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1

1.1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人数多

微时代的到来,以微博的出现作为标志,在微博方兴未艾之际,微信又因其更为功能强大而受到了人们的热捧。目前手机上网己成为一种潮流,作为引领潮流一族的青年大学生,是微博、微信使用的主力军。他们从中了解国际形式和各类新闻、信息、讨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交友聊天,拓宽朋友圈。微环境的来临,让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时代,改变了人们交往的方式,同时也打破了以往的许多的规律和习惯,精彩分呈的微世界给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人员带来了新挑战。

1.2微时代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大

积极影响:微博、微信等己在人们群众中广泛应用,它传播速度快,信息丰富多彩、而且非常随意,又具有互动性等明显优势,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生活化。大学生在外界交往的主要工具就是微信、微博、因此,他们将微信、微博作为自己交友和展示自己才能的重要平台,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尽距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所想,所思及心理动态,从微信、微博的朋友圈及所发表的个人感言中实时了他们真实的思想动态。

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局限。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开展同一内容的教育活动。微博、微信,突破了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局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时处处都能进行。

微博、微信是一种交互式的即时远程信息交流,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只有辅导员从头讲到尾,学生一直听的单一的教育方式,而且实现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让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消极影响:任何事物都是有正反二面的,微时代确实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因为微信、微博的随意性和“零门槛”等特性给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受到冲击。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期,不能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在微博、微信可以自由传播海量信息的微时代,很难识别境内外敌对势力的伪装,对他们宣扬的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言论和意识形态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容易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动摇自己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爱国热情。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自由主义思想。

增加了校园网管理的难度。微信、微博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平台。可以随意和朋友交流发信息,也可以和陌生人交谈,还可以完成各种买卖交易。在拓宽大学生交友交际平台的同时,也给校园网增加了许多的管理难度。

2 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2.1 培养高职大学生媒介辩析能力

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己成趋势。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条件,用高度的热情和耐心积极指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媒介辩别能力,正确应用自媒体等先进技术。第一,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微博、微信获取专业知识、如何获取时政及新闻之类的正能量信息;第二,微博、微信所传播的信息量较大,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正确筛选有效信息,培养他们识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被错误信息误导和迷惑,并能自觉的抵制错误信息的冲击,提高自己应对新媒体的能力。第三,学生个体可随时发播校园各类信息,既是制造者,也是传播者,学生可以将身边发生的各类事情记录成文字拍摄成照片发播出去,同时还可以将他们发播的信息进行不断的传播。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自媒体所赋予的话语权,培养他们做有责任的传播者。

2.2加强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工作

微时代,校园网络不能只居限于发播一些日常性工作信息,而应建成集趣味性和知识性、思想性和前沿性及服务性一体的信息平台。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为指导,让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基地和优质的载体。首先加强校园网络的一体化建设。成立网络管理中心,依托互联网,建立好通畅和安全稳定的校园网强势媒体。同时要对各二级学院网站的建设进行指导,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同时还可以设立一些品牌栏目。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园生活”、“为务支教”“走进敬老院”、“办学成就”等。给大学生从各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种用微博、微信将个人心得,工作总结及心路历程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发到学生微信群、微博等平台。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传播先进的正能量资源,让学生乐于接受。同时专任教师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平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指导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方面的指导。另外完善学校官方微博建设。要及时更新信息,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发表个人见解,提出个人建议和对策。使微博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良好场所。最后还要搞好虚拟集体建设。各院系、学生部门、班级都可建立自己的微信群和微博媒体虚拟集体、建立校友录;社团等一些组织也可根据各自特色在媒体上成立学生组织。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培养良好和谐的情感。

2.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校园网载体的完善建设工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政工教育队伍。在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模式及思路不能依着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这就要求这支队伍成员不但要具有思想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撑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还要具有媒体新技术的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靠哪一个人能做好的。需要全员出动,紧跟形势,了解媒体信息及与学科相结合,随时随地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2.4 建立适应微时代的政治思想工作新理念、新模式

工作方法的创新,要采用互动与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以主流信息作正面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信息,同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第二高峰期后期,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成功跨越这一心理历程。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业指导 创业服务 创业基地 创业研究

课 题:1.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高校支持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13Y453;2. 云南农业大学2013年就业创业工作研究项目:“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编号:2013ZD04。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来,华夏大地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特别是有知识有学历的大学生成为了创业的主力军。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在推动大学生创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各地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力促大学生创业,积极营造创业氛围,不断完善创业支持体系。

云南农业大学虽地处西部,但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建设。近年来,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深挖大学生创业潜能,注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创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初步形成了集“政策引导、项目建议、经费支持、创业孵化、跟踪帮扶”等为一体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体系。学生们的创业热情日益高涨,大学生创业人数逐年增加。

一、点面结合,广泛铺开创业教育

1.课程体系建设

云南农业大学将创业教育列入学生教学计划和方案中,从2008年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36个学时、2学分,其中安排有专门的创业专题。2009年,学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选修课,32学时、2学分。2011年,学校被批准成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创业教育课程进入常态化轨道。目前,学校正在探索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可以获得课程学分的办法。

2.开办专题培训班

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云南团省委首批“青帆创业夜校”试点单位,已举办四期培训班,每期学员180人。2012年,学校与昆明市就业促进会合作举办了SYB创业免费专题系统培训班,首批培训学生86人;与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合作,培训创业学生400多人。同时,学校还购买了时代英杰公司开发的“职前网络学堂”,进一步丰富了课内外创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3.宣传创业典型

学校每年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来校参加各类创业讲坛、论坛、讲座以及沙龙活动,举办特色访谈节目――“赢在校园 对话职场”,不定期地邀请成功创业人士和创业起步的校友,给在校生讲述创业故事和心路历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创业热情日益高涨,创业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中创业人数已占毕业生总人数的近2%。

学校的创业氛围逐渐浓厚起来,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涌现出来。“毕业伙伴”创业项目团队成员入选2008年感动云南十大人物;毕业生吕春华2009年创办的“东川区长岭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受到团中央、云南省委组织部领导的高度关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黄涛创办的“富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带领群众致富,获得当地乡亲一致好评;2010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熊云,获云南省2011年“优秀创业者”荣誉称号;回乡创业的85后大学生猪倌濮玉涛,企业的年产值接近100万元;新科创业者、2012届毕业生马成高创办的“花样保鲜花”主要做出口生意,年销售额超100万元;2012届研究生李林辉在网上开办鲜花产品淘宝店,年销售额过100万元。

二、修炼内功,稳步推进创业指导

1.夯实队伍建设

云南农业大学一直非常注重就业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校外创业导师的聘用。目前,长期在就业创业教学一线、工作一线的专职教师达60人,大部分教师获得了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创业导师资格证。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教师、企业家、行业骨干的资源,聘用50多名专家担任学生创业导师。此外,学校鼓励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指导教师,使学生在学习中创业、在创业中学习,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2.加强政策解读

为了让教师队伍吃透政策,学校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各类培训会,首先做到教师了解、熟悉政策,不留死角,能将相关政策内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然后通过各种座谈会、咨询会、宣讲会、主题班会、宣传展板、网站问答、短信平台、QQ、微博等,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和解读创业政策,讲明讲透、熟知熟悉、能懂能用。平时在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设立咨询点,为有意愿创业的学生提供

咨询。

3.活用创业大赛

以赛促氛围,以赛固基础,以赛强发展,是云南农业大学坚持的创业原则之一。近几年来,学校学生参加了一系列创业大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在“用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获全国优胜奖、云南省冠军,在第七届“挑战杯”一汽大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铜奖,在云南省2011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在2012年“城投杯”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和1个鼓励奖,在“青春彩云南动感地带MM杯”云南省第五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1个金奖、1个银奖、1个铜奖和3个优秀奖。

三、做实做细,积极提升创业服务

1.完善制度,不断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云南农业大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资助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文件,不断加大在创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的经费投入,制定了《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奖励资助办法》等规章制度,不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学校成立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组员。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保障了创业服务的高效运行和落实。

2.饱含真情,不断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帮扶力度

云南农业大学设立了每年10万元的“云南农业大学自主创业资助基金”、每年20万元的“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专项基金”,每年20万元的“云南农业大学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基金”,专项用于奖励和帮助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创新。同时,学校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安排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专家开展分类指导,跟进服务创业项目。2009-2012年,学校共奖励资助创业项目26项。云南省政府鼓励创业“贷免扶补”政策实施后,学校积极组织自主创业毕业生项目计划书的征集、论证,筛选部分创业项目重点奖励、资助,主动和各承办单位及有关部门联系,为毕业生申请工商登记、申办创业贷款等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积极宣传办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截至2013年7月,共发放《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1423本。

3.想方设法,畅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息通道

目前,学校已建立三条信息渠道。一是学校招生就业处及相关职能部门与各学院专职就业创业工作队伍之间的传递渠道,二是学校就业互助协会与各学院学生会就业部之间的传递渠道,三是学校就业网、“职场情怀”QQ群、微博、微信与各学院就业网、QQ群、飞信群之间的传递渠道。

四、狠抓落实,有效整合创业基地

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创业孵化和实践平台,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初步建立了一个集教育、指导、服务、培训、帮扶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园区主于学校东校区,共计有35间工作场所、1260平方米,主要面向在校学生和毕业三年以内的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和实践平台。园区有规范的管理章程和办法,聘请了50多位校内外专家担任创业导师,设立了20万元创业园专项基金,为入驻创业园的优秀创业企业(项目)提供帮扶和服务。按照《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要求,申报的企业(项目)经过严格的审评后方可入驻,对入驻企业(项目)进行年度考核,实行优胜劣汰机制。目前已有23个项目入驻园区,学生创业积极性高涨。此外,学校还与昆明北理工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共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双方互派创业导师、政策互通、帮扶结对、资源共享,成为学校定点输送创业项目的基地。2011年,学校大学生创业园成为首批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园;2012年,成为云南省大学生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并获批为全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

五、着眼未来,有序开展创业研究

1.力争出版专著

为了宣传学校学生在创业之路上的奋斗历程,引导更多的学生认识并走上创业之路,云南农业大学积极走访、收集校友的创业事迹。2010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追梦彩云南――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创业纪实》;2012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就业与创业――建筑类毕业生成功案例解析》。

2.课题项目引领

云南农业大学积极争取就业创业研究课题,已获得教育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课题5项。同时,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2万元设立就业创业工作研究课题,仅2011年一年就发表就业创业论文20篇。此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学校启动了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工作。2012年,在云南农业大学第五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中,全校共有401项作品申报,最终有140项获得学校资助。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师生互动模式

在高校,高质量的教学应是一种师生双方都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将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关键所在,研究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一、师生互动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了教学模式上的新探索,扩大了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规模,教学活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得到了提高,形成了以班级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断具体化、多样化,在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和价值形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丰富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其中,最为直接地影响教学实践的是师生互动模式。

“师生互动”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包括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它又是一种教学的行为方式,从形式上看,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等;从内容上看,有情感上的互动、智力上的互动、思维上的互动、认知上的互动。

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的正确性作为学生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教师、课本、科学家的权威来压服学生。教学不应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应该是教师重视学生的理解、倾听学生的看法、洞察学生的想法并基于我们所理解的、所倾听的、所观察的来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他们的知识结构,形成师生互动的建构式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效调整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师生互动交融、反馈,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学习环境。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师生互动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交流,还有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开展以师生互动为主的教学有其必要性。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是深化政治课改革的需要,符合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教学层面而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师生互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需要。师生互动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参与性”,其优势主要有:一是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二是督促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便更好地参与课上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三是促进教师积极钻研材料,精心备课,做到既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四是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在他们身上呈现出思维敏捷、思想深刻、理念新颖、视角多位、求知欲强烈、渴望成功和幸福等整体思维特征和心理特征。互动模式能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增强他们的创造性、独立性、自信心,从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2.“师生互动”教学可以促进师生双方情感交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质是促使社会对学生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内化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思想、情感、品德,乃至人格。于是,教师作为社会要求的代表,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就构成了矛盾的双方。单向的信息传递,既不能保证教师了解学生更深层的思想活动,解决学生的困惑,又难以促使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挖掘理论概念的教学。“师生互动”强调的是一种真诚、和谐、多元的互动,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互动模式下,教师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兴趣、权益和需要,把每位大学生看成是有创造潜能的人,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开发学生的德性潜能,为学生提供高尚的理想信念动力和良好的德性底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使其德育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3.“师生互动”教学能够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具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等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互动模式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与生、教与学之间既角色分明,又在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对话、讨论、操作、质疑、表演、辩答等师生共同的活动中,人人各抒己见,既可认同,也可争辩,共同体验着学习的快乐,享受着自我实现的满足,分享着彼此的知识、思考、见解情趣,而师生间的感情也在和谐融洽的互动中得到加强。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师生互动教学的策略

现代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指导教育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展师生互动教学上,亦可借鉴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理论。

1.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心理学是认知模式的主要依据,它强调成功的学习依赖于个体智能结构的形成过程。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和认知加工过程,是决定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原因,教师、教法等外部条件,都是影响学习的间接因素。教师在创设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时,应以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规律为基础。通过中学政治课的学习,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有一定了解,但并不深入,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的认识,可以说,面对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既“熟悉”又“陌生”。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内在的认知动机作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帮助他们取消“认知不平衡”所产生的紧张、厌倦、苦闷等心情,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取得学习的成功,在学习进步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

2.借鉴行为主义的主要原理,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根据行为主义主要原理,以教学为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特定的反应,这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要求。而有效的师生互动学习过程应为:小步骤呈现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学生的任何反应及时给予反馈,学生则可自定步调学习。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师生互动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要通过各种有益、有趣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应该引导他们自定步调、自主学习,并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借鉴人本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发性、渗透性和自评性。人本模式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实践,注重意义学习,它是促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在正常环境下个体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师生互动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必要时加以澄清。这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同样适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并且给学生提供帮助,对学生自订的计划和做出的选择、学生获得的见识给予支持。

总之,通过师生互动模式教学,师生得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共同感受到合作的乐趣。这样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协调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孙孔懿.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文学概论;理论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大学人文教程》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在于启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人生价值的反省,整合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之知情意行。它所涉及的范围应涵盖人生整体及其全部历程,以帮助公民尤其是大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并内化地陶冶其人格情操。”①在一定意义上,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是高素质的教育和学术水准,二是其道德使命和人文关怀,亦即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照和社会道德的提升。这是大学各门课程都应渗透的一种精神。文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尽管其核心内容是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但它决不能仅仅被当做一门系统的知识来对待,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之上还要负担着人文精神的传输,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知识与文学原理的同时,完善自身素质,培养人文情怀。那么文学概论将从哪些方面贯穿人文教育的任务呢?

一、从文学到人学:通过文学关注社会人生

文学概论在知识体系上,首先涉及的是文学的本质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文学的人学特征。文学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以诗意的方式,“展示人的社会处境和人生遭遇,审视人的情感冲突和心路历程,探索人的生存意义和存在方式,捍卫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②不仅如此,文学在感性地表现人的生活和人感情时又会超越它,把人们带进一个更为深远的、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世界,一个指向人的精神追求的世界。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人类对自身的终极关怀。

文学的这个本质特征揭示了文学与现实、文学与人生、文学与人类精神的密切关系。理论总是来源于实践,透过文学这个窗口,不仅可以看到人生的千姿百态,还可以据此进行自身的反观。如果理论教学与作品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就文学所反映出的人生问题进行系统思考,那么学生所得到的就不仅是知识,更有对人、对社会、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关注与反思。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在课程讲授当中,便有意渗透这项内容,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文学实践结合起来,将文学阅读与现实人生联系起来,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增强对文学理论及文学意义的深入理解,体会文学的现实价值。

他们思考人生的困惑: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人生有意义吗?谁在左右命运?人为什么活着?我们渴望认识自己,探索生命的本质意义。文学虽然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回答,并无一个确定答案。但只要我们对此进行了思索,就算活出了意义,因为思考能帮助我们得到一份自我确认。

他们剖析人性的弱点,体会百态人生:人性的弱点与生俱来,撒旦用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人性七种罪恶: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饕餮以及贪欲。《连城诀》中江湖群豪因贪婪而忤逆杀师、同门相残;《项链》中玛蒂尔德因虚荣付出了十年的劳作;《金锁记》里曹七巧因嫉妒而毁掉儿女的幸福……撕开人性的弱点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自身,不重蹈覆辙。

他们感悟人生,思考人生的姿态:什么是人生的支撑?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我们试着通过作家们的笔下的人物命运去感悟人生、超越人生。简•爱告诉我们人活着要有尊严;孙少平告诉我们苦难折磨人亦成就人;桑地亚哥告诉我们面对人生困境应殊死抗争永不言败;木藤亚也激励我们要勇敢承受不幸,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红帆》里的阿索莉与格莱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奇迹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如果有谁幻想奇迹的发生,你就帮她去实现,你就会得到幸福……

的确,在文学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学生们能够设身处地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不仅尝试着理论的实际运用,同时也在文学的阅读中拓展着自己的人生。他们的目光穿过文学的彼岸世界到达社会人生的此岸,在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文学内容与人生内涵的联系中对文学的“无用之用”、貌似无用却有大用的特征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可以说,这是文学概论课程承载人文情怀与精神熏陶的有益尝试。

二、从作文到做人:在思维训练中贯穿学术道德熏陶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学士必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在应用型大学中,尽管绝大多数学生未来并不一定从事研究工作,但基本的研究能力还是必须具备的。就文学概论课程而言,其研究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体现于理论思辨,另一方面则体现为理论的实际运用,而后者则是应用型大学侧重的方面。从人生角度对文学进行阐释,是理论应用的具体实践,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感性地了解文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这其实就是在进行文学论文写作训练。

文学论文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运用文学理论对具体的文学现象进行阐释,与理论思辨一样都是着眼于抽象思维的培养,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批评实践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洞察实质,在分析综合中把握文学的规律与价值。文学分析的实质是穿越形象与情感等感性内容挖掘其背后显现的意味,它以复述、描述与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具体观点。学生就是在学写论文的过程中掌握文学分析的技巧,懂得提炼观点,应该说,这是一种从基础做起的脚踏实地的训练。不过,其效果又不止于此――在作业设计中,学生还会在个体的微观性与整体的宏观性中深入了解理性思维的特点。比如围绕“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而进行的“文学与人生”作业,是需要全体学生共同完成的一个主题,六个小组则分别以人生成长、人生追问、人生百态、人生超越、人性弱点、人生感悟的特定专题来说明这个主题,小组成员又以自己的关键词或核心观点来说明各自的专题。这样,个体与整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有机联系――每个人针对文本进行细读,感悟批评性分析的要领,每个小组则超越个别感悟而实现相对的整体把握,当六个小组合起来时,人生的主要命题便在此得到了揭示。不妨将此列举如下:

在上述的列举中,我们看到,虽然作业的内容没有直接指向理论本身,但理论应用的实践活动仍能使宏观与微观之间产生一定的跨越,从而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体会抽象思维的特点。这既是演绎的过程,也包含着相应的归纳,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力求以扎实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层次清晰地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在解读人生时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又是在理性思考文学里的人生时反观现实的人生。学作文与学做人在这一点上有了第一步的结合点。

应该说明的是,观文学之人生,思现实之人生只是学做人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在于在学习与训练的要求中,使学生明白学术的基本规范,从而养成为学的严谨态度和自我教育的好习惯。学习不是一般性的实践活动,它是一个探索未知、发现和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如果在学习中缺少实事求是的精神,就不能正确对待已知与未知,就无法获得真知。因此,认真阅读作品,摒弃不读而论的学风,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新见解,经过独立思考,严谨的思维,从而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论文写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三、从专业能力到综合素质:在立身之道的学习中立人文之心

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精神。把文学理论作为一个知识性体系传授给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必须的专业基础,而这门课程所着力训练的思维方式,则往往能够超越专业的界限而适用于更为广阔的空间。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时代,具体的专业知识也许会过时,但学知识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思维能力和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却能够成为立身之本。因此,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

如果说学会用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解读文学是专业能力的具体体现的话,那么通过文学所呈现的百味人生,达到对他人的理解,明白“他人有不幸、有苦恼、有无奈、有希望和绝望,有欲求和矛盾,有奋进和退缩,有欢喜和惆怅,那都是人的生活、人的色彩、人的气息,从而以真诚、宽容、友善、悲悯的情感和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人与事,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④这便已是超越了专业的立身之道而立人文之心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应该能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能够悲天悯人,能够对人类生命充满敬畏和关注,对历史人文传统进行批判继承,并且能够追求智慧、美、真理、公正、自由、勇气、希望和爱,试图使自己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⑤文学帮助我们理解人,理解人性,理解人情。从“人学”的意义理解文学的应用性实践,既是文学理论的实际运用,也是学生理解人生社会的窗口。通过文学看人生,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通过文学悟人生,能够增长人生智慧,培养人文精神。这在一定意义上既是养成独立人格的途径,也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了思想基础。他们会借此思考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生活,怎样的生活才有价值等一系列人生问题,这种反观显然能够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塑造,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开阔自己的胸襟。这是理论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一个侧面,而其效果也在学生的文学阐释中得到了体现。

学生们在阐释中表达了他们的人生感悟。他们悲悯福贵、①木藤亚也②的命运,剖析人性的弱点,感叹阿索丽③心中永存的希望,赞美保尔④、桑地亚哥⑤的坚强……他们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反观自身――解读《项链》时,通过玛蒂尔德的命运思考“谁在左右命运”的问题,认识到“在人生的岔路口,是自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回头感慨命运之前,不妨先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而在分析葛朗台这一形象时,他们认识到“金钱只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人生目的而沦为金钱的奴隶,成为葛朗台的复制品……”这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生定位的积极思考,它涉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直指人类的灵魂世界。一位学生在分析《命若琴弦》时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蓦然回首后。当你到达了那个结果后,无论结果好坏,你都会回首想起过程,会明白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上述的阐述从一个侧面呈现了文学理论课程通过课内讲授与课外作业将理论基石、理性思维、人文情怀结合在一起的教学与训练要点,这只是将素质养成渗透到知识性的教学当中的一种尝试,类似的尝试肯定还有很多种。从实践的经验层面看,这种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枯燥的理论因此而贯注了生命的活力与思想的能量。它所贯彻的是这样的教学理念:专业能力培养应与人的素质完善同步,知识传授中要承载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和社会道德素质的有意识提升。具体到文学概论这门课程之上,便是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有关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知识,熟悉分析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理论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水平,另一方面则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道德修养、艺术底蕴,促进他们成为自由完善、身心和谐的个体。在大学的各类课程中,或许都可以做一些类似的尝试,它的意义在于在立身之道的传授与训练之中帮助学生确立人文人心。

注释:

①余华《活着》中的主人公.

②木藤亚也《一公升的眼泪》中的主人公.

③格林《红帆》中的主人公.

④尼•奥斯特罗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

⑤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

参考文献:

[1]张晓峰,毛明华.大学人文论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3).

[2]杨铸.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

[3]贾雪仙.文学概论教学模式构想试行.[J]云南教育,2002,(6)40.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思维训练;竞赛教学;学习型团队;实践教学

本文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为宗旨,对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应用的基础上,力求从创新思维培育、拔尖人才培养、学习能力构建等方面探索一套适于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教学范式。

一、创新型、研究型实践教学范式构建

为了培养训练有素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实践教学范式以科学研究为主线,沿着感知一抽象一应用这样的逻辑脉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完成科研体验的全过程(如图1所示)。

在此过程中,着重提升大学生两方面素质。一是能力素质,即思考、学习及研究能力,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业务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二是行为素质,即在学习生活中与人相处、做事做人、应对挑战、自我实现的能力,注重情商隋感的培养,旨在训练身心健康的研究者。

在能力素质的培养中,可以辅之以多种实践教学手段,如思维训练、团队构建、竞赛教学等;在行为素质的培养中,我们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心智发展,从最初发现问题时可能遇到的挑战、未知、不安,研究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兴奋、挫折、低谷到最后解决问题后的成功、喜悦,通过不断的关注,总结和辅导,协助其完成研究心路历程的一次升华,进而实现自我的价值,更加增强了研究的兴趣与信心。

以下,分别就三种实践教学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1.有效应用思维训练教学法

思维训练教学方法,是20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头脑智能开发和训练方法,核心理念认为“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代表人物有英国著名心理学家T0nv Buzan。在课程中通过一系列思维游戏、智力测验、情境设定等活动,诱发学生思考,可以训练培养创新思维的态度,系统地应用思维训练方法。首先要明确目标,确定不同专业类别思维训练的重点。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应将思维训练的重点放在拓展开放思维方面,着重解决现实问题,再辅之以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使其在分析问题时有较为清晰的研究脉络。然后是总体规划,整合课程体系,设计思维训练的全套系统方案。仍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将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营销学、会计学等课程综合构成理论一实践类课程体系,总体设计规划思维训练重点和内容,分别从策划、分析、建模等方面制定思维训练的系统方案,以实现全方位思维突破。最后具体落实,针对不同课程实施差异化思维训练方法。以统计类课程为例,适当加强数字方面的训练内容,增强对数据分析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而对于“管理运筹学”课程,更多偏重于规划建模,适当增加全局思维训练:营销相关的企划类课程则注重创意思维的设计,以突破常规的思维定势。

2.设计竞赛式课程实践

竞赛是按照人们的自尊需要、成就需要而激发人们努力向上的一种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有利于鼓励进取、消除懈怠,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在实践环节中引入竞赛,着重于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他们灵活应变、统筹规划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竞赛内容点面结合。可以由学生主导自拟题目,进行“知识点”考核。通过角色转换,由学生自行设计竞赛题目对垒,竞赛内容紧紧围绕课程内容“知识点”进行。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扩展相关领域阅读量,发现并整理学习问题,以探索方式学习课程内容。教师需给出竞赛的具体要求,题目类型、题目难度、数量等总体信息,并在实际竞赛前审核题目,合理分配时间,组织竞赛。考核标准既包括出题得分,也包括答题得分,从而避免了小组间题目过难,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也可以由教师主导设计命题式综合研究型竞赛,实施“知识面”考核。为了使学生对本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由关联课程的教师组成某一学科组,集成各知识点,设计学科相关的复杂命题,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参考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的形式,提出现实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通过建立各种数量模型,运用自行研发的“管理运筹学”软件以及其他分析工具进行分析、预测等,优秀成果还可整理为研究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3.构建学习型团队,强化大学生心智训练

在实践教学中努力构建学习型团队,展开深入讨论,交流观点,彼此借鉴产生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发挥团体智慧,有助于提炼出高于个人见解的团体智力。此外,学习型团队重在培养集体协作能力,不断关注大学生的心智变化,培养身心健康的研究者。

在学习型团队组建中,我们强调方式方法多样化。可以实现随机组队的方式;可也由班级学生民主选取核心组长,再由组长指定组员;还可以招聘会形式选拔,形式内容不限。通过开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自由发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施展才能,这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十分有利。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心智成长。观察他们如何进行团队合作,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反应,并在适当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团结协作的探索精神。同时,还应注重学习型团队的整体效果评价。鼓励学生在实践任务结束后认真总结,从知识掌握及心智体验两方面做综合评价。通过总结学习型团队中的经验教训,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借鉴,也为教师改进团队学习方式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范式的教学应用实例

下面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安排及课程设置,以具体课程为例简单说明本实践教学范式的应用。

北京理工大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春季与秋季学期衔接的时间段集中安排了小学期实践环节,为期3周左右,通常以实践课程为主,注重技能、操作的训练。这为我们实践教学范式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通常会在这一集中时间,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研究竞赛形式,综合以往课程中学习的知识,完成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研究命题。待进入正式学期以后,进入长时间系统的课程学习阶段,分课程穿插课堂实践环节,如课堂热身,以lO分钟为宜,安排思维训练题目,活跃思维。改变以往小测验的形式,以学习型小组为单位完成组间对垒竞赛,以检验各章节的学习内容,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之后,再进入下一轮小学期实践,综合应用以往学过的技能、理论,组织团队学习或研究竞赛,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训练。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图2所示)。

1.课程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用

基于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范式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设计的衔接至关重要,这就要求

课程组、学科组之间充分沟通,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紧密配合。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依托的课程如图2所示。正是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学生可掌握必要的数理分析知识及专业技能,具备了初步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正式学期课程中引入思维训练进行课堂热身。以“统计软件应用”这门应用性较强的选修课为例,统计学分析并非简单的数学推导,强调学生多角度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样的数据,不同的分析角度会产生新的科学发现,数据是不变的,而分析却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具有“横看成立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昧。因此,对于管理类学生而言,统计软件并非只是传授统计方法,更重要地是提升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充分调动他们对数据分析的深度和数据挖掘的潜力。因此,思维训练环节贯穿于课程始终,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质疑问难等形式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观察辨析能力,发现事物有关属性和规律的能力,概括小结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最初的数据分析阶段,为了拓展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维度,课程引入二维平面向三维平面扩展的思维题目,即必须通过三维分析才能解释的问题。通过变换思维模式,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其更加活跃,实现了对数据的多角度分析。

在多选题分析时,课程引入了“重复计算”的谬论题目,加深了学生对应答次数(Response Number)与样本次数(Case Number)的理解。在相关分析时,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理解数据间关系,而是发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课程引入了关于“伪相关”的题目,如何理解日本谚语“风一吹,卖桶的会赚钱”,力求使学生掌握数据逻辑中的相关关系,并不能解释其内在的因果关系,若想发现真正的影响因素还需更多的理论分析与科学验证。

2.理论课与实践课中的竞赛设计

在正式学期的课程中定期穿插“竞赛式对垒实践”,学生们几人一组(5人为宜,视班级人数调整),互出题目分组对垒,出题测验某些章节的学习内容,由于要对试题难度进行控制,通常教师会事前检验题目信息,必要时进行试题替换。由于出题环节也作为考核指标,因此学生们设计题目通常比较慎重,不会超出难度过多。竞赛式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强了学生们的集体学习能力,特别是通过竞赛形式,学生们加深了对学习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由于角色的转换,从考试者到考官,使其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也比较深刻。

小学期的教学多以短时间集中实践课程为主,如笔者整合“专业实践”及“计算机基础实践”这两门实践课,先由教师完整介绍一个综合知识运用的管理研究案例,再组织“研究型竞赛”。在与本专业其他教师沟通之后,综合运用“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营销学”等课程知识,在暑期实践之前,下发研究竞赛选题。由学生利用暑期实践组织调研,问卷调查,收集一手二手数据资料,利用小学期计算机课程集中上课时间,综合运用各类软件,包括运筹学、SPSS等在实验室完成研究课题及报告撰写。

在研究型竞赛题目的组织方面,主要参考大学生建模竞赛及企业管理挑战赛等内容,设计问题导向的竞赛题目,可以是同一个问题背景的不同研究角度,也可是不同行业背景下的相同研究内容,课程结束后要求各参赛队伍做小组陈述,重点对研究方法、模型构建、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及分析结论等部分展开详细介绍,并安排现场提问及回答。教师最后总结并为每组打分,学生也参与打分,综合评价后,选出得分最高的3组,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

3.学习型团队的组织和安排

本文中所涉及的竞赛均为全员参与,且以团队形式组织,通常5人一组,完成各项团队学习任务,包括团队分工、团队学习及团队竞赛。在团队构建时,我们采取随机分组方式,之所以没有采用自由组合方式,一方面保证每组成员构成均匀,另一方面也是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现实中不可能根据自己喜好挑选团队,这其中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适应能力。团队中的工作方式各不相同,有些组主要依靠核心领导,有些组倡导民主合作,还有些团队,组内分工,两两合作。总体看来,学生基本适应团队工作,而且气氛比较融洽,尽管组内可能会遇到矛盾,但对外表现得非常团结。非常有趣的是,还有些组专门派出外巡人员,了解其他组工作状态,颇有些实际职场竞争的味道。教师在团队工作中要起到监督、协调工作,小组配置人员时,如果随机分组资源十分不均匀,可适当调整,在小组遇到问题时及时答疑解惑,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到各个组里调研,了解他们的研究动态,在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4.课程总结学习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反馈体系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2-0120-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32

1 . 引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师队伍建设应摆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优先的战略地位。大学英语是我国在校大学生基础课程的一部分,地位举足轻重,而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主体,其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大学教育改革的成败。近年来,对大学教师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校教师评价制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不少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独到敏锐的见解,多元化的教师评价制度目前已普遍施行。然而,本文通过对大学教师评价研究文献的归纳整理发现,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出现评价主体边缘化、评价结果单向反馈以及功利化应用等诸多问题。这些不足之处,很大程度上根源于系统化、多元化的评价反馈体系没有在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中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探析大学教师评价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特性,以此为基础构建大学英语教师多元化评价反馈体系,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和进一步完善大学教师评价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 大学教师评价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 . 1 评价主体边缘化

教师是课程四大要素中的决定性因素,也应是大学教师评价的主体。但高校现行的大学教师评价制度主要是由相关行政部门组织实施,评价主体以行政管理人员、同行专家和学生为主。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多以教师的学历、职称为基础,通过量化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著的数量和等级以及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等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评价。同行专家组织会议对教师教学进行更全面更权威的评价,学生则以自身感受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讲课安排等。总体而言,我国的教师评价制度由行政管理部门自上而下施行,行政色彩浓厚;虽然评价主体多元化,但教师本人几乎没有参与评价过程,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结果,成为边缘化的评价主体。这造成很多教师忽视评价过程,部分老师抵触评价结果的不良局面。

2 . 2 评价结果单向反馈

反馈是大学教师评价制度中的重要一环,评价结果及时高效的反馈既能够为学校领导制定决策、管理教师提供重要根据,也能够帮助教师准确明了自己在教育教学和专业科研过程中的长处和缺点,及时反思自我,改正不足之处。但许多高校现行的教师评价反馈属于单向反馈,评价结果向学校管理者反馈的居多,向一线教师反馈的少。施行大学教师评价制度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评价结果单向反馈使得教师评价制度所能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

单向反馈不仅让大学教师无法获取教学信息,找不到改进的方向,还易导致一线教师职业认同度不高,缺乏存在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挫伤教师的教学科研热情。

2 . 3 评价结果功利化应用

评价结果的应用关系着评价目的的导向,应用得当会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促进学校发展、教师进步和学生成长,反而言之则会阻碍学校的提升发展,甚至扭曲教师的价值观,打消学生评教的热情。目前高校管理者多注重管理学校,将教材当作管理对象,把评价结果直接作为教师晋升职务、岗位考核和评优考评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与教师的效益津贴和年终奖金等福利挂钩。评价结果的功利化应用反映出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以行政管理为目的,而非以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为目的。功利化应用评价结果无法洞察教师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内在动机,容易扭曲学术发展的规律和大学教师学术角色的特殊性,影响学术风气。同时,也缺乏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主动性的支持与理解,背离了评价的初衷。

3 .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特性

我国学者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教师发展理论,并进行了“本土化”的探讨。其中颇有影响力的是周文霞提出的职业发展四阶段论,即职业探索阶段、职业建立阶段、职业中期阶段、职业后期阶段。本文以周文霞的职业发展四阶段论为基础探讨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特性,为构建大学英语教师多元化评级反馈体系提供具体依据。

3 . 1 职业探索阶段

刚入职的大学英语教师处于职业探索阶段。此阶段的教师一般具有硕士学位,对职业现状基本满意,正处于职业新鲜感之中,对学生和教学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比较喜欢站在三尺讲台的感觉。在教师评价结果中,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多呈现出英语语言知识欠缺和高效掌控课堂经验不足的问题;在科研中多具有不善挖掘教学科研的切入点的特性。在职业发展上也没有明确目标规划,有两种不良心态倾向:或好高骛远且不愿付诸实施,只感叹评职称的困难;或制订目标过低且安于现状,不愿改变只求安逸。

3 . 2 职业建立阶段

职业建立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处于事业上升期。此阶段的教师对教学工作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应对学生和课堂时有一定的经验。同时,在科研方面积极申请研究项目,撰写论文专著,努力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在教师评价结果中,处于此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任务较重,已适应大学英语的教学节奏;在科研中参与的研究项目较多,数量和质量也明显提高。在职业发展上设立了明确的目标,如发文章、做项目、评职称等。教学和科研任务并重,此阶段的教师在申请项目时也感受到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及其他专业相比处于劣势。

3 . 3 职业中期阶段

职业中期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处于事业稳定期。经历了事业稳步上升期,此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职称级别较高,多担任管理职务,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相对不错,对工作现状比较满意,但要兼顾教研、管理和家庭三个不同的社会角色也有不小的压力。在教师评价结果中,处于此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方面管理学生和课堂得心应手,课程内容越来越精彩;在科研方面申报项目经验丰富,级别较高。在职业发展上,设立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再接再厉,修正完善。

3 . 4 职业后期阶段

职业后期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进入事业隐退期。由于上世纪末我国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师资紧缺,聘用了很多本科毕业生,导致目前部分处于职业后期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学历不高。在教师评价结果中,此阶段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在科研方面,一部分教师经过进修锻炼获得更高学位,论文专著众多,科研成果显著,成为德高望重的专家,另一部分教师注重课堂教学,但科研理论匮乏,缺乏科研意识,低学历也成为其评职称和申请项目的阻碍。在职业发展上,注重教学的教师深爱课堂,对评职称不抱太大希望,注重科研的教师则追求科研的更高突破。

4 . 构建大学英语教师多元化评价反馈体系

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不应是简单地用评价结果来奖惩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行为,而是要为广大一线教师创造一个开放的平台,充分挖掘发挥自身的巨大潜能。建立系统化、多元化的评价反馈体系是解决目前教师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边缘化、评价结果单向反馈和功利化应用等问题最为切实可行的方法。构建多元化评价反馈体系应依据学校各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反馈方法,支持教师的个性发展。

4 . 1 建立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师成长发展为目的的学习型组织

良好的学习型组织能够激励促进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迅速发展成长。以大学教师评价结果反映出的问题为导向,建立由同行专家指导,教学能手协助,旨在帮助新入职教师成长的学习自治组织。首先,帮助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分析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引导他们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在教学方面,鼓励新教师多与教学能手交流学习,备课、经验谈论、观摩资深教师讲课等多种活动,协助处于弱势地位的新教师编写教案,做好专业准备,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科研方面,引导大学英语教师学习教育理念,关注外语教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吸收其合理成分,大力增强他们的科研理论意识,推动他们进行基于教学实践的学术研究。此外,行为科学理论认为,组织中的个体都有参与组织管理的意识,并期望发挥自己的作用,一旦这种期望得到满足,可以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唤醒主体意识。学习型组织是教师学习自治组织,在教学事物和学术研究等方面能够满足每个年轻教师的发言权,使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唤醒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为学校的建设增添新生力量。

4 . 2 建立完善的教师发展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发展需求

通过大学教师评价结果发现,处于职业建立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稳步提升,职业发展目标明确,迫切需要顺畅的教师发展机制来帮助他们实现目标。高校一方面要重视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要地位,为英语教师进修培训创造更多机会,如定期召开短期培训班,支持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进修,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等,并给予适当经济支持,帮助事业上升期的教师扩大学术交流圈子,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应正确引导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理念,营造全校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良好学术氛围,拓展自由公正、团结协作的学术生态环境,激发大学英语教师潜在的内在发展需求。在心理学中,需求是指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对维持发展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应。内在发展需求是指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蕴含着青年教师无穷的内在潜力。学校要努力激发教师的内在发展需求,一旦发挥出他们的内在潜力,教师就会拥有强大的工作动力,更有激情挖掘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克服申请项目的困难压力。处于职业建立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自然会因此显著提高。

4 . 3 发挥榜样作用,倡导终身学习完善自我的职业发展理念

经过早期在教学上勤奋耕耘,在科研上努力突破,处于职业中期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已基本实现预定目标,进入事业稳定期。学校应选取大学教师评价结果优秀的职业中期阶段的教师为典型人物,号召广大青年教师以他们为学习榜样,努力奋斗,追求理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青年教师来说,以身边的优秀教师为榜样,不但能够了解他们成功的心路历程,近距离地与他们相处学习更能鼓舞青年人的士气,增强青年教师的自信。对处于职业中期阶段的教师来说,被树立为榜样是对其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肯定,有助于提升教师满意度、成就感和职业忠诚度。此外,事业的稳定并不代表职业发展走到了尽头,为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倡导终身学习完善自我的职业发展理念,开展反思实践活动,支持处于职业中期阶段的教师组织参与校际观摩交流、国内外学术研讨等活动,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申请科研项目,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4 . 4 关心职业后期阶段大学英语教师的精神需求

处于职业后期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为学校教育奉献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见证了学校一点一滴的发展历程,了解学校的一草一木,热爱学生和课堂。学校管理者应认真听取老教师对大学教师评价结果的反馈意见,虚心听取老教师的建议,尊重老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对于注重课堂教学、缺乏科研意识的老教师要给予情感关怀,学校领导要与他们保持一定频率的交流互动,在评职称方面尽可能地对他们给予照顾,同时也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对于注重科研,成为学术带头人的老教师要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解决他们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外在困难,鼓励他们带领青年教师攻克学术难题,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针对职业后期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文体活动,如开展合唱团、运动会、书画展等等,丰富老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现他们的别样风采。

5 . 结语

大学英语教师多元化评价反馈体系能够与教师评价制度相辅相成,并弥补其实施中的不足之处。高校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完善教师发展机制、树立榜样和关心精神需求等措施来解决评价主体边缘化、评价结果单向反馈和功利化应用等弊端。大学教师评价的结果不再只是精英群体的表彰会,多元化评价反馈体系让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都能分享到大学教师评价制度带来的福利。

参考文献

蒋玉梅.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外语,2012(7).

肖鸿雁.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改革刍议[J].教育评论,2014(11).

闫艳.基于专业标准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