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公共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从业公共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从业公共基础

银行从业公共基础范文1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7)

(Guang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Nanning 530007,China)

摘要: 通过分析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学生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不高的原因,围绕提高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从课程考核、教师、学生等方面提出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与设想。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auses for the low pass rate of banking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of the finance specialty in Guang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easure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inance specialty from the course examination, teachers, students aspects to improve the pass rate of bank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关键词 : 金融专业;教学改革;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Key words: finance specialty;teaching reform;banking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77-02

0 引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推动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高职院校应主动构建符合国家职业标准、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适应新形式、新要求。

近年来,广西经济迅速发展,到2020年将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南宁市大力实施“引金入邕”战略,银行机构入驻南宁的数量快速增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的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银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才能增加从事银行业的就业砝码。而诱人的薪资及良好的发展前景,使银行业近年来成为炙手可热的黄金职业,也带动了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热潮”。因此,有必要针对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特点和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帮助金融专业学生提高银行从业资格证的获证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1 现状分析

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银行从业人员入门的初级基础考核,由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实施的,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分公共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个人贷款和公司信贷),公共基础科目为必考科目,专业科目可自行选择任意科目报考。考试形式采取全国统一考试、闭卷、计算机考试方式进行,有题库,随机抽的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部为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题量145题左右。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投资与理财、金融保险、证券投资与管理三个金融高职专业,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约为15%,通过率总体偏低。

2 通过率低的原因分析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偏低,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2.1 课程考核方面

2.1.1 该校现行的金融课程考核偏重期末考试,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课程的期末总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考勤,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占30%,期末笔试成绩占70%。在实际的课程考核中,平时测验次数偏少、难度偏低,平时成绩占比较低,平时成绩对总成绩影响不大,学生的平时学习相对放松,形成了考前临时突击的习惯。由于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题型均为客观题,部分学生心存侥幸,不认真备考,考试答题靠猜,导致通过率偏低。

2.1.2 现行的金融课程考核主要采取纸质化笔试,学生不适应资格证考试的现代化考试手段。学生的平时测练和期末考试都是纸质试卷笔试,而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为无纸化机试,由于平常没有得到充分训练,学生对考试手段陌生,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容易造成情绪紧张。对操作手段的不适应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2.1.3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广,学生备考难。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题量大、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要求识记和掌握的内容多,学生准备考试有一定难度。

2.2 授课教师方面 该校金融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拥有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和一定的银行从业经历。不过,在针对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教学与指导方面,有些工作存在一定不足。

2.2.1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够。对课程的开发和对课程的把握能力欠缺,参照职业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的能力有待提高,课程教学大纲与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不一致,不善于总结分析考试规律。

2.2.2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调整不够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课堂表现灵活调整,创造性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有待加强。

2.3 学生学习方面

2.3.1 基础水平因素 从历年招生情况来看,该校金融专业学生录取分数线较省内同类高职院校偏高,但与本科生相比,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要深入理解和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存在一定困难。

2.3.2 学习态度和能力因素 该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少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并且考证通过的自信心不足,考证备考积极性不够,备考的主动性偏低。再加上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有待加强,导致考证成绩不够理想。

3 改进建议

3.1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3.1.1 实行多元化考核 课程考核上,将职业资格考试贯穿课堂练习、平时作业、模拟考试、期末测试等课程考核的全过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评价类型有机结合,将侧重点放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上,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水平。课程考核的最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尽可能让学生平常多练习。老师教和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如果平常测试不合格,学生可以反复自我训练,熟悉考试题型,把握考试难度,多次鉴定,不懂的教师给予指导,在平常测试中积累知识,提升自我,以练促学,从而提高考试通过率。

3.1.2 逐渐实行网上测试 通过在网上建立试题数据库,自动生成电子试卷,学生可通过在线进行自我练习或测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试题库管理系统,具备题库管理、自动组卷、在线考试、自动阅卷、指导答疑等功能,满足课程训练与考核的要求。让学生熟悉这种考试形式,以训练促考证。

3.1.3 构建课程考核试题数据库 针对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收集和编制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资源,并且完善试题答案、试题难度和区分度、重要程度等信息,平常测试中模拟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出题难度,让学生在平常反复的训练中较全面掌握知识点。

3.2 对教师的要求 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的关键之一。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充分发挥来自企业的教师的作用,使专兼教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加强与银行证券、金融培训机构合作,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实训协作关系;专门配备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专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同时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教学效能。

3.2.1 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将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科目整合到课程体系中,把《银行从业基础与个人理财》、《职业从业资格考证》科目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职业素养,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并且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将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用书选定为教材。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校企合作,到企业锻炼,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认真学习研究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平时注意搜集历年考试真题,总结考试规律,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让学生多学多练,从而以训练促考证。

3.2.2 加强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从新生一入校第一至第四个学期都有《金融操作技能》的实践与技能训练课程,《金融操作技能》第一个学期为教师教学;第二、三、四学期是在期末进行测试,教师教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多运用实践教学、互动模式、案例教学等方法,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活动,设计出富有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课堂表现灵活调整,创造性设计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活动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

3.3 对学生的管理

3.3.1 提升学生自信 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延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在课堂讨论中发掘自身潜能和发现自身的不足,不足的加以弥补,不断积累金融基础知识。课外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大学生银行技能竞赛,自全国大学生银行技能竞赛首次举办以来该校已连续2届夺得一等奖,学生的金融操作技能在全国遥遥领先,激发学生练习技能的热情,营造学生练习技能的良好环境,增强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给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不断提升学生自信。

3.3.2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明白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效能感。

3.3.3 实行“双证制” 将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对接,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毕业证和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这两类证书才能顺利毕业。给学生适当压力,强化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机结合,共同起作用,让学生逐步增强自学能力,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考证通过率。

参考文献:

[1]李娟,范保兴.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9-90.

[2]王水江.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J].改革与开放,2010(9):158.

[3]何牧,刘永刚,季秀杰,刘永成.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刍议[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42-44.

银行从业公共基础范文2

[摘要]银行卡的使用逐渐普及,已由传统的存取款和消费拓展到跨行转账、代收代付、信贷还款等领域。基于发展的需要,银行卡公共支付系统中各要素要按照流程密切配合,形成整体的网络体系。本文探讨在网络化的时代下银行卡业务的自我变迁和适应之道。

[关键词]网络系统整体性动态性协同发展

开展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多公共行业合作,是中国银联厦门分公司(简称厦门银联,以下同)提高市场拓展能力和产业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拓展了银行卡应用领域,实现通用好用,还让厦门市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安全、便利、快捷的银行卡优质服务,体现银联的社会责任和品牌形象。

一、业务介绍

厦门的银行卡公共支付业务系统已经成为一个跨银行的以代收代付业务为主的综合处理系统,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基本业务的实现方式、流程,其他终端缴费渠道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批量代收。是指公共支付业务处理中心采用标准化文件的方式,定期在收费单位和银行间传递委托人委托和缴费信息,并实现资金从委托人银行账户向收费单位结算账户流动的结算方式。

2.实时代收。实时代收是指公共支付业务处理中心实时在收费单位和银行之间传递委托人信息和缴费信息,确认委托是否成功、缴费是否成功,并实现资金从委托人银行账户实时扣取,并通过银行同城清算系统向收费单位对公账户入账的一种结算方式。

3.代付业务。工资业务是一项典型的代付业务,采用的是批量传送文件的方式,实现资金由单个账户向多个账户的转账过程,对银行卡而言,是反向资金流的应用。工资业务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实现由职工自主选择银行卡,并在工资的同时,同步实现代扣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等。另外还有社保资金的社会化发放,信托公司理财资金的退本分红等。

二、公共支付类增值业务产生背景

1.主要外因。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独立开展代收代付业务不仅承担很多免费工作,还需要面向多家收费单位,增大了银行成本,银行充当了客户与收费单位的联系人,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影响银行的主营业务。银行为了拓展缴费业务,不得不自行研发相应系统,增加了银行的负担。

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普及,银联跨行网络的成熟应用,为公共支付中心的成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更大限度、更大范围地发挥网络功能优势,服务社会大众,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已成为一种社会需要,而这些功能的实现由银行卡网络中心作为第三方机来承担也更为合适的。

2.主要内因。拓展公共支付业务的内因是适应公司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为充分体现银行卡联网联合、通用好用的专业优势,利用已经构建的相对完善的银行卡网络转接平台,积极开拓公共支付业务,丰富业务品种,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达到业务量的整体发展,彻底改观银行卡的受理环境。

三、发展公共支付业务的意义

1.对厦门银联的意义。厦门银联的代收付业务系统保持了多项的国内首创,其中许多应用案例直到今天仍保持国内惟一的典型应用。(1)发展公共支付业务是传统POS业务的重要补充,能够进一步扩大银行卡应用范围,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对主营业务产生积极有力的影响。(2)发展公共支付业务充分体现银行卡联网通用、联合发展的宗旨,响应国家“通用好用”的银行卡发展政策,符合国家利益、群众利益。(3)发展公共支付业务为提高公司效益找到新的增长点,保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4)解决当地市民缴费需求,替群众办事为政府分忧,加强了与当地政府、各企事业单位、市民的互动。

2.对入网单位的意义。公共支付业务平台的建设为联网银行创造公平有利的发展环境,银行可以集中精力开展各具特色的发卡业务。公共支付业务平台的建设也促进银行代收代付业务从不收费向收费的转变。并且单一银行的代收代付业务的种类得到极大丰富,为本行持卡人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银行从业公共基础范文3

(一)农村金融资源占有率低。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人口对金融资源的占有率较低。截止2013年末,靖远县共有18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5万人;银行业经营机构只有工行、农行、建行、邮政储蓄银行、甘肃银行和农村信用社6家,营业网点43个,从业人员427人,其中:乡镇营业网点24个、从业人员270人;按农业人口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仅为0.58个。农村金融资源与近年来农村凸显的活力经济发展需求相比,显得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发挥。(二)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较低。2013年末,靖远县企业数量1261户、农户数10.87万户,农户和农村经济主体获取金融服务的比例仍然偏小,平均每万人拥有的POS机、ATM机、转账电话分别仅有7台、1.2台、6部。在信贷服务上表现也较为明显,尽管近年来银行机构新推行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双联”惠农贷款、“草蓄设施蔬菜贷款”等惠民贷款,但对农村区域的信贷投入覆盖率较低,靖远县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88%的农业大县,农户贷款仅占总贷款的50%,农户人均贷款额较全县人均贷款额的比重低30%。(三)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仍较突出。截止2013年末,靖远县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2.37亿元、37.06亿元,存贷比59.42%。剔除存款准备金、流转头寸、CPI等因素,县域资金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资金仍存在外流现象,主要是当前各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将资金投向效益较好的城区企业或居民,逐步退出农村市场,2013年,靖远县农业银行主要在农村地区发放了1.8亿元“双联”惠农贷款,其余在县域吸收的存款主要投向城区企业和居民;另外,邮政储蓄银行利用邮政局在农村的网点开展业务,吸收了一定量的农村资金,截止2013年末,其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48亿元、1.78亿元,存贷差达2.7亿元,部分资金上存,也加剧了资金外流。(四)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足。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上对金融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靖远县农村金融服务主要还局限于存贷款业务,农村经济交易也大多以现金结算为主,支付结算票据化程度低,新兴的网上银行、中间业务、投资理财等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较少涉及,如靖远县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卡数量约15万张,平均2.8个人才拥有1张银行卡,而城区平均0.7人就拥有1张银行卡。在农村保险服务方面表现尤其突出,虽然近年来保险业务增长较快,但农村领域保险市场一直发展滞缓,2013年,靖远县农村地区保险业保费收入和支出分别占全县保险业比重的27%和15%,保费收入不到农业生产总值的2%。

二、农村金融发展禀赋缺陷的原因探析

综上看来,靖远县农村金融发展存在众多缺陷,处于弱势发展状况,究其原因,除了“三农”先天弱质性、农村金融制度设计、金融价值取向等因素外,还存在一个共性的根源性因素,那就是农村金融具有一定的“准公共性”,而这种“准公共性”一直以来未有效得到公共财政政策相应的补贴或弥补,从而导致了其弱势状况的形成。(一)“准公共性”的分析。公共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论根据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将所有物品进行分类:一类是私人物品,既具有排他性也具有竞争性;第二类是纯公共产品,既具有非排他性也具有非竞争性;第三类是准公共产品,包括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产品、消费上有竞争性但无法有效排他的公共资源类产品、以及具有较大正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现实生活中包括农业经济在内的不少产品和服务由于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性,都可认为是准公共产品或服务,承认这一“准公共性”,有利于深入解释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三)农村经济具有“准公共性”。从我国现阶段实情来看,农村经济和农产品体现了上述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可称之为准公共产品,这可以从其三个特性来论证:(1)外部性。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所以农产品及农业生产就带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即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2)贡献性。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国家通过人为地提高工业产品价格与农产品价格的差距(“剪刀差”政策),使农业为第二、三产业长期提供廉价的食品和原材料,为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即使是当前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农业的天然劣势和工业生产的效率优势,“剪刀差”现象仍然存在。(3)弱质性,农业经济的先天弱质性需要政府支持和保护。如农业生产所需资金大、回收慢,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巨大,私人投资难以承担、也不愿意承担,同时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但其高风险并未带来高收益,相反,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趋高导致农业比较收益较低。(四)农村金融事实上承担了一定的“农业补贴”。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并把农业当作全社会的公共事务予以实施、当作准公共部门予以足够的支持和保护,以此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这种支持和保护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中,最普遍的是采取“农业补贴”的形式,农业补贴的实质是国家为了补偿农业因为“剪刀差”、外部性等导致的损失而对农业进行的应有“赔偿”。而我国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农业补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农业经济依靠自身投入难以完成原始积累,在农业经济发展巨大的资金需求中,农村金融事实上承担了部分应由国家负担的“农业补贴”,由于这种隐性补贴(即暗补)的存在,为“三农”发展提供服务的“农村金融供给”可定位为“准公共服务”,也即农村金融具有一定的“准公共性”。这种“准公共产品”所承担的暗补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低收益率。受农业经济比较效益低的影响,农村金融的收益率也较低,加上农业贷款点多、面广、金额小,其管理成本远高于城区及大额的贷款。(2)高风险性。由于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业经济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容易转嫁到农村金融上,农村金融风险要高于其他产业贷款。(3)正外部性。由于农村经济总量小,农村区域的金融机构网点往往微利经营,据测算,靖远县金融机构网点的存款保本点在2000万元至3500万元之间,而在靖远县农村区域中,有近四分之一的网点存款额低于这一标准。由此可见,农村机构网点在提供金融服务中,更多的是满足“三农”的基本金融需求,在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社会效益明显高于经济效益,从这种角度来说也存在一定的正外部性。

三、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供给

银行从业公共基础范文4

(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3级)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到我国现阶段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没有配套的法律作为保障、没有足够多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支撑和缺乏行业自律和相关的专业人才;其次,分析了建立良好的个人信用可以带来的好处,可以规避信用风险、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减少犯罪的发生;最后,借鉴西方国家的个人征信发展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建立良好的个人信用需要从加快征信立法、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以及建立失信惩罚机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个人信用 征信体系 征信监管

征信(Credit Reference)是指专业化的第三方机构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M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分、信用评级等服务,帮助信用交易双方判断、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1]。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也在迅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银行因为缺少贷款人过去的个人信用信息,无法准确的判断每一个人的资信情况,从而产生了巨额的坏账损失。由于个人的信用的缺失而产生的大额损失,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所以完善我国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和建立良好的个人信用刻不容缓。

一、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来看,我国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建设中有政府的大力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已经有了一定的政策、法律基础和发展空间,也在逐步建立个人征信中介机构,但是远远还没有达到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目标。总体上来说,现阶段我国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首先,我国的征信立法工作起步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如在2005年10月,正式开始实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保存及使用等方面做了相关的要求,用来确保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除此之外,也只有少数几个省市出台了与之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其次,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支持个人征信信息数据的开放,只有实现了个人信息数据开放,有了准确的数据源,我们才能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实现个人征信信息的共享,在我国由于商业银行的保密条款限制了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的获取,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数据很难向征信公司开放。再次,缺少切实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消费者的个人隐私。

(二)缺乏大量个人信用数据制约我国个人征信业发展。研究发达国家的征信行业的发展过程,一个国家在个人资信信息数据是否能“透明”是该国征信行业发展的关键,征信公司是否能通过公开、合法的途径获取个人征信信息数据,是保障一个国家征信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现阶段,完整的、合法的个人资信信息数据主要还是来自于政府部门和机构、公共事业收费单位和商家。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征信公司还不能公开的获取政府部门和机构所拥有个人信息,而联合征信也只有在公共事业、银行、电信等少数几个部门间进行。所以总体上来看,现在我国和个人资信有关的数据几乎是“小圈子”,不对外开放,这个现状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个人征信业的发展。

(三)行业自律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行业协会是一个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促进行业内的交流、维护行业的利益、加强行业自律等。我国的个人征信行业还没有与之相关的行业协会,个人征信行业自律不足。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如征信报告的具体格式要求、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标准)和行业规范,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行业人员的交流更是无从谈起。同时,我国的征信行业起步较晚,相关的从业人员较少,大多数高校还没有设立和征信相关的专业,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和征信相关的课程,这些原因导致了行业专业人员数量稀少、专业技能不高,缺少复合型的信用管理人才。这些方面严重的制约我国个人征信业的发展。

二、建立良好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意义

个人信用征信制度要求第三方在对个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利用、管理活动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人信用对个人来说,一个人以前的信用记录想当于个人的另外一张身份证,可以清楚、快速的了解个人经济行为;个人信用对社会来说,个人信用在推广信用卡,改革结算支付制度,发展电子支付工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人信用对国家来说,国家制定相关的个人征信政策必须要对个人资信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的落实和体现民意。在这些方面,个人信用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具体的来说,可以减少及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预防和发现违法犯罪和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

三、我国建立良好个人信用的措施

银行从业公共基础范文5

世界上第一家征信公司于1830年在英国伦敦成立。20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信用交易的兴起,欧美国家的企业征信、个人征信、资信评级、公共征信等行业发展较快。1932年我国第一家征信公司“中国征信所”组建成立;90年代起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入,我国征信和资信评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信用服务行业是指加工处理企业、社会资产、个人信息,为客户提供相关信用产品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包括企业征信、个人征信、市场调查、资信评级、信用保险、商业保理、商账追收、信用管理咨询和信用担保等业态。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信用服务业分在商务服务业,将其定义为专门从事信用信息采集、整理和加工,并提供相关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的活动。

2013年出台的《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业包括企业征信、个人征信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但未对资信评级业进行明确。综合已有资料,按照业务开展情况,信用服务业可分为核心业务和衍生业务,前者指与信用信息处理有关的业务,包括征信业和资信评级业;后者指由信用信息处理衍生而来的信用服务其他业务,如信用保险、信用担保、商业保理、商账追收、信用管理咨询及培训等。鉴于征信、资信评级业是信用服务核心业务,规范管理征信、资信评级业对加强信用服务行业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讨论征信、资信评级业的监管问题。

二、我国征信及资信评级业监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约有150家征信机构和资信评价机构,2014年业务收入20多亿元,201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同意8家征信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标志着我国征信业进入规范、快速发展轨道。

(一)监管现状

目前,征信及资信评级行业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及相关政策文件组织实施。一是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企业征信、个人征信业务的监管部门。二是资信评级业方面,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规范信用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的行为,发改委、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根据本部门业务管理情况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管(发改委负责企业债发行审批、保监会负责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事项审批、证监会负责证券市场管理等),因此资信评级业由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保监会、证监会等共同实施监管。各监管部门以业务为导向建立了适合本部门业务实际情况的评级机构认可制度,大公国际、中诚信评级、东方金诚、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资信等机构拥有所谓“全牌照”业务能力,即可在所有业务中开展资信评级。具体见表。

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要采取以下监管措施:一是明确行业准入制度,依据相关法规制度建立行政许可制度,规定行业准入门槛,规范征信产品和信用评级结果的提供。如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注册资本至少为5000万元,其资格由中国人民银行审批;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机构,需到中国人民银行备案;从事企业债发行评级的机构需获得国家发改委的认可备案。二是明确业务管理规则,各信用服务机构依据人民银行、发改委、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制定的具体领域的业务规则开展工作,违反规则要受到惩戒。三是明确违规责任,通过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形式明确从业机构的违规责任,并规定罚则。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监管边界不清晰。资信评级业在各业务领域都有对应的主管部门。由于监管部门众多,导致对信用评级机构的重复监管或监管缺位,制约行业快速发展。此外,按照规定企业征信机构需要备案,但目前存在部分未备案机构继续开展业务的情况,相关监管不到位。

二是法规制度不健全。人民银行虽已出台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规定了资信评级业务规则,但由于只是部门规范性文件,约束力不足,无法强制约束其他业务领域。征信业方面,有关业务规则还需完善,需要有关部门出台《征信业管理条例》配套措施。

三是缺乏行业自律组织。还未建立如证券业协会、银行业协会之类的全国性信用服务行业自律组织。部分地方虽已建立信用协会,但此类组织难以承担管理全行业的职能。行业自律组织的缺乏,加大了行政监管部门的管理压力,也导致整个行业缺乏合力,影响行业总体发展。

四是从业人员总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国征信、资信评级业处于起步阶段,从业人员数量较少,总体素质亟待提高。近年各省通过信用管理师培训,相关情况有所改善,但由于信用管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鉴定只是推荐性要求,并未强制执行,对提高从业人员水平的约束有限。

三、欧美征信及资信评级业监管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一)欧洲

欧洲的征信业主要由政府推动,信用服务市场发展没有美国成熟。主要特点:一是监管部门以央行为主。由于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由央行主导建设,因此形成以央行为主导的征信、资信评级业监管机制。二是严格保护征信数据。1970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信用数据保护法《黑森州信息法》,1995年欧盟颁布《数据保护指令》,欧盟国家在数据保护与跨境数据流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美国

美国企业征信、个人征信、资信评级业务非常发达,出现邓白氏、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等世界性机构。主要特点:一是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共出台了16项法案(原为17项,其中1项被废止)。二是完备的行政监管机构。美国没有专门的信用监管机构,监管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其中银行系统方面主要包括财政部货币监理局、联邦储备系统、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非银行系统方面主要包括联邦贸易委员会、司法部、国家信用联盟管理办公室等。其中,联邦贸易委员会主要负责拟订信用管理提案、监督执行消费者信用保护法律,是最重要的信用监管机构。三是齐全的行业自律组织。全国信用管理协会、消费者数据业务协会、美国收账协会、国际信用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为行业监管提供有益补充。

(三)启示

一是监管制度完备。美国、欧洲监管部门将信用法规制度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为行业监管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二是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有力。欧美两地都把保护社会主体权益作为征信及资信评级业监管的核心任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能有效促进信用信息的充分流动,有力培育社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三是监管责任明确。不管是多部门共同监管还是以央行为主导的监管,欧美两地的监管部门职责明晰,各施其职,监管充分有效。

四、规范管理我国征信及资信评级行业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监管部门

为应对资信评级业监管部门分散等问题,建议统筹协调征信业、资信评级业两个业态的监管,可以考虑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监管资信评级业的职责,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为征信业、资信评级业的唯一监管部门,发改委、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可根据业务需要,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出台关于具体领域的评级业务规定。

(二)加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

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是征信业、资信评级业蓬勃发展的生命线。建议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信息主体特别是公民个人的权益保护工作,可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进一步出台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相关业务规则,明确对征信机构和资信评级机构保护信息主体权益的要求,确保业务开展有规则、主体权益有保障。

(三)建立全国性行业协会

加大行业自律力度,组建全国征信业协会和全国资信评级业协会,分别负责协调联络行业内所有企业,制定会员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行为准则,建立行业信用约束机制和诚信服务承诺公开制度等。

(四)开展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评定

银行从业公共基础范文6

(一)银行业占据主导地位,金融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金融业内部各行业看,银行业对金融业运行起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2012年银行业增加值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与此同时,南京市基本形成了以银行信贷市场为主导,证券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等协调发展的格局。货币信贷市场保持快速扩张,截至2012年末,银行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6540.43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3079.32亿元,人民币存贷款总额在副省级城市中均位居第五位。资本市场融资活跃,全市共有上市公司63家,其中2012年新增上市公司5家;期货公司5家,市场交易额6.7万亿元。保险市场大幅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235.74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4.2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51.47亿元,全年赔款和给付支出67.79亿元,保险机构数量和保费收入稳居全省第一,保险深度达到3.3%,保险密度达2889元/人。

(二)金融业对外开放成效显著,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较高经过多年的发展,南京金融业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总部经济中,目前南京有韩国LIG财产保险公司和菲律宾首都银行两家外资金融机构中国地区总部落户;外资银行中,有6家外资银行分行及2家外资银行代表处进驻南京;外资保险公司目前已达25家。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不断扩大,南京银行已成功上市,正呈现在全国布局的扩张态势;南京证券成功托管西北证券、并购金龙期货,逐步形成多元发展和新盈利模式;紫金控股设立,成为地方金融资源整合与拓展的重要平台;南京信托重组复牌,进一步提升投融资能力;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商业银行筹建完成并正式开业。

二、南京金融业横向对比的实证分析

虽然南京金融业总体规模、综合实力、服务水平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但金融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为客观分析南京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选择了2012年GDP总量在7000亿元以上及金融业发展较快的城市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南京金融业存在的不足与差距。

(一)采用模型及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别选取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广州市、深圳市、杭州市、成都市、武汉市、青岛市、苏州市、无锡市及南京市12个城市GDP、金融业增加值等13项指标。数据均来自于各市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二)模型的建立过程本文使用统计软件SPSS建立模型,选用下表GDP、金融业增加值等13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和因子分析。通过计算这13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大部分指标的相关系数在0.3以上,表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运用SPS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这一功能,一共提取了三个公共因子,这三个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4.6%,说明这三个公共因子对原指标的信息综合概括的非常好,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分配权重,因子一的权重为:0.7314,因子二的权重为:0.1783,因子三的权重为:0.0903,在计算各城市的因子综合得分时会用到三个因子的权重。为使提取的因子代表性明显,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基本反映了GDP、金融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保费收入、常住人口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情况,可以作为影响金融业发展的“总量因子”;第二个因子基本反映了出口总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作为影响金融业发展的“收入因子”;第三个因子基本反映了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可以作为影响金融业发展的“投资因子”。

根据回归算法计算出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根据这个因子得分矩阵可以得到下面的因子得分函数:通过上表各城市的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对比发现,南京市的三个因子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均低于平均得分,其中“总量因子”排在第8位,“收入因子”排在第7位,“投资因子”排在第9位,综合得分排在第9位,说明南京金融业同发达城市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总量因子”的得分排名在第8位,而“总量因子”对金融业的发展影响程度最大。从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对比可知,南京市金融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金融业竞争力不强。南京作为江苏省金融中心城市地位正在逐渐削弱,其不仅要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直面冲击,也要面对来自长江三角洲北翼及省内先进市的挑战。2012年在12个对比城市中,金融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有2个,北京以2592.50亿元领先于上海,位居龙头地位,上海以2450.36亿元位居第二;金融业增加值在1000-2000亿元之间的城市只有1个,深圳以1819.19亿元,位居第三;金融业增加值在800-1000亿元之间的城市有4个,按总量由高至低排序为:天津959.03亿元、广州955.30亿元、杭州820.04亿元、苏州819.57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在700-800亿元之间的城市有2个,成都以740.59亿元高出南京78.73亿元。

南京金融业增加值位居上述8个城市之后,仅分别高出武汉191.75亿元、无锡297.72亿元及青岛330.36亿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金融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南京金融法人单位偏少,目前只有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及菲律宾首都银行三家法人银行机构,其余都是分支机构;另外传统金融机构集聚程度较高,金融工具种类仍然偏少,品种体系还不够完善,竞争过于同质化;新兴金融业态发展较为滞后,新型机构均处于成长初期,体系化、产业化仍需相对较长的培育过程。三是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健全。目前南京市金融业从业人员以银行业从业人员为主,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理财等门类人才占比不高,制约南京金融交易市场建设和金融产品创新。

三、南京金融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将是南京市经济进入又快又好发展的上升期,产业、科技、人才和基础设施优势进一步发挥,必将为金融业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和旺盛的资金需求,促进其金融业加快发展。过去五年积蓄的能量将继续释放,推动金融改革创新的基础更加牢固,今后五年是全市金融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必须正视全市金融业发展中还存在的薄弱环节,南京金融业的发展必须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的约束,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手段,抢抓新的战略机遇期,增强南京加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在新一轮科学发展中探索一条符合南京金融业转型升级之路,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注重做优做强法人金融机构,培育壮大金融龙头企业提升金融业综合实力、金融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着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法人金融机构增资扩股、上市融资,培育壮大一批综合竞争优势明显的金融龙头企业。引进或组建法人保险公司、村镇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扩大金融开放与合作,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基本形成国内外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共同发展,要素齐备、功能完善、层次多样的金融组织体系。

(二)注重培育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力积极推动信贷保持较快增长,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经济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改善资金供给,盘活存量资金,实现年均存贷款增幅、增量持续较快增长。推动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加强体制创新、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信贷投放、保险保障和直接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基本形成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具有多种融资平台、具备多种金融交易工具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增强金融业对经济的渗透力和支撑力。

(三)注重推进金融要素集聚,倾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进一步聚焦河西新城金融集聚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和各类准金融机构进入河西金融集聚区,不断强化河西金融集聚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构建新的区域金融服务网络。优化金融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的激励机制,搭建金融人才服务平台,着重加大对金融高端人才、金融急需人才的吸引聚集力度。立足南京、服务全省、依托都市圈、着力构建区域内投融资中心、金融运营管理中心、金融中介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外包中心,把南京逐步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的聚合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泛长三角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