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肿瘤影像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肿瘤影像学范文1
1.1一般资料
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1963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并资料完整的颌骨病变265例。
1.2方法
病理分类参照WHO2005年口腔领面部肿瘤分类新进展及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二版,并着重对颌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炎性病变的疾病分布特征、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分析。
2结果
2.1颌骨各种病变相对发生率及在上下颌骨的分布
在住院治疗且经病理确诊的265例患者中,男151例,女114例;性别比为1.32∶1。其中牙源性囊肿134例,男女性别比为1.53∶1;其他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101例,男女性别比为1.86∶1;感染性病变13例,男女性别比为1.17∶1;恶性肿瘤17例,男女性别比为0.7∶1。其中位于上颌骨的病变112例(42.26%),下颌骨151例(56.98%),上下颌骨皆受累2例(0.75%)。
2.2常见病变的影像特征
2.2.1根尖囊肿在本组病例中48例,占18.1%。发生年龄4~82岁,20~40岁者21例占43.8%。男性占47.9%,略低于女性。64.6%发生于上颌骨,35.4%发生于下颌骨。表现为上、下颌骨根尖周围边界清楚的类圆形骨破坏区,发生感染时边界模糊,其内密度增高。
2.2.2含牙囊肿在本组病例中43例,占16.2%。发生年龄6~79岁,20~40岁者22例占51.2%。男性占55.8%。67.4%发生于上颌骨,32.6%发生于下颌骨。表现为类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有清晰硬化边,内含牙齿。
2.2.3牙源性角化囊肿在本组35例,占13.2%。发生年龄17~86岁,20~40岁15例占42.9%。男性占54.3%。25.7%单发于上颌骨,74.3%单发于下颌骨,12.5%同时发生于上、下颌骨。表现为囊状或分隔的囊变区,略有膨胀,边界清楚,部分略有硬化,病灶内密度较均匀。
2.2.4造釉细胞瘤在本组病例中29例,占10.9%,属交界性肿瘤。发生年龄2~65岁,青壮年多见,20~30岁者占38.1%。男性占69.0%。10.3%发生于上颌骨,89.7%发生于下颌骨,尤其好发于下颌角。典型表现为伴皮质膨胀的单房或多房囊性低密度区,病变边缘可呈扇贝形,边界清楚,可有囊腔间隔和硬化边。伴邻近牙根吸收,骨皮质变薄有时中断,肿瘤可经骨皮质中断处侵及上颌窦、鼻腔和邻近软组织。本组中19例(19/29)为多房,表现为皂泡状或蜂窝状,分房大小不一,周围皮质变薄,其内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骨性间隔。
2.2.5骨瘤在本组病例中16例,占6.0%。发生年龄20~65岁,20~40岁者10例占62.5%。男性占62.5%。43.8%发生于上颌骨,56.2%发生于下颌骨。表现为类圆形、不均匀高密度影,边界清晰。
2.2.6纤维结构不良在本组病例中15例,占5.7%。发生年龄10~38岁,10~20岁者9例占60%。男性占66.7%。33.3%发生于下颌骨。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膨胀性改变,边界清楚,呈毛玻璃样改变或高低混杂密度影,常伴有牙齿移位。
2.2.7骨化性纤维瘤在本组病例中11例,占4.2%。发生年龄14~54岁,20~40岁者6例占54.5%。男性占54.5%。36.4%发生于上颌骨,63.6%发生于下颌骨。典型病变直径1~5cm,也可更大。表现为边界清楚、单房或多房膨胀性生长的类圆形或分叶状溶骨性病灶,局部骨皮质膨胀、变薄,多有硬化边,病灶内呈混杂密度,可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可伴随邻近牙齿移位。其软组织成分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以上七种疾病占本组疾病的74.34%,其余疾病相对少发。
3讨论
发生在颌骨的病变种类较多,分布较广,其中牙源性囊肿最多(50.6%),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次之(38.1%),恶性肿瘤相对较少(6.4%)。牙源性囊肿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根尖囊肿、含牙囊肿、角化囊肿,其中根尖囊肿在所有颌骨疾病中发病率最高(18.1%);本组共良性肿瘤76例、恶性肿瘤17例,良、恶性肿瘤比例为4.47∶1。本组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依次为:造釉细胞瘤、骨瘤、骨化性纤维瘤、骨瘤,分别占10.9%、6.0%、4.2%、1.9%、8.1%。和郑彤等的报道大致相同。恶性肿瘤依次为纤维肉瘤、转移瘤、淋巴瘤、骨髓瘤,分别占1.9%、1.9%、0.8%、0.8%。转移瘤中以鳞癌局部侵袭相对多见,我们所统计的5例转移性肿瘤中,4例为鳞癌局部侵袭,1例为转移性腺癌。肿瘤样病变以纤维结构不良(5.7%)、骨囊肿(3.8%)为主。发生于上颌骨的病变113例(42.4%),下颌骨152例(56.7%),上下颌骨皆受累者2例,上下颌骨的发病比率为0.75∶1。本组231例颌骨病变中,男女性别比1.29∶1。除颌骨恶性肿瘤男性发病少于女性外,良性肿瘤、牙源性囊肿、瘤样病变、炎性病变皆为男性多于女性,且总体上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根尖囊肿、含牙囊肿、角化囊肿都属于牙源性囊肿。角化囊肿生长缺乏自限性并具有某些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多发生在颌骨内,也可沿颌骨长轴生长,病变范围较大,边界清楚,密度可不均匀,囊肿大小不一,其内可含牙或不含牙。以单发、多房、不含牙和齿根很少吸收为特点。与含牙囊肿的鉴别是角化囊肿膨胀程度较轻,囊肿内所含牙较少附着于冠根交界处,且多为牙根已形成的恒牙。含牙囊肿有齿冠位于囊内,齿根位于囊外,牙颈位于囊壁上或整个牙齿位于囊内,但牙齿长轴指向囊的中心的特点。根尖囊肿表现为以根尖为中心的圆形或卵圆形囊样密度减低区,大小不一,多为单房,边界清晰,周围可见一较薄的硬化带。并且该病牙的牙周膜和骨硬板均消失。合并感染时囊壁模糊不清,无骨膜反应。根尖囊肿,较具特征,诊断上无大困难。组织学类型主要有五种:滤泡型、丛状型、基细胞型、棘皮瘤型和颗粒细胞型,其中滤泡型最多见。好发生于下颌骨,尤其好发于下颌角,本组21例颌骨造釉细胞瘤19例(90.5%)发生于下颌骨,高于文献报道。文献报道多房者占60%左右,本组中19例(19/29)为多房,表现为皂泡状或蜂窝状,分房大小不一,其内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骨性间隔。无论单房还是多房表现的造釉细胞瘤,周围皮质变薄,其边缘多为分叶状或波浪状,这是由造釉细胞瘤的病变类型和生长方式决定的。滤泡型呈多房性,丛状型呈单房性。CT对在显示肿瘤范围方面较平片为佳。MRI可显示囊实性混合存在的多房和单房性病变,囊性病变典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造釉细胞瘤也可在T1WI呈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包括、囊壁和分隔在内的肿瘤实性区可强化。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颌面部较常见的瘤样病变。临床表现为颌骨局部膨胀性变形,表现为“骨性狮面”。CT扫面可见病变与正常骨质边界不清,骨质膨胀,病变区呈毛玻璃样改变或混杂性高密度影,其内骨质结构紊乱,骨小梁消失。容易和骨化性纤维瘤混淆。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骨肿瘤。
肿瘤影像学范文2
方法:对我院从2011下半年到2012上半年收治50例壶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试验组,且每组都有25例患者,试验组的壶腹部恶性肿瘤患者采用CT影像学方法进行诊断, 观察组患者采用B超检查的诊断方法,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疾病检出率。
结果:在两组患者中,试验组检出18例,检出率为72.0%;观察组中检出人数为11例,检出率为44.0%;试验组高于观察组两者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在临床治疗中,CT影像学是辅助诊断壶腹部恶性肿瘤的良好手段,采用影像学诊断壶腹部恶性肿瘤,不仅可以改善患者预后,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关键词:壶腹部恶性肿瘤内镜下逆行放射治疗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90-01
在临床治疗中,壶腹部恶性肿瘤的患病人数也在逐年上升,患者中自然生存期短,而且手术切除率低,临床治疗的疗效一般。壶腹部恶性肿瘤如诊断不及时,不仅会造成治疗不当,严重的还会影响造成死亡。以下本篇就对我院从2011下半年到2012上半年壶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 探讨影像学方法在诊断壶腹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我院2011下半年到2012上半年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患者为27例,女患者为23例,患者年龄在35岁~75岁,平均年龄60.3±1.8岁,患者中无痛性黄疸12例,饱胀不适的患者为14例,明显消瘦的患者位4例。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中都有25例患者,患者在性别、病程、年龄、等资料方面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观察组患者采用B超诊断,即采用B超检查患者的胆囊管道,在扩张的胆总管末端和胰头右侧部见实性肿块,即为超声诊出[1];对于试验组患者采用CT影像诊断[2],肝外胆管扩张以及重大、胰头前方隆起就为壶腹部恶性肿瘤,试验组患者具体诊断方法如下:对患者采用螺旋CT机进行扫描检查,患者在扫描前30分钟以内应口服1%泛影葡萄胺来作为消化道对比剂,取患者仰卧位为扫描位置,并以剑突为标记,平扫整个上腹部。
1.3统计学处理。对本次的试验结果,我们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 12.0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的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中,试验组检出患者18例,检出率为72.0%;观察组中检出患者为11例,检出率为44.0%;试验组高于观察组两者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果在临床壶腹部恶性肿瘤诊断中,采用影像学CT检查有一定的应用效果,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手术时间与机会,有效改善壶腹部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3讨论
据悉,壶腹部的恶性肿瘤在临床中,不仅病症多变还多出现在晚期[3],故此,应该及早做好对壶腹部恶性肿瘤的诊断,不仅可以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手术治疗时间,还是治疗壶腹部恶性肿瘤中的良好辅助手段,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壶腹部恶性肿瘤临床特征多变,因此在治疗中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只有尽早诊断,才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4]。壶腹部就是在十二指肠第二部份内侧的肠壁, 壶腹部恶性肿瘤多发年纪为 60~70岁,阻塞性黄疸、腹痛、慢性肠胃道出血以及恶心呕吐等都属于壶腹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症状。壶腹部恶性肿瘤早发现早治疗,才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且由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困难,故此采用CT影像学诊断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率,还可以为治疗提供很好的影像资料。
CT影像学对于人体腹腔内的实质性脏器检查中,对于病变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对于壶腹部恶性肿瘤检测中采用CT影像学,不仅对患者肝内外胆管扩张[5]。胆总管结石以及胰管扩张等表现有很好的检查效果。B超检查在壶腹部恶性肿瘤诊断中,无伤、简便、重复性好、廉价还扫描范围广,但是也会因为患者的壶腹部恶性肿瘤位置深、肠道气体以及腹壁肥厚等因素受到影响,显示不清病变或不显示病变,其准确率不如CT影像学;CT影像学在诊断壶腹部恶性肿瘤中,早期该病表现为钩突部以及肠系膜动与静脉之间,其脂肪组织的CT值明显高出其他的正常组织部位;晚期壶腹部恶性肿瘤中,患者体内就会被血管包绕,具有不规则形态,引起胰腺以及胆总管不同程度的扩展。
壶腹部恶性肿瘤诊断中,采用CT影像学方法,不仅具备B超检查的优点,而且CT扫描还具备范围广、提供信息多的优点,也可发现胆囊肿大、胰管扩张等病变,并且还可以准确定位病变位置,可以显示出其壶腹部周围与胰腺等组织器官的关系,可以使医生更清楚的了解患者肝脏、胰腺、胆囊以及胆管部位的情况,明确病变周围的淋巴结状况,有效避免漏诊的现象。本次的观察中,壶腹部恶性肿瘤诊断里面CT影像学检出率高于B超的检出率,可以更加清晰的显示出患病范围,从而为壶腹部恶性肿瘤切除手术提供很好的资料,可以准确做出是否切除壶腹部恶性肿瘤的分析,为治疗疾病提供决策信息。
由上可知,在临床治疗壶腹部恶性肿瘤中,采用影像学方法观察诊断,可以早期诊断病症,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手术时间与机会,改善病人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一定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后强.崔杰.刘毅.壶腹周围癌45例诊治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20,26(15):21-22
[2]思耀东.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J].河南肿瘤学杂志,2011,23(15):75-76
[3]宁琦彪.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术的临床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03(23):25-26
肿瘤影像学范文3
摘要 笔者报道的71例胃平滑肌类肿瘤和胃腺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经CT、胃肠造影和胃镜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发现对于平滑肌类肿瘤,CT定性诊断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种方法(P
关键词 胃平滑肌类肿瘤;腺癌
对于胃肿瘤除以双对比造影和胃镜确定诊断外,目前已开展CT配合检查,用以判断肿瘤周围组织脏器有无浸润和转移,为临床提供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可靠依据。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当X线胃肠造影等检查有时对于由胃壁向外生长容易漏诊的平滑肌类肿瘤,或鉴别困难的病例,CT可弥补漏诊,并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1例胃肿瘤均先经胃肠造影、内窥镜检查,后经CT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病理分类:平滑肌瘤13例.平滑肌肉瘤7例,腺瘤51例。
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经第三代cT机检查。扫描时间为4、5秒,层厚10mm。病人检查前空腹4~8小时,检查前2~5分钟口服800毫升1.5%泛影葡胺,将胃充盈显影,并经静脉注射654-2注射液,以减轻胃蠕动和张力。先平扫,后作增强扫描。
2 结果
71例胃平滑肌类肿瘤及腺瘤的CT、胃肠造影、内窥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见表1。
统计学处理表明,CT在胃平滑肌类肿瘤定性诊断方面优于胃肠造影和胃镜(P
3 讨论
3.1 胃平滑肌类肿瘤、胃癌的影像学表现
(1)平滑肌瘤:本肿瘤多发生于体部小、大弯侧近胃底区,由胃壁向外突出生长。笔者报道的肿瘤直径,最大者为18cm,最小者3.5cm。其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均匀或不均匀高密度肿块,强化后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有时中央可见低密度区。肿瘤边缘光滑,基底小,可见瘤体与胃壁形成锐角。肿快表面或中央可显示大小不等的充钡龛影着呈“牛眼征”肿瘤处胃壁受压弧形内凹,胃内壁光滑。发生于胃小弯侧或贲门区肿瘤向外生长时,可占据胃网膜并挤压肝左叶内凹,但境界清楚。发生于胃体部大弯侧时.常挤压脾脏向外移位,胰腺向下移位。
(2)平滑肌肉瘤:肿瘤发生部位相同于胃平滑肌瘤。形态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其密度不均匀或均匀,瘤内常伴有低密度囊变区。强化后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增强。肿瘤基底大时既由胃壁向外生长,同时又向腔内生长,瘤体表面光滑,肿瘤处胃壁可凸凹不平,但胃壁较柔软,有以下三个特征性表现:①乔装皱襞,肿瘤附近的胃黏膜纹部分爬上肿瘤表面,但未到顶端时即展平消失,而胃癌的黏膜均在肿瘤断裂。②脐样溃疡,直径多在0.5~1.0cm。③吻触现象,较大的肿瘤有时与对侧胃壁发生部分接触,在造影片上显示不规则地图样环行钡影。肿瘤可挤压肝左叶、脾、胰等移位。笔者报道的肿瘤直径,最大者为14cm,最小者9cm,肿瘤晚期常伴有肝及多脏器的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结节状转移。
(3)胃腺癌:根据笔者报道的病例的影象学表现,将胃癌分为壁厚型与肿块型二种。壁厚型,肿瘤处胃壁不规则增厚,呈半圆形表面凸凹不平,胃腔无明显狭窄。肿块形,呈不规则肿块突向腔内,如有溃疡时可见造影剂充填,胃腔变窄。两种类型强化后,密度不均匀或均匀增强。本文癌肿侵及胃壁最大范围为10cm,最小侵及范围为5.5cm。当肿瘤晚期,除侵及胰腺肝脏外,也可伴有转移。本文胃癌中,有20例侵及胰腺,15例伴有肝或胰转移,12例胃小、大弯侧网膜囊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肿大。根据我们的体会及文献报告,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二者的CT表现均有一些共同特点,故在鉴别诊断方面有时较困难。胃癌表现为壁肥厚者,主要应与胃溃疡鉴别。由于二者在CT横断面图象上均为胃壁增厚,又不能显示出溃疡的形态特点,故难以鉴别。肿块型胃癌根据肿块不规则形,向胃腔内生长为主要特点及胃腔狭窄,容易诊断,与平滑肌类肿瘤鉴别不难。
3.2 CT胃肿瘤诊断的评价
(1)优点:CT通过横断面图像侧显示胃壁的厚度与测量,对判断肿瘤外界与周围组织脏器有无浸润转移等均优于胃肠造影和胃镜。因此,目前开展胃部CT检查的病例,对象大多数经胃肠造影检查和胃镜活检确诊的胃恶性肿瘤。临床上以此了解肿瘤的外界与周围组织脏器有无浸润、有无胃大小网膜囊区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转移和肝胰等脏器的转移,对制定手术与非手术的治疗方案有其重要价值。
(2)缺点:CT对于胃的整个轮廓和功能的观察,不能像胃肠造影可随意动态下多进行检查和观察。由于不能显示胃粘膜的微小结构变化,不适用早期胃癌诊断。胃内的液、气面产生的伪影,或造影剂充盈不足均影响局部病变的诊断甚至漏诊。如在本组胃癌病例中有两例因上述因素未能诊断。检查时尚须静脉或肌肉注射654-2降低胃张力,减少胃蠕动才能显示较好的图像。
3.3 有关胃肿瘤的影像诊断选用:
肿瘤影像学范文4
[关键词] 胎盘;肿瘤;超声诊断;鉴别诊断
胎盘肿瘤分为原发性滋养细胞瘤及继发性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胎盘囊肿、胎盘畸胎瘤等[1],临床诊断胎盘肿瘤主要依靠超声等影像学手段[2],本研究就胎盘继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处理做综合概述。
1 胎盘继发性肿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的超声诊断
1.1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是发生于绒毛间胚叶组织的良性肿瘤,发生率为0.5%~1%[3]。它可以生长在胎盘及脐带的任何部位。主要由血管及结缔组织构成,超声图像可见:①胎盘发生体积和形态上的变化;②肿块可以发生在胎盘内靠近胎儿面或母体面,也可位于胎盘边缘部位;③肿块为类圆形或椭圆形,有包膜,边界清楚,大多从胎儿面凸出,个别可悬浮;④肿块内部依其所含血管和结缔组织的比例不同,回声也有所不同:血管成分多者为低回声,结缔组织成份多者则回声增强;⑤常伴有羊水过多,尤其是肿块靠近脐根部,直径在5 cm 以上者;⑥一般不伴胎儿畸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为:肿块内血管丰富,比胎盘组织血流明显增多,有多条红蓝两色并行的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分别显示持续低速的小静脉血流频谱与搏动性小动脉血流频谱,其频率与脐动脉一致。追踪血流源头为脐带动、静脉血管[4]。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应注意与下列情况鉴别:①副胎盘:为一胎盘的副叶,附着于胎盘与主胎盘之间有胎盘间隔,并有血管相通,形态扁小圆形,内部回声及血流显像与主胎盘一致;②子宫肌瘤:大的黏膜下肌瘤合并妊娠极为少见,肌瘤应位于羊膜囊之外,与胎盘无必然联系,亦不会有血管相通;③胎盘早剥、血肿形成:起自剥离胎盘下缘母体面的暗隙,包膜内血液暗区并有弱点状回声或杂乱分布的机化膜,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其内无血流信号;④胎盘静脉湖:一般体积较小,定期复查体积变化不明显。子宫肌壁的局限性收缩动态观察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5]。另外陈春贵[6]等报道胎盘血管瘤误诊为骶尾肿瘤一例;寇海燕[7]等报道胎盘梗死误诊胎盘血管瘤1例。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常为单发且体积较小,一般无临床自觉症状;血管瘤较大者往往能引起各种并发症,如:羊水过多/过少、贫血、胎儿水肿、心衰等,对血管瘤的治疗主要针对并发症。如:针对羊水过多行羊水穿刺引流,以及脐血采样、宫内输血纠正胎儿贫血、改善胎儿水肿等。然而对该病本身的治疗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也有对血管瘤激光消融或注射无水乙醇的报道[8],但目前国内开展较少(尤其是后者),我国普遍处理为:加强产前超声检查,若发现直径>5 cm的血管瘤需严密监测及选择时机,终止妊娠;若瘤体直径
分娩方式的选择:肿瘤大或有并发症者选择剖宫产;肿瘤小或无合并症者选择阴式分娩。[9]
1.2 胎盘囊肿 临床上约有10%~20%的胎盘有小囊肿形成, 囊肿直径常在0.15~2 cm之间, 偶尔可大到8~10 cm ,非常少见[10],病理改变为胎盘隔内或绒毛间的类纤维蛋白烃化或液化区域, 声像图特点为:囊肿多发生在胎盘的胎儿面, 向羊膜腔突出, 亦可发生在胎盘的母面及实质中, 有包膜, 内呈均匀无回声区, 透声好, 无超声多普勒信号。
超声诊断胎盘囊肿应注意与下列肿物做鉴别:①胎盘静脉血池:胎盘静脉血池是胎盘绒毛叶中心部分无绒毛处,在胎盘实质中呈现为一较大的近圆形液性暗区,偶而实时超声观察其中可见致密细小回声突然由侧壁流入暗区,犹如飞雪状,系血液湍流所致,超声多普勒可发现血流差频[11];②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声像图表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质,以实性组织为主。胎盘囊肿对妊娠及分娩无临床重要性。而绒毛膜血管瘤直径5 cm以上或生长部位靠近脐带附近,可压迫脐静脉伴发羊水过多。其他如产前出血、早产、产后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低体重儿等偶可发生;③另外,此囊肿应与胎儿骶尾部脊膜膨出、脐带囊肿相鉴别, 三者的临床诊治是不同的。鉴别的关键是找出囊肿的出处。此外胎儿骶尾部脊膜膨出无血流显示, 并多伴有羊水过多; 脐带囊肿则有脐血流附着。超声检查可以实时动态观察囊肿大小、内回声、囊肿周围血流情况以及最为关键的囊肿出处。
胎盘囊肿对胎儿及母体无严重危害, 因大多囊肿较小又多突向羊膜腔, 故对胎盘无明显压迫, 胎盘功能不受影响;不需做特殊处理。但应注意若有囊肿破裂因可引起局部出血, 严重时引起胎盘早剥, 危及母婴安全,故需严密观察,选择最佳时机终止妊娠[12]。
1.3 胎盘畸胎瘤
胎盘畸胎瘤临床较多见,其声像图特点为:①胎盘明显增大,尤其是胎盘厚度>3.8 cm;②肿瘤多位于胎盘的胎儿面羊膜盒绒毛膜之间,有时在胎盘边缘的胎膜上;③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其内部回声为多种多样的
囊实性。内有强光团,后方有声影[13], 本病的产前诊断主要靠B超,产前检出胎盘肿瘤有利于分娩方式的选择。
2 胎盘继发性肿瘤的其他影像学诊断
近年来,三维超声也已逐渐运用至产前检查,尤其对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三维超声的应用能更清晰显示肿瘤内的血管构成[14]。除超声外,核磁共振成像(MRI)也开始用于产前检查,刘彩霞[15]等报道运用MRI成功鉴别出2例胎盘血管瘤及一例胎盘囊肿。
胎盘是胎儿获取营养的重要器官,它的病变对于胎儿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目前产前检查运用二维及CDFI已能大大提高胎盘继发性肿瘤的检出率,与此同时更多影像学诊断技术如三维彩超、MRI的加入,为临床提供更多更确切的诊断依据,有利于临床决策,提高优生优育率。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32.
[2] 吴忠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5:91,146.
[3] Ghourab S. Ultrasound in the management of Chorioangioma .Saudi Med J, 2001, 22(7): 585 589.
[4] 郑玉凤.21例胎盘血管瘤的超声诊断分析,福建医药杂志,1999,21(5):1314.
[5] 何晓红.胎盘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4):227229.
[6] 陈春贵,阎敏,李玉兰.胎盘血管瘤误诊骶尾肿瘤一例.内蒙古医学杂志,1993,13(4):19.
[7] 寇海燕,张宏.胎盘梗死超声误诊血管瘤1 例.武警医学,2004,15(07):541.
[8] Quarello E, Bernard JP, Leroy B, et al. Prenatal laser treatment of a placental chorioangioma. Ultrasound Obstect Gynecol, 2005,25:299301.
[9] 杨慧琳,姜红伟,张雅琦.胎盘血管瘤临床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19(6):371.
[10]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54.
[1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1741176.
[12] 刘志娟,黑冬梅,牛振英.胎盘囊肿的超声诊断.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3(9):701702.
[13] 阮红,周连春,董燕,等.胎盘畸胎瘤的B型超声诊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4,10(12):67.
肿瘤影像学范文5
[关键词] 十二指肠; 恶性肿瘤; 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293-01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很少见,约占胃肠道肿瘤的千分之一,最多见为腺癌,其次为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类癌等其发生部位为降段、横升段及十二指肠球部等,临床多为老年人,但目前中青年有发病率上升趋势。其主要症状为十二指肠梗阻、出血、黄疸以及消瘦。我们通过我院诊断的30例病人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对我们正确的诊断有所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30例病人均病理证实,男20例,女10例,其中50岁以上25例,约占83%,临床表现以上腹疼最多见,其次为黄疸、呕吐、上腹部包块等。30例病人中十二指肠钡餐低张对比检查22例,CT检查16例,胃镜检查18例,20例做手术切除,10例剖腹探查,腺癌占24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3例,发生部位以十二指肠降段最多,占20例,水平段6例,升段2例,球部2例,其中3例恶性淋巴瘤侵及多个部位。
2 结果
放射线阳性性征象①肠腔狭窄18例②充盈缺损8例其内可有小溃疡③肠腔内龛影5例以较大不规则龛影为主要表现,溃疡位于腔内可有环堤、指压迹以及尖角改变,附近粘膜破坏④肠腔内动脉瘤样扩张,是粘膜下神经丛或肌层受侵所致,此征象为恶性淋巴瘤特征性表现。CT阳性征象包括①肠壁增厚、肠腔狭窄②局部软组织肿块,显示类圆形软组织块影,肿块密度不均匀③梗阻性黄疸显示为胆总管中上段以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增大、胆总管下端突然中断④周围淋巴结及肝脏多发转移。
肿瘤影像学范文6
[关键词]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肿瘤;放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1(b)-019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edical image fusion technology in cancer radiotherapy by takeing CT-MRI image fus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admitted to thi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and January 2014 were included. They all underwent CT and MRI scanning. We compared CT image and fusion image in determining the target volume and radiation dose. Results The tumor volume was 72.45cm3 on the CT image and 51.12cm3 on the CT-MRI fusion image, and the area of target tumour cells determined by the CT-MRI fusion image was precise than that determined by CT imag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dose of radiation to the bladder and rectum showed that the minimum radiation dose and maximum radiation dose of the fusion image were both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CT image,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Medical image fusion technology; Tumor; Radiotherapy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1]作为当代科技与医学影像相结合的计算机信息融合工程,为临床肿瘤诊断、治疗提供多模态图像,为医学诊断提供了更确切的医学信息。医学图像融合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在于肿瘤的放射治疗,通过各种模态医学图像的融合,准确勾勒出肿瘤靶区轮廓,使肿瘤放射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2]。该文将通过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0名前列腺癌症患者,应用CT―MRI融合技术确定前列腺癌强调放疗靶区,综合分析、探讨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前列腺癌症患者50名为研究对象。病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5.32.2)岁。所有患者经医学图像及病理学检查符合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标准,癌症病程情况为T2bT3a期21例,T3bT4期9例。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所有患者检查当天清晨保持空腹状态。医学图像扫描前1 h饮用1.5%泛影葡胺水(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峰制药厂,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33021004),扫面前15 min肌肉注射15 mg盐酸山莨菪(国药集团容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41023400)。由本科专业医师操作行CT扫描,扫描范围从第3腰椎至坐骨结节下缘约 5 cm。患者于第二天CT扫描时间短进行MRI扫描,扫描前1 h喝800 ml温开水,其他操作与CT扫描一致。
1.2.2 放疗靶区勾画 运用图像配准软件对CT扫描及MRI扫描图像进行配准,并将配准图片传入放疗计划系统,根据CT及CT-MRI融合图像勾画患者前列腺、精囊的体积,并勾画出膀胱、直肠、股骨头周围的正常组织。对勾画的肿瘤体积进行化疗,化疗剂量根据照射体积计算。比较患者CT图像与融合图像放疗靶区体积大小,以及各部位的照射剂量。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
2 结果
2.1 肿瘤体积勾画体积比较
50例患者采用CT图像勾画的肿瘤体积为(72.45±2.35)mm3,采用CT-MRI融合图像勾画的肿瘤体积为(51.12±2.12)mm3,CT-MRI融合图像确定的肿瘤靶细胞范围更加精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24,P
2.2 放疗照射剂量比较
对膀胱、直肠等部位的照射剂量选择上,CT图像技术的放疗最小照射量为与最大照射量均大于CT-MRI融合图像的放疗照射剂量,(详见表1)。采用CT图像与CT-MR融合技术,两组数据比较:膀胱最小照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6,P
3 讨论
3.1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讨论
3.1.1 几种主要的医学图像融合技术 目前临床成像设备主要有CT、MRI、SPECT、PET等[3],为临床提供多模态的医学图像。图像融合技术在放疗中的应用主要有:①CT与MRI融合。CT图像应用于肿瘤放疗中对高密度组织比较敏感,图形稳定不易发生变形的优点,但对软组织边界显示不清晰[4]。MRI图像则提供了较高的空间分辨度,对浸润性肿瘤软组织更加敏感,能清晰显示图像的边界。二者的融合对某些特殊部位,如脑部、前列腺要求精度更高的靶区位置时,图像融合就起到了互补作用,可以帮助医师确定肿瘤边界。②CT与MRSI融合[5]。在胶质瘤的放疗中,MRI图像技术对肿瘤的局部控制和复发控制效果不明显。MRSI技术相比于MRI技术能更加清楚显示肿瘤位置及形状,还可以同时显示代谢水平的有关信息。CT与MRSI融合能提高部分肿瘤的控制效果。③ CT与PET融合[6]。肿瘤细胞具有增殖快、转移速度快的特点,PET可以根据失踪化合物在组织内的浓度,对比肿瘤细胞的增殖及代谢水平。PET显示的活性肿瘤区域图像与CT图像图像融合技术可提高图像对肿瘤病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指导精确肿瘤化疗区域与化疗药物的剂量控制。
3.1.2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操作步骤 第一,预处理。医学图像预处理是对选定的图像信息进行增强对比度、噪声去除、统一图像大小、格式、分辨率,对感兴趣区域进行分割等各项处理[7]。
第二,图像配准。配准首先应选择适合的图像特征量进行图像特征提取;再根据图像的特征量确定几何变换,以相似性测度函数检验所选图像与参考图像的相似程度,并通过改变参数使测度函数值达到最优,最后执行整体变换。
第三,创建融合图像。首先应进行图像数据的融合,以图像为基础的融合是通过各种图像预处理方法使图像最终呈现的效果达到最佳,以像素为基础的融合即尽量提高图像清晰度。完成图像数据融合后,最终通过伪彩色显示法、断层显示法和三维显示法等显示方法使临床医师能够通过直观的图像进行疾病诊断。
3.2 该次研究结果讨论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使传统化疗计划的确定摆脱了单一模态数据指引,以不同图像技术的优点弥补不同技术存中在的不足,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应用于肿瘤放射治疗,可确定肿瘤分布位置,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与灵活性,对恶性肿瘤的控制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该次研究中采用CT-MRI融合图像确定前列腺癌强调放疗靶区的应用中,可以看到,CT图像勾画的肿瘤体积为(72.45±2.35)mm3,采用CT-MRI融合图像勾画的肿瘤体积为(51.12±2.12)mm3,CT-MRI融合图像确定的肿瘤靶细胞范围更加精准。另外,肿瘤靶细胞区域的体积大小与放疗照射剂量密切相关,放疗区域确定越大,使用的放疗剂量越多,对患者身体造成的危害更大。CT-MRI融合图像放疗剂量明显少于CT图像,化疗的毒副作用更少。该次研究与胡玉兰等[8]关于CT-MRI融合图像确定前列腺癌放疗靶区的结果具有一致性,认为可以利用图形融合技术进行靶区勾勒,以减小误差。
综上所述,医学融合技术在肿瘤放疗中已有广泛应用,各种医学显像技术取长补短,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李兴波,陈炀,叶岭,等.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1):105-106.
[2] 赵琦,钱永红,王琨,等.CT、MRI 图像融合技术在头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4(z2):163-164.
[3] 宋永浩,夏海波,周诚忠,等.CT/MRI图像融合在骨转移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和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3):412-144.
[4] 金烁.医学图像配准技术的研究及其在放射治疗PET-CT系统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3.
[5] 李凯,苏中振,郑荣琴,等.三维超声-CT图像融合评价肝癌消融安全边界[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21(8):719-722.
[6] 吕宗烨.常规超声、CT检查及超声/CT融合成像对肾肿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21.
[7] 张德智,梁萍.肝脏超声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5):37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