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网络生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网络生活范文1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辽宁 营口 115000)
摘 要: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作为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形式,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心理发展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高校学生的网络生活对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生活;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59-02
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替代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作为一名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发现,网络在给大学生生活带来无限生机、活力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客观分析网络的利与弊,充分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情况及网络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是摆在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重要而现实的任务.鉴于此,笔者立足于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现状,挖掘其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促进大学生网络生活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1 现状解读
大学生作为网络行为的主群体之一,网络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中,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心理发展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然而,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第一,上网目的多元化,且相当多的学生使用网络比较盲目,随意性大,具体表现在多数大学生上网是为了打发时间,消遣娱乐,只有少部分学生是想通过网络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参与互动.第二,上网内容多样化,但欠合理,具体表现在他们偏重于对网络的娱乐休闲功能的使用,超过70%的学生进行网络游戏、看电影电视剧、交友聊天,而对于网络知识、技能的学习不甚关心.第三,上网时间较长,对网络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具体表现在60%以上的大学生上网时间都在5小时左右,且男生的上网时间远远超过女生上网时间,可见,大学生正处于高强度的网络生活中.第四,对网络影响的认识不一,具体表现在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网络的积极作用大,网络不仅提供了信息、咨询平台,而且拓展了视野,足不出户就能览观世界.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的消极影响大,上网没有节制,致使作息不规律,影响着学业发展、人际交往,甚至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 原因探析
各种现象和调查表明,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尤其表现在他们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比例非常低.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问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 学校对学生网络生活的教育和指导不够
在中国几亿网民中,高校学生是最重要的群体之一,他们利用网络的机会和时间都较多,从事的活动也比较丰富.但调查显示,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情况并不理性,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学校缺乏对学生网络生活的教育和指导有直接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如果没有系统、全面的指导,难免会有许多学生盲目、甚至错误去进行与学习工作和健康的休闲娱乐无关的活动,而且很可能从事的某些活动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2.2 校园文化建设不完善,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其具有强大的引导功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但是当前一些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完善的活动体系,文化活动流于形式,更缺乏特色,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更谈不上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组织、领导作用,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到自由、开放的虚拟网络中寻找刺激和成就感.
2.3 学生自身缺乏理性的网络活动意识
一般来说,高校学生都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他们应具备很强的选择、判断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但调查显示,大学生更多地利用网络休闲娱乐,特别是男生打游戏,虚度光阴.这些现象与学生自身缺乏理性的网络活动意识和自我约束力有密切的关系.许多上网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自控力不强的学生面对网络上良莠繁杂的信息不免会分散注意力,浏览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从事一些无聊的活动.
3 对策建议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教育与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3.1 加强对学生网络生活的管理和引导
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冲击与挑战有目共睹.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学生网络生活的引导和管理就成为摆在高校文化建设和教育管理面前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从宏观上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制定网络管理制度,规范、调控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而作为从事一线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要从微观上着手,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笔者认为,要紧紧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渗透”.“一个中心”即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坚持把学生放在活动的主体地位,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都要具有教育性,有益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增长学生智慧才干.“两个基本点”指立足于学籍管理和宿舍管理两方面:学籍管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以新生入学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跟踪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牢牢树立学习意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人生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和管理时间;进行校规校纪教育,增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意识.加强宿舍管理,制定严格的宿舍用电、上网规章制度,增强学生上网的自律性、法制性和责任感;建设和谐、健康的宿舍文化环境,使宿舍真正成为大学生自由交流、结识友谊、碰撞思想的理想环境.“三个渗透”,就是将网络知识渗透到专业学习中,网络道德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行为渗透到日常管理中,将网络为我所用,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及时给与帮助.从而真正将网络资源作为学习的有益补充,引导学生遵守网络规范、文明上网,提高网络免疫力.
3.2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但是没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情绪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作为大学生生活的调味剂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方面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充实、优化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学生活动空间尤为重要.一方面学校要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积极吸取、借鉴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找出差距,剖析原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地选题,制定本土化的文化活动方案、计划,把学生的兴趣从网吧拉到校园、操场、活动室来,吸引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其中,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形成习惯,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这一平台的宣传教育作用,切实将网络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中,积极创设以高品位为目标,以思想、学习、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在校园网中多设一些权威性的专业学习站点的镜像;多装一些最新的软件以供下载和学习;开展网页制作竞赛,开设BBS论坛、心灵驿站、个人主页、社团主页,举办计算机技能比赛,组成计算机维护志愿者服务队等,把学生的网络行为引入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
3.3 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高理性网络活动意识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起决定作用.因此,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提高理性网络生活意识,约束网络行为是净化和提升网络生活质量的根本.笔者认为,首先,大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既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如果驾驭网络,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文明上网,就能使网络为我所用,成为网络的主人;否则,沉迷网络,陶醉于网上游戏、聊天、交友,则人的生命将化为愚钝的物质,成为“网中之鱼”,沦为网络的奴隶.其次,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他律转化为內律,将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品质,严格要求自己,挖掘网络最实际的意义,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有价值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工具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服务,有效遏制“指尖上的毒瘾”.再次,作为以学习为主的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强度是很高的,在信息过剩的时代,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大学生要从思想上构筑起坚固的“信息海关”,增强甄别、选择信息的能力,批判地、创造性地利用信息,避免各种诱惑和盲从.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理性的网络活动意识,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优势资源,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才会更健康、更丰富.
综上,网络生活作为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将长期存在,实现大学生网络生活文明、健康、有序的发展任重道远,但如果我们占领网络教育主阵地,增强思想教育主旋律在互联网上的宣传和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定会是一片绿色.
——————————
参考文献:
〔1〕涂炯.大学生网络文化现状浅析——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J].职业圈,2007(10):62—64.
〔2〕王莉,姜忠莉.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调查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3(5).
〔3〕王健.信息时代高职生网络生活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5(25).
大学生网络生活范文2
关键词:网络生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对于是非、优劣、荣辱的判断尺度将决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但由于大学生年龄以及阅历的限制,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不具备自我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能力,如果引导与教育不当,将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良信息出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网络信息可以很简单随意的玷污大学生原本稚嫩纯洁的心灵。沉迷网络虚拟世界、大学校园恐怖暴力、大学生自杀等负面新闻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已经不足为奇。网络技术的发达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校园生活蒙上阴影。因此,网络生活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利用网络,如何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价值观教育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
1、网络生活对大学生价值观负面影响的归因分析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还是积极的,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网络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是由很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1) 大学生自身原因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主要是内因,外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到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观点出发,虽然当前网络世界充斥着很多不良因素,但是如果大学生自身能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即使外界环境再不利,自身也能够有效的抵抗这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很好的利用网络来提高自身素质,吸取网络生活中的精华。正是由于当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决定了网络生活对于他们价值观形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一,当前很多大学生并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踏入大学生活后,学生们需要经过一段的适应过程,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及思维方式都处于不断改变的环节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第二,如今的大学生崇尚个性,但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纵观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强调自我、表现自我、追求自我的心理特点,渴望在学校内各种活动中展示个人风采。这种做法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很多学生往往把握不好一个度,过分的张扬个性,唯我独尊,甚至于到了一种自负的境界。而且这种严重自我欣赏的心理往往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满足,转换为消极心态,更加渴望通过自我发泄等方式来得到内心的满足。网络生活就成为了他们理想的场所,在虚拟的世界里,这些大学生可以完全充分的按照自我意识去改造社会,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活,长此以往陷入网络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无法回归现实世界。
第三,个人理想、信念以及发展目标缺失。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生活的精神支柱,是在困难时期继续面对生活的动力。很多大学生在挤出高考的独木桥之后,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但是当他们一走进真正的大学生活时,往往无法达到他们的理想目标。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很多大学生难以积极地适应大学生活,不再主动地去调整个人态度去面对大学生活。此外,大学是一个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阶段,有些学生习惯了高中学校管教式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这种大学教育,从而导致他们大学学习无从下手。这时网络就成为他们逃避现实大学生活最方便的途径。
(2)网络媒体的原因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当前的网络信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不论是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网络信息绝对是当前最佳的信息传播媒介。我国高校也非常重视网络在校园内的发展,学生在宿舍内基本可以实现实时上网。而且现在网络在登录限制上基本没有进行过多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凭借个人喜好随意的浏览丰富的网络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游戏任意的发泄和放松。这种极度自由的网络生活,使得很多大学生沉迷其中,仿佛这才是他们所应该追求的生活方式。网络高度的自由和便捷性,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喜欢上虚拟的网络生活,长时间遨游其中,势必会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
(3)学校的原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管理工作是约束学生校园生活的关键。这里所指的约束并不是说严格管教,不准学生上网。是要针对一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和处罚措施。现在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在校园里只要不出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学校一般不会去开除或者处分学生的,即使给了一些处分,到毕业时参加清处分的课程就行了。从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他们眼里如同虚设,屡屡犯错又不会受到严格惩罚。虽然说这种学生还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负面示范作用就会在校园内不断的放大,这对于“三观”尚不稳定的大学生而言,极容易被效仿。此外,很多老师对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关注度不够,总认为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出现上网问题经过几次教育不起作用之后,就视而不见,直至学生违反了学校的规定之后,给予相应的处罚作罢,后期也不会在跟踪调查该学生是否已经改邪归正。这种仅仅依靠心智尚不成熟学生自控能力,来教育学生的做法显然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非常不利。
(4) 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基本上可以说孩子想要什么买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最近网络评论非常多的李某某案件,就是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的真实写照。虽然说这起案件的主人翁不是因为网络而出现的问题,但这也值得惊醒那些溺爱孩子的家长。现在有些高校严禁大一的学生使用电脑,就是为了能够利用大一的时间作为缓冲,让学生有一定自控能力之后再更多的接触网络生活。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配合学校的这种制度,在上学之前就已经给学生把一切电子产品配备齐全。学生到学校之后还要背着检查玩电脑,逆反心理让他们难以理解学校的这种“变态”制度,促使他们对网络越发的感兴趣。
(5) 社会的原因
现在我国的网络监管技术以及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就导致网络世界各种不良信息自由传输。大学生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尽情的放纵自己,超越自己,体验各种成就所带来的。加上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多元文化渗透,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加的向往网络虚拟世界的生活。
2、 网络生活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
网络生活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一定要“以人为本”,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主导价值观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证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不断修正和完善的阶段,学校在这段时间内一定要长期的、高效的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教育作用。
(1) 强调说服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意志力是大学生面对各种诱惑的重要品质,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意志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特别是当前网络监管技术尚不完善的前提下,提高学生个人的自律能力,才能实现当代大学生网络社会化和传统社会化的有效对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逐渐的把网络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在校园内大力宣传正确使用网络的方式方法,预先告诫大学生如何判断网络上所传播信息的优弊端,提高大学生上网的法制、责任、自律及安全意识。组织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实际案例来警示学生不要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要依赖于网络生活,不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的活动,不在网络上传播散步谣言,自觉抵制、暴力的信息。
(2) 利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加强教育与引导
众所周知,高校的引导和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既然网络生活对于学生吸引力这么强,那么高校完全可以直接利用网络环境来对学生实施引导和教育。首先,高校网站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服务性。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传播优势专业的特色文化,向在校学生展示更多的校园优秀文化,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到学校优势专业的建设中;其次,尝试利用网络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在网站上开办特色讲坛、专家讲座、新闻时事分析、体育赛事转播等等,提高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还可以在网站上开办实时在线心理咨询室,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情感变化,让他们能够在网络上找到心灵的慰藉。
(3) 丰富校园文化,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学校在利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时,也要注重校园文化的提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思维方式均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优秀的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是经过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风气,它可以激励大学生不断进去。而且在当前多元文化泛滥的时代,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给当今的大学生指明方向,让他们能够从网络环境中正确的良莠分辨。学校一定要适时适当的开展广泛而多样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从网络生活之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经验,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上更多的事、人、物,促进思想的成熟。
[参考文献]
[1]周洪亮,史甲庆 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23)
[2]张鸿燕 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梅萍等 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大学生网络生活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网络;学习;生活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196-02
社交网络起源于互联网中各类提供“社交”的应用,是近年来兴起的社交软件,Liu等人从公开与半公开属性等特点对社交网络进行定义。中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网民人数急剧增长,据中网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2.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度的报告显示,58.5%的人每天都要访问社交网站,属于黏度较高的用户,28.5%的人每周都会访问社交网站,属于中等黏度用户。由此可知,社交网络被群众普遍使用。网络社交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和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们社会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交最大层面地帮助社交个体建立开放、多元的人脉关系网络。《地平线报告》认为社交网络中的交流互动推动个性化服务、内耗创新和知识的获取,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重点访谈,探究影响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现状,分析使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本次调查共取得有效问卷424份,男生比例为42%,女生比例为58%。
1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现状调查
1.1 大学生常用的社交方式情况
在社交网络方式的选择方面,大多数同学更倾向于对QQ、微信的使用,其比例分别占有38%和29%;相比较而言,微博使用者也较多,占17%的比例;陌陌、朋友网也有在使用,只是使用者则相对较少。
1.2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情况
社交网络已广泛地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由调查结果可知,每天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构成来看,1~3小时和31~60分钟所占的比例较大,占有55%,3~5小时所占的比例较小。说明大学生在线上活动的时间安排还是很合理的。
从每天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段来看,大学生使用的时间段多数是在9:00~12:00、12:00~14:00、18:00~22:00,但是在18:00~22:00的时间段里,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最多。说明大学生线上活动的时间都是在空闲的时间里。可见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合理地使用社交软件。
1.3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社交对象情况
在大学生的社交对象中,同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分别是朋友、父母亲属、恋人和老师,陌生人所占的比重最小。从中可见,大学生更倾向于和熟悉的亲朋好友进行聊天,而不是陌生人。其实,大学生应该主动地利用这个平台,和老师在课下进行生活学习上的沟通交流,促进师生互动。
1.4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参与方式情况
运用spass软件,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参与方式进行了均值分析。通过各参与方式的均值大小比较,可以看出,在网络上对于说说和照片等内容的参与,点赞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分别是评论、自发、转发、分享和收藏。该结果其实也反映出现今大学生的一种“点赞”行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点赞代表了当今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趋势。
2 社交网络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分析
2.1 社交网络对学习的影响
选择及时了解最新知识等11个指标来测量社交网络对学习的影响,采用五级量表测量影响程度。经信度检验,选择的学习因素的11个指标均通过信度检验,同时也通过了 KMO 和 Bartlett’s 球形检验,用于进行因子分析(见表1)。经主成分分析,各因子的负荷因子均大于0.5,说明了每个指标均为影响大学生学习有效的解释因子。从因子负荷值看,学习方面可分为知识技能和实践技能,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和及时了解最新知识为社交网络的主要技能应用,同时认知主流信息资源、及时了解时事新闻、增加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及时解决了学习难题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综上所述,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的影响是利大于弊,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2.2 社交网络对生活的影响
选择增进亲友之间的交往等10个指标来测量社交网络对生活的影响,采用五级量表来测量影响程度。经信度检验,影响生活因素的10个指标均通过信度检验,同时也通过了 KMO 和 Bartlett’s 球形检验,用于进行因子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各因子的负荷因子均大于0.5,说明每个指标均为影响大学生生活有效的解释因子(见表2)。从各指标均值看,影响生活的主要因素有:认知、展示、提升自我、培育个人兴趣爱好、引领时尚生活、引导网络消费、了解健康、生活常识。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自身内涵的提升和生活品质都有较高的要求。
2.3 回归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建立模型来揭示上述因素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影响。以使用动机和关注内容为因变量,以知识技能、实践技能、交往需求和时尚需求为自变量,探索各因素对使用动机和关注内容的影响。
计量结果表明,知识技能、实践技能、交往需求和时尚需求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交网络使用动机和关注内容。从影响测度看,依次为:知识技能、时尚需求、实践技能和交往需求,对应影响因子分别为0.288、0.240、0.096和0.028。
由此可见,社交网络对学习的主要影响是知识技能,学校各方可以通过搭建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的交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校方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来改变学习方针,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需。
3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台州地区大学生为例,定量地对该地区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进行了实证调查,以探索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研究的结论如下:
①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媒介,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过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②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出大学生网络的使用情况是:上网已经成为超过一半的在校大学生经常的课余活动;③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从这次问卷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其正面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所以,对于大学生上网的行为,应该给予支持,并且加以引导,从而合理地使用社交网络;④在正视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副作用,其危害的影响较大,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疏导,将其负面作用减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Liu Y L,Ying X X.A Review of Social Network Sites:Definition,Experience and Applicatians[A].The Conference on Ww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 [C]/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USA:2010,749-752.
大学生网络生活范文4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互联网的使用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有着突出的影响。通过对大连市开发区四所高校2500名在校本科学生的上网时间、上网费用、上网目的以及因上网缺课等现象的问卷调查,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引导对策,为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积极地预防与干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分析
The analysis of the undergraduates’behavior on internet
Li Chunyan,Liu Yanyu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using internet is a prominent effect on the undergraduates’living.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guidelines based on a survey for present conditions of undergraduates’time, cost and intention for getting on internet, and the missing class of getting on internet on learning. This paper also gives reference to how to energetically guide against and obstruct the undergraduates in getting on internet.
【Key words】undergraduates; behavior on Internet; survey; analysis
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前互联网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像一张不断扩展和延伸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当属高校大学生,他们以好奇、向往的目光,抱着求知、交友、娱乐的心态,投身于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为了充分了解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以学生身份在大连市开发区四所高校内进行了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及其影响的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了解当前大学生接触和利用网络的状况,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打下基础,并为如何加强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生活提供参考。
1 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大连市开发区四所高校在校本科学生, 共2500名, 其中男生占46% , 女生占54%。
1.2 调查内容: 上网时间 、上网费用、上网目的、因上网缺课现象。
1.3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 运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进行。发出调查表2680 份,回收2500份,回收率93.3%。
2 调查结果
3 讨论
综合分析表1、2:网络时代所构成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行为。大学生上网时间、费用的总体情况为80%的同学使用电脑平均每天1-2小时左右,55.5%的同学上网费用约占平均每月生活费用的15%左右。这种情况是符合大学生课余时间和消费能力的,也表明大学生普遍能够在较理智的状态下上网,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影响学习、超越消费能力。但同时应该重视的问题是:部分学生上网的时间每天在5小时以上的占8%、上网费用占生活费用20%以上的占22%,导致严重沉迷甚至不可自拔、荒废学业的地步,对这些问题应该积极地进行预防与干预。
学生上网主要为了满流与交友、娱乐、学习等需要。由表3可知, 上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扩大交往的重要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聊天、玩游戏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53.5%,这种趋势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以上网作为一种休闲与娱乐的方式,但是其利用网络资源去充实自己,获取知识的大学生仍然占据很少的比例。由表4可知大学生因上网而缺课影响学业的程度较低,92.5%表现为偶尔缺课。值得注意的是占7.5%的学生迷恋网络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学业荒废,身心健康得到了很大的伤害[1]。高校应该特别关注这类学生。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世纪的到来,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及生活天地,也给当前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2]。大学生网络生活应引起教育工作者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心理需要、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以及人格特征等因素会导致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复杂、多变。笔者建议,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满足当代大学生渴求安全、与人交流和得到社会认同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工作,对尽可能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有重要意义[3]。
参考文献
[1] 李江璐,常连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心理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5):115.
[2] 陈漪涵.浅谈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成因及其预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1):105-106.
大学生网络生活范文5
[关键词]网络伦理生活化网络平台
[作者简介]杨广平(1975- ),男,江苏赣榆人,徐州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与思想政治教育;徐明(1974- ),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医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管理。(江苏徐州2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资助课题“文化自觉、自信:构筑文化强国梦”(项目编号:2013SJB710023)、2013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输送联合会(青年精品)课题“网络虚拟社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3SQB-0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64-02
长期以来,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脱离大学生现实生活,采用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僵化、抽象、概念化,出现了“空、大、全”现象,造成了教育效果不好,引发了诸多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现象。胡塞尔、哈贝马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提供了新的视域。
一、当前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滞后与不足
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来说,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正好处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然而,在他们还没完成这个转化时,虚拟网络世界便匆忙地闯入了他们的生活世界。但高校教育却不能针对网络带来的新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指导,造成了目前大学生道德行为层面上“知行分离”、道德情感层面上“知情分离”和道德信念层面上的“知信分离”的现状。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主要为课程教育,总体来讲,存在三种教育模式:第一,“推移”式,即把现实环境中的伦理教育模式照搬移植到网络环境中来,实现简单的教育“推移”。其弊端在于网络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若采取完全照搬原有的德育教育模式,只能是一种依存于惯性的教育模式,难以收到实际效果。第二,“主知主义”式,即把智力活动引入道德教育中,强调德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让学生在纷繁芜杂的网络社会中学会辨别是非曲直。其弊端在于主知主义教育模式把个体品德构成窄化处理和学习方式简约化处理的德育模式,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道德教育,它将道德行为置于次要地位,而将道德认知当作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强调使用道德的认知力去规范个体的道德行为,造成了高校道德教育和道德目标的割裂,是一种不完全的道德教育。第三,“工具理性”式,这种德育形式夸大技术与规则的作用,企图通过对网络的控制来实现对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目的。其根本弊端在于把道德与现实对立开来、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不可避免地产生道德教育人文目的性与理性工具性的冲突,造成了人文内涵的丧失和德育功能的弱化。
二、网络伦理教育新视域:回归生活场域
生活场域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域,是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也蕴含着人性的回归。其核心价值在于在现实生活场域中,通过自身的实践与思索,不断体验、感悟和超越,从而实现人生命价值,实现由平凡到非凡、由平庸到卓越的蜕变。胡塞尔、哈贝马斯等人提出的“生活世界”为网络伦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情况复杂、差异很大、动态多变、正在发生的教育域场。从这个意义上讲,伦理教育如果脱离了人自我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感悟,任何形式上的伦理教育都是徒然的。网络伦理教育生活化是为了唤醒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其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超越。
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应该紧紧围绕教育主题的现实世界,从学生的网络生活体验入手,充分利用网络伦理道德冲突事例,全面把握教育的主客在虚实世界中的体验及感受,真正关注学生在伦理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注重过程性、情景性和现场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全面把握教育主客体在生活体验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意志,并通过不断积累升华来体认、领悟道德情感,在生命体验中不断提升青年的道德素质。
三、网络伦理教育的途径:高校生活化教育平台
(一)开辟网上网络伦理教育课堂
在校园网上创建面向青年大学生建立“绿色”德育网站,使之成为网络伦理教育的主阵地。为了青年大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在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必须切实开展网上网络伦理教育课堂,把青年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综合利用多媒体、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网络伦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上投入大成本,加强主流网站的生活化建设。在网站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主流网站的生活化建设,以学生为本,内容形式上取材于大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热点问题设立专门的交流、讨论区域,通过网络辅导员、信息员、分析员的共同协作,及时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人格。
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主流网站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其他网站加以正确引导,形成网站良性共同发展的局面,不断促进网络德育生活化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关注现在大学生登录率比较高的部分网站,如校内网、天涯社区、猫扑网、淘宝等这些以时尚、新奇而备受大学生关注的娱乐型、消费型、交往型网站。通过将这些网站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主流网站建立友情链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引导和监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浏览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自觉抵制各种网络“垃圾”。
(二)网上渗透教育
隐性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是高校构筑网络伦理教育生活化平台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努力创造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指导性的“道德情景”,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使网络伦理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使大学生在无形无声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首先,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鼓励学校各类社团和班级建立网站。通过各类社团组织对网络使用的具体情况,形成符合其网络行为的规范和准则,这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并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如网络辩论、网页制作、网上知识竞赛、网上调查活动、漫画制作等网络文明建设活动,寓教于乐,培养健康的网络伦理认知能力;也可以鼓励大学生集体动手建立班级网页,并在网站上设立德育学习、历史人物风采、实事分析、社会动态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栏目,兼顾内容与形式,样式新颖多样,在保障德育渗透的同时,提高网页制作技艺。
其次,要利用好校园网、BBS、博客等网络平台。目前高校均已建立起各自的校园网,甚至各个职能部门也纷纷建有自己的网页。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其实并不理想,问题主要是这些网站过于注重理论的宣传和政策的宣讲,更多地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再加上这些网站或者网页更新慢,格式严肃、老旧,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影响了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鉴于此,我们应该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完善校园网建设,充分考虑网站的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等功能,努力建设成为受学生喜爱,获取健康信息的主渠道。专题网站的建设要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此外,要在网上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网上师生的互动交流,针对大学生所关心的理论问题、热点际题、实际问题加以正确引导,寓教育于服务之中。
(三)网上与网下相结合
网络伦理教育,不能简单地就网而说网。换言之,不能完全以网对网,因为网络仅仅是人实现交流的一种载体,而人永远是网络主体。人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永远活在网络虚拟中,因此,网络社会中所发生的伦理问题大多还是需要在现实社会中面对面来解决。
第一,要求高校对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具有高度的认同,认识到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是相互依存、不可割裂的。高效应该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网络虚拟文化的发展,全面研究掌握网络传播的特点,把握网络伦理教育的规律。要在传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同时注重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做好网络素养教育。掌握大学生网络伦理状况,做好网上热点难点问题的网下引导工作。同时,也应该利用好“网上”这一平台,充分借助网络先进技术手段,发挥技术优势,抢占网络思想阵地,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复杂、枯燥的问题通过技术处理转变为简单、有趣,进而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这些难点、热点问题,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高校要构建网上、网下良性互补机制。网络有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越条件,很多人在网上聊天的时候都自觉地谈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困惑,这种信息比传统“一对一”的方式能更快地发现问题。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通过在网上浏览可以归纳出一些典型的和集中性的问题,通过在网下开展座谈、讲座、报告会等传统手段集中而深层次地解决,把科学理论灌输和先进思想渗透结合起来,帮助人们增强上网行为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自觉抵御网络不良信息侵袭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网络上发现的不能在网上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在网下有针对性地解决。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发现一些平时不易发现的、不具有共性的、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问题,这类问题很难在网络上解决。只有在现实生活中,针对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育人、帮助人、提高人的目的。
(四)优化网络生活环境
网络环境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伦理观念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冲击和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而且网络生活环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活化模式的正常运行。然而,目前我国网民的网络生活环境堪忧,互联网所来的垃圾信息、冲击着人们的视野,网络黑客、网络欺诈、网络犯罪冲击着人们固有的道德观念。因而,净化网络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是实现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生活化的重要环节。
支撑网络传播的是高技术、高智能的国际互联网,为此,要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教育,必须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绿色网络技术,并且要对他们进行网上技术的引导教育,同时也要加强网络技术研发,通过技术手段抵制各类不良网站。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安全防护技术,通过甄别、筛选、过滤、屏蔽有害信息,阻止不良网站的运行,积极打造网络绿色防护罩;政府还应该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鼓励企业与研发单位强化网络防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多方位、多渠道地大力推广先进的网络防护技术。
此外,高校还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预警、调节、反馈机制,提升网络文化品质,不断完善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生活化模式的监管机制,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进华.自律与他律: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道德与文明,2003(1).
[2]许立新,田鹏慧.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新举措[J].道德与文明,2003(1).
大学生网络生活范文6
关键词:网络社会 网络道德 高职大学生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加人到“网民”行列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
一、网络社会及其道德特点
(一)对网络社会的理解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迅速渗透,“网络社会”一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一种理解认为:“网络社会”就是指作为各种网络共同构成的“互联网”以及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所实现的“网络化”过程中“网民”之间的互动;另一种理解是以“网络空间”来界定“网络社会”;有人认为网络的本质就是一种“在线”整合体,也有人从传播学的角度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模拟传统社会传播形式的数字化平台,或者说与现实社会并列的虚拟传播环境,一个虚拟社会”。无论怎样理解,“网络社会”都是一个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直观地看,网络空间展现的纯粹是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数字信息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交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网络社会不同的伦理道德特点。
(二)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
第一,网络社会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
道德标准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评价,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形式主要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道德活动范围受物理空间限制。道德交往一般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过程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交往的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道德评价标准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通过历史的积淀趋于稳定、统一,并带有民族性特征。而网络社会,网络化的道德交往是虚拟空间的反映,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道德关系不仅仅是熟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大量陌生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而对同一性质的行为,其道德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具有不确定性。
第二,网络社会道德行为的难控性
首先,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是离散结构,没有中心和界限,不受任何组织机构控制。其次,与现实社会交往主客体不同,网络化交往的主客体处于“无标识状态”和虚拟状态下,可以隐藏姓名、身份、年龄、性别二形象等,因而信用度、可靠性无从谈起,更无组织机构加强控制,交往形式以字符为介,是间接的、虚拟的、符号化的,可相逢不相识,人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或不约束自己。现实中人们不能或不敢做的事在网上可能会做,故非常自由和难于控制。
第三,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弱化
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者来维系。而网络社会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网上人的言行仅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遵从道德规范与否也不易觉察和监督,道德规范约束力大为减弱。
第四,网络社会道德的新要求
1985年,J·H·穆尔在《元哲学》杂志上发表《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的论文,指出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新的可能性的周围,存在着传统伦理学不能直接回答的一系列道德新课题。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新的人际关系、道德关系,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近数年间发生的并具有新的特点。人类社会道德规范在历史运动中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并在适用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发展同样也需要教养,网络行为也需要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而需要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构建适用于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
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使网民常常处于道德的冲突与选择中,而表现出网络道德行为的一系列问题。高职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活跃,是接受新事物的敏感人群,已融人网络社会生活,网络道德修养成为其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所在高职院校210名大学生进行了间卷调查,间卷涉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高职大学生,旨在了解高职大学生网络生活、网络道德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从而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一)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大学生对网络社会道德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54. 76%高职大学生认为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目前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不健全的,尚待完善,21. 9%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道德规范。
在网络生活实践中,92. 86%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需要法制规范;49. 05%高职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表示气愤;40. 48%的高职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没有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46. 67%的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是规范的,30. 95%认为自己的行为比较规范;55. 24%高职大学生对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表示非常反感;在网络游戏泛滥的今天,仍有51. 9%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无聊,浪费时间。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高职大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社会,理性地看待网络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其网络道德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