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纲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考察报告纲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考察报告纲要

考察报告纲要范文1

针对当前我国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现代工程师的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确立了工程实践训练及其内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和正在实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要求是一致的,从而为高等工程教育实现培养工程师目标而实施的工程实践训练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

工程教育;工程师;对策;工程实践训练

0引言

我国要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一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道路。其核心是提高技术含量、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就需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最大量、最迫切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以应用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和本质所在,强调通过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工程师能力的基本训练。因此,本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时期我国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进行讨论,使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能够更好的引导工程教育对经济建设新阶段所需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1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

1.1高等工程教育

实施高等工程教育,院校的阶段性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较为系统的理工学科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与能力,使其在毕业时,具备成为合格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条件(或者称为工程师的毛坯)。院校高等工程教育是培育和造就合格工程师的基础和重要环节。高等工程教育的内涵是以技术科学作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业教育。工程教育的本质特点是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和经济性,它既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又具有显著的工程实践性[1]。这里“技术科学”是指“把工程实际中所用的许多设计原则加以提炼、整理和总结,使之上升成为理论,因而就能够把工程实际的各个不同领域的共同性显示出来,并服务于工程技术。理论分析是技术科学的主要内容”[2]。

1.2现代工程师的素养和能力要求

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工程师。因此,在讨论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内涵之前,需要进一步明确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现代工程师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要求。首先,现代工程所具有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日益突出,所应用的内容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了以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管理和咨询等为主要环节的工程链[1]。若将绿色制造和资源循环的理念融入其中,并将营销、管理和咨询中所获得的信息用于再制造和指导新产品的研发,那么实际上现代工程就由工程链演变成了工程环,高质量、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在工程环中螺旋式的上升和前进。其次,现代工程中的工程链(环)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许多工程和技术问题,需要工程师予以合理的解决。这就使得现代工程需要大批能够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具备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兼容并包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第三,从现代工程意义看,一种产品的成功与否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它对环境的作用和其性价比。所以,必须在工程过程中加入背景因素。这种背景因素概况起来既包括企业的和组织的背景,也有顾客的愿望,还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环境的和文化的因素,可称之为非技术因素。如果院校工程教育忽视了这些关键的非技术因素,其结果使工程师只能在现代工程中处于从属地位,也就失去了在现代工程中的领导地位和主体作用。市场呼唤工程师型的企业家和企业家型的工程师,现代工程师需要有能力组织团队、制定战略,协作创新的领导能力。因此,一名现代工程师应当要能够综合应用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完成工程科学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在知识方面需要掌握由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如工程经济、环保、管理和法律等)组成的通识教育和技术科学构成的学科专业基础;在能力方面通过工程实践训练从而具备工程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包括组织领导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德育方面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基本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等[3-4]。

1.3一名合格工程师的培养环节

纵观世界各国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情况,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大体需要用7~9年时间,期间要经历和完成三个重要环节。一是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二是工程实践的训练;三是工程经历或者说工作实际的体验[5]。前两个环节的实施应该是相互融合交叉进行,通常在院校工程教育阶段进行,特别是第二个环节的实施虽属于院校工程教育培养阶段,但是必须要有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才能真正完成初步的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第三个环节的实施和水平的提升在工作岗位中进行,即工程实际中进行,属于继续工程教育。所谓继续工程教育是指建立在大学教育基础上的对在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补充和提高的教育,是培训而不是学历、学位教育。工程经历这个环节没有终点,将伴随工程师终生。因此,工程实践训练是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本质与特色体现,是高等工程教育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标志。可以将其内涵概括为:工程实践训练就是院校高等工程教育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所必须进行的工程实践活动模式和内容的总和。工程实践训练是促进工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训练工科大学生基本的工程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唯一途径,它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工程实践训练场所。

2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演变与存在的问题

2.1国内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的历史变化

1895年,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建立,以实业救国、强国和注重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开始。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是学习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解放后效仿苏联模式在校办工厂中进行工程实践训练,同时校办工厂具备生产功能,实现了教学和生产一体化。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又逐步转向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工程教育为目标。必须注意到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在不断调整,从偏重科学、研究主导的工程教育,在近20年来也已经更加重视工程实践性。美国的工业企业具有强大的研发背景和高水平的比较完善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从而可以弥补院校工程教育对工程实践关注的不足。相比之下,我国的工业界并不具备很强的研发背景和实力,多数企业也不具备良好的继续工程教育条件。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工科院校纷纷在校内建立了实践教育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实现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6]。从起步到现在10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是从学习和借鉴欧美到效仿前苏联、然后又回到跟踪学习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同时积极探索自身道路中不断前进的。

2.2国内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至今,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了数千万的工程技术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办学规模居世界第一;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和结构。基本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多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从2005年到现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从无到有,2013年已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但是我们的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方面目前还存在如下的主要问题:(1)对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重要性地位的认识不到位。效仿早期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思想,以科学研究主导工程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再加上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重“学”轻“术”,工程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地位没有很好的得到保障。(2)有些虽然认识到了工程实践训练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但是,没有平衡好工程实践训练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工程实践教育过程要么依附于理论教学,要么完全独立于理论教学。(3)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比较完善的工程教育实践训练内容体系、一般标准、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4)实施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大多数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工程知识、工程经历、工程规范和实际生产经验不足,严重制约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水平。(5)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封闭办学。开放办学、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有效体制和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在高校兼职、指导学生工程实践训练的机制没有形成。(6)工程实践训练投入不足。学生和教师的精力投入均不足,既包括总体时间上的不足,也包括实践训练的工作量强度不够、训练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滞后。在我国这样大规模的院校工程教育背景下,经费投入也相对缺乏,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

3工程实践训练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3.1正确认识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问题

从原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1995年赴美考察报告《回归工程•多样化•宏观管理》[5],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代表团2002年的《访美考察报告》[7]和2005年清华大学工程教育认证考察团对德国的访问考察报告《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及改革与发展的考察报告》[8],等等。可以看出,上述这些问题在当时美国和德国或多或少的同样存在,但是这些国家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我国,虽然也认识到了所存在问题的共性与我国自己的特殊性。但是,没有完全形成有效和长效的改革措施,或者措施落实不到位。这其中的主要和重要的背景差异是:美国和德国等国家都是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高度发达的后工业化国家,而我国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而且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许有人会因此说,中国的工业化程度还没有达到欧美那样的程度,高等工程教育自然赶不上他们。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如果高等工程教育不能超前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那么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和小康社会何时才能实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优先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目标要求,以及欧美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现状与经验,我们的高等工程教育必须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和继承我们自己工程教育中工程实践训练好的传统和借鉴欧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早日从高等工程教育大国进入高等工程教育强国,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提供强大的引领、支撑和保障作用。

3.2加强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思想与方法

工程实践教育既不是理论教育,也不是单纯的实际操作和岗位能力,而是根据教育目标组织的有明确理论指导下的既动脑又动手的实践活动,要体现现代科技和工程综合特征以及产业界的需求。院校工程教育中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承载着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任,需要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实践能力,即目标定位问题;二是怎么样培养这种能力的问题,即途径方式方法问题。工程实践训练体系应该由总布局(框架)、内容与目标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构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工程实践训练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应该确立为: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突出工程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学会技术创新、注重工程应用。并贯彻如下的方法要求:

(1)坚持工程实践训练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与特色。通过工程实践教育、训练,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2)坚持技术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训练。工程实践训练并非完全依附于理论知识体系的从属,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3)遵循认知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工程实践训练内容分层次循序渐进,由基础、设计、综合到创新,由相对独立到交叉融合。

(4)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道路。工程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工程实践训练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和交流。行业、企业应该成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5)更加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原则。工程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考虑逐步与国际接轨,反映时代新技术与发展趋势,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我们的竞争优势。

(6)工程实践训练要求指导教师须参加企业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成为掌握理论知识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实践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工程实践训练和具有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三能型”教师。

(7)在实施工程实践训练时要注意,相对独立开设的实验课、实训等环节尽可能由工程实践能力强的讲授相关理论课教师承担,这样教师就能够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哪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偏差等等,从而有利于后续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如果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来,由不同的教师承担,则改进教学的效果是会打折扣的。

4结语

本文以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进行了讨论,针对当前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现代工程师的素养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确立了工程实践训练及其内涵,提出了加强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思想方法。这和当前我国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与要求是一致的,从而为高等工程教育实现培养工程师目标而实施的工程实践训练提供了指导。

作者:罗印升 俞洋 沈琳 刘晓杰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论我国工程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1999,22(1):19-22.

[2]钱学森.工程控制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余寿文,王孙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1-7.

[4]朱高峰.工程教育中的几个理念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1-5.

[5]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回归工程•多样化•宏观管理:赴美考察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59-67.

[6]卢静,刘付军.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启示[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64-67.

考察报告纲要范文2

靠自身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在社会和机关各部门创造了良好的声誉。特别是在近两年硬件条件严重不足、场地设施极为艰苦的境况下,依靠园所的软件水平保持着良好的口碑。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

走了科教兴园的路子依托中央教科所对课题实验基地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年的研究探索,我园初步形成了以“乐学、会学、善学”为导向的园本课程体系,并在教育实践中看到效果、得到认可,逐步形

成学习课程特色。

年新纲要颁布,对幼儿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视,这其中,幼儿艺术教育和双语教育成为了众多幼儿园开展特色教学的热点,我园也有许多家长提出了类似

需求。

目前适逢新园建设我们正好抓住契机提升办园品位为此我园对照纲要精神和其他姐妹园的发展,对未来五年的远景进行了规划首先我们园仅有一个大课题、一项特色是远远不够的。为进一步拓展

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提高幼儿园“核心竞争力”,经园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有选择的对相关课题进行了解和咨询,寻找合适的课题研究项目。

经多次咨询和反复比较,我们决定利用本次暑假对中央教科所培训中心和深圳上外教育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幼儿英语&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项目进行考察。项目考察目标:

.进一步了解该课题的主办单位和办学情况,听取有关专家的介绍,学习新的理念和教学体系。

.重点了解合作单位的情况、合作条件、合作收益,洽谈合作的基础,明确该项目的应用价值。

.了解已合作的幼儿园的办学情况,多看多听,避免决策失误。

项目考察行程:

月日月日,园领导班子一行三人,前往深圳培训中心。

月日:听课,奥尔夫音乐体系精要,德国专家主讲。

月日:参观教学示范及课例讲解。法国专家主讲

月日:听课奥尔夫音乐体系与幼儿发展,美国专家主讲

月日晚与合作项目单位进行咨询、洽谈,了解相关内容。

月日:听课,奥尔夫音乐与幼儿综合艺术教育相融。台湾专家主讲。

项目考察结果:

规模空前

本次活动为中央教科所深圳培训中心和深圳上外拓天教育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全国性活动与会人员约多人分个主分会场同时进行

阵容强大

会议所有讲课教师都是国际上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卓有成效的专家级人员包括来自德国美国意大利法国台湾和国内的名教授

课时紧密

到会的天时间里每天的课时安排非常紧张上午小时课下午小时课晚上看录像或洽谈咨询

目的明确

本次活动主要为推广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国内幼儿教育领域的运用在广泛的松散型合作的基础上每省选择所样板园作为国家级课题研究的基地

项目合作方式:

.合作园资格:具备一级一类幼儿园资质,具备个班级以上的规模,具备专用场地与教室,具备全套的奥尔夫乐器。必须统一使用由该课题组研究提供的配套教材。

.合作园待遇:

课时骨干教师培训及权威结业证书

⒈课时奥尔夫音乐师资初级、中级证书培训。由中华奥福音乐教育学会及台湾奥福教学法研究推广中心负责培训并颁发权威培训结业证书。

⒉课时幼儿英语奥尔夫音乐双效教学课例培训。由课题组一线教师负责培训,将幼儿英语奥尔夫音乐双效教学全套课例进行讲解、延伸及教学实践。幼儿教材的使用培训。培训证书由中央教育科

学研究所培训中心颁发

⒊课时外教英语口语培训。由英语口语外籍教师提供培训。

国家级教育部门“幼儿英语音乐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挂牌

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授予合作幼儿园“幼儿英语音乐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铜牌。合作第一年为免费使用,从第二年开始,合作园如需继续使用,需支付元年的挂牌费。

国际奥尔夫音乐教师联合会“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实验园”挂牌

由国际奥尔夫音乐教师联合会授予合作幼儿园“国际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示范园”的铜牌及国际授权证书。前提是合作幼儿园的奥尔夫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国际奥尔夫音乐教师联合会签发的执教师

资执照(两人)及师训师资执照(一人)方能授予,此项挂牌无须支付费用。

全套幼儿英语奥尔夫音乐双效课程教学详案

向合作幼儿园赠送《幼儿英语奥尔夫音乐双效课程教学详案》,以此确保各合作园不仅能组织日常教学,而且教学品质始终如一。

全套幼儿英语奥尔夫音乐双效课程管理手册、宣传手册及光碟

管理手册:主要对英语奥尔夫音乐实验班的招生、教学设置、教研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效果评估、教学延伸及教学成果展示等进行规范操作。

宣传手册及宣传光碟:幼儿园学生家长人手一套,主要对奥尔夫音乐教育及幼儿英语音乐双效教育的宣传,为幼儿园招生提供高质量的宣传资料。

配套“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幼儿教材使用手册

因教材为课后延伸活动教材,为了使家长能正确指导孩子使用,本教材配备教材使用手册。

国际奥尔夫音乐教师联合会举办的各类教师证书培训名额

每年寒暑假期间,国际奥尔夫音乐教师联合会在华举办的证书培训,只对合作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开放,为每个合作园提供三个培训名额。

完善的教学跟踪指导,以稳定教学品质

为确保教学质量,合作园应将部分教学内容全程摄录,回寄我处,我处将在一周时间内对合作园教学进行点评及教学改进建议。我处会派专家进入合作幼儿园进行听课、组织教研、教学改进建议

及教学讲座等工作。为幼儿园顺利执行教学提供支持。

学期汇报演出晚会节目训练手册及光碟

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的最好方式就是针对家长或社会的节目演出。合作园教师只要按训练手册就能编排好高质量的晚会节目。其中英语歌曲多重唱、奥尔夫音乐乐队演奏、英语音乐情景剧

能产生轰动效应。

项目考察结论:

根据实地考察和学习洽谈,我们对该项目进行了分析:

付出:⒈根据要求建立专用教室(正好建新园时完成)

⒉投资相应的专用设备,共需元

⒊购买幼儿用配套教材,第一次套,元套,共需元

⒋首批教师培训交通食宿费用人元

以上所列项目之⒉项,经洽商可分两年付清。

获得:⒈获得建立幼儿园教育特色的新基点,进一步吸引生源。

⒉国家级课题挂牌可以提高幼儿园的档次、提升市场竞争力。

⒊为进入新园、提高单生收费作铺垫。

⒋获得教师培训和提高社会知名度的机会与平台。

⒌所有经费的支出将会在后续开班收费中逐步收回。

考察报告纲要范文3

关键词:征信;征信所;信息不对称;信用交易

在对诚信社会的期盼下,国务院终于2014年6月14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表明国家已经下大力度建设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信用信息的征集与传播、信用行业的自律与同业监督、信用服务标准三个有机构成部分。信息的征集与传播是征信机构的任务,征信机构是社会信用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各国依据不同需求而建立起不同征信机构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应该完善目前的征信体系,以适应国家提出的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

一、 征信机构在世界各国的兴起

19世纪征信机构在世界各国相继兴起。1830年世界上第一家征信机构在英国伦敦成立。美国的第一家征信所是1841年成立的,德国1860年、奥地利1870年、日本1892年也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征信机构。在经济生活中,有需求才会有供给,正是对征信机构的需求才促使了其在各国相继产生。哪些方面对征信机构的需求促使了征信机构的兴起呢?

1. 商人对征信机构的需求。征信机构的兴起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不再满足于自己自足,而是通过进行商品交易以自己生产的产品去换回自己无法生产的产品,也就是社会发展到分工阶段,人们要和不同的人进行交易。交易开始采用现货交易,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后来经济活动中现货交易逐渐被信用交易所代替。信用交易指货币与商品不是同时交易的,先付钱后交货或先交货后付钱,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赊销”与“赊购”。这两种方式由于货币与商品的分离,要求交易双方掌握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信用程度等,以免发生欠款无法追回或无法付账的情况。信用交易比钱货两清的交易在时间、地点方面有很大的自由性,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信用交易也使人们对未来的把握更加不准确了,这构成销售商或批发商对征信机构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

征信机构兴起的另一个原因是交易范围的扩大,以前人们只是在一个地区或一个省交易,信用情况容易打听出来,交易范围扩大后,人们可以与全国范围甚至全世界范围的人做交易,再考自己打听对手信誉情况就不容易了。征信机构的产生源于信用交易的发展和交易范围的扩大,是为交易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也就是征信机构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交易者寻找合适交易对象。

世界征信机构的雏形是在英国1803年由一群裁缝成立的伦敦互助交流协会(Mutual Communication Society of Landon),其目的是裁缝之间互相交流不付款的顾客信息,防止被曾经有过不付款行为的客户再度欠款。这并不是正式的征信机构,没有专门人员对信用进行调查,只是裁缝之间共享信用不佳客户的信息。

美国征信机构的兴起就是源于信用交易及交易范围的扩大,美国第一家征信机构是1841年由经营桑蚕丝的商人刘易斯・大班(Lesis Tappan)创建的。经济决策取决于所掌握信息的多少,决策者掌握的信息越充分、越完整,做出错误决策的可能性越小。刘易斯・大班深刻感受到由于信息的缺乏,做生意时要找到一个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对交易对手的不了解,需要花时间、金钱与经历去搜集交易对手的信息,这些都是有成本的。柯武刚,史漫飞认为“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本,极少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全过程,我们经常宁愿保留无知,因为获取信息太昂贵了”。刘易斯・大班从信息不对称中看到了商机,于是他建立起了一家专门搜集交易对手信息以帮助潜在商人评价其信用的商务征信所,有助于交易双方方便快捷的达成协议。

2. 债权人对征信机构的需求。债权人提供资金给债务人,但对于债务人能否按时还贷无法确定。奥地利、中国、日本、德国征信机构的成立都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本文之所以提到奥地利的征信机构,是因为19世纪的奥地利是欧洲强国之一,其领土包括中欧大部分地区,即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克罗西亚、捷克、斯拉瓦克等地,范围较大,可以和英国、德国等经济强国相提并论,在世界经济发展之占有重要地位,奥地利的征信机构可以成为世界征信机构的代表。

19世纪中期奥地利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纷纷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即股东以对公司的投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即使公司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股东不再承担其对公司的投资额以外的其他责任。1869年4月奥地利公布了《破产法规》,其公布初期并不完善,又恰逢当时因企业周转不灵倒闭事件时有发生,某些居心不良的有限公司就利用破产法规的漏洞进行借款不还,使债权人利益受损。奥地利第一家征信机构于1870年由著名律师易斯列博士发起,在首都维也纳成立,其名称为“保护破产债权之债权人协会”(Creditorenverein zum Schutz der Forderung von Insolvenzen),这是奥地利第一家征信机构,其宗旨是债权人(当时主要是商人)团结起来保护其资产的安全,该机构通过债权人之间共享他们债务者的财务信息,并设法搜集债务人负债信息,建立债务人信用档案,防止债务人虚报资产、拖欠债款等事件的发生,以维护债权人权益。该协会还试图通过团体的力量游说政府修改破产法,使有欺诈行为的债务人不能得到破产的保护。正是奥地利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再加上人们对债权人保护的需求促使了奥地利第一家征信机构的诞生。奥地利的征信机构其发起时主要是保护债权人是商人的利益,后来既对债权人的服务范围扩大,既包括商品交易中的商人,也包括银行。

我国征信所产生的原因与奥地利极为相似,也是在股份公司纷纷倒闭,再加上破产法的成立,银行的债权无法得到有力保护的情况下产生的。我国第一家征信机构――中国征信所的创建者资耀华认为“往时法律对于债务者极为严厉,今日破产法一生,债务者负担渐轻,于是冒险投机者亦因而增加,若非有调查机关以分别其良否,则债权人多受不意之灾”。1915年北京政府颁布了《破产法草案》,并在此基础上1934年又起草了新的《破产法草案》。这两部法律是模仿西方国家法律制度产生的,法律最初颁布时人们不是很习惯,并认为它与中国传统观念不相符,因此有部分心理的抵触。我国以前没有破产这一说法,大多采取独资或合伙制企业,具有无限责任,当资不抵债时要以股东的全部财产进行赔偿,如果不够偿还,还要求其父母、兄弟、子女代为偿还,即所谓“父债子还、夫债妻还”,而破产法认为这样无休止的还债,使债务人难有翻身之日,债务人应该付给债务人的财产可以因为破产而部分抵消,并且破产的原因部分是由于市场环境的恶化导致的,并不一定全要归咎于债务人。再加上当时我国公司也在1931年处于破产期,据中国银行1932年度报告记载“上海街面商号,1932年营业较1931年减三分之一,预测1933年将去一半”。上海为进出口贸易中心尚且如此,全国商业衰退可想而知。因企业破产,我国的破产法律无法对债权人进行有效保护,中国征信所成立,以便进行贷前调查,防止贷款企业破产事件的发生。中国征信所是1932年由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等十九家银行为基本会员而成立,其出资人和创办人都是银行,因此是为银行的利益服务的。

中国、奥地利、日本、德国这些国家的征信所除对借款人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外,都还有账款催收的功能,这也明显表示了其为债权人服务的特征。如果债务人欠款不还,征信所就会在其征信报告中揭示出来,被征信所的所有会员都知道,从而会使债务人声誉受到影响。德国征信所首先采取与债务人进行协商的政策,即使折价收回也可以考虑,如果这种方法无效就会对欠款企业进行法律诉讼。后来又增加了对诉讼后仍无法偿还债务的对债务人进行长期追偿监视,调查其经济状况并伺机进行追偿,追偿期甚至有的长达30年。

以上两点是征信业产生的主要因素,征信机构成立以后其他行业对其也有需求。以中国征信所为例,其成立后保险企业和国际贸易企业都对其产生了需求。

保险业对征信机构的需求。保险公司在承保时要根据被保险人风险大小来确定保费的高低。保额越大,保险公司越要仔细研究,对征信的要求也就越大。中国征信所成立后,泰山物产保险公司委托其调查的数量平均每月在五笔以上。例如泰山物产保险公司因为工协泰顺记木号担保陈金荪二千元,就委托中国征信所调查工协泰顺记木号的信誉状况。

国际贸易企业对征信机构的需求。中国的征信机构也为国际贸易企业服务。中国征信所在1932年开业后的半年时间中,共接到信用和市况调查的委托案件达1 453件,其中外商会员如洋行和外国银行委托案件达930件,占委托案件总数的60%。外国银行有正金银行(日本)、汇丰银行(英)、麦加利银行(英)、花旗银行(美国)等,外国银行主要为外国在华企业提供融资,洋行有美最时洋行(德)、宝华洋行(德)、卜内门洋行(英)、恒信洋行(美)等,洋行主要是进行进出口贸易,它从国内收购土特产卖到国外去,并把国内企业需要的外国的商品运到中国。这两类企业进入中国后对于我国国情及中国企业并不了解,因此委托征信所为其服务。

以上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分别是因为对商业、金融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而建立起征信机构的。征信机构的建立可以使人们通过查询征信记录,避免自己耗时耗力地去搜集交易对手信息,从而减少搜寻信息的成本。交易双方需要对方的信用时,征信机构已经把信用信息保存好了,直接查询就可以,即使没有需要查询的信用信息,也可以由征信机构以专业手段快速的搜集到需要的信息,从而缩短交易时间。由于征信机构处于与交易双方都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地位,能够提供更加公正、准确的信用信息记录,促进交易双方互相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使交易可以迅速达成。在征信机构发展的初始阶段,只建立起了主要为某一领域服务的征信机构。后来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用的需求逐渐扩大,需要包含服务范围更广、更高层次的征信机构出现。我国征信机构也符合这一规律,其最初建立时只为信贷服务,后来服务范围逐渐扩大,包含保险、对外贸易、担保等。

二、 目前我国对征信机构的需求

征信机构的作用是传播信用信息从而起到对失信者惩罚的作用。就征信机构的信用传播作用而言,分为对个人和企业两种,目前对我国征信机构的需求很广。对个人来说:申请工作时,应聘企业通过查询个人征信记录就可以对个人信用情况有详细了解,决定是否雇佣;个人申请信用卡,也可以通过征信记录来判断个人的信用卡额度;与个人交易时可以查询信用记录来判断个人信用情况,从而决定是否继续交易及交易方式;对于注册会计师、律师、教师、证券从业人员、医务人员等进行信用记录,可以促使他们遵守职业道德;种类繁多不一一列举。对企业来说:银行对企业授信时可以查询信用记录决定是否贷款和贷款额度、贷款利息等;政府采购选择企业、投标招标选择企业、选拔建设工程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交易、选择旅游机构等都可以通过征信系统来选择信用较好的机构进行交易,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国务院2014年6月14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简称《纲要》),这表明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建立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它包含政府政务、生产、流通、金融、税务、价格、 建设、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会展广告、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教育科研、知识产权、法院检察院执法信息、公共安全等社会各领域,因此需要一个服务范围广泛的征信机构为其搜集传播信息。

我国现阶段的征信机构还不能满足《纲要》的要求,现在只有人民银行主办的征信中心这一个比较权威的征信机构,这个机构只对和银行有借贷关系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只为信贷服务,其包含范围非常狭窄,其他方面如司法、税务、医疗、运输、电子商务等信息都没有包括。我国目前除某些领域如金融、税务方面外有信用记录,其他领域如教师科研方面、医疗卫生方面、生产、旅游等很多领域没有征信系统对其进行信用记录。而且在有信用记录的部门个人和企业也是没有权利查询的。判断信用信息应该是全方位的,一个企业偿还了A银行的贷款,A银行不能因此判断这个企业信用良好,也可能这个企业还对B或C银行有贷款不还的现象。对个人的信用判断也是这样,判断一个人信用如何,应该从上学时起开始考察,其是否有过考试作弊行为,是否有欠学校学费不还的情况,进入工作岗位后从事工作的信用情况,甚至平时生活水、电、煤气、手机等的缴费情况,这涉及到很多部门,但是目前涉及很多领域的征信机构还未建立。

三、 建设我国征信机构的建议

《纲要》指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的建立征信体系,但具体征信体系如何建立没有具体说明。由于企业和个人行为的信用需要从工商、税务、信贷、司法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现代征信体系可以模仿我国近代征信所模式,建立一个包含各个领域的征信系统,把企业和个人在各行业各部门的信用信息全部记录下来。这个征信体系的结构可以如图1。

由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一个整体的总征信机构建设,由国家各部门分别负责各领域征信系统的建设,并把各领域的征信情况上报给总的征信机构。由政府负责这个征信机构的信息采集及查询情况,使得信息能够迅速、公正的被采集传播,防止信用信息被滥用。通过信用档案的建立,公民和企业每个人都有一个信用代码,交易双方进行交易时可以事先查询信用代码,失信者会因害怕不良记录而有所顾忌,从而建立一个公平诚信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文玲.中美信用制度建设情况的比较和建议(之三).国务院研究室赴美考察组考察报告,2002.

2. 耿得科,张旭昆.公共征信机构的供求契机及境外实践.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68-77.

3. 郭熙保,徐淑芳.全球征信体系的制度安排及其影响因素.学术研究,2005,(11):31-37.

4. Pagano, M.and T.Jappelli.Information Sh- aring in Credit Markets Journal of Finance,1993,(5):1693-1718.

5. 耿得科.征信体体制建设及其对金融的影响.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2.

6. T.Jappelli and Pagano, M.Information Sha- ring, Lending and Defaults: Cross-Country Evide- nc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2,(26):2017-2045.

考察报告纲要范文4

[关键词]片面追求 升学率 纠正 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陈旧落后的社会教育观和用人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反映,它导致了大量的重复训练和低效甚至无效劳动,抹杀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

二、成因分析

成因一:政府的行为所致。“考试”这根无形指挥棒的作用被人为地不断强化,一些地方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上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学校确定升学指标,为完成上级分配的教育任务,学校也只能追求升学率。这点在高中更为明确,每年高考政府下达的高考指标, 有意无意地把学校、教师引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轨道,过后,当地教育部门都要“秋后算账”, 完成得好的就重赏,不能完成的当然要寻找原因了,有了升学率就有了一切,名誉奖金一齐来了,于是,一个中考、高考任务完成情况就成为了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

成因二:学校招生的需要。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前提下,家长希望孩子入读优质学校,而衡量一个学校是否优质,升学率就成了家长的标准之一。“升学率”高,学校信誉则高,生源增多,办学条件就能得以改善;反之则声誉差,生源不足,以致门庭冷落。正是受这种狭隘的教育观、片面的质量观的困扰,一些学校不得不把“升学率”作为学校生存的奋斗目标。

三、对策探索

学校不抓教育教学质量,抓什么;不抓学生的升学率,国家社会如何去选拔各类适用人才?实际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对立,在教师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 就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试能力也是素质教育。问题关键是:学校追求升学率要有个“度”,要摆正和准确认识追求学生升学率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普及高中教育,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招生环境,均衡教育资源配制,就会缓解对学校的压力,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由于升学率太低,升学压力太大所致。因此普及高中教育,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招生环境,均衡教育资源,是纠正义务教育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主要途径。同时要做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取消重点高中,这样就会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二)在招生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改革毕业考试、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将升学考试成绩与平时评价结果有机结合起来。现行的高考,是以纸笔测试为主的考试,这种只能测出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难以测出其他方面的智能,更难于看出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很有片面性和局限性。这种仅以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数量化的描述,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简单的数据,不仅不能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而且更重要的是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这种量化带来的弊端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导致了教师的应付,约束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改革要从升学、就业等方面,不唯看分数,要突出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从初中开始,记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政府要先行,制定一套完善的监控体系,使得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不再只是单纯看升学率。

学校只是追求升学率的执行者,而不是主宰者。追求升学率的主宰者恰恰是政府,正是政府不恰当的追求教育政绩方式,才导致各校不断追求升学率。

(四)进行教育评价改革。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的核心追求和永恒主题。无论何时,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也是保证学校教育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评价学校教学质量成了学校和教师关注的焦点。

评价要多元化,评价与日常教学、教学研究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让评价与考试透明起来,让评价充满民主与尊重,使教研员与教师共同确定评价的标准、内容及方式,共同研究评价方案,使评价合乎新理念、符合现实、切实可行,使评价有一定的准确度和信度。

改革评价体系,现行的教育管理机制要有大的改革,使自上而下的管理者都真正为教育事业而奋斗,在良好的管理体制中,使各级领导干部忠诚于教育事业,求真务实,改变为创造“政绩”而不顾及教育发展的现状。要真正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改革这种各级管理者为“升级”而搞“短期效应”的做法。

改革评价体系,教师也要尽快转变角色。从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转变为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积极参与;转化为真正考虑改进教学方法、思考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上来。

当然,在现实情况下,学校和教师要摆正和准确认识追求学生升学率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学校在追求学生升学率的同时,要把党和国家规定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周卫勇,北京大学出版社

[3]网络上的文章《摆正追求学生升学率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

考察报告纲要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62-03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改革的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肩负使命感的理想主义在大学生群落中逐渐失落,实用至上的物质主义盛行,通往未来职场的竞争对大学生而言更为迫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与吸引力总是有所欠缺,教学现状欠佳。究其问题根源,与实用主义盛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等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思政课的考试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学习能力评价的意见;提出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若干意见的提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考试方法改革为依托,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与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考试方法解析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考试工作是其中的一个基本环节,考试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考试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考试方法

(1)期末闭卷的考试方法 期末闭卷考试操作简单明了,评价客观、真实、具体,可以比较系统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这种“一考定乾坤”的考试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少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就是考“背功”,他们的应对策略是“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加上这种考核只是从课本内容出发,将考核局限在课堂上,难以体现思政课“知行统一”的特点。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也难以完全反映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本质。笔者近期在浙江树人大学开展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4份,如表1所示,只有12名学生认为“闭卷考试”是最合适的思政课考试方法,仅占总人数的3.1%。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很排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完全闭卷的考试方法。

(2)平时成绩加期末闭卷考试的考试方法 这种考试方法开始注重学生平时表现,但是平时成绩所占比重通常很小,成绩主要由期末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决定,闭卷考试内容主要是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点。思政课采取此种考试方法的弊端在于:学生的到课率、听课的关注度比较低,学生在临近期末考试时花几天时间抄笔记、划重点、死记硬背,只为考试突击过关。

以上两种考试方法只考核了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很少涉及理论运用方面的考核,且落后于“90后”学生的学习手段,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

(3)平时成绩加开卷考试的考试方法 这种考试方法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大大提高,教师在平时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并据此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相对第一种考试方式而言,这种考试方式比较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到课率也得到了提高,不足之处是:由于没有了闭卷考试的压力,学生的听课质量就难以保证,不少学生只是被动进入课堂,人在心不在。

2.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试方法改革的新尝试

于信汇所在上海大学尝试以随堂反馈取代期末考试[1]。王国炎所在南昌航空大学探索了开放式考核机制,实行理论学习成绩与实践教学成绩的双线考核。理论教学考核以开卷考试的方式为主,采用口头表达与书面答题相结合的形式;实践教学考核以递交实践报告的方式为主,采用实践报告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形式[2]。朱晓鸿所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把考试开放给学生,注重课堂参与与课外实践。课堂上通过发言、辩论、讲课等形式给予学生一部分成绩;课外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考察,回来后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考察报告,获得实践分数[3]。王立荣的考核思路是1+3+3+3,即第一阶段的学习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10%,第二阶段的基本理论考核占30%,第三阶段的实践教学考核占30%,第四阶段的综合能力考核占30%[4]。

上述理论与实践成果的亮点包括:以考核方法改革带动教学方法改革,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正确思路;考核方式设计上否定“一考定乾坤”的传统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实践、参与等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等。但是改革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改革不涉及基础知识的考核,这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学生学习积极性上去了,但是理论素养却下降了。另外,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分析、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非常重要,特别是在“90后”学生中更需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将问题清楚明白的表达出来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平时成绩+课程论文+期末机考”的考试方式改革设计

以“平时成绩+课程论文+期末机考”的考核为主线,不再只是考核“背功”,更加注重学生平时表现,着力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网络时代运用新技术手段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以此督促教师和学生尝试主题演讲、讨论辩论、影像资料、课程论文、合作学习和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增强课程吸引力与实效性。这种新的考试方式改革将致力于保留以往考试方式的优点,弥补其不足。具体体现在注重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注重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的考核等方面。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

突出强调学生的过程参与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以考试方法改革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公共基础课任课教师需要研究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并加大课堂参与情况的考核力度,考察学生出勤率、作业情况、课堂发言、演讲讨论、辩论和社会实践参与等情况。

笔者所在的“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演讲讨论式教学,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课下由其中一组学生进行准备,课堂上该组委派一名代表进行15分钟的演讲。演讲题目由学生自己确定,但是要以上次课所授内容为基础,内容可以是:一、你认为有疑惑、想要进一步弄清楚的;二、你特别感兴趣、想要进一步展开的;三、激发了你的人生感触、你自己有所体悟的;四、所授内容与热点问题有联系,你的相关看法观点等等。要求制作PPT并写出15分钟的讲稿演,提前发给任课教师批阅,演讲过程中设置倒计时,要求PPT展示,学生要将收集的资料、整理的素材进行消化吸收,并把这些所思所想运用清晰、流畅、有感染力的语言脱稿表述出来,教师最后做点评。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同学登台演讲的内容兴趣很大。其次,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锻炼了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我启发”,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

通过“过程参与”,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为自己的论点寻找独特又言之有理的观点,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运用清晰流畅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理解能力和抽象归纳能力,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只要给我们的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和适当的说明指导,学生能够很出色的完成任务并从中受益,在亲身实践中锻炼了动手能力、抽象归纳力和理解能力,并为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积累了相关经验。同时,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在网络时代运用新技术手段展示自己的能力。

2.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30%

课程论文主要考察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反映学生写作能力太差,格式太乱,在大一大二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触论文的写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相关的理论素养。在课程论文秉承“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的信念下,鼓励学生将课程的相关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素养、德性以及认识世界和看待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调研等方式深入实际、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服务社会,培育和增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做法是,任课教师首先形成该课程的论文选题范围、评分细则、写作规范、论文模板等文档。确定课程论文大致选题范围后,学生可在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课程论文写作基本规范”要求撰写课程论文;课程论文不接受手写稿和不符合“论文写作基本规范”的稿件;学生要在指定时间内将电子稿提交任课教师,逾期不交按零分处理。课程论文要求写出个人课程学习中的真实见解和感受,严禁抄袭。所有课程论文以班级为单位,第一轮区分合格(包括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合格,第二轮在不合格的修改稿中区分合格与不合格,加强指导。课程论文的写作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参与课程论文的写作需要查找大量资料和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提炼,写出文档,最后通过书面展示出来,这个经历将是对其各方面能力的综合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成长进步。

3.期末机考占总成绩的30%

随着电脑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运用,思政课的理论考试部分可以借助电脑这一先进工具实现上机考试,高效、环保的无纸化操作实现了教师对学生课程知识面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的考核。

这一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具体内容包括:首先,确定机试考试方案,机考部分完全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共100题,其中单选题60题、判断题20题、双选题20题。其次,组织编写上机考试程序软件,满足在现有题库中随机形成一套机考试卷的相关软件需求。再次,搜集、整理试题库,形成2000题左右的机试试题库,供机考程序随机选题。期末上机考试时,每一位学生面对的都是一套与其他同学不同的、随机形成的试卷,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答完所有题目,个别期待作弊的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端正了考风。

机试试题库的建设和使用将使学生由机械记忆向系统理解知识转变,全新的、现代的考核方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通过认真的基础理论复习准备,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完成后,点“成绩查询”即能看到自己的本次机考成绩,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课程论文不同程度的抄袭削弱了考核方法改革的实际效果

课程论文的写作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自我要求不严、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抱着应付的态度去写作,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思政课的授课对象通常为大一大二学生,没有经过相关的学术研究训练,论文的逻辑性与严谨性,格式的规范性等都很欠缺。虽然在课程论文布置时一再向学生强调:要结合所学原理实实在在地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课程论文是将所学理论化为认识世界、看待问题的方法后的真实流露,严禁抄袭。为加强考核方法改革的实际效果,需要任课教师在论文布置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布置时明确要求和规范,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加强指导,论文提交后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将成绩拉开差距,优秀论文应该予以表彰,抄袭论文应在期末分数上予以惩戒性的体现。

2.平时成绩差距很小难以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公正评价

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查是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师改革考核方式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平时考查不到位,期末给平时成绩就拉不开差距,学生就会认为认真学习与不认真学习一个样,影响学风。任课教师为了在期末时能够给出一个个相对客观公正又拉开差距的平时成绩,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关心、关爱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予以及时记录。

参考文献

[1] 于信汇.回答好“六个为什么”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12-13.

[2] 王国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5):9-11.

考察报告纲要范文6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 社会化

一、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本质:适应社会需求

1.职业教育的本质是社会化。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机关的本质,是十分富于社会性的,所以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是指职业教育着重在社会需要,重点是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即职业教育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相匹配,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具体体现于职业学校的社会化,最要紧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

2.社会化是打通教育与社会。黄炎培认为,要跳出教育来看教育,要着眼于社会来发展职业教育。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他进而提出,办职业教育,办职业学校,要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建立沟通和联络,必须参与整个社会运动。他意识到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开门办学,参加社会的活动,才能真正发展职业教育。

3.社会化是适应社会需求。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社会化,是适应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来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职业学校要围绕社会需求组织教学,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运动的融合。他认为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学定位、目标和指导思想方面,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应当培养什么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特有的属性;二是教学安排和设计方面,专业设置、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办学形式都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考虑社会需要;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职业教育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实现学校与社会共育人才、共管人才培养。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社会化,是基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革新与改造。职业教育只有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根本依据,与行业企业,与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发展保持协调,才能走出中国职业教育的路子,职业教育才能由封闭走向开放,真正形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内涵:学生角色的社会化

1.学生角色的社会化实际是掌握生存本领。就职业教育而言,学生角色的社会化,就是使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行业规范,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介入社会环境,发展自己,获取社会生活的资格的过程。黄炎培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让学生掌握一门社会生存的技能,形成良好的心智,能够较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

2.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学生角色社会化。黄炎培提出了四个层级,即“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学生角色的社会化,首先是“个性”,应尊重并发展和张扬学生个性,这是充分和有效发挥其技能的前提;其次是“求生”,让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谋生的技术和能力,这是学生社会化的根本;再次是“求群”,“孤生不能,生亦寡趣,乃求群”,学生还要具备融入群体、引领团队,服务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才智和综合素养;最后有“大爱”,“天赋我以知,更赋我以爱”,通过教育使学生“广其知以大其爱”,最终促进国家及全球发展,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促进社会太平。

3.职业教育应是面向多数人的社会化。黄炎培认为社会上劳工占大多数,职业教育要以平民为主要对象,解决平民问题。职业教育要有教无类,使失学失业人员掌握技能,提高在职在岗中下层务工人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且降低费用和标准。面向多数人社会化的职业教育,要着力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但也要关注他们终身发展的问题。即职业教育既注重个人的技能培养和社会需要,也要关注个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潜质,实现人职匹配,让人获得职业和生活的乐趣,促进个性和谐与发展。

三、职业教育社会化的途径:做学合一

1.模仿与强化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模仿,使个人与社会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引导、激励和强化学生的某些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加强了许多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则主要通过做学合一,通过在做和学的过程中不断模仿和强化来完成。黄炎培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2.实践是社会化之路。黄炎培强调实践在职业教育社会化中的重要性,批评了“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而轻实习,使得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的现象,看到了教育与生产能力的关系,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学生实践就是要做学合一、手脑并用,要养成实际的、有效的实际生产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为农工商界输送合格的从业人员,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3.做学合一要成为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过程实质上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纪律的养成与教育过程。要让学生养成做学合一的习惯,积极为他们提供条件和环境,让他们更多在实际职业环境里切切实实地做,实实在在地学。因此,职业教育要深入职业环境,适应职业乃至社会。 转贴于

四、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

1.职业规范是社会化的主要内容。黄炎培重视社会规范教育特别是职业观的指导,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他主张要积极养成学生踏实做事、言行一致、有责任感等品格,让学生“学而安焉,行而乐焉”,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2.道德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既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也包括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养成,所以黄炎培提出必须注重职业道德,注重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相融合。他提出了“敬业乐群”的道德教育内涵。敬业,即“对所学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让学生认识、理解、尊重并喜欢自己从事的职业;乐群,指要具有对社会、职业的责任心,有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有勤劳敬业、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美德和良好职业习惯等。

3.完美人格是社会化的最高境界。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没有良好的人格,就没有“敬业乐群”,“人格一经毁坏,其人见弃于群众,哪有功名事业可言。”完美人格,是指学生要高尚纯洁、博爱互助、吃苦耐劳、正义坚强、忠贞献身。职业学校要有“铁的纪律”才能培养学生“金的人格”。培养完善人格,需要在教育过程别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创造性,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树立服务岗位和社会、造福人类的理想和观念,最终成为“良善的社会公民”。

五、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条件

1.职业教育内容的实际化。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社会化,必须以职业内容的实际化为前提,必须保证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务求合于地方状况与来学者志愿”。他为此将职业教育分为农业教育、工业教育、商业教育、家事教育、公职教育和专业教育等六大类,而且教育内容还要因地而异,因地施教,注重实用,“重在因地因人,要非一种或数种标准所能包括的一切”。也正因此,他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在1918—1952年的34年间,共办过铁工科、商科、土木科等16科专业,其中铁工科(后改为机械科)办了34年,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其最大特点就是实用性强,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

2.积极进行社会调研。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需要积极进行社会调研,以保证职业教育内容的社会化,保证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实现。他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职业道德标准的确定上,都提倡并力行周密社会调查,“要问问职业界的想法”,体现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则。黄炎培认为调查研究是“寻病源”、找“良方”的重要手段,在他的努力下,中华职业教育社定期邀请工、农、商、金融、教育各界专家、人士集会,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征求意见。他还以身示范,走遍当时全国24个省,对教育、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认真地考察,形成考察报告,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职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