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心理学范文1
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噪音是许多学科所研究的课题,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主要研究噪音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对噪音的体验往往因人而异,有些声音被某些人体验为音乐,却被另外一些人体验为噪音。研究表明,与强噪音有关的生理唤起会干扰工作,但是人们也能很快适应不致引起身体损害的噪音,一旦适应了,噪音就不再干扰工作。
噪音是否可控,是噪音影响的一个因素,如果人们认为噪音是他们所能控制的,那么噪音对其工作的破坏性影响就较小;反之,就较大。
人们习惯于噪音工作条件,并不意味着噪音对他们不起作用了。适应于噪音的儿童可能会丧失某些辨别声音的能力,从而导致阅读能力受损。适应于噪音环境也可能使人的注意力狭窄,对他人需要不敏感。噪音被消除后的较长时间内仍对认识功能发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不可控制的噪音,影响更明显。
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指一定空间内的客观人数。密度大并非总是不愉快的,而拥挤却总是令人不快的。
社会心理学家对拥挤提出各种解释。感觉超负荷理论认为,人们处于过多刺激下会体验到感觉超负荷,人的感觉负荷量有个别差异;密度-强化理论认为,高密度可强化社会行为,不管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观众观看幽默电影,在高密度下比在低密度下鼓掌的人数多;失控理论认为,高密度使人感到对其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引起拥挤感。
处于同样密度条件下的人,如果使他感到他能对环境加以控制,则他的拥挤感会下降。一般说来,拥挤不一定造成消极结果,这与一系列其他条件有关。社会心理学家还研究诸如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家庭、学校、监狱等种种拥挤带来的影响和社会问题。
建筑结构和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住房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新晨
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家具的安排也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家把家具安排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亲社会空间,一类称为远社会空间。在前者的情况下,家具成行排列,如车站,因为在那里人们不希望进行亲密交往;在后者的情况下,家具成组安排,如家庭,因为在那里人们都希望进行亲密交往。
个人空间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呢距离,0~0.5米,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1.2米,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2米,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7.5米英尺,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往往引起反感。
环境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 校园绿化 环境心理学
校园绿化是大学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的外化体现。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城市环境艺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大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高校对校园绿化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大学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校园绿化是联系校内各功能区的必要手段,对增强和发挥校园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环境品质、营造人文氛围、改善景观时空分布格局等起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 校园绿化的含义
校园绿化创造的是物质环境,但它带给人的则是一种精神享受。这种综合性的自然艺术在其一年四季有规律的生长中“给人一种在绿色中孕育大自然的生命力的感觉”,使人处在这种生动逼真的自然环境中,能够感受到真正的大自然乐趣和世外桃源般的情趣,产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激发师生员工的思维意识和努力工作、学习的激情,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1]。
2 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它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2]。
3 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某高校绿化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与其周围的物质、精神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主要过程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寻求最佳刺激,再根据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在校园绿化设计中运用环境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在物质空间中的活动及人对环境的反应,将有助于设计出真正人性化的校园绿化空间环境。
3.1 环境知觉
环境知觉是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校园绿化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知觉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知觉。人通过环境知觉来感受和评价园林绿化景观。
3.1.1 视觉方面
通过构造形体变化、色彩变换、季相变化等来满足校园人的审美需要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热爱的心理需求。
(1) 形体变化。校园内绿化植物的形体各异,单株植物方面,有罗汉松的广卵形、马尾松和侧柏的圆锥形、油松的伞形、水杉的塔形、红叶李的的长圆形、合欢的扁球形等;丛植、群植植物方面通过有效设计形成自然的流线型、长方形、圆形及特殊字型等各色造型,丰富校园视觉美感及空间知觉,让人在游览校园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疲劳感,相反地能够有效地缓解人们的疲劳,愉悦心情。
(2) 色彩变换。校园内植物色彩以绿色为主色调,在此背景下还掺有红、黄、白、紫、蓝等色调,丰富整个校园的视觉美感。绿地反射的光线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而且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树木繁盛的校园绿色空间,可减轻和消除眼睛的疲劳,尤其适合于用眼较多的脑力劳动者(如老师及学生);此外绿色象征春天,青春,欢快,活力,理想与希望,能给人以宁静安全,休闲、平和的感觉,因此,它具有平衡人类心境的作用,是易于被接受的色彩。以绿色为底是该高校文化特色生动的展现。红色属于暖色调,视觉刺激强,使人感觉活跃、热烈、富于朝气,又使人感觉到发达、向上,同时红色又易联想到血液和火焰。“求知路”上间隔行植的碧桃,使人产生一种生命感、跳动感,加之“桃李满天下”的这种特殊象征意义,不仅给生活其中的校园人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利于提升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品味。同时红色也具有色彩的收缩感,如在次级道路上以羊蹄甲为行道树,使空间显得喧闹而有缩小感。白色是冷色与暖色之间的过度色,其明度高,色彩明亮,给人以纯洁、干净、明快、简洁的感觉。在植物造景中,白色花卉对园林色彩的调和起到重要作用,园林景色多喜好明快、开朗。校园内常在硬质建筑氛围中配置含白色花的树种,如楼群附近种植广玉兰、桂花等,可以使环境的色调明快起来而不显得单调枯燥。
(3) 季相变化。“春花、夏荫、秋实、冬干”是植物景观观赏的季相主题。
“春花”的花色和花香成为了观赏的重点,除了红色系列的木棉、扶桑、红花羊蹄甲、桃花、山茶等,还有黄色系列的含笑、夜合、银桦、蒲桃、麻楝;白色系列的菜豆树、小蜡、鸡蛋果、山茶、桃及蓝色系列的蓝花楹、南洋楹;紫色系列的苦楝、醋浆草等花色较为丰富。而含笑、玉兰、桃树、麻楝这些都属于香花植物,它们给校园增添了淡淡花香色彩,沁人心脾,心情舒畅愉快。
“夏荫”:校园内罗汉松、广玉兰、樟树、棕榈、垂柳、芒果、朴树、合欢、凤凰木、木棉等植物均具有较好的遮荫效果,在炎炎夏日下,为广大校园人提供了良好的庇荫场所。
“秋实”:校园内枸橘、柚子、枣树、葡萄、番木瓜、石榴、莲雾、人心果、柿、菜豆树等植物均在秋季结果,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挂满枝头的硕果能够给人以无限的希望;步行期间能够充分感受到收获的希望,给予人努力奋斗的信心。
“冬干”:常绿树种四季常绿充满生机,落叶树种却能应时而变,在冬天褪去满身的绿装,优美的干形和树姿是这个季节的主题,当前校园内所采用的落叶树种有近17种,包括木棉、垂柳、榆树、朴树、桑树、构树、苦楝、悬铃木等等。
3.1.2 听觉方面
校园内栽植的樟树、木棉、侧柏等鸟嗜植物能够引诱白头翁、斑鸠等鸟类,这种鸟声环境能不断提高校园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促进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这不仅实现了校园绿化的育人功能,也美化了校园生态环境。
3.1.3 嗅觉方面
在坚持绿色植物造景的前提下,还选择了一些无毒、无刺、无污染、无刺激性气味的树种,如在校门口栽植的桩景榕树由于处于校园主干道,且相对校门口的公路干道也较近,能有效发挥其抗有害气体和二氧化硫的功能,在改善净化校园空气环境的同时由于榕树属福州的乡土树种,在此栽植符合校园绿化中“适地适树”的设计原则,有利于植株的成长;类似的设计还有校园内道路两侧的行道树芒果、布置于“求知路”上的垂柳等。此外还选择有香化、净化功能,富于季节变化的树种,它们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学习疲劳、紧张、焦虑情绪,能陶冶师生的道德情操。观音湖内种植荷花,既与湖环境统一协调又由于其香味令人心情平和,整体看来制造出宁静休养的空间环境。 类似的芳香植物还有樟树、橄榄、广玉兰、桂花等。
3.2 领域性
领域有三个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其中的次级领域与我们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领域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
从领域感这角度,校园通过构建富有园林韵味的绿化特色,在绿化的背景上通过校训标语、名言警句等,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校的文化内涵、办学类型及办学特色,增强了师生的“归属感”。
3.3 私密性
私密性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即人对私密空间的选择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独处,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或几个人亲密相处不愿受他人干扰,或者反映个人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倾向。人们在静坐或聊天时,喜欢停留在视野开阔而本身又不引人注目和影响交通的地方,如湖心岛内通过植物配置以及景观小品设置等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减少环境的通透性,创造出完整而明确限定的私密空间。
3.4 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这些信息包括方向、距离、位置和组织等[3]。一个容易辨认的环境应有明显的路径、明确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在校园绿化过程中,植物作为园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与路径、节点、区域、标志、边界等环境意象的形成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植物本身可以作为主景构成标志、节点或区域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这几大要素的配景或辅助部分,帮助形成结构更为清楚、层次更为分明的环境意象。
3.4.1 路径――有序的植物景观意象
路径是整个环境意象的框架,无论弯曲还是笔直都应该是畅通顺达、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如在园林山庄的自然道路上种植桫椤这种保护植物,能有效强调顶点位置,也强化道路的走向效果。在道路两侧布置一定空间序列的植物能够围绕和连接不同的功能场地,在两侧有空间序列的植物的暗示下行进,让人感到安全。
3.4.2 边界――清楚的植物景观意象
园林中的边界不仅是指可分隔园林与外部环境的分界线,而且还包括园林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界线。校园内一般采用方形、球形灌木有机散置,形成相对模糊的边界,既起到空间界定作用,又不过分阻隔人与自然的亲近,可以有效地引导人流,实现空间的转换。
3.4.3 标志――象征性的植物景观意象
标志是一种特征显著、易于发现的定向参照物。如园林山庄内的桫椤,是一种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古树,它形成了校园内特有的精神特征和文化内涵,也形成了较好的视觉导向作用。
3.4.4 景观节点――引人入胜的植物景观意象
节点是引人入胜的植物景观意象,它的重要特征是集中。出入校园的这条道路是划分内外、转换空间的过渡地带,其两侧树种的形姿美丽、有较强的观赏性,植物配置集中简洁,视野通畅,给人明朗、兴奋的入口意象。而在校园内外的这个节点处,设置了一株富有乡土气息的榕树,对于游人来说则会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在游览结束后由于对入口原来的方位、配置、四周环境已形成熟悉感,而不再生疏,易于心理认同并感到安全。这种安全感的出口体验过程也有利于他们对游园全程的总结与回味。
3.4.5 区域――统一而又和谐的植物景观意象
区域主要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占有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如种植区,草坪区等。校园内区域的类型很多,与之对应的植物景观意象也就丰富多样。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出发设计都应遵循统一而又和谐的原则。以湖心岛为例,岛内主要种植垂柳、紫薇、山茶花、蒲葵,加之周边的水环境使得小岛更富有诗情画意,是广大校园人及游人休闲静谧的理想去处。校园西区放眼望去一片开阔的景象,这里是校园试验田的聚集区,它既软化了周边硬质的教学楼环境,也很好地体现了校园文化气息,让人油然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
4 结语
通过榕城某高校绿化现状的心理效应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在校园绿化过程中按照学校性质、师生的心理特点、功能要求和经济状况,营造出一个鲜明时代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多层次绿化空间,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校园精神与文化内涵,这不仅满足学校的发展和广大教职学工对校园绿化的新要求,也为大家提供一个更加优美、洁净的教育办学环境。在进行校园绿化设计时充分考虑校园环境的心理效应及校园人的心理需求,并结合其进行景观合理配置,将使高校校园绿化再上一个新台阶。
但同时,榕城某高校绿化设计作为个案,也难免会存在不足。在教工宿舍楼的绿化空间较小,一般为常绿乔木,而缺乏运动休闲绿地,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职工及其家属活动的要求,为他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运动场的绿化方面,大多只在场外栽植高大乔木,夏季运动员庇荫休息不便。这些设计使总体稍显失色。
参考文献
[1] 梁颖仪,刘管平.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绿化设计[J]. 广东园林,2006(6):16-17.
环境心理学范文3
1.1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必然的与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等专门学科紧密相关,但就具体的环境心理学理论来说,我国当前的研究课题还在进一步的规范与重建当中,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自从环境心理学在20世纪初的诞生到60年代的完全建立,相对来说有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的规定还是很模糊的,ProshanskyHaroldM.在HumanBehavior&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Research一书中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解释成“环境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式”,从概念本身来说,对环境心理学的说法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并未阐述清楚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者是谁,也没有说清楚环境心理学研究者的承担者是谁;再者,对环境静心理学研究的范式并未详细说明,是指环境对心理的影响?还是环境致于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各个对象的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始终像谜一样的存在着。但是有一种趋势,主要的涉及到对环境心理学与生态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园林设计在研究方法、方案设计上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这就造成了环境心理学的自身的矛盾,既要解决自身的研究方向问题,又要研究与其交叉学科的界限问题,这就为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综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界定主要的取向在于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在传统视觉之下的人文环境对整个人居环境的布局的影响,尝试着对环境心理学做一个明晰的解释,并应运于实际的操作当中。
1.2环境心理学理论所涵盖的必要要素分析
虽然环境心理学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很明确,但是对环境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因素,学术界有着一致的认可。这主要的包括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心理环境。本节就此三者进行简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环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创造的主要载体,围绕着整个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自然环境主要的包括水体、土地、植被、动物、矿物、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等等,这些物质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的条件。第二,建筑环境。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着人雕刻自然的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社会无时不刻的在创造着艺术形式,而这与环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还是属于洞穴,虽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创造物,但是因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变得温暖而更具人性化。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推动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群的产生,在科技水平的进步与人类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进一步的提高,人类对建筑的舒适度要求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结果。第三,心理环境。对心理环境的研究,学术界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但是详细分析,其实心理环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环境的真实影响,因为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环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烦躁的,但是对儿童来说,同样的环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温和的。
2与当代人居区域环境相关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因此,遵循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说环境心理学虽然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模糊的,但是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
2.1生态知觉理论
所谓的生态知觉理论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较看重人的先天遗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的理论内容是指人的直觉是一个过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环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主要的包括娱乐、安全的需求。这就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并对环境的好坏而产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们一般的都会选择植被覆盖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没有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和充足的水源,人们将会选择逃离该区域,另寻去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环境的喜好程度与环境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这就符合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们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对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由EgonBrunswik提出,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现实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这就必然与人类的后天学习能力相挂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以解决生活环境的问题。比如就客厅来说,从后天的知识结构中人们会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种设计理论,主要的是以某种功能为主导功能,并潜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对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之中,设计者往往会设计出比较大而且边缘比较广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对小区进行景观覆盖,其实潜藏的功能是缓解人的视觉疲劳。
2.3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没有具体的理论内容,但其主要的对形式和内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如果在小区的设计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环境处理法,环境就会被规划成合理的族群,塑造丰富的景观。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以及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结合以上三种设计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中景观的实际操作,对以下两个特殊场所进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
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龄因素,造成了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间的设计上,主要的应包括座椅、凉亭、方桌和简易运动设施的基础建设,并注意安全配套设施建设。因老年人性格各异,设计者要满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闲和娱乐等等的需求,提供观赏和园艺种植场所、简易运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并设置专门的老人托管所,为老人的安全负责。
3.2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心理素质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区设计中应该注重篮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羽毛球场和兵乓球场所的设计,在位置上应该远离车道、过道、走廊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条件考虑在内,以缓解因过度吵闹而造成的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4结语
环境心理学范文4
1环境心理学对区域环境创设的意义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指社会环境,更多的是指空间、建筑设计、空气质量等物理环境。环境心理学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积极的情绪,提高人的工作、学习效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每天长达8-9小时,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怎样的环境是对幼儿的发展真正有益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现有两种倾向:一种顺应幼儿的性格,认为幼儿性格天真活泼,环境中需要色彩艳丽的对比色,这样才是幼儿需要的环境;另一种则体现幼儿的个性,认为幼儿园的环境需要有童趣,所有设计要求多变,多用跳跃的线条或色块设计。
3~6岁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幼儿不断地探索世界、认识世界,与世界对话。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特点是:(1)具有形象思维,把观察到的事物简化,由此对事物进行认识。(2)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3)以自我为中心,逐步建立与他人一致的目标和生活准则,过渡到社会人。(4)渴望建立私密空间的本能。3~6岁的幼儿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在他们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中,不能忽略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以环境心理学为指南,可将心理学知识有效运用到区域环境创设中。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用环境心理学可以整合学校资源,引导学生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下有效互动,团结合作,使幼儿园环境发挥最大的功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环境心理学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
2.1生活环境的创设
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突出培养幼儿的各种基本生活技能,对自理能力较差,年龄较小,对家人较为依赖的幼儿尤为重要。为增强学生对幼儿园的归属感,减少新入园的幼儿的不适应性,幼儿园在空间设计上应该多使用纱幔、棉布等柔软的材料,营造出一种温暖的家庭氛围。在幼儿园的整体风格设计上,可以以梦幻的童话为主题,广泛使用夸张、灵动的动物形象,拉近幼儿园与学生的距离,让幼儿主动亲近学校,减少对学校的抗拒心理。其次,为增强幼儿园的生活气息,使幼儿对学校更为依赖,幼儿园可以创设独属于幼儿的生活区域,例如在墙上张贴每一个孩子的照片,允许学生带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进校,并放置在指定的地方等。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幼儿园必须将各个生活区域分割开来,例如午休房、食堂、玩具区等,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做合适的事,培养幼儿生活自理、作息规律的生活方式。
2.2游戏环境的创设
游戏是幼儿参与社会生活,获取人生智慧,调整心理健康的宝贵经历,幼儿在熟悉幼儿园环境后,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与人交往的需求也迅速发展,幼儿园必须重视幼儿这一发展特点,在环境创设方面突出童心童趣,拓展幼儿的游戏空间,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为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空间和资源,教师可以将生活区与游戏区相结合,例如,在玩具区设置美工区、益智区、音乐区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区域,增强各个区域的互动,让学生在有限的区域内体会到更多的游戏乐趣。剪纸、画画等美术类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手指灵活度;积木、迷宫等益智类游戏条件要求低,学生自由度大,可以锻炼幼儿的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幼儿园将不同类别的游戏结合使用,可以有效地分配物理空间和人力资源,创设灵活自由的游戏环境。
2.3学习环境的创设
为培养幼儿良好的求知探索态度,鼓励幼儿好学好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幼儿园应该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可以使用竹子、藤条等古色古香的材料,也可以使用钢丝、齿轮等现代的工业材料。同时,为了增强学生之间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幼儿园可以以主题的形式布置学习场所,例如在“海底世界”这个主题下,教师可以广泛使用蓝色,再穿插各种色彩缤纷的小鱼图片,让幼儿感受到海底世界的美好和绚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2.4运动环境的创设
幼儿大多活泼好动,室内的游戏例如堆积木、拼图等无法满足幼儿的运动需求,因此幼儿园要拥有一定的户外空间,充分考虑幼儿园的绿化条件,结合周边特点,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运动环境。除了一般情况下必备的跷跷板、滑滑梯等幼儿运动设备,幼儿园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设计一些野趣环境,让幼儿亲近大自然,体验运动的乐趣。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以在大厅的横梁上悬挂多功能秋千,充分利用空间,或者设置一面简单安全的攀岩墙,锻炼幼儿的力量和肢体协调能力,满足幼儿多种运动需求。然而由于幼儿年纪小,身体脆弱,易受伤害,幼儿园在设计运动设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保证?W生的人身安全问题,例如在地面铺软垫,部分运动(如荡秋千)由教师带领开展,降低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2.5文化环境的创设
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热爱阅读,自主阅读。幼儿园应该设置相应的文化环境,建立阅读角和幼儿图书馆,根据幼儿的年龄提供相应的读物,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阅读,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带自己喜欢的书籍与其它同学共享,鼓励幼儿之间的交流学习。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幼儿园在阅读区要设置柔和的灯光,使用良好的隔音材料,还可以摆放舒适的小沙发、小坐垫,让幼儿可以舒适地阅读。
2.6公共环境的创设
公共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一部分,以班级为单位的行政管理方式使得公共环境缺乏相应的负责人,因此这些走道,门厅,楼梯等公共区域缺乏合理的开发,幼儿园可以以一种开放的观念来布置这些公共环境,充分利用资源,拓宽幼儿的活动范围。在走廊的墙壁上,可以张贴幼儿生活、学习、运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提醒家长注意,也可以设置空白的墙面,让幼儿自己在上面随意创作,尽情发挥想象力。在楼梯上,幼儿园可以在每个阶梯上贴满行为准则,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不断强化自己的礼仪教育。
环境心理学范文5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城市公厕;四觉;空间设计
1我国城市公厕发展现状
我国许多城市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城市的快速发展期,在此期间城市规模、环境、交通都有了显著提升,人民经济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将目光聚焦在了发展明显滞后的公厕上,我国近年来始于各大景区的厕所革命逐步扩展到了城乡,城市中新建、改建公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城市公厕在解决人生理层面的基本需求后,人们对于城市公厕会开始追求更高层级的精神层面需求,未来人们对于城市公厕的需求更多会是来自心理精神方面,同时基于心理精神需求的建筑设计也是未来建筑精细化设计的大势所趋。
2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环境心理学理论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由建筑学和心理学结合衍生出的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分析人在所处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以及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更深的层次来看环境心理学这门跨专业交叉学科,其更关注环境与人的行为以及心理的相互影响。通过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在建筑设计中可利用相应的设计手法来满足人对建筑空间环境的需求,这里所指的人对建筑空间环境的需求是指:人在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基于生理感受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并由此而生的一些需求。
2.2环境心理学与人的“四觉”
人的生理反馈机制有“五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味觉,对于建筑空间来说,人可以通过其中四种来感受即:视觉感受光影和色彩;听觉感受声环境;触觉感受材质触感;嗅觉感受气味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通过分析环境中人的心理感受以及所产生的需求,并以此为切入展开建筑设计。通常环境中人的心理感受源于人对环境的生理反馈,在建筑中人对空间环境的生理反馈源于生理反馈机制的“四觉”即: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嗅觉,所以在基于境心理学的建筑设计时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2.3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视觉是人步入环境中首先接收到讯息的感官系统,通过视觉系统人可以感受到空间的光影以及色彩。光是人实现其视觉功能的基本条件,在光的照射下,人们才能看到物体,所以光可以直接影响人对环境的认知,环境中光与影的关系会对人在心理上产生直接影响。纪念性建筑中常用大面积阴影来营造肃穆的空间环境;色彩是在光线充足时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的因素,人的生理结构对色彩十分敏感,对于不同的色彩会在心理上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医院中大面积冷色调的使用,能够让处于其中的人在心理上感到平静,营造出安静的空间环境。听觉是人在步入环境中紧随视觉之后接收到讯息的感官系统。人在一个安静环境中可以让心情平静,更容易进行交流、学习等活动,在图书馆中会营造出安静的环境;相反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会感到兴奋,在市井的市场中,并不会刻意去隔绝外部环境的噪音。触觉是人在步入环境中身体与环境中材料的接触后,接收到的感官反馈。环境中对人在触觉上的影响来自于环境中所使用材料的肌理,在生理上人触摸材料的肌理产生触感,在心理上触感影响人对空间的感受。在气候寒冷的北欧,通过木材的使用令使用者在心理上感到温暖。嗅觉是人在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停留接收到的环境讯息,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环境中,气味是人与空间环境进行交流的一种介质,不同的气味对空间内人的心理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有的气味使人心情愉悦,有的气味却能使人心生厌恶,在一些空间环境中会通过人造香味令人心情愉悦愿意久留。大型商场通过使用香氛营造令人愉悦的嗅觉环境,令人可以在此驻足购买。
3城市公厕设计原则
3.1空间光环境与色彩设计
视觉上公厕空间的设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①空间的光环境;②空间的色彩。空间的光环境会影响到其中使用者心理的安全感和私密感,因此城市公厕的采光方式以及光线强度均会对其中的人在心理上造成不同的影响。城市公厕中白天可以通过天窗或高窗的方式引入自然光,在保持私密性的同时,满足人们心理对安全感的需求,将自然光引入到室内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同时在潮湿的厕所中也能给予人们在生理以及心理上温暖;夜晚自然光不能满足空间采光需求时可以通过人造光进行补充,亮度和色温可调是人造光的特性,在城市公厕中选择色温偏暖,强度充足的人造光给使用者在心理上带来温暖和安全感。另外,空间中的色彩能对人的视觉造成最直接的冲击,所以色彩也是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方面。建筑空间中的色彩按照所占面积的多少可以分为,背景色,装饰色,点缀色,为了避免视觉上的混乱,建筑空间中的色彩个数以不多于三个为佳。城市公厕中背景色使用冷色可让其中的使用者心理平静,同时冷色可让空间显得干净整洁;装饰色辅以暖色,缓解大面积冷色“冷”的心理感受,让使用者在经过某个空间节点时心理有“暖意”,在此节点以暖色展开形成舒适的空间区域;点缀色可以大胆的选择较重的深色,来稳固空间氛围,防止空间过于活跃。这三种颜色的搭配需同时考虑,以达成和谐的色彩组合。
3.2空间声环境设计
听觉上公厕空间的设计同样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外部噪音的过滤,而是对内部声环境的营造。噪音会令人感到不安,更有甚者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对于城市公厕中的使用者而言,在心理上他们渴望内部的静谧性带来的领域感和私密感。城市公厕对外部噪音的过滤可以采取两种途径:①从平面整体的规划布局进行控制,将使用空间设置在远离城市噪音源的一侧,这样噪音会通过其他空间的衰弱再传入使用空间;②从传播途径上进行控制,在公厕外围设置吸音物,例如植物或是构筑物,或是在建筑用料上,使用隔音效果好的混凝土或实心砖等材料。通过规划布局和控制传播途径有效过滤掉城市噪音后,在城市公厕内部可以通过音响系统人为播放轻音乐,营造出轻松惬意的内部声环境,让城市公厕中的使用者心情放松愉悦,更利于方便。
3.3空间材料肌理选择
触觉是空间属性具象化的表达方式之一,不同的材料肌理赋予空间不同的属性,不同的属性给予使用者不同的空间体验,空间是材料肌理表现的舞台,适宜的材料肌理会成为空间的闪光灯。城市公厕空间环境中的材料,依照在空间中使用的位置分为三类:①空间构成材料,即空间中各个“面”的用料,例如面砖、地砖;②家具构成材料,是人在空间中必须接触的材料;③点缀构成材料,即空间中局部“亮点”用料,例如金属饰条。城市公厕的空间构成材料瓷砖或石材为佳,冰冷的触感令“急切”的使用者心理平静,且瓷砖和石材有出色的耐久性,对于城市厕所来说是十分适合的材料;家具构成材料,作为必须接触的材料可选择木料这种在触摸时给予使用者心理温暖的材料,拉近人与空间的距离,带来安全感,不过在公厕中木材需进行水处理;点缀构成材料,可进一步选择布料之类亲人的材质,加强空间的亲近感,也可以选择金属材质提亮空间亮度。
3.4空间嗅觉环境营造
嗅觉是人深入空间后的感受,对人在空间中停留的时长造成影响,生活中,人本能对美好气味亲近,对臭气避而远之。在舒适的嗅觉环境中,人的心理可以产生安全感,拉近人与空间的距离;在臭气熏天的环境中,即使视觉、听觉、触觉上再美好,人们也不愿停留。城市公厕在传统中是一个气味不太美好的地方,所以在现代的城市公厕室内空间环境中,嗅觉环境的营造尤为重要。关于城市公厕的嗅觉空间营造,可从三途径进行:①空间设计,在建筑设计之初通过布置门窗在室内形成空气对流的环境,利用自然的风压更新室内空气;②设备布置,在自然风压不够的情况下,使用人工换气设备更新室内空气,需在每个隔间中布置一个换气口,方可在源头对异味进行控制;③人工造香,在新室内空气的基础上,通过人工造香在室内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气味,令其中人心理放松,获得安全感,对于人工造香需要注意香味以清新淡香为佳,香味需持续性挥发,例如在东南亚厕所常用无火香茅草香薰人工造香。
环境心理学范文6
1.1幼儿园室外环境
幼儿园室外环境是指和幼儿园室内环境相对的空间,主要有室内外过渡空间与室外空间这两大类。按室外环境所包涵的环境性质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例如建筑小品与雕塑、各类标志物、景观绿化等,它不但包括构成环境的各元素的单体设计,同时也要研究各元素间彼此制约互相衬托的整体关系,元素组合所构成的空间与空间的关系进行合理规划表现独特的创作意图。
1.2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学科,以社会文化环境为前提,以人类行为结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得出观点:人与社会环境有机结合,彼此的联系与影响呈现双向性。从目的来看,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指向就是探索出人们理想中的环境并不断地完善它。这里的环境不单指的是社会环境也包括物理环境,例如空气污染、噪音、拥堵等等。
2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的作用
2.1帮助幼儿认知世界
在幼儿园室外环境中,幼儿通过与各种建筑、游戏装置,总体环境进行接触和交流,培养了幼儿对外界的想法和感知。合理的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能够对幼儿的各个感官进行刺激,让幼儿最大限度地接触和感知大自然,并激发幼儿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帮助他们认识和感知世界。幼儿园室外环境是幼儿认识自然的窗口。在室外环境中,依靠自然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特点,幼儿可以接触和认识不同的动植物,观察动植物的季节变化,探索自然规律。因此,在设计和建造幼儿园室外环境时,需要尽量优先选择变化性强的素材,比如季节变化差异较大的植物等,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好奇心,吸引幼儿进行持久性学习,促使幼儿形成独立认知,培养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2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由于生理上的发育特点,导致其还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性格也正处于发展中。他们好动性与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与观察,爱模仿。所以在幼儿园室外环境中,要针对以上几点设计与幼儿相适应的环境,保证孩子们能健康成长。首先,就是要保证环境的安全性,室外活动场地的材质要耐磨防滑,布置游戏器械的场地下也要采用弹性材料防止幼儿摔伤;第二,幼儿园环境设计应积极明快,规避不良心理暗示等消极影响,例如环境装饰以明亮色调为主,避免出现大面积压抑、灰暗的颜色,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严格遵循国家标准筛选建筑材料和装饰原料,禁止采用有毒有害材料,刺激性材料应严格控制用量,建造完成后,须确保安全才可投入使用,避免对幼儿情绪和健康造成危害;第三,考虑到幼儿热衷模仿的心性特点,装饰室外环境时,可以适当增加具有一定可模仿性的素材和设计,于无声处发挥教育作用。幼儿园环境是幼儿进行学习和活动的空间基础,要想发挥环境影响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幼儿园环境设计就必须立足于幼儿心理特点,深度考虑幼儿天性,结合幼儿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考虑到儿童活泼好动、喜欢探索的特点,室外活动场地要营造成形式多样的活动空间,避免单调。在通往室外的环境中设置灰空间,让幼儿在屋顶的遮盖下观察和风细雨、日照与光影的变化;空间材质的变化,封闭温馨的室内空间到自由宽敞的室外活动场地之间的转换让幼儿的心理感受也由安全舒适逐步转变为自由欢快。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悉心安排各个空间的功能与特点,确保游戏场所富有趣味性、休息场所富有舒适性、教学场所富有吸引力。据科学统计分析,幼儿时期形成的对世界的思考能够深刻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良好的户外环境,加上老师的有意引导,才能够让幼儿主动去对事物和环境进行探索,对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做合理规划。通过和环境进行交互,提高和环境相处的经验,这对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有很大的帮助。
3环境心理学与幼儿园室外设计的关联
3.1应用环境认知理论,突出室外环境布局实用性
环境认知是一个过程,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合而成,即在日常空间环境中,不断收集和积累位置信息、现象属性信息等内容,然后通过编码和存储形成可供日后解码、使用的认知信息。环境认知信息具体指事物所处位置、方向、间隔距离以及组织因素等,具有清晰辨识度的环境需要有明确的路径和边界以及醒目的节点与地标,幼儿与成人年龄上的巨大差异,导致对环境认知上也不同。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完全形成,所以在认识空间事物上会受到知觉和个人直接感性经验的制约,幼儿方向感弱又不识边界,所以在幼儿园内室外环境设计中要设置一些简洁而又形象的节点标志,有助于他们良好认知的培养。在幼儿园入口的地方可以设计一些生动的卡通形象减少幼儿对环境的陌生感,让他们对幼儿园产生探索和了解的兴趣;在入口立面上可以采用一些轻快明朗的色彩,再结合有趣的图案进行设计并与庭院、建筑相结合形成一个由点到面的完整体系。另外,对于幼儿来说,相对于室内私密安全的空间室外环境则过于复杂,他们需要一些形象的色彩和符号来起到导向作用,例如可以在地面或墙面上绘制具有导向意义的图案来增加交通流线的明确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幼儿在室外行走玩耍时的乐趣。选取植株高度介于40~60厘米之间的小型常绿灌木,以活动场地建筑墙体为区域,种植绿化带,这种尺度的绿化配合低矮的花台能让幼儿仔细地观察灌木的生长与变化,同时可以增加视觉空间层次感。在场地空间充裕的前提下,可选取适量大型乔木打造层次性自然景观空间,扩展幼儿视野,增加幼儿活动乐趣。在室外面积足够的基础上,选择塑胶运动场地时,应该注意场地的朝向是否能让孩子们接触到阳光、在夏季时能否有遮阳地方、该场地是否处于建筑风口影响范围;受地理因素影响,我国冬季普遍盛行西北风,建筑风口将严重阻碍活动场地正常使用;在绿化方面,建筑遮挡会影响半包围场地的日照条件,造成光照不足,时长受限,建议适当考虑喜阴植物。后勤入口在室外规划设计也十分重要,物资、垃圾运输车等在出入幼儿园后场时,会带来安全隐患。因此,设计机动车行驶路线时需要躲避幼儿活动区域,尽量避免与幼儿出入园路线重合。后场通道隔离,可以采用砖砌墙体,也可以安装1.2米~1.5米高的木质栅栏,并配合绿色植物打造隔离墙,可选择攀爬类植株装饰栅栏、选择小型灌木装饰周围。如此,后场即被打造成一处景观,既改善了园区环境,又扩大了垂直绿化面积。
3.2应用环境知觉理论,促进室外环境功能完整性
环境知觉方面主要研究的是“多种知觉体验”,也就是以视、听、嗅、触、味等为代表的人类感官知觉对环境信息的收集。收集到环境信息之后,知觉主体依据自身经验,结合各知觉之间的影响与联系,融合知觉对象自身特点与背景,构建自身对环境的认知和感觉。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关注儿童知觉的各个方面,结合幼儿的知觉体验进行设计有助于形成丰富的环境,从而改善人对环境的体验,设计出符合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需求的空间环境。幼儿园室外设计应遵从自然和以人为本这两大基本原则。室外布局多用植物来划分各个层次的空间,活动区吵闹,在学习与休息区就要闹中取静,防止幼儿注意力被分散。同时,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需要具备充足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满足幼儿身体发育需求,促进幼儿良好心性培养。在听觉方面,无论是雨打芭蕉还是蛙鸣蝉噪,都是表达各类环境的有力因素,可以烘托不同的时节气氛,特殊的声音可以激发好奇心,吸引幼儿进行视觉探索,还可以解码认知,帮助幼儿回忆特定地点或经历。在触觉方面,不同质感可以唤起幼儿不同的情感反映。幼儿是室外环境的使用主体,为保证实用性,设计室外环境时必须考虑幼儿心性特点,如草地、沙池、碎石、塑胶场地、土路、蹬道等,可以按照其功能性的需要分别布置在园内的不同角落。例如我们可选择性的开放一部分绿地,除去封闭绿篱,留出大面积草坪让儿童可以任意玩耍翻滚,给儿童一个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儿童经常行走的道路要考虑安全性,地面应平坦、防滑,宜采用软质地坪。在活动区域,特别是游戏器具集中区域,应全面设置防护性软质地坪,避免或减轻幼儿跌倒、坠落造成的身体创伤。幼儿园室外环境是幼儿认知自然的主要途径,在这里幼儿可以体验季节变化,感受季节特征,认识并了解自然规律,在这里幼儿初步建立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开始培养学习和探索能力。植物能使幼儿身心愉悦,开放思维,拓展心胸。所以,设立室外种植园区是个不错的选择。引导幼儿参与建立种植区,既能够锻炼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紧密幼儿与自然的联系,培养爱心观念。按照不同的年龄,让孩子们负责照顾种植园区的植物,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体会付出的艰辛与收获的不易,培养感恩意识。在幼儿园中室外环境色彩搭配上应注意对儿童感知、认知的回应,鲜艳轻快的颜色可以使幼儿产生乐观的心态。室外环境对幼儿来说富有乐趣,景观又多以绿调为主,难以持续吸引幼儿注意力。因此,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需要重点抓好节点建设,利用明亮的暖色调装饰进行搭配,形成色彩冲击和跳跃,从而激发幼儿感官活跃性,持续吸引幼儿注意力;大型玩具的陈设,也要避免呆板单调的色彩设计,除了要与所在空间形成差异性色彩搭配以外,其自身颜色也需要具备一定变化,并且可以利用装饰物形成色彩碰撞,制造轻松明快的心理环境。室外除了幼儿活动区域,还存在一些幼儿不宜靠近的危险空间,应搭配具有警示性的色系。
3.3应用空间行为理论,完善室外环境设计合理性
在空间行为理论方面,个人空间意识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性格尚未定型的幼儿,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相互空间意识,他们之间的相处距离通常都在亲密距离范围内(0-0.5m)。幼儿室外环境多开敞无阻为他们嬉闹玩耍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幼儿在心理上也有私密性的需求,部分孩童性格内向更喜欢待在能使他们平静情绪,集中思想的空间里。因此,游戏空间应根据幼儿个人空间尺度进行设计,如此,既可保护幼儿个人空间,又便于幼儿开展密切合作与交流。另外,游戏设施需要体现不同年龄层幼儿的空间意识变化,依据不同的需求创设不同层次的领域性空间,使整体空间更加协调。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身体跟心理等多方面成长。研究发现幼儿在游戏行为中最喜欢钻和爬,并且倾向于待在小空间里,比如帐篷、游乐设施里的小洞穴,因此可以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融入洞穴元素,这样既可以满足幼儿的领域空间需求,又可以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创新意识,还可以提升幼儿活动趣味性。观察幼儿活动可以发现,他们会习惯性结成群体,各自独立活动。“大多数游戏并不具备预先组织性。游戏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幼儿在聚集之后,发现其他小朋友在进行游戏,或自身产生游戏冲动,这种游戏发生与否并不具备预先确定性”[4]。由此来看,将游乐设施集中布置在一个场地里,并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应该按类型适当地分散,这样既可以避免单调又能提高设施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