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1

关键词 阅读 探究 新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评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所谓“探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活动过程。“探究型”的学习为各学科所倡导。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应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学,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几年来的课程实验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大胆质疑,初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先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规定预习包含的几个板块,具体内容则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发挥其能动性去书写,鼓励学生将预习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大胆质疑,提出疑难,同桌互相交流,展示预习中的好作品,以提高预习质量,为课堂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一学生曾在《孙权劝学》一文中预习中提出:“吕蒙为什么要找借口推辞孙权”。我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提问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在热烈的讨论中解决了这一问题,明白了对故事的理解可多样化,然后再引入古代关于读书的故事,从而劝学生好好读书,并对生活有所启示。

二、搞好课堂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关键

对于教材,我由以往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课堂上教师应精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究,从而达到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事先预习,已对文本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完成四方面的探究阅读:

(一)体味语言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中心

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对语言的研习,作者创作意图的显现和文章的内涵美等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一载体,学生要结合时代背景、个人的生活体验等去探究文体语言的美,感受美文语言的生命力。

如让学生体味字词:僧敲月下门”中为什么用“敲”不用“推”。“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好在哪里?通过字词的体会来达到语感的训练。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合作探究,讨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的,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他们,教师只需引导,评价。

钱梦龙老师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这个“人”就是学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因此,教师应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中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要充分肯定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保护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允许学生提出错误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同桌讨论或全班讨论,对不同问题,要用多种形式,相互交流,或辩论、或展示、或竞赛等。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已习惯在预习中大胆提问,在课堂上,学生有互相学习、相互探讨的好习惯,增强了参与意识。

(三)以“学”为中心,“教”为辅助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但不能等同于“放羊”,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进行有效引导。如果学生未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或直接由教师本人设计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这就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适时引导,可充分利用文本所提供的资源,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追求美。

如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教师先举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危险时的例子,让学生们讨论后再阅读课文,既提高了兴趣,又取得了好的效果。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四)要能也许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来的错误观点,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师要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大胆“唱反调”,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在一次次的争执、质疑、解疑中,学生有了问题意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才会由以往的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寻事物究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自主探究

针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下面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将课堂教学生活化,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激励机制的运用等五种方法,希望能够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单一地传授知识,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却没有进行自我内化,使得教学效果非常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低。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语文老师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那么如何才能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例如,老师在教学《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时,可以先不和学生讲明《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的意思,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阅读文章,让他们猜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句是什么。学生便会开始积极地通读全文,寻找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自主意识在无形中得到了强化,他们不再依赖老师的讲解,而是靠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来掌握文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课堂中,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改中关注学生发展的基本

要求。

二、语文课堂生活化的运用

很多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对学习语文提不起兴趣,其实最大的原因是语文老师没有将语文知识和日常的生活进行结合,而是专注于课本内容的传输,这对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是非常不利的。那么语文老师如何将课堂变得生活化呢?具体来说,老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汲取知识。例如,老师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篇文章时,可以创设情境:“每个人分享一下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你们做的一件令你们最感动的事情。”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发言讨论,其他同学听着台上同学的讲述就会想到平时爸爸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便会很有兴趣想知道文章中作者亲爱的爸爸妈妈会是怎么样的。这时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入新课。通过这种生活化场景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改变单讲课本内容的枯燥模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三、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很多人认为语文教学最缺乏的就是探究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文并不像数学、物理那样逻辑思维比较复杂的学科,它更多的是感性,所以,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时,老师在给学生讲完基本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然后对《桃花源记》进行演绎,也就是表演陶渊明从发现、进入桃花源以及在桃花源里受到款待的话剧。老师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对话剧内容进行删减或者是增加,但是主体不能远离课本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小组便会开始自主地探究《桃花源记》到底描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作者又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该怎么表演才能体现这种感情,等等。同时学生内部也进行了分工合作,大家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可以看出,这种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强化自己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所在。

四、建立课堂激励机制

很多时候,即使学生做对了题目,语文老师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学生的优秀表现没有采取任何的激励策略,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渐渐被削弱,更不用说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了。因此,课堂激励机制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激励机制呢?下面就举一个自己实践中的例子。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时,老师在教完基本的知识内容之后,便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学完了《范进中举》这篇文章的基本知识后,大家能否猜想一下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这时有个学生回答:“文章主要告诉我们范进的承受能力不高,自我控制比较差。”很明显,这样的答案是很偏离主题的。而且比较肤浅表面,但是老师不能马上否定学生,而是要鼓励他,让他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老师可以说:“你说出了文章的内容,但是为什么范进看到自己中举就疯了呢?如果按你说的,那么范进很有可能在之前受到什么小刺激就疯了。”学生便会顺着思考:“因为考试很难。”老师这时就要及时地肯定他:“你的思考方向对了,就是因为科举制这种毒害他人的制度,使得很多人都变得极端。谢谢你的回答,大家为他鼓掌。”通过这种积极引导和及时鼓励的方式,学生可以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也有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五、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同数学、物理这些理科相比,语文的课堂教学缺少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反的,一些语文知识中的条条框框有可能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变得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开创一些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开放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仍然拿《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来举例,老师在学生学完基本的知识内容之后,便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结局进行改编或者是对结尾进行续说。这样的话,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思考这个问题,打开自己的思维,想象如果陶渊明一直生活在桃花源里会怎么样,如果陶渊明没有报官,而是带上自己身边的几个好友再去探寻会是怎么样,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散,他们的思想领域会变得更加广泛,而不再局限于课本的结局,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面对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老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呢?总的来说,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和具体要求,语文老师要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敢于突破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重新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和采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3

关键词:爱学;乐学;会学;自学;新课改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从传统的主体地位“退居二线”到主导地位上来,引导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自学初中语文,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概述

新课改,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从“爱学、乐学、会学、自学”四个方面进行,这里的“爱学、乐学、会学、自学”分别是从态度、情绪、技巧和能力四个方面而言的。通过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爱学的态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相互启迪学生(乐学的情绪);不断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会学的技巧);促使学生养成自学能力,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自学能力)。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思考

1.“爱学”――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良好的开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努力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新课导入法具有吸引力与否,对教学效率水平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状态之前就应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仅就笔者自身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到目前仍然没有关注这一问题,而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在状态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有的班级一上课就闹哄哄,需要几分钟才能进入学习状态的基本原因,从而对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为创设教学情境做足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学态度,为新课导入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春》为例,笔者首先播放一段音乐(《春野》,班得瑞,轻音乐版)让学生欣赏。在学生欣赏完这首轻音乐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回答这首歌主要讲的是哪个季节、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又问学生如何利用微博的形式将这首歌的听后感表达出来。学生的回答大多是春天,有的说是万物复苏的春天,也有的说是生机盎然的春天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学生由于听不懂而没有端正学习的态度,爱学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在这之后笔者并没有急于导入新课,因为前面所播放的音乐毕竟很多同学都没有听过,笔者随后又播放了一段歌曲(《春天在哪里》,小蓓蕾组合版)给学生欣赏,轻快的旋律勾起学生儿时的回忆,歌曲的熟悉程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再导入新课,开始《春》的教学,学生在爱学的心态下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2.“乐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相互启迪

在新课改中,着力改善师生关系同样是重要的理念之一,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因而作为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法的应用,做到“对症下药”。教学过程中遇到师生之间意见有分歧时,教师要理智地分析和引导,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自由讨论,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举一反三,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由此可见,要想学生有乐学的情绪,就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相互启迪,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由于文言文教学是初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因而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所以笔者就以《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主要探讨文中孙权、吕蒙和鲁肃三者的人物形象。在导入新课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意和节奏大声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背诵全文。其中的分角色朗读最耐人寻味,如孙权对吕蒙说:“不可不学!”以坚决的语气,严厉而又不乏关心与厚望;又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说明孙权不悦和责备吕蒙;再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则是孙权以恳切的言辞,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吕蒙要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吕蒙对鲁肃说:“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则是吕蒙从内心深处感到自豪。而鲁肃对吕蒙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则是鲁肃对吕蒙所得成就吃惊之余的感叹。这一教学案例表面上看起来与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相互启迪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实则不然,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就学会与人交流,吕蒙从厌学到乐学的转变,是鲁肃对吕蒙的称赞。尤其是“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是吕蒙从内心感到自豪,而不是取得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的体现。此时提问假如你是吕蒙,你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假如有一天你功成名就能做到吕蒙那样吗?等等。通过这样的问题,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的情绪,只有拥有乐学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学习初中语文。

3.“会学”――不断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来一堂课就只有短短的45分钟,老师在这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怎样才能确保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呢?答案可以说是否定而又没有被完全否定的,说它否定是针对一堂课而言的,没有被完全否定则是由于有可能经过多堂语文课才能确保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即达到会学技巧,但其前提是必须确保每一堂初中语文课的高效性,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应不断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需要在结合新课改要求和理念的前提下坚持生本原则,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交出自己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二是充分利用学生听课过程中接受能力的波峰和波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前5分钟接受力较低,后来随着时间增长会显著提高,最后十分钟又会呈下降趋势,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安排好时间,将重要的内容放在中间讲。例如,老师在讲《观书有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这首诗时,前五到十分钟,可以安排讲诗的背景,十分钟后则可以讲诗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学习这首诗的灵魂。到课程的最后几分钟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一下诗句,讲解一下诗句的具体意境。

4.“自学”――促使学生养成自学能力,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而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各科的自学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拥有良好自学态度上,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根源就是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就在于自学方法的掌握,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就是良好的习惯。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总之,“爱学、乐学、会学、自学”是学好语文的前提。为确保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教师,应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相互启迪,不断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养成自学能力,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从心.让学生快乐地阅读[J].新课程:教研,2011(08).

[2]邓传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西江教育论丛,2009(04).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4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重荷( ) 喧嚣( ) 下颏( ) 白皙( ) 捋着( ) 荒谬( ) 脚踝( ) 迸发( ) 头颅( ) 黯然( )深suì____ pán____石 chóu____躇 qīn____佩 hè_____然 义愤填yīng_____ wù wù____穷年 jiǒng___乎不同 2.下列加粗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很少) 死而后已(停止) 兀兀穷年(达到极点) 迥乎不同(不同) B.家喻户晓(了解) 沥尽心血(滴) 气冲斗牛(直冲) 无暇及此(到) C.杂乱无章(条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研究) 蒙乃始就学(于是) 鞠躬尽瘁(劳累) D.锋芒毕露(全) 可歌可泣(可以) 潜心贯注(连贯) 心会神凝(领会) 3.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B.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C.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D.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4.下列各句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议论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全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B.《邓稼先》一文是作者带着传统意识、全球视野、历史眼光、民族感情而写作成的。 C.《音乐巨人贝多芬》通过作者与贝多芬的一次见面来表现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巨大造诣。 D.《孙权劝学》以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 5.仿照例句将句子补充完整。 (1)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 (2)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他也许________,但有________的烦恼。 6.将人物与作品连接起来。 贝多芬 《漂亮朋友》 莫泊桑 《父与子》 福楼拜 《萌芽》 左拉 《柏林之围》 都德 《命运》 屠格涅夫 《包法利夫人》 二、课内精典语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 4.文中用“蒙辞以军中多务”来表现吕蒙的反应。试根据上下文的情境,用人物对话来表现吕蒙此时可能会说的话。 5.孙权劝吕蒙说:“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联系你的体会,说说读书的益处。

三、课外迁移拓展阅读 我的教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机会进小学,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然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塾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美,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 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吧。“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的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材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的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而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的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数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软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吧。”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曾学过,很有退班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匀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教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以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繁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泪眼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到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的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功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算术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算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了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课室里,嘴里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着补习算术,我和她对面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撞,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从校长到同学,没有一个愿意听到有人向T女士求婚的消息。校长固不愿意失去一位好同事,我们也不愿意失去一位好教师,同时我们还有一种私意,以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个男子,配作T女士的丈夫,然而向T女士求婚的男子,那时总在十个以上,有的是我们的男教师,有的是校外的人士。我们对于T女士的追求者,一律的取一种讥笑鄙夷的态度。对于男教师们,我们不敢怎么样,只在背地里替他们起上种种的绰号,如“癞蛤蟆”“双料癞虾蟆”之类。对于校外的人士,我们的胆子就大一些,看见他们坐在会议室里或是在校门口徘徊,我们总是大声咳嗽,或是从他们背后投些很小的石子,他们回头看时,我们就三五成群地哄哄笑着,昂然走过。 T女士自己对于追求者的态度,总是很庄重很大方。对于讨厌一点的人,就在他们的情书上,打红叉子退了回去。对于不大讨厌的,她也不取积极的态度,仿佛对于婚姻问题不感兴趣。她很孝,因为没有弟兄,她便和她的父亲守在一起,下课后常常看见她扶着老人,出来散步,白发红颜,相映如画。 在这里,我要供招一件很可笑的事实,虽然在当时并不可笑。那时我们在圣经班里,正读着“所罗门雅歌”,我便模仿雅歌的格调,写了些赞美T女士的句子,在英文练习簿的后面,一页一页的写下叠起。积了有十几篇,既不敢给人看,又不忍毁去。那时我们都用很厚的牛皮纸包书面,我便把这十几篇尊贵的作品,折存在两

层书皮之间。有一天被一位同学翻了出来,当众诵读,大家都以为我是对于隔壁女校的女生,发生了恋爱,大家哄笑。我又不便说出实话,只好涨红着脸,赶过去抢来撕掉。从此连雅歌也不敢写了,那年我是十五岁。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学校,到别地方做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行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在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吟诗( ) 蛾眉( ) 譬喻( ) 嫣然( ) 2.“学然后知不足”出自哪部书? 3.T女士为什么是同学最敬爱的人?用原文回答。 4.T女士对我帮助的一件事是什么? 5.“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一句说明了什么? 6.如何理解T女士退还母亲的衣料而收下我选的红萝卜。 7.学生们对于T女士的追求者的态度,表现了什么? 8.结尾画线句有何含意? 9.“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写作 题目: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 老师,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老师的谆谆教诲或许只是只言片语,也会让你感受他的个性和风格。只要你是个细心的人,对于点滴的生活琐事,都会敏感地觉察出其性格、爱好、品行、追求…… 要求:①运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刻画老师的形象。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略2.C 3.D 4.C 5.略 6.贝多芬——《命运》 莫泊桑——《漂亮朋友》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左拉——《萌芽》 都德——《柏林之围》 屠格涅夫——《父与子》 二、1. (1)当道,当权。 (2)推托。 (3)了解历史。(4)到了……的时候。到。 2.(1)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做传授经学的学官吗? (2)您现在的文韬武略,已不再是吴下的阿蒙了。 (3)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3.“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与一个人离开一段时间后,由于他的变化而应转变对他的看法。 4.略 5.略 三、1.略 2.《论语》 3.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而又清晰。 4.帮我补习算学。5.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带给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亲其师而信其教。 6.表现了T女士不慕功利的敬业精神以及对于学生的爱心的呵护。 7.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8.衬托作者当时的悲痛之情。9.强调与老师之间的深厚情谊,只有母子情可比。 四、略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5

一把刀、一根绳、一团火。

[关键词] 备课 取材要准 环节要紧 提问要巧

“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喊了多年,但是许多课堂还是“涛声依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老师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已经习惯了原来的一套备课方式,即从备教材出发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只要是新授课,就会毫不犹豫地从复习铺垫开始,遵循这样一条教学途径:检查复习──揭示课题──新授──巩固──小结──布置作业。不可否认,这一教学结构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日的课堂上来,我认为,首先要从备课开始进行全面的转换。那么,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样备课?

一、一把刀,取材要准

教材只是个例子。没错,教学中我们就是以“例子”做为最佳辐射点,来尽可能教会学生学会更多的东西。由此,教材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用好教材,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成了值得教师研究的一门学问了。在实际备课处理教材时,我们常常会犯许多毛病。其一,考虑问题过多。把教参所提供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生怕有一点给学生遗漏,面面俱到而事倍功半。其二,考虑问题过浮。仍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不敢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上出发去处理教材,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其三,考虑问题过简。不充分挖掘教材作为例子的典型意义,高唱大语文观,避重就轻,适得其反。如:《安塞腰鼓》课堂上,配着震天轰响的安塞腰鼓多媒体的展示,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老师紧紧扣住课文特点,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诵课文,看得出学生是沉浸在了安塞腰鼓的氛围之中。但有一点,老师忽略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而这,恰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安塞腰鼓,它是在“从来不曾响过”的宁静中响起的。“冰冷的空气”、“恬静的阳光”、“困倦的世界”,安塞腰鼓訇然震响。这是起于沉寂。当安塞腰鼓“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它止于寂静。这寂静正意味着黄土高原的贫瘠、苦难、闭塞,以及它的多少年多少年的一成不变。而安塞腰鼓则正是起于这样一种状况下的抗争、呐喊与宣泄。读安塞腰鼓,不止是要一点激情,不应该是一种喜形于色。它应该是爆发式的,呐喊式的,震撼式的﹗准的取材才更有助于朗读。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我们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材处理”,同时也给我们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要求教师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更宽,树立新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理念(包括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师生观)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审视学生、审视教学设计,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即时的教学实效。

2.优化教学内容要紧扣目标,科学准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在教材处理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浓缩、调整、选择等艺术处理,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促成知识迁移,作为教学突破口,这对提高课堂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3.摸清学情,以学定教,把“教材”处理加工成“学材”。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师的教学“思路”。既要考虑到教师教学行为,又顾及到学生学习行为。

4.挖掘教材内涵,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效果。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渗透“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课程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二、一根绳,环节要紧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在本次语文组活动中,我上的是《孙权劝学》,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情景导入(谈三国)——讲文学常识——讲故事接龙(整体感知)——猜词义(重点)——揣人物语气(难点:指导朗读)——小结课文、培养读书意识。通过这样的环节设计,我自以为是完美无缺的,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发现:讲故事接龙这一环节差点要了我的“命”——因为学生不知道该怎样讲。尔后,我反思,原因是自己备课没考虑学生的学情。试想,我把这一环节改为话剧演出,既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揣摩人物语气,那不是一箭双雕了吗?

从中我认识到,教师只有认真备好上课的每一环节,并用一条主线把这些环节窜在一起,这样,可以为一节成功的课打下好的基础。

转贴于

三、一团火,提问要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犹如一团火有助于燃烧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起求知欲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在听《孔乙己》,老师原本有很好的创意,让同学们在阅读了《孔乙己》以后自己提出问题。课堂理所当然的活跃起来,许多很好的问题由学生一一提出,如:“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长衫的人”说明了什么?孔乙己是不是真死了?孔乙己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等等。老师如能循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再进一步阅读课文,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一步步地探求作解,教学应该是十分成功的。遗憾的是,老师并未对来自学生的问题作认真的处理,他只是把由学生提问当作一个教学“民主”的幌子。在走过了这个过场以后,他就一下子抛出了他自己事先已经准备好的三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写孔乙己?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的写作目的?引学生入我彀中。课堂一下子就跌入冷落。30多分钟的时间纠缠在第一个问题上,课堂上充斥着老师的“他说”、“你说”,结果谁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或应该说一些什么。一堂课成了开局好整个教学又不甚成功的一个例子。留给人们许多思索。

优化课堂提问内容要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问内容要有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课堂上,一般不宜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一课的内容。

4.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教育测量中的难度PH=1-W,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0至1之间,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至0.8之间,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