每一成本对象所消耗的各个作业成本库中各类作业的作业量(成本动因量)。
成本管理会计范文5
关键词:风险成本管理会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成本管理
会计是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结合的新领域,其中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又是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难点。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风险成本概述
风险的概念源于保险业,如精算师对保费的现值计算就发展到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系统对风险的管理,并逐步扩展到其他风险行业。目前比较成熟地对风险进行分类的就是商业银行,它将风险分为两类,即非市场风险和市场风险。最据权威、最科学全面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美联储这两个机构对风险的分类。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将金融风险分为九种,即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价格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交易风险、法规风险。而美联储将金融风险分为六种,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规风险、操作风险。
(1)期望损失成本。期望损失成本包括直接损失期望成本和间接损失期望成本。直接损失成本主要包括对损毁资产进行修理或重置的成本,对遭受伤害的员工提出的赔偿、诉讼的支付成本,以及对其他法律诉讼进行辩护和赔偿的成本;间接损失包括所有因发生直接损失而导致的净利润的减少。(2)损失控制成本。损失控制成本是指公司为降低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采取一定手段来提高预防损失的能力、减少风险行为所发生的成本。(3)损失融资成本。损失融资成本包括自保成本、保险费中的附加保费,以及拟定、协商和实施套期合约和其他合约化风险转移合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其中自保成本包括为支付损失而必须持有自保资金的成本。(4)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包括与实现分散经营相关的成本以及与管理这些分散行为相关的成本,也包括对数据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以进行更精确的损失预测而产生的成本。
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原有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突破
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提出是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一种新的尝试,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现有成本会计体系的一个冲击。
首先,风险成本是对企业成本含义的一个扩展。成本主要是与收入相配合的产品成本,企业一般采用这个狭义的定义。管理会计对成本进行了另外的分类,如按经济用途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按可盘存性分为期间成本和产品成本等等。但是这两种定义下都要求成本是实际发生,并可以清楚计量、确认的,即成本是能够被量化的。风险成本是因为风险的存在所导致的公司损失,而风险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它是由客观实际和人的主观判断形成的,所以风险成本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预期的心理成本而并不一定实际发生。这和实际可以用具体数据表达的成本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这四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原来的成本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向管理当局计划、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信息,而从企业的有关成本方面进行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信息系统。对于成本信息的确认,目前的成本管理会计坚持的思想就是:判断哪些成本应该进入会计系统,计入何种会计科目,以及何时计入。上述成本都是指有明确的发生事实、可以确认的成本。而风险成本是通过客观事实和主观的判断认为该经济活动存在风险、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失而发生的潜在成本。
成本管理会计范文6
关键词:成本管理会计;成本管理方法;适应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1―0111―05
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不断对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提出新的挑战,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一直是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命题。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不断涌现,但是在现实环境中并非具有普遍适用性,本文拟就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产生的动因及其应用中受到的挑战加以分析,并结合他们各自的特点,探讨如何结合企业的特点及其环境充分发挥各类成本管理方法的优势。
一、成本管理会计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成本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系统的最初形式,工业化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对成本信息的需求。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得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大规模生产带来了成本的大幅度下降,成本竞争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大规模的生产导致折旧费用大量增长以及其他间接费用不断上升。如何正确记录成本信息关系到产品的定价及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迫切需要单位产品成本、单位资源耗费等信息。因此,工厂记录与财务记录分离的现象逐渐消失,成本的形成、积累和结转由帐外计算逐渐转入帐内计算,被纳入复式记账的范畴,形成了记录型的成本会计。
20世纪30年代,科学管理之父――F・W・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对管理会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制定一定条件下的生产标准,加强管理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随着科学管理原理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注重事后成本核算的记录型成本会计逐渐向兼有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的成本管理会计转型,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与管理科学紧密联系的技术方法被引入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职能由事后被动核算扩展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及事后反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竞争空前激烈。在这种环境中,不仅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记录和控制,而且需要有效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对未来进行有效预测。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受到挑战,科学管理理论重生产效率忽视生产目标决策,重机械化管理却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这些无法克服的弊病使得科学管理理论被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所替代。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把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放在首位,通过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企业最优经营。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标准成本系统扩展为以目标管理为前提的标准成本制度;管理会计的职能由解释过去转变为筹划未来、控制现在,运筹学、行为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企业经营环境再次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模式被小批量、多品种的“顾客化”生产模式所替代,许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逐渐被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所代替,间接费用在总成本里面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造成间接费用在产品之间的分配被扭曲,引发了人们对成本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思考。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加工成本的大幅下降,计算机技术与生产管理的高度融合(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决策等),与现代成本管理相关的概念和技术方法相继产生,如适时生产系统(JIT)、全面质量管理(TQM)、作业成本法(ABC)、生命周期成本(LCC)、回冲会计(backflush accounting)、有效产出会计(throughput accounting)等,对成本管理实务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对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的适应性的反思。
二、现代成本管理会计的适应性困境
成本竞争是当今企业竞争的主要战略之一。因此,成本计量的正确性、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为改善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在成本计量当中引起成本计算扭曲的现状,一些现代成本方法被提出并得以实践应用。但是这些成本方法的应用又具有各自的优缺点,现就其各自的比较优势及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详细分析。
(一)作业成本法(ABC)
自20世纪80年代Johnson & Kaplan提出传统成本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缺失,作业成本法(ABC)是重获成本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重要手段之后,ABC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重视。90年代英美国家掀起了研究ABC及应用ABC的。根据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以及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在90年代的多次调查表明,ABC法从企业应用范围到企业应用的数量都有大幅增长,ABC法越来越普遍地被用于战略决策,尚未实施ABC的企业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ABC。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ABC法的应用在逐步降温。根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2004年的调查,实施过ABC法的公司曾多达60%,但是坚持下来的只有20%,绝大部分企业还继续沿用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在我国,虽然ABC法在80年代就已经被介绍到中国,但是直到现在,ABC的应用也并不广泛。
作业成本法(ABC)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在小批量、多品种、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短、生产加工复杂、间接费用所占比例比较大的企业环境中,如果按照传统的完全成本法,使用单一的成本动因――人工时(或机时)来分配间接费用,就容易造成大批量、复杂程度低的产品或服务分摊的成本高,而小批量、复杂程度高的产品或服务分摊的成本低,使得成本计算错误及业绩评估失败,导致错误的产品定价及错误的运营决策。ABC法的优势在于其要求按照作业来归集间接费用,并通过成本动因来分配该项费用。ABC法可以使用多种成本动因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因而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更重要的是,多重成本动因的确认有助于帮助管理者更透彻地了解成本动因和成本发生(即作业)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管理者减少和控制成本的发生;不仅如此,ABC法所包含的间接费用分配不仅仅包括车间制造费用的分配,而且包括产品设计、产品质量控制、产品企划和客户服务等各类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传统成本方法把这些费用作为期间成本简单处理的做法相比,ABC法更符合配比原则。
虽然,ABC较传统成本法有一定优势,但是,ABC法本身在理论上也并不能完全保证间接费用分配的准确性。首先,成本动因和作业之间是否一定存在
必然联系?外部审计应当归于哪一类作业?外部审计费用的成本动因又是什么?很难找到相关的成本动因要素分配这类费用,因而只有靠主观指定有来分配此类费用了,而主观指定又必然影响ABC法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其次,成本动因和作业之间一定是线性关系吗?ABC法中对作业的划分是以成本动因为标准划分的,成本动因确认得过多、作业划分得过于详细,容易导致ABC法的复杂化,不利于ABC法的应用,但是如果划分得不够详细的话,ABC法的成本计算也是不够准确的。
不仅如此,ABC法还存在实施方面的问题。首先是ABC法与原有会计信息系统兼容性问题。ABC中企业的业务流程被分解为若干个作业,根据作业来确定所消耗的资源。它超越了部门的界限,与传统成本系统里按照部门归集所消耗的资源这种方法存在很大差别。ABC法是否能从原有的会计信息系统里取得相关信息并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取决于ABC法与原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兼容性。而且,ABC法系统应与原有成本系统并行还是替代原有成本系统?ABC法系统采用何种方式取数生成其成本信息?这些都是技术上必须考虑的问题。其次是实施当中企业员工对ABC法的理解和接纳程度问题。ABC系统的实施不仅与员工的素质有关,而且关系到企业利益格局的改变。ABC法的应用相对传统成本计算而言更为复杂、更为耗时,员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并使用它。新系统的改造经常需要费时一年以上,这很可能造成员工对ABC法的抵制。而且,ABC法的实施使得间接费用重新分配,成本与过去产生较大差异,这对营销部门、生产研发部门、制造部门的业绩评估及奖励产生重大影响。再次是实施ABC法的成本效益问题,实施和维护ABC系统的费用很可能超过实施ABC法所带来的好处――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ABC法首先要求企业原有的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度合一,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如果企业本身的信息化水平不高,那么就不具备实施ABC法的基本条件;即使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实施ABC法也还面临着成本动因选择的困难,确定成本动因需要追踪记录作业活动并分析作业活动与成本动因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需要开发专门的软件包来实现这一功能,软件的使用与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费用开支。
(二)倒推会计(backflush accounting)
倒推会计(backflush accounting)又被称为倒冲会计、追溯成本制、结束点成本制、倒减成本制,它是非常适合现代制造理念的成本系统。传统制造理念中,主要依靠降低机器和操作人员的闲置时间来提高生产效率,依靠大批量生产来降低单位成本,存货分摊了相当比例的制造费用,这样就非常容易造成企业为存货而生产。现代制造理念强调企业的产出应当是平滑稳定的,应具有柔性化生产能力,既能适应大批量生产又能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要求,能够在顾客要求的特定时间及时提供顾客所订制的产品或服务,企业不为存货生产,存货水平应接近于零。
倒推会计的优势在于记录和计算比较简单。传统成本会计系统按照生产加工流程,顺序记录和计算原材料一在产品―产成品,最后结转产品的销售成本。而在倒推会计中,因为已经假定存货量降至最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不必要对在产品进行追踪记载与计算,只在产品完工或是产品售出的时候把绝大部分原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计人销货成本,期末再使用预算或标准成本倒推回去,计算出极少量的在产品与产成品存货的成本。并且,倒推会计不鼓励企业为存货而生产,因为在产品是不增值的,企业应当尽量及时地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销售出去才能完成价值增值。
倒推会计(backflush accounting)的应用是有条件限制的,只有在生产等于销售的情况下(通常是JIT环境中)或是每一期期末的存货没有太大变化的时候,倒推会计才是适用的。使用倒推会计的具体条件包括:企业不仅已经实施了JIT,而且管理阶层希望有一个配套的简单的会计制度;每一种产品有自己的预算或标准成本,可以合理地预计效率,原材料的价格及原材料的使用比较稳定,换而言之就是没有显著的成本差异;倒推式会计所得到的财务数据与传统的顺序追踪方式记录的数据没有大的差异。
倒推会计的应用也受到一些质疑,有人认为它没有严格遵守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不适合对外公告的目的,因为有一些资产没有得到确认,例如在产品。但是,如果说存货水平比较低,或者是从某一会计期间到下一个会计期间的存货水平没有太大变化的话,采用倒推会计和采用传统会计所计算出来的销售成本和营业利润没有太大的差别。根据重要性原则,如果在产品数量太少、价值太低,可以忽略不计,或者是并入存货统一记录。
(三)有效产出会计(throughput accounting,TA)
在有效产出会计里,有效产出(throughput)被定义为销售收入减去直接材料成本。有效产出会计是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的重要组成部分,约束理论认为任何系统里最少存在一个约束资源,只有不断寻找、提高约束资源的使用效率,才能实现有效产出最大化。提高有效产出的过程包括5个步骤:找到系统约束资源;决定如何充分利用约束资源;通过规划和调度使系统其他要素从属于上述决策;消除系统的约束;提升等级寻找新的约束资源。TOC是一种持续改进的管理哲学,有效产出会计就是为这个循环提供信息的系统。
有效产出会计也是符合JIT的基本原则的一种现代会计方法。有效产出会计假设经理人拥有的一系列资源如固定资产、资本、劳动力等,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企业最为恰当的财务目标就是必须充分利用企业所拥有的这些资源,使得有效产出最大化。有效产出会计的核心概念有三个,其一,短期内,企业的所有成本除了直接材料之外都是固定成本(相反,ABC假定所有的成本都是变动成本),这些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被称之为全部工厂成本(Total Factory Costs,TFC)。其二,在JIT环境中,由于有约束资源导致的瓶颈存在,不可避免地,非瓶颈部位必然存在闲置产能。在产品不增值,因此只能按照原材料计价。其三,利润取决于销售中顾客所订购的产品的速度,约束资源的存在减缓了这个速度。有效产出会计的实施有利于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约束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利润最大化产出,并且可以促使经理人控制存货。因为存货不增值,在有效产出会计中存货被认为是制造与销售不同步的结果,存货的存在意味着制造与销售有脱节的地方,它是企业产生利润的障碍,存货在出售之前只能全部按照原材料成本计价,在产品及产成品的加工成本都被记录到销售成本,这种计价方法促使经理人不得不尽量减少存货。有效产出会计主要应用于辅助最优利用约束资源决策,
例如优先生产决策问题、增加限制资源投资决策问题、自产外包决策问题等。
但是,有效产出会计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有效产出会计假定企业的资源除了原材料其余全部都是固定成本,短期内不能根据经营的需要来进行调整。但是,这个假设只在较短的时间内成立,因为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企业可以租赁或购买固定资产。另外增加员工,固定成本的假设就不成立了。因此,有效产出会计最适合辅助短期决策。而且,有效产出会计过分关注直接材料成本,并不关注其他成本如间接成本的控制,不利于企业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不仅如此,有效产出会计的应用还存在其他制约因素影响,例如:销售价格不具备竞争性,不能实现快速销售;必须为特定顾客及时提品,无法顾及约束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没有保证;缺乏可靠的原材料供应商;缺乏其他必备的生产资源等等。如果有一项或多项这样的制约因素存在,那么有效产出会计的应用也是不适宜的。
(四)生命周期成本法(life cycle costing)
生命周期成本是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成本之和,包括设计阶段、开发阶段、面市阶段、生产销售阶段及最终退出市场阶段。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会计中,成本是按照生产阶段的产品成本报告的,新产品的研发费用没有被记录在新产品的成本中,而是抵消了当期生产阶段产品的利润,降低了当期生产产品的利润率,与配比原则的要求相悖。但是生命周期成本法追踪累计每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将每一种产品的收入和该产品的成本分别配比,这样任何产品的总体盈利能力就可以计算得出,生命周期成本法计算出来的各产品利润率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不仅如此,生命周期成本法更有利于对各类产品的成本实施分别控制。因为可以通过实施生命周期成本法,将各类产品的预算生命周期成本与实际生命周期成本相比较,分析这个差异产生的来源及原因,有利于将来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改进产品设计,更有效地分配资源,揭示采用了新生产方法或技术之后,期望中的节约有没有实现。因为有先进的现代制造技术的支持,90%的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早在设计阶段就决定了,因此生命周期成本法有助于企业在设计阶段就控制整个生命周期的绝大部分成本。这种生产发生之前的事先成本计划比生产发生之后的事后成本控制更加有效。
但是,生命周期成本法也同样存在适用性问题。首先,对不同的产品其生命周期的长短有的可以预计,有的无法预计,这主要取决于产品本身的特性和市场对产品的接受态度。其次,对生命周期的预计需要有先进的计算机制造技术的支持。
综上所述,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的思想具有先进性和独到之处,但是,又各有其局限性。因此,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结构、技术等种种因素决定了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选择。不能因为赶潮流而选择某些较为先进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只有和企业特点匹配的成本管理方法才是最优的成本管理方法。
三、现代成本管理会计的适应性展望
成本管理会计的演进是企业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产物,成本管理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企业所处的环境、生产经营的特点以及企业自身所具备的条件,任何成本管理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目的。企业改进成本管理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及经营战略
企业所在的产业特点及其战略规划是影响企业选择成本管理方式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例如,企业如果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或是间接成本所占比例不大的企业,那么传统的成本管理是更加合适、更加有效的,ABC等现代的成本管理反而是不经济的。除了企业所在产业的特点必须考虑之外,企业产品结构的特点、生产组织方式以及企业的经营战略等等也都是影响企业选择成本管理方法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的经营战略是成本领先战略,提供的产品组合比较简单,产品的生命周期也比较长,市场比较稳定,那么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比较适用的。如果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采用的是差异化战略,产品组合比较复杂,产品的生命周期比较短,生产的组织方式有了改进,那么一些现代的成本管理方法如ABC、Throughput accounting、LCC等方法更具优势。
(二)企业的信息化基础
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决策影响重大。现代成本管理系统都是基于企业高度信息化的基础上的,要求所有成本信息的产生、搜集与企业运营应当是同步的。因此,要求企业的软件硬件配置应当符合现代成本管理的要求,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以及操作层管理人员操作系统的整体水平应当比较高。而且现代成本管理系统还应当与相应的企业组织架构、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相匹配,只有原始信息搜集和加工准确及时,在此基础上的决策才更加有效。
(三)企业的经营管理团队
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以及对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的态度也是影响企业成本管理改进的关键。企业从高层到操作层都应当对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了解透彻,企业的管理层应大力倡导实施现代成本管理方法,通过打造出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团队,保证企业所有人员参与实施现代成本管理。实施过程当中企业内部应当有专业人士指导,并且注重各个层次的沟通,协调各个部门接受新的成本分摊以及新的业绩评价制度,并配合实施现代成本管理所带来的业务流程再造。
(四)多维视角、综合应用的可能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