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法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图像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图像法论文

图像法论文范文1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在整体上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地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或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因考量指标的影响而忽视乡村文化的建设,有的地方甚至只字不提乡村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联系。我认为,没有文化全面渗透、全面支撑的城乡一体化是片面的、蹩脚的一体化。不能从思想文化上关心农民的精神需求,关注农民知识文化素质的提高,关切农民的文化承传与创造,是难以从农民的心性发展上表达社会的文化关怀和文化责任的。一方面,社会文化成果享有的不平等,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造成乡村新的知识贫困、科技贫困、智力贫困;另一方面,乡村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将会被忽略而失去文化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而是体现在乡村。现代城市加速扩张的危机日益明显,“城市病”日趋严重,向自然回归、远离都市、重返乡村,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速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而且是保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致泯灭的战略举措。

怎样发展乡村文化?完全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像城市文化建设那样修建图书馆、群艺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是很难做到的。最近,我们在成都一些乡镇调查发现,为精简机构裁员,不少乡镇文化站被合并,文化站工作人员也被裁了,公共文化事业设施不够健全,有的镇电影院成了危房。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我认为,绝不能“等靠要”,而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乡村文化产业化将会改变传统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扩展农民职业内涵,农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演展等第三产业,使农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中国乡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从总体上审视,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乡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神话传统、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民居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宇、乡村教育、风味餐饮、生活智慧等等,保存着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首先应对这些资源进行盘点梳理,摸清家底,做到资源清楚,然后按照优先发展原则,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对一般性的具有生长可能性的文化资源维持伏,不宜匆忙开发;而对那些非转化资源予以有力保护,绝不能破坏性开发,以确保乡村人文生态的平衡。对这三种资源分门别类和科学开发,有利于乡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推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和发扬。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乡村,农村和小城镇民风的民俗正在逐渐消逝。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乡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的文化意味。因此,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培育村民们的文承传意识,开展民俗风情演艺,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而不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因此,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乡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产业要立足市场、走进消费,面临着多样化的路径选择。一是可以通过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这与交通状况密切相关),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的乡村生活风味;二是可以通过体验经济来多样化展现乡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链接,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发乡村石器、木器、竹器、藤器、草编、剪纸、泥塑、砖雕等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农民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四是组织乡村歌舞、乡村竞技、乡村风情、乡村婚俗、乡村观光、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五是开展乡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乡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国外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六是开展乡村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开辟针对中小学学生的乡村文化教育基地,等等。这些经营方式,仅是乡村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乡村文化产业运营创新。因此,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科学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图像法论文范文2

关键词:网络;图书馆;医院

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用户需求的大变化。传统的图书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医院图书馆就需要逐步向高度的数字化方向迈进,逐步扩大自己的网络规模。医院图书馆的工作应该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工作。

1医院图书馆的现状

我国卫生资源发展极度不平衡,位于大城市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图书馆和发达地区的医院图书馆基础建设、设备条件较好,基本能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但是,也有相当部分医院图书馆长期处于投入少、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主要表现在:①缺乏整体规划,经费投入不足。由于近些年图书、期刊价格不断上涨,超出医院经费投入比例,造成书刊入藏量的不断下降,信息资源来源困难。②服务手段落后,大多数仍停留在手工借阅手段,只有约半数的医院图书馆配备了少量电脑,且大多数未得到充分利用,未连接因特网。③图书管理方式落后,各馆之间往往各自为政,相互封闭,不能实现资源共享[1]。④被动服务,等客上门。图书馆员仅注重对“知识宝库”的保护,而对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主动权和积极性。

2网络化图书馆的特点

网络化图书馆有自己独到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网络图书馆是以数字化为基础,图书馆的信息大量存于光盘及其他介质的存储库中。网络图书馆的其他特点都是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这是网络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最大的区别。

②信息资源的网络化

信息的网络化,使信息的使用更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③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性

资源的共享性建立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基础之上,有了以上两方面的支持,使信息的共享成为可能。医务工作者在图书馆就可以查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所有的人可共同享有同一份文献资料,使交流和科研变得更加快捷。

④信息管理资源的自动化

管理者数据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使用者也是通过计算机终端才能进行网络的查询和阅览,使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的自动化[2]。

⑤信息资源实体的虚拟化

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相结合,在实体的基础上趋向于虚拟化,构成了网络实体的虚拟化。在数字图书馆中,用户通过网络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数字图书馆,使其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交流。[3]

3改变医院图书馆现状的策略

3.1积极争取医院领导的支持

图书馆要发展,医院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关键。主动及时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要说服他们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图书馆。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专业论文的撰写,管理决策的提出以及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都是通过强有力的信息支持来实现的[4]。没有领导的支持,图书馆的现状无法改变。获取支持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慧和策略。只有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促进医疗不断向前发展,才能证明图书馆的价值。

3.2突破医院图书馆的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特色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5]。

3.2.1人才是关键

如果一个医院没有图书馆,这个医院是不完整的;或虽然有图书馆,但人员严重不足,且不能胜任工作,要实现医院的预定目标也很困难。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图书馆的地位也不能提高。图书馆在医院整个建设中发挥作用,需要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和为医务人员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

3.2.2创新是前提[6]

作为信息知识集散地的医院图书馆,创新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与必然选择。创新不是口头上的标新立异,而是从理论研究、管理模式、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原有模式中脱颖而出,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准自身坐标,根据新形式、新环境的需要,制定切实的战略目标,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李秀英,孟昭鹏.网络环境下小型医学图书馆的困惑及发展方向.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2,11(4):21-22.

[2]张晓文.关于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分析.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04,17(8).

[3]黄萍,杨俊志.利用网络图书馆的特点做好医院图书馆的工作.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4,5(15).

[4]任郁芳.医院图书馆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4,11(12).

[5]李秀英,孟昭鹏.网络环境下小型医学图书馆的困惑及发展方向.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2,11(4):21-22.

图像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岩土锚固发展问题

一、概述

岩土锚固是通过埋设在地层中的锚杆(索)(以下统称锚杆),将结构物与地层紧紧地联锁在一起,依赖锚杆与周围地层的抗剪强度传递结构物的拉力或使地层自身得到加固,从而增强被加固岩土体的强度,改善岩土体的应力状态,以保持结构物和岩土体的稳定性,以达到预防和治理此类地质灾害的目的。

二、岩土锚固工程技术的发展历史

1.岩土锚固工程技术在国外的发展历史概况

岩土锚固技术在与岩土有关的工程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72年,英国在北威尔士露天页岩矿首次使用了锚杆支护。此后,美国从1910年开始在阿伯施莱辛的弗里登斯煤矿使用,20世纪40-50年代以后,锚杆在美国矿井下的成功应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广泛推广,90年代煤矿锚杆支护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德国在1912年开始在谢列兹矿的井下巷道采用锚杆支护,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改变了崇尚自己发明的U型钢支护,而转向推广应用锚杆支护技术,且锚杆技术在千米深井中得到应用。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锚杆使用量占2/3,80年代后,煤巷锚杆比例大幅提高。日本于1950年引进锚杆支护技术,20世纪70年代煤矿和隧道中使用锚杆的比例已经达到4.5:3。澳大利亚从英国、法国等引进锚杆技术后,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锚杆支护技术的改进使锚杆支护技术提高了一个档次,并引起英国等国家的再学习,重新推动了锚杆支护技术的发展。目前在澳大利亚的煤矿巷道中基本上采用了锚杆支护技术。

2.岩土锚固工程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历史概况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锚杆支护技术,至70年代前期还处于探索阶段,直至1978年才开始重点推广,至80年代向英国学习锚杆支护技术后推广到煤巷支护,90年代又向澳大利亚学习和引进成套先进的锚杆支护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一些矿区的锚杆支护巷道比例达到90%以上,有些矿井甚至达到了100%,取得了较好的技术和经济效益。

三、锚固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锚固机理的认识亟待提高

锚固技术的关键首先是对锚固机理的认识。它包括两部分,即锚固对岩土体的加固作用和单根锚杆本身的受力问题。尽管现在有许多对锚固作用的解释,但这些解释多半是表面的和牵强的,或者只适用于一些特殊条件。因此,目前的技术标准主要是经验性的,设计和施工中还有许多盲目性;应该说,这是妨碍锚固技术向科学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锚固技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锚固理论的研究应充分强调与实践相结合

锚固技术和其他岩土工程技术一样,不仅施工设计,而且施工过程对施工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因此,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显得特别重要。但是,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空白。这也是一项要求通过对锚固理论的深入认识去解决的关键问题。

3.应充分保证施工质量

锚固工程是一项隐蔽工程。在施工质量上一方面设计工程事故问题,另一方面当出现问题时甚至还难以分清是质量问题还是设计问题。因此,保证施工质量是发挥锚杆支护功能、提高锚固技术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除人为因素之外,保证施工质量主要有两条途径,即配套性能良好的机械设备和机械化施工手段,以及科学的验收规程和相应的试验方法和要求。但目前对施工质量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

4.加强监测反馈技术的发挥

岩土工程一方面在施工前有许多未知因素;另一方面,岩土材料破坏过程具有渐进性特点。因此,监测一方面可以确定这种“黑箱”或“灰箱”的内在状况;另一方面,即使岩土工程发展到较先进的水平,要预测后续情况仍不可缺少必要的检测手段。目前,尽管监测工作已有所进展,但其所起的反馈作用和指导作用却较难发挥。主要原因是由于施工和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偏低,对监测的认识不足,且缺少正确的指导方法,这是使今后的锚固技术更加科学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韩立军等.岩土加固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图像法论文范文4

关键词: 乡土文化 特色学校 资源开发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正发生由“集聚式规模扩张”向“集约化质量效益”的深刻转变。以创新塑特色,以特色求质量,以质量促效益,以效益树品牌,逐渐成为大多数学校自觉追求的办学理念。2010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开发利用各种潜在的教育资源,自主探索,构建教育主体内涵式、多样性、特色化发展的办学格局。乡土文化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社会族群历史演进的产物,其物质表征和精神意蕴与师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自然而然地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与教育品位。选择优质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生态,有利于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有利于学校办学模式特色化发展。

1.文化体认

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总体的分支系统,既兼备民族文化的整体共性,又具有特殊地理、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品质。作为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特殊方式,教育的首要功能是文化传统的传承建构。特定地域中的学校不可能超脱相应的文化环境,乡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基调与底色。学校特色化建设的要素之一是校园文化生态优化,发掘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在现代教育理论的统摄观照下,将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渗透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教育理念、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凸显乡土文化的鲜明印记。通过文化的亲和与体认,增强师生员工的教育归属感和凝聚力,为学校办学模式特色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2.校本规划

社会状态中个体的成长以接受与适从族群文化为基础。文化传承主要依靠教育,教育的重要主体是学校。顺应素质教育与特色化办学的教育改革趋势,学校建设远景规划应纳入乡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校园文化、课程结构、教学科研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展现乡土文化的风采神韵。文化主体是社会中的个体与族群,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彰显办学特色,必须调谐校内外各种有利因素,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的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参与热忱和创新意识,聚积乡土文化资源重构转化的教育合力。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对乡土文化资源整合改造,构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校园文化生态与校本教研体系,逐步形成别具特色的教育风格和办学模式,进而确立学校在同类学校中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地位。

3.课程开发

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倡导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客观上为乡土文化资源向现代教育资源转化提供政策依据。乡土文化形态多样、内容丰富,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服务于教育目标和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并且与师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如风土民俗、优势产业、建置沿革、重大史事、杰出人物、文学艺术等文化素材。依托乡土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学科协作、师生融合的原则,分工到组,责任到人,指定相关学科组教师专门负责,鼓励引导学生自觉参与,采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编写体例,编纂富于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且在具体运用中及时总结完善,借以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资源的局限与不足,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强化学校办学特色。

4.教研创新

现代教育改革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专业技能成长,要求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研究者、设计者和执行者,倡导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课程资源解构与建构,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应结合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加强以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在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每学期每学年推出系列化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主题,引导学科教研组和学生学习小组,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进行专题式研究,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交互促动,创新教研体制,形成多层级、立体化的校本课程教研体系,进一步丰富校本课程资源,推动学校教育品质的优化与办学模式的创新。

5.考评奖励

奖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对行为主体在心理上产生正向诱导和后续激励的双重反馈效应。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单纯依靠理性规则与制度刚性,难以持久维系师生员工的主体积极性,必须明确分工、严格职责,客观评估,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实际工作中恪守职责、成效显著的个人或小组,通过报刊、广播、网络等不同媒介,及时予以表扬鼓励,颁发荣誉证书。对于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教育效益好、社会影响大的专题成果,除了精神激励外,学校还应给予一定形式的物质奖励。运用奖励的诱导效应,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使乡土文化资源真正成为学校特色化建设的文化源泉。

图像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文本图像处理;版面分割;投影法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3-0164-02

目前,信息采集的多样化,已严重威胁到了信息存储的安全性。仅用一部手机,就可获取与泄露重要的信息。对文本数据信息安全性的担忧,促使了纸质文本图像信息隐藏与提取方法的提出。这类方法的核心在于将安全标识信息,以特有的方式嵌入到文本图像的文本区域中,这样,如果发生信息泄露或者要找寻到泄露源,就可以通过分析文本区域中包含的安全标识信息,反向追踪,查出泄漏源,或者通过安全标识信息,回收被泄露出去的信息。对于简单的、只包含文本信息的文本图像,目前的处理技术已比较成熟,能够比较准确的将版面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但是对于包含文本、图形和图像区域的复杂版面文本图像,当前的处理技术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提高。本文聚焦于复杂文本图像分割方法研究。

版面分割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层次式和非层次式的。层次式分割算法,主要有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种算法。非层次式算法则主要是利用复杂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根据其图像特征,对文本图像进行版面分割[1-4]。层次式方法中,游程平滑RLS(Run-length Smoothing)算法和投影轮廓切分PPC(Projection Profile Cut)算法是两种有代表性且应用较广泛的算法。而基于纹理分析的版面分析算法,则是将版面分析和版面区域类型识别结合实现的一种算法。但上述方法时间消耗较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N简单有效的分割方法。

1 提出的分类算法

首先,读入待分类文本图像,并对其格式转换,确保图像数据完整性,以防止丢失图像数据;然后进行有效区域提取,剔除四周的空白无效区域,得到有效信息区。在此基础上,对有效信息区进行二维坐标下的行投影,确定并统计、提取特征值,再根据统计得来的特征值,进行孤立行分析,并依据判定的孤立行,对文本图像进行区域的粗分割,得到版面分析的粗分割结果。在上述过程中,可根据投影结果以及统计的特征值,完成对纯文本区域、纯图像区域的分割工作。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着眼于复杂文本图像,为此还须对区域粗分割得到的各个子区域,进行二维坐标下的列投影,再根据投影结果,判定子区域中是否存在分栏版面。完成以上步骤后,原本复杂的文本图像版面就被分割为了多个简单版面的文本图像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行、列投影,根据所得特征值分析与分类,区分出文本区、图像区和图形图表区域,完成分割任务。具体流程见图1。

本文采用特征7个特征统计分析文本图像,各特征分别为:(1)行高,记录投影行高度的值。本文对行进行投影,依据投影结果,计算二值化投影平均值发生改变的临界点值,在临界点值作运算,获得行高值。 我们对各行高度值进行平均运算,在分别与各行高度作对比,进而初步确定异常区域;(2)行间距,行与行之间的间隔距离。此间距,由投影结果而得的下标值计算求得。在文本图像中,行间距发生明显变化的部分,往往为段落或者区域块之间的分割标识,此处计算行间距,作为段落区分和区域块区分的一个标识;(3)缩进率,文本与页面边界之间的距离。依据每一行的列投影结果,计算边界至文本的距离占左右边界之间距离的比率,求得缩进率。在文本图像中,标题不同于其它文本行,往往存在较大缩进,或左缩进,或右缩进,或左右都有,为此可结合行高,完成对标题的判定。此外,段落中往往有首行缩进,段尾也常因字符无法填满文本行而存在缩进,因此也可根据缩进率,判定段落区域;(4)行外接矩形填充率,在缩进的行区域块中,有效信息区域占整个区域块的比率。依据每一行的列投影结果值计算填充率。主要用来判断一些特殊的文本行,如页眉的判断;(5)最大跳变位置,对文本行进行列投影时,坐标轴所示下标发生最大变化的区域位置。根据该特征,如果连续多行在相同位置都发生最大跳变,且跳变区内像素点平均值为1,则可以判定在该位置处存在分栏,此外,还可以根据最大跳变,判定是否存在异常区域;(6)行内信号跳变周期(频率),对文本行进行列投影后,坐标轴上投影下标值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周期或者频率。根据此特征,可用来判定是否存在异常区域;(7)对齐方式,该特征用来衡量文本图像中内容距离左右边界的距离,具体有居中,左对齐和右对齐三种方式,可用来辅助计算缩进率,进而分割区域块。分割结果举例见图2。

2 结语

文本图像版面分析是对文本图像处理的关键环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文本图像二维坐标下行列投影结果为基础,提取并分析相关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投影轮廓分析的版面有效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特征的综合运算与分析完成复杂版面文本图像的分析工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及准确性。

参考文献

[1]Kise K, Sato A, Iwata M. Segmentation of page images using the area Voronoi diagram[J]. Computer Vision Image Understanding,1998,70(3): 370-382.(8-4).

[2]杨洋,平西建.复杂版面的文本图像图文分割算法[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5):66-225.

图像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抗滑;影响因素;测定方法

道路行车安全一直是社会和人们关注的话题,在分析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时,除了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外,路面的抗滑能力也不容忽视。路面的抗滑能力与交通事故有密切关系,尤其在雨雪天气、路面湿滑,抗滑能力不足,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大大增加。

1.抗滑机理

路面的抗滑性能是指车辆轮胎受到制动时沿着路表滑移所产生的摩擦力。摩擦是两个接触表面相互作用引起的滑动阻力和能量损耗。早期人们曾提出机械啮合理论来解释摩擦的形成,后来又用分子作用理论进行解释。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人们从机械、分子联合作用的观点发展了较完善的固体摩擦理论[1]。轮胎摩擦学是研究作相对运动的轮胎和道路间相互作用表面及其相关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与完全弹性体金属不同,橡胶是黏弹性体,其摩擦力是随垂直载荷、表观接触面积、滑动速度和温、湿度等因素而变。轮胎与路面弹性模量的比值很小,在研究高弹性橡胶轮胎与刚性路面间的摩擦时,只需考虑轮胎的变形而路面变形可以忽略。轮胎与路面的摩擦机理主要为轮胎与路面问的分子引力作用、轮胎与路面间的粘着作用、胎面橡胶的弹性变形和路面上小尺寸微凸体的微切削作用。

2.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

2.1轮胎方面的因素

影响路面抗滑性能的轮胎因素主要是轮胎结构类型,目前使用的轮胎主要有子午线轮胎、斜交线轮胎和带束斜交轮胎三大类。斜交线轮胎在滚动时,由于结构原因其交叉层将产生较大的挠曲并相互摩擦,与斜交线轮胎相比,子午线轮胎的刚度很大,在滚动时其胎壳内产生的弹性变形较小,因此由于弹性滞后等产生的滚动阻力就较小。另外,子午线轮胎滚动时,其胎面与地面间的接触区域内存在揩拭运动,它与地面间能产生的有效摩擦力要比斜交线轮胎的高得多。带束斜交轮胎的摩擦性能介于斜交线轮胎和子午线轮胎之间 [2]。

2.2沥青路面形貌的影响

路面形貌在公路研究领域一般表述为路面纹理。沥青路面纹理是影响路面抗滑性能的主要因素。国际道路协会常设委员会根据纹理平面尺寸和高度方向的尺寸表征其集合特征,并将它分为四类:微观纹理、宏观纹理、粗大纹理和不平度。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主要由路面的微观纹理和宏观纹理决定。沥青路面形貌对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见图1-1。

图1-1 沥青路面形貌对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3]

2.3行车速度

行车速度对沥青路面的抗滑能力影响很大。车速越高,车轮对路面的冲击和摩擦作用越明显,路面的微观构造下降越快,摩擦系数会减小。

2.4轮胎与路面间介质的影响

轮胎和路面间的介质影响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轮胎与路面间的介质主要有因气象环境引起的水、雪和冰、轮胎与路面间摩擦产生的轮胎橡胶颗粒、车辆泄漏的油、施工车辆驶入或车辆从泥泞路驶入带入的泥沙等主要污染物。

1)水的影响

当路面潮湿时,轮胎与路面微小构造接触区存在一层薄的水膜,轮胎与路面微小构造间产生黏弹性动力水,降低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当路面有较厚积水时,如果轮胎与路面接触区的水不能及时排除,轮胎与路面间产生动力水使轮胎与路面部分或完全失去接触,引起部分或完全水漂,降低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4]。

2)冰雪的影响

路面积雪部分或完全覆盖路面纹理,造成轮胎部分或完全与积雪接触。由于积雪比较松软,造成轮胎与路面相对滑动,降低了轮胎和路面间的摩擦力。

3)路面污染物的影响

路面泥沙和橡胶颗粒的存在,影响了轮胎与路面的直接接触,改变了轮胎与路面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产生较大的影响。

3.抗滑能力的测定

3.1铺砂法

铺砂法主要用于检测路面的构造深度,一般由手工铺砂法和电动铺砂法两种,其检测原理相同,均是将已知体积的砂在路面上摊铺成圆形,然后测量圆的直径并计算出面积,将体积除以面积即可求出构造深度。

3.2摆式仪法

测试指标为摩擦摆值BPN。摆式仪的摆锤底面装有一橡胶滑块,当摆锤从一定高度自由下摆时,滑块面同试验表面接触,由于摩擦而消耗能量,使摆锤只能回到一定高度,摩擦阻力越大,回摆高度越小,摆值越大。此法简单、方便、廉价,对测定潮湿状态下的路面抗滑性能较构造深度更具有代表性。

3.3横向力系数法

测试指标:横向力系数 SFC。横向力系数测定法需采用大型专业设备车测定,是将试验轮设定成与行车方向成一定角度,使其产生的同试验轮平面相垂直的横向摩阻力,此力与试验轮承受竖向荷载之比即为横向力系数,它能表征车辆实际制动或发生侧滑时的路面阻抗。

3.4激光构造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利用激光及计算机技术用来评价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最有代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激光构造法、数字图像法、激光测量法等。

激光构造深度仪是无损检测方法,其向路面投射光线并在另一个角度进行接收反射光来检测反射点的高度,进行计算出路面的构造深度。其可直接测量路表的构造(粗糙程度),具有精度高、采集量大、便捷、快速等优点。

3.5数字图像法

数字图像法是依据王端宜[5]发明的“应用数字图像技术评价路表面构造深度”技术装置,根据路面构造越深辉度值越大的相关关系,通过对路表成像,分析其灰度变化来反映抗滑构造的变化。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便捷、精度高。

4 结语

沥青路面抗滑能力的评价就是为了衡量路面在安全方面的使用性能,对于抗滑能力差的路段,应采取必要的养护与改建措施。随着我国高等级沥青公路的飞速发展,道路的抗滑能力一定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抗滑能力是保证道路安全、舒适、高速行驶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本文通过对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相关内容的分析,对行车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温诗铸.摩擦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苏正扬.沥青路面抗滑的相关研究[J].山西交通科技,2012,1(2):42-43.

[3]Gunaratne M, Weerasuriya S.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Pavement texture on tire-Pavement friction[R].Technical Report Submitted to the Landing Gear Development Facility ,Wright-Patterson Air Force Base,1994.

上一篇施工图论文

下一篇房产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