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伦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伦理论文范文1
1.1什么是问题
对现实问题的观察我们会发现,大凡问题可分为两类:第一是有现成答案(相对于已知者),第二是没有现成答案的。从教学角度看主要研究第一类问题。若对第一类问题再做划分,又可将问题分为事实性问题和思考性问题。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不是指“事实性问题”,而是指“思考性问题”,否则问题限于“事实性问题”,那么让学生回答的只是是与否,涉及到不确定信息,难以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且这样的问题教学将会成为简单的或形式上的问答式教学。
1.2如何创设问题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各门科学各个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总是在不断深化和扩大,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在这一过程中总是伴随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因此创设或提出问题是研究任何一门学科首先遇到的。从教学角度看,多半面对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而不是漫无边际的问题,即有一定的限制性。
1.3如何解决问题
当问题较明确提出后,教师估计学生已具备解决此问题的背景知识或信息时,要留有时间,由学生独立尝试着“发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调动学生思维活动,进行发散性思维,并由他们逐一进行论证。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当助手和组织者,力争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由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原则、方法、方案、程序及其利弊优劣,并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2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2.1加工提炼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一般来说,教科书是按照某一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编写的,其中事实性问题与思考性问题同时交错在一起,使得问题的逻辑性不太鲜明。所以,加工提炼教材,做到将此两类问题分开(相对而言),以思考性问题为主线,也是创设问题的原材料。以思考性问题为讲课主线,往往不是教科书里现成的东西,需要教师进行提炼加工,并需要做恰当的表述,它构成了讲课的主线。
2.2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占有资料
事实性问题是讲课过程的辅助线,是学生解决思考性问题的必要知识或信息,有必要做清楚讲述和交待。当然这种讲述和交待并非机械性的和集中性的,而是服务于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是贯穿于问题解决之中的,是教师引导和启发思维的重要手段。
2.3激发学生思维,多方寻求答案
这一过程应以学生为主,由他们通过已有知识对未知的问题进行合理推理、猜测,做到广开思路,畅所欲言。不要给他们以任何的限定,让思路尽可能发散开来。教师辅之以必要的归纳分类,以形成条理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如果学生因缺乏背景知识使解决问题“卡壳”,可及时给予必要帮助。
2.4评价方案,归纳总结,提出结论
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中,可能提出对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能是停留在理想层次,要回到现实中,找出最好或次优的现实解决方案。这一过程的思维表现为集中性思维。考虑到现实中的各种约束条件,从而得到较满意或可接受的方案。教师要对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做出正确的评价。
3运用“问题教学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吃透教材,设计好问题
设计问题情境的好坏是问题教学法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创设的问题应具有思考性、情境性和适当性。问题表述比较清楚易懂,具有一定思维空间,问题难度适当。吃透教材是指对教材做二次加工,不能完全按章节顺序。围绕某一问题可作一些顺序的变动,以问题为中心安排讲授内容。
3.2精确讲解,提供必要信息
对于某些问题的解决,不是学生思维力达不到,而是学生占有的资料信息不够。而且此类问题属于事实信息类问题,表现为“是什么”,可以精确讲授传达给学生,为学生深入思考做好准备。由此看来,问题教学法不等于每一节课都能较好地运用,因为在提供必要信息的事实性问题的课中难以展现问题教学法的风采,而只能作为问题教学法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且是必不可少的阶段。
3.3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推测发散,并见机做恰当引导
当问题提出之后,学生有一思考过程,应留空隙,教师不能急于回答。此外,在学生发散思维过程有“偏向”或卡壳沉闷时,要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
3.4做好评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科学伦理论文范文2
传统教科书对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的误读
对于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是以“传统哲学教科书”为参照来进行理解的。而所谓的“传统哲学教科书”是指以苏联斯大林时代哲学教科书为蓝本、以我国学术前辈编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权威的哲学教科书的理论体系[2]49。这是基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即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对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所做的理解,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以形式逻辑作为自己思考问题的道和理的,采用的是抽象同一的A=A的形式规律。首先,他们认为所谓的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在世界观形成之后,人们用其中的观点去解释世界中的现象,处理各种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把世界观直接当成指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活动的原则方法,把方法论当成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此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被概括为,世界观的观点等同于方法论的方法,即“对世界的基本观点怎样,观察、研究、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就是怎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便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即所谓“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又是唯一科学的方法论,此外并没有脱离世界观的单独的方法论”。[3]
但是这样一种将世界观与方法论等同起来的观点,忽略了指导人们的世界观所具有的一般性,即如果要使其成为具体性的方法论还要经过科学的转化,从而使其转变成特殊性的环节以适应改造世界的需要,做到一般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这样才有可能成为贯穿人们的实践过程、起指导作用的方法论。其次,传统哲学教科书认为,哲学是一种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物质世界观。它追求的是世界的始因,通过把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思维都消解还原为物质的方式,试图建立一种世界万物都统一于物质的世界观理论。在这样的世界观理论下,支配人们活动的是自然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自在物质的实体性和客观性在此得到了空前的强调。这样一种世界观虽然可以精确地描绘物质世界的运动,但是如果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也把这样的世界观当成方法论来指导实际工作,就会忽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人以及人的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究其实质,这种世界观是敌视人的世界观,在其中人被当作物,人的一切都会作为无关于本体论的无意义现象,像杂草一样从这种无垠的广袤之中被彻底清除掉。最后,传统哲学教科书把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哲学是既唯物又辩证的,强调唯物是相对于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而言的,强调辩证是相对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直观而言的,但这是经典作家对马克思哲学思想所进行的理解,而不是基于马克思本人的思维方式所进行的理解。依据这种理解,他们把哲学当成是通过简单地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所进行颠倒、结合而形成的哲学。因此,综上所述,基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这种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使得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只实现了对事物“真值”的追求,而忽略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是对“真”、“善”、“美”的统一性的追求。
新哲学对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的理解
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也就是说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4]对对象的理解不能只从客观的或者主观的方面去理解,而要从主客观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去理解,从实践上去理解,这是哲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哲学的“主义”所在。因此,为了和传统教科书中的哲学相区别,我们称其为新哲学。它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即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去重新理解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这一命题,从而使哲学的教育走出困境,在现实的活动中突显哲学的本质特征。传统哲学教科书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对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所做的理解,存在着种种缺陷。而新哲学是就其区别于古代本体论哲学和近代认识论哲学而言的,它是应用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来对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所进行的理解。首先,它认为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思想”,是在显层态上从实践理解而形成的世界观即实践的世界观,这是学说的“形”。它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物质世界观,而是指“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世界观,是立足于实践的本性和规律、从实践理解属人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哲学从实践理解、把握属人世界———实践存在的理论成果和表现。”[2]194
这种实践的世界观不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而是通过实践把整个自然界、社会和现实的人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实践是生成现实世界的“道”和“理”与内在规律。它虽然也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即承认自然界在时间上的优先性和客观的外在世界即自在世界,但是这个自在世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5]因此,新哲学的世界是与人有关的,是在人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属人世界。这个世界虽然是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却是人类的实践对象化的产物,它“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6]197因此,用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来对哲学所作的理解,才能体现出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在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中体现的概念、观点和范畴才具有科学的方法论的意义,才能体现出哲学“主义”的所在。其次,它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本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逻辑来理解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即实践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指“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方法论,是立足于实践的本性、规律和逻辑,从实践理解属人世界的方法论,是从实践去思考把握存在、诠释评价存在,实现思维和存在统一的方法和逻辑。”[2]198这是隐层态上哲学的方法论,是一种规则性的“思考”,是哲学的“魂”。因此,这种意义上的理解才能体现用马克思本人的精神来思考问题。所以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来对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所作的理解,才能在主体改造客体的双重对象性活动中,体现出主体的主体性,才能明确地表达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即追求“真”、“善”、“美”三者的有机统一。#p#分页标题#e#
在传统的教科书中,一般强调把世界观的观点和理论直接运用到解决现实的问题上,认为哲学的方法论就是对世界观的直接且不做任何改变的应用。所以新哲学针对传统哲学教科书中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解释上的缺陷,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即实践世界观和实践方法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对立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及其与实际的联系程度不同上面。实践的世界观是从实践理解形成属人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一般要经过向实践观念的转化才能指导实践活动。实践的方法论是从实践理解属人世界的方法论,是从实践思考把握存在、诠释评价存在,是实践思维和存在相统一的方法和逻辑,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根据这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提供进行研究的出发点和供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以解决现实问题。从统一性来看,二者的理论前提和理论目的是一样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实践世界观和实践方法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方面,从的生成来看,是“思考”决定“思想”———即所谓的“方法论”决定“世界观”。因为形成属人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的前提是从实践进行理解。这种方法论不在世界观之外,而在世界观之中,即只有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才能形成对人与世界之间关系进行理解的正确观点,才能实现正确的世界观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指导。另一方面,从对哲学的运用来看,是“思想”决定“思考”———即所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在实践的世界观中,一般的理论、观点,由于它的一般性、抽象性不能直接地指导具体的问题,但世界观中的概念、范畴、观点、理论体系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从而能够在的实际运用中体现方法论。所以,作为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本质特征的新哲学,使我们纠正了以前对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问题,使其凸显出真正的“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正确理解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的现实意义
科学伦理论文范文3
(一)人文教育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人文教育,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杨叔子认为,“所谓的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文化教育”。有的观点认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无论哪种观点,都强调了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动。本文提到的人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人文知识等方式,使受教育者提高认知自我、认识并适应社会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二)人文教育在理工科学生培养中的特殊定位
想要让人文教育在整个理工科人才培养中起到实效,必须对其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使之与科学教育有机整合。首先,要明确人文教育不仅是指人文知识的传授,而且是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教育,这里说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更应侧重于“如何做人”,而非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理科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应具有文理渗透与学科交叉特征,这与一般意义上的纯人文教育有所区别;再次,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拓宽其思维方式上:通过方法论教育,使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方法,帮助他们突破各门具体学科,尤其是文理学科的局限,引导他们把握科学知识整体,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实现人生意义。
(三)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从根本目的上讲二者是一致的,都是想要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用之才,而在主要任务和实现途径上又有所区别。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人文教育则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优秀文化,从而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此外,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相辅相成的,人文教育中有许多内容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此抓好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相当于加强了对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时,也应当融合人文教育寓教于美、潜移默化的特点,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
二、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教育缺乏的现状
(一)知识结构单一,文理分家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实行分科教育制度,在高二时就把学生分为文科和理科实行单独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理科学生不再重视历史、政治等课程,长此以往使我国的理科学生不仅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和完善,甚至出现了人文知识的空白,更是从思想上打下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烙印。到了大学,理工科学生大多由于专业学习任务繁重,而将多数时间用于课堂学习、专业实验、专业实习和实训,忽视了交叉学科和素质学科的学习,对培养计划以外的知识很少涉猎,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民生现状咸少过问,这势必造成知识结构的单一化。理工科院校大多存在轻视文科的传统,加之理工科学生从小就对人文学科缺乏了解,自然难以对人文文化产生认同。虽然很多理工院校已经开设一些人文课程,但效果并不理想,大多学生都选择拿学分容易的科目,人文教育并未真正走入理工科学生内心。
(二)文化学习失衡,人文价值模糊
社会舆论长期以来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使得理工科学生或多或少地从意识上对人文知识嗤之以鼻,认为只有理科知识才算科学,而人文知识不过是“花架子”,是社会宣传和政治表达的工具。一些学生重眼前、轻长远,重实际的获取,轻精神的丰盈,认为人文素养远不如分数和证书来得实际,人文课程学习的好坏对自己的发展前程并无显著影响。因此他们避虚就实,将全部精力投入专业学习,有的甚至主动,或是在家长亲友的劝说下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经济竞争异常激烈,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大学生长期处于高压之下,身心劳累、精神疲惫,仿佛学习成绩不好,专业分数不高,就要被滚滚的社会浪潮所淘汰。部分学生认知出现偏差,不懂得自我调节,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迷失了奋斗方向,变得彷徨无措,选择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甚者还有少数学生在遭遇一些挫折之后无法排解,做出一些伤害自己或是他人的极端行为,悔恨终身。
(三)平台资源缺乏,文化气息不浓
从整体教育环境上看,针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不仅受限狭小的知识范围,而且整个校园文化氛围及学生的感悟体验都相对缺乏人文气息。目前,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或是各类学生团体组织的学生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文化内涵,较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与文体竞赛活动,很少组织高品位、高质量的人文艺术类活动。由于长时间处于保守单一的文化氛围,使得一些学生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偏执、自私、抗挫折能力差、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几乎从来不参加各类校园活动,越来越少的学生关注校园活动,减弱了学校的人文气息,形成了恶性循环。同时,很多理工科院校缺乏应有平台及活动场所,学生除了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看报、阅读期刊之外,很难找到能够提高人文素养的精神家园和提高文化品位的活动场所,甚至图书馆中人文类的书籍相对于理工类书籍来说也是数量偏少、内容陈旧;好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大学生活动中心、视听教室等,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人文教育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持良好心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科学教育只能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而“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人文教育才能解决。教育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既要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做人修养,提升文化底蕴,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我们既要引导学生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又要培养他们开放宽容、积极乐观的健康人格,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追求真善美。良好的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开阔,胸怀宽广,使他们既爱岗敬业又淡泊名利,既积极进取又与人为善。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领悟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同志指出:“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所谓的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不仅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性的个性。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艺术活跃分子,伟大的科学家往往热爱人文艺术。例如,爱因斯坦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普朗克擅长弹奏钢琴,伽利略和牛顿都喜欢写诗,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学过作曲,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均喜爱古典诗词。这证明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往往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分析力强。人文教育所造就的领悟能力能让理工科学生跨越领域界限,在多重知识的碰撞中获取更多灵感,探索和发现更多的未知。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审美,尊重科学伦理
一般来说,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是比较严谨的,在逻辑推理和计算方面优势明显,而文史哲艺术等学科学生思维比较发散,所以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要优于理科学生很多。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理工科学生更好地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提高生活品质,实现人生意义。此外,置身于高科技发展的时代,科学的中立性及纯粹性日益丧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环境恶化、资源枯竭、食品安全等,都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作为科学工作者,既要追求科学认识“真”的方面,又不能抛弃人文层面的“善”。在从事科学研究时,只有全面考虑到环境、伦理等方面的问题,才能保证其科研活动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危害社会。
四、加强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从“主渠道”上打破学科壁垒
1.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教学管理
针对理工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精简不符合时代需求和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安排相对丰富的人文类课程,如人生哲学漫谈、中国传统文化、唐诗宋词鉴赏、书法艺术等。同时增加人文类课程的必修学分比例,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文学艺术修养、历史文化课程等纳入理科生的必修课体系中去,并与评优挂钩,从观念上转变人文教育“可有可无”的地位,打破学科壁垒,使文理科相互渗透,改善单一的知识结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
2.利用多种途径,挖掘学生兴趣
充分挖掘、整合、利用高校学科门类丰富的专业资源,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搭建平台,寻找理工科学生和文史哲艺学生在团队合作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开展各类社团、模拟联合国、创业大赛等,鼓励文理科学生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增进了解,从而激发兴趣。此外,科学技术类课程本身也含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注意挖掘相关知识,渗透人文思想,融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注意引导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指导学生运用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进行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1.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人文教育涉及学科领域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仅靠课堂讲授难以达成文化育人的目的,为此应定期举办多样化、高水平的大家讲座,不仅丰富人文教育的内容,也增加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同时,针对青年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学校、学院团委可通过举办人文知识竞赛、书法绘画展、国际艺术节等活动,增加校园人文氛围,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人文情怀。
2.开展卓有成效的校外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社会的有效载体。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体验和感悟到的人文精神更具有深刻性、持久性和教育意义,对其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要坚持不懈地带领理工科学生深入实践,进行社会调查,例如参观访问、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社会阅历。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高度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进行健康积极的文化环境建设
科学伦理论文范文4
一、分析非智力因素的干扰
由于技师学院的有些专业在学生入学时,对学生的要求门槛稍低,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学生对理论课学习有畏难情绪,对教学活动不能主动配合,对自己掌握知识的信心不足。因而教师可采取适当方式,调整他们这种心理状态。当学生有所进步及时予以表扬、鼓励,逐步调动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有的学生由于学不得法,觉得已经下了工夫,但印象不深有些遗忘,因而也需给这些学生以指导。使他们懂得,学不会,觉得不扎实是暂时的,学知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做过大量实验后,分析得出遗忘是正常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难易是相对的,鼓励学生要有信心,学若得法,就能达到目标。
二、教学策略上的准备
根据教学任务,教师确定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有目的地创设一定情境,提出一定条件,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动口、动手、动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比如:激励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的情景,或者运用分组讨论、竞争抢答、图片展示等激发学生兴趣。准备充分的教学策略,可在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上有益处。
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情况
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笔者在教学安排时设置不同层次问题,布置不同层次作业,有全体学生均可完成的基础达标式的作业,也有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完成的能力提升式作业,让不同层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参与机会,学生在学习上就会产生成就感,而一次又一次成功,会使学生找到自信,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参与意识也会提高。
四、认真指导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工作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生学习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认真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是重要一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做笔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行讨论是必要的。同时还需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如:学生阅读时,怎样掌握要领,进行应用时,怎样介绍科学分析方法等。凡是学生有能力进行自学的,尽量指导学生自学,使他们看、听、说、做、想多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样对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摆脱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均有很大好处。
五、讲课时要富有启发性
善于调动学生思维,使其以愉快心情接受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可有利于学生加深了解知识。富有启发性的讲课,可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也说过“对没有充分思考的规则进行死记,只能获得表面知识,而表面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因而应教学生会“思”,而不是会“背”,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才可形成能力。
六、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学语言精炼,详略得当
教师保证把上课后30分钟左右的最佳学习时间,用在指导学生突破难点和加强重点上。还要锤炼语言,力争简明规范,生动有趣,中心突出,条理清晰,引人入胜,通俗易懂,增加感染力。教师讲完课后,尽量布置一些加深知识综合运用和联系实际的题目进行训练。这样对灵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均有益处,有助于保证教学效果。
七、合理运用好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若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动态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带来生动情境,以动画、视频、音乐等媒介把学生快速带入问题情境,可以更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科学伦理论文范文5
在组织行为科学中比较经典的激励理论是美国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学者赫茨伯格等人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以及决策模型理论。首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好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5个等级。这五种需求的依次上升,呈金字塔式的结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企业可以建立灵活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双因素理论是指“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避免不良情绪的需要,一类是激励因素。前者与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工作待遇等有关。如果没有这些因素,那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很低,但如果有这些因素,并不一定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后者是指员工才能得到赏识、拥有较好的发展机会等因素,这些因素能够激励员工产生强烈的工作欲望。在决策模型中,目标函数采用效用函数形式,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非物质因素等。另外,在决策方式上,采用满意准则。这比传统的最优化准则更具有人性化。企业的决策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寻求满意解,而不是“最优解”,这样的决策更具有实用性。
2行为科学在现代管理中应用的误区
2.1企业不够重视行为科学理论的应用
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企和中小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起步比较晚,不够重视行为科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很多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例如,很多国企采用终生制的人事管理方式,员工一旦进入相应的单位编制,就不会因为工作绩效差而被辞退。这种终生制的方式对于员工没有激励作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差,因此企业的效益很差。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充分考虑到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出现了企业提供条件与员工需求不平衡的现象。如岗位与员工能力不适应、晋升机制不完善等。长期以来,这些问题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企业员工士气低落,严重的甚至出现了整个管理团队辞职的事情。不科学的管理方式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严重的隐患,成为企业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2.2对行为科学理论认识不够深刻
行为科学理论引入我国已经有一段的时间,很多企业已经逐渐在利用这种理论来进行员工的管理,但是效果却一直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我国的企业对行为科学理论认识不够深刻、不够全面。行为科学与心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企业应用中需要咨询相关的心理咨询师。在中国,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公众普遍对心理咨询师具有一定的偏见。很多人将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划等号。因此,很多企业没有借助相关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直接进行行为科学理论的使用。然而,要想获得员工的性格特质、倾向等方面的信息和结论就必须进行相关心理方面的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员工的性格、潜能等,然后企业可以实现岗位与员工能力相匹配。
3在现代化管理中应用行为科学理论的具体途径
3.1企业要重视行为科学理论的应用
行为科学理论的应用是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通过行为科学理论的学习,企业的领导和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洞察到企业员工内心的真实需求,然后根据不同情况予以相应的满足。这样可以充分地发掘员工的潜能,进而提高企业组织绩效。因此,企业应该十分重视相关理论的应用。首先,领导层需要学习相关的行为科学理论。企业领导可以通过咨询、自学、参加EMBA班进行行为科学理论的学习。然后,针对企业员工,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企业需要进行相关行为科学理论的培训。企业可以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该种理论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然后结合本企业的现状进行讲解、分析,使得行为科学理论由抽象变为具体。例如怎样在本企业内部具体应用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本企业的各种因素与双因素理论是怎样对应的等。
3.2企业要全面认识行为科学理论
由于对行为科学理论的片面认识,企业不能很好地应用行为科学理论。要想全面、深刻地认识行为科学理论,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需要进行踏实、认真的学习。然后,企业需要克服文化的偏见,正确地认识与行为科学相关的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分析,企业可以获得企业员工性格倾向,从而更好地进行岗位的分配。企业可以进一步建立员工的心理档案。由于现代生活压力很大,员工由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这样心理咨询师通过员工的心理档案可以全面系统的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然后进行及时地疏导,使员工摆脱压力的困扰,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全面地认识行为科学理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全面的认识行为科学理论使企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员工的真实诉求,主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发现某员工最近一段时间总是请假,并且闷闷不乐。针对这些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了解员工最近的生活状况。然后在企业内部尽全力帮助员工解决问题。
3.3以人为本
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需要想尽千万百计吸引优秀的人才,然后创造良好的条件留住优秀的人才。要做到这些企业需要以人为本。首先,根据相关行为科学理论的应用,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使之能够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又能激励员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企业和工作。然后,企业需要与员工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认真考虑员工提出来的工作中问题。这样长期以来员工就会与领导层建立信任。员工与领导层之间信任能够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感和归属感。这样有助于企业推行新的政策和管理模式,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例如,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这一模式的推进在一开始就需要员工与企业领导之间很强的信任感。这样,员工才能将基层存在的问题真实地、完整地反映给企业领导,然后通过企业整体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水平。
4结束语
科学伦理论文范文6
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Teaching)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朗和帕林萨(A.L.Brown&A.S.Palincsar)提出的一种旨在改善学生阅读理解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在我国当前的研究中,对于交互式教学的定义与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认为,交互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完成由乐学、好学到会学、学会的转变。病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运用真实的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法相比,采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以及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在知识、思维和情感方面进行综合交流,使教与学相互呼应、相互启发,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2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的开展
2.1遵从临床实践规律,重组教学内容,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交互内科护理学教学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将内科基础理论和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上。由于学生很少接触临床,只具备相应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不容易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致理论知识与护理技术操作脱节。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有必要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典型病例导入新课,围绕病例,以发现患者健康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评价为主线,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把内科护理学知识、护理人文、护理学基础知识及护理操作技术等有机融合,按照护理程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传授科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护理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快进入护士角色,同时还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术得到很大提高。
2.2打破“师传生受”、“师问生答”的传统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双主体”的良性互动,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形式,学生不仅需要听课或是简单回答一些问题,还必须作为主体参与到病例讨论中来,在眼、耳、手、口多种感觉器官的密切配合下,积极参与教学。而教师通过PBL和任务驱动教学设置问题、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供指导。
2.3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实现学生与教材的交互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课前发放学案,预设问题,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教材、网络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获取大量知识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像和思维空间。然后让学生根据学案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取舍、挑选、重组,从而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与教材的有效交互,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2.4运用多种教法学法,实现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内科护理学开设于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文化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临床专业课程有着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对护理操作技能较为感兴趣。因此,他们较重视专业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可塑性强,对未来的职业无限憧憬。故在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病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分析病例,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共同探究来发现患者的健康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实施整体护理,实现了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3讨论
全球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职业态度、科学基础、临床技能和群体保健、沟通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因此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1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依据学案,通过预习,针对预设的问题、任务,主动查询相关资料,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实现了与教材的交互,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学生带着疑问参与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
3.2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所谓临床思维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合理分析、处理临床所见的各种症状,以便有效地实施治疗的能力。针对护理专业,临床思维能力是指临床护士根据护理程序,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利用所获得的健康资料,包括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等,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来综合分析,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制订护理目标、实施护理措施及进行效果评价的能力。内科护理学因其实践性很强,临床应用广泛,故受到师生的重视。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一些原因,内科护理学教学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也是以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但学生总有一天要从教室走入临床,从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因此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通过问题设置、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评判总结等方式,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将重心转移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培养了学生求疑、实证、严谨和理性的临床思维。
3.3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护理人际沟通能力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与人相处的学问在人类所有的学问中应该是排在前面的,沟通能够带来其他知识不能带来的力量,它是成就一个人的“顺风船”。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每天接触最多的是患者,现代护理理念强调的是以患者为中心,良好的护患沟通技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学生扮演护士、患者,体验不同角色内心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同时也使学生体会了不同的言行在患者心理上引起的不同感受,体会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了解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学会了换位思考,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3.4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下学习,并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发表观点,便会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材的交互、与教师的交互、与同学的交互,课前查阅资料,积极思考,课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下,通过自我探索、小组学习、相互讨论,分析病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总结,从而融会贯通新旧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活跃了思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5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素质是群体或社会对扮演教师这一特定角色必须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要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医护知识和技能的主要传播者———临床护理教师,其素质状况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关键。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的开展,不但要求教师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熟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还要求其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基础护理学知识、临床护理学知识,且熟悉并掌握目前临床新进展、新技术及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精深的方向发展。这就促使内科护理学教师加强自主学习,不断扩充知识容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驾驭课堂教学,控制教学节奏,以渊博的知识、高深的理论、独到的见解指导和帮助学生,并通过师生良性互动产生新知、巩固旧知,从而掌握技能。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