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心理学范文1
【论文摘要】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而当今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弊端较多,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引入课堂考试、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等方法,全面考核学生,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观的不断深化,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学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护士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在各护理院校也彰显重要,成为主干课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们也要适应这个发展,深化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与世界接轨,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1]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护理心理学考试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教师命题的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我们对护理心理学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使考试目标和教学目标形成最大关联度,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注重心理学和临床护理的密切结合。以下报告我们在护理心理学考试模式改革的体会:
1传统考试方法的分析
1.1单一的考试形式: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存在着命题凭经验“讲什么、考什么”,完全的理论考试,试卷组成不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不能有效地代表全部教学内容,造成考试与教学内容有偏差,严重影响了对培养人才的评价。
1.2考试内容不合理: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缺乏对知识应用的考核,造成普遍的“划范围、圈重点”,学生凭借“死记硬背”来准备考试,达不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1.3缺乏应用能力的考核:
虽然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理论课程比重大,缺乏实用有效的实践课程,但是不能忽视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应该注重心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传统的考试对学生实验技能考核体现不出来,不能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2改革措施
改革对象为本院05级、06级三年制大专英文护理专业学生,共4个班级,126人,全部为女生。根据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20%、60%,学生的最终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具体考试方法如下:
2.1提高教学效果,积极进行课堂考核:
课堂考核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开动脑筋。考核内容可以复结,做到课与课之间的联结,考试内容和时间不预先通知,即兴提问,所有学生均在备选之中。所以课堂考核的随机性大,公平性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作答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并做好分数记录。
2.2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实践考核:
护理心理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实践应用内容: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应用,如:记忆广度实验、注意分配实验,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等;另一部分是心理学理论在临床护理的应用,如:模拟病房场景,对不同阶段不同病人的心理护理,各种沟通技巧的使用等。实践考试时间、地点由教师统一确定,考试项目由学生自己抽取,每项考核内容都有相应的赋分标准,根据表现给予相应的分值,满分10分。
2.3布置开放性和发挥性的问题,供学生论述:
除了课堂考核和实践考核外,我们也给学生布置开发性和发挥性的问题,如:“不同气质类型临床病人,如何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列举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论述,字数300~500字。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论述。在此期间,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答疑,以保证论文的顺利完成。2.4必不可少的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涵盖了护理心理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具体方法等。在理论上强化学生记忆,为灵活运用奠定必要的基础。考试题目包括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难易适中,层次分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效果讨论
3.1使护理心理学考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针对护理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研究制定,改革后的考试成绩由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占相应的比例,这样的成绩能客观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从“应试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
3.2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考试改革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问卷反馈,95.8%的学生非常欢迎考试改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运行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应对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顺应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3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
考试不是目的,也不仅仅是检验教学效果,还有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应试者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四部分考核成绩中,我们发现学生实践考核和问题论述成绩较低,我们通过教学改革,及时增加实践课时数,加强学生的临床心理护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护理心理学问题论述,并与教授护理科研、文件检索的教师沟通,进行分工整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总之,通过考试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由被动应付转为积极参与,仅仅靠死记硬背就远远不够了,迫使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思考,善于发现创新。只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把创新教育与考试创新结合,从而到达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护理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心理;护理;管理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1.4讲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对待自己的下属,防止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在开展批评或指出对方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对方,肯定其成绩,赞扬其长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对批评的改进意见容易接受,不易产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护理心理学范文3
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护理心理学是研究护患心理活动规律即研究在护理过程中护患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相互影响及其规律,护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患者的心理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籍贯、民族、文化、职业和经历不同的心理差异,来运用最佳的护理措施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随着医学发展,医学模式简单陈腐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的心理医学模式方向转化,人不仅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生活方式将影响人的健康,因而精神疾病就变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在健康正常的情况下,大脑能够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适应社会环境,但是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不仅有躯体体征,其认识能力,情绪状态,个性心理特点等心理现象都会有所改变。因此精神科护士在护理模式由生物护理向生物心理护理大转变中,在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大改革中能适应需要,就必须学习护理学知识,由于精神专科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要掌握精神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因此要转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观念使她们在护理精神患者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神疾病而主要的是人想到的不只是理性生物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而更要思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不仅要加强生理方面的技术操作,而且要善于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微细变化,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作为精神科护士应掌握不同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活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护理工作。
1住院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新入院患者心理反应最集中的问题是对医院的一切都陌生,表现出恐惧、焦虑、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也有的患者由于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不愿住院故整日吵闹,护士要针对病员的心理,应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解决病员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护士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向他们介绍病室环境,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根据病情安排好合适的房间向患者介绍同室的病友以求互相帮助,护士应经求患者需求,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能办到的一定要力求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求得谅解。使他们在院期间能得到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2病态行为的心理护理
精神专科与其他综合科不一样,护理的患者都是推动理智受症状支配的精神患者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对有冲动、攻击、破坏行为的病员在他们情绪稳定时一方面给予谅解,同时要向患者宣传住院制度,必要时向他们讲解精神患者作案也要根据有无责任能力部分或完全责任能力以及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减少行为及攻击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对于拒食患者首先了解拒食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有自杀企图严重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和勇气,主动配合,并且做到能够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使其缓解症状。新晨
3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自知力恢复的患者大多数对病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忆此期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把未来不利因素等考虑甚少;另一种则把未来人生看得相当复杂,他们担心病情反复发作,怕回原单位后不能适应环境怕同事亲友另眼看待,甚至觉得住精神病院以后难以见人,而出现消极悲观情绪,产生自杀念头,而护士应向患者指出任何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都会有曲折,教会他们有生活的信心,又有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对于后者护士应向他们做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找出容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担心病情再次复发的恐惧心理,教会他们怎样去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并帮助制定好家庭休养计划,在病员出院前通知单位有关人员送院,向他们介绍精神病的护理知识和出院的注意事项,使他们在出院后能够保持正常人的心理水平,达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而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家庭。
总之,对精神患者的护理要细心周到,常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做好心理疏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由于幻觉、妄想、支配产生的症状,并且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音乐疗法,加以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得以很快恢复。掌握好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在临床护理当中应想方设法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暗示,应用综合语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护理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 PBL教学法 护理心理学 应用
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使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心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心理护理知识的学习,从而具备心理护理的能力。因此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的能力。然而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教育却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是记忆知识而很少运用知识,忽视了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单纯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有效的迁移,从而难以在日后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PBL一般是指通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解决一些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其正式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一种让学生面对情景性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去试图找到有意义的解答的教学策略。”它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的一种课程模式,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了推荐,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将PBL教学法引进护理心理学教学符合当今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对我国当前以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很有启迪意义。下面我对PBL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主性与探究性
PBL基本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小组总结。首先,教师提出适宜的问题,提前交给学生。学生在课余查阅文献与国内外书籍,收集资料,从各个方面做准备。课上分组讨论,然后每组同学选取代表发言,讲述讨论结果,最后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总结。例如在讲述“病人的心理需要”这一内容前先提出以下问题:①什么是需要?②联系自身谈谈平时自己有哪些具体需要,可以将这些需要分类吗?③病人会有哪些心理需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需要?④你认为病人最主要的需要是什么并说出理由;⑤怎样满足病人的这些心理需要。为讨论方便,将学生以十人左右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分组预习,并拟定一位负责者。学生参照问题,预习教材相应章节内容,查阅参考文献,仔细思考并讨论有关问题,并鼓励在讨论中提出新的问题。
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取代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讨论和教师指导的方式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知死记硬背的弊端。为了在下次课堂上能很好地回答出问题,学生必须积极寻求资料,整理思路,探索答案,从以往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并且能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2.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设计与驾驭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要从过去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协调者、指导者与组织者。虽然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但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其实,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法,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不变的。因为教师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活动的调节、对教育影响的控制、对教育手段的改造等都体现出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且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花更大的功夫。在PBL教学法中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设计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PBL中学生学习的效果,决定学生能不能从这种模式当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设置得太难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问题设置得太容易又不能引起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这两种情况都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吃透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涵盖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结构,或在解题过程中为学生适当提供所需的技巧与知识。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包括期刊、书籍、杂志和网站等,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要求。同时教师要有一定课堂组织能力,在课堂讨论中及时点评,适时引导,防止课堂流于形式,以致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但并没有对这一知识形成系统的结论。因此最后的点评要注重活动本身与学习目标的关系,避免学生迷失在活动之中,而忘记本身学习的目的。同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
3.PBL教学法需要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PBL教学法虽然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性,弥补传统讲授教学的许多不足之处,但却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采取这一授课方式。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以学习的知识点需要能提出很好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而且对这些问题相关的概念,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基础。因此相关的知识很可能仍然要先依靠传统的讲授学习来打下基础。另外,PBL教学法耗时过长,而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学时非常有限,因此不可能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采取这种方法。并且这种教学法也对学生的素质和相关的配套设施提出了一定要求。学生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积极探索的精神,还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技术,同时学校要能提供公用的计算机检索系统和教学环境设备。因此,在我国现存的教育条件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将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结合起来。
总之,PBL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护理心理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判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和适应。
参考文献:
[1]Rhem,J.Problem2Based Learning:An Int roduction.The National Teaching & Learning Forum,1998,8(1):1-4.
护理心理学范文5
【关键词】PBL教学法 心理护理 医患沟通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创立的,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1]。它是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同时,它是以患者的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与推理方法,提高自学能力,确保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2]。本文将阐述PBL教学法在心理护理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及体会。
1.案例情景提出
情境(一):10岁的小明,最近被诊断患有白血病,由于他所认识的两名院内白血病儿童最近相继去世,他意识到自己不久将可能会死去。
情境(二):小明现在非常担心和惊惶即将发生的事,他向父母询问那将会是怎样一回事,父母却逃避与小明讨论这件事。
情境(三):小明12岁的表姐小红感到很害怕。她曾经问父母亲关于表弟小明的情况,她的父母却没有时间与她详谈,只是告诉她做个好孩子。
2.操作方法
2.1 小组分工。
PBL小组一般以6~10人为宜,每组设以下负责人:
(1)组长:负责小组的工作安排,并督促成员按时完成任务;
(2)秘书:负责记录每个小组成员关于解决方法和结论的信息;
(3)陈述员:负责汇总讨论结果,并把小组的主要发现、认识、结果传达给全班,还参与资料的检索、研讨等。
2.2 实施过程。
2.2.1 制定假设情景。
根据情境(一),学生假设10岁的小明对死亡有一定的概念,觉得死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其父母的情绪也不好,怕小明死去,而他们对白血病的治疗方案不了解,也可能不知道如何与小明沟通。这一连串“疑”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专注于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
2.2.2 提出问题。
有了这“疑”的问题情境,学生就自然地提出要学习的问题:为什么小明害怕死亡,他是否知道什么是死亡?医护人员是否告知他们白血病的治疗方案及治愈率,以及指导父母如何与小孩沟通?而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影响到大家的情绪?这一连串的疑问自然的引出了情境(二)及情境(三)。
2.2.3 分析问题。
各小组成员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现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历列出与情境有关的知识和对本情境的认识基础,但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不足,未能解释小明害怕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及他对死亡的了解程度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先进行学习研究。
2.2.4 确定学习目标并探索新知。
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讨论提出以下的自学内容,并分组查找学习依据,然后交流各自学到的知识和对问题的认识。
(1)儿童心理学的知识;
(2)了解小明的具体治疗方案及其医学措施;
(3)如何运用亲情支持疗法等。
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再与小明及其父母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解决问题。
2.2.5 提出解决方案。
(1)一切从儿童的心理需求出发。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即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3]。所以护士应多与小明接触,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多带给他欢乐,给予其情感和社会支持,减轻对疾病的恐惧感。
(2)儿童心理问题与家长态度有密切关系。在临床上,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悲哀、焦虑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可以消除家长对医疗工作中存在的疑问,使之主动配合治疗[3]。由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较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为更好的开展工作,学生通过与小明父母亲交流,使他们接受现实和坚强的面对现实,以其与小明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给予小明情感的支持,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通过对家长的影响达到心理护理效果。针对小明的疾病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小明父母亲对小明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在对他们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能够专心倾听他们的陈述,并鼓励小明及父母提出疑问,学生在解答疑问时要适当运用技巧。通过影响小明的心理,消除小明对死亡的顾虑,看到希望的曙光,使治疗得以顺利进行。另外,学生还将与小明身边的亲属交流,指导他们学习《如何与你的孩子交谈》,给小明更多更好的亲情支援。
3.体会
3.1 PBL促使学生全面思考医学工作的各个层面。
在PBL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讨来建构知识,是出于医学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而产生问题后而学习的。知识与医学工作的实际情境的结合,促使学生全面地思考医学工作的各个层面,提供了更进一步理解患者的重要意义。
3.2 PBL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学以致用。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必须自己查找并选择组织合适的信息来建构知识的最终产品形式,因此,知识的意义是出自个人化的深层理解,这样的知识是自己的知识,是能够灵活加以迁移的知识[4]。当学生完成学习议题后,最后还要用从学习议题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医学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就是说,学生不仅通过自己的查找和思维等过程获得了知识的内容,而且还亲自经历了知识是如何被使用的。
3.3 PBL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心理学认为:只有个性和谐发展,才能造成人的聪明才智的最佳发展。即只有个性获得生物的、心理的、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才有可能最完善地发展个人的才能。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特色。PBL教学法的主线活动是解决问题,学生必须进行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包括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等[5]。由于问题是开放式的,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各自提出不同的想法[4]。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对临床病例和相关知识的查询、分析、引证及讨论,把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新理论。把所获得的新知识、新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拓展了思路,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目的。因此,PBL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机会来发展并实践他们的高层次思维技能。如学生在“案例”中解决如何与小明的父母亲进行交流,使他们给予小明亲情支持时,用头脑风暴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讨论、探究、交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敢于批判、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力的精神。
3.4 PBL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力求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进取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百折不挠,实现目标的奋斗精神,也是一种活跃进取的精神状态。PBL生动的问题情境,平等的交流氛围,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案例”中的小明害怕死亡,使人联想到这可能与周围的环境,或与亲人的情绪影响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又以此为线索诱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研究这个新问题。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使学生逐渐养成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出合理结论,从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目前,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观念之一。在能力体系中,自学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一个人获取新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PBL教学法的参与者一方面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另一方面又要发挥独立的锐辩思维,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同时培养了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得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应在医学教育中不断推广。
参考文献
[1]詹海涛,唐冬生,王强等.PBL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育应用中的认识与实践[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9):103-104.
[2] 姚桂芳,陆慧华.评判性思维能力与医学教育[J].当代护士,2004,(10):38-39.
[3] 刘颖.儿科整体医学中对患儿家长心理医学的体会[J].吉林医学,2007,28(81):981-982.
护理心理学范文6
【关键词】血液透析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149-02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提高,血液透析已成为一种安全可靠的肾功能替代疗法。越来越多的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而慢性肾功衰竭患者多需终生维持透析,长期的透析治疗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解决患者病痛的同时,可导致患者产生负性情绪不仅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而且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通过应用心理护理技术对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进行心身护理,使患者保持最有利于治疗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从而有效地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我们近年在46例的护理工作中,将心理护理贯穿血液透析的始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6例. 其中初次透析7例,3次以上39例,男性18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1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紧张与矛盾等。
1.1 心理问题及特点
1.1.1焦虑、抑郁 本组46例中,多见于初次行透析治疗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的知识及血液透析知识缺乏,对陌生的医疗环境、设备了解甚少,对穿刺、置管及将血液引出体外等极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患者表现为易怒、不配合。严重者还会出现狂躁等心理应激相关障碍。3次以上透析治疗的患者。随着透析次数的增加,患者对血透有一定的认识,基本明白血透只是相同于“人工肾”的作用,而不是根治手段,加之透析期间的饮食控制、盐及水分的限制和担心血液透析的效果、安全性、价格及家庭经济承担能力等问题的顾虑,觉得自己的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严重者可产生自杀倾向。被认为是透析病人的最常见心理反应和一项独立致死因素,影响透析病人的免疫、营养和遵医行为[2]。
1.1.2 矛盾 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总是面临诸多矛盾因素。如健康与疾病的矛盾、生存与死亡的矛盾。如果不进行透析,对患者就意味着死亡,如果采用透析治疗,就可以象常人一样生活,这种心理常见于透析过程中。
1.1.3 情绪不稳 焦虑、悲观、紧张、恐惧、孤独等交替出现,极易致使病情反复,易受周围环境等外界因素干扰。
2 心理护理对策
2.1 透析前的心理护理
护士应全面了解透析病人的心理状态,患者初次血透,要帮助患者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治疗过程,介绍国内外治疗水平的发展,启发患者如实倾诉心理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向患者讲解有关血透常识及注意事项,如透析饮食,做内瘘的必要性以及内瘘的保护方法等.以免增加患者的紧张感。收集病人资料,了解患者诊断、治疗、用药情况、主要检查结果,仔细询问患者心理反应、家庭生活情况、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 。耐心倾听主诉,观察情绪反应,分析患者当前或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的可能原因,并制订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及措施。这就要求相关医护人员须具备必要的专科知识、治疗经验和心理学知识,掌握沟通技巧,积极疏导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通过理解、安慰、鼓励、保证、解释、建议、指导、疏泄,暗示等手段,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帮助患者建立起有利于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在了解病人病情及心理状态基础上,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真诚有效的沟通。态度诚恳,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并根据患者的性格、年龄、文化程度、精神状态,做好解释和安慰,使患者及时宣泄负性情绪,讲解关于疾病与透析的相关知识,使他们能科学地认识疾病,对透析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其它症状有心理准备,有效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稳定病人情绪,消除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透析时的心理护理
医务人员娴熟,精湛的技术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护士应该主动介绍有关知识。以及时、准确的医疗护理措施处理可能出现的症状,并说明其产生的原因,增强患者对透析治疗的理性认识,消除紧张心理[4]。
2.3 透析后的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告诉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患者能及时应对和处理。当患者有能力从事社会活动时,要鼓动患者应多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包括适当运动、工作和一些社会活动对患者心理和精神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安慰,也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兴趣和存在价值感 [5]。同时做好患者家庭及社会支持工作 ,很多患者,特别是尿毒症晚期,容易因经费短缺、费用紧张而产生情绪低落、悲观,甚至绝望心理,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与患者有效沟通,宣传当前社保、养老政策,帮助其改善负面情绪。同时帮助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协助解决经费等。但还应掌握好社会支持的“度”,以防亲友的过度支持及过高期望,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和痛苦。
3 结论
心理护理的质量高低决定着对病人护理质量的高低[3]。在针对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这一特殊人群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始终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放在首位,并贯穿整个心理护理过程的始终。尿毒症因其发病特点,治疗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给透析患者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这些心理障碍又加重疾病复发,影响透析效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于血液透析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护士应找出心理健康的动态因素,消除或减少不利于血液透析的负性心理,选择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属于心理脆弱人群,在进行血透治疗的同时实施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这就要护士具备必要的专科知识和治疗经验,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高度的责任心、优良的沟通技能,在病人透析过程中随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患者保持最利于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从而能有效地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健文.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2):311―312
[2]周郁秋.各类治疗病人的心理护理 .护理心理学 , 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56―157
[3] 周郁秋 .护理心理学 . 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