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1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改革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高效的学习策略,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以生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既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学习,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学会与组内成员相处。但是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现在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小组讨论存在问题不可小视,现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小组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讨论的题目设计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讨论主题要明确、清晰,有讨论的必要性与价值,这关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思想品德课的小组讨论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讨论的主题脱离生活实际。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小组讨论题目,基本上是围绕书本重点、难点展开,是典型的为考试而设计的讨论。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一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中,教师设计的讨论题目是“为什么要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第三框中设计的讨论题目为“只要在青少年时树立一个高目标,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不改变目标,你就一定会实现目标”,这些题目的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上时刻围绕中考,教师往往把中考的考点或者本课的重点设计成一些讨论的题目,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在题目的设计方面缺乏生活性,与学生的实际脱离,渐渐地学生失去了讨论的积极性。

(2)讨论主题缺乏层次性。课堂讨论的题目要精心设计,既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又要有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提升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之有讨论的必要性与价值。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小组讨论的题目难易度把握不够好。有些题目设计过分简单,有些题目又设计得太难,致使小组讨论解决不了。

如七年级下册第22课《增强自我保护》中设计了“网络的利与弊”“为加强网络的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等讨论题目。从拓展学生知识面、联系生活角度来说,没有问题,但是教材中并未涉及网络的相关知识,如果在课堂中讨论这两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尤其是对网络管理提出建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再进行小组讨论。而有些题目设计得太过简单,直接在书本就能找到。题目设计缺乏层次性,导致学生对讨论的内容缺乏兴趣。

2.讨论小组的分组不合理。思想品德课小组的分组情况是否合理,决定小组讨论的效率与成果。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在分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1)分组程序的简单化。分组的随意性,很难保证小组内部形成优势互补与思维的碰撞。

(2)小组讨论时缺乏分工。小组内对于讨论的问题缺乏分工,致使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3)小组讨论缺乏有序性。教师在讨论中作一些引导性的诱导和点拨,是讨论能够有效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在思想品德课中,笔者发现,小组讨论过程往往缺乏有序性。

(4)小组讨论缺乏监控。在小组讨论时,大部分教师是站在讲台上观望,或者随意地在每组之间来回穿梭,偶尔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

(5)对小组讨论缺乏评价机制。小组内部讨论缺乏互评机制,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性。

二、提高小组讨论实效性对策探讨1.合理分组,重视分工。在分组时,不要单纯地以固定的座位来分组,应该尽量考虑学生之间的亲疏程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更要考虑到整个小组的团结合作。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可以在考虑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前提下,将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进行有机组合,让每组的“综合实力”相当,既体现公平又可以调动每个小组的积极性。同时,对所有小组编号,如1组、2组等,每个小组设立一位组长,负责该组的讨论情况记录。对每组的每位同学进行编号,如1组1号,2组4号等。

在小组讨论时由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讨论主题等。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2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生;提问能力

在学生教学中,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和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1.初中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涵盖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及国情教育四个模块,“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①但是,受教材容量的限制、课程编排方式及教师的教学观等因素的影响,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内容基本以初中生面临的“共性”问题而展开,很难兼顾所有学生的“个性”问题,即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问题、学生基本道德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的冲突问题、学生对国情及法律认识不清的问题。这意味着如果学生仅仅满足于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传递的情感价值观,缺少“个性”问题的思考,以及思考后积极通过提问或其他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那么在学生思想品德的架构上就会存在缺失,也阻碍了学生向合格公民前进的步伐。因此,应当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个性”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长。另外,“个性”问题又因个体的差异性而呈现出多样性,这为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初中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而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复杂性正不断加深。这些都对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求变”中应付学生的“万变”。但受自身的教学观、学生观、知识经验水平等影响,在认知上教师难免存在盲点。这就需要有外在力量的驱动去打破教师认知上的盲点。笔者认为,学生因素应是促使教师更新认知观,破解盲点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要发挥学生因素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因为在学生的提问中能充分展示学生所关注或者疑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学生自己的探索外,最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教师的点拨。在学生向老师求解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获知自身“盲点”在哪里。教师必须通过同伴协助、专家指导以及自我钻研等方式攻克盲点,获得专业素养上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答疑释惑,在帮助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发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提问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思想品德课中仍存在学生不敢问、不会问、不愿问的现象,究其原因如下:

1.专制型教师的教学风格及管理方法是造成学生不敢问的重要原因。

专制型教师较民主型教师而言,更强调教师个人的权威性,在教学中易出现用“成人化”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去要求学生,组织教学也易采用严厉的管理方式。师生缺少平等的交流沟通,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一种服从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打击,难以针对教师教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另外,内向型的学生也不易在课堂中提出问题,与老师的交流互动偏少。

2.缺乏教师专业指导培养是造成学生不会问的关键原因。

第一,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本身就缺乏提问能力,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满堂灌”或提问指向不明的现象,造成学生失去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提问能力进行培养更是无法实现;第二,部分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并未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有效的反思与总结,形成自己有效而宝贵的提问经验,而更多的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取代学生的探索求知,以“师知”填“生不知”。这无形中也抑制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第三,在现行的中考评价体系中,思想品德是一门等级科,学生及其家长更偏向于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而弱化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关注。这导致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在潜意识中把思想品德学科边缘化,对本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花时间、精力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相应的也不愿主动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更谈不上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教师未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是学生不会问的原因之一。

3.学生缺乏提问的兴趣和动机是学生不愿问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从学习内容上分析,思想品德课七八年级学生所学内容与同时期学习的其他科目相比较,学习内容易掌握且考试难度系数较小。因此,在部分学生的观念中认为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考得很好成绩的科目,不需要太多花时间去学习,只要上课听教师讲课,做好笔记就可以,没必要去做过多的思考甚至提出自己的疑惑。而九年级的学习内容又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缺乏现实体验,使部分学生学习呈现被动状态,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难以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师生互动多是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为主,学生习惯处于被提问的状态,这使得学生的提问动机被弱化;生生互动则多以简短讨论的方式呈现,且讨论的目的很多是为教师所提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这种生生互动的缺点是时间较短,学生之间无法展开细致讨论,并在思考中产生疑惑,进而使得提问动机未被激发。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敢问、会问、乐问,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重点是结合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提问面临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

1.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精心的专业指导。因此,培养一支善于并乐于指导学生提问的教师队伍是学生提问能力有效培养的前提。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师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正确的学科观。具体体现为教师能更新教育观念,审视思想品德学科在德育领域的重要价值,怀一颗“爱生”之心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或调查等方式提出疑惑,并在答疑、释惑中更新思想品德认知水平。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自觉自愿地提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提问中实现思想品德课学习为学生“本体性”目标及“社会性”目标服务的目的。教师的工作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所分配的教学任务。

其次,要学会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为目的教学反思,其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学设置是否具有弹性以利于学生提问;是否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客观性或鼓励性的评价;是否观察学生的提问状态及答疑状态;是否在学生不会问的情况下进行启发式引导;是否存在“满堂灌”或教师自身问题“满天飞”的情况等等。反思的方式包括编写课后反思和撰写教学论文。反思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

再次,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学习、积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经验。(1)同伴间交流钻研学习。教师个体的经验是有限的,需要同伴之间的交流沟通,互通有无,总结各自失败的教训,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2)专家的引领。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少理论知识的支撑。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教师所需有针对性地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邀请高校教师或思想品德课专家型教师进入普通中学,给一线教师传授普适性的理论观点及最新的教育理论动态。(3)教师通过网络或阅读书籍的方式来获得关于“提问能力”的相关知识。在教育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中,这种方式应该是一种较为便捷的方式,但需要老师有“求学之心”,否则再便捷也无法成为教师成长的途径。

2.提问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要让学生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因此对学生方法上的指导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对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有借鉴意义:

第一,示范法。即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类型问题的提问方式、提问依据,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问题意识。

首先,教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想品德课中常见的问题类型及其表现形式。“布卢姆等人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②据此,笔者把问题类型分为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运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和评价型问题。在思想品德课中,知识型问题主要指向学生需要识记的身心发展常识、道德规范、法律规定及国情现状;理解型问题指向学生对某一概念、观点的理解和领会或对社会行为、社会现象的趋同性认识;运用型问题是指学生关于道德观及道德技能能否运用到某一问题的解决中的讨论;分析型问题主要指向学生运用自身经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我成长中纷繁复杂的问题以及人们所关注的存在争议的热点问题;综合型问题即一个问题中涉及被提问者多种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考察;评价型问题主要指对某一或某类行为的正向或反向评价。教师应考虑到初中生知识经验及认知水平,切忌把理论讲得过深、过硬,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其次,教师要通过常规教学向学生示范如何寻找质疑点,即什么是可问要问的。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质疑点的找寻应立足于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针对情境中事件的发生发展状况,并从多种角度设置问题,且让学生一起分析各个问题的设问目的。通过教师示范、师生共同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问”应有“源”,而不是漫无目地随口乱问(即无价值的问题);也不是毫无半点观察力和思考性地“随波逐流”(即不会问问题)。

最后,教师提示学生留意课堂练习及课外练习中常用的提问出发点。教师示范作用的发挥不能只在一时,应随着初中生社会经验和知识阅历的递升,不断展示更复杂的情景及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反映,及时改进、更新示范的策略。

第二,实践法。示范法是让学生对问题有直观的认知,而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提问的技巧需要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因此,笔者认为实践法的实施应该与示范法同步进行。实践法是指教师创设质疑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简练、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实践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合理设置质疑情境。思想品德课中质疑情境的设置应立足于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导向性,不能为了让学生提高提问能力而致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宗旨于不顾,要服务于初中生思想品德体系的建构;要指向教学内容,在思想品德课课程安排的框架下,有目的地完成课程所设置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其次,合理安排实践时间。实践时间安排的基本原则是遵循教师一节课中教学内容的安排。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可采用定时与不定时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时实践落实在每节课课前时政播报中。在由“时政播报员”播报完时政内容后,可要求“听众”根据播报内容进行自由提问。针对时政播报内容提问既可以体现思想品德课的与时俱进性,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动态及社会变化,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人。这里需注意,针对时政内容的提问前提是建立在学生课前对时政内容的精心搜集整理,与学生知识经验、认识水平相脱节的时政内容既会让学生乏味,也无法调动学生的提问兴趣。另外,在学生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启动自己的教学机智,对学生问题进行科学引导。不定时的实践,要服从教学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不把教学问题设计得过细或过密,否则会挤压学生提问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总之,对学生在提问实践中的整体表现应以鼓励性语言为主,以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教师要利用合理的评价语言,在保护学生“好问心”的同时关注学生提问技能的提高。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文科类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技能和体质上的,更多的是人文素质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呢?

一、体育教学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人要生存与发展,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多种技能,还要有健康的体魄,遵守社会群体的道德行为规范。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所以,体育教学作为思想品德教育途径之一,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因此,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结合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课堂常规本身就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在体育课上,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体育教学。课前整队集合,检查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这些在组织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品德教育因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则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利用竞技体育中拼搏奋争、战胜困难、承受挫折、争冠夺魁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不畏艰难、不甘落后的意志品质。首先,在教学中,通过课堂常规要求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加强组织纪律性,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把品德教育同教学条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护器材、爱护公物的品质。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其优势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把握体育运动的特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以德育人”的独特优势,一定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二、文科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一般以集体或分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因而构成了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其中有较平和的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的关系,也有情感色彩较为鲜明的合作支援、对抗竞争的关系。体育活动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

体育活动的每一项目都有其特点,作为文科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积极主动地分析研究体育活动每一项目的基本内容,挖掘其中存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文科物流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职业道德和较强的适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善于表达和沟通,具有协作及团队工作能力,具备较高的物流操作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主要在生产、流通、服务、管理第一线从事采购、仓储、配送、运输、货运、信息服务等物流业务操作和基层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这一特点,体育教学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集体协作精神。

外贸类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外贸行业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考虑到外贸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在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利用体育所独具的功能,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又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以及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意志品质,为其今后从事外贸工作在身体和心理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可通过武术、体操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敏捷沉着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在教学中,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制造挫折环境,同时通过表现、表演、评比、测试、竞赛等形式,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向难题、障碍、对手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高尚品质和优良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不气馁,顽强拼搏;胜利时不骄傲自满、冷静待之的品质。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4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尤其是在当今知识更新迅速的年代。从事思品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以来,我潜心钻研青少年的有关教育理论,苦练基本功;为更好地适应工作,订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资料;从网上认真学习、吸纳别人的有效经验;还积极参加省市区的各种培训活动:xx年7月参加莱芜市骨干教师培训,xx年8月参加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每年暑假参加莱城区的专题培训。因为我明白: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工作。干到老,学到老,才会永远站在教育领域的前端。要想让学生学到多的知识,首先要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本领;要想提高学生素质,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xx年荣获雪野旅游区雪野镇授予的“十佳优秀班主任” 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获雪野镇授予的“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须永远保持“学高”这一范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多年来,我从教育教学刊物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我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多次执教省、市公开课、示范课、录像课中,又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激情、务实、求活、高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风格。“激情、务实、求活、高效” 情感型教学风格表现在教师善于用丰富激越的感情和绘声绘色的不同载体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入情入境明理知味,同时着眼夯实能力的训练,致力于学生思想素养的全面发展,提升课堂效率,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扎实工作,实在收获。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我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提升。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和专业引领,我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变得有思想、有个性,教学工作不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能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自己逐步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化。其二,课堂教学焕发了活力。通过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明显增加。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努力,我本人也取得了一点可喜的成绩:

(1)坚持主持并参与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效果优秀。

xx年6月,主持研究的《利用信息技术实践初中思想品德课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被山东省电教馆立项为“xx”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子课题。xx年6月在课题中期评估中被评价为二等奖。

(2)注重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撰写成文;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且获得各级奖励。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5

国家教育部在制定新课程计划时,提出在中学阶段开设"研究性"课程,这是中国教育的一次变革,它也必定冲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改革。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研究性,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全国大部分省市的中考政治采取了开卷考试,在尝试一种新的命题理念和考试形式。其目的在于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引导教与学双方注重联系实际、培养能力、落实行动;目的在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为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四有"人才探索新路子。可以说开卷考试重新赋予了思想品德课新的生命力。教师不能再是讲讲画画,学生不能再是念念背背应付了事了。特别是教师应彻底转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重新调整授课方式,要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之中。

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它主要是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着重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众所周知,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是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来设计和确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能够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这个课程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体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趋向。所以我们要在理论上准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与功能价值定位,要在实践上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构建研究性学习和思想品德课相整合的教学模式,这无论是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的策略

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具有专题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主要特征。

1、重视专题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专题研究性学习主要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以时政热点等材料为载体,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全国各省市近几年来中考开卷试题中,我们可以发现,试题强调"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注重考查学生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在取材上,试题密切联系社会重大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在设问上,注意引导考生获得正确、积极的认识,以及热爱祖国和关心家乡发展。所以说教师要经常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关心国内外大事;要组织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从中提出问题获得新知。特别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专题策略,要以某一典型事件、现象或某一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定向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所确定的专题一定要具有实效性。例如:在今年初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课题组针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要事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典型事例和学生中出现的某些典型现象设计了"坚持''''一国两制'''',反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关注''''三农''''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红色旅游"、"苏丹红一号事件"、"杨利伟身上的品质"、"净化网络环境"、"践行''''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一系列热点性、时效性的专题。实践证明,通过这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学习,学生在理解采意上得到了加强,学会了从多角度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形成了正确的、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2、提倡自主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就是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所以说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使学生更自觉、更深刻、更持续地学习,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自觉磨砺意志"一课教学中,针对教材内容,课前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调查组,调查全班同学的意志力情况,教师指导计算机水平高的同学把调查结果绘成柱状图;另一组为材料组,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资源,搜集自觉磨砺意志的典型人物、事例及格言警句等。与此同时,教师也收集相关材料,以备教学之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师生搜集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开展研究活动。如请调查组的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们的意志力需要提高。通过"宏志班"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事迹,结合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讨、交流,从中感悟自觉磨砺意志的方法。在理解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自身的不良习惯,提出磨砺意志的建议,开展同学间的赠言活动等,进行知识的迁移,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呈现开放性

开放性,是现代教材应有的品质。留有空间,是解决教材繁琐化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还有利于增强教材的适应性。

研究性学习要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自身生活。因此,研究性学习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在教学上要紧贴时代、紧贴社会、紧贴学校、紧贴学生。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认识、消化、理解,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肯定学生想了一些很用的法子,其实学生在自觉不自觉的过程中,已经应用调节的方法了。然后再结合学生的方法和举例,引导学生学习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的方法及具体运用。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情境材料和设计的问题很感兴趣。能积极思考、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充分肯定了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联系实际较好的发言,对不正确的观点,也给予客观的科学分析,使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时效的可行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当前的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方法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当有较大的改变: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应该是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1、积极开展小课题的研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教材已经改变了原有的结构和功能,过去那种论文式的阐述被大量案例、情境、活动设计等代替,教材上有相当多的留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空间、自主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上给教师留下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无关,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其实不然,当代中学生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注重自身价值在集体中的体现。学生的潜能和智能大大超过我们的想象,如何开发,关键在于学习方式的选择。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研究。例如:针对本校有不少学生沉溺于网吧游戏,荒废学业这一现象,本课题组组织学生就此现象成立研究小组进行分组研究,设计出课题名称,简述选题的理由,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建议(见下表)。同学们经过小组合作研究,并深入调查取证分析,陈述了各自的见解。

经过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这种"小课题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了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了升华,学生的自我潜能得到发挥,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进行这种小课题研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⑴这种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掌握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学生具有自主性,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对学生作必要的组织、引导和辅助。

2、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通过组织思想品德学习材料,运用生动、可行的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一个无限的学习空间。另一个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其过程是漫长、艰辛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冯根水,《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6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01-01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就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最鲜明地体现“德育为先”的课程。释然,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我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综合德育素质的培养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这就决定了教师的道德修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尚道德的人,前提是教师本身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德教师更应如此。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展现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行为表现,以正面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以德育人,以德树威。因此,教师只要有德育意识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就会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的义务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实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激发自己的力量和才华,真正做到正确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变学生。

二、利用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 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

三、结合时事热点激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如何把教材的观点和现实发生的时事结合起来,让教学更有说服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如:中日争端,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神舟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国家的房价调控政策,党的十成功召开等等。通过教师向学生全方位介绍这些焦点时事,使学生对时事背景、社会影响、世界发展趋势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有利于其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好习惯。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渗透时事教育不仅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养成关心世界、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身边事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理论灌输的同时,更要通过联系实际,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了解、认识和感受作为认识理论知识的基础。特别是用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一些事例去教育学生,极具亲和力和说服力,很容易和他们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如何拒绝诱惑”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先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因势利导,把好的想法推广给全班同学。这样既摆脱了课本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拒绝诱惑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意义重大,作为德育一支中坚力量的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发挥和强化它的德育功能,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提升青少年整体道德水平,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五、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