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阅读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阅读教学论文范文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需要让他们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且从课文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有益的启示。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鲜有实施个性化阅读。何谓个性化阅读呢?我认为个性化阅读就是一个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个性化阅读强调的是同学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当中真实的情感感受。
【案例】执教《范进中举》一课的时候,通过课文的初步阅读之后笔者让同学们总结自己对范进这个人的看法。其中一名同学的见解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她的见解大致是这样的:“初步课文的时候我对范进这个人的印象还是挺好的。他给我的初印象就是一个尊敬长辈、非常有礼貌的人。不过当范进中举之后这一切似乎都变了,他从一个老实、礼貌的人变成了一个虚伪、世故、圆滑的人。转变之快确实令人咋舌。到底是什么把范进改变的如此之快呢?当然是那可悲可恨的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虽然改变了范进的物质生活,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逐渐地走向贫贱和低微。”上述教学片断中这位同学的独特见地正是个性化阅读的完美体现。如果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给他们发言的机会,那么同学们个性化见解也是很难表达出来的。因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当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才能有效引导他们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优化问题设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要想让初中生对于课文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自然离不开问题的设计,没有提问则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无法提升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基于此种情况,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直都非常注重问题的设计,希望通过优化问题设计来不断提升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案例】执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时候,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之前一定学过陆游的诗,你们还能记得他的哪些诗句可以充分体现他的爱国情怀吗?”问题抛出之后,立刻有同学回答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个答案无疑是正确的。我接着问“:那么,这句诗又是怎样体现出陆游的爱国情怀的呢?”有同学回答说“:陆游在死了之后还在关心国家有没有收复失地,这就是一种爱国的表现。”我又问:“学习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之后,你们认为诗中的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诗人的爱国情怀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不仅帮助同学们复习了旧知识,又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引发他们进入一种新的思考。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当中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先将课文吃透,如此以来我们所设计的问题才更加具有逻辑性和启发性,也才能更加有效。切忌设计的问题不能漫无边际,如此一来不仅不能让初中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提升和训练,还会在某种程度上致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的混乱。
三、通过感悟赏析,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品德修养,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在阅读教学当中必须要通过引导初中生对课文进行感悟和赏析,从而不断塑造同学们的健全人格。
【案例】执教《故乡》一课的时候,在课文的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讨论的内容是关于希望如何实现的问题。对此,笔者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实际帮助他们进行理解:“事实上,学习拼的并不仅仅只是智力,还要拼毅力,拼信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那么他在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都很容易放弃。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过这样的解读同学们不仅可以有效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选文章,在这些文章当
中蕴含有丰富的精神给养。我们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感悟和赏析,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从而不断塑造同学们的健全人格。
四、结语
初中阅读教学论文范文2
1.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阅读的开放性
鲁迅大家都不陌生,鲁迅的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都能见到,许多人都通读了鲁迅全集。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鲁迅文章鉴赏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通读《鲁迅全集》,利用阅读课时间播放电视剧《鲁迅》,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课前我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闰土》或杨二嫂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3.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4.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4.1 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4.2 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2.1 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4.2.2 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4.2.3 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初中阅读教学论文范文3
我们这个时代提倡全民创业、全民创新。全民创新要求人才具备可持续学习的习惯、意志和能力。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决定国家的发展程度,因此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深远。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从培养其可持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中来。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习惯和能力,功在当下,利在未来。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要让学生去逐步感知广阔的文学世界;在平时则必须注意渗透,让学生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在接触中产生自己的感悟。当学生接触过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后,他们会初步意识到教材文本仅是文学世界的沧海一粟,教材文本以外的文学世界更为精彩。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教材文本上,而要同步重视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要求。譬如让学生按照词牌名阅读各类词作,他们会发现相同词牌的词,因出自不同的作家,写作背景不同,词的意境就完全不一样,学生也因此产生了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又如词人因生活环境、年龄、经历发生变化,不同时期所写的词也会有所差别。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就变化明显,她早期生活优裕、幸福,词作多写其悠闲生活,格调明快;后半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学生阅读的视界越大,就越能感知文学世界的丰富,越能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从而养成可持续学习的习惯。
二、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必须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和未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话语对语文教学极具启迪意义。兼具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课程理应是“热爱和未来”的典范,应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生活的责任,让他们成为拥有健康人格的大写的“人”。该如何实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又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去造就身心健康的学生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充沛而博爱的感情,永远为学生着想。笔者曾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曾把高中三年的课文花一年多时间教完,然后自编阅读教材让学生去阅读。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该班的高考语文成绩反而名列前茅。正是因为教师用心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了健康的文学欣赏观念,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使学生不但在课外阅读中扩展了阅读视野,而且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迸发激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考虑,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为完善学生的人格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非常注意在这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譬如教学《木兰诗》,笔者将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花木兰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上,而这种责任感又源于人们对和平的期望。战争是残酷而惨烈的,《木兰诗》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却从侧面表现了木兰征战沙场的壮美。诗中壮美与柔美的高度统一,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之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汶川地震中国家和民众共同救援的故事,让学生阅读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作品,用实例和真情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是完整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三、总结
初中阅读教学论文范文4
参考文献
[1]黄伟,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5]田小禾.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策略--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6]尹玲玲.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和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7]郭根福.试论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新策略[J].天津教育,2004(11).
[8]李晓明.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崔磊.人教版初中教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0]陈宗彬.人教版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综合性学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3]丁丽丽.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的研究[D].宁夏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许启辉.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作业系统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7.4.
[2]王璐.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教材作业系统[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
[3]赵静.上海-台湾初中语文文言文编选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4.
[4]张翠莹.中国台湾龙腾版《高中国文》练习系统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5.
[5]张慧.语文教材七-九年级课后练习系统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5.
[6]顾黄初,顾振彪等.语文课程与语义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范印哲.教材设计与编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顾明远等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0]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1]朱绍禹,任鹰,严正.语文教育学参考资料[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12]皮连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3]阎立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5]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初中阅读教学论文范文5
一、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兴趣去学习,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从而获得满足之后的快乐。如在高中必修一课程古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序)》一文的教学中,基于这首诗歌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关系,可以让学生上课时进行课本剧表演。那么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话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编演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对该长篇叙事诗的学习兴趣,我借鉴了他人的教学表演方式:①演出设主持人一人,负责演出进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学负责朗读舞台说明。②剧本分为两幕四场。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第二幕。按剧情分组表演。③结尾部分的处理:配乐朗诵。诗歌原作中兰芝举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情节,以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表演殉情的刘、焦二人采用虚拟的表演动作来象征。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部分,由一位朗读富有感情的同学在背景音乐中用低缓、压抑的语调来朗诵改编过的诗句:“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飞天去不回,诚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总之,要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重视课文精读
由于语文中考不像其它科目那样和课本联系紧密,学生往往不太重视教材。语文老师要注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这也可能在客观上使学生认为课本不重要,看不看无所谓。其实,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数是名家名著,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有义务筛选一些文笔优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来指导学生精读。首先、对优美文段的鉴赏、仿写、吟咏、背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特色方面去鉴赏,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修辞、句式、韵律、词语的运用等方面。例如学习《故乡的榕树》可以抓住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那一幅幅悠然明丽的乡村风景画,引导学生沉浸于美的享受中。笔者在讲授这篇课文时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仿写文章中的优美语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对于像《项脊轩志》等抒情散文及现当代诗歌类课文则要引导学生深情朗读,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氛围中,酝酿真挚的感情,使文章能够实现二度创作。其次、整体把握,对课文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某些文章的亮点不是体现在优美语段方面,而是反映在课文的整体构思或深刻意蕴等方面。通常这类文章的文字质朴不雕琢,却耐人寻味。教师可以从写作手法方面指导学生精读,例如《拿来主义》等课文均可从这个方面设置精读方案。在这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提醒学生从生活出发举出一些或“小中见大”或“托物言志”之类的例子,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同时也使他们能够领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理。最后、指导学生写诗词鉴赏文章。课文中选入的诗词一般字数不多,再经过教师讲解后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背诵。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二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去研读,让他们将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化为文字。同时教师鼓励他们发现诗中的“美”,培养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水平自然有所提高。“写”的过程是“读”的深化。以提高阅读水平。
三、阅读与生活相结合
人言“汉字是中国文人生命中的酒”,阅读是一种享受。阅读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我们从喧嚣的凡俗社会中挣扎出来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我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可能会和有诸多不如意的现实社会渐渐远离。故而,在初中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筛选文章时不要忘记关注生活。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生活是离不开社会的。关注生活的阅读不仅是心灵与文字的交流,更是读者内省与自察的过程。关注生活的阅读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浮荡的灵魂渐归平静,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而又准确地进入社会生活。例如李国文的《桐花时节》、柯岩的《红泪》、余秋雨的《老屋窗口》等文章中塑造了女主人翁众多的优点却抗争不过不公的命运;而卢卫平的《老鼠家史》和柳冬妩《在城市里跳跃》等诗文不仅触及到底层人民的血泪和屈辱生活,更是对民工进军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反应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关注生活的阅读总是牵引着读者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它使我们认真去悟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
初中阅读教学论文范文6
一、初中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同样应该体现智、能、情的价值取向
对初中生的要求,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语文能力素养的培养与情感、灵性的启迪,使语文的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充分体现。
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
陶冶情操、丰富感情、锻炼意志、健全人格,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为此提供了方便。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民族共同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养成尊重祖国语言、文学,并在运用中逐步达到完美,规范的目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语言潜能,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方式,为其营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促使其在课堂与课外的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亲身参与提高语言的表达,写作能力,提高智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与探索精神,并促使其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独立判断的智能。
2. 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的民族精神、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心理习惯等丰富而多彩。
汉语还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形象性、表意丰富性的特征。因此,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应通过对文章的诵读与感悟,培养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阅读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品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能做出独立判断的能力,阅读后能吸取有用信息,剔除无用、有害信息的能力,合作,整合阅读中能博采众长的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遵循汉语教学规律,促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 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是以旧经验为基础的,对新知识的摄入实际上也是对原有知识的改造和重组。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将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上,书本里的各类语文知识点的分析上,语文教师大多强调课文的背景、分析、评价与结论,学生大体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位置。这样,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生活情趣与人文魅力。语文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尽管初中学生阅历有限,但绝大多数语文所叙述或描绘的,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实,揭示的也是学生能够理解的事理。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当作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新知识。
2. 以学生的阅读感悟与生活体验为基础,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开放性的教学氛围。
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不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也就不同,所领会的作品的含义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阅读教学方法不应回避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差异、理解差异。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理念上的明显进步。要使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在实践上也与之同步发展,就必须营造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开放性的教学氛围,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倡导学生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课堂提问设计要有民主,开放意识,要善于捕捉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 正确理解并大胆实践现代阅读观。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并首次提出了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新课标还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作了阐释,对课外阅读作出了要求。而这些要求与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相去甚远。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并大胆实践现代阅读观。坚持以读为主,突出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与情感体验;重视学生阅读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语文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