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开两个处苞过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连开两个处苞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连开两个处苞过程范文1

目的了解广西山银花种质资源状况,旨在选育良种。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和标本资料,并到实地访问、观察。结果与结论广西山银花野生种质资源丰富,但多数资源量在迅速减少,亟待保护;栽培区域主要分布在马山、忻城和资源县,马山、忻城两县以栽培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为主,资源县以栽培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为主;栽培区的种子、种苗来源复杂,发现有开花早、产量高的优良单株或类群,但平均产量较低,良种选育工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 山银花 种质资源 广西

Abstract:Objective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breeding, understanding germplasm resources of Flos Lonicerae in Guangxi. MethodsThe relevant documents and specimens were consulted, and the fields were visit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Wild resources of Flos Lonicerae is rich in Guangxi, but most of the resources quantity is reducing rapidly, and the urgent protection of Wild resources of Flos Lonicerae must be carried on. Cultivation areas in Guangxi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uch counties as Mashan,Xincheng,Ziyuan. Cultivation varieties in Mashan county and Xincheng county are mainly Lonicera hypoglauca Miq.. In Ziyuan county, 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 is the main cultivation variety. The seeds and seedlings of Flos Lonicerae used in the cultivation areas are mixed, early blossoming and high output fine inpidual or class group have been discovered. But the average output is lower. Seed selection of fine breed becomes urgent.

Key words:Flos Lonicerae; Germplasm resources; Guangxi

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山银花为同属植物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 和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 DC.的干燥花蕾。而在此之前,忍冬、红腺忍冬和华南忍冬的干燥花蕾均作为金银花被《中国药典》收载,由此可见,山银花的3个来源植物中有两个是原金银花项下的。山银花与金银花一样,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1],是银翘解毒丸(片)、犀羚解毒丸(片)、银花口服液、Vc银翘片等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近年来,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保健品、化妆品和兽医用等方面。因此,山银花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广西忍冬(金银花)野生资源和人工栽培不多,但却是山银花的主产区之一,年产干花1200 t左右。目前广西山银花商品药材90%以上来源于栽培,栽培种质的好坏是影响药材产量、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发展广西山银花生产,筛选适合广西栽培优良品种,笔者于2004~2005年对广西山银花的种质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

1 调查方法

首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及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广西植物研究所和广西药用植物园等标本馆(室)收藏的山银花标本资料;在实地调查之前,向产地的医药公司、药材收购部、科技局、林业局、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及花农了解当地山银花的野生分布、种质类型以及人工栽培历史、栽培种、栽培面积、种苗繁育、种植技术、产销情况等;实地对各产区野生生长或大田栽培的山银花进行观察:植物学形态特征、野生或栽培环境、产量等,拍照、压制标本、收集引种,并进行种质鉴定。

2 调查结果

2.1 野生种质资源红腺忍冬、灰毡毛忍冬和华南忍冬在广西均有广泛分布,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根据他人早年的报道资料[2,3],并结合本次实地调查,现将3个种的主要特征、分布和生态环境等整理如下:

2.1.1 红腺忍冬藤本,小枝、叶柄和总花梗有短柔毛。单叶,对生,全缘,叶片卵状矩圆形,长3.0~12.0 cm,宽1.2~7.5 cm,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叶面绿色,叶背淡绿色,有短柔毛和较多桔红色腺点,叶柄长达1.0 cm。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总花梗比叶柄短或长;苞片钻状,短于或与花萼等长,有毛;小苞片卵圆形,长为萼筒的1/3,有睫毛;萼筒无毛,齿狭三角形、长约0.1 cm,有毛;花冠长3.0~4.5(~5.0)cm,白色黄色,稀为红色,外面疏生微毛和腺毛,稀光滑,筒部与檐部近等长;花柱无毛。花期3~5月,少数8~9月第2次开花。主要分布于临桂、贺州、昭平、梧州、苍梧、藤县、容县、玉林、桂平、横县、邕宁、南宁、宾阳、上林、马山、武鸣、隆安、崇左、宁明、龙州、田阳、德保、靖西、那坡、凌云、宜州、都安、大化、忻城、三江等县市。生长于丘陵及山地灌丛或疏林中,海拔200~700 m。

2.1.2 灰毡毛忍冬大藤本,小枝、叶柄和总花梗有短茸毛,稀夹以腺毛,枝后变为粟色,光亮无毛。叶片卵形或披针形,长4.0~14.0 cm,宽1.5~7.5 cm,先端钝尖或渐尖,基部圆或近心形,叶面无毛,叶背密生灰色毡状短茸毛,夹以少数黄色腺毛,叶柄长达1.2 cm。花序通常生于小枝的顶端和叶腋,多花;苞片钻状,与花萼等长或稍短,有毛;小苞片卵形,长约为萼筒的1/2,有毛;萼筒无毛,齿狭三角形,有毛;花冠长3.5~4.5(~6.0)cm,外面疏生腺毛和倒向微毛,筒部长为檐部的两倍;花柱无毛。花期6~7月。主要分布于乐业、罗城、融水、龙胜、资源、全州、兴安、灵川、灌阳、富川等县。生长于山谷溪流旁、山坡、山顶预混交林内或灌丛中,海拔500 m以上。

2.1.3 华南忍冬藤本,小枝、叶柄和总花梗被灰色短柔毛。叶片卵形或短圆状披针形,长2.0~8.0 cm,宽1.0~4.0 cm,先端急尖或近圆形,有小短尖,基部圆或近心形,叶背有短柔毛,边缘有睫毛,叶柄长达1.2 cm。花序腋生或顶生,总花梗长达1.5 cm;苞片钻状,与花萼等长或稍短,有毛;小苞片卵形或圆形,有毛;萼筒被短柔毛,齿狭三角形,长约0.1 cm,有毛;花冠长2.5~4.5(~5.5)cm,外面有短柔毛和腺毛,筒部稍长于檐部;花柱无毛。花期4~5月。主要分布于北流、陆川、博白、横县、邕宁、上林、南宁、上思、防城等县市。生长于丘陵地的山坡、杂木林和灌丛中及村边路旁或河边,海拔800 m以下。

除以上3种外,广西忍冬属植物中还有一些未被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种也作为山银花收购和使用。如:毛柱忍冬Lonicera dasystyla Rehd.,大花忍冬Lonicera macrantha (D. Don) spreng.,净花菰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 subsp. nudiflora Hsu et H. J. Wang,皱叶忍冬Lonicera rhytidophylla Hand.-Mazz.,短尖忍冬Lonicera esquirolii Levl.,黄褐毛忍冬Lonicera fuvotomentosa Hsu et S. C. Cheng等,在此不一一详述。

广西山银花野生种质资虽然十分丰富,然而近年来却遭到相当严重的破坏,多数资源量在迅速减少。在靖西、德保、隆安、大化、都安、临桂、富川等老产区调查发现只在一些较偏僻的地方尚有零星分布。20世纪60~70年代全区每年可采集野生干花150~200t,而据业内人士估算现在每年只能采集到干花60~80 t。分析其遭受破坏的原因:①由于人口增长,人为活动加剧,大量地开荒造地;②产地大规模开展山羊养殖,过度放牧;③近年来一些制药企业大量收购山银花藤蔓作为原料,而由于野生资源大多权属不清或无暇跟踪保护,群众通常是整株连根挖起出售,连年毁灭性采挖导致资源难以再生和恢复。2004~2005年笔者在大化县七百弄乡和临桂县会仙镇进行调查时均发现有药材老板设点收购山银花藤蔓,而且需求的数量亦十分巨大。

2.2 栽培区域及栽培种从1964年开始,南宁药材站中药材生产技术人员协同横县、钦州、马山等县医药(药材)公司生产技术人员、药农积极开展野生山银花变人工栽培的试验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摸索到藤蔓扦插繁殖栽培的技术。1970年由南宁药材站组织南宁经济区28个县医药(药材)公司中药材生产技术人员在马山县加芳乡召开了山银花生产现场会,将马山经验推广;紧接着1971年由广西区材公司组织的全区山银花生产现场会亦在马山召开。两次会议的召开,拉开了广西山银花大面积人工栽培序幕。

目前,广西山银花栽培区域主要分布在马山、忻城、资源、全州、都安、田阳、隆林等县。其中以马山县的加芳、古寨、金钗、古零、里当以及忻城县的北更、红渡、遂意、城关、新圩、古蓬、果遂等乡镇的栽培面积最大,这些乡镇大多位于两县交界,基本连成一片,栽培面积约为4 000 ha,年产干花650 t左右。此栽培区属喀斯特地貌,是广西有名石山地区,一般是在大石块的周围或石缝中挖穴进行栽培,以大石块作为山银花藤蔓攀援的支架。栽培种主要为红腺忍冬。桂北的资源县是广西山银花另一大产区,主要集中在该县的梅溪、资源、中锋、瓜里、车田等乡镇,栽培面积约为2 300 ha,年产干花400 t左右。此栽培区为广西高海拔、高寒山区,多是利用稀灌木丛作为攀援物,或选择坡度较大处,沿山坡水平线修筑高位梯级畦,在畦上种植,修剪培育成直立型花丛。本区栽培种主要为灰毡毛忍冬。其它地区如隆林、田阳、都安、全州等县均有零星栽培,面积在700~1 000 ha之间,年产干花100~150 t。栽培种除了红腺忍冬和灰毡毛忍冬外,还杂有部分华南忍冬、毛柱忍冬、净花菰腺忍冬、黄褐毛忍冬和忍冬(金银花)等。

2.3 栽培区种子、种苗来源

广西山银花人工栽培虽然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然而,大多数为群众自发性的种植,一直以来并没有系统地对山银花的种质资源进行过评价与选育。相对而言,湖南省的科技人员在山银花的选育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头,他们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灰毡毛忍冬自然变异优株(花蕾多、产量高、花蕾期长、采收方便、药材色浅质优、适应性广、抗病虫害能力强)作为接穗,以灰毡毛忍冬和同属植物细苞忍冬或忍冬作为砧木,通过嫁接选育出无性系“湘蕾金银花”,并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基地[4]。而到目前为止,广西山银花栽培区没有自己的当家品种,没有规范的种子、种苗市场,花农在发展种植时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种苗:①采挖野生苗;②分株繁殖育苗;③自采种子进行播种育苗;④自采藤蔓进行扦插育苗;⑤直接在花丛旁用泥土压盖藤蔓进行压条育苗。引种或繁育种苗过程中对种质未加甄别和筛选。所以,栽培区的种子、种苗来源是非常复杂的。

种质不纯、来源复杂致使广西山银花栽培群体野生性状明显,植株间表现参差不齐。多数植株的产量较低,但亦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高产的单株或类群。如: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花农李华勤8年前在其住房旁边种植的一株红腺忍冬,从种后第5年开始每年都可采收到鲜花30~40 kg;在他栽培的地块内,每年能采收8~10 kg鲜花的单株比比皆是。另外,本次在忻城、马山等产区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些开花特早的单株,据当地花农反映其在每年2月上、中旬就开始现蕾,3月上、中旬即可采收。而绝大多数植株则要到4月份以后才会进入采收期。早开花、早上市,才能在市场上抢占先机,这也应该作为广西山银花种质资源收集评价的主要因子之一,对选育种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3 小结

广西山银花野生种质资源丰富,但遭到破坏十分严重,多数资源量在迅速减少,亟待保护;栽培区域主要分布在马山、忻城、资源等县,马山、忻城两县以栽培红腺忍冬为主,资源县以栽培灰毡毛忍冬为主;种质不纯、来源复杂是导致广西山银花栽培产量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调查广西山银花种质资源入手,进而收集引种、对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合广西栽培的高产优质品种,并制定种子、种苗质量标准,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21,152.

[2]方鼎. 广西中药金银花的调查[J]. 医药科技资料,1978, (13):12.

连开两个处苞过程范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的9个生字。

3.体会文章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为什么说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累累硕果是需要在夏天用力生长才能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夏天里的成长》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

由果实累累的秋天自然引出夏天,为出示课题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1:自读要求。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本课的生字,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并指导个别语句的语音语调,为学生做好范读。

3.学生齐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4.自由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5.简单说说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

学生多次读文,可从读中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

出示课件2: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齐读这句话)(板书)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讲述的呢?(板书: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而明确文章是从植物、动物、山水、铁路、马路等方面描写“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句话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句话写的。

2.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把握整体。

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夏天,来共同学习《夏天里的成长》这一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学生回忆,快速走进文本。

二、研读第2自然段,感受成长。

1.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出示课件3:自学提示。

①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些生物?它们各有什么变化?

②这些生物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共同特点?哪些词能说明这个特点?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3.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

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

自主感悟的能力。

4.出示课件4—6:交流提示。

(1)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①“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说明生物生长的速度怎样呢?(快 很快 迅速)

②在朗读

“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这几个词语的时候,要读出节奏感,稍快。谁愿意来试试。

(2)(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竹子、高粱)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①这几句话中提到了那些生物的生长?

植物:瓜藤、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苔藓、草坪、菜畦

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②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生物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长出几寸 多出半节 长满了 变成了 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3)出示课件5:“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①昨天、今天、明天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三个词语的使用,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

②你能仿照文中的句子用上“昨天……今天……明天……”说一句话吗?

昨天值得回忆,今天值得珍惜,明天一定要把握。

设计意图:

抓住表示长得快和时间的词语,感悟夏日里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5.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一段写得这么形象呢?

因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文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写的概念。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6.朗读: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读出它成长的特点。(指生读,比赛读)(读的过程中进行朗读指导和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

三、研读第3自然段。

1.在夏天里,瓜藤、竹子、高粱、鲜花、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都在成长,那么还有谁在夏天里成长呢?谁愿意把第3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2.草、树、山、稻秧、甘蔗、地、水、铁轨、柏油路……

3.出示课件6:你能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把这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吗?

如: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因为稻秧长,甘蔗长,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因为水长,瀑布长,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因为铁轨长,所以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因为柏油路长,所以路像是高起来。)(解释:物体遇热膨胀所以缝隙变小,路面高起来同理。)

4.夏天连柏油路也是软绵绵的,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软绵绵的?你还能说出像软绵绵这种结构的词语吗?(如绿油油)

5.选择你喜欢的一两句话读出事物在夏天里成长的特点。

6.夏天还有哪些事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有两个意图:一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二是联系生活实际,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四、研读第4自然段。

1.有生命的植物、

动物乃至不具有生命的山水、铁轨,甚至马路在夏天里都在生长,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那么人也是一样,也在一天天地长大,人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谁愿意把第4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2.出示课件7:理解两句谚语。

①“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农民们欣喜不已。

②“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3.在这一段中,哪句话使你受到的启发最大?

出示课件8:“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2)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①热天:在这里不只指季节,也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②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指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的过程。

③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什么时期?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④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4.齐读第4自然段,再次体会人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成长的道理。

设计意图:

体会使用谚语的作用,从而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五、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

典型事物,抓住特点,今后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来写,这样你的习作才会感人,才会吸引读者。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文章语言浅显易懂,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3.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细细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设计意图:

总结文章的写法,便于学生在写作文时运用这种写法。

六、课堂小结。

送给大家一句话,请和老师一起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有力量地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地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

【板书设计】

15 夏天里的成长

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植物

动物

山水

铁轨

连开两个处苞过程范文3

关键词:玉米 病虫害 穗期 除草

玉米中后期主要指穗期(拔节至开花)和花粒期(开花至成熟)两个阶段。穗期阶段是由营养生长转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一般历时27-30天。这一阶段是根、茎、叶在迅速生长的同时,雄雌穗迅速分化,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和决定玉米穗数、穗子大小的重要阶段,也是田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是促杆壮穗,防止倒伏,防治病虫害,以达到穗多、穗大、丰产目的。

一、中耕除草

中耕可以疏松土壤,利于根系发育,同时可去除田间杂草并使土壤更多地接纳雨水;培土则可以刺激次生根发育,有效地防止因根系发育不良引起的根倒伏。中耕和培土作业可结合起来进行,培土高度以7-8厘米为宜。在潮湿、黏重地块以及大风多雨地区,培土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二、虫害的防治

玉米中后期是害虫的多发期,也是玉米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主要害虫有蚜虫、玉米螟、粘虫。防治蚜虫,可用50%辟蚜雾或10%吡虫啉兑水喷雾。防治玉米螟,可在玉米小喇叭口期(第9-10叶展开时),用3%辛硫磷颗粒剂0.5kg,掺细沙7.5kg,混匀后撒入心叶,每株1.5-2g或用2.5%功夫1500-2000倍液喷雾;在雌穗抽丝盛期后6-8天,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2.5%功夫1500-2000倍液喷雾,粘虫可用灭幼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目前新推出一种生物防虫药―杜邦.康宽,在玉米苗期用药,持效期可达50天左右,除了对蚜虫无效外,其余各种害虫均可杀灭,可以推荐使用。

三、病害的防治

近年来,四川各地玉米中后期多发生:叶斑病、青枯病、锈病、褐斑病等。

1、叶斑病。叶斑病主要包括大斑病、小斑病,是四川最常见的玉米病害。小斑病多在玉米叶脉间产生椭圆形或近长方形斑,黄褐色,边缘有紫色或红色晕圈,有时病斑有2-3个同心轮纹,多数病斑连片,病叶变黄枯死。小斑病的发病轻重一般与7月份的降雨量大小有关,当病叶率15%时,又遇连阴雨天气,就要进行防治。可先摘除玉米底部1-2片病叶集中销毁,然后喷洒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代森锰锌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2、青枯病。也称玉米茎腐病、茎基腐病,是对玉米生产危害较重的病害。该病病情发展迅速,来势凶猛,称之为“暴死”,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灌浆至蜡熟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多阴暴晴是发病综合有利条件。茎基部的叶鞘间,雨后积水温度高,容易发病。发现零星病株时,用多菌灵500倍液浇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3、锈病。防治锈病可在初发期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75-100毫升喷雾防治。

4、褐斑病。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上升为主要病害的一种真菌病害,其典型症状是叶片中上部发病,出现黄、褐色斑点,尤其是中脉上会有褐色斑点。病源菌在土壤中,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玉米褐斑病防治最佳时期在拔节前,用药可选择粉锈宁、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禾果利等杀菌剂。强调喷雾时一定要打匀、打透,水量一定要足。另外应将已经发病的叶片病部剪下,带出田外集中深埋销毁。

四、追肥

玉米移栽后追肥,一般进行3次。第一次在拔节前后(苗高30厘米左右,7-8片叶)施入,称为攻秆肥。追施的目的主要是保证玉米植株健壮生长,促进玉米雌雄穗顺利分化。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30%,推荐使用玉米专用肥15公斤或优质有机肥1000-1500公斤。沿玉米植株一侧12-15厘米处开沟深施(15-20厘米)。第二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第11-12片叶展开),亩追施玉米专用肥20公斤加磷酸二氢钾2公斤,称为攻穗肥。攻穗肥对保证玉米增产极为重要,对决定果穗的多少和每穗的粒数作用很大。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50%,穗期追肥一般距玉米行15-20厘米,深施10厘米左右。第三次在雌穗3%-5%吐丝时追施,称为攻粒肥,这次追肥对防止叶片早衰、增加粒重有重要作用。施肥量一般占总追肥量的20%,亩追施玉米专用肥5公斤加磷酸二氢钾2公斤。

五、浇水

玉米后期浇水要进行4次。 第一次:拔节前后浇拔节水,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70%即可;第二次:大喇叭口期灌水,浇足,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即可;第三次:开花至籽粒形成期,是促粒数的关键水;充分供给水分,对提高花粉生活力和受精能力,增强玉米结实力,减少秃顶缺粒有重要作用。第四次:在乳熟期,是增加粒重的关键水。籽粒灌浆过程中,如果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涝,以防涝害减产。

六、拔出空株

为减少空株对光、水、肥等资源的竞争和消耗,授粉10天以后,对全田植株逐一检查,发现空株立即将其拔出,以达到提高群体产量的目的。

七、适时收获

玉米可以适当晚收,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产量。玉米收获主要依据两个指标:一是籽粒基部黑色层形成;二是籽粒乳线消失,果穗苞叶变白而松散。收获后及时晾晒,以便贮藏。

八、灾害应变措施

1、涝灾。玉米前期怕涝,淹水时间不应超过半天。生长后期对涝渍敏感性降低,淹水应低于一天。田间管理上应及时理沟排湿,保证田间无积水。

2、雹灾。苗期遭遇雹灾,应加强肥水管理,可喷施叶面肥,促其恢复,降低产量损失。拔节后遭遇雹灾,应及时组织科技人员进行田间诊断,视灾害程度酌情采取相应措施。

3、风灾。小喇叭口期前遭遇大风,出现倒伏,可不采取措施,基本不影响产量。小喇叭口期后遭遇大风而出现的倒伏,应及时扶正,并浅培土,以促进根系下扎,增强抗倒伏能力,降低产量损失。

结束语:

只有在玉米中后期的各项管理方面做到符合相关的标准,才可以确保玉米的产量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本文的总结希望可以为玉米种植业的发展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连开两个处苞过程范文4

摘要: 严复承继清代学术讲究义理、考据、辞章的治学传统,在西学译介中提出了翻译的义理“反证”说、“敦崇朴学”说和“文章正轨”说。义理“反证”旨在会通中西思想,“敦崇朴学”注重通过考据会通中西义理,“文章正轨”成就了严复作为译界的文章高手。严复的翻译是会通中西的学术方式,对当前学术经典的输入和输出均有借鉴价值。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5)02025306

Intellectual Learning in Qing Dynasty and Yan Fu's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ZHANG Dera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Key words: argumentation with counterevidence; reverence for plain philology; modeling after classical Chinese writing; Yan Fu;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Abstract: The intellectual learning in the Qing Dynasty devoted particular care to argumentation, textual criticism and writing studies. Inherited with these academic lineages in his translation of west learning, Yan Fu put forward his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light of “argumentation with counterevidence”, “reverence for plain philology” and “modeling after classical Chinese writing”.“Argumentation with counterevidence” was aimed at integra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y, while “reverence for plain philology” was favored to integrate the two through close crosstextual research. And “modeling after classical Chinese writing” rendered Yan Fu a master of Chinese writing among translators. Yan Fu's translation is an academic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llect and serves as reference for both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academic classics.

清代学术与严复翻译会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3卷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这样评价严复的学术贡献:“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关系者,复其首也。”[1]82严复译介西学为什么要与中国思想界发生关系?是怎样发生关系的?严复这一首创的学术方式在清代学术史上地位如何?这些问题梁启超未加具体论述,但它们恰恰启发后人不妨从学术的视角来审视严复的西学译介,尤其是清代学术对严复治学理念、学术思想与翻译方法的影响。

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到清代,经过汉学、宋学诸家的争鸣与实践,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结合,成为很多学者的共识,如戴震、钱大昕、姚鼐、焦循、章学诚、阮元等。“义理是思想内容,是道的层面;考据是基本功,属于文献功底;文章是文辞,属于学术思想的表达艺术。三者是学术的三个层面,是一体三面。”[2]43“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3]61。但到了晚清,中学之弊日渐突显,义理、考据、辞章倍受争议,严复在《救亡决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宋学空谈性理,“其高过于西学而无实”;汉学埋首考据,“其事繁于西学而无用”;辞章“致学者习与性成,日增慢……险躁”。[4]44-45对此,严复转向力主的“经济”之学,疾呼宋学、汉学及词章小道都应束之高阁[4]44,转而倡导西学,经世致用。然而严复译介西学不仅没有简单地弃置义理、考据、辞章这一传统学术“三面说”,反而发展并提出了与此类似的翻译新“三面说”:阐释原作重义理“反证”、译书考证重“敦崇朴学”、译文表达重“文章正轨”。新“三面说”丰富了严复翻译思想体系,使严复的西学译介成为开创近代中西会通的学术方式。

一、义理“反证”与中西思想会通

义理“反证”可谓严复译介西学“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关系”的现代学术方式。义理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义理指程朱理学,广义的义理可谓“言有物”[5]58。用严复的话来说,就是语言文字背后的“道”“理”或“大义微言”[6]viii。“义理存乎识”[7]351,传统义理学囿于语内训诂、注疏以及儒释道之间的相互阐发,视角狭隘,限制了“识”。严复则独辟“西”径,在其第一部译著《天演论》自序中就提出了跨语际的义理“反证”说,即“考道之士,以其所得于彼者,反以证诸吾古人之所传,乃澄湛精莹,如寐初觉,其亲切有味,较之觇毕为学者,万万有加焉。此真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也”[6]viii。就是说,西学义理用“吾古人之所传”加以反证,往往能让中、西学“不谋而合”的义理“达成共识”,如此则是治西学者之“至乐”。严复的义理“反证”是跨语际解释,即以西学为视角来“归求反观”[4]49中学之义理,力图中西兼治,熔于一炉。义理“反证”一面译介西学,一面发掘国故;一面以西学昌明中学,一面更是借中学传播西学。

严复的义理“反证”说标志着旧学的黄昏和新学的黎明,隐含着传统经典义理之“优先论”、“失传论”,开创了新学之中西“会通论”。严复批评汉学无用、宋学无实,而对先秦儒学、老庄哲学等中华元典情有独钟,一方面认为这些圣哲的微言大义和学术成就较西方“往往先之”[6]ix,另一方面又告诫晚清国人:“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6]ix考察中学由盛转衰的原因,严复认为“夫古人发其端,而后人莫能竟其绪;古人拟其大,而后人未能议其精”[6]ix。就是说,中国圣哲之学没有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因为“后人不知广而用之者,未尝事其事,则亦未尝咨其术而已矣”[6]ix。对此,严复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在治学方法、学术责任等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二千年来,士徇利禄,守阙残,无独辟之虑。”[6]ix所以,传统学术中的微言大义在后人抱残守缺中慢慢失传。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于西学,得识古之用焉”[6]x,因为中西“事不相谋而各有合”[6]viii。严复坚信“新学愈进,则旧学愈益昌明。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8]43。这从学术史的角度为义理反证、中西会通提出了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历史使命。

严复义理“反证”说的学术创新,在于以西学为视角“发明”[6]ix、“反观”[4]49中学之义理,严复译著分别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逻辑学等学科发明、反证了诸多与西学相通、相合的吾圣哲“先发”[4]1413之义理。翻译《天演论》,以西人“天演”学说发明、反证了儒家首经《易经》之“易”道,认为“此其道在中国谓之易,在西学谓之天演”[9]4。翻译《群学肆言》,发明、反证了《大学》《中庸》之精义,认为该书详实地阐明了《大学》“以格致诚正为治平根本”的义理,且“每持一义,又必使之无过不及之差”[10]xi。翻译《群己权界论》,发明、反证了《大学》e矩之道,认为自由是“君子所恃以平天下者矣”[11]xii。翻译西方逻辑学,发明、反证了“《易》本隐而之显,《春秋》推见至隐”,认为《易》重演绎法,《春秋》重归纳法[6]viii-ix。翻译《原富》,发明了《大学》《周官》《管子》《孟子》,以及《史记》之《平准书》《货殖列传》等,认为中国虽然没有形成经济学说,但存在着相似之识。[12]译事例言,7-8评注老庄,认为老子之言是“天演开宗语”[4]1077,“而西人亦以庄子为古之天演家”[4]1106,等等。严复一生中西学兼治,“尝考六书文义,而知古人之说与西学合”[10]xi,义理“反证”是他解决“读古书难”[6]viii新的治学方式,是其整理国故的独特途径,“藉自它之耀,祛旧知之蔽”[8]384。

严复这种义理“发明”和“反证”,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消解了接受西学义理的困难,虽难免有附会之嫌,但同时也赋予了中国古书新的义理之“识”,渗透着严复译书经世的诠释,这种学术方式与他“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13]127的文化观一脉相承。由于中西传统之别,严复的义理“反证”经常把中西实然(Is)、应然(Ought)和形而上[14]34的义理进行置换,一方面增强了西学义理的形而上质,另一方面赋予了中学义理更多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实然和应然。以《天演论》为例,“《天演论》是严复的天演论”[8]334,严复频繁以儒、道形而上的义理予以诠释,天演、天良、天道、易道、道、真宰、太极、阴阳、德贤仁义、人伦、礼乐、修齐治平、修己治人、格物致知等概念及其思想充斥译文字里行间,与原作融为一体,译写参半,几可“乱真”为本土元典。如论一“能实”开篇论天演之道:“道每下而愈况,虽在至微,尽其性而万物之性尽,穷其理而万物之理穷”[6]49,“道”“性”“理”把原作由一粒豆子推至万物变动不居的道理抽象化、哲学化。再如论十三“论性”,把nature的天然、自然之性,与宋儒言性等同[6]85,形而上的哲学义理溢于言表。反之,严复的义理反证,也借助西学增强了中学的实然和应然。如《天演论》手稿仅以evolution发明、反证《易经》就多达近20处,原文由evolution, change, impermanenc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retrogressive metamorphosis, supernatural intervention等形成的天演语义场,在严复笔下与《易》道进行了全方位会通,以一连串的“变”反证了“易”之生生不息、刚柔相推阴阳互动而生变化、天地变化草木蕃、万事万物虚息盈消的“易”道周流等,赋予了《易经》新的“天演”内涵,巧妙地渗透了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引导士大夫以“易”变思想认同“天演”学说。再加上严复在“蜂群”“人群”“善群”“严意”等中把“群”赋予了西学sociology的义理内涵,为倡导社会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达到托译言志、译书经世的目的,旨在“K愚”[4]560,为中国寻找救亡图存之良方。严复义理“反证”的主要方法是“敦崇朴学”,注重考据实证。

二、“敦崇朴学”与考证会通

考据是传统学术的又一重要层面,而考据学是在明末经世实学、清代汉学兴盛等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考据学的中坚乾嘉学派,重点以文字、音韵、训诂为手段,对经典文本进行材料考证,在经学、小学、音韵、古籍、伪书佚书、典章制度、历史人物、史事史料、金石文物、职方地理、史籍目录、年代版本等考证方面,硕果累累,晚清学术也深受影响。严复在当时的风气下,在西学译介领域成功地吸收了考据学的治学精神和考据方法,以至于1903年在《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章程》中,更明确地把“敦崇朴学,以棣贫弱”[4]130列为翻译的四大宗旨之一,这里的“朴学”即考据学。其实严复在译《天演论・自序》《原富・译事例言》《群己权界论・译凡例》《群学肆言・译余赘语》《法意・孟德斯鸠列传》,以及讨论西学和翻译的书信等中,均有译书考据的论述或运用,最有代表性的考证方法包括“集思广益”[6]vii“考订”“贯通”[4]93和“沿流讨源”[4]519。“徵实存乎学”[7]351,以上三种方法体现了严复治学的渊博学识、严谨的实证精神和会通宗旨。

“集思广益”见于严复第一部译著《天演论》“译例言”:“穷理与从政相同,皆贵集思广益。今遇原文所论,与他书有异同者,辄就谫陋所知,列入后案,以资参考。间亦附以己见,取《诗》称嘤求,《易》言丽泽之义。”[6]xii这段文字带有明显的考据性质,其目的是“穷理”,其操作方法是对比异同,会通中西。用严复“西学门径功用”一文中的话来说,关键就是“考订”和“贯通”。考订即“聚列同类事物而各著其实”,贯通即“类异观同,道通为一”。[4]93正因为如此,严复的考据重在旁征博引,擅用归纳法,把原文“与他书有异同者”,捉置一处,进行中西合观,以便相互类比、互证、反证、补证、参证,进而揭示义理。如严复翻译逻辑学的Laws of nature时,考证了与此类似的儒释道三家之说,认为这一概念“即道家所谓道,儒先所谓理,《易》之太极,释子所谓不二法门”[4]1051,把西方的“自然法则”与本土的“道”“理”“太极”“不二法门”放在同一语义场进行“聚列”会通。翻译《支那教案论》有论“究之中国之道德礼义,则绝不缘神道设教而生”。对此,严复考订了三条证据:“《书》言皇降,《诗》言秉彝,董子曰:道之大原出于天”,据此得出“中国言道德礼义,本称天而行,但非由教而起耳”[4]849的观点。《法意》卷八第五章“贤政精神之弊”论及“苟无忧危,其亡或立至”,原文以希腊、罗马兴衰为证。严复翻译至此,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发明、考证了类似的论述,认为原著所说“似吾《六经》”,如“《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传》曰:‘外宁必有内忧。’……”[4]957通过中西对比合观,严复得出忧患意识是古今中外共同的历史规律。

“集思广益”式的“考订贯通”按语贯穿于严复的大部分译著,“共七百多条,约十七万字”[4]按语卷说明。尽管钱锺书认为严复对西学了解并不多,章太炎批评严复“略知小学”[8]269,但严复译书考证材料之丰富,学识之渊博,译书态度之严谨,一百多年来是世所公认的,很值得当前学术翻译思考。严复作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9]273,不是埋首故纸的汉学家,他只是借助各种考据性文字,巧妙地贯通中西,附以己见,倡导维新变法。其最核心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等天演思想,无不渗透着精心考据的治学方法。面对“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6]13这一境况,严复为了让读者信服这一普遍性道理而觉醒,通过按语对此详加考证:

譬如美洲从古无马,自西班牙人载与俱入之后,今则不独家有是畜,且落荒山林,转成野种,族聚蕃生。澳洲及新西兰诸岛无鼠,自欧人到彼,船鼠入陆,至今遍地皆鼠,无异欧洲。俄罗斯蟋蟀旧种长大,自安息小蟋蟀入境,w灭旧种,今转难得。苏格兰旧有画眉最善鸣,后忽有斑画眉,不悉何来,不善鸣而蕃生,w善鸣者日以益稀。澳洲土蜂无针,自窝蜂有针者入境,无针者不数年灭。至如植物……嗟乎!岂惟是动植而已……物竞既兴,负者日耗,区区人满,乌足恃也哉!乌足恃也哉![6]13-14

这是《天演论》“导言四・人为”一节的按语,严复从动物界、植物界的残酷竞争推衍到人类竞争,通过马、鼠、蟋蟀、画眉、土蜂等此“蕃”彼“灭”的详细考证,告诫国人中国境况亦然,奋发图强则“蕃”,若靠眼前“区区人满”而不思进取则“灭”。

“沿流讨源”是严复另一种重要的考据方法,主要用于译名考订。当然,严复作为启蒙思想家,他所译西学多为“导厥先路”[10]vii的概论性著作,译文及按语“沿流讨源”性的考据不少,其特点是内容宏富,但言简意赅,便于开启民智。其中“一名之立,旬月踟蹰”[6]xiii式的译名更能体现严复“沿流讨源”的考据精神。严复在与梁启超讨论翻译的信件中认为,“大抵取译西学名义,最患其理想本为中国所无,或有之而为译者所未经见。”正因为如此,“盖翻艰大名义,常须沿流讨源,取西字最古太初之义而思之,又当广搜一切引伸之意,而后回观中文,考其相类,则往往有得,且一合而不易离。”[4]518-519严复译名不主张多造新名词,也不愿简单地沿用日本人的译名,所以“沿流讨源”、中西会通的考据就至关重要。这里仅举《群己权界论・译凡例》对liberty译名的考证为例。严复认为Liberty与freedom同义,而与slavery(奴隶)、subjection(臣服)、bondage(约束)、necessity(必须)相对。对此,严复把它译为“自繇”,同时考证了该词的中文内涵,即“不为外物拘牵”[11]vii,不褒不贬。所以“自繇”不是“放诞”“恣睢”“无忌惮”“放肆”“佚”“不法”“无礼”。严复进一步考证传统文献,认为liberty即“《大学》e矩之道”,亦即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中“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东风无限潇湘意,欲采O花不自繇”的“自繇”。[11]vii-viii严复甚至刻意用抽象名词“自繇”以别于“自由”,尽可能为译名的精确性提供更充分的理据。从考据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对严复“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典型诠释。

三、“文章正轨”与中西辞章的会通

严复崇尚实学,同徐光启一样曾经批评传统学术最尚辞章,不求理实,慢险躁。但这并不是说严复翻译不讲求辞章,只是不要为了辞章而辞章。就严复译介西学而言,他恰恰提出了很注重辞章的“信达雅”文章学翻译[15]5-6三原则:“《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6]xi“辞章存乎才”[7]351“文章正轨”说成就了严复作为译界的文章高手,译文充溢着其中西会通的情才、辞才及文才。

“修辞立其诚”语出《易・乾・文言》,后世把它引申为写文章的金科玉律,如《文心雕龙・徵圣》说:“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碟,秉文之金科矣。”桐城派方苞和方东树重申“修辞立其诚”,正性情,注重内在情感的表现和抒发,因而这个“诚”也应该包括译者的性情。就严复而言,其翻译中“发于自然,达其至深而莫能自己”[16]132的性情至少有两大方面,其一是前文所论的“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这是学术之性情。如严复《天演论》自序对比了他对司马迁“《易》本隐而之显,《春秋》推见至隐”前后两种理解:“始吾以谓本隐之显者,观《象》《系辞》以定吉凶而已;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而读了西方逻辑学有关“内籀”(归纳)、“外籀”(演绎)方法后“如寐初觉”,发现《易》由隐而显就是演绎法,而《春秋》推见至隐则是归纳法。这种以西观中的新发现,是严复治西学之至乐,所以严复激动得“乃推卷起曰:有是哉!……其言若诏之矣”[6]ix。严复这种至乐自始至终贯穿于其译著之中。其二是“自了国民之天责”[4]517,这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它促使严复把西学译介与晚清时局紧密结合,把自己的文章写入译文,对原文信息型文本加以情感化,取便发挥,托译言志。如《天演论》是严复“忠愤所发,特借赫胥黎之书,用为主文谲谏之资而已”[8]250。《原富》针对传统士人以言利为讳的现状,以此书“指斥当轴之迷谬”[12]9,认为经济学近关“中国之贫富”,远系“黄种之盛衰”,因此翻译中每见原文与晚清时事暗合,就频繁附以己见,“丁宁反复,不自觉其言之长,而辞之激也。”[12]13翻译《群学肆言》,针对斯宾塞所论传统“既坚甚完,其改制沮力,亦以愈大,而革故鼎新皆难,其物乃入于老死”这一共性难题,严复叹曰:“呜呼!此吾国变法之所以难也。”[10]49等等。严复译书以“诚”释“信”,可谓其以西学激发国民情感共鸣的“嘤求”[6]xii术,频繁展示了严复的抒情之才,与“达”之“达旨”[6]xi术、“雅”之“招徕术”[8]313异曲同工。

严复辞章的文章学翻译第二个要义是“辞达而已”。“辞达而已”一方面是维新派有识之士批评士人不要为了辞章而辞章,以至于慢险躁;另一方面“辞达”又是翻译的文章学标准,重在达旨。对此,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观点十分明确,即“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但中西语言的诸多差异,按原文字比句次来译,“则恐必不可通”,译者只有“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6]xi。可见“辞达”的前提是“取明深义”,确保“达旨”,其具体方法是“互备”和“前后引衬”。达的基本标准可谓词不害意。下面以一具体译例对此加以分析:

Thus that state of nature of the world of plants, which we began by considering, is far from possessing the attribute of permanence.Rather its very essence is impermanence.... And in the living world,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is cosmic process is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the competition of each with all, the result of which is the selection, that is to say, the survival of those forms which, on the whole, are best adapted to the conditions which at any period obtain; and which are, therefore, in that respect, and only in that respect, the fittest.[17]34-35

因此,我们现在开始考察的植物界自然状态,决非具有永久不变的属性……在生物界,这种宇宙过程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生存斗争,每一物种和其他所有物种的相互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这就是说,那些生存下来的生命类型,总的说来,都是最适应于在任何一时期所存在的环境条件的。因此,在这方面,也仅仅在这方面,它们是最适者。[18]3

对比原文,该译文可谓“斤斤于字比句次”,突显了英语表层结构,遮蔽了文字背后的意旨。把“生存斗争”、“选择”置于分句之末,关键词不够突显,义理也有“愈益晦”[6]viii之嫌。这是当代流行的“信”译,而严复译文特别注重吃透原文而后“辞达”:

虽然天运变矣,而有不变者行乎其中。不变惟何?是名“天演”。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著。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则其存也,必有其所以存,必其所得于天之分……“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6]2-3

严复译文表面上达而不信,常常遭后人诟病,这里姑且不论。但从“辞达”的文章学视角来看,严复先是提炼出“决非具有永久不变的属性”之天演,再由天演为体推至其“物竞”“天择”之用,行文由总而分,逻辑性强,前后畅达。严复以“物竞”“天择”作为话题,以“……者……也”句式对两个概念加以解释,前后相互引衬,内涵明晰,原文义理“得严子乃益明”[6]vi,可谓严复练达之辞才。

文章学的第三个要义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即译文要有文采,有表达力,否则不能传远。严复把“雅”引入翻译学,肯定了文章学传统对翻译的文采要求[15]6。梁启超曾批评严复“文笔太务渊雅,刻意摹仿先秦文体”[8]267,对此,严复则不苟同:

窃以谓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而以达情感之音声也。是故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倍之气。中国文之美者,莫若司马迁、韩愈。而迁之言:“其志洁者,其称物芳。”愈之言曰:“文无难易,惟其是。”仆之于文,非务渊雅也,务其是耳……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形之美者不可混于世俗之目,辞之衍者不可回于庸夫之听。非不欲其喻诸人人也,势不可耳。[4]516-517

从这段话来看,严复讲究“文”有两大原因,其一是“务其是耳”,这与严复崇尚先秦儒学、老庄哲学有关,主张只有“用汉以前字法、句法”才能会通原文之“精理微言”[6]xi。其二是以“多读中国古书之人”为理想读者,译文文笔自然要考虑“声之眇”“形之美”“辞之衍”。为此,严复甚至“字字由戥子称出”[4]969,译文每每屡易其稿,以求“垂久行远”[4]527。正因为如此,原书“理趣甚奥赜,思如芭蕉,智如涌泉”,而严复“雄笔,真足状难显之情”[8]254,甚至“VV与晚周诸子相上下”[6]vii。纵观严复译著,其文笔擅长师法《史记》、诸子散文、桐城派等笔法以及佛书体、八股偶比等,译文“以瑰辞达奥旨”[31]17,文学化明显,讲究骈散杂糅、沉郁顿挫、文理密察,可谓富有字字珠玑之文才,其得失利弊有待进一步研究。

结语

严复西学译介不是狭义的语际翻译,而是会通中西的学术方式,贯穿着义理“反证”、“敦崇朴学”和“文章正轨”等治学“三面说”。章学诚曰:“义理存乎识,辞章存乎才,徵实存乎学”[7]351,“识”“才”“学”可谓译者专业素养的“三备说”。“三面说”和“三备说”有助于重新认识严复的治学理念、译介思想与翻译方法,有助于反思当前学术经典译介中存在的义理晦涩、考证肤浅、语不成文等不良现象,对学术翻译的输入、输出如何更有效地会通中西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

[2]欧明俊.“文学”流派,还是“学术”流派?――“桐城派”界说之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6): 40-46.

[3]姚鼐.惜抱轩文集[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4]严复.严复集[M].王颍 编.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5]方苞.方苞集[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6]赫胥黎.天演论[M].严复,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7]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 叶瑛, 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8]牛仰山, 孙鸿霓,编.严复研究资料[M].福州: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0.

[9]王庆成, 叶文心, 林载爵.严复合集:第7册[M].台北: 财团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会, 1998.

[10]斯宾塞.群学肆言[M].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1]穆勒.群己权界论[M].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2]亚当・斯密.原富[M].严复,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13]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M]∥王宪明,编.严复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124-132.

[14]吴通福.清代新义理观之研究[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

[15]潘文国.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1): 1-7.

[16]严复.诗庐说[M]∥孙应祥, 皮后锋.《严复集》补编.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132-133.

连开两个处苞过程范文5

聪明的班主任老师似乎猜透了大家的心思,第一次集合就开宗明义,对安排这门课程的初衷做了专门的解释,并特别强调,这项活动将与其他课程一样纳入学纪考核。尽管大家听得十分认真仔细,但心里仍不免疑惑,这些年过半百饱经沧桑的领导干部,有必要参加这种类似游戏的活动吗?

带着疑虑和好奇,我们集体乘坐大巴车,踏上了野外训练的途程。时值仲春,天晴气爽,风和日丽,明媚的春光给出行的人们带来心情的舒适和愉悦。大巴经过泉城边缘那段有名的怪坡,在蜿蜒起伏的公路上迤逦而行。出得城来,视野里顿感空旷开阔。远处山脉青色如黛,连绵伸展,像一条静卧的巨龙,看不清首尾。路旁的杨树刚刚吐出了鲜嫩的芽苞,柳树的枝头则早已长满了青翠的叶子,清风吹来,撒娇似地舞动着秀美的长发,向人们炫示着独占春色之先的傲慢。正在拔节的麦苗惬意地生长,与盛开的油菜花间杂在一起,葱绿中点缀些许金黄。春天像是已经成熟了的少女,毫不掩饰地敞开其丰满的胸怀,给人许多生动的联想。同学们原本来自全省各地,起初都不太熟悉,这几天朝夕相处,刚刚混熟,难得有这种集体春游的机会,都被这迷人的春色撩拨得心旷神怡,初始的疑惑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去了。车厢内同学有男有女,大家谈天论地,妙语迭出,不时爆出笑料,沿途撒下一片欢声笑语。

车过“四门塔”,前行不远左拐,一溜山坡上去,即进入了一个原生态的绿色境地。闻名遐迩的山东武术专修学院,就坐落在这座风光旖旎的山坡之上。进得山来,自是另一番景象。青石峋嶙中,迎春花的烂漫辉煌自不必说,就是那盛开的桃花,也足可让人赏心悦目了。我忽然想起唐代诗人白乐天那首脍炙人口的咏庐山桃花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当年诗人抒发的是春归难觅之憾,而今我们正逢阳春盛景,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还没有接触训练活动,同学们就被这山野风光所陶醉了。其实,摆脱繁琐政务,远离城市尘嚣,置身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地感受天籁,仅这种身心的放松,就已经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了。

车在半山腰一处平台上停稳,下车后,我们才发现,这里俨然是一处隐藏十分神秘的山村。一座座房屋星罗棋布,无序地散落在山坳间,与青山绿树相依相托。环顾四周,群山环列,更突显了我们所处位置的“中心”地位。同学们兴致勃勃,在老师的引领下徒步登山,拾阶而上,不一会儿,便走近了那排绿树掩映的青砖瓦舍。房前那片开阔地上,耸立着一座巍峨的铁架,顶端那个锅型部件,像一只硕大的眼睛,直视浩瀚苍穹。老师告诉我们,当年那位“亲密战友”叛逃时,就是这个雷达最早发现了目标,因此被命名为“功臣雷达”。没想到这么隐秘的荒山僻壤,还埋伏着这样一位机警的“哨兵”,我不禁肃然起敬,竟下意识的好一阵凝望北方的天空,似乎在寻觅那架神秘“三叉戟”的踪影。

换过带有“武院”标志的运动服,我们便有秩序地在教室里坐定。这时,一位精明干练的青年教师急匆匆走上讲台,那敏捷的脚步和火红的运动服特别引人注目。当他自报家门说是清华大学拓展部高级教练时,我心中为之一震,深山旷野里竟然有如此神圣,确实出乎预料,这让我立时对拓展训练油然而生向往。

教练首先介绍了拓展训练的由来和发展,就像过电影一样,在我们眼前铺展开一幅幅惊险生动的画面。二战时期战斗在大西洋的英国海员,常常因受到攻击而沉船落水。令人惊奇的是,一些体能较差但求生意志极强的人能够奇迹般地生还,而那些年轻力壮的人却不幸葬身海底。由此,人们看到了心理素质对人生的关键作用。于是,一位聪明的德国人,提出了让海员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进行心理挑战训练的建议。另一位勤奋的德国人,则建立了第一所以年轻海员为对象的生存训练学校。拓展训练由此而诞生,其英文原意是谓一艘小船离开港湾,去勇敢地迎接征途中的艰险和挑战。教练讲得出神入化,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我们顿感豁然开朗,原来拓展训练与人类生命如此息息相关。从上世纪四十年代风靡欧洲,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中国;从1993年北京第一所拓展学校建立,到2001年山东武术专修学院南山培训中心应运而生,教练为我们描述了拓展训练发展的累累轨迹和美好前景。

一旦了解了拓展训练的来龙去脉及与人生潜能的直接关系,大家陡然来了兴趣和精神,这种跃跃欲试的情绪也许正是教练所期待的。他从容镇定地站在讲台上,开始指导我们“热身”,这个程序美其名曰“下雨”。在教练的示导下,大家先是两手相搓,其声“”,谓之“风起”;接着是相邻同学交叉拍肩,其声“嚓嚓”,谓之“小雨”;继之是以掌拍腿,其声“啪啪”,谓之“中雨”;然后是一起鼓掌,其声“哗哗”,谓之“大雨”。最后达到,自拍与互拍同步进行,同时伴随各种各样的狂吼,其声驳杂高亢,谓之“狂风暴雨”。教室里一时群情鼎沸,响声震天动地。说来也怪,这些平时庄严持重、不苟言笑的官员们,此刻竟一反常态,孩子般沉浸在忘我的境界里。也许这才是人的本真。

为了方便活动,教练把我们分成两个团队,并特意把三位女同学分编到两个队里。建队活动是分别进行的。大家都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相继确定了队长、队名、队标、队训和队歌。我所在的一队取名为勇士队,队训是“勇往直前”,队歌则借用一首慷慨激昂的军歌旋律,只是将词略作改动:“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永向前。不怕挫折,不怕失败,胜利就在面前!”队标则选择了火箭的标志,体现的是冲破险阻、一往直前的精神。二队取名为泰山队,队训是“泰山,泰山,勇往直前”,队歌歌词是一首优美的赞颂泰山的诗。队标则选择了“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创意,体现的是山川永固、文明传承的意蕴。看来,同学们都是一种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心态。

大自然的厚爱使我们返璞归真,体验式训练则激发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冲动。我们队参加的第一个项目,就是CS真人激光枪战。大家穿带盔甲,披挂仿真电子枪,一袭戎装,分外威武。只是选择军服时,不少人因为大腹便便,衣不可体,好费了一番周折。看来如不强化锻炼,我们的体型也许就不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了。

教练带领我们进入地下防空工事,光线一下子暗淡起来。地道里没有照明灯光,只有装饰灯忽明忽灭,萤火虫似地眨巴着眼睛。加之道路凹凸不平,曲折深长,让人时刻感到危机四伏。战斗还没打响,气氛就已经高度紧张了。在地道中心部位的指挥间里,技术人员为每个人分别配置了“子弹”和相关信号,并设定了生命指数。红蓝两方即行分开,从不同方向潜入地道,战斗开始进行。按照规定,要以拿到尽可能多的代替战利品的圆牌,并能“活”着返回,即为获胜。已经有人提前把装有圆牌的花篮分藏在地道的隐蔽处,黑暗中很难搜寻,加之遇敌时会受到枪击,一不小心就会丧失“生命”,所以任何一方想取胜都很不容易。同学们既自我保护,又想方设法搜索圆牌,紧张地前冲后突,机警地左躲右藏,那份神秘,那份惊险,真觉得是置身战场。而一旦遇到敌方,则往往不忍心打枪,似乎会真的伤害同学一样。其实,大家体验的不过是那种斗智斗勇趋吉避凶的过程,寻求的也仅仅是那种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感觉。简单的模拟也就够了,此时没必要刻意求真。

接着进行的是高空过桥项目,我们与泰山队相互交换场地。乍一从阴暗的地道里钻出来,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阳光的灿烂和空气的新鲜。卸下战服,来到一片空阔的草坪,只见十多米高的钢架上,凌空悬吊着三块各自独立的木板,一字儿排开,板的底面垂挂着条条绳索,站在地面上,伸手可触。这项活动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独立地从三块木板上连续走过,而要使木板有效衔接并保持稳定,全赖地上的同学手拽绳索,用人力寻求平衡。要在八米高空顺利走过一米宽的独木桥,靠的是个人的勇敢机智和集体的协调配合。这种悬空行走,如果说对青年人都是一种考验的话,那么对中老年人则是一种更严峻的挑战。省直一位稍年轻的同学自告奋勇,先走第一遭。同学们迅即把他围在中心,十多只手一齐搭在他的肩上。在队长带动下,大家反复呼喊:“向前,向前,勇往直前!”铿锵有力的呼声响遏行云。也许是手的传导振奋了他的精神,也许是喊声的震荡,激沸了他的血脉。这位同学神情坚定地走近钢架,猴儿般敏捷地爬了上去,并小心翼翼地站在了第一块木板上。其余的同学一边仰观,一边攥紧绳索,靠每个人的力量,维系着木板的稳定平衡。因为关联着同学的成败安危,大家的精力也就高度集中,拉动绳索的力量,竟然是那样的协调,那样的默契,那样的不约而同。特别是当两块木板对接连通的时候,眼看着上面的人小心地移动着脚步,大家屏声静气,那颗心简直提到了嗓子眼里。直到上面的同学安全走完最后一步,抱住钢架顺势而下,人们才像大功告成如梦初醒似地欢呼起来。

有了首战告捷的成功,同学们士气大振,一个接一个走过高空天堑,活动进展基本顺利。但也有患恐高症的同学,虽然兴致勃勃地爬上了顶端,打算一展雄姿,甫料刚接触木板,就经不住高空摇摆,头晕目眩之下,不得已望而却步。对无奈告退的同学,大家同样给以真诚的鼓励和安慰。因为彼此所追求的,是那种新奇刺激的体验,不论能否通过,都是一种应对挑战跨越艰险的尝试。凡是顺利走过的人,大都经历了处惊历险的心理历程,一旦成功,便收获了“万水千山只等闲”地喜悦和自豪。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尝试高空速降的刺激,没有体验跨越高空断桥的惊险,没有体味攀岩的艰难,也没有经受野外徒步穿越的历练。同学们带着兴犹未尽的遗憾踏上了归程。精神高度紧张时,往往一时忘记了自我,及至惊魂甫定,回归常态之后,大家才感到浑身的疲惫一齐袭来。但由于履新猎奇的经历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路上依然谈笑风生,兴致始终不减。

连开两个处苞过程范文6

关键词:红掌组培苗;移栽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6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62-2

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又名安祖花、灯台花、花烛、火鹤花,原产哥伦比亚热带雨林地区,为天南星科花烛属多年生附生常绿草本植物,花朵独特,为佛焰苞,色泽鲜艳华丽,色彩丰富,花期长,一年四季都能开花。是近年来国内外最为流行的名贵花卉之一,在世界花卉贸易中,红掌的销售额位居第二,仅次于热带兰。红掌已成为一种代表时尚和潮流的鲜花,以其新奇和高贵的形象,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一、生物学特性

性喜温暖、潮湿和半阴的环境,但不耐阴,喜阳光而忌阳光直射,不耐寒,喜肥而忌盐碱。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最高温度不宜超过35℃,最低温度为14℃,低于10℃随时有冻害的可能。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不宜低于50%。保持栽培环境中较高的空气湿度,是红掌栽培成功的关键。红掌喜光,但是不耐强光,全年宜在适当遮荫的环境条件下栽培,要选择有保护性设施的温室栽培。春、夏、秋季应适当遮荫,尤其是夏季需遮光70%以上。阳光直射会使其叶片温度比气温高,叶温太高会出现灼伤、焦叶、花苞褪色、失去光泽和叶片生长变慢等现象。

二、组培苗的移栽技术

(一)环境条件

移栽场所选在有可控制温度的温室大棚,室温控制在18-30℃,湿度控制在85-90%,光照强度10000Lux至15000Lux。

(二)容器及基质

移栽容器为:(1)平底托盘,规格35×50cm;(2)带穴的托盘,每托12×14=168个穴。红掌对栽移基质的要求如下:(1)保水性好;(2)能及时排除多余的水分;(3)不易腐烂;(4)能长期保持疏松透气状态;(5)不含对红掌有毒的物质。所以基质采用进口泥炭土、椰糠、珍珠岩,3种成份的比例为泥炭土:椰糠:珍珠岩=2:1:1,泥炭土、椰糠、珍珠岩先扯碎过筛后一起拌匀分别装入平托盘和带穴托盘中,压实基质。

(三)移栽前的准备

移栽前一天先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淋透基质进行基质消毒处理,间隔几小时后再用0.5%的石灰水进行调整基质的酸碱度(因为基质的酸碱度比较低),使基质的PH值在5.2-6.2之间,移栽前用自来水把基质彻底冲淡,防止基质残留过多的盐分伤害幼苗。

(四)移栽

1.洗苗。红掌组培生根苗在适宜光线的地方炼苗一段时间后,待生根苗生长健壮后从瓶中取出,小心把附在根上、叶片上和茎上的培养基清冼干净后待移栽。

2.移栽上平托。把清冼干净的组培生根苗均匀栽到平托中,每托栽200株,由于红掌组培苗叶片、茎、根都比较脆,栽移过程容易断裂,所以移栽过程中必须小心操作,尽量不损伤各种器官。

3.移栽后管理。植物组织培养育苗过程是:从自养到异养,又从异养到自养,是一个很大的转变,红掌组培苗从一个无菌,光照、温度相对恒定,湿度饱和的培养条件下移栽到一个有菌,光、温、湿不稳定的环境中,这是一项逐步摸索的过程。因此要创造一个逐步适应的环境条件才能确保移栽红掌组培苗的成活率,确保移栽后的红掌组培苗健壮生长。所以红掌组培苗移栽后采用如下技术规程进行管理:(1)移栽后马上用MS无机培养液进行淋透,这样一则可定根,二则可供给刚移栽的幼苗适当无机营养;(2)移栽后盖上簿膜进行保持苗床湿度,使刚移栽下去的组培苗苗床湿度达90%以上;(3)移栽后10天逐步把簿膜打开以逐步适应外界的环境;(4)移栽到苗盘中的红掌组培苗前20天用MS无机培养液进行淋洒保湿,一般不采用自来水直接淋洒,期间依情况淋杀菌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链霉素等)进行防治各种病害;(5)移栽一个月后用0.2%的尿素液和自来水进行交替保湿,期间依情况淋杀菌药进行各种病害的防治。

(五)移栽到带穴的盆托

移栽到平托上的红掌组培苗成活后待新长出3-4张新叶后,成活稳定后这时可以把红掌小苗尽快取出再移到带穴的盆托上。具体操作是:1.小心把红掌移栽成活并长势较好的健壮小苗从平托中取出;2.在新穴上用木棒挖个把红掌小苗定植到新的基质中,每穴一株,栽在新穴中央;3.栽完一托后用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淋到托盘上进行各种病害防治;4.注意控制棚内的空气湿度和温度;5.移栽后用0.1%的复合肥液和自来水进行交替保湿,直到生长旺盛为止,期间视情况喷淋杀菌药物;6.待移栽后的红掌苗长到一定程度,有7-9张叶片后把复合肥液的浓度逐步提高到0.3-0.5%。

三、成苗的栽培技术

(一)环境条件

在本所的连栋温室大棚,室温控制在14-35℃,湿度控制在70-80%,苗床采用高架网床。红掌的花芽是在每片叶的腋中形成的,花与叶数量的差别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照,棚内红掌光照程度的控制可通过活动遮阳网来调控。在晴天时遮上75%的网,温室最理想的光照是20000Lux左右,最大光照强度不可长期超过25000Lux,早晨、傍晚或阴雨天则不用遮光,夏天、晴天的中午要遮75%的双层网。红掌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光照要求各有差异,如营养生长阶段光照要求较高,可适当增加光照,促使其生长,开花期间对光照要求低,可用活动遮阳网调至10000Lux至15000Lux,以防止花苞颜色变淡,影响观赏。

(二)容器及基质

容器采用口径15cm-18cm的塑料硬盆。基质采用进口泥炭土、椰糠、珍珠岩,3种成份的比例泥炭土:椰糠:珍珠岩=2:2:1,泥炭土和椰糠先扯碎后和珍珠岩一起拌匀装入塑料盆中。基质装入盆后先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淋透基质进行消毒处理,间隔几小时后再用0.5%的石灰水进行调整基质的酸碱度,使基质的PH值在5.2-6.2之间,栽前用自来水把基质彻底冲淡。

(三)上盆

当移栽后的红掌组培苗长出8-10张叶片,叶片青绿,无明显病虫害痕迹,高度达7-8cm以后,长势较旺,达到这个标准的红掌组培移栽苗可以选取上盆,每盆栽2-3株苗(市场上较喜欢一盆多头的红掌,因为多头一次开花数量多,观赏性高,深受消费者喜爱)。种植时注意深浅适中,以植株根茎交界处与基质表面齐平为佳,不可太深埋入生长点。种植在盆的中心位置,种植以后,即时撒施或喷淋杀霉菌药粉、药剂,淋足定根水,并注意保持棚内温、湿度。

(四)水份及肥水管理

红掌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水份要求不同,幼苗期由于植株根系弱小,不耐干旱,特别是刚栽后应保持基质湿润,使其早发多抽新根,中、大苗期植株生长快,需水肥量较多,水肥供给必须充足。由于采用无土栽培,所用液体肥料必须含有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锰、钼、铜等各种营养元素,肥液pH值为5.2-6.2,液肥通常采用0.5%的复合肥(N:P:K=1:1:1),一般淋液肥和淋水交潜进行,即今次淋液肥待干后下次直接淋水,冬季气温偏低适当减少施肥量,每次施肥完毕,必须用少量清水喷淋冲洗,以免残留的肥液伤害叶片和花朵,形成肥斑影响观赏。

(五)修剪及花期管理

一般红掌组培苗在生长出7-9张大叶片后就会有花苞吐出,这时植株还小不能开出很大的花朵应把花苞摘除,待长大后才任其开放。红掌进入成年期后是按照“叶―花―叶―花”的顺序进行生长循环的,每个叶腋均有花芽形成,使花与叶的生物产量相同。同时,每个花芽生长所需的养份也主要来自其形成部位这个叶片,因此,每一片叶的优劣对花枝质量的影响都是决定性的。由于红掌是多年生常绿植物,叶片在植株上的寿命较长。如果作为切花生产的在每次剪下花后同时把其叶片一起剪除,防止因叶片过密而造成相互遮盖,使新叶因光照不足而生长不良,从而降低花的质量,甚至导致花芽死亡,所以必须剪除采花以后的老叶,而且还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

四、病虫害防治

(一)喷病方法

由于红掌的叶片表面带有蜡质,特别成熟的叶片蜡质更厚,蜡质阻止叶片对水份的吸收,按常规的喷药方法在红掌中不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每次用药必须采用花洒淋到根部,这样可达到良好的根部吸收效果。用药时防止药物浓度过高,过高浓度的药物一则可形成药害,再者过浓的药物有时会停留在叶面上待干澡后“变白”形成药斑很难去除,影响红掌的观赏效果。

(二)病害防治

病害是重点防治对象,红掌的病害多在叶与花上开始发生,感病症状为中间棕色周边发黄的斑点,从正常到被感染过程中的组织可见水渍状斑点。枯萎病的传播和造成危害的红掌的病害主要有细菌性枯萎病、根腐病、叶斑病等。其中细菌性枯萎速度很快,侵染对象以叶片为主,当感染程度加大成为系统害时,则杀死整个植株。目前还没有有效药物可用以治疗细菌性枯萎病。因而一旦发病,就必须采取坚决措施彻底销毁病株及附近植株,并对其余植株采取极严格的防疫措施。叶斑病多为真菌感染,使用杀真菌剂可获较好的防治效果,结合精细的水肥管理一般可使染病植株恢复健壮生长。根腐病在红掌栽培过程中经常发生,是由于基质积水引起的,这种病一般不危害植株,如果把腐烂的根去掉再经消毒处理,然后栽到新鲜透气良好的基质,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在腐烂的根茎上部还可以生长出新根,继续生长起来。

(三)虫害防治

红掌的虫害类型主要有菜青虫、螨类、蜗牛、线虫、介壳虫和蓟马等。除线虫外,一般只需使用相应的杀虫剂即可有效防治。危害红掌的线虫有根结线虫和穿孔线虫。前者的染病症状为根部出现瘤状肿大,后者是在根部产生棕色斑点,而不是肿胀。

(四)日常病虫害的预防

1.不要种植带病虫或可能带病虫的植株。2.栽培基质底部用薄膜与土壤隔离。3.大棚四周用防虫网或其它覆盖物与外界隔离,避免非工作人员、特别是外来人员进入大棚。大棚入口处放置消毒水,所有入棚人员必须经过消毒方可进入大棚。4.严格搞好环境卫生,苗床及植株定期喷施杀菌剂或采取其它方式消毒。5.及早发现可疑植株,一旦有病株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五、结论与讨论

(一)红掌组培快繁技术

由于在移栽方面有许多技术掌握不够,红掌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还不是很高,所以在移栽时采用两个步骤:首先移栽到平底托盘上,成活生长以后再转栽到带穴的托盘中。为提高今后的红掌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必须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在实验室中加强技术攻关,培育出健壮的红掌组培生根苗;2.加强移栽前的生根苗的炼苗;3.建立一个光线、温度、湿度、通风四大因素都易于控制的专供红掌组培苗移栽的大棚;4.在基质种类及基质配比方面进一步研究试验;5.进一步加强移栽各环节的技术改进,向外交流学习移栽技术。

(二)栽培管理

过程中的用肥、用水还是掌握不够,有时造成基质长出苔藓影响水份的进入,造成一部分盆干旱,一部分盆积水,影响红掌植株的生长。在今后栽培管理工作过程中加以克服。

(三)病虫害防治

由于对基质水份掌握不好造成根腐病时常发生,对一些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规律还没具体掌握,一些不了解的病虫害时有发生,只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认识掌握。

(四)基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