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1

一、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因此,首先只有教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文本的学习中。例如,学生对科普性说明文都有浓厚的兴趣,但许多教师都不喜欢教,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按照成人的认知规律,进行非常理性的教学设计:这种事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表达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等等。这样的设计,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自然,教师也就无法体验到教学的成就感。久而久之,这类文章的教学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课前学生喜欢,学着学着就开始讨厌了。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呢?

其实,只要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让他们在角色体验中完成学习,就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教学的尴尬,使得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有成就感,课堂生命激扬,灵性流动。例如,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选用了四篇科普说明文,结合不同的文本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学习这几篇文章。《新型玻璃》的教学,可以赋予学生“发明家”的角色,设计“发明家”召开新闻会的情境,介绍自己的“发明”。这样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上台的“发明家”个个热情高涨,把新型玻璃介绍得准确全面。台下的学生也当起了鉴定者和新闻记者,用书本卷成“长枪短炮”录音录像。《鲸》的教学可以赋予学生海底探险家的角色,畅游海底,与鲸鱼对话,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松鼠》的教学,可以赋予学生摄影家的角色,品读文章语言文字的同时,就像用手中的摄影机拍摄一张张富有生气的照片,与摄影师不同的是,学生是用语言来描述他们拍摄的照片,激发兴趣与发展语言两不误。《假如没有灰尘》则可以赋予学生太空宇航员的角色进行太空调查,把写调查报告融入课堂,读写同时发展。

二、教学实施注重关注学生课堂生成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是课堂有效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有预设的。然而,课堂教学又是动态流动的,生成的,是有意外的。如果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教学实施,忽略课堂的动态生成,那么就是对学生主体的忽略,是对学生创造性的忽视和不尊重。许多教师教学主张与教学表现不一致,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实际教学实施中又是回到教师本位上。课堂完全不关注学生的表现,只顾自说自话,从教学设计的流程出发,让课堂简单的线性滑行。教师预设圈套,讨论中只要学生一陷入老师的埋伏圈,达到设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即让讨论戛然而止。有时,甚至是教师强行把学生的思路扭到预设的思路上来,毫无教学机智可言,完全漠视学生。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在一节续编《龟兔赛跑》的作文课上,有学生提出,可以改为比倒着跑。这是一个思维闪亮点,照这种思路编出来的故事肯定与众不同。但教师并没有满足于一个学生的一种创新思路,而是顺势而导,及时点拨,将其提炼升华,深掘内涵,层层深入地拓展全体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新的空间:

师:看啊,××同学只是将比赛规则做了小小的更改,就改出了新意。那么,还可以对比赛规则做怎样的变动呢?

生:还可以改为负重越野、铁人三项赛、花样赛跑。

师:编童话故事要敢想敢创,想别人所不敢想。这样,编出来的故事才能引人入胜。那么,除了可以更改比赛规则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

生:还可以改变比赛路线,如改为水路、水陆路兼有……

生:还可以考虑比赛结果,如兔赢龟输、龟赢兔输、龟兔皆赢、龟兔皆输、龟兔平手……

在《学奕》一文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发表了他们独特的看法。

师:读了这篇文言文有什么体会?

生:学习应该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生:我觉得第二个人应该去学习射箭,如果他去学习射箭,说不定还可以拿奥运会金牌呢。

师(有点吃惊):为什么?

生: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师:仅有兴趣就够吗?

生(思考片刻):还应该像第一个人一样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行!

(全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师:如果这样,或许他会真如你所言成为一名奥运会射箭冠军。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2

一、创设语境,激化语感训练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少幼稚,无意注意占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因此,在一堂课中要充分运用好直观性原则,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们有形可见、有话想说。

如在进行《再见了,亲人》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先用幻灯机放出中朝两国人民友好的图像,然后进行与课文有关的背景介绍,让学生在大脑中树立直观的形象: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支援朝鲜战争中浴血奋战,与朝鲜人民建立了浓厚的感情……本文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和朝鲜人民告别时说的话。”既是“话别”,就不是一方的事,肯定有话别时的场景。这时,我趁机利用多媒体教学,放出真实场景:“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志愿军战士等好多人,他们你拥我抱,痛哭流泣,依依不舍……”这样就把学生的视线引到情境中,使他们身临其境,有所感悟。

二、比较语句,强化语感训练

语句比较是语感训练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常言道:有所比较才有所鉴别、有所感悟。要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语感训练。

著名作家老舍的《我们家的猫》中有一句:“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们体会“乖”字好在哪儿,可采用先质疑启发思维,再进行语句比较,从中感悟的教学思路。师:“乖”是什么意思?生:听话。师:可不可以把“乖”替换成“听话”?生:答案不一。我趁机投影句子:(1)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2)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听话。究其原因,同学们可能吱吱唔唔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不妨出示句子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老师很听领导的话,他们都很‘乖’。”同学们看了这个句子不禁哈哈大笑。由此可见,通过以上几个句子进行比较,同学们从中悟出了“乖”与“听话”两词的适用环境。虽然教师并未深入解析,但是同学们凭借着对语句的比较、对语言文字特有的感觉,就能感悟出其中的道理。可见,教学中对词句与原句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揣摩出关键词的含义或适用环境;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强化训练。

三、语言重组扩展,深化语感训练

儿童语言的发展大致会经历“不理解――理解――运用”三个环节,经历两次飞跃,即“不理解――理解”属于第一次飞跃,“理解――运用”属于第二次飞跃。怎样加速第二次的飞跃,深化语感训练呢?提供以下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60-01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有些语文教师道路走偏了,走远了,甚至走弯了,使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有的课堂唱歌、跳舞、绘画等活动形式多样,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方式是一种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教学方式,它把很多科学技术应用到了教学中来。多媒体并不等于现代教学方式,也就是在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并不就是现代教学了。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现代教学观念。一是学生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主体,转化学生的从属地位,将学生的地位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参与者。可以利用话筒这种手段现场采访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教学方式。二是要注意多媒体不是教学的全部,它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学校的主体永远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播放一些音频和图片,利用电教手段把抽象、空洞的条文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因为学生并没有走出校园亲自观察的机会,经过剪辑后的录像带恰可解决这一问题,使之成为学生认知事物的帮手和学习的工具。

2.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灵活性

固定的思维方式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为了避免这种弊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力求求新求异,提倡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1 锻炼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锻炼这种思维方式,变因为果或者变果为因,从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2.2 正确反推,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冲破习惯思维的羁绊、不落窠臼、标新立异为主要特征。通俗地讲,求异思维就是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以探求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它的目的在于求得对问题更全面、更正确、更深刻的认识。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层次。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改变已经讲解过的课文的某些条件,启发他们从反面进行分析推理,找出事物的正反面,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事物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弄清楚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3.重视朗读

3.1 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读熟文本。朗读不能是随意的读,老师要给规定阅读的目的,例如在《新型玻璃》时先规定学生要在朗读中带着以下问题去读,新型玻璃包括哪几种,每种玻璃有哪些特征等,朗读带着目的去读,才不会盲目的读,才能够长知识。另外要做到熟读,读一遍不通顺的话就读第二遍甚至是更多遍,随时准备着工具书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进行查阅,在朗读中也增加了知识的储备。

在朗读中还要注重的一点就是要严谨,哪怕是标点符号、段落划分对于全文的理解都是很有帮助的。只有按照这些要求,才有可能学好一门说话的语言。

3.2 读懂文意,进而掌握属于自己的阅读技巧。在读通顺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理解文意,读完之后不理解意思就等于白读了。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去读,鼓励学生进行预习,看着课后的问题自己先找到答案,然后和老师的讲解进行对照,整个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在反复的论证中,理解文章意思,进行深入的思考、揣摩,领会文章的结构布局,进而掌握文章写作的规律,并以此指导自己以后的写作。

4.构建和谐课堂

众所周知,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设计,但是,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没有轻松和谐课堂氛围,这节课很难取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在构建和谐课堂中老师要调控好以下两种关系: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中化学;科学素养;化学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47-01

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化学素养对学生化学观念及化学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将化学理论知识用于化学现象的解释当中。高中化学教学应在普及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化学思维与知识进行化学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在化学课堂中主动学习是高中化学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提高化学教学的趣味性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实验教学。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观察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收集更多具有趣味性的素材,倡导学生运用这些素材进行课外实验,鼓励学生研究化学现象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另外,有趣的实验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演示“玻璃棒点燃冰块”的实验。学生在听到这样一个实验题目时,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从而引起广泛的好奇心与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就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验的步骤就是将两粒高锰酸钾倒入碟子中,将其研成粉末状,之后滴几滴浓硫酸,并用玻璃棒将其充分搅拌均匀,使其蘸上此混合物。然后将一块小电石置于冰块上,用玻璃棒轻轻触碰,冰块便会燃烧起来。实验结束之后,让学生思考该实验所包含的原理,使学生感到化学的奥妙,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还有利于其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

二、注重化学教学生活化

许多化学现象都源于生活,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研究,能够充分运用化学知识来为生活服务。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丰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化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实际案例,并运用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进行解决。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垃圾的资源化”这节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乡镇或道路旁进行观察,了解身边的垃圾处理情况与环境情况。另外,教师也可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全国各个地区垃圾的数量以及处理垃圾的方法。可以给出相关数据,让学生计算处理一吨垃圾所要花费的资金,以及现阶段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到垃圾数目的庞大、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由此引出垃圾的处理原则,即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进而引出垃圾分类及回收的主题,使学生认识到垃圾资源化的真正目的,认识到垃圾合理回收后给社会带来的财富与价值。通过教学,学生明确垃圾粗分与细分的方法、每一种分类方式所包含的具体级别等,并真正将垃圾的分类处理运用到生活当中,将放错地方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三、引入前沿知识,拓宽学生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均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化学也不例外。为了使学生了解科技领域的先进成果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进而拓宽其知识面,开拓其思维与创新能力,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化学科研领域的研究动态,并将相关的研究动向传递给学生。讲解时,最好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动态展示,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其中蕴含的化学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科学观,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具有促进作用,能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例如,近几年化学领域相关的科技成就包括有机光导鼓、高效羰基合成新型催化剂、高性能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等。教师在向学生展示这些现代科技成就时,应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化学原理与知识,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在学生讨论、发言结束后,教师再进行相关的讲解。例如有机光导鼓,采用的是高性能电荷传输及电荷产生材料,借助独特的小计量涂布技术。而高效羰基合成新型催化剂,是从催化原理和分子设计出发,研制新型高效催化剂,以天然气或煤炭作为原料,为国家生产现阶段急需的基本化工原料(酸酐、醋酸等)。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科,化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使其化学素养得以提高,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注重化学教学生活化,引入前沿知识,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现象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其更好地掌握并运用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HPS; 教学模式; 生物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7-001

一、HPS教育含义及现状分析

HPS教育是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缩写,它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型的、基于科学本质的科学史教育。它的目的是把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然而HPS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常以讲故事或学生自我阅读的方式一带而过,学生对此内容也是听过、看过,而后就忘了,教育效果较差。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观点理解不够,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师自身科学史知识储备不够,对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缺乏深刻理解;受教学时间限制,教师关心的问题是传授学科知识,突略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重视HPS教育的作用

HPS教育在生物教学中具备着以下作用,我们应充分重视。

1.HPS教育是以科学教育为背景,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科学知识。教师递进式的问题设置,能有利于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学生在体验小“科学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创新的艰辛与乐趣,从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2.HPS教育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陶冶人文情怀。

3.HPS教育将科学史、科学哲学的学习与当前的科学概念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科学方法的培养和科学思想观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HPS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

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孟克(M.Monk)和奥斯本(J.Osborne)在总结科学教育的历史经验基础上,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HPS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注重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促使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下面以“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为例,结合HPS教育基本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来介绍:

1.演示现象

教师通过向学生演示某一自然现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由此产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的自然现象必须是科学家在历史上曾进行过研究的,从而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利用科学史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如教师一上课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小树由小长大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小树为什么会长大?它的食物是什么?

2.引出观念

教师启发学生对这一自然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头脑风暴。大家互相讨论。

如同学甲认为:小树的食物是空气(小树暴露在空气中)。

同学乙认为:小树的食物是土壤(小树种在土里)。

同学丙认为:小树的食物是土壤(人们给小树浇水)……

3.学习历史

教师介绍这一问题产生的真实背景、当时科学家的不同思想、观点、验证方法等,作为学生研究的参照系,引导学生讨论、探索这些观念产生的背景、条件,使学生认识到时代的制约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阐述:2000年前,哲人亚里士多德通过经验推测植物的食物来自土壤。1629年,海尔蒙特做了个实验:他在木桶中种了一棵树,每天给树浇水,几年后对比实验前后土壤和树苗的重量发现:土壤减轻50克,而树苗增重了10公斤。由此他得出结论:植物的食物是水。

4.设计实验

教师要求学生从多种观点中选择某种观点,组内合作共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验。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认识到:同一自然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不是简单的猜测,而要有依据。

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植物的食物?你赞同哪一位科学家的观点?能不能实验来验证呢?请你结合已有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5.呈示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

教师讲解教科书上对这一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为学生实现观念转变提供契机和可能。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自己的观念和解释进行检验,从而得出结论,形成科学观念,即实现由原有的错误观念、不完整观念向科学观念的转变,理解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师讲解: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是二氧化碳、水、无机盐。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所选观点进行实验,在此可就“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进行探究。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在两个密闭的玻璃罩内分别放入一盆植物、一只小老鼠。一个玻璃罩内用烧杯装一杯清水,另一玻璃罩内用烧杯装一杯氢氧化钠溶液,放在太阳下观察一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6.总结与评价

通过个人的反思、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来总结思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探究本质。

从实验的仪器的选取、实验方案的猜想、实验步骤的设计等方面,将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比较、评价,得出结论。

放清水的玻璃罩内植物与老鼠都生活的很好,而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罩内老鼠与植物先后死去。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特性,由此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植物的食物之一。

四、运用HPS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在运用此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选择。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灵活取舍和适当调整,切勿生搬硬套。同时教师平日要注意积累收集生物史资料与素材,开发科学史方面的课程资源;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变革思维方式,学会客观深刻地评价科学家的贡献;并明确科学史的教育要求,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330,348-354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 问题设计;原则;有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82-02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打破教师主宰课堂的格局。以学生为主,关爱学生体现素质教育。不要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问题设计要担此重任必须精设计,巧设计。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善问、巧问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 世界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对自己卓越的创造才能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我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我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的话启示我们问题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乃至成材举足轻重。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提问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开发心智。然而,回归到问题预设与生成,低端、无效的问题设计依然顽固地坚守在教学战线上。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问题设计过大,笼统的问题,学生茫然无从下手,合作讨论自然意义不大;或问题太小、繁杂琐碎,泛滥无中心、无教学重难点,有时,有的教师一节课的问题多达三四十个,几乎平均一分钟一个问题,问题一多,学生阅读的时间势必减少,思考的时间、空间都不足。或是在预设问题时,教师设计太满,学生探究欲易受遏制,“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语文教学也需要“留白”。或是问题偏离教学目标,偏离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这也是低效率的问题设计。

既然问题设计如此重要,而实际教学中,问题设计又不成熟,那如何才能弥补这些缺憾,寻求进步呢?

1 针对性原则

加涅把认识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叫“是什么”,第二步叫“怎么样”,第三

步是“为什么”。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须有针对性。要做到针对性,一是立足学生,深入全面了解学生。二是把握教材,恰当提问。

1.1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存在差异性:不同群体间存在小组差异、班级差异、年级差异、学段差异、地域差异。个体之间还存在年龄、兴趣爱好、性格差异,思维方式差异、认知差异、智力差异等。差异性、阶段性制约着教学,教师只有深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类别教学才能实现学习目标,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位教师在执教《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段中哪些句子是虚写,哪些是实写?学生当时便一头雾水,只能连蒙带猜。结果可想而知,生成达不到预设效果,学生对“虚实描写”这一概念也理解不透,教学效果又何来!这就是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了解出现偏差造成的。

1.2 深钻教材,巧提问。对教材的把握并不是对文本大致的了解,简单的轮廓,浮光掠影的理解,而是对该文本的字斟句酌,涵咏咀嚼,对表达、写法的感悟,甚至是标点的特殊含义都要钻研透彻;是学段目标的深究,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对教材体系构成的探究,对知识网络、知识体系的“刨根究底”;是对新课标的正确解读,也就是对新课标的认识应该是深入、全面、彻底的,它需延伸到新课标的内涵,需关注到新课标中的每个字词的差异,如“写话”、“习作”、“写作”,几个字的差异却代表着不同学段对作文的不同要求;深入教材骨髓,切中文本肌理,方能设计出精当巧妙的问题,才能化繁为简,变花里胡哨为平实简单。针对性越强的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展开会越顺利,教学效能自然更显著。

2 中心性原则

每篇课文其实都是一棵大树,有根、主干、枝桠、树叶,它们共同谱写着生命的传奇。而教学设计中,主问题便是那主干,支撑着整个文本,由主问题涉及的小问题便是侧枝,辅助着教学活动;延伸拓展的问题则是枝叶,为教学活动锦上添花。几者密切配合,确保教学的实效性。而紧抓“主问题”,则是切中文本的关键。

所谓“主问题”,就是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整体的角度或学生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出问题。“主问题”是文本解析的灵魂。“主问题”的设计,提纲挈领,有助于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本要旨,还有助于形成“板块式程序”流程设计,鲜明灵活板块,条理清晰,层次清楚,使学生能从整体把握文本,亦不忽略局部。蒋军晶老师执教《月光曲》就这样设计“主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并紧扣“打动人心”,细化为“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和“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节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两番对话,心灵相通。学生对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悟自然水到渠成。正是“缩千里之尺幅,是兴波澜之尺水”。再看于永正的《新型玻璃》,他设计了: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和用途?辅以“自述”。

3 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儿童的经验应该是问题设计的出发点和基础,是语文教学与生活世界的链接。对于课文中那些学生有生活体验的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感悟,而对文本反映的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天体运行,学生可能只曾风闻并不曾经历的,教师的问题设计则该着手于交叉学科教学或根据实际情况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亲历类似文本反映的生活。

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祖国”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对小一的学生却是抽象的。我们如果直接问“祖国是什么”,那将是无效的。可小一的学生对“家”却十分熟悉。因此,为解决之一问题,“曲线理解”未尝不是方法。我们可以给孩子画一幅中国地图,找出家的所在地,再放眼全地图,“祖国”迎刃而解。如《田忌赛马》讲述的是孙膑采用掉换马的顺序使田忌反败为胜。看似简单的一文,却和“数学广角”密切相连。拓展延伸时,组织学生“实验”: 拿出一张纸来,写上上等、中等、下等各两行,用线连接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调换的方法,结果各是什么?可以用“×”表示输,用“√”表示赢。从中你们悟出什么?学生在“实验”中悟理,解决问题。

“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体验生活、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再现生活场景,并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结合,使之水融,才是语文“生活化”的要义,方能打破语文与生活的重重“厚障壁”。

4 创新性原则

课堂问题的设计是为更顺利、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剖析文本、解读文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发散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要问出水平,问出新意,问出艺术,问出效果。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感悟不能抛弃理性。“这里所谓的理性,既有理论知识,也有理性思考,包括理性的概括、分析、判断和推理。”(付宜红主编《小学语文》)如在设计《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学生对“30公里”的理解多停留在“遥远”上,但具体有多远却概念很模糊。于是,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算一算,30公里=15000米,若以标准操场为比较,折合下来接近50圈。“遥远”自不在话下,“艰辛、渴望”跃然于脑海。也离不开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梁晓声说:“教育是诗性的世界。”母语教学要提供享受美的空间,离不开构建诗情画意的问题。每天面对干瘪瘪的命令式的问题,学生枯燥乏味是必然的。倘若,教师用美的语言、平等式的对话去引领,如沐春风的学习整不会让人为之振奋。长久的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怎能不被激发?平铺直叙、开门见山的提问未必是唯一的方式,艺术化的问题设计往往更能打动人心,激起浪花。

从教学上看,设计问题应属于备课阶段工作,要想让深入研究精心设计的问题真实发挥作用,还要注意在讲课中的认真落实。那么,如何使精心设计的问题得到很好落实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启发好问题,在问题提出之前,要引导好,使学生有准备。在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要对问题加以诠释,加以过渡,从而打开思路。其次要总结好问题。对重要问题,应该在得出答案后,进行简短有效的总结。总结的内容一是答案本身,二是解决次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问题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付宜红主编《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