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1
1.资源供应的短缺。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石油发展前景并不乐观,而导致不乐观的重要问题就是资源保障体系的薄弱。我国石油产量增长速度缓慢,而且过于依赖海上的运输,因此真正拥有的资源少之又少。而这种资源的缺乏也会不断的制约我国石油业的健康发展。
2.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石油化工产业所带来创新成果和技术成果的几率过低,因此对整个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贡献率也是极低的。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一直停留在破坏环境和自然的阶段,不能够投入更多的高科技的自然环保的生产方式和对解决污染的合理卫生方式。
3.环保压力的飙升。随着目前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和各个国家政府不断提出有关环境保护法定法规的现象出现,为各大石油化工企业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由于石油化工这一作为国家重要的核心企业,在为社会、国家不断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是万众瞩目的,因此,企业要不断的完善自身,不断减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对于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来说,减少环境的污染必然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科技研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花费,减少了收益,从而使压力飙升。
4.环境保护的动机和观念不足。从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企业大多都处于被动的状态,需要国家或一些机构进行规范和监督,甚至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规范和要求。而我国的法律制度还存在缺漏和欠缺的方面,因此,对于这一现象还没有恰当和严格的规定,这也就更导致了企业内部环境保护动机的缺失,环境保护的自主意识也严重不足。
5.执法部门分权严重,成本浪费。在石油工业污染监管中,有过多的中间部门进行管理和涉入,导致在发生污染事故后,很多的部门都会被牵扯进来,使执法的成本大大增多,也使执法的效率大大降低,从而达不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理想效果。
6.缺乏公众参与。国内很多石油化工类企业都缺乏这种公众参与的意识,因此也就导致信息的透明度相对较低,从而公众的参与度也就大大减少了,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企业的信誉度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在进行一些大型的有关环境保护或影响的决策时,可以适当举行听证会或者其它形式的公众参与活动来获取更多更全面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提高实施的效率,并极大程度上避免了错误的发生。对于长效的环境保护机制不能缺少公众参与和监督的环节。
7.缺乏信息管理。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都已经开始认识到了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信息管理的必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这样的系统,但由于获取到的信息渠道过少,反而使这种管理的工具成为企业贯彻环境保护原则的阻碍。因此,对于各种信息的管理是尤其重要的。比如想石油工业这类大型的企业,环境决策和事故的预防都需要有远程的监控和应急方面的处理。这种信息的有效管理是企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二、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全面建立环境保护理念,遵循环境影响最小原则。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已经不再是一对尖锐的矛盾,但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待提高。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对环境保护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企业内部员工的环保意识也就可想而知,环境保护的难点其实也并不在于技术的更新,而是对企业环保观念的贯彻需要更加深入和彻底,加强意识上的认知,技术上的问题便都可以迎刃而解。
1.1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保护理念,树立社会责任感,建立更加完善的环境制度,加大力度进行环境保护。石油企业在促进自身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对公共生态环境的保护,肩负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石油企业需要有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能够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当作理所当然的,不能由自然的环境来为企业而牺牲,而付出代价。石油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和垃圾物品,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这种污染如不重视起来进行控制和管理便是在影响着公众的环境利益,侵犯着公众的权益。石油企业是国家的核心企业,因此更应该担当起环境保护的责任,要明确的认识到保护环境不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重要的、必须履行的义务,并且这也是对社会、对国家所要担负的一种责任。石油化工作为一个大型的企业,衡量企业的发展和前景重要的条件就是这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可以更好地被公众所认可和接受,这样也就加强了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甚至在国际上的地位,其竞争力也会大幅度提升。
1.2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将资源的消耗减小到最小,将资源合理应用到可以再生为多次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来降低产品总体对环境的负影响。就这样合理的生产、回收、再生、循环使用、回收利用、最终处理,通过这一链条将石油企业所产出的污染降低到最小,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缩减到最少。石油化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方式就是将集约化和生态化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达到内在的统一。这样的生产模式可以使整个企业的生产充满活力,又可以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互相协调的进步发展。节能减排作为科学发展的主要的任务,需要企业进行深入的实施,强化企业内部的环保意识,强化治理污染的技能,遵循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的原则,促进石油化工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石油企业走清洁生产的道路,促进企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比于国外的石油工业水平,我国石油工业在环境保护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在加工的过程中浪费的水资源过多,大概是国外先进水平的2倍。而且对于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大量污水和有害废渣等,在处理上还没有找到良好的解决办法。石油工业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得不到迅速的发展。想要促进石油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实施清洁生产,在加强保护环境意识的基础上,切实的实施一系列的方案。
2.1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实施清洁生产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有高科技的清洁手段,那就需要有创新的科技水平来不断完善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中的系统。就目前形势来看,科技也成为了阻碍了石油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了,因此,加强技术创新,增加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技能已经被提到一定的高度上,需要企业进行重视和关注。用新工艺来代替老旧的设备,减少过去旧设备所产生的污染,由于新设备的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更加高效地实现清洁生产。加大科研力度必然会促进企业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共同协调发展,从而也就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全面系统的调研目前的生产装置水平及废物排放情况,有效地进行管理。清洁生产对于工业的治理污染来说是很有效的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步骤,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这项工作刻不容缓。首先,就管理而言,石油企业应该加大监管和控制的力度,对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具体的监管人员,落到人头上,每个负责的部门如遇到情况都要担负起责任。其次,在生产中选择有条件的生产装置来进行清洁示范试点,从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最后实施到每一个环节中,达到高效的清洁生产。
3.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的体系,有助于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上文所述,清洁生产对于工业发展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它要求在生产的过程中,不能够脱离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那么为了更好地实现这样的目标,企业首先要建立高效的环境管理的体系,有效地进行监管和控制。
3.1对于环境管理要时刻更新思维模式,不断完善和补充。前文也有提到,在我国,企业大多属于被动的保护环境,因此,首先是要将企业的环保观念由被动转为主动,使环境保护成为企业内部本质性的一项工作,将环保转换为一项自觉的行为。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企业无论在决策、规划还是实施等各个阶段和环节都能够灌输环境保护的理念,这样潜移默化的让企业内部的员工牢牢记住环保,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自觉环保的意识。这样在生产工作中,环境保护便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的环保意识大众化。建立一种环境安全的概念,哪怕是多一点环保的意识,我们的环境就会有极大的改变。例如减少大气污染只需要将含有铅的汽油换为无铅的汽油便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只要在生产过程中迈出一小步,企业的发展甚至人类的发展就前进了一大步。
3.2提高管理体系,达到国际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全球化的进程下,我国企业的传统模式已经跟不上国际企业的发展水平了,所谓的行政管理只是嘴上的功夫,这种虚无空洞的体系无法适应环境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企业的地位和竞争力便可想而知。建立高效的有作用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样的体系来进一步的提升内部成员的自觉环保行动,从而维护体系更好的运行,也促使企业自身不断加强水平,增加效益,在人们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在社会中也越来越有竞争力,向可持续发展前进。在这样的发展下,才会有立足于世界的可能。目前,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比较著名的是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很多企业凭借达到这种标准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不断的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评价和地位,在发达国家中已经开始了广泛的应用,而且目前已经被作为衡量一个企业形象和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它是企业通过保护环境走向世界市场的重要通行证。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的石油企业应该发现问题,那就是必须要转变观念,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将保护环境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达到国际标准,推行ISO14000环境标准体系,将企业推到国际市场中的风口浪尖上,让企业与世界接轨。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举措。
4.加快油气探勘和开发,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提高资源的控制力。阻碍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石油资源的缺少目前是企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资源短缺,并且过多的依赖对外进口,从而也就导致石油供给的不稳定以及价格上的波动幅度较大等一系列问题,这种资源短缺所带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石油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和作用。面对这种形势,在实现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艰难又漫长的道路上,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就是稳定石油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4.1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资源和市场都要充分地利用,尽可能的寻求更多的获取石油的通道,并且加大对勘探投入的资金数额,更加关注资源获取问题,加大勘探的力度。
4.2建立有效的石油储备体系,由于我国的石油储备能力较弱,资源较缺乏,因此国内对石油市场的宏观调控也并不乐观,力度也不够,即使有调控的手段也无法很有力地控制石油市场的发展,石油市场就这样饱受冲击。所以,建立有效的石油储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有了这种体系的保障,石油的供应便会更加安全,并且也可以进一步的推动石油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要吸取中外企业的成功经验,不断的完善自身,将石油产业更好的发展下去,同时也会更好的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结语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环境会计;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三,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1.9%,煤炭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的带动,各地的煤炭企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为基础的。在山西这样的煤炭资源大省,伴随着煤炭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周边的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将环境会计引入煤炭企业的业务核算中,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收益,合理评价企业绩效,对促进经山西省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环境会计的发展
环境会计是会计学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会计分支,它的出现与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密不可分,其核心是用于衡量和报告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及有关事项。它不光计算企业的内部成本与内部效益,还对企业相应的外部成本与社会效益进行核算,要求企业不仅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补偿,同时还要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与破坏进行补偿。
1971年比蒙特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的发表,使环境会计登上了历史舞台。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环境会计问题才受到各国政府及组织的普遍关注,并陆续推出了相关研究成果。美国环境保护署支持并发表了《绿色分类账:公司环境会计个案研究》、《环境会计个案研究:AT&T绿色会计》等研究报告;丹麦通过了《绿色会计法》,在此法案下有1 200家丹麦企业必须公告绿色会计报告;日本先后了《环境会计制度架构》、《环境会计制度绩效的衡量》与《环境会计制度报告的表达》三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会计逐渐活跃起来。在此期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逐步明确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些企业也开始自行设项核算“环境保护费”、“绿化费”等。进入21世纪后,国家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随后,制定和颁布了《水污染保护法》、《大气污染保护法》、《森林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二、山西煤炭企业实行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山西省随着近年来煤矿资源的不断开采,导致了当地含水层的永久破坏,形成了以矿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致使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地下水净储备量减少。这对水土资源严重缺乏的内陆省份来说,资源问题更显突出。截至目前,由于采煤破坏砂岩含水层约4 996立方米,灰岩含水层体积约为808.2亿立方米,破坏地下水净储量71 388万立方米。采煤排水一方面导致含水层破坏和地下水位下降;另一方面导致地表径流急剧减少,水库储备量大幅下降。实际表现在:大同十里河、朔州七里河、怀仁小峪河、孝义兑镇河、阳泉桃河、晋城河域的河量锐减,造成1 678个村镇约81.27万人口,10.82万大牲畜饮水困难,97 802亩水浇地变成旱田。同时,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态系统的不断恶化。煤炭开采也对国土资源产生严重破坏。据统计,山西省矿区面积已达8 000多平方公里,煤矿开采总面积约为1 210平方公里,其中采空面积达5 000平方公里以上,地表塌陷面积464平方公里左右,引起严重地质灾害的范围超过2 940平方公里。山西省矿区土地破坏面积高达7 560平方公里,并且正在以每年50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成为了全国矿区土地破坏最严重的省份。
山西省在发展煤炭经济的同时,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煤炭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首先,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在煤炭企业中开展环境会计核算,才能进一步明确资源成本、环保成本与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界限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而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其次,随着资源有偿使用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新增的资源成本、环保成本等核算问题一直困扰着煤炭企业。对煤炭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估不能再以单纯的财务指标为标准,必须通过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将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相关环境指标一同考核,才能全面体现出煤炭企业的经营价值,并使企业转变传统的经营目标,逐步将矿区环境因素纳入到经营决策中,从单纯的追求经济价值转变为追求适合现代化企业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益。所以,合理利用环境会计的核算程序对矿区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的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成为煤炭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环境会计在山西煤炭企业中运用的措施
目前,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还不成熟,尚处于起步研究阶段,在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尚未制定出与环境会计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其次,社会各界对环境会计的理论认识还不一致;最后,企业环境责任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所以,要将环境会计在山西煤炭企业中得到实施,并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有效开展,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环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但是公众的环保意识仍然较为薄弱。环境会计的实施要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来进行,要不断加强环境会计的宣传和环保知识的普及。这一点在对环境资源破坏较为严重的煤炭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才能使煤炭企业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才会有更多的人去研究和发展环境会计,推动煤炭企业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的提高。所以,应加强环境会计知识的宣传和环保知识的教育,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首先,应该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要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环境会计必须建立一定的准则和制度来进行披露,这是对环境会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应该将已有的先进成果和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相结合,进行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在构建环境会计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同时,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将条件成熟的大型煤炭企业作为案例进行试点工作,以两本账并行的方式进行。一本为基本账,为不计环境资源损耗的原始账;另一本为辅助账,为记录资源环境损耗的绿色账。通过两套账并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环境会计体系,最后扩大操作范围。
(三)设置有关会计科目
在煤炭企业中设置环境会计的相关科目,应以《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为纲领性理论指导,同时结合山西省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制定煤炭企业的会计具体规则与核算办法,使其能够适应煤炭企业的需求,体现出环境会计在煤炭企业会计中的信息特征。
1.资产类科目:应设置“递耗资产”、“递耗资产累计折耗”等科目,分别反映煤炭资源原始价值的增加变化、结存情况及煤炭资源由于开采、使用等累计折耗的价值。
2.负债类科目:应设置“应付环保费”一级科目,反映和监督环境保护费用的计算与缴纳情况,同时设置“应付单位排污费”、“应付个人排污费”、“应付包装物排污费”、“ 应付废弃物排污费”等二级科目,分别反映各自排污费的计算与缴纳情况。
3.成本费用类科目:应设置“环境成本”一级科目,并下设“矿区环境安全成本”、“煤炭资源环境成本”、“矿区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 矿区环境治理和恢复成本”、“煤炭代替成本”、 “ 矿区环境管理和教育成本”等二级科目分别反映各自的内容。
4.损益类及利润类科目:应设置“环境损失”、“环境收益”及“环境利润”科目。“环境损失”科目反映企业污染和破坏环境而被勒令停产造成的损失;“环境收益”科目反映企业在改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时取得的收益;“环境利润”科目反映核算环境收益和扣除环境成本、环境损失及税金后的净额。
(四)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目前,山西省煤炭企业中大多数财会人员只具备基本的财务技能,整体素质不高,而对于环境会计这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来说,它不仅要求财会人员具备会计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应具备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因此,环境会计要在企业中得到实施,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得到提高。
首先,为了确保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煤炭环境政策,使得环境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要让相关人员充分了解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其次,为了进一步适应环境会计的要求,有效进行会计管理工作,要从根本上更新其传统的知识结构,加强会计人员的后期教育;最后,要将环境会计的理论与煤炭企业的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煤炭企业环境会计理论。
(五)建立审计加强监督
随着人类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激化,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环境资金的投入会逐渐加大,环境会计核算将日趋完善,环境审计建设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强。煤炭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由于自身利益的限制,而不能对社会责任进行真实的披露。因此,应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发挥相关部门的环境监督职能。中国的环境审计法律监督体系已初步形成,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法律监督体系。一要实现有法可依,制定和完善相关立法和实施细则;二要有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来审核和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以使煤炭企业环保意识增强,自愿地推广环境会计工作,使保护环境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环境会计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环境会计的研究,有助于企业合理运用资源,促进环境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结合山西省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就环境会计在煤炭企业的具体应用、财务核算及相应的科目设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环境会计作为一个新领域,要注重加强环境会计的应用,为煤炭企业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支持,从而促进煤炭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进虎.煤炭行业环境会计的运用探讨[J].会计之友,2010(7).
[2] 陈世元.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及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
[3] 阿如汗.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及应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9.
[4] 刘银玲.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研究与构建[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
[5] 李端生.会计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6] 丁东杰.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7] 赵红.我国企业环境成本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
[8] 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 戴利(美).超载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3
一、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一)经济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且相互影响的关系。自然环境支持生产发展,在提供人类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废弃物的回归。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所作了分析,认为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然而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却是有限的:一是资源的有限,尤其是提供给企业作为原材料的物资及能源等是有限的;二是接受垃圾、污染物排放,自然净化、恢复机能的有限。如果人类的生产发展超过了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国际标准及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约束越来越严格。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据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极大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约束。随着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不断出台和严格执行,企业将逐步向“环境保护导向性”过渡,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约束。(三)企业要达到盈利目标必须要承担环境责任。目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部分国家已禁止无环境(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我国也已于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这将使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终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另外,中国人民银行还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部门未批准贷款的企业一律不予贷款。(四)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主要表现在:预防性法律法规大量增加,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国家对部分会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或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企业环保责任范围将扩大,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
二、企业环境成本及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内涵(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1998年2月,ISAR(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讨论了有关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比如,避免和处置废物、保持和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油料、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该定义隐含着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企业的环境成本可能是主动发生的,也可能是被动发生的,是“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和“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第二,企业的环境成本包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环境负荷的预防性成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已经造成了环境负荷的增加,企业为改善或弥补该项环境负荷而发生的成本。环境负荷的预防性成本是指企业在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质向外排放前进行处理所发生的成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是被动的,预防性成本则是主动的。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预防性成本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内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废弃物回收)中涉及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事先控制。对企业而言,环境成本控制行为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同时还应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目标。采用事先控制,环境对策成本的增加不仅会降低企业的环境惩罚成本,还可以提升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为企业积累社会资本。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从传统成本控制发展而来,但与传统成本控制相比,又有其自身特点:(1)全面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立足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企业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对产品设计、材料加工、仓储、使用、废弃等各个环节的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并实施分析、控制。(2)外向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重视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注重对企业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分析和生态设计,关注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把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加以全面考虑,而不是把眼光单纯地放在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上,不是仅从价差、量差、效能差异和人工差异等方面降低成本。(3)竞争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上。企业通过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可使企业获取诸如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获取环保机构支持、扩大企业知名度范围、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环境风险、改善社会关系、更低成本地融资等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将更具竞争性。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一)多数企业并未真正把环境成本控制作为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之一。大多数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停留在对企业自身所产生的污染物即“三废”的控制处理上,即购进先进的处理系统,提高加工工艺流程,以确保所排放的污染物能够达到管制标准。处理模式也只是停留在事后处理上,就是在环境被破坏后才采取办法降低环境损失成本,不能预先积极地采取措施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损害。(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单一。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缺乏最有效的控制方法,不能根据企业内部因素的不同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使用不同的控制方法,或者是协调使用多种方法,而只是采用单一的目标控制法,且目标不明确,更没有具体的指标来保证目标的实现。(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不能贯穿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只是对其生产或服务的某个阶段进行控制,一般只是对看得见污染的某个阶段或某个步骤进行控制,并没有将环境成本控制贯彻到生产的全过程。企业应在采购阶段考虑供应商环境绩效,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生态设计,从各方面降低环境成本。(四)企业部门间存在环境成本转嫁现象。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成本,一般由导致该成本发生的相应部门负责,当企业需要降低总体环境成本时,往往是由这些部门分别采取措施。在这种方式下,各部门出于传统考核机制的压力,可能会以增加其他部门的环境支出或未来的或有支出为代价,尽量优化本部门目前的环境成本信息。这使环境成本的责任仅仅是在各部门之间被重新分配,而对整个企业环境成本的降低却没有发挥作用。
四、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措施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现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针对目前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提出以下完善企业环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成本控制的措施。(一)自觉将环境成本控制作为应履行的社会职责。企业要有效控制环境成本,首先要将环境成本控制作为自己的职责,才有动力与压力从各个方面降低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控制既包括对显性环境成本与内部环境成本的控制,还包括对隐性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的控制。因此,企业必须从研发阶段、供应阶段、生产制造阶段、销售阶段、售后服务阶段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并对日常环境管理成本以及其他非正常环境成本进行控制。(二)使用超前控制模式进行环境成本控制。要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企业不应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应建立先进的污染预防系统、清洁生产体系和污染治理工程,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全面预防与管理;不能只是在污染发生之后才花费大量的成本去降低损失。要依托于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价,致力于不断改进的产品生态设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并使企业获得诸如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产品回收再利用、增强职工身体健康等效益,并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三)协同使用多种方法控制环境成本。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应该也不可能只通过一种控制方法来实现。应该以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协同使用来达到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四)使环境成本控制贯穿生产全过程。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能够体现永续经营的理念,因此企业应贯彻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具体可通过研发设计阶段的生态设计,原料选定阶段的绿色采购,生产阶段的清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环保包装、绿色运输,废弃物回收中的废物再利用,日常管理的时刻环保意识以及社区环保的公司绿化等来实现。(五)建立统一的环境成本控制中心。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统一的环境成本控制中心,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对环境成本作出科学的规划;对各部门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从整体上对环境成本实施控制;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无效行为,促使各部门在顾全大局的基础上降低本部门内部的环境成本。(六)加强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单凭一个企业的力量难以形成降低环境成本的有效解决办法,无论各个企业如何努力都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如果同类企业或者是具有纵向关系的企业能够联合起来,互相协作,以一个整体共同商讨环境成本控制这个问题,则效果会完全不同。因为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可以发挥规模效应,使环境成本控制能够事半功倍。(七)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国家应该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标准化定价,并通过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制度、标准等有关法规,使企业更加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及评价标准,明确企业环境会计披露和报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促使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国家还应该通过合理征收税、费,促使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如征收用于维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税,以及使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排污费。国家对企业环境的管制可采用教育、法律、行政管理和经济等手段,各级政府可采取相应的保障和扶持措施,鼓励企业从事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增加企业的环境经营收益和盈利能力。综上所述,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保护环境而放弃企业的发展。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企业应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4
论文摘 要:概括综述环境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概念的发展情况。由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于环境方面业务核算的规范较少,说明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环境成本的核算,环境保护支出的计算,并且说明环境管理会计的概念和发展。
1 环境会计的发展背景
自英国2003年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人们经过一系列的宣传和教育,逐步感受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对人类生存的威胁。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的代价换取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环境会计在此背景下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长足的发展,而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中,没有对环境会计进行清晰的规范和界定,只需发生相关业务时,在“管理费用”中记录“绿化费”和“排污费”。
2 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
环境会计应为完整的逻辑体系,包括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财务管理和环境审计。国际财务报准则中对环境会计有相应的解释说明。
从宏观经济视角,稀缺原材料,污染物,废弃物在社会生活生产交易中没有体现出真实的成本和价格。自然界污染后果损失的承担者通常不是污染排放者而是普通大众。环境成本包括与环境污染和保护相关的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环境保护成本包括预防污染、处置废弃物(包括固体、液体、气体)、计划、控制、将废弃物转化成无污染物及损失修复等企业、政府和个人发生的全部成本。(Association of German Engineers, 2001)而环境管理会计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由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发生在外部的成本,并没有通过法律规范转变成为企业应承担的成本,并且这些外部成本也缺乏有效的评估确认,或在投资之初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管理,防止其增加其他利益主体的环境成本。在这一情况下,政府需要行使其职能制定环境污染等税收项目以及排放控制法律法规等,可以使排污企业强制承担排污费的经济运行法则,使其污染方面的外部成本,转化为必须承担的内部成本加以控制,需要环境会计的相关计量确认准则加以规范。
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A)是很宽泛的概念。2005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定义就是,评估和披露与环境相关的财务信息的核算计量披露会计分支。环境管理会计主要对企业环境管理相关的实物和货币信息计量和使用,对其中涉及到外部环境影响成本,需要使用到前面成本会计Full Cost Accounting (FCA)(Bebbington et al.2001,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1997)加以核算。有关存货和自然资源的实物和货币信息核算的会计称之为自然资源会计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NRA),也可称之为可持续发展会计或绿色会计。
企业环境成本包括对污染场所环境管理控制的技术设备和人力物力的支出。发生的与污染场所相关的成本,排泄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和废弃物的处置需要计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加以控制。环境会计信息的列示会对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产生影响:环境管理会计需要评估污染治理控制相关设备的价值,测算可回收的废旧材料的净收益(出售收入扣除运输成本税金等相关支出),以及使用节能或高效机器设备每年节约的现金净流入;环境财务会计计量记录会计主体的环境相关负债。环境会计还需记录环境保护的相关成本和支出。环境保护的计量包括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经济方面的影响虽然没有同意固定的标准,但减少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支出需要进行相关的记录。(Association of German Engineers,2001)企业环境保护支出包括企业环境保护,阻止,减少,控制和规范过程中不利有害影响的各项支出,也包括处理、处置、清理的公共卫生设施的支出。企业环境保护支出的金额中有些不是直接的与环境保护活动相关联的。德国工程师协会对环境保护的解释包括防范和处理的活动,但是企业内部计算环境相关的成本,环境保护的支出只是一方面的内容,德国工程师协会解释环境保护包括一些预防和处理活动。企业内部进行核算需包括环境保护相关成本,和环境保护相关支出。处理废弃物和排放物的相关成本更高,包括各种净化处理设施的成本和处置费。废弃物的概念是双重的,废弃物是购买的原材料,是需要付出采购成本的,如果不能转化成为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就转变为沉没成本。废弃物,其中有原材料,半成品,配件等低值易耗品及其它相关成本,表明生产过程的低效行为。定期进行每年的全部环境成本预算估算是未来进行核算和决策的基础工作,废弃的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成本中,必须全面的计算浪费的资本和劳动力成本。废弃物通常包括固体废弃物,废水液体废弃物,和废气气体废弃物,因此除了产品以外的产出均为废弃物。企业所采购的各种材料工具都是以产品或废弃物的方式离开企业。因此企业的环境成本可以概括为环境保护支出(用管道排放和集成处理等不同方式),材料流成本(非产出的材料,资本和人员的成本)。基于微观企业视角和宏观管理视角,是希望能够最小化环境成本的,不仅是环境管理成本,还有基于成本收益原则的环境管理活动的绩效,管道排放或集成处理等方式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材料流成本核算全部材料成本,包括浪费的和排放的产品与原材料,在计算生产过程中浪费的成本计算需要包括相关的资本和人力成本。材料流成本核算会计(MFCA)的实物会计方面提供核算所需要的能源,水,原材料和废弃物所需要的数量金额信息,用以核算成本。一些制造类企业的项目核算通常列示废弃物的成本通常只占总环境成本的1%-10%,而实际这些项目经审计后发现废弃材料的采购成本占环境成本的40%-70%。当计算环境保护投资时,增加材料和产品生产效率。
3 环境管理会计的概念及发展
环境管理会计列示实物和货币两方面信息。实物信息包括使用的数量,能源、水、材料和废弃物的流动和最终使用情况。环境管理会计重点关注实物信息的披露,因为能源、水、原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排放物的使用一样直接关
系到企业组织的环境成本;材料采购成本也是许多企业组织的主要成本动因。环境成本可以被广泛的解释为分辨、收集、分析和使用两种信息:实物信息(包括使用的数量,能源、水、材料和废弃物的流动和最终使用情况)与货币信息(环境相关成本,收益和节余)供企业内部决策人使用的会计分支。 转贴于
需要有不同种类的报表披露全部环境相关成本及相关的附注信息,需要详尽的记录研发、物流、仓储、生产、包装等所有相关环节的环境(可能会有污染的相关信息):区分不同种类的原材料,辅助工具,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建立独立的核算帐户。根据实践操作统计数据测算出损耗的数量单位,由此可以测算出生产过程中转变成为废水、废气、废料的百分率和具体的数量;生产一系列产品(包括关联产品、半成品、副产品)的过程中在存货管理体系中核算每种原材料的投入使用情况的统计表;存货(包括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辅助材料、工具、半成品、产成品等)差异应该在会计年度年末区分不同的类型原材料进行结转,包括原材料投入产出价格和数量的详细记录。在详尽的存货系统的记录下,存货数量逐步累积,每个相关的部门都可以从ERP系统中获取相关的数据。还需要估计水电费使用的浪费比例,可回收物资的销售情况,环境相关设施设备的价值、折旧或摊销费用的相关情况。
环境管理会计核算需要在生产基地找到适合的标杆管理工具。标杆管理需要有易于进行比较的工具,易于进行管理工作。非产品产出的其他成本需进行核算,环境管理会计是标杆管理非常有效的工具,也可以用于核算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计算信息。通常生产管理会计集中关注材料损失减少的数量和各种不同情况下产出的信息,然而与材料损失相关的环境管理会计在不必特别关注产品生产过程。同样,环境管理部门只关注环境控制相关成本,所以环境管理会计将国家宏观环境管理系统和企业环境管理责任紧密地结合成为统一的系统,可是同时披露企业管理,生产和环境方面的信息。
目前环境成本披露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还需改变完善现有环境领域的成本核算结构。环境相关的成本核算管理提供了进行环境保护和投资项目评估有效使用的核算工具。因此,企业的管理活动和国家宏观环境活动应该增加环境保护的时间经济投入,更多关注环境保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AGE.VDI3800 Determination of costs for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Berlin[J]:Association of German Engineers,2001.
[2]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CICA)[J].Full cost accounting from an environmental,perspective.Toronto: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1997.
[3]Environment Canada (EC).Introductory guide to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nvironment and decision-making:An Appropriate accounting.Ottawa:Environment Canada,1997.
[4]Schaltegger,S,Bennett,M,&Burritt,R.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Dordrecht:Springer,2006.
[5]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nternational[S].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2004,19-46.
[6]IAASB.International audit practice statement1010:The 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matters in the audit of financial statements[S].New York:International Auditing and Assurance Standards Board,1998.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5
【摘要】本文在概括环境绩效评价产生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虽然环境绩效评价是一个相对来说较新的名词,但其中的某些内容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历史。早在1969年美国环境保护署所公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案关于推动产业界采用系统化环境影响评估程序的叙述中就有许多环境绩效评估应用的说明。此后,美国环境保护署又据此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式。环境绩效评价中有关环境指标的观念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对空气污染模拟的应用。
1980―1988年英国曾发展一套环境指数系统以评估许多不同的环境影响方面。此系统的指标数据经过分析后加权合并成为一个整体指数,成为世界上第一份尝试达成环境整体指数的文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向42届联合国大会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多次强调了可持续性的发展概念,人们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在发展经济时必须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必须要有企业的合作与参与,环境管理手段开始从尾段治理,转向污染预防,综合管理发展,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到环境的综合治理之中。1989年Pearce等人发表了《绿色经济的蓝图》,首次提出将环境因素融入企业经营决策的问题,探讨了对环境资源进行实物核算。这些都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风险评估开始广泛运用,其中有关人类健康和生态风险的评估,均包含了环境绩效评价的部分内容,可以作为环境绩效评价工作的补充,生态风险评估更是成为执行环境绩效分析时的一项有用的工具。
环境绩效评价真正有系统性的发展与定义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的推动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自1994年后陆续制定了一些有关环境业绩评估的国际标准,通过考虑环境因素,评价环境业绩,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于1999年完成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正式公告,本标准为组织内部设计和实施环境绩效审核提供了一个“环境绩效指标库”。值得提及的是,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及其创立的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ISAR于1990年、1992年和1994年分别对各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调查。1991年根据第一次调查结果,公布了披露环境信息的第一份建议书。1998年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对原建议书做了扩充,确定了8个关键性的环境业绩指标(如环境影响最终指标、潜在环境影响的风险指标、排放物和废弃物指标、投入指标、资源耗费指标、与环境相关的资本性支出和运营成本等财务指标等),以后相继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财务报告》和《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等新的应用指南,将企业对股东的财务责任扩大到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并提出了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可以增加这一“生态效率”概念。这是对此问题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在此基础上,WBCSD 于2000年8月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生态效益指标主要是用于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供管理者制定目标,提出改善方案作为内部管理之用,但同时也是企业与其它内部或外部利益相关者间重要的沟通工具。在整个WBCSD指标架构下,生态效益的指标可用以下通式来表示:生态效益=产品与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在此期间,各国政府纷纷开始要求其境内的厂商执行环境影响评估,国际上的一些大银行、保险公司、股票市场、中介机构等也纷纷开始对企业的环境业绩和环境风险进行评价。
二、国内研究现状
从国内研究看,我国研究环境会计的起步较晚,对环境会计的介绍和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将环境会计理论首次引入了我国。与此同时,郭道扬教授也在《财会月刊》上发表了《绿色成本控制初探》一文,此后,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的做法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1994年我国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表明我国政府已开始重视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归宿。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并实施,环境科学和环境经济学研究空前高涨,研究不断深入,与此同时,管理学界对微观企业的环境管理问题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财务会计界则从企业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对环境问题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环境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力图解决社会成本的内部化问题。2001年1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的是促进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中国审计学会也于2003年召开了环境审计问题研讨会,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等专业科研机构(组织)也开始关注微观企业的环境管理与评价问题,并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另外,我国政府代表已经多次参加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的讨论;许多工程技术专家、政府官员和社会人士也积极致力于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为我国环境会计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状况来看,利用中国期刊网,以“企业业绩评价”为关键词搜索,从1990年起截至2006年3月,研究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的论文多达1265篇。文章探讨的内容包括:业绩评价系统、经营业绩评价、业绩评价方法、业绩评价机制、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业绩评价现状等。从时间上看,1998年以前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少,检索出的论文仅为56篇,1998年以后出现了研究热潮。以“环境绩效评价”为关键词搜索,从1990年起截至2006年3月,共检索出论文127篇,这说明在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中考虑环境因素的研究成果极少。
三、启示
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环境污染严重并存的矛盾态势,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除了政府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环境管理之外,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进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调动企业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综观国内外对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可以总结出此领域的研究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有关环境业绩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设计的,并非为了满足企业绩效评价的需要,因而有必要从评价企业绩效的需要出发,进行具体研究。
第二,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国外相关资料的介绍,如有关国际组织或一些发达国家有关企业环境管理与环境评价的制度和标准等。对我国企业的具体实践问题缺乏有效的对策建议,所研究和介绍的一些有关企业环境绩效评估的指标和标准等与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相距较远,实践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方面考虑不多。
第三,评价企业环境绩效的主要指标,仅从原理上提出指标的意义,对指标的“量化”问题目前尚未取得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第四,定性的规范性研究成果多,应用性研究成果少,特别是缺乏实证性研究成果。现有的研究多数是以产权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制度理论等为基础,偏重于经济理论方面的分析,但以此来解决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具体实践问题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6
关键词: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煤炭资源是我国主要资源,我国地域煤矿遍布广阔,近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煤炭生产是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的过程,突出的环境问题是资源的枯竭、塌陷区土地积水、居民迁移等。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植枯、水源枯竭以及粉尘污染等,使原本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环境成本的确立,有利于加强解决煤炭生产环境问题的成本意识,有利于我国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环境成本概念及构成要素,分析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影响因素,探讨环境成本控制策略,为煤炭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一、煤炭环境成本概念及构成要素
对于煤炭环境成本的组成,最早出现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煤炭环境成本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煤炭企业为了维护环境而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煤炭企业未能完成环境目标而采取的其他成本。很多欧美国家对于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往往将煤炭环境成本进行单独核算,与其他欧美国家不同,我国对于煤炭环境成本并不单独运算,而是将由于环境问题所投入和支出的费用,纳入到其他费用例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当中。从当前我国煤炭环境成本的核算方式来看,我国将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是分为以下几大类别的:资源成本费用;排污费用;地面塌陷赔偿费用;耕地占用费用;植被绿化费用;环境监测以及环境管理费用;村庄迁移费用;以及其他与环境相关的费用。从这些煤炭环境成本构成要素中,我们可以看出,煤炭的生产运输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资源枯竭以及环境破坏的过程。煤炭环境成本不仅仅包括煤炭本身的费用,而且还包括由于环境破坏、资源枯竭而产生的其他费用。
二、煤炭环境成本控制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生存环境有着更高质量的要求与期望。近几年来,从事环境保护的群体与组织越来越多,他们的环境保护范围越来越广,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环境、自然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之间的问题,进而实现其协调发展。在这些从事环境保护的群体与组织当中,政府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政府不仅仅是环境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而且还是环境破坏物品的提供者,在这里政府有着双重的矛盾角色。各地政府为了进一步治理保护环境,成立了环保治理技术委员会,极大地推动着煤炭企业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经济因素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尤其是在我国,煤炭资源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煤炭资源消耗量越大,则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就越严重。这样对于煤炭环境成本的支出也就越多。但是,人们对于高质量环境的要求,使得社会对于煤炭环境破坏的约束越来越多,加上国家对于煤炭资源开采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直接使得我国煤炭开采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无论是从煤炭企业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对于生态环境的投入越大,煤炭环境成本也就越高。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当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煤炭环境成本就会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3.科学技术
对于煤炭企业来讲,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促进了煤炭开采量的增加,尤其是近几年,不断出现的大型采煤机、挖掘机等先进的煤矿开采设备,加上放顶式、垮落式等先进的开采技术,使得煤炭的开采量急剧增加。另外,新开采设备和新开采技术的出现,使得煤炭开采深度也是不断加深,这就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使得国家、社会以及煤炭企业需要加大对于生态环境的处理力度。另外,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使得煤炭环境成本不断降低,例如新的环境保护技术、洗选技术等技术的运用,直接降低了煤炭环境成本。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策略
1、开展煤炭企业环境预评价
环境预评价是煤炭企业环境分析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通过开展环境预评价,对于煤炭企业降低环境成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环境预评价过程中,煤炭企业需要考虑到整个煤炭生产流程,根据煤炭环境成本支出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生产方案,将煤炭环境成本控制到最低。通过环境预评价来降低煤炭环境成本支出,是需要多个部门合作的,仅靠煤炭企业单个部门的资源与能力是无法办到的。环境预评价需要建立在煤炭企业各个部门以及煤炭企业与其他国家部门信息合作的基础上的,通过优化设计生产流程、减少环境维护成本、降低环境损失成本,最终使得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得到控制。
2、作业成本管理控制
作业成本管理,主要指的是煤炭企业在实际施工作业的基础上,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这样可以使得煤炭企业可以把握住实际作业中环境成本产生的动因,进而根据实际煤炭环境成本的动因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通过煤炭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控制,不仅仅可以使得煤炭企业消除不必要的作业,进一步提高煤炭企业的作业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煤炭环境成本,为煤炭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与效益。为此,煤炭企业在作业过程中,应该不断改善作业计划以及作业程序,选择最低环境成本的作业策略,使得煤炭作业更具有实际价值,保持煤炭企业最佳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
3、延长煤炭企业产业链
延长煤炭企业产业链,这是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另一主要策略,这一举措主要是从煤炭产品生产经营的角度来讲的。要使得煤炭企业环境成本进一步降低,就要从产品的材料获取――材料加工与设计――产品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回收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环境成本的分析和评价,使污染预防和资源控制贯穿于产品生命各个阶段。从产品生命周期设计开始,强调对污染的预防;紧接着在生产阶段,强化环境负荷的抑减机制,进行清洁生产,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最终在消费、使用阶段,建立废料残渣回收体系,通过再利用、无害化的废弃物处理环节,大量减少处理后的排放量。
总结:
综合上述,煤炭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准确的计算产品成本,更应该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在建立健全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前提下,由政府干预的方式来加以指导和审计监督,充分发挥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主动性。尽管我国煤炭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的环境成本控制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着煤炭环境控制以及煤炭企业效益。为此,深入研究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问题,创新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策略,是今后煤炭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的重要方向以及课题。
参考文献:
[1]袁眉.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2011(04)
[2]李翠平.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2010(34)
[3]李小鸽.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J].中国海洋大学,2010(12)
[4]孙锐.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1)
[5]李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