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1
1.特点
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英国人李约瑟博士,将中国的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第五项发明。茶象征着中国人民廉、美、清、和的品格特点,被奉为21世纪的饮料之王。中国茶具的设计,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实用又富有艺术性。既然茶作为东方的产物,其器具的设计从造型、材质、图案及功能也极富东方文化特点。例如中国人所喜爱的紫砂茶具,就地取材,烧结密致,胎质细腻,可以汲附茶汁,蕴蓄茶味,夏天盛茶,不易酸馊;冬天沏茶冷热剧变不会破裂。这些都是作为茶具所特有的。紫砂壶外形,古朴典雅,外形有仿莲藕,竹节、和商周古铜器等形状,舞无处不在散发着东方韵味。一些文人画家也会将一些作品依附于茶壶茶杯之上,这便是赋予茶具一种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东方人的情感。咖啡,是西方世界的一种文化代表。当西方人第一次接触咖啡的时候,他们把这种诱人的饮料称为“阿拉伯酒”,当保守的天主教徒诅咒咖啡为“魔鬼撒旦的饮料”的时候,他们绝不会想到他们从“异教徒”那里承袭来的是一种很珍贵的东西。现在,西方人对于咖啡的饮用无论是从咖啡的品质,还是饮用方式、饮用环境和情调上,都还保留着古老而悠久的传统和讲究。咖啡器具的设计与中国的茶具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对于咖啡而言,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它的口感。一些手冲壶上面会带有一个温度计,随时掌握咖啡的温度,以追求它独特的口感。咖啡的品尝会更加的丰富,奶油、牛奶、方糖都可以成为它的佐料,这或许更像西方人的特点,不喜欢单调的生活,想要给生活加点“料”。咖啡器具的选择,取决于你要喝什么样的咖啡,咖啡的种类不同,制作方式也不同。咖啡器具的设计相对简洁,很多都是纯色的陶瓷杯,印有简单的字母或着LOGO。西方人对于咖啡文化的需求不需要可以去维持,咖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异同
茶和咖啡分别代表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前者更注重一种意境,后者更注重品质,但它们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精神内涵。茶有茶道,追求和、静、怡、真,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是分不开的;咖啡有咖啡情趣,意大利追求热情,美国追求自由,法国追求创造,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饮用方式,不同的国家对于咖啡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义。就这一点来说,中国的茶文化就很纯粹,没有那么多的类别。在器具设计上均是具有东方特色的,古朴典雅,具有一种柔和的美。而西方咖啡器具的设计,更偏向于简洁大方,没有太多的装饰,体现一种理性的美。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2
自然观作为禅宗美学的思想精髓,其本体论意义上的心化与空化在艺术作品体验中同样是具有意象性的。在自然观的表述中呈现出对生命存在的感受与对生命意义的信念,并指出生命最充沛的状态,将本体美的触发与萌芽以实践的形式实现,从而使生命得以认知和肯定。禅宗美学自然观的心化和空化同样与中国古代传统艺术文化相融合。宋朝时期,禅僧们游历河川,终日与自然相伴,以直觉体察山林溪流,并与士大夫结友,文化生活充满艺术韵味。通过观察、感受、思辨、知觉、悟觉的过程将动态发展的美以心诠释形,形诠释心,从而达到一种会通的认识。禅者在对艺术的表述中,同样将本体的直觉与事物相融合,体现出从本体到生命的感受。作品不仅要表述物的“体”,更要表述其“本体”,以本证体,更体现作品本身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从而展示其独特的意境美。禅宗美学在物我中对“审相于净心”的要求,目的在于追求艺术作品中超尘拔俗的心性之美。这种修养美学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带来真空妙有、即体即用、悟无所得的哲学意蕴。受禅学影响的宋代文学家坡在空静圆通的禅学理念之下,以追求心性解脱来对抗外在的不自由,这种随缘放旷的人生态度同样渗透在他的文学创作之中。自然适宜、物我合一而又宁静淡泊的审美修养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是生命美学,更是境界美学。可见,禅宗美学自然本体论所呈现出的精神的体验与价值追寻,禅意作品无论诗歌绘画,均追求对本体的理想境界,表达的是本体的自我,更是追求生命价值的形象,从而提升观者的生命层次,使其震动、感动,或被感化。
二、情感化设计的艺术表现
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与淡泊超然的人生哲学,能赋予当下艺术与设计实践活动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价值。我们固然处在一个哲学概念创新的时代,通过对禅宗美学自然本体论的研究切合当代艺术设计,从全新的角度呈现符合社会意识需求的、崭新的审美形式。在禅宗美学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做到自我清净,心中有念,使主体(心灵)与客体(自然)处于同一、恰当的状态下。在这层视野上选择设计所需材质:以简洁质朴的表现方式去达到所要表现物体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的智慧美。禅宗美学自然观追求淡泊简素、朴拙到近乎不完满来表现的美(如图2)。色彩选择应摈弃绚丽灿烂之色,以清新素雅或纯色(白)为主,这种含蓄、清净之色所表达的美感恰恰是最富有魅力,纯真而朴实的。材料应选择天然古朴的木制品或棉麻,甚至是一粒沙,一颗石的美感,呈现出静谧,虚无的审美情趣。这种美是稍纵即逝的,亦是亘古不变的。正如其自然本体论所强调的心性化的自然美感,是由观到感,观中生感,感中生观,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理解,来对自然美的和谐作出反应,从而展现出内在的生命之美,实现人与宇宙和谐统一的诉求。在形态的设计上并无固有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禅宗美学注重“万物归一”的整体观照,即全面地知晓,完整地观察。无论是一幅画或是一件工艺品,都要将其形状、大小及颜色与整体和谐相比较,真正领会它的美。如我们所感受到的自然界事物或风景是美的,不单单是因它独有的形式,更多是因它是以一种创造性的和谐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使人发现或创造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和谐,并以此作为欣赏的前提或分析的依据。这样更有助于形成对美和崇高的敏锐意识,从而体验到特定“画面”背后生命韵动的和谐之美。只有如此,对自然生命和人类情感的体验之妙才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三、探索与超越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3
植物空间情感化设计即将植物空间与人的情感联结起来,以及找到合适的语言,让空间富有情感地接触人,利用情感化的空间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看人们,帮助空间看到人们微笑,激励人们充满希望,让人们理解感觉是何其美妙。按照情感把植物空间划分为舒适空间、亲切空间、亲密空间、温馨空间4种。
1.1舒适空间
利用疏林草地形成四周开敞、外向、无隐蔽性的空间,环境噪音在30~80dB,适合集体活动,让人在空间中心胸开阔、自由自在、舒适,营造一种自由诱导和勃勃生机的景观。
1.2亲切空间
利用植物围合尺度在25m左右的空间,给人一种亲切、自在、安全、领域的感受,使人在交往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对方,适合小群体聚会与交流,营造一种熟悉、轻松、热情的景观。
1.3亲密空间
利用植物围合尺度在2.5m。
1.4温馨空间
利用植物围合形成舒适的个人空间,选择有花可赏、芳香植物来营造一种温暖馨香的感受,适合个体、亲人交流活动,营造一种浪漫、舒适、温馨的景观。
2植物空间情感化设计要素
当今世界,人类从理性领域向欲望领域、从客观转向主观与心理。空间现在不仅仅只是空间,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娱乐的形式,设计者不再是只考虑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感官体验。植物空间情感化因素是指一个空间在感官和情感的层面上让人融入进来,形成一种深层而持久的联系。人们把情感化要素分为:人、植物空间、情感体验。
2.1人
在人和空间中,人们只重视空间,而忽略人的心理与情感,事实上,人是空间的建造者和设计者,也是最终的使用者。人是植物空间情感化设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人是环境中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人和环境交互作用产生出满足人需求的效应,这种需求包含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2.1.1人的生理需求
人的生理需求是指人的衣、食、住、行等需求和对七情六欲的追求,然而安全的需求是人们生存下来的基本条件,如人类生存的环境(土壤、空气、光照、水、温度)。在植物空间情感化设计中创造适合人们需求的植物环境气氛是最基本的要求。
2.1.2人的心理需求
根据心理学家们将人的心理需求分为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情感需求、控制需求、包容需求等。在植物情感化空间中设计满足人们人际交往的空间、个人空间、领域空间、活动空间等。
2.2植物空间
2.2.1植物
植物是园林景观设计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姿态、色彩、质地、高度形成各种空间,在组织空间、划分空间、丰富景观层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植物的线条、形体、颜色、质地、声音和气味等特性对人的理智-情感反应产生某些可预知的影响。人类主要通过眼睛获取外部信息,色彩是视觉传递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人们利用植物色彩表达丰富的情感。植物景观中色彩包括叶色(花叶、常色叶、秋色叶)、花色、果色等。生命力和时序性是植物特有的特征,正因为如此,它才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人们利用植物特性营造植物情感化的空间。
2.2.2空间
当今社会正在从一种建立大物质化的空间转向文化空间,这种文化突出的是情感互动。空间给人不同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情感,思索空间能够帮助实现高层次的情感需求。人既需要私密性也需要相互接触交往,在植物空间设计中要包含私密性和半私密性与半公共性和公共空间的空间。植物空间中,主要通过竖向围合给人特殊的感受,竖向有大乔木围合空间,下层无小乔木或灌木形成组团,人们身处这一类型空间会有一种畏惧、严肃、自我存在感弱的感觉;竖向有中、小乔木围合的空间,让人产生兴奋、分明、好奇、惊讶的感觉;竖向无乔木,仅用地被围合成空间的外部轮廓,形成一个简单的空间围合,通过对底面强有力的装饰将景观有效地凸显出来,给人一种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心理感受;竖向用灌木围合形成空间的外部轮廓,这种简单的空间围合形成思想的形式、细节注意力的集中,让人在这个小空间中有较强的占有欲;通过竖向设计使空间产生特定的情感。总的来说空间能够吸引人,留得住人,空间大小与人的密度合适,空间设计注意动静结合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形成具有活动感、秩序感、安静感的氛围。
2.3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即外部世界的信息是通过人们的感官获取的,这些信息影响人们的心理模式,是人们通过对所见、所闻、所听的事物产生的情绪变化。植物空间中情感化设计是根据人们对视觉、嗅觉、触觉刺激的感受,加之对环境的感知、记忆、想象并加工转化成对环境产生的共鸣,使人产生放松心情,拥有安全感和存在感,从而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2.3.1视觉
视觉是各种环境营造对视感官的刺激作用,所表现的视知觉效应。人们对事物的第一感受是通过眼睛所见,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在大脑中形成情感意识,给予看见的事物一定的评价,形成一定记忆、联想。植物空间视觉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色彩、形态、质地、空间、时序特性呈现出来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视距对视觉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人在0.5~1.0km的距离之内,可以清晰的分辨植物细部的特征。30km的距离可以分辨植物总体轮廓、姿态、颜色、外形。在植物空间情感化设计中注意视线的焦点,以及植物的主景、配镜与人的距离,以及植物本身的体量大小的安排。
2.3.2触觉
触觉是五官中最直接的感觉,是人们获得空间信息的主要感觉通道。在植物空间中利用植物的质感形成触觉,植物的质感分为粗质型、中质感、细致感3类,园林空间中粗质感给人一种强壮、刚健、粗鲁、疏松、模糊之感,当与中质、细致组合一起,形成强烈对比,产生“跳跃感”,从而引人注目。细致型看起来柔软纤细,在植物空间中有扩大空间之感,在紧凑狭小的空间使用效果显著,给人一种文雅、密实、恬静、愉悦、温柔之感。植物的质地给人不同的质感,诱导人去触摸植物形成一定的心理反应。
2.3.3嗅觉
随着芳香疗法的兴起,利用芳香植物来增进健康、缓解压力与疾病,让人精神振奋,许多融入香气的空间,使用率增加。芳香植物刺激人的嗅觉,从而给人带来一种无形的知觉,能够加深人对环境的体验和记忆,也可以作为视觉的引导。较多的园林植物具有芳香,植物芳香分为花香植物、分泌芳香物质的植物,而香味有浓有淡,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应。距离对嗅觉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嗅觉距离在1m的范围内感知到不同气味,2~3m的距离能够闻到比较浓的气味。嗅觉特性对人际行为和空间影响表现在,人闻到喜爱的芬芳时,会主动靠近,遇见异味、会拉大距离。在植物空间设计中要根据植物的芳香浓淡,气味的好坏来安排植物与人的距离。
2.3.4听觉
听觉是人类社会生活必要的交流渠道,而且最重要的是听觉使人们感知环境而产生安全感和参与感。人对声音有记忆和联想,在植物空间中配上潺潺流水,能让空间更加动人,在植物选择中注意借风、雨形成景观,让空间既不是太寂静也不是太吵闹,创造一种舒适的噪音环境,让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一种舒适的感受,从而加强人与空间的沟通。另外在植物空间中还利用音响激发人们情感效应。音响具有直接和深远的感觉效应、能够引起回忆、引感来激发人们。
3植物空间情感化营造
植物空间情感化设计,为一种意味深长的方式将空间与使用者联结起来提供方法和手段,关注人的2个方面:一是超于物质满足,二是体验情感收获。植物空间情感化营造主要从设计原则、设计方法、植物选种、植物配置形式等方面来分析。
3.1设计原则
3.1.1满足人的知觉需求
人的主要知觉是通过感觉、组织、辨认、识别形成的。在植物景观中,植物独特的生命性和时序性给人一种运动的知觉,它通过空间和时间上整合形成了五维空间感的独特景观,给人视觉、触觉、嗅觉带来不同的感受。利用植物的线条、色彩、质地、气味对人眼、耳、鼻等器官产生的不同感觉进行植物空间设计,从而影响人的心理情绪、感情的变化。植物空间中把具体的文化或情感故事场景再现,或是利用一种解说的形式让人们对文化、情感了解从而产生共鸣。
3.1.2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植物空间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设计的,让人在其中感知植物传递的信息、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对这些感知活动产生记忆的唤醒。在植物空间情感化设计中要满足不同人际交往的需求,对植物空间尺度、空间的开合、空间视线渗透不同,充分考虑人的差异性,创造多样性空间。由于人在与环境交互过程中,人形成较多的行为习性来适应环境,如抄近路、识途性、向光性、私密性、从众习性、领域性、聚集效应等,在植物空间情感化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习性特征进行合理的组景、划分空间。
3.2设计方法
3.2.1多样性的空间
空间开合有致,设计不同的空间类型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根据视线的分析组织空间的私密和开敞,私密空间要注意安全性,开敞空间提供活动场所、巧妙利用借景形成具有文化、地域特征的景观特色。在人的视线焦点处种植观赏性强的植物吸引游人驻足停留,留下深刻的记忆。
3.2.2植物文化的空间
选择有特色的植物,如利用一些具有文化寓意、故事、国花、市花的植物-传统十大名花、四君子、岁寒三友等,能够展示其特定的情感,人们身在其中,感受到文化气息,增加了人与植物的交流、互动[5]。
3.2.3可持续生态植物景观
随着绿色和生态文明城市的出现,在植物空间情感化设计中形成生态性、可持续性、多样性景观尤其重要,如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场所,满足生物多样性,形成一副人、动物、植物融洽相处的画面。
3.2.4地域文化植物空间
把当地文化应用到空间中,形成充满地域文化的植物空间,展示其城市的个性化,来满足不同人群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让其在空间中能够找到真实的自我,给心灵一种高层次的洗礼。
3.3植物种类选择
植物,作为植物情感化空间设计的一个关键因素,利用不同植物的枝干、树冠、形态、叶色、质感、花色表达不同的植物空间语言,这些独特的语言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满足人的刺激需求,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从而对植物空间产生感情反应。植物选种要从以下去考虑。
3.3.1四季有景的植物
植物种类选择四季有景可赏,丰富植物的多样性,让植物景观多姿多彩,同时突出主景,不同的空间给予不同的植物来展示特色,吸引游人停留驻足、交流,提高空间的使用率。
3.3.2低成本的植物
选择一些生态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绿量高、维护成本低的植物,选用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展示当地地域植物景观。
3.3.3文化寓意的植物
选用有植物文化树种来形成空间,同时给植物标识,达到教育科普意义,满足人对植物的好奇心,让人在其中感受空间的情感变化。
3.3.4色彩丰富的植物
在植物空间组景中,选用四季色彩丰富的植物,同时植物色彩搭配是也需要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在寒冷地区和寒冷的季节,多配置暖色调的植物,给人温暖的感觉;在炎热的夏天搭配冷色调的植物,为环境增添了宁静的气氛,满足游人的心理需求。整体的植物设计,注意基调、主调、配调和重点色的运用,做到自然和谐,突出重点,让人产生情感反应。
3.4配置方式
3.4.1植物多层次配置
进行乔、灌、草合理搭配,形成丰富的立面效果,营造了具有积极视觉场力的景观,做到春花夏荫秋实冬姿,整体绿化率较高,空间类型丰富、层次分明、物种多样性高。
3.4.2利用视觉感受配置植物
用大乔木形成顶平面界定空间,小乔木作为视觉的主要观赏点,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渴望,用花灌木形成视线焦点,各种花色、叶色的植物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热闹震撼的感觉,地被和草坪作为底平面,软化了空间,营造了一种亲切、舒适的软环境供休憩。
4结语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产品设计;绿色设计;儿童家具;可持续设计;情感化设计
一、引言
目前,儿童家具在整个家具行业中占比高达9%,由二胎政策带来的新用户让儿童家具产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正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威胁,为解决这些问题,绿色设计新理念开始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在中国知网上可检索到有关儿童家具的中外研究论文共达1172篇,而造型设计、情感化设计、益智性设计和绿色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总占比超过46%。当家具无法适应儿童不断变化的需求时,家长就会更换家具,从而造成资源浪费,也违背了绿色设计的理念。鉴于儿童家具的绿色设计可以对绿色设计的研究意义以及延长儿童家具的使用寿命的现实应用意义有着深远的影响,笔者就“儿童家具的绿色设计”进行一些系统的分析。
二、绿色设计的概念
绿色设计在产品的企划、调查、设计、生产、销售、使用、维修和回收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环境属性,并将“实用、经济、美观”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系统设计、特殊人群设计、生活方式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非物质设计都可纳入绿色设计的范畴。
三、研究对象的历史
我国儿童家具产业起步较晚,因此关于儿童家具的研究历史也较短,国内最早对儿童家具有所研究的论文是童文浩从人机角度展开分析的《儿童家具》。中国知网上对儿童家具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探期、成长期和快速发展期。初探期停留在单纯地分析研究色彩、造型、人机在儿童家具设计中的运用这一浅层,刘畅在《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上发表的《设计不安于“弃”——永续性环保设计》一文,在“用过即弃”而造成资源浪费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产品永续性环保设计的理念,自此儿童家具的研究开始步入了成长期,该时期尝试从绿色设计的层面上进行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尉锋在《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上发表了《浅谈可成长性儿童家具设计》,指出了当时儿童家具设计颜色、造型、功能单一和家具未能满足儿童生理及心理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可成长性儿童家具的设计原则。同样提出了可成长性设计原则的是岳翔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发表的《儿童家具的可成长性设计探析》一文。袁蓉在《工业设计研究辑刊》(2013)发表的《我国儿童家具中的绿色设计浅析》中阐述了儿童家具的绿色设计应从材料、造型结构和色彩的角度出发。2014年以后,关于儿童家具的研究便开始快速的发展,如汤浩、王静和谌涛在《包装工程》(2014)上发表的《基于一物多用理念的儿童家具设计》一文中,作者通过分析一物多用的理念、方法以及儿童家具的设计特征,找出两者在成长性、玩具性及低碳环保等方面的契合点并提出了4种基于一物多用理念的儿童家具设计方法,即功能转换法、空间集成法、模块分解法以及形态仿生法。王晓瑜、刘宗明、刘文金、秦旗等都在儿童家具绿色设计领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未上升到精神层面。
四、研究对象的现状
国内对儿童家具绿色设计的理念层出不穷,据近三年中国知网查询的结果,可持续性设计已成为一个新的设计理念方向,该理念关注的是如何设计出能够满足儿童各个成长阶段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儿童家具。关于儿童家具的可持续性设计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功能导向型和情感导向型。功能导向型是指增加或延展家具的功能而使其使用寿命延长,这也是最早出现的类型,朱云、刘秀和肖潭在《包装工程》(2015)上发表的《基于可成长理念的学前儿童家具设计》中提出了可拆卸调节设计和组合模块化设计的儿童家具成长设计的方法,该设计方法首次系统地从功能的角度出发从而延长家具的使用周期。穆存远和刘学敏在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基于需求层次的儿童家具设计原则》(2015)中,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为依据,以儿童的身心特征为出发点,鉴别儿童不同层次的需求,并据此提出了四项儿童家具设计原则,即实用性、安全性、趣味性和益智性。于东玖和张浩在《包装工程》(2016)上发表的《基于使用性的儿童家具可持续设计研究》、张琳在《大众文艺》(2017)上发表的《儿童家具的可持续设计研究》中也提出了多功能设计的设计策略。魏蓉的硕士论文《多功能儿童家具的探究》(2016)中提出了把儿童玩具与家具结合的设计新构想,解决了儿童家具仅仅作为家具存在的问题。许志丽在《大众文艺》(2017)发表的《论儿童家具设计中的可成长》中提出了运用形态特征和结构方式来设计可成长性的儿童家具。情感导向是指利用使用者的使用心理,对儿童家具产生一定的情感依附,从而减少家具更换的频率,以此来延长儿童家具的使用生命周期,达到可持续的目的。
关于情感化的研究可见于期刊和学位论文,例如:何小娟在《包装工程》(2015)上发表的《现代青少年家具的设计方向研究》中提出了将家具与阅读习惯、交流分享和亚文化结合的新的研究方向,给儿童家具的设计指引了一条可以从情感角度出发的新方向。谢艳虹在《艺术研究》(2016)上发表的《动漫文化在儿童家具创意设计中的情感传递》中分析儿童和家长的心理情感需求,将动漫元素有机地融入到儿童家具的设计中,以动漫文化在儿童家具设计中为情感传递纽带,延长儿童家具的使用寿命。盘湘龙和罗英皇在《包装工程》(2016)上发表的《儿童家具的可持续设计研究》中阐述了儿童家具可持续性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儿童家具可持续设计的三大原则,即模块化设计原则、材料的可持续性原则和人性化设计原则,这一设计原则虽然把功能、材料和情感结合在了一起,但却不够系统。曾艳萍在《工业设计》(2017)上发表的《基于儿童家具情感化设计的思考》一文中,结合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从仿生设计、趣味性、模块化等角度来探讨儿童家具的情感化设计,提出了儿童家具在满足科学合理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应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
五、研究的趋势
根据文章的论述及对市场上现有的儿童家具的分析,我国的儿童家具设计不管是从功能上还是从情感上都正在尝试向绿色设计靠拢,但依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儿童家具的设计过于卡通化,因此在造型上限制了它的使用周期,在儿童的心理日趋成长成熟时,这些卡通造型就会让他们感到幼稚而想要更换家具;二是功能略显单一,不够多样化;三是用户对家具的情感依附还不够。因此,儿童家具设计如何引导用户不再在家具未达到使用生命周期时抛弃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在工业4.0产品可定制的时代,家具模块化、极简化、材料环保化、全屋可定制加以情感化的可持续设计必是未来儿童家具绿色设计的研究趋势。
六、结语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产品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并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正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绿色设计已是设计的必然趋势,儿童家具虽然占据着家具行业很大的一部分,但依然不能脱离绿色设计的轨道,如何设计出满足儿童成长各个阶段的家具,让家长不提前更换,是儿童家具设计的重点。家具模块化、极简化、全屋可定制加以情感化的可持续设计或许可以为未来的儿童家具设计指引一个新的反方向。
参考文献:
[1]童文浩.儿童家具[J].家具,1981(1):9-10.
[2]刘畅.设计不安于“弃”:永续性环保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2):131-133.
[3]尉锋.浅谈可成长性儿童家具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4):185-187.
[4]岳翔.儿童家具的可成长性设计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2):123-126.
[5]袁蓉.我国儿童家具中的绿色设计浅析[A].工业设计研究辑刊第一辑[C],2013:4.
[6]汤浩,王静,谌涛.基于一物多用理念的儿童家具设计[J].包装工程,2014(2):24-27.
[7]朱云,刘秀,肖潭.基于可成长理念的学前儿童家具设计[J].包装工程,2015(16):61-64.
[8]穆存远,刘学敏.基于需求层次的儿童家具设计原则[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40-145.
[9]何小娟.现代青少年家具的设计方向研究[J].包装工程,2015(24):23-26.
[10]于东玖,张浩.基于使用性的儿童家具可持续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14):109-112.
[11]谢艳虹.动漫文化在儿童家具创意设计中的情感传递[J].艺术研究,2016(4):54-55.
[12]盘湘龙,罗英皇.儿童家具的可持续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8):94-97.
[13]许志丽.论儿童家具设计中的可成长[J].大众文艺,2017(2):89.
[14]张琳.儿童家具的可持续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7(3):89.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儿童家具
在物质世界不断发展繁荣的今天,人们的消费文化有了新的倾向,原来有“基本型”向“享受型”转变转变,产品能力对于选择产品的影响大大削弱,人们更多的放到了产品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上面,由此可见必须在在设计中更加考虑这类型情感因素“家具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品,作为人与情感交流的载体,如何为家具注入情感性因素,达到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尤为重要”,尤其是现在,家庭对于儿童的重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儿童家具中情感化更是未来应该大力发展的方向。
一、情感化与儿童家具的人文性的关系
家具设计作为一般工业产品的组成部分,就有一般产品的所共有的从社会、从市场上的成本的考虑以及适应于社会与市场的全面设计与综合处理,使之既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的需求,又满足人们对环境功能与审美功能的需求。这就要求,在进行家具设计时设计师必须注入自己的情感,再加上儿童对于周围情感的敏感程度很强,所以儿童家具的设计更是对于情感化设计的重要考验,但是即便如此也还是有一些必须要注意的设计层次。对于设计层次来说共分三个方面,即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这三者其实没有高下之分,有的只是家具的不同方面。对于本能层次来说,其实际就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是这种第一印象对人的心里是有影响的,而且还应该一分为二看,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于儿童家具来说,就是儿童见了这一家具的反应,有的家具儿童看见就会积极的靠近,眉开眼笑,有的家具儿童看见就会愁眉苦脸甚至于嚎啕大哭,这其实都是本能层次设计造成的。其次就是行为层次,其实就是效用的问题,是指一个家居自己所拥有的功用能力大小,它通过自己良好功能的实现,以及在细微之处对人的行为!活动的体谅与关怀,从而带给人们被关心、被照顾、被尊重的感受。对于儿童家具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儿童对于周围环境是敏感的并且由于儿童的自理能力差所以更需要这样一种工具性辅助。第三、反思层次即反思情感,反思情感是指家具造型所包含的某些信息,在引起人的联想、反思和共鸣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高级的、深层次的心理感受,如温馨、甜蜜、忧愁、感叹、崇敬等,住从“产品”到“思考”再到“感受”的一个过程。这也是情感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感受,使儿童长时期生活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中,使儿童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成长同时帮助儿童有一个好的童年环境。
二、情感化符合现下儿童家具
现在,以家长为主要经济承受体的儿童家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是消费群体却横跨了青年、中年、老年三个世代,他们的消费志趣更不相同,消费的指导思想也互相大异其旨。但是其有一点相同之处就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儿孙辈只要是经济条件允许往往不吝于金钱,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把自己原有的童年家具回忆与展望寄托在了自己儿孙辈上,所以就更需要儿童家具的情感化设计。并且更重要的是儿童情感化设计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设计,最大限度的迁就儿童的行为方式,体谅儿童的情感,使儿童感到舒适与愉悦,让儿童能在产品背后得到更多关爱与呵护。这样一来就会使,家长节约一些不必要的精力,一定程度上不必为了儿童的不成熟行为而放弃自己的单独的生活。并且对于儿童家具来说功能性、易用性、愉悦性是产品设计的三种境界,而愉悦性是产品设计的最高目标,对于为儿童服务的,以儿童为依据和目标的家具的情感化设计更是如此。儿童家具还要在其中不放松自身舒适性的设计,家具的舒适性是指使用上的感受,让人体验轻松安逸的居住生活,而在儿童家具中舒适性的重要地位更是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地位。对于家具情感,我们应该用更有效手段进行其物质层面的设计,着重提升它的形态、材料、色彩等方面带给儿童的情感体验,突出其物质属性给予的感观体验,强调即刻产生的效果,让儿童在他们的世界里卡这样的家具是美妙的,感觉是柔和热舒适的,整体优化家具的内外结构带给儿童的情感特征。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于情感化对于儿童家具人文性的影响以及情感化符合现下儿童家具设计的潮流两方面对情感化设计与儿童家具设计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并且认为在这样的条件下儿童家具的情感化设计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并且对于情感化不仅要考虑当下儿童的童年需要,还要考虑到现在主要的消费承担着中青年人们自己的童年回忆,这样一来情感化设计就更不可少了,当然家具与人的使用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所提出的一些研究结论还需要通过以后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正,以便更好地指导具体的家具情感化设计。
作者:孟凡琳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l]于东玖.造型设计初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86,69一70.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信息产品 符号化设计 情感 体验 文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产品设计的重心已表现出“非物质性”,其情感化、个性化、多元化设计特征加强,“符号”成为信息产品设计的主要语言。在信息产品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对信息产品界面、材料、色彩、形态等各种设计符号形式的排列组合,向人们传达着一定的文化、思想、情感等抽象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产品设计符号系统。在符号学理论中,符号化是某物起一个符号作用的过程。信息产品功能、形态、色彩等的设计过程也就成了信息产品符号化的过程,对信息产品符号化进行研究,在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作为反映信息产品符号化设计内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原则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即设计追随情感原则、设计创造体验原则和设计追随文化原则。
一、设计追随情感的原则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与信息产品交流相处。全新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产品的情感因素日趋强烈。正如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所说: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与之相应的产品情感体现也就越重要。信息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基于情感的”设计成为满足人们需求的一个必要条件。
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而最重要的一个需要就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的需要。情感设计的表达即产品要传递感受给使用者,取得与使用者情感上的共鸣。这里设计师不仅要通过人机化的造型、易操作的界面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需求,更应通过产品体现出设计师对使用者的情感关怀。另外,对人情感的关注还应注意避免信息化产品对人和自然的禁锢,要为使用者提供发挥其再创造的空间。设计师不仅提品的最终成果,而且使使用者在操作产品的过程中享受到创造的乐趣,满足人们情感的需要。情感化体现的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是人与产品的完美结合。随着情感化设计的实现,以产品这一符号来实现人们的沟通,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成为可能,也体现了“设计追随情感”的基本原则。
二、设计创造体验原则
“计算机消失的速度将会赶上信息技术渗透到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并最终决定我们生活的速度。”这一现象正在很快地变成现实。人们将经历从信息世界到体验世界的转换。在设计未来信息产品时,创造体验就显得更为突出了。设计者在进行产品设计活动时“创造体验”将成为认真考虑的一个方面,“设计创造体验”正成为信息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指引着满足人们需求的优秀产品的诞生。
世界发展得太快,对于设计来说,即便是“可用性”和“易用性”都很强的产品依然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设计向前发展的方向就是“体验的创新”。例如iPod设计来说,在此之前很多企业都做过MP3音乐播放器,但是iPod和iTunes的共同发售,为用户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iPod由此变成了一个时尚的符号。设计提供给人们一个体验平台,让人们有真正切身的感受。使用者不仅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系统来感知,还包括了精神愉悦等全方位的体验。“体验的创新”是继“可用性”到“易用性”后更高层次的设计目标,可以说“体验的创新”是一种更高形式的人文关怀。
三、设计追随文化原则
在信息社会中,产品的功能和形式经历了一个从物质性到非物质的过程。许多信息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分离,形式自身演变成一种非物质性的存在,最终的产品不再像传统物质产品那样,拥有具体的物质形式和功能。它失去了物质产品的那种确定性,体现在无形的人与机器的语言对话中,超越了一切现实的可能性和目的性。产品对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的强调成为主流。信息产品的非物质性是构成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而设计本身也是文化活动的一种,因此,信息产品的设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设计。我们利用文化来平衡人和需求、体验之间的关系,利用文化来达到和谐。设计追随文化成为信息产品符号化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信息产品的非物质性的必然要求。
德克霍夫说“设计是文化的肌肤”,可见设计服从于文化,是随文化发展的。信息产品作为创造情感、体验的媒介,它本身就应该和非物质形成一体。同时信息产品本身会形成一定的文化张力,尽管这种张力来自信息产品所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但是它本身作为这个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出现、发展都是随着主体文化而变化的。例如iPod MP3的设计,MP3的发展得益于音乐资源的开放性。这个音乐资源是整个MP3文化的核心,MP3播放机则是连接人和MP3文化的媒介。这个媒介的表现必须与这个文化和谐,必须满足这个文化的一些基本需求。所以,我们要进行信息产品设计就必须遵循“设计追随文化”这个基本原则。
四、结语
信息社会中产品应当看作是与人交流的媒介。产品设计的真正挑战是“去理解终端用户未得到满足的和未表达出来的需求”。情感、体验和文化引导着信息产品符号化设计发展趋势,成为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要素。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把握其实质,可以使信息产品设计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并挖掘出潜在的需求,最终实现人们的理想化生活方式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张乃仁:设计词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