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艺术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艺术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1

关键词:公共艺术;人文性;地域性;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和谐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公共艺术所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一切具有公共性,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形式都能被称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只有与城市的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协调一致才是最适宜的,从大环境和系统的角度认识公共艺术景观是很有必要的。

淄博市文化中心处于淄博新城区核心区,核心区由四部分组成,从北至南分别为行政办公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和体育中心。贯穿南北的“金带、蓝带、绿带”将4个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是整个新城核心区的建设联系纽带,同时也是市民公共生活的纽带。文化中心西侧为三组建筑共同组成的城市文化论坛,中部为与政府形象呼应的中央景观轴线,东部是休闲公园和大剧院。这三部分功能分区明确,与自然和城市公共空间有机融为一体,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休闲舞台。

一、公共景观艺术设计的人文性

淄博市文化中心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为淄博市提供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文化生活平台。

公众参与的程度是艺术的公共性的重要方面,建筑、设计、雕塑、壁画等是具有大众性的艺术,他们直接向公众展开,不论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它们都与公众构成一个共同的公共空间。在艺术的公共领域,作为公共景观的设计艺术应该面对公众的反应,它是大众的、通俗的,这样正好映证了格林伯格的说法:“任何古典的艺术都是通俗艺术。”

在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无不注重城市文化景观艺术的环境建设,它能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当我们看到巴黎、汉堡、纽约的美景,都无不为它那既有传统文脉又有现代美感的市容所感动。其中城市公共景观艺术创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所达到的高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国际上,户外大型公共艺术通常称为景观艺术,像大地艺术、纪念性大型构筑等,许多优秀的景观公共艺术作品也成为该地区或者国家的标志之一。

现今,一些地方的城市广场、公园由于设计中忽视景观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导致许多“尺度巨大,夏无遮荫之地,冬无御寒之所,无人问津”的废空间产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要使这样的现象不再发生,就必须强调设计结合人的行为需要,充分运用多种人性化设计手段来塑造多样化的环境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最终有效激活环境空间的诸多功能,形成富有情趣和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在我们的周边都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如何使之更愉快、舒适、有意义、是我们的艺术应该扮演好的角色和任务。

淄博市文化中心满足城市文化交流和展示的需要,为淄博市建立了一个城市级的文化交流场所展示平台,促进和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注重文化和内涵,为市民提供雅俗共赏的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体现文化内涵和参与性,融入其他功能以增加文化中心的持续活力,结合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景观要求,合理确定建筑布局,处理好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功能相近或有使用关联的建筑可以灵活组合。建筑造型独特新颖,建筑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标准适当超前,整体协调。

在设计中我们分析了景观四个特征,开放与公共、连接与沟通、台上与台下、简洁与硬朗,平台上简洁大气,平台下通透生态。项目定位为营造简洁、大气、通透、生态的城市客厅。我们把整个园区内统一考虑,全盘布局,将水、绿、人、气自然的沟通形成整体。从园林景观规划的角度,我们认为建筑不应简单直白的与环境和人对话,我们更愿意通过绿化的软化和过度,将建筑周边形成掩映、变化丰富的空间,最终使建筑最美的一面展现在游人面前。金带体现的是连接与汇聚而不是割裂。除了要将自然引入建筑空间外,文化同样应从建筑空间延伸到自然中。

二、公共景观艺术设计的地域性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公共景观艺术也发展迅猛。面对现代城市发展中“千城一面”的尴尬局势,再来谈及公共景观艺术的地域性关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城市公共景观艺术设计之中,只有做到充分的地域特性关怀,才能让作品保持并彰显不同城市所独有的文化韵味,同时也才能让作品本身散发出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

不同的城市在不同地域发展出不同的地域性。所谓地域性,是指由某一特定区域不同的地形地貌、民族种属、文化习俗、历史沿革等因素经过长时间的统一定性而形成的认识事物的独特视觉及心理感受。地域性内涵丰富,主要包含地域独特的历史地理、物种及由此衍生的地域独特文化。所谓地域性关怀,就是对地域性特征的充分尊重和适应。在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和实施活动中,只有尊重并顺应这个城市的地域特性,才能创造出适合当地大众需要的公共景观,才能让公共景观艺术作品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生活,并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载体。

像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例如巴黎和纽约一样,淄博将会有许多好建筑,并且有自己的地标。淄博市文化中心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美好的远景和许多期许。如此大规模的综合项目将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深层次的变革。不同的地标代表淄博的历史和其独特性,由多个区域及其基于古典文化元素的特别设计的建筑组合而成。

因此,地域性不仅能体现不同城市的风格特征,也是体现不同城市独特文化面貌的重要因素。地域性关怀重在对广大群众心理需求的关怀,城市公共景观是城市社会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公共景观艺术的创作中,只有注重对作品存在环境的调研,注重公众的参与与沟通,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充满地域特色的公共景观作品

三、公共艺术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在公共艺术领域,开放性使公共艺术景观涉及到全民的生态意识,涉及城市用地、水资源绿化等众多环境,涉及人们的生产消费观念,涉及到历史遗产保护等问题,因此,公共艺术景观体现的生态、人文意识使得很多艺术家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着绿色生态和人文的和谐。

淄博市文化中心与核心区中轴线金带及绿带休闲公园相结合,提供一个全新的体验。这里新鲜的空气和生态的绿洲,为淄博居民提供最好的日常户外活动场所。结合剧院音乐厅的大型公共活动在夜晚和周末呈现出夺人的效果,成为淄博文化娱乐的核心。

(一)绿色生态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实施,绝不应脱离对城市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思考。如果没有适合人类生存很愉悦生命精神的环境,而仅是纯粹的艺术物件,或者以破坏和失去前者为代价,那么艺术的魅力及其内在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细心地将公共艺术创作设计,融入到其地区的生态及景观维护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人文遗产

优秀的公共艺术景观与本地域的人文规划设计是分不开的,它建立在城市规划、自然形态及人文基础之上,并对自然和人性深度关怀。公共艺术不仅是装点城市中心区域及广场,而是使其在城市分区规划中融入,成为不同形态社区文化和居民生活场景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变迁,给我们留下很多非常珍贵的人文遗产,这些都是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资源。

四、结语

在进行本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中,我们正在呼唤着公共艺术时代的到来,这首先需要大众的自身意识和行动。应该说,在当今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不能仅停留在某种宏大的纪念性、歌颂和宣传的模式中,而应该使公共艺术与景观的设计,更多地深入到市民百姓的社区生活空间中去,并以亲和、自然、愉悦的伴侣的姿态公众对话,引发互动的审美效应。城市的发展意味着人与自然的梳理,人的生存与环境、生态、紫园的冲突。城市是文明的象征,人与环境的关系在根本上也反映着人与文明的关系。

“伟大的艺术家从来不是迎合观众,二是征服观众。”这句话可以用来评价美术史上的历代大师,但公共空间面对的并不是主动接受艺术的观众,而是任何可以进入特定场所的普通市民,他们的意见足以毁掉任何和他们的趣味相违背的东西。

现代的公共艺术景观范围更为宽广,是一个更为开放和自由的空间,甚至整个大地都能成为其展示的舞台,也体现在景观规划师、城市建筑学和艺术家之间的融合。公共艺术景观与大自然城市、建筑密切联系在一起,它融于和属于整个城市,因此设计师有责任通过自己的设计将公共艺术景观融入城市,改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2003.8.

[2]鲍诗度等著.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3]翁剑青.公共艺术与公共精神.2002

[4]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4.3.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2

关键字: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融合;地域文化

1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文化、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视觉艺术形象,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其设计既应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数字媒体打破传统的单项公共艺术交流模式,使观者不自觉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之形成互动。数字媒体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活跃于公共服务领域。在英国,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约占GDP的7.9%,是第一大产业;在日本,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网络游戏等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产业。国内数字媒体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近几年,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较为普遍。数字媒体具有公共性和人情味,不仅传播符号多样,而且反馈灵敏、调整迅速,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2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的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与影视广告、三维动画、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音乐等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凸显公共性

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设计,以视频艺术、音频艺术、编码艺术、交互艺术、网络艺术等手段为基础,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动态艺术表现形态,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内涵。在城市广场公共艺术设计中,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传播方式有利于广场氛围的营造,趋向大众化,具有亲和力,增强了公共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凸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质。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CrownFountain)就是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完美融合的典型实例。设计者将媒体艺术巧妙融入公共艺术,将喷泉的背景设置为多媒体屏幕。由电脑控制的多媒体显示屏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笑脸,以此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隔一段时间,多媒体屏幕上从市民的口中会喷出水柱,为观众带来一阵阵惊喜,加强了媒体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凸显了公共性。

2.2增强互动性

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众营造出网上虚拟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性增强。为纪念遇难同胞而建的“国家公祭网”就是很好的例子。网友可通过网络媒体为遇难同胞点蜡烛、献花,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国家公祭网”设计色调以血红、黑色和白色为主,凸显了“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的主题。目前,该网推出了中英日三种文字版本。中文版主要分为公祭资讯、海外公祭、在线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识和网上史料馆等七大板块。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为在线公祭、公祭资讯、公祭知识、论坛互动等四大板块。媒体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高科技的设计平台,也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2.3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多媒体公共艺术作为动态艺术表现形式,通常以动态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通过动态媒体艺术手段,融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与现代城市的气质于一体,可以彰显城市个性,营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在部分欧美国家,公共艺术已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不仅形象地记载了城市的历史,而且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策划者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方式将各个国家的国旗以超大电子屏动态传播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3南京公共艺术设计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远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清()文化与民国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为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而目前真正能够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且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艺术设计很少。南京公共艺术的设计大多没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融合,形式单一,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共艺术设计要想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

3.1数字媒体在南京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数字媒体技术以“智能化”为主要特色,结合平面媒体、网络交互、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大量采用了数字媒体技术,让南京在交通疏导、安全保障、休闲购物、旅游住宿、文化及运动场馆建设等公共空间的现代化设计方面均展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而给各国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南京多数公交站台的上方设置了显示“XX路公交车离本站还有几站”字样的多媒体电子屏。等候者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清楚地了解等候的时间。

3.2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的对策

3.2.1视频和音频取代传统媒介借助视频和音频等新媒体表现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可以在南京城中心地段设置多媒体大屏幕,交替播放南京的文化、历史、娱乐、美食。在城市公交站台橱窗中,可以结合数字媒体手段,交替展示两幅广告,用多媒体动态广告代替静止、单一的传统广告。另外还可以在站台旁设置MP3播放器,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3.2.2WIFI全面覆盖城市中心三年内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市中心,加快推进城市网络数字化系统建设。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与他人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网络交互艺术,由WIFI向游客提供手机定位导游。公众可以借助无线网络交互艺术,参与网络问卷调查,及时反馈信息,与他人互动,与公共艺术品互动。

4结语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城市环境的趣味性,增强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凸显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参考文献

[1]马骏,张新宇.浅析当代城市广场公共艺术与媒体艺术跨界设计[J].装饰,2012,(3):139-140.

[2]唐丽.唤醒城市的记忆———六朝文化背景下的南京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2,(3).

[3]陆明明.浅谈数字新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J].大众文艺,2012,(10).

[4]谢甜琼.论新媒体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3

一、基于线构成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在平面构成中,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只具有位置及长度,不具有宽度与厚度。作为以长度为特征的型材,线可以分为水平、垂直与斜线,又可分为直线与曲线等。在教学中,基于直线构成的设计可以与渐变构成结合起来,这将在后面详述。用曲线构成的关键在于明确选择何种形式法则:简约还是繁复,水平还是垂直,基于审美经验还是基于数理逻辑。无论选择何种法则,各个视角的优美形式都是曲线构成型公共艺术设计成功的关键。这种不规则曲面的视觉观感及类似雕塑的空间深度把握都是设计专业学生平时接触不多,需要弥补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认真对待的。同时,线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的具体尺度往往需要参照周边建筑环境而定,但囿于形式,体积较小是其普遍特征,需要提醒学生设置较高的基座加以配合。在这方面,美国艺术家约瑟•德•里维拉(JosedeRivera)1967年落成于华盛顿美国历史与技术发展史国家博物馆的《无限大》运用带有张力的曲线来限定空间,用线虽然简单却形态优美,从而在各个角度都形成了符合黄金比例及其他形式美法则的轮廓与内部结构,可用作教学范例。

二、基于面构成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在几何学中,面是线移动的轨迹。面构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线构成的发展。运用面构成的公共艺术创作方式主要包含两种,一是面材的插接,二是面材的卷曲。面材之间的组合、插接能够产生优美、多变的形式感,起到活跃环境的艺术效果。这些作品往往单体尺度较小,强调插接、咬合、扭转关系,环境适应性好,便于布置到已完成设计的硬质都市环境中。在面构成公共艺术方面,瑞士艺术家马克斯•比尔(MaxBill)利用拓扑学著名现象———单侧莫比乌斯环创作的《无尽的面》成为经典。这件作品不但以艺术形式反映了数学、几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本身也具有优美的形式感,轮廓完整、风格厚重,铸铜材质的运用更为作品增添了历史感,是最适合的教学范例。

三、基于渐变构成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渐变即有规律的变化,是形式美基本法则之一。当渐变运用于构成时,意为基本型或骨格有规律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利用渐变的形式法则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有这样几点需要重视,首先是基本元素的选择,这一基本元素自身必须具有形式美感;同时元素之间具有统一性和秩序感;其次需要准确定位轴线;最后准确把握基本元素间的距离即旋转方向,否则难以实现预期的形式美感。在这一部分,美国艺术家赫伯特•拜尔(HerbertBayer)1973年落成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阿尔科广场的作品《红色双向螺旋形楼梯》(亦称《双重阶梯》)以长方体为基本造型元素,采用规整的造型手法力争与周边密集的建筑环境形成统一、对比和呼应关系,利用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形态变化为所在建筑环境带来了热情与活力,是渐变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中的经典之作,适合运用到教学中。

四、基于重复构成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重复构成是相同或近似的形态和骨骼连续、反复、有秩序地出现的构成方式。重复构成包含重复基本形单元反复排列,单元兼空格反复排列,重复基本形的错位排列等类型,并以秩序、整齐、壮观和力量为美感特征。重复构成运用于公共艺术作品时需要保持基本元素在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的一致性以达到视觉效果的整齐感与秩序感。在这一部分,美国艺术家索尔•莱维特(SolLewitt)的作品最具代表性。他使用严格计算边长的立方体为基本元素创作《未完成的立方体》系列。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C•摩根将这一系列作品描述为“系统艺术的视觉化”,并指出“这一视觉系统基本建立在格子式的立方体单位基础之上。”莱维特位于法兰克福环形公园办公楼前的大尺度室外公共艺术作品体现了其一贯的造型法则与主题观念,是最佳的重复构成型公共艺术教学范例。

五、基于对称与均衡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对称是点、线、面在上下或左右由同一部分相反复而形成的图形。它表现了力的均衡,是表现平衡的完美形态。对称呈现或庄严肃穆,或安静平和的美。但完全对称也会给人以呆板和单调的感觉。因此,在艺术中往往追求不完全对称但是轴线两侧形体面积、体积相近而产生的均衡感。对称与均衡也由此组合成为一条重要的形式美法则。在对称与均衡的具体关系上,一般来说对称的形象、形体必然是均衡的,但均衡的形象、形体不一定对称。在平面设计或服装设计中,设计师追求的往往是视觉上的均衡,但是对公共艺术创作来说,当作者采用不对称构图后,往往还要实现各个角度物理意义上的均衡,从而降低作品的工艺难度,避免个别节点受力过大而降低稳定性。在这方面,美国艺术家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anderLiberman)取得了很大成功。他以不同直径的金属管件斜切后得到的断面为基本元素,综合运用统一、对比、变化、均衡等形式美法则进行组合,落成的作品如《冒险》等色彩鲜艳明快、形态变化丰富、充满活跃的张力,为呆板生硬的都市环境注入了难得的生气,作为教学范例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六、基于节奏和韵律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节奏意指同一现象或形体有规律地、周期性地反复或交替出现。现代设计越来越多地通过形体尺度、形状和色彩有规律地不断反复交替出现以产生形式美感。当节奏不断反复出现并加上高低、长短、起伏等变化时,就出现了韵律。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形式,巧妙运用能够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运用节奏、韵律这一形式美法则进行创作的公共艺术品往往在水平方向上展开,形体坚实有力,块面转折明快硬朗,尺度对比经过精心计算以符合黄金比例,给人的视觉观感犹如音乐艺术中的抑扬顿挫一般,是现代都市和自然环境中的硬派艺术。极少主义代表人物托尼•史密斯(TonySmith)惯于运用简洁的节奏感去表现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观念。他为美国华盛顿劳工大厦设计的《必须服从她》就是这样一件成功作品。这件作品主要的弯折点选在全高的三分之二处,接近黄金比例。同时作品还从视觉上和物理意义上实现了不对称的均衡,既稳定又富于动感,适合作为教学范例运用。

七、基于对比与调和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对比与调和是重要的形式美法则之一,在设计艺术中,对比往往指作品形态、色彩、尺度等打破过分统一的手法,可以打破呆板僵化的局面。但过分强调对比又会使作品不同部分相互对立,因此就需要将对比的两方面加以协调统一,确立支配与从属的主次关系,以使作品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在这方面,克莱门特•麦德摩尔(ClementMeadmore)弯折几何形体的手法在都市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几何形态的公共艺术作品与周边的建筑相统一,带有有机感的弯折又与横平竖直的建筑形态形成对比,从而保证了作品在建筑环境中既对比又调和的完美艺术效果,是最适合的教学范例。

八、结束语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4

关键词:城市环境 公共艺术 设计规划

一、公共艺术对公民美学的意义

庄子说:“道:艺。不可言,言而非也”,所以,艺术是无法定义的。艺术含有人为意义的审美活动,要追求最高美的心意,脱离有形推进到无形“美”的自身,所以观念美是为表达形式完美的典型。艺术品并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它只表示艺术家对情感形式的了解,这就是艺术的意义。而艺术的功能,使灵魂平静,心灵与永恒的律动中,透过辨证,而逐步接近永恒美的理念。接受美的陶冶,可以纯净化人类的灵魂,达到绝对美的境界,可使宇宙间的事物导向正确、和谐、幸福,激起人类高级理性的快乐,促进精神动力的开展。

“美学”是研究艺术中美的科学,美与人的工作、生活相关,研究美学,要科学的总结人类的审美经验,揭示各种审美活动的规律也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推动美的创造;促进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发展,史人类的活动更美、心灵更美、环境更美。“艺术源自于生活”是众所皆知的一句话,但事实上艺术跟生活还是有一段差距,而公共艺术也是公民美学的表的,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责任。“美学”同“艺术”与民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民众在生活上已经开始重视到环境清洁及休开娱乐的安排,然而生活可及之处“艺术”及“美学”无所不在,而生活美学则建立在逐步提升全民美感意识。

二 、公共艺术对公民美学的作用

1、自然环境作用:融入自然景观规划设计中符合发展需求,满足环境满载。

2、社会功能作用:集合有关各种社会因素资料。

3、地域作用:空间品质确定,为地域、道路、轴点之分划。

符号提炼及抽象:透过空间、造型符号传达空间、生活、情感等意象。

5、设计手法:多方讨论解决限定因素和提升创作意涵;设计要求:政府、大众、业主、建筑师、艺术家。

6、活动意象:环境自然特徵、内涵意象,环境社会特徵。

7、价值观感: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及多方观念。

三、 公共艺术于都会空间之角色定位

公共艺术代表著城市化发展的结果,城市整体环境架构,其现实与历史、今日与未来、地方与外邻间的过渡与衔接,公共艺术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当广泛性和文化自发性的文化生活介入,一些广场周边的建筑性质、环境条件、交通条件等往往不能支持和适应公共空间的服务需要,使得公众休开、娱乐、展览、学习、餐饮、购物等活动无从落实,而以公共艺术的构成多元性来活络视觉形式的构成,在形、色、质量、空间环境等外在条件等在各地域中形成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之下,如商家的橱窗展示设计及招牌的色彩造型、霓虹灯光的绚烂,都呈现了艺术设计无比张力,它们的形成和延续包容著丰富的内涵,蕴含著一种表现力和独特风格魅力。

公共艺术不像现实主义中的无中生有,创造出现世不存在的情境,即使天天接触仍会有种疏离感,而是会让观众产生移情作用,人们对公共艺术品产生的心理、行为及社会思考,藉由时间与空间的感觉呈现区别性及差异性,若将艺品追溯到一般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艺术家的艺术世界是与外在环境分开,所呈现的也是属于内省和自我的独白;第二类是来自外在环境的击,其作品自然反映历史的痕与时代的流动性面貌。

四、公共艺术与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环境对人的作用取决于人对生活环境的多种要求,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广泛的探讨,其中吴良先生在《城市美的创造》一文中所谈及的美好城市的型态,包括清晰性、可达性、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卫生等和美好城市要素中的邻里感、乡土感、私密感和繁荣感等美感范畴向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展开,反映了人与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因此环境对人的作用有以下五个要素:

1、亲切感:在环境处理上使人感到安全便利、体贴入微的自尊自爱,他体现在环境功能、氛围以至细部构造的若干层面。

2、认同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共识性和归属感,它体现于环境的性质、方向和领域等亦向的明晰。

3、指认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差异性和新鲜感,它体现环境的个性,予以人们探索和期待的意识。

4、文化性:环境实质通过造型、色彩、质地以及空间处理、环境的过渡等传达较高层次的文化价值和予以人们愉悦的美感。

5、适应性:以上各要素在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或在长时间内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二) 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紧紧相扣的实质现象,譬如:艺术品与基地的关系、艺术品对公众的关系、艺术品既有的现象。这些正显示整个社会与“公共艺术”间的相互关联,就以下三点分析:

1、艺术品与基地的关系:公共艺术品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关系分别有各种可能。有时艺术品的取向与特殊基地的特性无关。此一类型的作品基本上是因作品带有艺术作品的价值而存在,与基地无任何关联。作用上纯粹为了美化装饰基地。作品可因本体的特性而被纳入纯为美化基地为目的之任何个案。

2、艺术品对公众的关系:公共艺术的一个根本现象就是以艺术品为标的物。艺术品与公众的关系,诱发公共艺术与社会互动的关系。大致就其性质约略做为有审美的作品、赋有象徵意义的作品、扮演教导性的作品以及具有机能性的作品。

3、公共艺术的现象:谈论公共艺术,最重要的共识是无所谓的进步或退化,也无需刻意划分,把公共艺术品逼向是非题。公共艺术是一个不稳定、且持续发展中的观念,它的诸般样相识相应于时代与社会的互动。公共艺术虽不限于立体造型物,但仍以户外、雕刻、大型造型物为多,甚至因空间开发的有限与压力,讲究多元的利用与机能的致用。公共艺术除非实用构筑外,追求致用程度的都市俱也成为一个斟酌的范畴。

当人们对建筑与空间的反省时所思考者还是以建筑的本位为主,但倾近则有相当大的转换,公共艺术的规划执行倾向偕同工作的方式。简单的说法:即是建筑师或规划师与艺术家在一开始时即共同工作。不像以往由建筑师先行规划后再邀同艺术工作者续行补白或添景美化,而是再一开始即融合双方意念来工作,并无主从配属的分别。 公共艺术与社会互动的多样性及设置性质有不同的背景,但依其标地物本体的机能来看大多属于无特定目的,而不管是何种项目的艺术品设置,大都以美化环境空间为前提。

五、总结

公共艺术于都会空间之角色定位是多种复杂交错的结合,端看观众以何种情绪及角度解读,用心态去改变整个生态与环境,姑且不论其动机是为何种机制产生的公共艺术,其角色应是让人产生赞许、愉悦舒适并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任何放弃与观众沟通的公共艺术作品,就如同都会空间强迫视觉而无可奈何的毒瘤。

作者简介:宋艳茹 1975年生 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 从事室内外设计建筑装饰与装修 理论研究及教学工作十几年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著.文化守望[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5

关键词:陶艺艺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陶艺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陶艺以其庞大的艺术背景为依托,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持续进行,而所有城市的规划建设都需要积极赋予一个城市特有的魅力和品位。所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显得尤为关键。将现代陶艺融入公共建筑与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现代陶艺作为环境景观因素融入公共艺术建设,能使公共艺术建设具备较强的时代感和艺术感。环境陶艺具有特殊的魅力,吸引了广大艺术家的不断探寻。

一、拓展陶艺的文化性

陶艺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体现方式,需要同整体城市环境规划相呼应。所以,城市中的陶艺作品不但需要体现出城市的悠久文化,还需要体现出城市当前的风貌;不但要彰显民族特征,还需要提高城市历史文化艺术的赏析价值,彰显公共环境的和谐、自然之美。所以,陶艺创作者需要针对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习惯、人们的生活习性等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到陶艺创作的切入点,紧扣主题,令公共空间内陶艺作品展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产生丰富并活跃城市环境的效果,不但具备较高的艺术品位,还可以展现一定的人文精神,凸显环境陶艺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的呼应。

二、拓展陶艺的观赏性

陶瓷是富有浓郁艺术气息的珍宝。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而言,需要更多考量陶艺所形成的视觉冲击力和特有的魅力。当前,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建筑楼层的逐渐增高,城市空间环境的单调感不断加剧,令人们产生视觉疲劳。而陶艺的自然性较为显著,可塑性较强,将其应用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可以优化城市环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陶艺作品不但能够让人们在城市环境中产生共鸣,还可以让人们在乏味的城市环境中享受到自然之美。而陶艺的美感和艺术欣赏价值需要人们不断挖掘。陶艺创作者不仅要把控好陶瓷的自然性,还要根据陶艺所处的环境进行陶瓷的色彩搭配,也需要考虑城市文化特征与时代特点,让相应的城市元素可以体现在陶艺中,让城市环境引发人们的共鸣。最关键的是,陶艺创作者需要掌握好陶艺的社会意境,让陶艺融入公共设计,使其不仅通俗易懂,还极富亲和力。

三、拓展陶艺的实用性

陶瓷作为文化艺术,也是物质的存在,具备实用性。城市建设能够体现出陶瓷的材质作用。公共艺术设计者应寻求陶瓷的艺术性、实用性,使陶瓷艺术形式在当前的生活氛围和建筑空间中体现特有的效果。对于公园建筑而言,通过将古典的粉彩瓷凳、瓷桌等设置在苍松劲柏中,可以获得犹如点睛之笔的效果,其宁静而高雅,不但能够给予人们艺术的享受,还可以让游客在休息时心生遐想。对于城市街道而言,陶瓷制作的路灯杆也能够赋予城市街道不同的文化艺术内涵。甚至旅游景点的垃圾桶,也可使用陶瓷制作。形态各异的卡通陶瓷垃圾桶,不但美观耐用,还具有陶瓷易清理的优点。临街建筑外墙也可利用陶瓷制作,如此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时常清洗外墙。

四、拓展陶艺的长久性

陶瓷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融入环境空间的长久性,通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陶艺本身具备较强的抗腐蚀能力,表面釉色长期保持光泽,不会出现褪色现象。真正体现美的作品可以跨越时代,艺术的感染性不会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丧失,反而会持续保持艺术魅力。如,古代的岩石壁画和半坡文化的彩陶等,现在看来依旧很美。陶艺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不只是为了装点和丰富公共艺术,其自身也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具备长久的艺术性。陶艺材质的特点在于具有天然性,通过水、土、火与人们建立了久远的亲和关系。陶瓷材质与其他材料相比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可以长期保持公共艺术景观塑造的形象。当前,一些都市人由于生活节奏较快,内心十分压抑,感到特别孤独。因此,在公共场合中设置一件可以贴近自然、放松心情的艺术品,可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由于陶艺具有天然属性,通过水的调节和火的改变,展现出特有的质感和人文关怀,让人们产生想要接近的冲动。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应用陶艺,不但可以让现代陶艺的自身价值得以展现,也为社会发展乃至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结语

当前,我国公共环境艺术的宏观规划逐步实施,较大程度地优化了公共环境。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应用陶艺,既能够创作形态、创作理念乃至创作思维符合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也可以给当代陶艺创作提供全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黎.环境陶艺的互动性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段玉洁.城市文化中的公共艺术——对环境陶艺设计与城市文化关系的思考.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2).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6

【关键词】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近年来,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并且衍生出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等一系列新新学科。这其中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美国,日本,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非常注重公共环境的设计与研究,比如日本独特的别墅设计,台湾的城市街道设计,公共艺术在澳大利亚的城市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而且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艺术品味,反映出澳大利亚公共艺术设计中总体简约大气,细处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他们都是目前非常前卫的时尚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我认为:一,广义上来讲,所谓公共环境艺术,我认为只要有两人或两人以上活动的区域及周边环境都是公共环境范畴。

二,从狭义上来讲,很多人认为公共环境艺术及公共场所,公共场合,多人区域及大中型广场的室外环境艺术。公共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如:公共绿地、广场、建筑以及城市道路)的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艺术形式。

三,归根结底,公共环境艺术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设计,就是指以人为本,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公共艺术为主要的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艺术设计行为。

我们以奥运景观设计为例。这次北京奥运景观的艺术设计,遵循“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宗旨,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真情关爱、对和谐世界的心灵企盼、对自然的挚爱情怀。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精神核心呈现出来。在奥运雕塑的作品展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多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着他们对奥运精神的理解,有抒情的、幽默的、挑战的、可爱的、情趣的,激情的,或传统或前卫,写实,抽象,尽显了艺术家的个性,同时,也在与其他人相遇中自由交流,我们在这种交流、欣赏、品味中建构着公共的人文精神。

对于公共艺术来说,其所铸就的公共精神、人文精神,所陶冶的艺术灵魂,都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存在,彰显其个人的意义生存,而是在用各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语言对公众说着一个意义世界,构筑着一种精神生命的屏障。所以,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我们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

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从设计史上看,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

二,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的回归,即人文。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三,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四,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

我国公共艺术这一概念提及之前是以“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面目出现的。在上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是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北京在1984年,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石景山雕塑公园,长安街沿线也汇聚了众多的城市雕塑和其他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位于复兴门西的和平少女则成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雕塑,少女洁白的形象与浓郁苍翠的绿色背景相映成趣,其内蕴的主题传递出和平这一永恒的人间理想,应该说,这件艺术作品成为那个时代公共艺术的大成之作。

公共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广告为标志;另一方面,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随着大量欧式建筑在中国大城市的出现,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化景观,公共环境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