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分享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分享总结范文1
一般来说,学员在刚接触培训时,为了开阔视野,听讲授式的公开课是很有效的。但一旦学员结合讲师的内容,开始思考时,就会面对大师的观点,和自己问题之间的距离了。于是就想上内训。内训是针对学员问题的,所以一般来说不能讲授,讲师如果经常举宝洁公司怎么怎样、可口可乐如何如何,学员会怎么想?那关我们什么事?我们是个小公司!讲师要针对学员的问题,说他的那个问题,有几种思路,也就是要引导,那如何来引导呢?下面是引导式授课的框架,引导、研讨、分享、总结、关联。
讲师先要引导一下
每个课程单元,讲师最好不要直接进入课程讲授阶段和互动阶段,因为此时学员的思路可能在别的地方,可能在评价讲师、可能在观察别的学员、可能在想昨天的事、可能在抱怨培训耽误了工作、也可能在回味上个单元的内容。学员可能还没有做好思考问题的准备,更没有做好接受讲师观点的准备。所以此时讲师可以用问题引导、故事引导、案例引导等,总之是一个可以激发学员思考的东西,让学员思考。把学员带到学习的气氛中来。你引导的方式,太简单了不行,学员没有思考的兴趣,太复杂了也不行,学员会产生畏难情绪,没有争议也不行,结论确定了,还研讨什么?怎么能有思维碰撞呢?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引导,总之要激发学员思考。
讲师的引导可能花了三五分钟,这时已经引发了学员的兴趣,和对问题的思考,这时,讲师要把问题抛给学员,让大家来研讨。例如:刚才我们说了企业的目标是利润,你在企业工作也是为了个人利益,也就是说,公司的目标好象和员工个人目标,是不同的,那其中好象是有矛盾的。你拿钱多了,公司的利润就少了,公司利润多了,你的钱就少了。那你们怎么看待公司目标和你个人目标的关系呢?你到公司工作是为什么?为公司还是为自己?给大家时间来研讨。
这时的研讨,可以让学员之间的观点碰撞,有人认为老板要以员工为本,首先满足员工的需求,然后员工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有人认为,先要干出成绩来,完成公司的目标,得到老板的重视,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还有人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更有人提出要学习雷峰式地为公司奉献,公司自然会考虑个人目标等结论。
讲师此刻关注不同学员的观点,促进大家交流,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直到小组有了一个或两三个经过大家研讨的,大家一致认同的观点。
这个过程是研讨。
学员已经有结果了,讲师可以请学员来分享,可以请一个小组分享,其余补充,也可以请大家轮流分享。可以把结果写在大白纸上,也可以起立口头分享。可以讲师指定发言人和小组,也可以看学员的意图随意分享。具体采用什么方式要看内容深浅和关联程度而定。如果内容很浅,一个小组口头分享就可以了。如果比较复杂,就需要多小组分享。如果大家有很多话说,那每组分享也是可以的,如果每个小组的观点基本一致,那就要限制分享的组数。
学员在分享时,讲师在不断地思考,总结,提炼,反思,关注其它学员的反应,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在学员分享完,进行总结,和学员一起得出一个结论,而这个结论就是授课的目的。
这个过程是分享。
最考验讲师功力的时刻出现了。那就是在学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以后,讲师要进行总结,以前都是“挖坑”的动作,现在学员已经走到坑边了,但各自的观点不一致,讲师此时要把学员的观点进行总结。站在不同的角度总结,总结成几个模式等,引导到一个结论上来,这个结论是学员和你一起达成的,当然也是你课前就“策划”好的。也就是我以前文章说到的三点式的总结,讲师要不比学员分析的深一点、要不比他们宽一点、实在不行就重复学员的话,说的有趣一点。总结很关键,它是整个课程的精华。它是讲师功力的综合体现。它是检验专业讲师与初级讲师的重要标志。没有总结的互动,那是浪费学员的时间,那是伪互动,你不妨问一下这样的讲师:老师,你的观点是什么?我们想知道。
表面上看来,结论是讲师课堂上总结的,实际上,讲师在备课时,就已经充分考虑到学员在研讨阶段,会有什么问题,学员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怎么才能知道学员会有什么问题呢?这就要求,讲师有过相关工作的经验,了解学员现在的问题,对于学员研讨的问题,讲师进行过深入地思考,讲师有自己的观点。
所以引导式授课,要求讲师除了高超的授课技巧以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放出去,收不回来,就麻烦了。讲师到此已经总结完了。这个单元就结束了吗?还不够,结论有了,在学员的日常工作中怎么样呢?接着要进入下一单元,关联。
所谓关联是解决结论的使用性问题。讲师此时要把结论和学员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关联,深入到学员的工作中去。关联可以是研讨如何来应用,也可以是角色扮演如何来应用,具体要用什么方式关联,要看课程内容而定。总之,学员来听课时是带着问题来的,离开时,是带着结论和工作的关联离开的,他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时就方便了很多,培训的效果就达成了。
以上就是引导式授课的五个步骤,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引导学员学习。在授课过程中,讲师要时刻关注学员的感受,确定这些环节是拆开来使用,还是全部使用。一个大单元结束了,下一个引导的单元又开始了,于是课程在八卦掌中继续,学员在无形中学习。
课程分享总结范文2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131-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凸显。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使各行业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主要的实现途径,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于职业能力与素质属于特殊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需要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进行亲身体验,通过对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和整合的过程。①职业角色体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现今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课大多以被动的知识传播为主,较少职业体验和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向灌输的多,学生主动学习的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也较少。面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现状,应该探究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适合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开展,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方案最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二、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价值
体验式教学源自于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kolb),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体验学习圈模型”: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种保持与真实环境互动的学习圈为现在体验式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②杨四耕认为,体验教学实际上是“为了体验”、“在体验中”、“通过体验”的教学。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验式教学切合就业指导课程的要求③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从理论上说,体验式就业指导
教学是符合就业指导课程要求的。从实践中看,体验式教学重视实践和实效,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养成。
2.体验式教学符合就业指导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素质教育类核心课程。它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实务、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与交流。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应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能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发展意识,树立科学就业观;能提升学生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加快角色转变,使他们能提早做出职业定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体验式教学更好地体现开放性,促进师生交流
体验式就业指导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体验、分享,并在体验中获得新知。在体验式就业指导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参与和体验者、活动之后体验的分享者。教师则是教学活动设计者与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参与活动时的辅导者、活动后分享讨论的引导者、对学生分享内容的回馈者、教学内容的总结者。在整个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主要角色及“演员”,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引导者及“导演”,把握好课堂的节奏,理顺内容体系,能让教学效果得到大大提升。开放式的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模式,可以营造出真诚、温暖的团体氛围,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三、体验式就业指导教学的实施步骤
1.情境引导
情境引导是体验式就业指导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面教学展开的基础。它的成功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在本环节,教师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提问题、看视频等方式将学生引入到情境当中。
2.参与体验
在参与体验环节中,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共同完成活动。如以班为单位,以5~8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组起组名、设计本组LOGO、定组规,以团队方式进行管理,激励小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到活动当中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完成教师预先设计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得以激发。
3.讨论分享
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之后,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自由讨论时间,让他们对活动的感悟与思考充分地表达出来。小组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从分享的角度,将小组的活动成果、讨论成果在班级进行展示,教师也可以就教学的疑点、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探讨与思考,帮助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4.总结评价与实践运用
通过讨论分享环节后,学生的思想易呈现多样化、发散化的特点。这时,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评价,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讲解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整合“体验”,让知识得到系统的建构。当然,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适当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兼职、实习或其它社会实践,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在生活、实践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同时获得知识和能力。
四、体验式就业指导教学设计――以模拟面试内容模块为例
以广东金融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面试礼仪与策略模块内容为例,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模块四:面试礼仪与策略,课时:2学时。
学习目标:了解面试前后及面试过程中应做好的相关准备;理解面试的基本礼仪要求。
教学重点:面试问题归类与职场形象塑造。
教学难点:求职面试的应对策略。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模拟面试、小组讨论、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观看经典面试录像,并提问:视频中蕴含着哪些面试礼仪信息?面试前应做哪些准备?
[参与体验]
环节一:小组角色扮演
在观看面试视频基础上以班为单位,并确定一个应聘岗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面试官和应聘者。通过不同的角度来体验面试过程。
环节二:课堂模拟面试
现场模拟面试。分别请5位学生担任面试官,5名学生上台做团队应聘的模拟面试,示范包括从敲门到入座应答一系列过程中的仪表、姿态等礼仪。
[讨论分享]
学生讨论、学生自评、学生分享面试体会及观摩面试体会
[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帮助学生了解面试基本问题的设置/掌握常见问题的回答方法/掌握面试礼仪/了解面试用语、回答技巧,等等。
[课后实践]
小组作业:制作一份面试评分表。
实践证明,体验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类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体验式就业指导教学赋予了就业指导课程以活力。但在具体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以下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上,要注重其有效性;在体验和讨论分享过程,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给予学生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体验式教学具有偶发性、不确定、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对授课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需要教师用理性和智慧来应对,并学会在实践中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谢珊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2007,(03).
[2]白雪杰.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05).
[3]乐晓蓉.高校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课程分享总结范文3
4月3日下午2:30,学院通过腾讯会议召开线上教学经验分享交流工作会议。来自各系教学负责人、教研室主任、辅导员代表、各课程组组长、各系学生代表,教学管理办公室以及研究与发展中心相关人员共 62 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樊春妍主持。
一、教学相长,共同提升线上教学质量
在会上,来自大学城分部的王莉莎老师作为主任代表,从前期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督导的建议和在线教学感悟4个方面对在线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分享。课程组组长代表蔡京春老师指出在线教学对老师来说是一种动力,并分享了在平台选择、提前熟悉设备、有效利用课堂回放和主动去适应在线教学等经验。教师代表吴晓青提到自信是网上教学的重要保障,并建议要重视PPT 设计、问题互动、语速语调并通过接地气的开场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辅导员代表兰媛媛谈到了线上教学的优势并对教学平台、出勤统计等方面提出了工作建议。学生代表洪智聪分享了授课教师如何克服没有纸字版课本,创新教学方式,并通过花名册点名提问,随机提问,评论区抢答等提问方式保证了教学质量,让同学们保持着“学习一直在路上”的状态。
二、深入一线,了解线上教学实际情况
为有针对性地为全体师生提供服务,保证在线教学的质量,学院组织全院师生通过线上教学心得交流和线上调查问卷来了解近2周在线教学的真实情况。截至3月27日,学院共收到有效问卷5157份,其中教师203份,学生4954份,调查内容涉及到在线平台使用熟悉程度、在线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方式、教学改进建议等方面。同时学院自3月23日线上开课以来, 成立了线上教学巡查小组、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教学信息员对教学质量进行把关,樊春妍对日常巡查、信息员反馈和问卷调查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通报。李永重点就出勤率统计和课程监督等工作进行了补充说明。
三、总结归纳,明确线上教学工作重点
课程分享总结范文4
将心理剧这一心理治疗技术应用到《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能在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熟悉人际互动中各种心理现象及人际关系品质的影响因素,提高人际互动的技巧,具备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
1心理剧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1课时安排
《人际关系心理学》总课时18学时,6课时用于心理剧的教学,占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其中2课时用于讲授理论内容,包括心理剧的基础知识、相应主题的解析;4个课时用于心理剧的演出和分享。心理剧的创作和彩排作为作业在课下完成,时间为三周。
1.2主题设置
《人际关系心理学》共有八个专题,以其中的两个专题——人际冲突、爱情作为心理剧的主题。对于这两个主题,学生们都非常熟悉,而且素材很多,创作空间非常大。
1.3人员安排
选修《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生很多,每个班都近60人,8~10个人一组,共分6组。
1.4剧本编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自行创作剧本,由教师负责审定。剧本要求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突出主题,具有启发性。剧本内容不要太长,控制在20分钟左右的表演时间。
1.5剧情表演
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本组创作的剧本,演员安排由学生自行决定。一个组表演时,班级的其他同学作为观众参与。
1.6分享讨论
每次演出结束后,教师组织所有的成员相互交流、参与讨论,鼓励成员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和领悟。
2心理剧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积极作用
2.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心理剧的创作与演出,学生都是主体,这种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
另外,心理剧相对传统教学,具有很深的情境性,是一种“再现的真实情境”,置身其中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2.2加深学生的体验感受
从心理学上来讲,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无论是参与演出的学生,还是作为观众的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能有所启发有所体验。
2.3突出同伴教育和共同成长
心理剧创作、演出和分享的过程就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会相互交流,相互感染,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2.4修复心理创伤,提升心理品质
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表演者既可以体验角色的愉悦情绪,又可以将内心的不满和积压的情绪通过所扮演的角色表露出来,将平时郁积在心头的消极情绪、难以表达的想法宣泄出来,还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能够冲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看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充当观众角色的过程中,虽然不直接参加表演,但他们也是剧情的参与者,也能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2.5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剧让学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验他人,可以改善个体以自我为中心的僵化的人际关系,为理解自己和他人提供了可能。这样一来,通过心理剧的表演可以改变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形成新的人际关系理念,使用新的人际关系策略。
3心理剧在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应用中的思考
第一,心理剧引入课堂是对教师专业知识及教学能力的考验,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素质。具体来说:
①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及指导心理剧的能力。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经验,熟悉心理剧的理论及操作流程。
②教师需要具备组织调控能力。心理剧引入课程是对教师组织调控能力的考验。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需要在学生表演前进行统筹安排,把上课的同学分成合理的小组,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精心准备,以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心理剧主题的选择要恰当。一般来说,主题的选择要做到以下三点:
①主题的选择要服务与服从于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心理剧不是游戏,也不是单纯的表演,心理剧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②主题的选择要考虑到剧本创作的可能性。最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利于学生理解、容易创作的剧本。
③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主题,不能只是简单提供主题,需要详解主题,对主题包含的内容,涉及的问题予以讲解,便于学生创作,同时确保学生创作时不会偏离主题。
第三,心理剧分组时要考虑小组成员的特点。选修《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在分组时要避免单一专业,同时要考虑性别比率的问题。为了确保小组能有效自觉运作,需要选派一名能力强的组长,否则这个组就没办法开展任务。
第四,心理剧一定要注重分享总结环节。如果心理剧没有分享总结环节,那么就会沦为普通的小品表演,参与者的收获就不会太多,所以说心理剧的分享总结环节必不可少。而且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分享,不仅包括演出者,还应该包括观众和教师自身。在分享环节,教师要认真倾听,适时引导,及时总结。
综上所述,心理剧在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中有较好的应用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课程的互动性,加深学生的体验性,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深化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涛.心理剧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练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作者简介:金丹(1982-),女,汉族,安徽桐城人,应用心理学硕士,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基础部心理教研室助教,广东广州510830
课程分享总结范文5
一、教科室审议的实录
(一)审议的背景
“去购物”是我园大班开发的新主题,在执教教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确定了主题关键经验之后,接下来就是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明确主题实施的方向。周末,教师通过“主题的一封信”请家长和幼儿进行一次真实、独立的购物,并用照片和文字的形式制作调查表,呈现购物过程中的行为、发现和问题。
(二)审议内容的确定
主题调查表为亲子调查,内容广且散,呈现出幼儿不同兴趣点和家长的不同价值取向。教师分析调查表后,发现幼儿购物地点有超市、商场、面包店等;问题也很多样,如付款方式、钱、商品信息等。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信息,教师不知如何处理才能充分发挥主题调查表的作用和价值。该问题在班级和年级组都未得到解决,于是被提交到了教科室,教科室对该问题进行了价值判断:
1.“主题调查表的有效利用”是很多主题实施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该问题也是很多教师的困惑,它是一个共性问题。
2.“主题调查表的有效利用”对主题实施有重要影响,决定着主题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审议内容的聚焦
教科室与班级教师共同深入剖析该问题,将问题梳理为三个层面:
1.如何利用主题调查表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
2.如何利用主题调查表促进幼儿同伴间的学习,拓展经验。
3.如何利用主题调查表确定主题发展方向。
教科室将三个问题让参与审议的人员了解,并鼓励包括班级教师在内的人员查阅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教科室审议现场片段
参与本次课程审议的成员包括:实施该主题的两位班级教师1和2,教科室主持人及骨干教师A、B、C、D、E、F。参与审议的人员用资料和理论表达、解释自己的观点,同时聆听不同观点后吸纳有用的信息,重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如:
教科室主持人:首先要明确幼儿分享主题调查表的目的是什么。
班级教师1:一方面是让幼儿分享观点,拓展经验,通过分享激发他们对主题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分享,教师能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关注点,决定主题的走向。
教师A:分享首先要满足孩子表达的欲望,他们真实购物了,肯定有想法和感受要和同伴说一说,教师要让孩子充分表达。
班级教师1:嗯,我也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去购物的地点都不一样,关注的点也不同,我怕在过程中只有“表达”,没有“倾听”了。
教师B:这确实是个问题,如果孩子去的是不同的购物地点,他们的表达就没有办法让其他孩子产生共鸣;如果每个孩子都交流,花费时间太长,分享的价值和效率就大打折扣。
教师C:我认为,可以将孩子的调查表按照购物地点进行分类,这样就对孩子进行了分组,去相同地方购物的孩子还是会有类似经验的。
班级教师2:先按照类别分组,再进行小组分享,这是一个好办法。
教科室主持人:小组分享局限于小组内经验的交流,这样是否充分发挥了主题调查表对于同伴学习的作用呢?
教师F:我觉得小组之间也是需要分享的。大班的孩子具有一定的总结能力,可以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如果孩子需要可以提供记录工具。
教师D:我认为还是需要给每小组一个方向,不能漫无目的地交流,如购物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教科室主持人:孩子们去的购物地点不一样,那有没有什么是相同的呢?
班级教师2:其实孩子不管购买什么,基本流程是一致的,先寻找要买的东西,然后付钱、找钱,最后将东西带走。购物过程中注意事项也应有类似的地方。
教师E:如果购买商品不同,注意事项也有侧重点,这份调查表就关注了商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教师G:我们可能还要关注分享调查表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这其中包括孩子的问题和兴趣。所以我觉得可以从问题入手,寻找物品、付钱等环节中,孩子们认为哪个环节是最困难的,困难是什么。
教师F:我同意G老师的意见,这样的思路比较清楚。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作为线索开展主题,顺应孩子的经验发展。
班级教师1:通过分享调查表,收集整理信息,进入主题。分享调查表也不是漫谈,是需要有一个线索,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表达欲望,也让教师了解了孩子的经验和问题。
(五)回归课程实践,验证审议内容,进一步优化方案
教师们最终协商出一个分享主题调查表相对适宜的方案:将幼儿按购物地点进行分小组分享调查表,并给予每个小组记录下自己问题的机会。在集体交流时,从幼儿的问题入手,如孩子们认为“购物的哪个环节最有困难、困难是什么”。班级教师落实方案,验证方案的适宜性,教科室再组织进行现场审议,根据现场的效果分析,再次调整和优化方案。
(六)总结经验,以简讯形式进行全园推广
教科室总结审议及实践现场中的相关经验,同时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提升经验,并整理成册,以简讯的方式在全园进行推广,为教师提供借鉴。
二、教科室在课程审议中的作用
(一)参与课程实践,抽取真实问题
课程审议与课程实践紧密相连,因此教科室应全程参与到全园的课程实践中,不仅仅是作为指导者,提供实践方面的建议。也是观察者,通过观察更好地把握各年级组活动的价值,更好地平衡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同时更加理解班级教师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的困惑以及存在的真实问题。
(二)倾听教师想法,进行价值判断
倾听教师的想法,了解教师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确定问题是否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确定问题的研究是否能推动课程研究的发展,确定该问题是否教师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该问题的难度是否需要教科室团队的审议才能解决。
(三)聚焦具体问题,鼓励教师学习和思考
在审议前给予教师思考的时间,鼓励教师围绕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充实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学习促进审议的成效。同时激励教师在审议过程中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相互吸收有益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四)来源于实践,回归到实践
课程审议的问题从课程实践中来,通过课程审议协商出适宜的行动方法之后,教科室一定要组织班级教师回到实践中进行验证,再通过教科室的力量进行现场验证,进而调整和优化方法。
三、推动课程研究的策略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每位教师都拥有自己的日常经验和观点,课程审议中,她们之间经验和价值差异会让对话变得困难,教科室只有坚持平等对话的原则,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才能让审议成为一个积极有效的平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可以更仔细和清晰地表述观点的机会,并相互交流和吸收经验,促成观点的重建和优化。
(二)创造以审议带动学习的机会
课程审议的问题一定要能引发教师的思考,并鼓励教师发现学习的内容,提供机会让教师有目的地学习,让学习和审议形成良性循环,提升课程审议质量的同时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审议,教师也更好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带动课程审议的有效开展。
课程分享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拓展训练;组织管理;评价体系;模式构建
体育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课程教学方式,将健康教育与生存技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于以体验学习循环为基础,通过参与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游戏和挑战高难度的户外体验项目,透过分享讨论,把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和生存技巧等在活动之中融会贯通,令每一位学生亲身体验,从体验中得到学习,在分享感受和观察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由体验得出的结论。
一、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体育领域分为体育教学、课余体育和运动竞赛。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中必须构建与体育课相结合的模式。本文在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抽取学生225名,发放问卷225份,收回223份,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度为98.7%,教师问卷发放8份,收回8份,有效度为100%。通过认知性问卷调查,得出相关数据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倾向于选修课,教师更倾向于以俱乐部或选修课的方式开展。
1.与体育课相结合的模式
将拓展训练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一般采用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体育与技能的传递都是单向的,学生、教师的主次地位颠倒,不符合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而拓展训练以活动为途径、以学员为中心,为学员创造难忘的学习体验;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本身;同时使学员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激励中加速所学知识的有效转换,并能联系生活与工作实际;以学习为目的,提供挑战和高峰体验;拓展训练课程始终遵循“理论一应用一活动一反思一迁移一提升一理论”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寓教于乐,融挑战性、教育性、职业实用性为一体。
2.以必修课的形式引入体育拓展训练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对于选择必修课方式,学生占15%,教师占12%,倾向度不高。
3.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入体育教学
由表1可以看出学生倾向于选修课的占30%,因此,一些对体能要求不高的训练项目可以选择此方式。
4.与课余体育相结合的模式
从问卷可以看出学生对以这种方式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占总人数的29.1%。
5.以拓展训练比赛的方式进入模式
有57人选择了以拓展训练比赛活动的方式,占25.9%,也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拓展训练的组织、管理模式
拓展训练引入高职院校体育课还处在尝试阶段。学生体育拓展训练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其开展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从学生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可以作为选修课,也可以引入必修课,还可以以课外体育俱乐部和比赛的模式进行。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可以先考虑将体育拓展训练作为选修课进行试点教学,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进行全院推广,作为一门必修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种体验式的教学中受益。此外,根据学院具体的设施和师资力量和学生的爱好,还可以组建校内的拓展训练俱乐部,可以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
1.组织、管理模式
拓展训练是一个以体能作为基础,综合性很强、特殊的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
(1)采用目标式管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发令,学生响应”的指令式管理,而拓展训练用个人与团队的目标来指导训练的进行,它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更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迁移、提升。因此,我们在高职院校中采用拓展训练这种目标式管理,有利于加速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将课程设计成两种课型进行实施。按照体验式学习流程:体验、分享、提升、迁移四个阶段来学习,先实践,后理论,讨论及总结相结合。
《拓展训练》课程课型设计分两种形式:理论知识课设计、实践课设计。成绩考核由两种课型按一定比例组成。
实践课是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由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五个环节组成,五个环节如下: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循环往复)
体验:此乃过程的开端。学生投入一项活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
分享:有了体验以后,很重要的就是参加者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同学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
交流:分享个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循环的关键部分则是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参加者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
整合:按逻辑的程序,下一步是要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结论。
应用:最后一步是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有了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了,因此参加者可以不断进步。
2.安全管理体系
拓展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拓展训练中必须从场地器材、课程设计、项目管理、评价体系、师资力量、应急预案和安全保险等方面的建立安全体系作为开展拓展训练的保障。
(1)准备阶段(安全排查)。主要包括器材检查和安装、场地的布置、见习生的安排及安全事项的提醒。
(2)实施阶段(安全防范)。项目设计的安全性、安全知识讲解、安全操作规范、安全意识察觉、实施过程中严格监督和管理等。
(3)总结阶段:场地器材的维护、保养等。体育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开展必须将安全作为第一项重要责任,要求时刻保持警觉,以专业的手段保证每一个细节的绝对安全可靠,所有拓展训练项目都要经过精心地设计与试验,从各个方面来杜绝安全隐患,保证拓展训练的顺利进行。在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训练,只要组织合理,严格按要求操作,利用体育课中的安全保护措施和保护器材,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一定能使项目顺利开展下去。
三、教学内容、方法模式
1.理论知识课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拓展训练相关的理论知识,它的历史背景,现今的趋势等等。
教学条件:具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示范、讨论等方式。
2.实践课设计
教学内容:结合校内拓展训练器材、体育场地器材和校园环境等,体验拓展训练。也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校园定向运动相结合,使专业知识技能与体育实践活动融会贯通,达到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条件:要求有合适拓展训练的场地器材和校园环境。
教学组织: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即各个小组成为几个“小团体”,每个小团体内设队长一名,其余都称之为队员。
教学方式:“小团体”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广泛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练习和巩固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合作与协同,促进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在“小团体”教学中,学生除了直接与教师发生联系外,团队之间、学生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互帮、互练、互学、互相评价,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因为采用“分组轮换”的练习方法,各队的小队长不但要负责本队的队员练习,还要和其他小队保持协作。因此,通过“小团体”教学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练习密度、提高了动作水平,还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职院校体育拓展训练课可采取小班化教学,将班分成以14~16人为一组的小队,每次教学课可安排团队构建、团队竞争和小队活动等项目,并尽量统一着装。课程结构一般有气氛营造、布置项目任务、设计计划、完成任务、反思、教师引导等几个阶段。
四、评价管理体系
1.评价管理内容
拓展训练的主要结果不是体能,而是精神层面的收获。开设拓展训练课只是以体能活动为导引培养学生素质的一种模式,不像其他课程一样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它强调学生通过训练发生观念和素质变化,而不是通过具体的成绩衡定优劣。
2.评价管理方式
评价将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该评价方式以团队捆绑式学习为依托,设置训练的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课堂、课后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在学生个人身体素质考核中,大胆采用学习进步考核法,使全班不同体能、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基本处于同一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评价办法
拓展训练课程考核从学习效果和过程进行评价与考核,理论考核以提交每次活动的总结为主进行评定,占20%。课堂教学实践与综合教学实践以过程考核为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组织纪律性,二是团队协作,三是技术操作,完成所需的时间等。还包括团队中是否主动关心队友,主动沟通与协作,对待活动的态度与参与程度,技术操作的质量与规范性,完成技术的情况等。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实践总结等,由教师对每位学生给予成绩评定,占80%。通过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综合评价。
高职院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教学组织、管理、评价体系与之配套。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组织管理、评价思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发展学生身体综合素质与技能的融合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拓展相融合的互助式发展。针对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对学生的拓展训练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这些评价措施不仅有助于将全新的教学理念、内容和形式落实到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中,还给现行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带来新的思路,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技能与身心健康有效、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长权,高林,李笋南.论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3).
[2] 牟宏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整合模式初探[J].成
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3] 王振兴.关于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4,(5).
[4] 夏文,沐炜,罗兵,丁俊武.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自我概
念影响的实验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
(1).
[5] 孙磊.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评价体系
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