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差配合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差配合实训总结范文1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project according to the goal of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requirements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cours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futur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work, combined with the typical shaft parts of training courses as the carrier. The curriculum design carries out the principle of "doing in teaching, learning in doing, practice in learning", emphasize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eaches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applying knowledge, and has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学载体;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teaching carrier;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Basis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152-02
1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专业知识,会应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及检具,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的专业技能人才为目的,是针对机械制造类专业满足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与以后从事机械制造工作的岗位需求而设置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概念,会正确应用公差配合有关的标准,具有正确选用公差配合的基本能力,能正确选用测量量具及检具,能从事一般企业必备检测工作,同时通过团队小组按项目学习、互相合作完成工作任务方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脑动手、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增强与人沟通、合作的社会能力。
2 教学理念与思路
根据企业岗位的工作要求,用典型轴类零件为载体进行学习任务项目的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实行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习内容取之企业常见产品并结合职业岗位要求、达到“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练”的目的,注重实践引领,按照知识应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内容安排上,注意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规律: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到局部认知。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任务引领和行动导向,促进学生多元思维方式的发展,强调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其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 课程内容的安排
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两大部分教学内容设计为4个学习情境:
第1个学习情境:“尺寸公差配合及检测”,该情境又分为两个教学子项目:①长度尺寸公差配合基础知识及检测;②轴类零件尺寸公差配合基础知识及检测。项目①在实验室进行,将学生《零件车削加工》课程中的“产品”――阶梯轴引入,通过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其次进行操作演示讲解,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掌握有关互换性、公差、检测及标准化的概念,会正确使用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进行长度尺寸测量。项目②在教师讲授完配合制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到实训车间,结合学生本学期即将开设的《零件车削加工》课程中的“车削轴、套配合件技能训练”,学生分学习小组对零件分析,掌握识读和标注尺寸公差方法,合理选用极限与配合,正确使用内径百分表和机械比较仪检测圆轴尺寸。
第2个学习情境:“形位公差及检测”,教学是在实验室进行的,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形位公差的有关基本概念、形位公差的选择、识读和标注,再指导学生识读和标注形位公差,会使用指示表、偏摆仪、平板、塞规等进行常见形位误差的检测。
第3个学习情境:“表面粗糙度及检测”,教学在多媒体教室教师讲授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知识、主要评定参数,表面粗糙度的选择方法、识读和标注,表面粗糙度的检测。学生要能根据典型零件的服役条件选择表面粗糙度,掌握能使用标准样板检测工件表面粗糙度方法。
第4个学习情境:“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该情境又分为三个教学项目:①三角形螺纹的公差配合及检测;②常用键联接的公差与配合;③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三个项目都在实验室教学,通过教师理论讲解再实验指导,学生对项目①要掌握判断普通螺纹的合格性,能用螺纹千分尺、三针、螺纹量规测量螺纹。项目②掌握平键公差基准制、花键公差与标注、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标准。项目③掌握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标准,能根据配合选择的基本原则,选用滚动轴承。
4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4.1 总体思路
以零件及相应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为载体,学生分组,教师通过对零件图上的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等标注的分析引入,实物零件检测要求,将教学内容的四个学习情境由表到里,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进行系统学习。
4.2 学习情境内容组织
图1是学习情境内容组织结构图。从图中可见每个学习项目以“分析实训产品轴类零件及零件图和装配图并检测”步骤来组织实施。本着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练”的目的,注重实践引领,按照知识应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内容安排上,注意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规律: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到局部认知。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任务引领和行动导向,促进学生多元思维方式的发展,强调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其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教学评价
本课程采用实践项目作业考核与笔试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能力提升,建立以能力展现为主的考核方式,以专业、方法、社会等综合能力为考核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
4.3.1 考核权重设计
期评=平时表现10%+作业/项目考核50%+期末考核40%
4.3.2 考核内容及标准
具体评价内容及标准如表1所示。
5 教改总结
通过以上方式的学习,将《机械制图与测绘》、《金工实训》等前修课程的知识合理的衔接拓展。学生的学习以实践为过程,以完成职业岗位的项目为目标,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掌握技能,同时促进学习对象形成职业所需的素养。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文.零件加工工艺及工装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
公差配合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 网络课程 教学改革 翻转课堂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1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机电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从平台课过渡到核心课。本课程培养学生能系统、简练地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对工件的精度进行检测、对产品缺陷进行初步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协作的品质。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平台,校企共同建设网络课程,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网络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测量技术的发展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将课程互换性和测量两大部分进行优化重组,把课程设计成7个学习项目:绪论&标准宣贯;极限配合及尺寸检测;滚动轴承的公差配合及选用;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注及其测量;表面粗糙度及检测;键、齿轮、螺纹的公差配合及测量;光滑极限量规的使用。
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校企共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网络课程,建设期为1~2年。建设过程中,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或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边建设边改进,逐步完善。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将课程团队成员的微信和QQ嵌入到网络课程中,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能接收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便于教师随时查看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面授式课堂和自学式课堂两种。以面授式课堂为主,自学式课堂为辅。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车间实施面授式课堂,以企业整套图纸(包括零件图、装配图)为载体,以系列工作任务(看懂图纸上的公差――正确标注公差――学会选用公差――动手操作检测公差)驱动教学实施。自学式课堂中主要针对先进测量项目:如影像法测量螺纹、先进检查仪测量表面粗糙度等,因为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设备限制,由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二、课程团队共建网络课程并分工实施
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均由校企共同完成。课程团队成员由4人组成,其中2人为企业兼职教师,课程团队所有成员均为双师型教师,具体分工如附表所示。
三、将“翻转课堂”教学法用于部分项目教学中
借助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网络课程部分项目教学中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法,能够提供个别化教学并且使得学生成为更加独立的学习者。
(一)课前设计好学习任务单
课前由课程团队集体备课,进行学情研究,共同收集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单。通过QQ群、微信群或者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微博栏目提前给学生发送学习任务单,内容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学习资源、问题回答、闯关测试和学习反思等。学习资源主要采用3~10分钟的短视频,能有效减少在线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生“走神”的现象,有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视频中多采用跟学生息息相关的图片、照片等,这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课前,教师需查看学生自学情况,如视频、课件点击率、发帖数等,还需回答学生在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二)课中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和技能内化
课堂中,主要由学习团队分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以“平行度公差的检测”为例,先由团队推荐一个队员完成某个产品的检测,其他队员协助完成。因为课前观看了操作视频或回答了部分测试问题,每个队员或多或少能记住部分操作要领,通过相互帮助、共同思考,团队一般能顺利完成产品平行度的检测任务。然后,由每个队员独立完成产品的检测任务,这时暴露出很多问题:有的学生不会操作百分表、有的不会读数、有的不会处理数据等。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或针对性地集中指导。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但每个学生都掌握操作要领,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后探究难题,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后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挑战难度较大的任务。如学习完“用百分表检测平行度”后,通过查找资料或观看其它的学习视频,寻找精度更高的检测方法。对于没有跟上进度的可以选择更容易的学习任务,如总结课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对策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前和课中的情况做好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同时可以通过实景课堂,整理课中有学生参与操作的视频或图片资源。这些不管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案例,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评价由师生共同完成,针对7个不同的学习项目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法,有的项目考查各学习团队在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网上学习历程:发帖数、回帖数、博客内容等;有的项目采用在线测试;有的项目采用作品评比;有的直接考核操作。每个学习项目均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对应栏目公示,做到公平公正。
五、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自律性和主动性参差不齐,尤其是部分学生习惯了被动式地学习,还需要时间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有的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不够,造成部分工作任务没有按期完成。大班级(60人以上)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实施时难度较大,教师难以及时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此外,还有课程资源建设任务繁重,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建设的主动性不强;社会上在线学习者偏少等。
(二)展望
课程团队成员还需进一步学习深造,继续扩大课程资源共享程度。希望政府、社会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课程建设,根据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课程资源,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扩大课程资源的共享程度。
参考文献:
[1]姚海滨,王庭俊.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丁建英,黄烟波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
[3]王远,王贺省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难点内容的教学技巧[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4).
[4]李光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宋玲,亢银霞.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8).
作者简介:
公差配合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项目教学;探索与实践
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现代的高等工程教育就是要结合工程实践的教学,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具有全面能力和素质的工程人才。项目教学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按照各种完整的项目组织知识,交给学生去做、去学,在反反复复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到一些必要的知识,形成各种能力。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不仅仅是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项目的实际操作,要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发现新知识、团队合作、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的目的。
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改革的目标
由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做了些创新和改革,课改的目标的是想培养学生具有公差和配合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掌握技术测量的手段和方法,既能根据图纸的要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又能进行正确的质量检测。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1)在技能方面,学生要能认知和熟悉各种计量器具,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正确选择和使用生产现场的常用计量器具,能对一般几何量和典型零件进行测量与检测,懂得如何保养测量仪器,并建立这种意识。(2)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初步建立互换性的基本概念。熟知和理解孔和轴的极限偏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测量技术基础,滚动轴承的互换性、键配合的互换性及检测,圆锥互换性及检测、齿轮传动的互换性及测量,螺纹的互换性及检测,尺寸链等知识,加深对互换性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常见几何参数公差与配合的应用。(3)在学生自身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沟通交流和互动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等。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思考问题,能在检测中找到问题,通过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
经过多次的课程改革探讨,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理论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是仅仅依靠课本灌输的有限的通用知识。实践环节是通过设计一系列具体测量项目来开展,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实训,本院教师精心设计编写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报告,内容如表1所示。
在实训过程中,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角色转换为主动角色,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测量方法等完成项目中设定的任务,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实训项目。同时通过完成实训报告和回答发散性的问题,学生能更加灵活地把握、运用知识,去思考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能力与语言交流沟通能力。
实训项目的实施
根据以上的课改思路和设计内容,教师做了相应的准备,对实训课的内容进行调整,课程的进度、上课方法、情境的设置等都在商讨中达成一致,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
实训项目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从课程开展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实物、测量器具有很大的兴趣,都很乐意亲自动手测量,希望有较大的自主性,想通过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学习效率和热情比较高。学生反映这种边学、边做的课程安排效果好,增强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开拓了思维方式。
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生管理难,学生太多,实训课课堂很难控制。(2)仪器管理难,学生好奇心很强,保证设备的完整性有一定的难度。目前采取的措施是教师要对学生实训操作有严格的要求,每次对使用过的仪器进行检查,并且做详细的记录,这样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3)教师之间的联系、沟通,进度、实验的教学统一也有一定的困难。
尽管难度大,但目前跟学生交流后,感觉效果还不错,学生有主动性,有很大的兴趣,乐意自己去测量,用自己思考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总之,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初次探索和实践,目前看来还是初见成效的。
参考文献:
[1]毛金明,康剑莉.cad/cam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机械与电气,2008,8(8).
[2]蔡金美.plc项目教学之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8,(5).
[3]王田苗,陈殿生,吴永亮.《机电控制基础》一体化项目教学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
[4]任国兴.《数控加工技术》项目教学方案设计[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
公差配合实训总结范文4
摘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实用型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模具专业的调研与实践,改革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对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践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模具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模具的精度、技术含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必然对从事模具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分析,企业现有模具技术人才中,44.4%为高职或大专学历,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模具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要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
但是传统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加上职校学生普遍文化知识水平比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为能改变这种现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对此,学院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确定课程体系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选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根据对多家企业的实地调研,按照“教、学、做合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服务衡阳市和湖南省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行业技术标准和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确定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在行业专家和企业的参与指导下,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群,通过岗位任务描述,总结出适合学校学生就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由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把行动领域转化为可以进行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完整的合适的专业课程体系。
经过探索讨论,该专业课程体系由素质提升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定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五部分构成,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定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二、完善教学内容
新生入学不重视基础课的学习,导致学习专业课时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为改变这种现象,学生刚进入学校,就安排专业老师给他们讲解模具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模具这个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告诉学生模具专业将要学习的内容,需要掌握的知识,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系统的安排;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等等,使学生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有一定的期望。然后老师带着学生到企业参观,让学生现场了解模具,对模具有宏观上的认知;通过相关技术人员的讲解,知道模具设计、制造、生产和装配的整个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模具制造加工、模具制造工艺编制、模具质检员、模具绘图员、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和模具项目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要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这些方面的工作,我们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应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经过学院专家和专业教师的讨论,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审核和制定,专业基础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公差配合与测量、工程力学等;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主要有模具制造工艺学、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技术、模具 CAD/CAM(理实一体)、模具拆装与测绘、模具制造实训、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等。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任课老师不能按照以前的内容进行教学,每门课要突出模具知识,拿笔者讲授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教学为例,以前在讲授配合的时候,讲得最多的例子是轴与轴套的配合,而现在讲述时结合模具主要零件的配合以及装配方面的知识,比如冲压过程中凸模、凸凹模与凹模的配合,导柱导套的配合公差;在讲授尺寸、形位公差时也是采用简单的模具来授课,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程和模具之间的联系,以后在从事专业方面的工作会用得上,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
三、改变教学方法
笔者在参加了省里组织的模具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后,结合教学经验,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情境的设置按照工作过程中的行动导向与知识的关系来选择、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始终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整合,突出工作过程在学习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背景和职业氛围中获得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使理论和实践最大程度地融合,专业课基本上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或在模具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实习实训场地进行教学,可以边讲边练,以实践巩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专业基础课在讲授时按照工作过程驱动、实训实施原则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安排教学,以项目驱动促进教学。学校有校办工厂,为强化实训与生产的结合,学生的相关实训是安排在校办工厂进行的,使学生在实训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工作的气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要点和技能的掌握。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各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也相应的有所改变,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结、综合评价;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设计、决策、实施和评价,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强调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
实践证明,学院的模具专业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体系,完善工作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并且采用项目驱动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教授课程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简单地教授理论知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最后解决问题。采用该种教学模式,学生能自觉实践、主动探索、勇于创新,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使学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课程的学习之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训练,使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应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经过考核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为就业增添一份把握。
四、小结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一个制造类专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实用型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既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对专门人才的动态需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将继续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日增.高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模具工业,2010(8).
[2]周兰菊.复合型模具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8).
[3]王仁志,温够萍,蒋景春.模具专业对接职业岗位就业的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1).
公差配合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实训基地 生产化 教学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应按照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进行培训。目前中职教育在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存在误区: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二是教学与生产岗位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还需要接受工厂较长时间的再培训,延缓了上岗的时间。面对企业对“零距离”应用型模具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基地“两化”的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基地“两化”的内涵
1.1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的内涵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是把学校模具实训基地的场室建设成与实际工厂的模具制造车间完全一样,并将生产任务引到学校中来,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给实习的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它强调的是教学和技能训练融入生产,实现了教学、训练、生产一体化。
1.2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的内涵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就是改变以往校外基地单纯用于学生顶岗实习的状况,根据学生教学、实训需要,在工厂建立起稳定的教学场所。包括先进的设备和产品、规范的生产(服务、工艺)流程以及技艺精湛的指导师傅,既能安排学生实训乃至顶岗实习,学校的部分课程又可以在工厂上,由双方教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统一。
2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到目前为止,已经10年,在这么多年“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我们感到无论是“2+1”模式,还是 “半工半读”模式,顶岗实习的学生,只是充当工厂生产线上的一名操作工,所有的安排都要服从工厂生产的需要,学生根本没机会接触模具的生产实践。
另一方面,原来的模具制造技术校内实训,由于没有与生产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制造模具过程中耗材严重。因而,学校舍不得让学生真刀实枪的制造模具,而只是让其对旧模具拆拆装装而已。
再者,中职学生基础差,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不足,不会学,学不会,厌倦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适用中职学生的教学了。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感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与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这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学校在模具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把教学和技能训练融入生产,实现教学、训练、生产一体化,应该是我们进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3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保证
3.1 师资队伍的建设
模具专业的教学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及大量的经验技术,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双师”素质。为此,我校花了三年的时间进行了模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完成了以下目标:一是实现了不同类型师资队伍的合成。将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校的教师、从企业引进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社会聘请的教师这三种成份进行融合,使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磨合,从而推动各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实现了教师的有序培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我们全面启动教师的CAI、CAD和CAM培训,使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模具设计加工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分期分批送教师赴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顶岗实践,以提高教师现代模具制造的实践能力。这样,我校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满足了模具教学改革的需要。
3.2 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推进生产化教学改革,必须有充足而先进的实验设备、实训场所,有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条件,生产化教学改革才能得到有力保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落到实处。我校近几年加大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建立了钳工实训车间两个、模具拆装车间、普通车床实训车间两个、数控车床实训车间两个,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模具CAD∕CAM培训中心,线切割实训车间,数控铣床实训车间两个,每个实训车间旁边都配备了多媒体演示教室,因为我校与多个工厂有来料加工业务,所以每个车间都有生产性任务。同时我校也建立起了模具专业校外教学化实习基地13个。这些都为学生生产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4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1)把课堂搬到校内实训车间,实行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模具专业课实践性强,抽象概念多,设备及工艺装备结构复杂。有些内容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表达,教学效果差,若把它放到学校实训车间现场讲解,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每个实训场所都有工厂的来料加工零部件,和大批的模具加工订单,我校模具专业教学除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课外,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改在模具实训中心、实训车间等实习实训场地进行。例如:《机械制图》放在模具拆装车间讲解,边拆装,边讲解画图技巧,边画图。又如《模具加工工艺》是一门模具专业的主干课,但是在黑板上讲模具制造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把它放到模具加工车间边做边讲。其中上线切割电加工课时,来到线切割实训车间,教师面对实物机床讲解电加工的基本原理、线切割机床的基本结构、线切割编程指令、电参数的合理选择,学生在机床上自己动手打穿丝孔、穿钼丝、装夹工件,然后进行切割。通过这样的生产、讲授、实训一体化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电加工机床的操作,而且加强了对电加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冷冲压模具》、《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等课程学生感到很抽象,不易理解,放到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讲解,对照实物讲解疑难结构,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指导老师根据工厂的产品图纸,指导学生进行模具结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绘制模具零部件图纸,进行材料的选择、采购,再进行模具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包括车、钳、铣、刨、磨、热处理、组装等,一整套工序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培养了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人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生产化的实训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和严格的生产任务,以及加工零部件的工时管理,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改变了以往散漫学习态度,在生产的氛围中,体验自己的成功感。二是大大地增强了学生技能,生产化的实训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零部件的图纸、材料、技术要求,以及复杂的夹具、先进的刀具和量具,还有先进的加工工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读图制图能力、材料选择和认识能力,掌握了模具的技术特点,练就了模具加工技能。例如,在2012年广东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我校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模具钳工都获得了全省一等奖。三是增强了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把课堂搬到校内实训车间,进行生产化的实训,就相当于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通往岗位的桥梁。在校内,学生就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企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及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这些锻炼的学生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
(2)把课堂搬到工厂,实行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保证了工厂、学校、学生三方都受益。
学生来到校外实习基地——工厂后,每个班派两个老师带班,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参与工厂顶岗实习,一组参与工厂模具制造,每隔一个星期轮换一次。而参与模具制造这一组又分为两个小组,一小组进行具体的模具制造工作:包括开料、模具钳工、车工、铣工和模具装配等;另一小组由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实物进行讲课,讲授一些机械制图知识、模具结构知识、模具材料与热处理知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模具加工工艺知识,并根据工厂需要,辅导他们自己设计一副典型的冷冲压模具或塑料注射成型模具,学生设计完成,经过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的审核后,带上自己设计的图纸进入模具制造实训环节,根据自己的图纸来制造模具。两个小组上下午轮换。这样,我们把《机械制图》、《冷冲压模具》、《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模具加工工艺》等课程带到了工厂进行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形成了工厂、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首先,工厂方面,得到了工厂急需的操作工人,在招工难的形势下,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其二,为学校模具制造实习,节约了大量的材料;为学校模具制造生产化实习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岗位;促进了学校教师真正“双师型”素质的培养:在工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不但要管技术,更要搞管理,教学观念和技能都受到不断挑战,相对于一般的教师技能培训,工厂里面,更能给与教师全方位的培训。其三,学生完全以“工人”角色,全方位全过程体验模具生产。既学习掌握了模具生产技能,对工厂的工作氛围、规章制度、作业流程、劳动强度等进行适应,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技能水平能创造多少利润,与熟练技术工人相比差距多少,最终达到了“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培养目标。
5 总结
模具专业教学依托于基地“两化”,学生在“两化”基地中,通过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教学和实习交替等多种方式,逐步掌握并强化了模具制造的理论知识和模具制造操作技能,熟悉了模具制造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也为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公差配合实训总结范文6
多年来,笔者在技工学校主要从事机械类专业的教学,长期担任普通车床与数控车床实训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和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在这门课程的技能训练中,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素质外,主要与这门课程的特点有关,该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实践性强
这门课与生产关系极为密切,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为主,相关理论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大的灵活性与综合性。这对于缺少实践锻炼和系统理论知识不完备的技校学生来讲,学习起来难度确实很大。
2.理论性较强,新名词新概念多,内容繁杂
该课程要求学生初高中阶段的数学、物理、几何等基础知识扎实,又具备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如金属材料、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加工工艺学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每一章节均涉及到大量的新内容、新概念和新名词,这也给初学者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操作中危险性大,安全系数低
普车技能训练对于从来未接触过机器操作,更没有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初学者来说,从心理到肢体的适应及过度,都存在很大差距。另外,由于车床结构的复杂性、外露零部件多、高速旋转零件多等因素,其危险性在所有切削加工工种中是最大的,安全系数是最低的。
4.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系统性强,结构严密,前后内容密切相关
学生要学好这门知识,掌握操作技能要领,就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要经过刻苦勤奋、大胆细致、艰苦长期的动手训练。也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熟练操作技能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学部门及实训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教材、教学设施、教学手段的不断研究,对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与合理应用,才能上好这门实操训练课。
二、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协调各课程进度
由于该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课程比较多,所以编制教学课程时,在上普车实训课之前应优先安排学习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如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等课程。在实训课讲切削基本要素、刀具知识、工件的切削性能时,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材料学知识,明确被加工对象的性质,才能正确地选用刀具,合理地确定切削用量。否则,在具体的操作中,不能正确理解实训指导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可能会在上机操作中做出错误的判断与选择。又比如机械制图课,教学内容多,不可能在短期内上完;学生普遍的几何知识又欠缺,零件图的内容一般在课程的后半部分讲授,这样学生进入普车实训阶段时,轴、孔、盘、轮类零件图知识可能还没有讲授,致使他们看不懂基本的图样。而车削工艺却要求学生能按照图样分析零件的结构特点,正确选用刀具并刃磨,合理确定切削用量,这说明两门课程的衔接出现了问题。所以机械制图课教师,可以考虑调整教材授课顺序;在讲解最基本的制图知识后,先讲解回转体类零件的画法与识图知识,为实训课学习打好基础。
《车工工艺学》与《车工技能训练》课互为依托与促进,前者是理论与基础,对操作有指导作用;后者是实践与运用,对理论有验证与补充作用。所以,在安排课程时,要求两门课同步进行。我们认为这样做还不够,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在教学中,工艺课与实操课最好由同一实训指导教师担任,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协调好两者的进度,并使工艺课稍超前于实训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实训指导教师在讲授工艺课时,能将实训课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错误做法及时在课堂中反馈出来,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反过来,在上实训课时,将工艺课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实操训练中,既能有效指导学生实训,又有利于学生对工艺课的理解与运用。另外,同一实训指导教师也最容易自我协调两课程的进度,使两课相得益彰,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使两者真正成为一体化的专业课程。
三、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树立文明生产意识
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永恒的主题,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始终。麻痹大意及轻视安全是企业的大敌,技工学校学生进行的所有生产实习训练更是如此,尤其是在车工技能训练课中更加重要。在机械加工制造行业中,广泛流传着一句谚语:紧车工,慢钳工,轻轻松松做电工!一个“紧”字不仅是说车工劳动强度大,工作节奏快,更重要的是说明车工生产的危险性。我们知道,在所有的切削加工中,车削加工是最不安全的工种之一。车工的手、脑、身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工件在高速旋转,刀具在不停运动,车床外露旋转运动的零件也多,车削加工中的伤亡事故概率也最高,这被企业生产实践和实训教学中大量血的教训所证实。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文明生产意识。
1.加强日常安全教育
因为不安全因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刻在威胁着人身与机器安全。这就要求师生始终保持“安全第一”的思想和意识,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每天在进入操作之前,教师都先要不厌其烦地讲解安全知识,讲解本次训练在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回顾上节课所发生的任何不安全现象及事故,切忌空谈一些安全口号,多讲解现实中的一些事故实例;在操作车床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时刻注意工件、刀具、车床相互位置的变化,是否进入加工危险区域范围内;在训练结束前,要认真总结本次实训中出现的大大小小的事故,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形成天天讲安全、堂堂讲安全、时时讲安全,把日常安全教育制度化、常规化。
2.突出几个特殊环节的安全教育
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车削实训教学中,有几个特殊训练环节事故概率较高,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1)学生刚进入普车实训的初期,尤其是进行铸件毛坯的粗加工时,学生因对车床结构还不熟悉,操作要领还没有完全掌握,加之毛坯的夹持表面不规则,最易出现撞刀或工件飞出事故。一旦有学生在该阶段出现事故,就会表现得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应对,造成恐惧心理,直接影响后续实训课乃至整个实训的训练效果。
(2)在车削孔、锥体类工件时,刀具最易越位而发生撞刀现象。如果退刀不及时或误操作,轻则损坏车刀,重则撞坏刀架,更严重则出现人身或车故。尤其在以手动小滑板法车圆锥体训练中,学生容易忘记回程中使小滑板回位,经常发生卡盘撞击滑板事故。
(3)在车削螺纹类工件时,若螺纹的导程大,又选用高速车削时(不少学生因好奇喜欢选用较高速度车削),要求操作者技术相当熟练。在加工中如果在螺纹收尾处不能及时迅速地退刀,难免出现撞刀或更为严重的事故。在以上几个特殊环节上,要求实训师生在具体操作中必须高度重视,防范事故的发生。
3.因人施教,进行差别化指导
从各技校机械专业学生组成结构来看,具有年龄小、个头低、农村学生多,而且每个班级女生所占比例在10%~15%左右的特点,这就给普车实训课安全操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尤其是多数女生及少数胆小的男生,从心理上对车床操作具有畏惧感,经常表现出不敢大胆上车床操作的情绪,就是勉强上去,也是提心吊胆,生怕出现事故,因而造成心理的过度紧张或焦虑。当一旦发生小事故时,他们就惊慌失措,不是果断地压下安全按钮或采取停车等措施,而是手足无措大喊大叫,或者逃离操作平台,头脑迷蒙误操作,往往将一个小事故演变为一个大事故。这就要求实训指导老师要多了解熟悉每一个学生,因人施教,进行差别化指导,除了多对他们手把手地传授操作技能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训练与指导,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镇静和有必胜的意志品质。
四、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在基本操作训练中,尽量采用现场课堂教学形式
认真做好组织教学、讲解、示范和讲评等教学环节,采用讲解与示范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实操重点,重视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的能力,并将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理与归纳,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2.严格规范化教学
学生在车间实训相当于工厂的学徒工,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任何工种都有操作要领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实训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动作进行示范,避免误导学生,以免他们将一些不良习惯与作风带入企业。规范化教学,不是要扼杀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因为任何操作规程都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并无数次被实践所验证的制度,不是随意能违背或改变的。对于学生在实训中的一些新奇想法,教师要给予正确的评价与引导。
3.在进行复合作业课题训练时,教学过程最好与企业合作
选择一些典型产品零件进行教学,以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工艺流程、产品质量检测等程序,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战演练,综合实操能力得到提高。在基本训练中,要求学生学会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正确的检测、分析、判断,熟练正确运用各种检测方法与手段,树立重视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及成本的观念和意识。
4.直观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无论是工艺课还是实训课,尽量采用实物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形象、直观、生动地接受知识。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充分运用教具、实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条件的话,可组织现场教学和参观工厂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