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测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测试范文1
一、填空题。
1.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我们大脑的左半球支配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支配左边的身体。
2.
人脑的左半球多承担语言、逻辑等抽象思维活动,而右半球多承担绘画、音乐、想象等形象思维活动。
3.
人的大脑潜力无限,如果大脑的资源全部被利用,就能记住100000册图书的全部内容。可惜的是:即使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其大脑的开发也不足10%。
4.
如果问:A比B大,B比C大,那么A、B、C中哪个最大?(A)
5.
人类的大脑拥有数以百亿计的神经细胞,可以收藏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十倍的藏书信息。
6.
大脑的力量在于运动而不在于静止。
7.
想象力引发构想,而知识实现构想,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8.
遇到困难时,我绝不灰心。成功的三个条件是勤勉、努力、尝试。
9.
人的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只有珍惜时间,才能妥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的人,才能获得胜利。
10.
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二、选择题。
1、我考试得了一百分,老师却没有表扬(B)
A、我闷闷不乐 B、我会继续努力,相信总有一天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C、我想:反正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再努力有啥劲
2、我正在写作业,小军来喊我玩(A)
A、我告诉他作业完成了再去
B、我放下笔立刻冲下楼
C、我继续写作业,但心神不宁
3、我第一次去游泳池学游泳。(C)
A、我抓紧时间直接跳下水
B、我看了一下别人的动作就下水
C、我先跟老师学基本动作再下水
4、我在学校运动会的100米比赛中没有取得名次。(C)
A、我很难过,觉得对不起同学们 B、太丢脸了,下次我再也不去参加了
C、能有机会参加就很高兴,下次我会继续努力。
5、参加班长选举,我落选了(B)
A.我很失落。 B、有同学支持我,说明我还是不错的,再争取吧。
C、我觉得同学们对我不公平,再也不参加班长选举了。
三、判断
1.
比起倾听,倾诉对我们来说更重要,倾诉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它更是使我们生活更快乐的法宝。(√)
2.
对真正的朋友才能倾诉一切。(√)
3.
能了解自我,不过度自卑或自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4.
听轻松的音乐,可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放松心情。(√)
5.
经常参加集体活动、户外运动、同学聚会,是增进身心健康的良方。(√)
6.
自言自语是一种精神紧张的表现。(×)
7.
同样的不幸事件会因为个体的不同所引起的挫折感是不一样的。(√)
8.
害羞经常是由不熟悉的人或情境因素引起的。(√)
9.
酗酒也是一种心理障碍。(√)
10.
健康是指躯体的一种稳定、充满活力的一般状态。(×)
11.
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12.
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而且更应包括心理健康。(√)
13.
人的性格是先天形成的。(×)
14.
互相之间愈接近的人人际关系就愈好。(×)
15.
对人的第一印象形成后,很难再改变。(×)
16.
心理压力总是有害的。(×)
四、 简答题
1.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
心理健康测试范文2
关键词:女生 心理健康 幼师 教育对策
一、引言
文章通过对幼师女生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的分析,提出来幼师女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开展心理辅导,增强心理适应能力。高度重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1]引导主动学习,挖掘心智潜能,解答青春困惑。培养健康情感。
二、心理健康的建设
1.教师是学生的标榜
教师的身体健康,而且会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2]心理健康是青少年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迎接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儿童的身体健康永远是不够的,必须要关心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教师作为一个光荣的职业,需要为人师表,对儿童的成长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2.网络问卷调查
在网上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科学理性的心理问卷调查对所研究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由于在网络上的范围比较广,涵盖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人们。研究问卷需要说出自己的国家和所在地区。11.26%的教师有明显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偏执、抑郁、强迫、敌对症状等方面。[3]心理健康不论是对成年人还是幼年或者青年,都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心理健康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师女生并不同于男生,女生的天性就是含蓄,心胸没有男生的宽广。心思缜密。针对女性的特点,需要针对女性特点对女性专门进行心理辅导。测试结果表现出女性与男性在相同的事件下考虑事情的方面不同。
3.女性的特点
面对学生,教师需要以榜样的姿态,以标准化、规范化的形象出现,时刻做到自控,有时甚至需要强制自己控制正常的需要和行为。而在生活工作中,教师虽然作为一个神圣的职业,但是教师毕竟不是神,她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情绪表现,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各种需要。由于作为一名向导所以不断地在工作中作为一位标兵而在生活中又回归到平凡的生活,使得教师的神经高度紧张,而又不能随意地说出这一情感。这种长时间的教育方式会使教师产生心理疲惫心理厌倦。相对于幼儿教育虽然是女教师比较细心,贴心,但是女教师的心理素质并没有男教师的好。
三、幼儿教育的对策
1.社会保障
政府部门不能对幼年教师忽略。这个职业虽然不涉及升学的严重性,但是作为幼年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起到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对幼年教师这个职业能切实的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使全社会各行各业和每个学生的家庭都能与幼儿园一起承担教育的责任。幼师学校要慎重选择学生。新生入学前,除了进行学习成绩考核及技能技巧、专业思想的面试外,还需要对其心理素质做出具体的评估。只有心理与健康都合格的人员才能使幼儿教师培训机构有较高的起点。
2.心理讲座
有关部门应该定期进行心理讲座,对幼年教师进行心理疏通与心理辅导。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开展学习讲座来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校园内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使人身心愉悦。轻松。可以在校园内建立广播站,放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歌曲。落地大屏幕放一些幼儿教育的宣传片。利用现代化设施来进行积极的引导。
3.加强教师深造
学校方面对幼年教师应该进一步的进行深造。建设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护意识,幼教工作协调安排。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是教师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源泉和动力。为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鼓励心理内向的教师。因人而异。不同的人不同的对待。幼儿教师也要学会自我疏导,保持着健康积极的心态。如果教师性格古怪,导致幼儿不愿意与之接近。也会影响同事关系,无法正常地生活。加强心理自我保健,加强性格缺点的磨炼,培养良好的性格;调整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培养健康广泛的兴趣,让每天的生活充实,不乏味。
结语:
幼年女教师在我国学校中占有的比例非常之大,加强建设这只重要队伍的心灵素质尤为重要。她们是人生启蒙的良师。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社会,学校都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力度。让我国的幼年教育更上一层楼。幼儿的成长和幼儿的教育又并非一日之功,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我国的幼年教师在幼年教育的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教育出越来越多高素质的“树苗”。
参考文献:
[1]王岩.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对策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8).
[2]孙戈.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J].文教资料,2011(25).
心理健康测试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5—0024—01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改造人生,增进人生幸福,而人生的幸福是以保持身心健康为基本前提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出现行为偏差,对学生进行呵斥、侮辱、体罚等,这并不全是道德问题,更直接的原因在于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出了问题。因此,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就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1. 社会因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家明文规定到2010年小学教师本科化,在初中、高中教师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又对教师提出新的考核要求,如,计算机考试、普通话测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教师就必须在繁重的工作下挤出时间学习,心理压力自然会增大。而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也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心理冲突,造成教师心理极不平衡。
2. 个体因素。因自身性格、身体素质、心理、工作能力诸方面的因素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如,有的教师过度敏感,性格内向,在有害的外界因素冲击下,易出现心理障碍;有的教师过度疲劳,体力衰竭,睡眠不足,极易诱发心理异常。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高效课堂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教学理念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能力尽快提高。在新的要求、新的形势下,部分教师显得能力不足,因此出现烦躁、焦虑情绪,都是不可避免的。
3. 学校及体制的原因。许多学校更多地重视教师的使用,而对教师的具体生活、困难重视不够,对教师的心理缺乏关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使得教师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消极思想和情感。教师对工作有意见却不敢不能言语,只好以消极怠工来回应,以致校园气氛沉闷。体制方面,目前,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忽视其在改变学生学习兴趣、行为及品德教育、心理疏导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将考试成绩直接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把结果与奖罚相结合,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教师对评价不满,或担心由于人为的原因,使自己受到误解和不信任,则产生不公平感、猜疑等心理问题。
二、对策
1. 提高准入门槛。在现有教师队伍中,的确有一部分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就比较差,难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难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源头抓起,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度的调整,提高教师资格准入门槛,明确把心理健康作为取得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全社会应共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健全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为教师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心理健康测试范文4
1. 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甚。据调查,有近五成教师认为“工作太累”,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的时间超过8小时;86.7%的教师认为自己主要的工作是备课、上课、应付检查、对付考试。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加剧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趋于恶化。这些数字触目惊心,令人不得不去深思:为什么广大教师如此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的朋友、心理治疗者;人际关系的交往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同时,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正因为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性,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
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据调查,相当数量的教师患有明显的强迫症,表现出求全求美、思前顾后、谨小慎微、苛求自己等症状。原因何在?原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有敢破敢立的胆略,勇于创新,能大胆地搞些创新教研课题,进行教改实验。每个创新的、寻求个性与新路子的人,就犹如瞎子摸着石头过河一般,失败是在所难免的。然而,教师面对的是每一批不同的教育对象,担负着整个家庭、社会的期望,失败之后的代价远不只是涉及教师个人前景的问题,它还包括一批教育对象的问题。因此,教师教学创新在无形中陷入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误区中。这种新旧认知结构的尖锐矛盾及寻求转轨时期的新出路,给教师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这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大因素。
正因为做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难度大、要求高,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重与压力,势必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一般人群要严重。国内如此,国外也一样。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报道:在教师中有37.5%的人常对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有30%社会适应不良,有情绪问题;有20%的教师需要心理医生特别关心;另有30%不易与人相处,无疑,这与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有关。教师不仅工作繁重、压力过大,而且承受各种压力的“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据调查,教师抗教育焦虑的能力普遍较差,遇事容易紧张、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不少教师时时担忧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表现出许多躯体症状;相当数量教师强迫症状明显,常常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冲动行为,尤其是由于社会的偏见,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常常被现实所挫伤,所以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着消极的自我意象,扮演“红烛”角色:照亮别人,牺牲自己,没有自我,不要索取,只有无私奉献,久而久之,必然严重地损害自身的心理健康。
2. 心理健康促进策略心理问题就如同常见病“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教师也不例外。 早在1996年,联合国的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现在这种痛苦已经在教师和其他群体中体现出来了,但解决还仅仅才开始。那么,如何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呢?
教师自己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学会宣泄与转移压力,以便随时调节自己的心态,时常看一看自己有无情绪反应不正常的现象,如果有反应过于敏感、情绪过于焦虑等现象,就应该考虑适当多休息一下,或者听听轻音乐,或者唱一唱欢快的歌曲;所谓宣泄就是要倾诉,找知心朋友把自己的遭遇、想法说出来;而转移就是要多想一些高兴的事情,多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如郊游、打球、听音乐或者到旷野中去散散步,喊上几嗓子。随时排解自己紧张的情绪。还要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来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真的感觉问题严重的话就要积极的找心理医生。另外,教师还要学会自我心理健康的调适,比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清醒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我;充满自信乐观豁达,调适心理坐标期望值;乐于交往、融洽关系,要乐于奉献;学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等。
心理健康测试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师访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梳理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要保证教学课时;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任课教师的培训;教师应避免兼职,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要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为了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也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事实依据,我们对西宁市昆仑路小学和二十八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做了初步调查。本文结合学生意见和教师的授课情况,就课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与解决措施,以便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同时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添砖加瓦。
一、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通过问卷方式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兴趣和建议等;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访谈,一方面了解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等;另一方面了解代课老师的自身心理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本次调研选取西宁市昆仑路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各30名;西宁市二十八中初一、初二学生各50名。昆仑路小学与二十八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若干。
二、调研结果
1、调查统计
小学生: 76.3%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其缓解压力的方式首先是自我调适,其次是求助家长及朋友,再次是自己独自承受,只有1人选择心理咨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要求,35%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该和蔼可亲;28.8%的学生认为应该认真负责;22%的学生认为应该关心学生; 20.3%的学生认为应该知识丰富。学生认为课程和教师的问题主要是:课程内容不够丰富;上课太严;课程时间短。建议是:老师要帮助学生减压和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多和学生交流沟通。
中学生:96%认为有必要开始心理健康课。其缓解压力的方式43%选择求助朋友;27%选择自己憋着;其次是发泄、转化压力为动力、求助家长、逃避、求助老师,只有1人选择心理咨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要求,5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该和蔼可亲;43%的学生认为应该关心学生; 29%的学生认为应该具有心理辅导能力;28%认为应该知识丰富;25%认为应该认真负责;18%认为应该有活动组织能力。学生认为课程的问题主要是:课时太短。建议是: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关心离异家庭孩子;关心学生快乐成长和性格培养;丰富课程形式;帮助学生减压。
2、存在问题
(1)学校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够。昆仑路小学:缺乏相关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由数学老师经培训暂时代课。学校专门供学生活动的室内场所和教室面积太小,活动难以开展。二十八中:学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联小屋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配备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名。投入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资金比较少,大部分资源用于心理健康讲座,考前辅导,教师减压辅导等方面。
(2)课程时间无法保证。在调研中发现,昆仑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学期有十六节课,但无法保障课时。二十八中虽然也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但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
(3)教材缺乏。昆仑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分为十六课,可分别归为五部分:人际交往、快乐成长、自主性培养、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课本以各年龄阶段学生学习、个性、社会性发展及品德发展为依据,遵循“引入话题—创设情境—展开讨论—树立样板—联系自我—反馈矫正—总结深化”的基本课堂结构。但是教材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完全领悟老师的意思,并且教师要花费多余的时间去解释说明游戏活动;无法进行课后练习及反馈,学生无法联系实际,对自身问题没有主观体验。
虽然二十八中有青海省心协统一发放的教材和学校编制的心理健康教育手册,课本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但同样发放数量有限。
(4)师资力量薄弱。昆仑路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清晰,何谓心理健康、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及特点、教学目标和授课方式等问题未能考虑周全。只是将课程内容局限在书本中,而不能向实际学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旧按照原有课程模式进行,缺乏其灵活性和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主观性和体验性。且教师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心理教育工作中,既要考虑学生心理如何发展,还要兼顾其它课程的进展程度,导致其角色混乱,学生不能从中获益。二十八中:教师虽然有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但由于人员有限,工作负荷大。校方和老师只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来进行弥补,例如对学生做考前减压辅导,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为学生家长做报告等。
(5)师生交流不够。调查中发现,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间太少,不了解真正困扰学生的问题,课程内容比较盲目和片面,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难以运用于实际问题中。例如:在如何减压方面,中小学都只有1人选择了心理咨询方式来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大部分学生都选择自己调适或自己憋着。在帮助学生减压方面,学校只是单纯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方面出发,并未触及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心理问题的出现都是点滴积累起来的,单凭考前的几个小时放松训练根本无法彻底改变部分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而且长期的压抑对学生日后成长极为不利,由于这种心理焦虑的严重化,随之产生的自卑等负面情绪不断膨胀,只要出现导火索就可能产生严重心理问题。
(6)教师授课方式过于呆板。问卷反映,中小学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的前三项能力或品质中都涉及“关心学生”这个关键要素,可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方式不当,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互动性;把威严带到心理教育课堂上,和学生有很大距离感,学生没有感到老师对自己关心。做到无条件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本,对每个学生平等、关注甚至适度的自我开放是作为心理教育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无法保障这个前提,就会使课堂氛围严肃,老师和学生们无法积极参与进来相互交流,彼此了解。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改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推进课程改革,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1、保证课时
心理健康教育课一定要保证课时量,每周必须要有一节课。课时不够,一切都无从谈起。
2、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
首先,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将它提升至教育宗旨的高度。其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给每位同学配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了课本即使老师讲课不到位,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看课本发现问题,弥补老师的失误。还有通过招聘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增设活动室以及购买必要的设备软件等措施,才能使心理教育工作在学校生根发芽,不断壮大。
3、加强任课教师的培训
必须要让中小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多样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与见解,自主地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材或编撰讲义。讲授课程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如可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教学。二是教学过程重视开放性与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是以启发学生去理解、感悟来促进自身心理调适、达到行为改变为教学目的。尤其注重学生能否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期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该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及日常生活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将课堂上的感悟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三是教学效果的主观性,体验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心理健康知识技巧的接受者,又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领悟而改变心理和行为的行动者。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在教学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实践性的差异,使其在课程教育中的个人体验与收获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不能要求每个学生获得同一体验与收获,而是将重点放在启发其思考和鼓励其发表自己的看法上,如果有学生有认知或体验偏差,便可及时纠正,同时供其他学生吸取借鉴。
心理教育课程与心理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的区别是: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项持久、耗时与费力的工作,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而讲座、团体辅导和咨询等是短期的,花费人力、精力、财力比较小,同时应用面很广。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作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完善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它是成长性的、预防性的;而讲座、团体辅导和咨询等有它的主题和对象,是适应性、针对性或者治疗性相统一的。因此,课程比它们更加适应每一位学生,不仅防患于未然,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时期,而且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两方面才能以一种新的态度来审视这门课程。
4、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备课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多样性、开放性说明了它应当根据不同年级、班级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授课情况去备课。例如,上述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方式的问题,就是一个贴近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证明。解决了学生们的问题,他们才会认同这门课,也才能发挥课程的作用。其次,教师必须通过定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课程的看法意见等,不断改变、增加课程内容。也要利用这个机会和学生多交流,相互之间增进感情,让学生感到来自老师的支持与信任。
5、教师不能身兼数职
由上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可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其他老师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他老师可以既上数学又兼上物理、化学,但心理健康课的性质是不允许其他任课老师兼代,必须由相关专业的老师亲自授课。否则课程内容看似心理教育,实则还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有过程,导致老师讲得乏味、学生听得无聊。
6、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使学生适应生活、学习和自我全面发展,因此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则要看学生的认知是否变化、学习和适应行为等是否改善。建议采用SCL-90等自评量表在未开设课程前对学生进行测试,然后在课程结束后再测试一次,从而比较两者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也是对课程效果比较可靠、实用的检验方式。
总的来说,两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比较有效的,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待改善与提升。学校与教师等方面必须重视课程的开发,克服课程内容贫乏、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福球,唐松林. 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J].教师教育研究,2003.15(6).
[2]刘玉兰,洪顺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
[3]鲁保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9.
[4]夏海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8(4).
[5]詹浩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J].教育评论,2006.
[6]陈文琦.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8.
[7]何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2).
心理健康测试范文6
Abstract: Adopting document analysis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SCL-90 investigated teachers’ mental status. Stud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existed different degree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which included body-problem, blues, anxiety and terror. There existed sex and age difference. The study included discussion on the relevant factors impacting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nd the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Key words: Shaanxi province;university;gym teacher;mental health;status;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280-02
0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质量。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面临着社会的挑战、角色的转换、职业的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困惑,心理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增多,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师,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艰苦,造成了他们比其他专业教师更为严重的心理挫折。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只有在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下,才能充分运用体育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体育教育,达到“强学生之体魄,健学生之心理”的目的。从目前已发表的有关文章来看,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注重对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的经验描述,强调分析归纳,这类研究在已发表的文章中占据了绝大多数,在研究对象上又以中小学教师居多,有关高校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以及不同群体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向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的主要措施。对改善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而且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陕西省10个地市20余所高校的200名体育教师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其中男教师111名,女教师89名。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18~49之间。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收集我国有关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文献20余篇,获取有关的论据材料。
1.2.2 问卷调查法采用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属于数字评定量表,它首先提供一个定义好的数字序列,由受评者自己对每项症状陈述做出从无至极重的程度选择,其数字序列为一~五个数字序列。该量表是由90个项目所组成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各症状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表明此量表的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随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80份,占发放总问卷的90%。为了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对问卷的信度采用复本测验的方法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测试,计算两次测量的信度系数R=0.81,P<0.01,信度较高。
1.2.3 数理统计法调查的结果利用SPASS10.0软件包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1.2.4 逻辑分析法在对该调研的数据结果整理统计之后,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其现实情况、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改善措施。
2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与国内正常人群的得分相比,除人际关系因子、敌对因子,低于正常人群外(其中,人际关系因子差异显著),其他各项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也就是说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正常人群,尤其是在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方面,差异性显著。(见表1)
高校体育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正常人群。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三方面的原因所致,第一,可能是常模建立于多年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社会心理的深刻变化。各种因素对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多,人们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压力和冲击,这必将导致各项症状因子得分的提高。第二,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而烦琐,但社会地位依然较低,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还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一些学校,体育学科不被重视,“评先进”、“评职称”轮不到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得不到相应的认可,因而在心理上造成了不平与失落,久而久之,就产生抑郁、自卑心理。第三,评价机制不合理使教师心理受挫。随着高校管理改革的深化,在高校管理中普遍采用了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竞争上岗等等,给高校体育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过分地强调从严管理,使得他们忙于应付各种形式的考核和检查。高校职务评聘主要是以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能力等作为条件,这些要求忽视了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特点,人为地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产生焦虑和恐惧。总之,今日的高校教师经历着较以往更多的、更严重的压力,使其不良适应更为严重,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在躯体化症状因子上,虽然得分显著性高于常模,应属正常现象,这与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关,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又有自身的工作特点――室外体力活动多,每天要承受大量的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身体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运动损伤,诸如背痛、肌肉酸痛和胃肠道不适等。另外,有些体育教师原先是从事竞技运动的,都有些伤病,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状况。而人际关系症状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这可能与高校体育教师经常置身于体育运动之中有关。Brawley等人(1973)的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更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也更强。
2.2 不同年龄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从年龄上将体育教师分为三个年龄段,结果发现18~29岁年龄段的9项因子均分较高,30~39岁年龄段得分下降,40~49岁年龄段升高。高校体育教师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29岁以下年龄段,焦虑因子得分最高,在人际关系方面与30~39岁阶段的人群也有显著性差异;41~49岁之间体育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最高,与其它年龄段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显示出身体机能下降较多。在30~39岁年龄段的教师整体得分较低,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见表2)对于参加工作年限较短的青年教师,从调查的结果看,心理健康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这些青年教师虽然各方面素质较高,往往经过大学教育或研究生教育走上工作岗位,但由于年龄特点、教学经验、职业适应等方面的原因,在与学校管理人员、同事、学生的交往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他们比其它年龄段教师面对更多内在的角色冲突。同时,青年教师人数众多,在职称、职务、住房、福利等方面的竞争也更激烈。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实施,在校生的规模越来越大,造成师生比严重失调,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增,尤其是青年教师,几乎都是在超负荷运转,更容易出现焦虑心理。
41~49岁之间体育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最高,与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关。人到中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体力都会逐渐下降,很多动作示范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灵活轻松地完成,身心疲劳也会产生,且难以恢复。
2.3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将高校体育教师不同性别SCL-90因子分进行比较,表3显示高校体育教师不同性别受试者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中,女性得分普遍高于男性,其中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五项因子上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说明高校体育男老师心理健康状况强于体育女教师。女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科研工作,评定职称的压力以外,一些女教师还有来自丈夫和孩子的家庭生活负担,这些因素都非常容易触发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
3维护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3.1 学校方面对于参加工作年限较短的青年教师,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心理健康处于较低水平。对此,学样应格外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如教学工作量的设置、时间的安排、职称的评定等,要注意结合育年体育教师的实际,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职业指导,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他们的领路人,使青年教师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提高科研能力,使他们有成就感、满足感,调动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另外,40岁以上年龄段的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人到中年,体力、精力都在逐渐下降,但是家庭生活负担却越来越重,职称、科研又竞争激烈,这些因素都非常容易触发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理解、关爱、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生活状况,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把有效维护与调适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事关高校发展的大事来抓。制定各种政策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高校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在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师工作的外在条件以及物质待遇的同时,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使其心情舒畅、安心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在管理和评价中要按照体育学科的规律来进行管理和评价。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尽量减少行政管理人员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环境中可能产生的压力源,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减少甚至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
3.2 个人方面40岁以上的体育教师应该首先承认自己的年龄增长所带来的对身体不利的因素,进而充分利用自己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取长补短,以保持和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本次调查显示,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及男教师,提示女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卫生和身体健康,定期进行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检查,学会自我接受,理解和宽容别人,依据自己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特点,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体育教师要掌握调控不良情绪状态的方法,当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能够善于通过转移注意力、自我暗示、自我宣泄法等方式释放或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护身心和谐。高校体育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达到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更高要求。力求使自己懂得教育科学的原则艺术,掌握心理辅导的实用技能,了解有关的医学基本常识,拥有社会学的视野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用自己高尚的品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运动技能,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来应对各方面的压力。
4结论
4.1 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得出,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在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处较低,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包括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这一结果应引起重视。
4.2 在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内,年龄在18~29岁年龄段40~49岁年龄段的9项因子均分较高,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性低于男教师,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尤其是在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偏执因子等方面,存在有一定的心理健康隐患。
4.3 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促进,应该从学校、个人两方面因素入手,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雪红.论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J].福建体育科技,2005,(6):49.
[2]李柳.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M].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吴晔.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及维护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