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融让梨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孔融让梨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范文1

纵然现今的语文教育并不尽如人意,但因此就承受诸多无妄批评和指责,是不是也同样没道理?

“现在有一种说法很典型,认为民国时期的语文课本也比今天的编得好。还有一些学者在鼓吹,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在选文上也比今天要高明。”昨天,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百年语文的回顾与展望”首届语文教育论坛上,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直言,这些说法,纯属胡说八道。“当时的课本,很多内容不仅称不上美文,而且蹩脚文章不少。”

昨天的会议上,不少与会学者认为,盘结在语文教育身上的外界干扰实在太多,一些似是而非的意见不作澄清,任其混淆视听,必然会对现今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危害。

民国老课文没你想得这么美

孙绍振几年前编撰过语文教材,谈及这段经历,他直言:“不只是痛苦,真是痛得‘皮开肉绽’”。无论是语文教材的编撰还是课堂教学本身,“谁都能对语文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在中学的各学科中,或许没有哪一门学科承受的非议比语文学科更多。

孙绍振说,语文教材确实不好编,如今问题也不少,但并不能因此就“把歪理当真理”。针对有学者认为的“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一说,78岁的孙绍振回忆说,自己读小学时接触的正是“民国老课本”,有一本教材的第一课就是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当时选的哪里是美文,大量课文是时文。”孙绍振至今还能背上几段小学课文。从今天的眼光来打量,这些选文不仅没有文学性、不贴近生活,而且文章遣词造句中时而有语病,时而夹着方言。

但书市上,借着“民国老课本”热销,不少出版商笑弯了腰。在诸多民国老教材中,最受追捧的是由叶圣陶编写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孙绍振说,《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实际上在当时不是主流的语文教科书,而是给学生课外阅读的读本。名家之所以编这套读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语文教科书太糟糕。

“有些学者和书商,一边在攻击学校的语文教材,一边在组织编写给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看,也不排除背后有经济利益的因素。”有学者甚至把这种现象称为“书商的诡计”。问题是,在对语文教材的诸多批评中,这类“诡计”被发现了吗?

美国学生“多元思维”值得中国孩子学习?

除了教材,语文课堂受到的外界侵扰也不少。到上海赴会前,孙绍振刚读了一位学者写的文章,大意是讲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故事被搬到美国课堂后,美国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孔融让梨”故事做了更加多元的解读。

美国学生的活跃不难想象。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孔融的父亲很有问题:“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也有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孔融:“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还有学生对分梨的行为产生不解:“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谁愿吃谁自己去拿,不行吗?”……在文章的写作者看来,美国孩子对一则文本有多元的解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要胜出中国孩子很多。

“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如今的课堂上似乎是被鼓励的,学界不少人士甚至认为,在教学方式上,中国老师要向美国老师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孙绍振认为,诸如美国学生对于“孔融让梨”的很多讨论,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本的解构――是一种脱离了文本的解读。

“这是西方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性思维不能划等号。因此,在全盘引进、模仿西方的教学方式前,老师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孙绍振说。

一位出席这次论坛的中学语文老师告诉记者,无论是“皇帝的新装”、还是“愚公移山”等故事,在如今的中小学语文课上,很多老师确实都会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为名,在课堂讨论时让学生畅谈对故事中各色人物的看法

以愚公移山为例,如今的中国课堂里,也能听到“愚公把山移掉,这种做法是不环保的”、“愚公的行为很愚蠢,他可以自己搬走”等言论。乍眼看去,中国的孩子也和美国孩子一样很善于发散性思考,但这位老师同样表示:“离开文本的随兴解读,本不该是语文课教学的要义。”

语文教学被太多貌似“正确”的意见纠缠

“对于语文教学的很多意见听上去很正确,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徐默凡也讲述了一条让他“印象深刻”的见解:包括名家学者在内,很多人主张,语文学习关键在阅读。比如,“学生语文学不好,关键是读书太少”、“学生如果爱读书,书读得多,语文素养自然上去了”。

徐默凡说,假如这些听上去很对的意见被架之于一位钢琴教师头上,相信众人就不会皆以为然。“如果一位钢琴老师告诉学生,我的课只是培养兴趣的,提高钢琴水平更多是课外要欣赏钢琴名曲,这样你的钢琴水平自然提高,考级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在第一时间解雇这位钢琴教师。”

以此为例,徐默凡认为,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更直接的教学目标是增加学生的语文技能。但在现行的教学环境中,语文课堂被各种貌似正确的声音、意见所包围,一些显而易见的教学误区却没有机会得到澄清。

小链接:懂古文比懂英文还重要

张晓风的身上,对家训“承担”精神的践行无处不见。除了作家、环保推广者等身份外,她还有另一个重要头衔,即是“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副召集人。 “大家都以为古代的东西很难,所以就拒绝学习,这是很可惜的。中华文化底蕴悠久而博大,事实上稍微解释一下就能懂的。”张晓风说,“我觉得懂古文比懂英文还重要,因为学了英文后,有人可能大半辈子都不会去用它。”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范文2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源头活水。有儒家经典及老庄等经典。对于教材的选择,专家的观点认为:我们不要以成人对经典难易的看法来衡量课程的深浅,儿童的学习潜能和吸收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例如背诵《三字经》与背诵《大学》《论语》对孩子来说没有难易之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选择了如下的内容:《三字经》《论语》《唐诗》《弟子规》等。用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呢?读是必须的,怎么读?我的理解是从“素读”开始,“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纯粹地阅读,对阅读的流畅度等均不作硬性要求。一句话“对孩子没有质和量的硬性规定”,孩子可以跟着老师读,跟着同学读,也可以自由地读。在教学实践中,我慢慢地发现,许多孩子能自主阅读、自主诵读,有些孩子还学起老师的样子,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通过“素读”经典,孩子对国学经典产生了兴趣,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日常生活,“践行”经典

除了运用“素读”的方法,我还将国学经典故事、典故穿插在孩子的一日常规生活中。在课堂上给孩子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及《三字经》中对应的句子,孩子们能清楚的记得“融四岁,能让梨”,并能适当使用。在中、大班时我们又学习了《弟子规》中的一些篇章,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一些国学经典有关的故事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表演情景剧,自由选择角色,自由组合搭配,孩子们有着很高的热情,表演的效果也非常理想。经过时间的积淀,有的孩子回家能积极与父母交流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许多父母都觉得孩子突然间长大了。我想孩子能渐渐变得懂事,会关心、关爱同伴、父母,这些都是国学经典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三、培养兴趣,“引进”经典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范文3

一、重视人文教育,树立育人责任意识

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个标准。为人师表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其传道是指教会学生做人。“十七大”代表,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宁生表示:“现在幼儿学习小学知识,小学生学习初中知识,初中生学习高中知识,高中生学学知识,大学生学习幼儿园知识。知识教育越来越超前,人格教育越来越滞后。”这就是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有忽视人文教育之嫌。

事实上,当代中学生往往修养不足,缺乏明辨事理的能力,对孔融让梨的礼谦,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宽容,“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优良传统,他们往往嗤之以鼻。他们有的甚至追求畸形的理想,出现扭曲的灵魂,他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某一目的而做出令人难以想象的行动。例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杨丽娟追星事件,北大学生伤害熊事件,都在昭示着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学生,让学生在优良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中成长、成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人文教育,树立育人意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二、挖掘教材人文,善于运用生活实例

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经典文章是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于一体的,称为绝唱的文章更是如此,教师在其中就应该起到纽带的作用。如周国平先生所写的《家》这篇散文,周先生对家进行了哲理的思考,把对家的感受比喻为“船”“港湾”“永远的岸”。家在成年人,特别是历尽沧桑的人的心中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地方,自古以来游子思归,人们称赞“狐死首丘”那种对家的执著。而学生由于时空局限,对家的感悟是有限的,教学就应多从“家是一个温馨的天地”“我们从小就应养成爱家园的好意识”等方面进行引导,这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结合在七年级所学的课文《小巷深处》《回忆我的母亲》《乡愁》,八年级的《背影》《永久的悔》,唤起学生对传统人文思想的感悟。对家的依恋,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及浓浓的赤子之情,都如一杯琼浆玉液,让人觉得至醇至美。

教师应熟悉相应教学阶段的课文体系,关注时事,猎取与所授课文有关的材料,进行纵横联系,教学就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如,1998年的抗洪抢险精神及胜利后军民洒泪惜别的动人情景;2003年的抗非典时期,那种同舟共济渡难关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5.12汶川大地震全国一心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都是鲜活的教材。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作为实例为学生上一堂人生之课。

三、加强师生沟通,协调学生脑体发展

中学生正处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往往身体发育迅速而思维幼稚。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应加强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世界观、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了解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及成长时期心中的困惑。他们由于缺乏知识和生活的积累,对课文包含的人文精神有时会出现偏差,教师应及时进行疏导。因此,人文教学目标的构建与实现应特别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分辨能力、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等因素。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真诚地看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奉献精神,《愚公移山》中的奋斗精神、坚忍不拔精神,《期行》中的诚信美德。还有孟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丁肇中等哲人、文人身上闪烁着的光辉思想,越过时空受到他们的感染和熏陶。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故事教学法;应用

品德是小学生生活的基础,良好的品德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中有乐、乐得其中,对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故事教学法就是相当有效的一种

方法。

一、故事教学法中故事的选择

在小学品德教学的故事教学法中故事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喜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在陶冶学生的品德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不同年龄的阅读者对故事的理解程度不同,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故事性相当重要,通过清楚的故事脉络,与故事性的人物刻画,增强故事的美妙性。故事法选择的故事不能是老掉牙的故事,诸如狼外婆、大灰狼等故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故事筛选的使用应该选择学生关心的新闻,可以从《少年文艺》《中国少先队》等杂志报纸中,选择紧贴学生生活的故事。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中《尊敬老人》这节课中,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故事:古时候有两位老人无儿无女,何淑珍奶奶七十岁,半身不遂并患有脑溢血,其老伴王增吾爷爷年迈七十五岁,腰有伤,行动不便,二老的生活很困难,通过好心人士将其报告在《西安晚报》后,当天晚上就有好心人上门,并且第二天就从四面八方收到众多的信件,有的自愿当“儿子”“女儿”,还有的要将老人接到他们家奉养,两位老人左右为难,这时,离他们家不远学校的陈老师到两位老人家中,说:“我们学校六百多学生都给你俩当闺女,照顾你们。”并且学校还特别招考了世界上从未出现的“六百闺女迎双老”的仪式,并由不同的姑娘轮流照顾两位老人的生活。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不仅事迹感人,也全面地阐述了尊敬老人的概念。教师通过对公共场所、马路上、家里、学校等怎样尊敬老人,这不但能够使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与感染,陶冶学生的心灵,强化学生尊敬老人的道德观念,并通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敬老活动,进一步增强故事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二、故事教学方式的选择

故事教学与讲故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讲故事只需要将故事内容完全地表述出来就算完成任务,而故事教学除了讲述故事内容外,还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相关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教学方法包括:独立阅读,如果教师与家长能够支持与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这样能够促进学生自觉的阅读,并通过长期的坚持,将阅读变成一种自然的活动;导读,当学生阅读出现困难的时候,例如出现不懂的文义或者不认识的字,教师与大人先行通过了解故事的内容,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导读,这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讨论,故事教学法是一种听、说、观察相结合的过程,通过讨论,学生将自身理解存在的问题提出来,通过讨论,充分地接纳别人的看法,改善自己的看法;延伸活动,延伸活动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对未知的好奇感,通过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故事教学法中的故事内涵。例如,教师在孔融让梨故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角色的扮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角色的问题,从而熟练地掌握故事的情节,加深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小学道德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法应该不拘泥形式,还应该利用音乐、艺术、媒体等,再一次进行故事的活动、角色以及剧情进行重温,这样不但能够增强故事教学的深度,也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生活品味。

三、故事教学法中讲故事的技巧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表达方式、个性以及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其在讲故事的风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同的故事,不同的讲述方法,其效果也不尽相同,讲故事时应该掌握以下原则:讲故事前,应该精心地设计开场,在留意学生的反应后,及时地调整讲述方式;讲故事的场所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温馨舒适;故事的设计应该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灵活地运用故事,让学生牢记故事内容;妥善地制作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学生的疑问引发故事的讨论与思考。例如,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可以制作与故事相关的布偶、卡片等,将故事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总之,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法,教师通过合理地运用视频、绘画、图片展示以及场景模拟等形式,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显著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俊杰.故事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4):97-98.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渗透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可见,一个人有没有良好的道德是极其重要的。而幼儿期又是幼儿接受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个性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他们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形成动力定型。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把幼儿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幼儿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的良好发展,为幼儿一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在幼儿园如何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看法:

1.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陶冶幼儿情操

陈鹤琴先生曾在《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文中提出“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但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是坏,都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在幼儿园,我们应该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陶冶幼儿情操,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1.1 精神环境。如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园长、值班的教师、保健医生都会站在大门口迎接幼儿,主动向幼儿问好并引导幼儿间相互问好;组织幼儿为有困难、残疾人等献爱心;参加植树、环保宣传等社会公益活动;小班、宝宝班的幼儿刚入园时,可请大班小朋友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们搬小椅子、扶着他们上下楼梯;让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入园与同伴分享等等。

1.2 物质环境。为了让物质环境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让幼儿时刻沉浸在健康的环境中,我们幼儿园在草坪中设立爱护花草的小牌子;在走廊的墙面上贴了关于遵守道德行为规范的名人名言;在区角中与幼儿一同制定区角规则以并图文并茂的形式粘贴于各个区角;在班级的自然角让幼儿认养园内的树木、花卉,督促他们定期给小树浇水、给花园锄草,关注它们的成长,让幼儿在具体的照顾与付出行动中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与习惯;创设“讲文明,懂礼貌”、“文明宝宝”的礼仪墙,将幼儿的礼仪行为以照片的形式再现出来,引导幼儿进行观看讲述,时刻提醒幼儿尽力做到一些简单的文明行为;积极鼓励和支持幼儿参与活动室小环境的布置,让幼儿在与“我是中国人”“好朋友”“妈妈我爱你”等主题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礼仪之道与做人之本;让孩子们在各班图书角或阅览室都能通过随时自由地翻阅、欣赏《孔融让梨》《狼来了》《白雪公主》等经典故事,学习谦让,辨别真、善、美。

2.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各种活动中

2.1 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渗透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注意从情感教育入手,渗透德育教育如:自由活动时幼儿互相挣抢玩具,我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得好的,及时表扬,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出面调解;盥洗时,我提醒幼儿要排队,不推也不挤,节约用水等;幼儿每日的午餐,我们教师要求他们做到:碗里干净、桌上干净、身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道德教育;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礼貌的交往,“老师好、小朋友好”成为彼此见面的第一句话。当幼儿有礼貌的和同伴交谈时,教师及时表扬,对出现幼儿争抢、打骂等现象时,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

2.2 渗透到集中活动中。

根据各年龄班德育的内容与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行为表现,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一些相关德育教育的集中教育活动。如有关德育内容的主题谈话、参观、讨论、情景表演、木偶戏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具体的实例,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和习惯。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例如:看图讲述《雪孩子》中,幼儿深深体会到了雪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在日常活动中也能以此为榜样,帮助同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儿歌《好孩子》朗朗上口的儿歌在孩子们中间也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平时不喜欢劳动的孩子在欣赏、学习这首儿歌后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平时的劳动之中。

2.3 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游戏活动中,这种方式不仅幼儿乐于接受,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游戏“找朋友”“文明我知道”等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在反复的游戏中,幼儿便习得了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而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相关的角色,在老师及同伴的带领下,也能运用简单的礼貌用语(请、你好、麻烦、对不起、没关系等)与同伴进行交往,进而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幼儿也能自然的注意自己的文明礼仪了。

2.4 渗透到实践活动中。

围绕节日主题,组织幼儿参加一些具有教育性、趣味性的德育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如“三八妇女节”时,我们请幼儿动手制作一份小礼物送给妈妈,并对妈妈说一句贴心的话有效地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九九重阳节”时,我们开展“我是爷爷奶奶的开心果”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精心制作礼物、准备节目,为社区的老人送去节日的问候,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扫地、擦桌子等),让幼儿学会如何尊敬老人;在感恩节时,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动,让孩子们为自己的亲人洗脚等,促进了幼儿的感恩情感;在助残日,组织幼儿进行“义卖”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献爱心。

3.家园合作,提升幼儿德育品质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在道德教育方面应携手家庭,形成德育合力。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教园地、微信等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德育方法,让家长们了解、掌握幼儿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建议并支持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尊老爱幼、乐于助人、遵守公共秩序、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大声喧哗等行为规范;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开展的“爱心家庭义卖活动”,将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关爱留守儿童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这些活动能够让幼儿园品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让孩子在幼儿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

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种互动中,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学习相关的文明礼仪行为,为幼儿创设具有良好品德教育的环境,使他们在这一环境中树立良好的品德,同时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总之,幼儿的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应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 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

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我们无时无刻不渴望被爱,同时我们也时时刻刻去爱别人。爱将伴随着我们每个人一生,如果从小忽视儿童的爱心教育,就有可能导致他们爱的缺失,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儿童爱心教育的作用可见一斑,鉴于此爱心教育对于儿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以下就本人的儿童教育经历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儿童感恩意识的激发是儿童爱心教育的基础。

    我们总抱怨孩子没爱心,其实孩子小,缺乏爱心,错不在孩子,主要是大人没有让孩子学会感激他人、关心他人。因此,应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爱心,教者要通过故事、儿歌、歌曲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孩子的认识;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来体会爱、表达爱。不仅要自爱,还要爱他人。

    二、日常教学活动是进行爱心教育主要阵地。

   (一)选好爱心教育教材。

    我们不仅可以直接运用课本上的文本,如:故事《孔融让梨》、歌曲《让座》、手工《爱心卡》等,还可以借助一些课外书上的故事、歌曲等。

   (二)让孩子在多种教育方法中体验爱。

     在日常生活中,游戏中,课堂上,采用各种方法,挖掘教材,渗透德育思想。笔者认为对儿童来说最有效的方法是行为练习法,强化孩子的友好行为。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重要的是让儿童不但懂得道理,而且会做、常做。

   (三)让孩子在创设教育环境中感知爱。

   《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如:在植物角种些植物;在室内饲养各种小动物。让孩子来照料、喂养它们,孩子在自己的亲身体会中体验到关爱小植物、小动物的快乐。事实证明这些做法对孩子爱心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与大自然做好朋友是爱心教育有利契机。

     利用多种机会让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教者给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的生长赋予感情,让孩子用心去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大自然交朋友。我看见新闻媒体对这方面的宣传较多,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儿童频道这方面的公益广告不少,我认为这对孩子的爱心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四、拓展教育范围有利于爱心教育的全面实现。

    在一年中,有许多节假日,我们可充分利用各个节日对儿童进行教育。如三八节、母亲节对孩子进行爱妈妈教育,教师可通过具体事例,使孩子进一步了解妈妈的辛劳、体验妈妈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激发孩子对妈妈的情感;重阳节时,教育孩子更加懂得尊敬老人、关心老人,并且体会到:关心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使孩子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

    五、目标一致,家校配合。

    对孩子来说,班主任、教师有时要经常换,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辈子不会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农民种地,需要学习、培训,庄稼才能长好,才有好收成;作为家长,更应该需要学习,才能教育好孩子。教育者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网络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对孩子实施爱心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在思想上形成共识,然后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做法。

   (一)让孩子学会接受爱。

     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最好的、最香的、最可口的,通通都得给他。遗憾的是,大家都没有想到,这样做,就等于是把一种全然错误的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给孩子,让他以为他能够为所欲为地呼风唤雨,长辈呢,就该事事让步,时时让路。新加坡作家尤今讲过自己做过的一件事,很值得大家学习:有一次,家里买了一只鸡,两只鸡腿闪着碎钻似的油光。稚龄的孩子,手中拿着叉子,仰着头,问道:“妈妈,谁吃鸡腿?”我(尤今)一面把鸡腿扯下来,一面应道:“上一回,是你和弟弟吃;这一回,轮到我与你爸爸吃。”说毕,便快乐地把肥嫩的鸡腿分别放到自己和枕边人的盘子里……

     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教育是颇具匠心,让孩子接受爱是孩子付出爱的第一步。

   (二)家长要为孩子做出“爱心”榜样。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父母首先要做榜样,经常想到别人。因为孩子学会有爱心,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有一个故事我印象很深,大意是说,有一对夫妻,赡养着一位老人,是孩子的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父母嫌脏,从不和老人一起吃饭,并准备了一个破木碗给老人用。后来老人去世了,父母把碗扔掉,孩子见了,马上拾起来,父母不理解,问孩子这是干什么?孩子说留起来,准备父母年老了用。父母顿时瞠目结舌。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体会。可见“榜样”的力量多么巨大。

   (三)教会孩子爱就要说出来。

    在家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爸妈下班回家,给爸妈拿拖鞋;和爸妈拥抱;给爸妈倒水、捶背或讲故事、唱歌等。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关心父母,既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外出活动时,如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时家长可对孩子说:“你看,奶奶年龄这么大,站着多辛苦,多累,给奶奶让个座吧”。当孩子表现出关心、呵护、帮助他人等爱心行为时,父母应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进行心理上的强化。

   (四)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教育上要保持一致。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