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软交换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范文1

关键词:软交换;NGN;协议

中图分类号:TP393. 08 文献标识码:A

一、软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

软交换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在企业网络环境下,用户采用基于以太网的电话,通过一套基于PC服务器的呼叫控制软件(CallManager、CallServer),实现PBX功能(IPPBX)。对于这样一套设备,系统不需单独铺设网络,而只通过与局域网共享就可实现管理与维护的统一,综合成本远低于传统的PBX。由于企业网环境对设备的可靠性、计费和管理要求不高,主要用于满足通信需求,设备门槛低,许多设备商都可提供此类解决方案,因此IP PBX应用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IP PBX成功的启发,为了提高网络综合运营效益,网络的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开放,更好的服务于用户。业界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将传统的交换设备部件化,分为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二者之间采用标准协议(MGCP、H248)且主要使用纯软件进行处理,于是,SoftSwitch(软交换)技术应运而生。

二、软交换技术的概念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的控制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NGN)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提供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

从广义上看,软交换是一种体系结构,利用该体系结构可以建立NGN的网络框架,其功能涵盖了NGN的层次结构中的接入和传输层、媒体层、控制层、业务和应用层,主要由服务器、软交换设备、媒体网关、信令网关、综合接入设备等组成。

从狭义上看,软交换可以理解为是定义在控制层而上的软交换设备,一般根据应用也可称为呼叫、呼叫服务器、媒体网关控制器等。在传统的交换节点中,业务提供、呼叫控制和交换矩阵都集中在一起,而软交换基于"网络就是交换"的理念,将呼叫控制从网络中分离出来,以分组网代替交换矩阵的功能,开放业务、控制、接入间的协议,可以更方便地引入新生业务。

三、软交换技术的特点及功能

1.软交换的主要特点有:

⑴ 高效灵活软交换体系结构的最大优势在于将应用层和控制层与核心网络完全分开,有利于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引入各种新业务。

⑵ 开放性由于软交换体系架构中的所有网络部件之间采用标准协议,因此各个部件之间既能独立发展,又能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实现互联互通。

⑶ 多用户模拟用户、数字用户、移动用户、ADSL 用户、ISDN 用户、IP 窄带网络用户、IP 宽带网络用户都可以享用软交换提供的业务。

⑷ 强大的业务功能软交换可以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多媒体等各种业务,这也是软交换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接受和利用的主要原因。

2.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1)媒体网关接入功能

媒体网关功能是接入到IP网络的一个端点/网络中继或几个端点的集合,它是分组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接口设备,提供媒体流映射或代码转换的功能。例如,PSTN/ISDNIP中继媒体网关、ATM媒体网关、用户媒体网关和综合接入网关等,支持MGCP协议和H.248/MEGACO协议来实现资源控制、媒体处理控制、信号与事件处理、连接管理、维护管理、传输和安全等多种复杂的功能。

(2)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

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之一,可以说是整个网络的灵魂。它可以为基本业务/多媒体业务呼叫的建立、保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支持基本的双方呼叫控制功能和多方呼叫控制功能,多方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多方呼叫的特殊逻辑关系、呼叫成员的加入/退出/隔离/旁听等。

(3)业务提供功能

在网络从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的演进过程中,软交换技术必须能够实现PSTN/ISDN交换机所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还应该与现有的智能网配合提供智能网业务,也可以与第三方合作,提供多种增值业务和智能业务。

(4)互连互通功能

下一代网络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网络,尤其是在现有网络向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演进中,不可避免地要实现与现有网络的协同工作、互连互通、平滑演进。例如,可以通过信令网关实现分组网与现有7号信令网的互通;可以通过信令网关与现有智能网互通,为用户提供多种智能业务;可以采用H.323协议实现与现有H.323体系的IP电话网的互通;可以采用SIP协议实现与未来SIP网络体系的互通;可以采用SIP或BICC协议与其他软交换技术互联;还可以提供IP网内H.248终端、SIP终端和MGCP终端之间的互通。

(5)协议功能

软交换是一个开放的、多协议的实体,因此必须采用各种标准协议与各种媒体网关、应用服务器、终端和网络进行通信,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投资并充分发挥现有通信网络的作用。这些协议包括H.323、SIP、H.248、MGCP、SIGTRAN、RTP、INAP等。

(6)资源管理功能

软交换应提供资源管理功能,对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如资源的分配、释放、配置和控制,资源状态的检测,资源使用情况统计,设置资源的使用门限等。

(7)计费功能

软交换应具有采集详细话单及复式计次功能,并能够按照运营商的需求将话单传送到相应的计费中心。

(8)认证与授权功能

软交换应支持本地认证功能,可以对所管辖区域内的用户、媒体网关进行认证与授权,以防止非法用户/设备的接入。同时,它应能够与认证中心连接,并可以将所管辖区域内的用户、媒体网关信息送往认证中心进行接入认证与授权,以防止非法用户,设备的接入。

(9)地址解析功能

软交换设备应可以完成E.164地址至IP地址、别名地址至IP地址的转换功能,同时也可以完成重定向的功能。对于号码分析和存储功能,要求软交换技术支持存储主叫号码20位,被叫号码24位,而且具有分析10位号码然后选取路由的能力,具有在任意位置增、删号码的能力。

(10)话音处理功能

软交换设备应可以控制媒体网关是否采用语音信号压缩,并提供可以选择的话音压缩算法,算法应至少包括G.729、G.723.1算法,可选G.726算法。同时,可以控制媒体网关是否采用回声抵消技术,并可对话音包缓存区的大小进行设置,以减少抖动对话音质量带来的影响。

四、软交换支持的协议

1.H.248、MGCP协议

H.248是由ITU-T提出的,相应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提出的标准为MEGACO(media gateway control),两者基本一致,成为 ITU-T和IETF联合批准的信令协议。这标志着电信界与因特网界为推进下一代网建设而作出的一次重大努力。该协议引入了终结点和关联两个概念,通过8个命令完成终结点和关联之间的操作,从而完成呼叫的建立和释放。MGCP也是由IETF提出,但比MEGACO提出的时间早,没有MEGACO完善。

2.H.323、SIP协议

H.323协议是ITU-T制订的分组通信网上多媒体通信的协议集,主要包含RAS(registration admission and status)协议、H.225.0协议、H.245协议。其中RAS协议用于完成终端与关守之间的登记注册、授权许可、带宽改变、脱离解除等过程;H.225.0协议用于建立媒体控制信道(H.245逻辑信道),采用类似N-ISDN中Q.931协议的呼叫建立流程建立H.323设备之间媒体控制信道;H.245协议负责终端之间的能力交换、打开关闭媒体流逻辑信道。目前H.323协议在IP电话中得到广泛应用 。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SIP协议是IETF提出的在IP网络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层控制协议:会话初始协议。其设计思想与H.323完全不同,采用基于文本格式的客户机、服务器方式,以文本的形式表示消息的语法、语义和编码。SIP协议具有简单灵活、易扩展的特点,成为H.323协议的强大竞争对手。

3.BICC协议

BICC(bea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协议是ITU-T提出的用于建立、修改、终结呼叫的应用层控制协议,基于ISUP形式,采用呼叫信令和承载功能分离的思路,使得异种承载网络之间的业务互通变得十分简单,BICC是可用于softswitch设备之间的信令协议。在 softswitch 之间可采用BICC或SIP,具体采用哪一中尚未有定论。

4.Parlay技术

应用服务器通过ParlayAPI与softswitch通信,提供各种新业务。ParlayAPI是一组开放的、技术独立、可扩展的API,目前提供两大类接口:业务接口(提供给高层应用访问网络资源和信息的能力)和框架接口(为业务接口提供相应的支持功能,如安全、管理等)。第3方业务开发商、独立软件提供商通过API接口可大大降低新业务的开放周期,彻底突破了现有智能网业务开发的封闭性。ParlayAPI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使用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进行描述。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采用具体的网络技术,如 CORBA、Java,使用 Microsoft IDL、CORBA IDL语言。ParlayAPI具有以下特征:面向对象,支持多媒体,可管理性,安全性,简单,可扩充,支持定位功能,网络独立性。

Parlay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可以预料当Parlay技术成熟并市场化后,必将给网络业务带来巨大的发展。与Parlay技术处于竞争地位的是JAIN(java advance intelligent network)技术。

5.LDAP、COPS、RADIUS协议

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是简易的目录访问协议,定义了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如何通信来得到目录信息。LDAP服务器持有一个包含用户情况、应用与相应网络策略的目录簿,通过它,网络运营商能针对特定的用户需求给出服务水平协议(SLA)和分层次的带宽服务,softswitch通过对目录服务器的访问对应用进行优先化处理以及对服务需求进行管理。

COPS(common open policy server)是一个问答式协议用来在策略服务器与softswitch之间交换策略信息 。

RADIUS(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in user service)是当前流行的AAA(authorization、authentication、accounting),授权、验证和计费 协议,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请求/响应的操作模式,集中管理用户验证、口令加密、服务选择过滤和呼叫计费。RADIUS采用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作为传输协议,使用1812端口作为验证端口、1813端口作为计费端口。

6.SCTP协议

SCTP(simple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是为了在IP网上传输信令消息而设计的通用信令传输协议,它为命令报文的传输提供可靠、有序的传输服务。SCTP与TCP一样是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但相对TCP又具有一些改进和特色,使SCTP更加适合于提供信令消息的传输服务,如它克服了TCP不能及时知道连接中断的缺点;它是面向报文的连接协议,而TCP是面向流的连接等。

SCTP可以在IP网上承载七号信令,实现IP网和现有七号信令网、智能网的互通。同时SCTP还可以承载H.248、SIP、BICC等信令协议,预计SCTP将成为IP网上控制协议的主要承载者。

五、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伴随着软交换多年的发展,现网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的软交换应用。在这些应用中,有两类应用非常符合软交换以分组交换为基础提供传统话音业务的定位。这两类应用分别是:软交换在语音长途网中的应用以及软交换在固网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

事实上还有一类应用,就是3GPP系统网络结构中的电路域(CS)应用。因为3GPP R4和R5等版本系统网络结构中的CS控制实体--移动交换中心服务器(MSC Server),采用的就是移动软交换技术。

1.软交换在语音长途网中的应用

软交换在语音长途网中的应用,最能够体现出软交换的技术优势。

首先,软交换应用于语音长途网相比于传统电路交换具有如下优势:(1)更大的系统容量使得网络结构更简单。(2)资源调配效率更高。软交换设备的呼叫处理能力大于传统交换机,因此在部署语音长途网时,可以设置更少的交换节点。交换节点的减少所带来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最直接的好处是网络结构变得简单,路由的配置和维护也更为容易。间接的好处还有减少了机房的占用面积,降低了传输资源配置的难度等等。由于软交换网络是基于分组交换的,并且实现了控制与承载分离,因此相对于电路交换来说对资源进行重新调配更为简单,效率也更高。在调整承载资源时,网络结构以及信令路由等都不需要做相应的变化。

其次,软交换应用于语音长途网,回避了这种技术在其他场景应用所遇到的问题。第一,长途网软交换不携带终端用户,避免了安全攻击、用户资源控制等问题;第二,长途网不涉及城域网或接入网,而骨干IP传输网的带宽又比较容易保障,因此也不存在QoS保障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软交换在PSTN语音长途网的改造和扩容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2.软交换在网络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

在PSTN网络智能化改造过程中使用软交换机也是软交换应用的一个方向。在这种应用中,软交换机主要用于替代PSTN汇接局交换机。

用软交换替代传统汇接局交换机,可以为网络带来更低的维护成本。另外得益于软交换网络容量大、扩容方便的优势,在今后本地网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在承载资源充足的前提下,只需在端局层面放置更多接入网关(AG)或中继网关(TG),在软交换设备中相应地增加处理板,对网络的架构没有任何影响。

另一方面,软交换对智能网的支持也使得其足以胜任这一角色。对智能网应用协议(INAP)的支持已经成为软交换设备的一种必备能力,无论采用IP承载INAP(INAP over IP)的方式,还是通过信令网关(SG)进行信令转接的方式,软交换都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与传统智能网设备的对接,同时软交换本身还可以具备业务交换点(SSP)的功能。

当然,正如前面讨论软交换网络架构部分中提及的,软交换在应用于网络智能化改造时,可能需要支持外置的用户签约属性集中数据库,因为使用外置的签约属性数据库是实现网络智能化业务触发的主流方式。

结束语

在未来的发展中,软交换应该主要定位于继承传统的话音业务,同时可以适当地发展一些基本的IP多媒体业务。在此定位的基础上,软交换仍然可以在PSTN长途网、网络智能化改造等方面获得大量的应用。同时,基于业务发展及服务质量提高的需求,软交换网络架构也将不断向前发展。总之,只要人们理性地看待软交换,并以实用为原则,即使在IMS已经大行其道的今天,软交换仍然能够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洪钧, 李爱军, 李明基. 基于软交换的多媒体应用方案[J]. 中兴通讯技术, 2002,8(2): 1-5.

[2]刘继明. 软交换技术[J]. 中兴通讯技术, 2001,7(2): 10-15.

[3]倪明, 朱越, 雷海强. 软交换在PSTN网络演进中的应用策略[J]. 中兴通讯技术, 2002,8(5): 27-30.

[4]赵慧玲. NGN和软交换[J]. 中兴通讯技术, 2005,11(3): 30-33.

软交换技术范文2

关键词:软交换技术;SIP;电力通信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IP 网络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业务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基本的语音及低速的数据业务,用户希望可以通过各种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都能够采用高速的接入方式, 享受个性化、多媒体综合性业务。过去设计的语音网络越来越不能适应多元通信的需求。

不仅公网如此, 各专网调度通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目前专网调度通信实现以语音为主的调度指挥功能。 随着现代多媒体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专网调度通信正向宽带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基于 IP 网络构建语音、视频和数据于一体的多媒体调度代表了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潮流。 专网调度通信也正逐渐由基于电路交换的语音调度演变成以软交换为核心的新一代调度。

1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基于IP 网,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成一定的长度,每个部分叫做1 个分组, 每个分组信息都加载了接收地址和发送地址的标识,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的地址标志,在1 条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 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将他们分别转发至目的地。在目的地经重新整理后, 还原成原始数据。 分组交换的特点是:通道共用,动态分配,统计复用,无连接操作寻址;通道利用率高;按照尽力而为策略提供业务;易于实现语音、 数据、 图像及多媒体通信。

1.1 软交换交换方式

软交换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封闭交换结构,采用完全不同的横向组合模式, 将体系结构分为媒体接入层、传输层、控制层和业务应用层。与传统电路交换的体系结构相比, 软交换网络用分组交换代替电路交换; 将呼叫控制与业务提供从媒体层中分离出来, 实现业务与控制及传送与接入相分离;同时,通过开放业务、控制、接入和交换间的协议,构成一个开放、分布和多厂家应用的系统结构,可扩展性强。

接入层支持多媒体业务和用户的接入, 传统的电路交换网通过媒体网关应用于边缘接入层,依然可以正常运行;传输层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IP 网, 完成业务数据和控制层与媒体接入层间控制信息的集中承载传输;控制层主要由软交换设备组成,是软交换系统的控制核心,完成呼叫和业务的控制等功能,向业务层提供开放的业务接口,将呼叫控制和业务相分离;业务应用层主要指面向用户提供各种业务和服务的设备, 同时具有相应的业务生成和维护环境。 其网络体系结构既能在PSTN 中传送数据业务, 又能在分组网中以一定的质量传送语音, 克服了异构网络环境下进行业务交换的难题;将承载、呼叫控制和业务生成相分离,解决了上层服务交替时难以平滑过渡的问题; 在各层与各单元之间采用标准协议和开放接口进行通信。

1.2 软交换协议

国际上IP 网络通信的主要标准有 H.323 和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初始会话协议 ),H.323 和 SIP 都是实现 VoIP 和多媒体应用的软交换通信协议,两者都对 IP 电话系统信令提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然而两者在系统结构、应用领域以及发展方向上各不相同。 H.323 采用的是传统电话信令模式,包括一系列协议;而 SIP 借鉴互联网协议, 采用基于文本的协议。 当采用 H.323 协议时, 各个不同厂商的多媒体产品和应用可以进行互相操作,用户不必考虑兼容性问题;而 SIP 协议应用较为灵活,可扩展性强。 两者各有侧重。

1.2.1 H.323 协议

H.323 协议是由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提出、基于电信网信令和协议制定的 IP 多媒体标准,而不是为 IP 电话专门提出的。 但是 IP 电话,特别是电话经由网关到电话的这种工作方式,可以建议采用H.323 来实现, 因而 H.323 协议也常被“借用”作为 IP 电话的标准。 H.323 协议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协议, 提供了一种集中处理和管理的工作模式,适用于从终端到终端的 IP 电话网或视频会议网的构建。

1.2.2 SIP 协议

SIP 是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提出的协议,利用已有的IP 网络协议提供多媒体业务 , 是一个与H.323 并列的协议,与 H.323 体系相比,其作用类似于H.225.0。SIP 具有简单、扩展性好以及和现有的Internet 应用联系紧密的特点。 SIP 的出发点是想以现有Internet 为基础来构建 IP 电话业务网 。因此,SIP的设计思想与H.323 完全不同 , 与以H.323 协议为基础的 IP 电话相比 ,SIP 需要相对智能的终端,对于用户终端是非智能终端的场合,

也可以使用SIP 作为呼叫信令。

1.2.3 两种协议的比较

1.2.3.1 系统结构差异

首先,从系统结构上分析,在 H.323 系统中,终端主要为媒体通信提供数据,功能比较简单,而对呼叫的控制、媒体传输控制等功能的实现则主要由网守来完成。 H.323 系统体现了一种集中式、层次式的控制模式。

而SIP 采用 Client/Server 结构的消息机制,对呼叫的控制是将控制信息封装到消息的头域中,通过消息的传递来实现。 因此 SIP 系统的终端比较智能化,不仅提供数据,还提供呼叫控制信息,其他各种服务器则用来进行定位、 转发或接收消息。这样,SIP 将网络设备的复杂性推向了网络终端设备,因此更适于构建智能型的用户终端。 SIP系统体现的是一种分布式的控制模式。

1.2.3.2 应用领域

H.323 和 SIP 都是实现 VoIP 和多媒体应用的通信协议。 H.323 协议的开发目的是在分组交换网络上为用户提供取代普通电话的VoIP 业务和视频通信系统。 SIP 的开发目的是用来提供跨越因特网的高级电话业务。 这两种协议的定位有一定的重合,并且随着协议向纵深发展,这种重合竞争的关系日益加剧。 但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构建IP 多媒体通信网 ,由于使用方法不同,因此不可能互相兼容,两者之间只存在互通的问题。

H.323 是属于国际电联的标准 , 以 H.323 为标准构建的多媒体通信网很容易与传统PSTN 电话网兼容, 因此, H.323 更适合于构建电信级大网。 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商业性 IP 电话网或视频会议网都以H.323 为基础。 而且,不同版本的 H.323协议通过不断升级和扩展,已经日趋完善,为基于H.323 的 IP 多媒体业务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SIP 协议相对简单,但功能也相对简单。目前,有许多运营商正在利用SIP 构建试验网, 但若利用SIP 构建电信级大网 , 必须对其进行补充 、完善,这样,SIP也变得复杂起来。事实上SIP 的发展趋势正是如此,SIP 的普遍使用也能够推动下一代网络的演进。

1.2.3.3 发展方向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采用了H.323 作为 IP 电话网关之间的协议。 整个 IP 电话系统只是把IP 网络作为传输媒介,在用户的接入上还是采用电路交换系统,而把 IP 电话网关作为电路交换网和IP 网络的接口。 大多数电信运营商也已经将H.323 作为建立新一代视频会议系统的首选, 将传统的基于电路的 H.320 视频会议应用转移到基于IP 的 H.323 系统中。 从应用的规模上说,在现实的电信运营中,H.323 已经成为 VoIP和多媒体通信事实上的主导协议。

但在下一代网络中, 由于 IP 产品和 IP 网关将在网络中得到大规模使用和集成,使得端到端都可以采用IP,以实现纯 IP 的业务应用。 而基于纯IP 的 SIP 借 鉴 了 HTTP (Hyper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 和 SMTP (Simple Mail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结构简单并具有可扩充性和可扩展性。 此外,SIP 还提供良好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支持。 对于NGN 在 IP 网络上实现 VoIP 和多媒体通信来讲,SIP 在全面满足 NGN 特性要求的应用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必将成为下一代网络VoIP 的重要解决方案。因此, 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基于SIP 的呼叫中心、 视频会议等多种企业级应用解决方案。

2企业级 NGN 系统架构

企业级NGN 解决方案是面向行业、企业用户开发的通信平台,可将企业内部的通信业务进行整合,以实现企业内部各种业务之间的相互融合,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通信需求,帮助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SIP协议呼叫流程简单灵活、系统可拓展性好。 盐城供电公司企业级NGN 体系典型架构主要由终端接入层、 网络承载层、核心交换层和业务管理层组成。如下图所示:

1)终端接入层。 包括 IAD(Integrated AccessDevice,综合接入设备)和 AD1132综合接入网关、TG2000外置中继网关、SIPU内置中继网关、IP 话机、视频话机、软终端以及话务台软件等。 用户接入层实现用户终端的接入,IAD 和 AD1132接入普通模拟电话;TG2000外置中继网关和SIPU内置中继网关接入企业现有的电路交换系统和PSTN网;IP 话机直接接入 IP 网中,为用户提供更方便、便捷的语音业务;视频话机可提供点对点视频功能; 软件客户端可与话机配合使用,同时提供即时通信、文件传输等业务。

2)网络承载层。 统一的通信解决方案基于通信数据网 IP网络构建,不仅可为企业节省长途话费,更可以大幅提高企业运营和管理效益;同时还可提供多种协议接口和PSTN 网络互联。

3)核心交换层。 SW9000 是企业 NGN 解决方案的核心设备,提供呼叫建立和控制功能。 作为小型的NGN 系统 ,SW9000 整合了 NGN 各部件的功能,专门用于向企业网、行业网提供高效、高质话音服务。

4)业务管理层。 包括网管、CTI(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计算机电信集成)服务器、统一消息服务器等组件。网管提供系统的配置管理和故障管理等功能;CTI 服务器通过与 SW9000的配合,实现来电转接、来电排队、强拆、强插等一系列话务台功能;统一消息服务器提供语音邮箱和传真邮箱功能;计费服务器对 SW9000主机产生的话单进行提取、查询和备份;即时消息服务器提供即时消息的发送、接收、存储等相关功能和好友状态功能;地址簿服务器保存和维护企业通信目录信息。

3结语

软交换将使现有电力交换网与专用IP 网不断融合,实现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 产生可以传递语音和数据等综合业务的下一代由业务驱动的网络。通过语音与数据的融合, 实现业务增值。 例如,在 IP 网络上提供数据业务的同时,能够提供语音业务以及其他更多更新的业务, 这些业务包括PSTN/ISDN 以及传统智能网中提供的各种基本业务、补充业务和智能业务,以及具有 IP 特色的各种已各和未知的增值业务。 同时可大大提高电力通信专网的组网灵活性、方便性;降低后期的设备投资成本;简化设备维护量及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从而由原来的单一电路语音技术向电路与网络相结合,实现语音、数据、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糜正琨. 软交换组网与业务[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软交换技术范文3

关键词:通信技术;NGN;软交换技术;分组中继;虚拟中继;多媒体业务

中图分类号:TN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4-0046-02

0前言

下一代网络(NGN,New Generation Network)是集话音、数据、传真和视频业务于一体的全新的网络。其是一种目标网络,是建立在业务与下层传送功能分离的基础上,业务独立于网络,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电信网在提供新业务方面的弱点,迎合了面向业务未来发展网络的思想。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NGN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所认同。而软交换技术作为下一代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一经提出,便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和重视。为此,本文就软交换技术及其应用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1软交换的概念

软交换技术是一个能够提供下一代分组通信――包括语音、宽带和无线网络的平台。利用软交换技术,全球服务提供商和运营商能够优化他们的网络,并且能够提供新的业务和应用来获取新的利润。软交换是网络演进以及下一代分组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选择、认证和计费等功能,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以及多样化的第三方业务。

而综合业界的看法,从广义上讲,软交换概念是指以软交换设备为控制核心的下一代网络(NGN);从狭义上讲,软交换特指位于NGN控制平面的软交换设备,其在VoIP体系中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中(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拆除会话)和信令互通,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

2软交换的功能、主要特点及网络结构

2.1软交换的功能

2.1.1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之一,可以说是整个网络的灵魂,它为基本业务/多媒体业务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

2.1.2业务提供功能软交换应能够实现PSTN/ISDN交换机所提供的全部业务,还应与现有的智能网配合提供智能网业务,也可以与第三方合作,提供多种增值业务和智能业务。

2.1.3互连互通功能可通过各种网关实现与响应设备的互通。

2.1.4协议功能支持相应标准协议,包括H.248、SCTP、ISUP、TUP、INAP、H.323、RADIUS、SNMP、SIP、M3UA、MGCP、BICC、PRI、BRI等。

2.1.5资源管理功能对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如资源的分配、释放、配置和控制,资源状态的检测,资源使用情况统计,设置资源的使用门限等。

2.1.6计费功能具有采集详细话单及复式计次功能,并能够按照运营商的需求将话单传送到相应的计费中心。

2.1.7认证与授权功能可进行认证与授权,防止非法用户或设备接入。

2.1.8地址解析功能和话音处理功能。

2.2软交换的主要特点

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广泛采用的技术,具有明显优于现有电路型网络的特点:(1)可有效降低投资和维护成本;(2)支持各种不同的PSTN、ATM和IP协议等各种网络的可编程呼叫处理系统;(3)组网高效灵活;(4)可方便地运行在各种商用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上;(5)具有可编程的后营业务特性;(6)具有很好的开放性;(7)有利于固定和移动核心网的融合;(8)具有先进的基于策略服务器的管理所有软件组件的特性。

2.3软交换网络的网络结构

如图1所示。

3软交换技术的主要应用

3.1分组中继(Packet Trunking)

针对用户数增加对汇接局容量需求激增以及传输带宽增加的情况,通过采用软交换技术构建分组中继叠加网络,利用媒体网关直接提供高速的分组数据接口大大减少传输网络中低速交叉连接设备的数量,对语音进行静音抑制和话音压缩,以及AAL2/ATM的可变速率适配,降低了网络传输成本和带宽需求(可以节省近60%的传输资源),从而满足对现有的汇接局的扩容要求。

3.2虚拟中继(Virtual Trunting)

其实际上就是利用软交换网转接PSTN端局之间的语音业务,而软交换网本身不直接接入语音终端用户,此时软交换网的功能类似于PSTN中的汇接局或长途局的功能。提供虚拟中继业务,软交换网中必须配置TG、SG和软交换机设备,若仅提供与PSTN相同的语音转接业务,则不需要单独的应用服务器,此时呼叫控制和业务的实现均是由软交换机负责完成。目前各软交换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系统均已经能够提供虚拟中继业务。

3.3多媒体业务(Multi-media Services)

多媒体业务用于提供特殊的资源供应用服务器上的增值业务使用。针对用户多媒体业务的需求,利用软交换技术,将各种应用服务器上的新业务,在软交换设备的集中控制下,通过各种网关设备将实时传送协议(RTP)媒体流重定向到广大终端用户。其中,软交换直接控制着各种新业务的发放与实施,保证了业务在全网开展的及时性。

3.4电信级拨号接入(Carrier Class Dial in)

其MG同时具备VOIP网关和关守2种功能,在软交换的控制下,使得全网媒体网关能统一管理,并能进行拨号上网用户数据旁路,利用L2TP支持多ISP方案。

3.5本地语音接入(Packet Local Access)

在拥有庞大的、完善的本地IP网络,但无本地PSTN端局的情况下,可以在用户端设置IAD设备,利用已有的小区宽带IP网络连接至软交换IP网络,完成各个IAD与软交换机、其它媒体网关设备的连接,即实现了本地电话机的接入,同时为了保证本地接入的电话能够与其它运营商的PSTN通信,还需完成软交换网与PSTN的连接。

3.6下一代本地交换系统(Next Generation Local Switch)

提供数据终端与PSTN网电信级互联互通。支持对个人用户(IPPHONE/PC)、企业用户(IPPBX)及不同网络(H.323/SIP)的接入。

3.73G核心网(3G Core Network)

在3G网络中,原MSC将裂变为MSC-GW和MSC-SERVER,MSC-GW完成媒体网关的功能,MSC-SERVER完成软交换机的功能,IP网络作为3G网络的统一语音、数据媒体流的承载网络,实现各种业务数据流的融合。

4目前软交换技术仍存在的问题

(1)国际上尚无大型网络的组网和运营经验。传统电信网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在网络组织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经验;而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组织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经验,是采用基于软交换的扁平化组网,还是分级汇接等在技术和实践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如果要实现扁平化组网。则意味着每个MSCSERVER需存储并分析其他所有设备的局数据,这样的实现方式一是维护的压力大,二是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也不好保证。

(2)软交换系统之间的协议尚未做到兼容性,标准还在发展之中。不同厂家的软交换在技术标准的选用及协议的兼容性方面还难以做到相互兼容。BICC协议、SIP-T协议和H.248协议也在发展之中,协议的选项要求运营商根据业务的需要进一步确定。

(3)软交换系统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设备的稳定性有待改进。如何提供性能更加稳定的设备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4)API没有成熟的产品。基于开放的业务平台、采用标准的API接口,为网络运营商提供新业务开创了未来美好的前景,但是相应的产品仍在探索和研发之中。

(5)软交换体系能够提供标准、开放的API接口,快速、灵活地提供丰富的业务,但目前主要的解决方案只提供基本话音业务、补充业务、IN类业务、PINT业务、多媒体终端之间的同步浏览、统一消息、多媒体会议等,如何积极开发和试验新的业务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6)Qos没有最终的解决方案。

(7)网络安全问题。

(8)第三方提供业务的模式问题。

(9)业务可管理问题。

5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分层体系结构的软交换作为NGN的核心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传输网络(JP、ATM)的灵活性,采用开放的网络架构体系,方便的开发各种适合客户需求的话音、数据、视频等业务,充分克服了传统电信网络的弱点,电信网络的融合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随着软交换在全球范围内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其在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主要定位于继承传统的话音业务,同时可以适当地发展一些基本的IP多媒体业务。同时,基于业务发展及服务质量提高的需求,软交换网络架构也将不断向前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其一定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卫晋欣,李颖.浅谈软交换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8).

软交换技术范文4

【关键词】通信技术;NGN;软交换技术;分组中继;虚拟中继;多媒体业务冯玉兰

1.软交换的概念

软交换技术是一个能够提供下一代分组通信——包括语音、宽带和无线网络的平台。利用软交换技术,全球服务提供商和运营商能够优化他们的网络,并且能够提供新的业务和应用来获取新的利润。软交换是网络演进以及下一代分组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选择、认证和计费等功能,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以及多样化的第三方业务。

2.软交换的功能、主要特点及网络结构

2.1软交换的功能

2.1.1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

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之一,可以说是整个网络的灵魂,它为基本业务/多媒体业务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

2.1.2业务提供功能

软交换应能够实现PSTN/ISDN交换机所提供的全部业务,还应与现有的智能网配合提供智能网业务,也可以与第三方合作,提供多种增值业务和智能业务。

2.1.3互连互通功能

可通过各种网关实现与响应设备的互通。

2.1.4协议功能

支持相应标准协议,包括 H.248、SCTP、ISUP、TUP、INAP、H.323、RADIUS、SNMP、SIP、M3UA、MGCP、BICC、PRI、BRI等。

2.1.5资源管理功能

对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如资源的分配、释放、配置和控制,资源状态的检测,资源使用情况统计,设置资源的使用门限等。

2.1.6计费功能

具有采集详细话单及复式计次功能,并能够按照运营商的需求将话单传送到相应的计费中心。

2.1.7认证与授权功能

可进行认证与授权,防止非法用户或设备接入。

2.1.8地址解析功能和话音处理功能

2.2软交换的主要特点

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广泛采用的技术,具有明显优于现有电路型网络的特点:(1)可有效降低投资和维护成本;(2)支持各种不同的 PSTN、ATM 和 IP 协议等各种网络的可编程呼叫处理系统;(3)组网高效灵活;(4)可方便地运行在各种商用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上;(5)具有可编程的后营业务特性;(6)具有很好的开放性;(7)有利于固定和移动核心网的融合;(8)具有先进的基于策略服务器的管理所有软件组件的特性。

3.软交换技术的主要应用

3.1分组中继

针对用户数增加对汇接局容量需求激增以及传输带宽增加的情况,通过采用软交换技术构建分组中继叠加网络,利用媒体网关直接提供高速的分组数据接口大大减少传输网络中低速交叉连接设备的数量,对语音进行静音抑制和话音压缩,以及 AAL2/ATM的可变速率适配,降低了网络传输成本和带宽需求(可以节省近60%的传输资源),从而满足对现有的汇接局的扩容要求。

3.2虚拟中继

其实际上就是利用软交换网转接 PSTN端局之间的语音业务,而软交换网本身不直接接入语音终端用户,此时软交换网的功能类似于 PSTN 中的汇接局或长途局的功能。提供虚拟中继业务,软交换网中必须配置 TG、SG 和软交换机设备,若仅提供与 PSTN 相同的语音转接业务,则不需要单独的应用服务器,此时呼叫控制和业务的实现均是由软交换机负责完成。目前各软交换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系统均已经能够提供虚拟中继业务。

3.3多媒体业务

多媒体业务用于提供特殊的资源供应用服务器上的增值业务使用。针对用户多媒体业务的需求,利用软交换技术,将各种应用服务器上的新业务,在软交换设备的集中控制下,通过各种网关设备将实时传送协议(RTP)媒体流重定向到广大终端用户。其中,软交换直接控制着各种新业务的发放与实施,保证了业务在全网开展的及时性。

3.4电信级拨号接入

其MG同时具备 VOIP网关和关守2种功能,在软交换的控制下,使得全网媒体网关能统一管理,并能进行拨号上网用户数据旁路,利用L2TP支持多ISP方案。

3.5本地语音接入

在拥有庞大的、完善的本地IP网络,但无本地PSTN端局的情况下,可以在用户端设置IAD设备,利用已有的小区宽带IP网络连接至软交换IP网络,完成各个IAD与软交换机、其它媒体网关设备的连接,即实现了本地电话机的接入,同时为了保证本地接入的电话能够与其它运营商的PSTN通信,还需完成软交换网与PSTN的连接。

3.6下一代本地交换系统

提供数据终端与PSTN网电信级互联互通。支持对个人用户(IPPHONE/PC)、企业用户(IPPBX)及不同网络(H.323/SIP)的接入。

3.7 3G 核心网

在3G网络中,原MSC将裂变为MSC-GW和MSC-SERVER,MSC-GW完成媒体网关的功能,MSC-SERVER完成软交换机的功能,IP网络作为3G网络的统一语音、数据媒体流的承载网络,实现各种业务数据流的融合。

4.目前软交换技术仍存在的问题

国际上尚无大型网络的组网和运营经验。传统电信网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在网络组织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经验;而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组织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经验,是采用基于软交换的扁平化组网,还是分级汇接等在技术和实践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如果要实现扁平化组网。则意味着每个MSCSERVER需存储并分析其他所有设备的局数据,这样的实现方式一是维护的压力大,二是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也不好保证。

软交换系统之间的协议尚未做到兼容性,标准还在发展之中。不同厂家的软交换在技术标准的选用及协议的兼容性方面还难以做到相互兼容。BICC协议、SIP-T协议和H.248协议也在发展之中,协议的选项要求运营商根据业务的需要进一步确定。

软交换系统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设备的稳定性有待改进。如何提供性能更加稳定的设备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API没有成熟的产品。基于开放的业务平台、采用标准的API接口,为网络运营商提供新业务开创了未来美好的前景,但是相应的产品仍在探索和研发之中。

软交换体系能够提供标准、开放的API接口,快速、灵活地提供丰富的业务,但目前主要的解决方案只提供基本话音业务、补充业务、IN 类业务、PINT 业务、多媒体终端之间的同步浏览、统一消息、多媒体会议等,如何积极开发和试验新的业务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5.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分层体系结构的软交换作为NGN的核心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传输网络(JP、ATM)的灵活性,采用开放的网络架构体系,方便的开发各种适合客户需求的话音、数据、视频等业务,充分克服了传统电信网络的弱点,电信网络的融合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随着软交换在全球范围内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其在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主要定位于继承传统的话音业务,同时可以适当地发展一些基本的IP多媒体业务。同时,基于业务发展及服务质量提高的需求,软交换网络架构也将不断向前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其一定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软交换技术范文5

【关键词】软交换技术;电力系统;电力通信;应用分析

1、软交换技术的介绍

软交换又被称为呼叫服务器或媒体网关控制服务器,该技术的突出特点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的网关中独立,通过计算机服务器为基本元素通过网络的方式在软件上实现呼叫控制功能,其中包括具体的呼叫路线选择、控制管理、连接途径和信号互通等。该独立的软交换技术为呼叫信号的控制、交换和可编程等功能建立了实现的分离平台,使功能提供者可以自由地将传输方式和控制协议有机结合,实现功能业务的转移,同时呼叫控制和媒体网关之间的标准化开发也得到了实现,为呼叫信息网络的开放和功能扩展提供了平台和基础。

2、软交换的应用意义

软交换是新一代话音交换方式的核心技术,也是实现语音信息网络化的重要内容。传统网络的语音通信是通过交换机实现的,而新的分类话音通信网是通过软交换技术实现的网络,其中软交换技术是新旧网络融合的枢纽部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方面:与电路线路交换机相比软交换技术的成本大大降低,由于软交换技术采用了开放的平台,对于软件的扩展和开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软交换技术应用了普通的计算机硬件,和电路线路交换技术相比提高了性价比,经济方面有很大优势。

(2)用户方面:传统交换网络中,设备生产商一般将软件、硬件和应用等所有的东西,用户对设备的继续开发被设备生产商所限制,对软件的空间选择、实现方式以及维护费用也有较高的要求。以软交换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网络解决了上述问题,因为厂商的产品都是基于开放标准的,所以用户可以向多个厂商购买各种层次的产品,可以在每一类产品中选择性价比最好的来构建自己的网络。

(3)网络可靠性:软交换网络将常用的电路组成的核心功能区域进行了分类,将分类功能以分类软件的形式分配到各分组网络的主要信息网中。这种分类的分布式结构是可编程的,并对服务供应商和第三方开发商开放。由于功能的开发均以计算机平台为标准,可以可靠稳定地实现网络功能。

3、软交换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中的应用

3.1目前电力系统通信设备的分析

目前电力通信接入网设备和交换机之间的连接,基本还是以模拟接口相连,把行政电话和调度电话延伸到各个变电站。电力通信设备通常由光发送端、光中继器和光接收机三部分构成。鉴于电力通信设备的设计原理和结构所致,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如下缺陷:(1)随着电力自动化、二次系统安防等业务的IP化,电力通信的业务越来越局限于语音通信,相对而言,网络建设的投资大;(2)与数字程控交换设备接口困难,转换设备复杂;(3)模拟调频、调相、调幅光端机多路信号同时传输的交调干扰、受环境干扰影响严重、传输质量低劣、长期工作稳定性不高;(4)每个呼叫占用一个单独通路,在整个通信的过程中均不释放,造成了通信资源的巨大浪费。传输过程中需要较宽的频带,设备也复杂;(5)电力通信远端放号方式设备复杂,维护成本高。

3.2软交换方案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分析

软交换技术主要由行政调度控制中心应用和各营业所、变电站的应用为主。首先介绍在供电部门的行政调度控制中心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行政调度控制中心的通信中心机房设置软交换核心服务器,如哈里斯SW9000,主要实现软交换业务及呼叫处理,网关注册管理等功能。注册容量由License确定,最大可达100,000个;(2)支持视频电话功能:各点可配置标准SIP视频话机,实现行政调度控制中心、营业所和变电站的语音视频通话,并支持音频会议功能;(3)程控交换机接入:软交换技术的维护管理方式可由Web方式实现配置、维护和管理,传输通道的设置主要有两个,分别为2M连接通信中心与各营业所/变电站,配置网桥或者路由器,实现由IP网传输;通信中心软交换设备和各营业所/变电站设备均接入电力系统内部IP数据网。

各营业所/变电站应用部分有以下几个部分:(1)模拟话机接入功能:各营业所/变电站分别配置哈里斯AD1000综合接入网关, 提供8/16/32端口的普通模拟话机接入,实现语音通话;(2)视频话机接入功能:各营业所/变电站可配置标准SIP视频话机,实现视频通信。

其传输设备有对应2M网桥或者路由器连接方式,各营业所变电站还需另外配置2M网桥或者路由器;对应IP数据网方式,则无需专门的网络设备。

考虑到电力通信网原先由电力通信设备传送的远动信号和继保信号,在新上软交换系统后,为便于网络的分层管理和维护要求,可选择两种方案:

方案一:采用电力2M专网或电信2M传输,配置相应的RS232转E1接口转换设备。

方案二:采用IP数据网传输,配置相应的RS232转IP接口转换设备。

3.3软交换技术的优势

(1)明显优于VOIP技术,符合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软交换能够支持PSTN/ISDN交换机提供的全部业务。相对而言,单纯的VOIP解决方案则将接入层和控制层简化后融合在一起,业务层功能几乎没有,两者对比如下:

目的不同:VOIP是针对电路交换费用昂贵提出来的过渡解决方案,软交换是针对电路体系架构缺陷提出的面向下一代网络的交换技术。

业务不同:VOIP仅仅实现简单的语音通信,软交换则可实现丰富全面的业务,可满足语音、视频、数据通信等需求。

架构不同:VOIP多是基于H.323协议,软交换基于SIP协议,更具先进性。

前景不同:VOIP作为过渡期产品,必然会被软交换取代。

(2)有效利用了软交换在接入部分的灵活性。本方案中,充分利用了软交换网关的灵活接入和扩容,工程施工简单,设备易于操作。将程控交换机的稳定性和软交换的灵活性有机结合。

(3)提高网络的可靠性。相比电力通信设备受环境干扰影响、长期工作稳定性不高的缺点,软交换系统更为可靠稳定。

(4)与电力通信设备电路交换机相比,性价比高。软交换接入网关端口配置灵活,可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利用率高,设备性价比高。

4、总结

目前,电力通信网中传输的信息主要是语音数据,随着网络的扩展和计算机技术更新,视频业务和多媒体业务也有了新的要求。软交换技术不但可以支持语音业务,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和补充业务,同时软交换提供了开放式的应用程序接口,便于扩展和提供各种新业务,总体而言,软交换技术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可以用较低低的成本和较短的周期实现更好的服务,也成了电力通信网络的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软交换技术范文6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事业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容小觑的,为了适应人们的高要求,技术人员开始引入新的设备和技术。其中,软交换技术就是重要的一项。本文将通过分析软交换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其功能等内容,来探讨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给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理论依据。

2 软交换技术的概述

2.1 软交换技术的定义

软交换是下一代的分组网络和网络演进中的核心设备之一。软交换主要完成的功能有呼叫控制、协议处理、资源分配、认证、路由和计费等功能。软交换除了具备上述的基本功能外,软交换还能够向使用者提供正在使用的电路交换机所能给予的业务,而且软交换还能提供给第三方可编程的能力。

2.2 软交换技术的作用和功能

(1)在媒体网关中的接入功能。这是一种适配作用,使得软交换可以用于连接各种媒体和网关。

(2)呼叫和控制的功能。这一功能是软交换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3)提供业务的功能。对于PSTN/ISDN这种交换机提供的所有业务包括所有的基本业务以及补充业务,软交换都能够给予完备的支持作用,智能网提供的业务,软交换依然可以全部予以提供。

(4)具有互联和互通的功能。软交换技术对于协议的支持十分广泛,它可以同时支持H.323协议和SIP协议。如果不利用软交换技术,这两者体系是不可兼容的。

3 移动通信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3.1 软交换技术在NGN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NGN,即下一代网络,这是一个相对化的概念,是相对于当代的网络体系所提出来的。通常情况下,NGN指的就是就是一个网络融合的体系构架,其核心在于是以数据为中心。NGN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业务,包括电信和通信业务,而且NGN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传递技术就可以完成和实现底层传输和业务功能的分离,为用户将不同的业务网络进行自由的接入,并且它能够支持通用的移动性,能够完成使用者对一些业务使用上的一致和统一。现如今,通信网络有向着NGN移动通信网络演进的趋势,同时,二者达成了一种得到了普遍推广和认可的结合方案――IMS。但是IMS这种在技术人员眼中十分完美的方案,在大规模应用中还是面临着很多的挑战。而相对于IMS而言,软交换就较为成熟,其标准的准确性和设备的成熟度上都要远远的高于IMS。我们了解到,软交换已经在我国的移动长途的有关汇接层面中得到了应用,并且获得了成功,这能充分的说明软交换技术正在走向成熟。

在移动通信核心网的演进路线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电路域和分组域分离概念的提出,这是在2.5G中;二是对于将网络分为电路域和分组域,这是R99在核心网中以MSC为基础中提出的;第三阶段,也就是R4阶段,提出来软交换的概念,即电路域要能够实现承载与控制的相互分离。

R4软交换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是继承IETF的有关控制承载分离的思想,主要具有几点优势:(1)成本能够达到最优化;(2)业务能够被快速的引入;(3)是面向网络的融合和演进;(4)网络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更强的可靠性。

3.2 在移动通信中如何进行软交换组网

(1)进行小本地网的小规模组网

小本地网的组网方式指的是利用软交换来负责一个地区的本地网的移动通信业务,在这里,可以将MGW和MSC Server两个装置进行合设,当然也可以将二者设置在不同的控制机房内。

(2)进行大本地网的大规模组网

大本地网的大规模组网方式是通过软交换来负责很多个小的本地网的移动通信业务,MGW和MSC Server必须进行分布的设置;一般会将MSC Server设置在中心城市或省会,对多个本地网的MGW进行管理。

3.3 3G技术与软交换技术的对比

无论从接口协议还是业务开发或者是网络结构方面,NGN与3G的协调一致性都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分层的网络结构的提出,还有一些接口协议的采用也都是一致的,在业务上,更是有诸多类似的地方,比如一些多媒体业务。再比如业务的实现上,3G与NGN也是同样的,他们都支持业务接口开放。因此,对于相似度很高的业务,我们可以同时建构在NGN的固定网和3G的移动网络上。软交换和3G移动网络的业务类型和核心构架是十分相似的。这就为以后网络的完美融合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软交换技术系统可以在WLAN、CATV、LAN等数据网络系统上应用和承载,甚至在微波网络、3.5G、DDN等数据网络系统上都可承载。软交换系统可使得已拥有的网络资源能够被运营商充分利用,而且其终端的接入方式十分灵活多样,能够提供AG、Cable IAD、TG/SG、MSAG等多种接入方式。可以与现在各用户所拥有的固定电话、移动通信设备或者是多媒体的终端进行有效的互联互通。尤其是它对WALN、ADSL、PHS等用户的接入,对争取现在拥有网络的用户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软交换系统的小型化和多样化的终端设备,能够大大地提高网络过程的安装效率,这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营资金,而且设备回收利用的时间可以大大地缩短。据现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估计,软交换系统的回收期限大约在3年左右,而3G系统的投资回收时间大约为8年,这更加体现了软交换系统在移动通信应用中的优越性。

4 结束语

软交换技术概念的提出和应用,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将软交换技术应用在移动通信工程中,既可以降低移动通信过程的运营成本,又可以更大规模的发展业务。本文通过分析软交换技术的定义以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笔者认为在将来的移动通信工程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是势在必行的。并且软交换技术会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通信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娟.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7(10).

[2] 莫云青.软交换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5).

[3] 孙韬.对软交换技术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