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分析范文1
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进入新经济阶段。与此同时出现了概括这种现象的新概念,如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等。对新经济作经济学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新经济的发展趋势,理解新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规律及由新经济推动的经济学的新发展。
一、 旧经济转向新经济是生产方式的革命
20世纪末,美国等发达国家依靠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进入了新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和影响就如格林斯潘1999年所说:“我们称之为信息技术的新技术革命,已经开始改变我们处理事务和创造价值的方式,即使五年前我们也不易预见到这些。”
新经济是对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的概括。美国商务部1999年报告将数字经济概括为两个方面:电子商务和使电子商务成为可能的信息技术产业。这种经济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变化。其效应已经和正在显示出来。就如美国商务部报告所说,在这场“数字革命”中,因特网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是先导技术,信息产业是带头和支柱产业,电子商务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在每个经济时代都有当时的新经济。由旧经济进入新经济总是以生产方式产生重大革命为基础的。生产工具是区别经济时代的标志。经济史显示,工业革命是由1712年发明的蒸汽机和1831年第一次开发的电力驱动的。其中蒸汽机使用使人力被自然力所代替,由此产生工厂制生产方式。产生电力后,发动机由于由电力推动使人力被电力所代替,传动装置由于由电网组成而将广大范围的生产纳入当时先进的生产体系和流程,创造更高的效率。
现代的新经济是由电脑和互联网驱动的。1946年世界上出现第1台可编程计算机,80年代计算速度更快,体积更小的个人电脑进入家庭和办公室,接下来出现的互联网通过高速通讯设施,在工厂、办公室将桌面计算能力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发邮件、开展电子商务。这种现象就如美国经济事务商业部副部长ROBERT SHAPIRO所描述的: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型的经济正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改变着我们合作、单独工作、交流和联系、娱乐和消费的各个方面。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型经济正在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全新的革命,它不仅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而且为企业内或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快捷而价廉的通信工具,还给工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新的渠道。网上教育、网上通信、网上新闻、网上交易、网上娱乐、等等正在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
新经济反映生产方式的重大革命主要在以下方面:第一,如果说,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标志的生产方式是以自然力代替人力的话,新经济则是以电脑代替人脑。第二,互联网较电网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广的传输范围,尽管不能离开电网。第三,机器大工业以技术为基础,新经济则是以知识为基础,由此产生知识经济即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较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时代的知识、技术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设备、产品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第四,旧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机器制造业,其他行业均是适应这种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新经济时代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则是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即以电子信息技术为领头的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电控制技术的高科技群。新经济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产业,新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对传统经济的整合和改造,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很多传统产业部门一跃进入新经济阶段。
现在大家都在谈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有多种表现。但我们根据新经济发展的趋势可以断言,只有进入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基础上的数字经济时代,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全球化。就是说,网络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企业不用漂洋过海就可以进行国际交易。信息的发展可能使得商务模式发生变革,使得一些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全球竞争,使得一些跨国公司能够扩展它们的全球业务。过去只有大企业才可能跨国经营,现在中小企业借助网络同样可以进行跨国经营。
二、新经济时代的资本
在旧经济时代,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有形要素,起初是劳动,后来是资本,因而有劳动经济和资本经济之说。进入新经济时代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转向知识和技术及人力资本,于是出现知识经济之说。
在新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本由有形的物质资本转向无形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个结论将直接影响分配的方式。具体地说,在劳动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对增长起支配作用,因此分配向劳动者倾斜,由于劳动者之间差别较小,因而在全社会收入差距较小。在资本经济条件下,资本(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起支配作用,因此分配向资本家倾斜,由于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全社会的收入差距拉大。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支配作用,这样,作为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人格化的“知本家”将替代资本家成为财富创造的中心。在旧经济中是资本雇佣劳动,知识和技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而在新经济中这种雇佣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物质资本被知识资本所雇佣。现实中便是以知识和技术招资本,而不象旧经济中是以资本招技术。与此相应,收入分配明显向“知本家”倾斜,由于知识价值明显增大,因此收入差距扩大更为迅速。在信息产业就业的科技人员的收入可能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知识资本的价值已经和正在得到越来越高的评价。其主要制度安排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商品化。在技术转让时科技成果应该得到科学的评估,以充分实现其价值。二是技术资本化。在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在充分估价技术投入价值的基础上安排技术股,收入分配中充分实现投入的技术的价值。
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和技术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方面,也是技术进步的源头。美国商务部1999年报告也显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加,而人才的培养又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短期内信息技术人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受过很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的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更为短缺。于是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信息技术人才开始进入全球市场,各国、各公司之间人才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信息技术人员的工资一再攀升,其工资额与其它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差距在逐渐拉得更大。人力资本投资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在OECD国家,教育经费要占政府支出的12%,培训投入占GDP的2.5%.这应该成为加大教育投入的参照系。二是积极引进和留住人才。美国的硅谷就是依靠吸引全世界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其中不仅包括高科技人才,也包括创业人才。如果说教育是长期投资的话,引进则是一种能在短期见效的短期投资。三是推进企业家知识化。这是发展高科技的主观条件。
与知识资本替代物质资本成为决定性的资本相适应,产权制度安排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旧经济中的产权制度以物质财产的产权为主导。而在新经济中知识产权成为产权制度结构中的主导。其基本要求是保障知识和技术创新者的私人收益,使其发现新技术的成本得到补偿并能得到更高的收益。其目标是鼓励科技人员研究和开发高新技术的积极性。
三、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过去美国经济的周期性较为明显,过几年就会有一次大的波动。而且在一段时间中人们还作出经济周期时间越来越短的断言。而在现实中,美国自克林顿当政以来已连续9年左右的时间保持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态势。经济学家在探究其中的奥秘时发现了新经济的某些特征。
最早提出新经济概念的美国《商业周刊》列举的新经济六大特征就对美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作了说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公司经营利润大幅度增加,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双双降低,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上升,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率上升。
美国商务部的报告特别指出了互联网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由互联网增长驱动的信息技术进步,也对创造这个比预期更健康的经济作出了贡献。”[1]其机制是由于互联网被广泛用于通信、教育、娱乐和媒体,并作为电子商务的工具,由此拉动互联网的迅速增长。互联网的增长又拉动信息产业部门的迅速增长,从而使信息产业部门成为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其表现是:
由于互联网驱动的通信活动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迅猛增长。信息技术产业一直以超过整个经济增长率1倍的速度增长,对信息技术的投资现在已占所有商务设备投资的45%。
在美国经济中信息技术产业份额1998年达到8%。其对全部经济的实际产值贡献达1/3之多。
从1998年到1999年全球网络用户增长55%,因特网主机增长46%,WEB服务器增长128%,新登记的WEB地址增长137%。
美国经济连续多年出现高增长,低失业率,同时通货膨胀率全面下降,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技术产品价格下降及信息服务价格的下降。据美国商务部报告,在1993年和1997年信息技术产业价格逐年下降(分别是-2.4%,-2.6%,-4.9%,-7.0%,-7.5%,在其他产业价格逐年上升的同时,使总通货膨胀率由1993年的2.6%降到1.9。[2]
就持续保持高就业来说,主要说明因素是高科技可能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结合。过去的理论将技术进步与节约劳动相等同。就是说技术含量越高,使用的劳动越少。而在新经济中我们发现,恰恰是在网络部门、在信息部门劳动就业量是最高的。当然这里就业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知识含量。就像美国商务部报告所统计和预测的:1996-2006年信息技术应用业就业量占全国企业劳动人数的41%-44%,再加上信息技术产业就业数会达到50%。
过去对竞争力的主要说明因素是规模。一方面有规模边际收益递减的理论。新经济中网络使用规模的扩大却没有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相反可能出现边际收益递增的效应。另一方面企业规模不再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依赖信息和网络的优势中小企业也可能有更强的竞争力。
以上分析表明,新经济提供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可能:由于有信息产业的支持,经济周期可能会延长。进一步说,由于新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对有形资源的需求相对减少,因此经济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高速增长而不至于出现过热,出现高通胀的状况。
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交汇
新经济的另一个表述是知识经济。对知识经济一般的提法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表述没有准确界定新经济的特征,作为知识经济的特征性的表述应该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依靠知识创新,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在新经济时代,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企业的成长期可能缩短,就象微软公司那样不过几年就一跃超过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福特和通用等制造业公司而成为世界首富,但是,由于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这些高科技公司企业的衰退期也可能加快。[3]因此高科技部门和企业的创新要求特别紧迫。
就创新来说,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概念。在这里区别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很有必要。科技进步的全过程包括三个环节:上游环节即知识创新环节;中游环节,即创新的知识孵化为新技术的环节;下游环节,即采用新技术的环节。技术创新主要是在中下游环节的创新;知识创新主要是在上游环节即知识创造领域的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
在新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有相互交汇的趋势。过去,技术创新的最终环节是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在现代,技术创新的先导环节进一步延伸到科学向技术的转化过程。知识创新的环节过去主要限于科研机构和大学这样的知识创造和传播领域,现在之所以出现知识经济的概念,就是因为知识创新延伸到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领域。这样高科技的孵化领域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交汇点。
在新经济时代,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与此相应,人们对发展高科技的创新机制的关注点,由关注技术的采用转向关注技术进步的源泉(知识的创造领域)及其转化。这就提出了加强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部门的联合与合作、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的要求。就象美国的硅谷紧靠斯坦福大学一样。这里的关键是建立知识的创造和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上下游联系。一方面解决好大学和科学院研究课题的商业化价值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好企业敢于对高科技的研究进行风险投资问题。
在新经济条件下,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与知识和技术的创业是相联系的。在许多场合,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通过知识和技术的创业实现的。创业即将知识创新的成果通过创办科技企业途径孵化高新技术。创办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进入该领域创业的往往是有技术缺资金,缺乏经营企业和市场运作的经验。这就提出了创业机制的创新问题,
在旧经济时代,创业主要靠资本(资金),而在新经济时代,创业主要靠知识和技术。前者是以资金招技术,后者则是以知识和技术招资本(资金)。该领域的投资属于风险投资,当然高风险也可能有高收益。这就提出了对风险(创业)投资的需求。孵化高新技术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在这方面政府投入必不可少,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为之提供顺畅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渠道,也就是为有技术而缺资金的项目提供风险投资。在新经济中风险投资的供给也较为充分。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一般利润率具有下降的趋势,由此使资本的最低限量提高,就使达不到限量的资本无力转向实体资本的领域,而进入信用和股票等风险领域。各种类型的基金如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将这些小额的投资集中起来并进而成为风险基金的来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风险投资作为创业投资与其他投资,它所追求的不是在企业中获取股权收益,而是在股权交易中获利,因此为风险投资提供顺畅的退出机制,使投入高科技项目的资金在孵化出高新技术和企业后能退出来进入新的项目,保证风险投资的可持续。美国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Nasdag)最为活跃就是新经济的重要反映。[4]
过去的理论特别青睐大企业。而在孵化高新技术方面最为有效而且成功的是小企业。其原因就是钱颖一所总结的两条:一是对创业者的激励能力,小企业更强;二是创新失败的风险约束,小企业更强。因此新经济条件下的创业机制以民营科技型小企业为基础,对科技人员办民营科技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鼓励政策和更为宽松的创业环境。例如:企业登记不以资金规模为门槛,科技园、创业中心都要为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和经营企业的辅导。
五、电子商务和与产业创新
对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在产业链中,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广泛应有,形成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强大需求和拉动力。就是说电子商务成为信息产业和整个新经济的发动机。
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它本身活动的价值。企业利用电子商务,通过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增加商业机会,发展新型服务,简化销售过程,降低成本等活动,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同时,因特网也强化了价格约束机制,因为消费者能通过多种途径得到商品价格和有关信息。
电子商务在总体上还处于方兴未艾阶段。电子商务的规模与上网的人数相关。据美国商务部1999年报告,虽然无论从上网人数上,还是从上网人口所占的比例上,美国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到目前为止,与全部经济相比,电子商务所占的份额还很小,全球到1999年5月还只有1。7亿人访问过因特网。即使在因特网最为普及的美国,作为零售业一部分的电子商务占其总额的比例还不到1%。这意味着新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从美国新经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可以看到美国各行业的信息技术投资给其生产率所带来的变化。从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在新世纪所要进行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创新的方向。哪个国家能够在因特网上给予更多的重视,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上投入更多物力、人力和财力,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平道路,那个国家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垄断优势。
经济学分析范文2
我有一位学经济学的大学生朋友,学习成绩上等,还是学生会干部,但也属于经常逃课一族。我因此提醒他,逃一节课就等于挥霍掉了25.2元。
他很不屑地一笑,说:“你也是学经济出身的,怎么也犯这种教条主义错误?”“这怎么是教条主义?”我问。他说:“25.2元是每节课的平均成本,是个简均数,是用大学生的总支出除以总课数。但上课不是买大白菜,不能把每门课简单相加作分母。打个比方吧,我们学校教西方经济学的教授特受欢迎,听他的课你得提前占座,去晚了都没位子,我觉得他的课50元一节都不止。但有的老师的课,倒给我25.2元我都不去,实在是没劲。”
“那你还是损失了25.2元啊,毕竟你还在花你父母的钱。”我说。“如果你坐在那儿什么都没听进去,不是也损失了25.2元么?”他说:“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效用论。西方经济学这门课对我来说值50元一节,但对那些土木工程系的学生来说就一文不值;比如哲学课,我从来就没听过,也许哲学老师讲得也很好,但我不感兴趣,所以对我的效用就是零,可是对于文史系的学生就非常重要。既然有些课对某一部分学生来说既没兴趣将来又用不上,那为什么还要去那儿干坐着?尤其那些靠着笔记、期末给重点一背就pass的课,它值25.2元么?我们系有两个老拿一等奖学金的同学,一个一星期也没见她上过几回课,另一个是听着没劲就走了,可她们的成绩总是全系第一。这些好学生不用老师讲就已自学会了,又干吗强迫人家去听那没劲的课呢?不如自己学点别的。课程因每一个人的需求不同产生不同的效用,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数来衡量。”
经济学分析范文3
【关键词】 低碳经济;外部性;补贴;征税;产权
一、低碳经济背景
(1)低碳经济的提出。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个概念,目标是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2007年9月8日,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2008 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2)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王文军(2009.4)指出低碳经济是以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牛文元(2009)指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付允(2008)分析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二、外部性的解决措施
(1)外部性的含义。萨缪尔森对外部性定义,外部性就是当生产和消费中一个人使他人遭受到额外的成本或收益,强加在他人身上的成本或收益没有经过当事人以货币的形式进行补偿时,外在性或溢出效应就发生了,这种影响并没有透过市场交易的形式反映出来。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2)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一是征税。该方案是庇古在1920年《福利经济学》一书中进行论述,又称“庇古税”,是为了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也就是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情况下,政府运用征税手段进行解决。二是补贴。政府对微观经济部门进行的调控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补贴是微观主体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时,政府通过补偿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三是产权界定。按照产权管理的思路,只要明晰产权都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产权思想由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提出,德姆塞茨对其进一步研究,指出当内在化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产权就会产生,将外部性内在化。如果产权模糊不清,就会上演“公共地的悲剧”。
三、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之一:内化高碳经济发展带来的负外部性
(1)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每年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将增长1.7%,本世纪末气温很可能在2000年的基础上升高2~3℃,结果会使全球20~50%的生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水和风暴等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加剧,人类将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气候变化风险;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使原本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都凸现出来: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拉动经济三驾马车动力失衡;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优化升级压力大。
(2)以上凸显出来的矛盾和问题都是在高碳经济发展中产生,解决这些问题实质就是把这些负外部性问题内在化。第一,补贴就是国家对产生正外部性影响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一定数量的补偿,使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第二,征税是国家运用征税权利对微观主体造成负外部性内在化的措施。一是征收环境税,它是针对当前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提出的一种全新税种,生态环境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征收环境税可以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二是征收碳税,是一种庇古税,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含碳量定额征收。第三,产权是科斯沿着庇古的思路进一步寻找负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产权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实现起关键作用。一是碳汇是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从空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森林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它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分割、不可排他。建立明晰的森林资源产权关系是完善森林产权制度的关键,要把森林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开,使所有者(国家)与经营者(森工企业)形成一种经济或契约关系,这才是完善的产权制度。二是排污权交易也称可交易污染许可证,该方案源自“产权理论”的兴起。戴尔斯认为,政府作为环境商品的所有者,可以再控制污染总量的前提下出售“排污权”,并允许购买者对所持有的“排污权”进行市场交易,以发挥市场作用,提高环境资源的运用效率。
参考文献
经济学分析范文4
一、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定义
在经济学的论著中似乎很难发现有关公共政策的定义,经济学家也很少在公共政策的定义上发生争论,但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几乎每一个原理都与某种公共政策有一定的联系, 经济学家无疑也是最关心公共政策的一群人。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在他那本脍炙人口的《经济学》序言中就提到:“经济学首先是一门活跃的、发展的学科。在每个时代,它必须解答正出现的难以理解的事物,并与公共政策的当前困境作斗争。”[2]
虽然,经济学家们十分热衷于公共政策的研究,但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框架里,其实并没有公共政策的位置。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们尽管都十分重视政府公共政策问题,但通常都是将它作为经济成长的一个外生变量来对待的,或者将它视为一种给定因素可以被省略或剔除掉。也就是说,政府实施公共政策对经济过程影响虽然重要,但它毕竟是一种外来的干预。正是因为在需不需要、需要多少这种外来干预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才会有国家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针锋相对的旷日持久的争论。
应该说,新制度经济学对此的分析却有独到之处。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在经济分析中,没有制度因素和制度变迁的进入不可能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作出满意的解释。例如,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人们过去只注意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自然要素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后来发现,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这些要素的增长速度,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技术,把这种超过的部分说成是技术的贡献。但通过对技术变化过程的深入研究,他们发现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变迁,同样也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因素就是制度。制度不仅推动了技术的变迁,而且在促使人们认识到技术变迁所蕴含的潜在利益方面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专利制度、政府资助研究与开发的制度等,都是技术变迁的重要原因。所以,制度是经济增长和发展更为优先和更为基本的因素。可见,政府的公共政策不仅不应作为经济增长的一种外生变量,而且从现代的观点看,公共政策还是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的内生变量。
按照舒尔茨的解释,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经济规则,即凡是用来规范人类活动的规则就是制度。所以,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公共政策本质上是关于个体和集体选择集的制度安排结构。”[3]公共政策不过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制度(institutional),而且通常是一种与非正式制度相区别的正式制度。因此,制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公共政策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公共政策就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时期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成本与政策效果的比较,对社会的公私行为所作出的有选择性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定义中,我们之所以强调政策成本与政策效果的比较,是因为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和值不值得承受。这就是说,一项好的公共政策并不仅仅在于它有多么美好的设想,而要取决于这种公共政策的成本社会是否可以而且应该承担。
二、公共政策经济学分析的原因
经济学家们为什么会热衷于公共政策的分析呢?如果说,对政府经济政策的分析本身就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政策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是顺理成章的话,那么,其他方面的公共政策,如一些社会政策、政治政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公共卫生政策等,为何也成为了经济学分析的热门领域呢?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首先,实施任何公共政策都会涉及公众利益的调整和分配,因而必然面临着利益选择问题,而利益的权衡取舍正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学是一门有关决策的科学,它要研究人们如何作出交易决策;如何在工作和闲暇之间进行选择;如何决定投资和储蓄等。在经济学中,经常会举出“大炮和黄油”的例子,分析人们如何在加强国防和提高生活水平之间作出的选择。而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其实也是政府对各方面的利益权衡取舍的结果。如果公共卫生资源是既定的,政府将更多的钱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时,就要减少对其他方面的卫生投入;政府控制环境污染而对有关企业实行管制时,虽然会使人们享受到清洁的空气和水源,但却会减少企业所有者和工人的收入。所以,公共政策的运行机理通常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
其次,经济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而且经济学不可避免地会将各种经济政策纳入其分析范围。例如,经济学可以通过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弹性的分析,对政府实施的农产品保护政策作出评价;可以从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均衡出发,对政府的就业政策提出建议;可以根据拉弗曲线,对政府的税收政策提出批评等。实际上,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分析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很难将二者绝然分开。所以,曼昆说:“当经济学家努力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想要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4]虽然,经济学中涉及的主要是政府的经济政策或社会政策,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的逐步成熟,显然会增强经济学家将它们运用于其他领域的信心,即使是那些看似与经济活动并不相关的领域。经济学家常常坚信,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学科能像经济学那样适合对公共政策进行缜密的研究。
再次,随着现代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经济学家们在不少过去被认为经济学无法涉足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些研究成果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会进一步激起经济学家对涉及面极广的公共政策的研究热情。例如,经济学家利用著名的公共选择理论证明了存在着一个与一般商品市场极为相似的“政治市场”。在政治市场中,选民们是消费者,他们的需求要靠民主体制生产的产品来满足;而政治家的职能则如同市场经济中企业担负的职能一样,他们要把公众的需要理解成是集体产品并寻找供应这些产品的各种途径。同时,公共选择理论也假定,政治家也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不像企业那样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是选票最大化。在此基础上,经济学家得出的结论是:正如现实经济不大可能出现完全性的竞争市场一样,民主政体有时也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对社会需要作出反应。这就是说,正如存在着市场失灵一样,也存在着政府失灵。既然经济学的分析可以在政治领域取得成功,用它来分析教育政策、科技政策、公共卫生政策同样也应该得心应手。
最后,经济学家们热衷于公共政策的分析当然还与他们希望显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有关。实际上,“几乎没有哪一个负有使命感的社会科学家甘愿与公共政策的制订无关。”[3]4经济学家当然更是如此。作为经济学家,常常有一种“经邦济世”的使命感,自然不能不对政府的公共政策倾注极大的热情。虽然经济学家在提供公共政策的方案上常常不能让人满意,以至于美国总统杜鲁门曾为此而烦恼," 希望“找个独臂的经济学家”,以免他在判断问题时总是说一方面如何,另一方面又如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经济学家参与公共政策的程度和范围毕竟要超过所有其他的社会科学家。在美国,从1946年开始,总统一直得到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指导,而且还从许多政府行政部门的经济学家那里得到建议,财政部的经济学家帮助设计税制;劳工部的经济学家分析工人和求职者的数据,以帮助制定劳动市场政策;司法部的经济学家帮助实施国家的反托拉斯法。[4]31在经济以外的其他领域,经济学家也十分活跃,在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经济学也在这些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政府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医疗卫生经济学、规制经济学等。
三、公共政策经济学分析的逻辑
为什么需要有政府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产生的理由是什么,如果公共政策有其存在的理由,公共政策的限度如何界定。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解,任何制度的产生和选择都是人们对其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的结果,人们选择的依据是某种制度安排所能带来的净收益。比如,科斯在分析企业的起源时认为,企业本身也是一种制度,企业产生是因为企业降低了交易费用。如果没有企业这样一种制度,而按照市场的方式来组织各个环节的生产,必然会使交易费用大大提高。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企业在组织各个环节进行生产时,其交易成本已大于以市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说明企业的规模已经过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其规模不可能无止境地扩张。
科斯曾举过一个著名例子:一个农夫忽然有了一个新的牧牛人邻居,从此他的庄稼就总是被牛啃吃。习惯的思维认为:政府或其他组织应该出面阻止牧牛人的“不作为”。但科斯指出,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或很低,市场会解决这个问题。也许农夫付钱给牧牛人让他停止放牧;或者相反,牧牛人付钱给农夫,让他停止耕作。到底会有怎样的结果,取决于粮食和牛肉的相对收益比。但是,不管结果怎样,都是实现了利益最大化。这个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的产权问题都需要由政府公共政策来解决,关键在于选择某种公共政策时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在很多情况下,由市场来解决可能效率会更高。
由此可以推论,公共政策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选择公共政策来解决问题,较之于由市场或企业自行解决问题,所产生的社会成本较低。正如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所指出的:“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行政成本也许很高,尤其是当许多不同活动集中在单个组织的控制之下时更是如此。以可能影响许多从事各种活动的人的烟尘妨害问题为例,其行政成本可能如此之高,以致于在单个企业范围内解决这个问题的任何企图都是不可能的。一种替代的办法是政府的直接管制。政府不去建立一套有关各种可通过市场交易进行调整的权利的法律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强制性地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或不得做什么,以及什么是必须遵守的。”[5]可见,按照科斯的观点,政府的公共政策只是一种在市场、企业解决问题时社会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替代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和实施一定的公共政策可以降低这种社会成本。反过来说,如果一项公共政策所产生的社会成本比市场、企业自行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社会成本还要高,这种公共政策显然就是无效率或负效率的。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公共政策要受到成本和收益的制约,其范围必然会有一定的限度。也就是说,公共政策是有一定限度的。有些公共政策之所以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公共政策可能超出了它的限度,是一种多余的或过度的公共政策。科斯认为,“假定由政府通过行政机制进行管制来解决问题所包含的成本经常很高(尤其是假定该成本包括政府进行这种干预所带来的所有结果),无疑,通常的情形是,对带有有害效应的行为进行管制的收益将少于政府管制所包含的成本。”[5]15根据科斯的观点,当政府的公共政策的收益低于其成本时,这种公共政策就不应被采用。这时解决问题可以利用市场,也可以利用企业,或者什么也不采用。
可见,公共政策的限度可以用制度均衡来描述。所谓制度均衡就是现有的制度供给在可选择的制度安排集合中是净收益最大的。此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公共政策,其限度或者说其实际供给的约束条件,就是制度供给的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等于制度供给的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这就是说,如果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说明公共政策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以获得潜在的外部利润;如果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则说明公共政策已经超出了限度,某些公共政策已是多余的,或者一些过时的和无效的政策仍然空占其位。
当然,如何具体界定公共政策的限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内似乎也难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由于公共政策是直接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所以,具体确定公共政策限度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正如科斯所说的,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一般都有过高估计政府管制的优点的倾向,但这种观点即使成立,也只不过是建议应减少政府管制,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分界线应定在哪里,似乎必须通过对以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实际结算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出结论。尽管如此,新制度经济学对公共政策的分析仍是十分有价值的。因为这种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阐明了公共政策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说,市场失灵和企业失灵并不是政府实施公共政策的充分条件。如果公共政策不符合上述逻辑,即使出现市场失灵和企业失灵,也并不意味着必须用公共政策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伍启元。公共政策(上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4.
经济学分析范文5
网络团购的兴起有一定的经济学原理根据。消费者方面受价格优惠、网络外部性效应和抱团消费等的驱使。供应商受成本结构优势、规模经济和两个市场差异性的价格歧视,使得网络团购具有获益可行性。从起步阶段的短期来看,网络团购由于能够形成正反馈机制、符合供求双方的利益而发展迅速。但从后期长远发展而言,由于网络团购的市场条件逐渐消失,网络团购的市场份额将不再能够轻易占据,因此需要应形势采取相应措施来获得立足之地。
关键词:
网络团购;经济学分析;未来预测;建议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15203
团购即为一个团队向商家采购,国际通称B2T(Business To Team),是继B2B,B2C,C2C后的又一电子商务模式。所谓网络团购,是指一定数量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渠道组织成团,以折扣购买同一种商品。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可以称为C2B(Consumer to Business),和传统的B2C、C2C电子商务模式有所不同,需要将消费者聚合才能形成交易,所以需要有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和社交网络(SNS)作支持。
本文从网络经济学的角度对网络团购的发展进行原因分析,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进而提出部分问题的解决对策。不仅有助于理解网络市场中团购兴起的经济学动因,也为对网络经济学感兴趣的人关于网络团购的边缘性问题研究提供思路。
1网络团购发展探析
网络团购发展从兴起到蔓延的原因,从网络经济学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在正反馈机制、网络外部性和特殊的成本结构上,尤其以服务类行业为典型代表,充分反映了网络经济环境对团购发展的助推力。
1.1网络团购具有正反馈机制
所谓正反馈,是指在边际收益递增的假设下,经济系统中能够产生一种局部正反馈的自增强机制。网络团购改变了传统消费规则,实现了从供求方规模经济到需求方规模经济的转变,使得正反馈的产生具有两方面的推动力。
(1)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参与团购最大的核心优势在于商品价格更为优惠,根据团购的人数和订购产品的数量,消费者一般能得到从5%到40%不等的优惠幅度,这体现了网络经济学中的正的网络外部性和规模效益。
(2)从商家的成本结构来说,商家的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固定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产销量范围内,成本总额保持相对稳定的成本。变动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产销量范围内,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化成一定比例变化的成本,而单位固定成本与产销量的增减成反比例变化,单位变动成本不随产销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总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变动成本×产销量。最终,网络团购的双重经济优势使得其得以兴起和快速发展。
(3)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团购中的美容餐饮等服务类行业,消费场所的固定成本表现在房租和员工薪酬等,变动成本主要是产品食材和服务过程中的水电等。低价参团对商家来说,即使没有多大盈利空间,但是至少可以弥补固定成本的消耗,增加边际收益。所以,网络团购对固定成本比重比较大的行业来说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
1.2价格歧视政策的可行性
所谓价格歧视,是指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商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为不同的消费群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对消费群进行划分,对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1)实行价格歧视是厂商为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一般而言,实行价格歧视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市场存在不完善性。当市场不存在竞争,信息不畅通,或者由于种种原因被分割时,垄断者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实行价格歧视。第二,各个市场对同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这时垄断者可以对需求弹性小的市场实行高价格,以获得垄断利润。第三,能够有效地把不同市场之间或市场的各部分之间分开。
(2)以航空机票预订为例,价格敏感者一般会选择提前预订,享受特价机票。而航空公司则可以利用特价票在团购网站上吸引这部分顾客群,用来弥补其高昂的固定飞行成本,对于需要临时商务出差的商务旅客来说,商务出差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其无法跨过提前预订的价格门槛享受到优惠机票。同样的价格歧视在餐饮等行业也具备可行性,对意欲团购餐饮的顾客来说,首先必须经常关注团购网的信息,花费自身的时间成本,其次必须提前做好消费的计划,并在特定时间段消费,这些条件使得满足条件的顾客范围得以缩减。而那些时间成本高,或者说爱好面子的人,则愿意出高价消费,一般不会经常花时间注意团购信息,所以商家的团购活动也不会影响到这些顾客。因此,商家可以通过团购模式在不同客户群之间实现价格歧视,以便吸引到那些原本不会到餐厅消费的顾客,赚取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剩余。
1.3传统市场和网络市场的并存的市场条件
(1)网络团购能够产生发展的根源是市场条件的满足,即同时存在网络和传统两个市场。由于网络团购具备价格便宜的明显优势,才使得网民愿意转战团购。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现在的网民尤其是我国的网民,年龄在20-35岁之间的比重占据50%左右,这些网民形成的网络市场与非网民之间的传统市场并存,这让网络团购的市场条件得到满足。
(2)目前网络市场正随着网络规模和网民规模的壮大而变大,传统市场则逐渐走向萎缩。经营团购网站的厂商开始发现团购的超低价格,会影响到传统市场的销量,也就是说网络团购客户的增多是以传统客户的流失作为代价的。此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可能会失去继续提供团购商品的动力。
(3)随着网络时代的大规模挺进,网络市场和传统市场的界限最终会被模糊。由于区分网络市场和传统市场的有效条件丧失,网络团购存在的市场条件遭受破坏,此时,网络团购开始走下坡路。
2发展趋势预测
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网络团购的发展之快令人咋舌。但是,根据最近市场观察,团购市场出现历史拐点,增长陷于停滞,在疯狂后的冷静反思之余,有必要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深刻的再思考与预测。
2.1团购市场需要平衡点
由于能参加团购的产品种类和比重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因此团购市场的规模是存在上限的。从网络团购所具有的的规模经济优势和低边际成本的成本结构来看,团购模式显然是能够给一些行业创造额外的价值,但这些额外价值占行业总利润的比重应该是比较小的,否则会影响到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进而会影响到商家参加团购的意愿。如此看来,团购市场最终会趋于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商家的盈利来源能够在团购渠道和传统渠道之间维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从而获取最优销售模式和最高的总利润。
2.2团购网站发展的关键在于争取有质量的商家商户
争取有质量的商家商户,继而吸引有质量的消费者。团购网站的确能带来价值,但带来的价值不会无限制增长下去。目前看来,大批团购网站的裁撤停运和倒闭转型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团购市场的规模是有限的,最终只有能够给消费者和商家提供最好的服务的团购网站才能生存下去。即使是美国的Groupon,在上市之后,其盈利能力也并没有出现井喷式的增长。但是,它至少实现了盈利,并且是同行业的佼佼者,其独特之处在于:每天只推一款折扣产品、每人每天限拍一次、折扣品一定是服务类型的、服务有地域性、线下销售团队规模远超过线上团队。它通过删选客户和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团购产品与服务,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从而打造正反馈效应。大部分的商家若想要通过网络平台做推广,就会想到他们。从这点看,其未来发展潜力可观。这也启示我们团购网站要想形成有益的正反馈效应,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商家是核心。
3对发展团购网站的建议
目前,在大批团购网站倒闭之余,仍有一些实力比较强大的市场寡头实现了盈利,比如F团北京团购网。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占据一定市场的网站而言,他们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仅仅总结成功网站的经验然后粘贴到本企业网站,这不是长远之计。网站要突破重围,科学做法应该是追溯成功网站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然后结合自身现状和条件,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来创新发展策略。
3.1定位精准化,选择具有成本结构优势的产品
根据帕累托定律,一个企业80%的利润往往来自它20%的项目,这个定律在团购网站的经营中同样适用。为团购网站创造主要收益的消费项目往往集中在餐饮,住宿,票务等边际成本较低的行业,联系到实物产品也是部分边际成本相对较低的食品和日常消费品当中。因此,团购类网站主要的消费品项目都带有明显的服务特性。对于餐馆,酒店,影院来说,也就在可变成本较低的前提下,这类消费项目的边际成本是相当低的,那么为了寻求更大的利润,商家必定寻找机会寻求更多的销售机会和尽量利用手上的资源和剩余劳动力去创造更多价值。而对于团购销售火爆的另一部分产品如保健品和其他边际成本也较高的消费品,我们发现了以下一些特点:首先,根据价格竞争模型,制造企业的边际成本一般是一条先降低后升高的曲线,在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达到MR=MC的节点时,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企业若想进一步在此节点后扩大生产规模,不断上升的边际成本会导致企业的最终利润不断降低。因此,既要选好销售模式也要选好产品定位。
3.2提高团购网站产品和服务质量,培养客户忠诚度
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也适用于团购网站,质量不错的产品再加上极致的服务体验会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促使初次消费者转化为网站的忠实顾客,与团购网站的长远发展目标相一致。在网络经济学中这种现象可以被理解为路径依赖。所谓路径依赖,通俗来说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个次要的或者偶然的事件会对结果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路径依赖可以使得早期的老客户成为新团购网站和模式推广的障碍,从而被锁定在既有的团购网站,形成相应的客户忠诚。要使路径依赖对网络团购消费者产生影响,需要运营商重视团购产品和服务中的一些微小的细节,比如产品的微包装,良好的客服印象,优质的售后服务等,也就是路径依赖的历史重要性在客户印象中的体现。此外,要想在诸多重复性建设的团购网站中脱颖而出,还需要让消费者对团购网站产生不可逆的选择,这就要求运营商对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充分掌握和研究,使消费者在选购本网站团购服务的事前事后都觉得选择是最优的,即一级路径依赖。
3.3建立网购联盟,发挥本地化优势
在网络时代,只有那些成功地建立了拥有大量锁定顾客的安装基础的团购网站才能赚大钱。所谓安装基础,它反映的是某一产品的用户数量或是一个网络的加入者规模。安装基础越大,说明该团购网站成为其他网站效仿标准的可能性越大,锁定用户也就顺理成章了。对于构建具有本地化特色的团购网站联盟,扩大安装基础的规模更具有可行性。一个不成文的例子就是腾讯的拍拍网,即使有淘宝网这个强势的竞争对手,其依然能够有立足之地,原因在于它拥有中国即时通信市场的最大份额。本地化的网购联盟可以形成本地商户壁垒,在提供"本地服务"的独特优势上,增强用户粘度。此外,由于团购实施本地化商务后将促使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借助手机端的方便与快捷渗透,可以实现用户需求导向,强化精准团购,使得团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具特色,更加符合顾客偏好。
3.4深谋远虑,谋求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
目前的团购网站正呈现出由膨胀向萎缩转变的态势,这也说明了团购网站的盛世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竞争的异常激烈迫使企业不得不寻求产品或者服务的差异化,这将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对网络经济市场来说,完全竞争的市场是很难出现的,市场具有垄断竞争的特性。在这种条件下,企业一旦成功实施了产品的差异化,便能够拥有对产品具有特殊偏好的客户群,对这类稳定客户群,企业可以凭借其差异化优势实施部分市场权利,比如定价权利和价格歧视政策。所以说,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的团购企业,沉醉且依赖于现有优势和网络条件是走不远的,要努力谋求产品差异化,给客户独特丰富的体验,为网络经济中的长尾理论打下扎实基础,未来才会走得更远。
4结语
随着市场条件和行业发展环境变化,团购网站整体走向从激进扩张过渡到保守过冬,新用户的增加难抵逊老用户的流失,团购用户从高速增长转向规模回落。单纯研究个案已经不足以帮助诸多身陷囹圄的团购企业走出困境,只有在把握团购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基础上,发挥自身和行业的优势,走个性的差异化路线,才能助推企业渡过行业寒冬。
参考文献
[1]刘同山.网络团购的经济学分析[J].江苏商论,2011,(01).
[2]张铭洪,杜云.网络经济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王乐鹏,李春丽.新兴团购网站及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0,(32).
经济学分析范文6
农 户
农户既是消费单元,又是传统农业的经典组织,也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在以动植物繁衍为主要生产特征的农业经济中,实行家庭经营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生产经营组织非常“灵巧”,它集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位于一体,经营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高度集中,“委托一”关系内置,无须进行专门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简单的治理结构。充分激励机制,确保家庭成为农业经济高效率组织。这是它成为世界各国农业普遍采用的基本组织形式重要原因。我国的家庭经营能够突破“人民公社”体制,充分说明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关于家庭经营农业的优势.这些年在理论界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讨论。
受土地制度和人多地少的限制,我国农户一般只能拥有小规模土地的使用权。农户难以通过扩张土地经营规模的方式以获得“规模经济”。多数农户做出的选择是通过广泛的兼业,获得“范围经济”。兼营多种种植业,以求“风险”在各个种植项目中分散:兼营多种养殖业.以求突破土地数量不足的束缚,并使家庭农业剩余资源、剩余劳动得到充分利用。这样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结构,确实提高了家庭农业生产力,增加了经营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从而也成为中国农业的显著特色之一。
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弊端和缺陷。农户细小的经济规模,分散的需求和供给,导致经营成本、交易成本高。随着市场化程度加深,必然推动农业产业组织按照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和节约交易成本的路径演化。农户经济中的部分内容会越来越不合算、不经济,势必逐步从家庭经营中剥离出来,交由有效率的市场中介组织执行。在这一演化过程中,户营经济形态发生重大变化,部分农户将缩小兼业范围,逐步向专业化发展;部分农户将退出农业,转营它业:还有部分农户将彻底背离农村,转向城市。农户分化演变是历史大趋势,要顺应上述演变进程.适时调整农业经济组织政策。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使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解体,并从中演生出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承包经营的新体制,并因此存在一个“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由于农户普遍兼营多种产业,生产经营的需求细碎而分散,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能力低。事实上根本无法有效进行,因此大多数地方的集体经济组织是个“空壳子”。
此外,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界定一直是个大问题。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做法是,凡是集体经济组织的家庭新出生人口,自然获得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凡是户口迁出。成员资格就自动消失。这实际上把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演变为一种身份权利,经济组织演变为社会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的资产为本组织成员所有。而这些“成员”也是村民。相比而言,村民资格的界定似乎更明晰更容易些。有鉴于此,理论界不少人士提出,把集体资产管理纳入村公共事务。由村委会直接负责,不再单独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当然,村委会拥有的资产也是村民所有的财产。除非因村公共事务治理需要,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的财产,都应通过产权界定,明确到村民个人名下。因此,在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问题以及凸显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与作用,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
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小规模经营农业的农户为增强市场交易地位而自主设立、自愿出资、自我服务、民主控制的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合作社经济已经有150多年历史。在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合作社都得到重要发展。尤其是以小农为特征的日本。农协组织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合作效益”是合作社经济研究的核心和重点。社员进入或退出合作社。取决于合作社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合作效益”。“合作效益”是合作社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从理论上讲“合作效益”是通过建立合作社内部社员公共信息通道。由合作社集合农户的小规模需求和小批量供给。形成规模需求和批量供给。内部组织交易替代外部市场交易。而组织内部交易成本又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从而降低了交易总成本。合作社通过集中购买和销售,降低了交易费用。节约了交易费用。农产品能够买出好价钱。并可以削减销地价格与产地价格差距。提高市场运转效率。农业合作社在农户开展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合作社社员来说。从合作社得到的不仅是“规模经济”的好处。由于部分经营环节由合作社。原来用在防疫、饲料和生猪购销等环节的精力可以节省下来,集中精力按照合作社提供的养殖技术规范要求,提高养猪技术水平。社员在共享了合作社购销网络的同时,还共享着合作社信息、技术和科技人才,合作社社员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加快了科技进步,这就是由相同结构生产者的空间聚集所带来的“聚集效应”。可见。农业合作社经济的“合作效益”。既体现合作社集合农户需求和供给的“规模经济”。又体现专业农户空间的“聚集效应”,它是“规模经济”与“聚集效应”的综合效益。
合作社的治理结构。这是合作经济研究的另一重点。如何才能获得“合作效益”?获得预期“合作效益”,必须建立必要的合作社治理结构。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合作社应当建立由社员选举产生的代表所有者的理事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由理事会聘请执行经理,形成规范化的委托和激励约束机制。由这“三驾马车”各行其道。规范运行。是比较理想的状况。现在的协会大多只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缺少执行经理机构。执行工作由理事会。但是,在发展初期,不能对合作社治理结构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要求过高,农民办不到。要因地制宜,因社制宜。不搞一刀切、一律化。要“先发展。后规范。立足发展搞规范”。事实上,能够率领农民创建合作社的“头人”。往往是乡村那些威望高、愿奉献,具有经济头脑的致富“能人”。由他们打理合作社事务。社员是信得过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能人“太少。因此。树立典型,让“能人”放手大胆干。充分发挥“能人”作用。并采取措施。逐步予以规范。促进健康发展。
合作社经济发展需要的必备条件。首先。要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自由支配财产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利益。自主选择进入还是退出合作社。其次。要有一定数量。相对集中。合作社集成社员的需求应达到合作社经营的规模要求。也就是能够使合作社在扣除必需的组织运行费用有足够的“合作效益”。从而实现合作社的“规模经济”,否则。有限的“合作效益”会被合作社自身运转消耗殆尽。第三。要有相应的合作社运行的法律规章制度。使合作社运转有章可循。合作社、社员的利益有可靠保障。第四。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要有合作经济专门人才。包括熟悉合作社理论的政府官员。懂得合作机制并能够驾驭合作社的经理等。创造合作社发展必备条件。仍是尚待完成的任务。 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指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的纵向产业协作。在协作过程中彼此“借光”,使各自的“外部经济”得以释放。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就是支持农民。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推行“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理论基础。
公司与农户发生多种多样的交易关系。大致可概括为三种情形。
1、垂直协作紧密,产业关联度高。主要是常年生产。保质期短,必须经过加工才能进入消费市场的农产品。这样的产品,交易多次重复发生。甚至每天多次进行。因此要求公司与农户建立紧密产业协作关系。一旦协作关系出现闪失哿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比如乳品业。奶牛养殖者会选择与牛奶收购商维持长期而稳定交易关系。收购商在奶牛基地投资建设收奶站等交易专用资产。以固定交易关系。
2、区域联系紧密,地缘依存度高。特定的农产品生产。往往和特定地域的加工流通企业紧密联系。花椒产业和辣椒产业,农产品生产依赖公司经营,公司发展依赖农产品发展。这自然形成公司与农户的产销对应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共生共存,一荣俱荣。一般很少有“第三者”插足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地缘关联。因此,公司与农户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交易关系。当这种关系的稳定性受到威胁时。会威胁区域经济发展。
3、对抗“不确定性”,风险相关度高。在未来市场“不确定性”成为公司与农户利益最大化的共同“敌人”时。公司与农户达成要素供给或者农产品购销合同。使双方有比较稳定的预期。由于“订单农业”的存在,使过去一些启动困难的产业项目顺利启动。“订单农业”是农作物播种或养殖项目启动前签定合同。等到农作物收获时才能完全履行,合同执行期比较长。在合同执行期内,市场价格信息会越来越明确。原来的“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确定”了。毫无疑问。农户和公司是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在没有可靠执行保障手段的情况下,它们签定的合同非常脆弱。一般“订单农业”仅以信誉为执行担保而信誉损失度量和计价困难。当“第三者”插足参与出价竞争时,无论是农户还是公司。都有不惜“撕毁合同”以取得利益的倾向。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选择投机行为的倾向更为明显。真实的情况是。它们是“伙伴”。但更是“对手”。计算多于顺从。”毁约“对农户与龙头企业造成的损失是“不对称”的公司和农户签定“订单”后,要进行专用资产,包括专用人力的投资,有些公司还对农户进行培训和技术投资。如果届时得不到订购的产品,先期投资“沉淀”,损失巨大。有资料显示,“订单农业“的履约率不足20%。如何运用产业组织手段抵御市场“不确定性”还是没有满意的答案。
政 府
市场机制运作有两个基本前提:清晰的产权界定和足够低的市场交易成本。当产权界定不清。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时,出现“市场失灵”。这是市场机制的最大缺陷。这时。需要政府出面矫正“市场缺陷”。制定和实施能够清晰界定产权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法律法规。为农户、合作社、公司等产业组织有效运转创建产权界定清晰、交易成本较低的市场环境。
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农民集体所有。农户经营规模细小。再加上农产品市场交易面临的计量和定价困难。导致市场运转成本过高。“市场失灵”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国“三农”问题具有独特性。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各级政府都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所未曾面对的课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根据农业市场组织结构特点,制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政策。优先支持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农业技术、信息、防疫等公共服务提供必要财政扶持:建立与农村信用文化相适应的农业信用体系:采取措施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法维护农业市场秩序。确保市场有效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