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1
【关键词】 农民收入 产业结构 中山镇
一、基本情况
中山镇位于楚雄市西南部山区,海拔861~2370米,年降雨量780~1200毫米,距市府鹿城121千米。全镇含11个村委会,共有住户5527户,全镇总人口28525人。在全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7754人,占总人口的97.3%,非农业人口771人,占总人口的2.7%。
2014年2月,研究小组对楚雄市中山镇哨房村、洼子村、洒巴苴村、中山村、务阻村、六街村6个自然村村民收入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走访、观察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2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04份;问卷涉及收入来源、收入状况、影响收入增加因素、农民文化程度等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农民收入来源可分为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四种类型。
二、楚雄市中山镇农民收入现状
1、农民收入总量
2013年底,中山镇农民总收入1.9126亿元,人均纯收入6705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088亿元,养殖业收入2255万元,工资性收入759万元,其他收入4024万元。
2、2013年农民收入来源结构
表1反映的是中山镇农民四类收入来源及其所占比重情况。
第一,种植业收入12088万元,占农户年收入的63.2%,占据主要地位。调查中进一步发现:种植业收入主要以烤烟、魔芋、核桃等常规经济作物为主。2013年间,全镇有75%以上的农民栽种烤烟,烤烟给农户带来的收入在5000―20000元之间。核桃户均种植核桃40―50棵,60%的农户核桃收入在2000―5000元之间。全镇有70%以上的农户种植魔芋,魔芋带来的收益在1000―2000元之间。
第二,养殖业收入2255万元,占农民年收入的11.8%。从实地调查看,养殖业主要以一家一户分散养殖为主,没有规模养殖场,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养殖业具体户均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
第三,工资性收入比重小,由于中山镇地处高寒山区,远离城市,外出务工的农民相对较少。调查显示,2013年全镇工资性收入人群(具备相对稳定工作和外出打工者)共计1046人,工资性总收入759万元,工资性收入仅占农民年收入的3.9%。
第四,其他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份,达4042万元,占农民年收入的21%。根椐实地调查,其他收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家庭商铺经营性收入。二是部分农户租地收入。三是政府补贴性收入,含低保、农业政策性补贴等,年人均1200元左右。
3、村与村之间农民收入情况比较
表1反映的是全镇农民总收入中各收入来源所占比重的总体状况。那么,各个村是否都一样呢?根据对所调查六个村的问卷材料进一步整理,得到六个村委会收入来源结构,如表2所示。
总体看,中山镇六个村之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一定差距:最高洼子村委会人均8559元,最低六街村委会人均6394元。但以种植业为主(比重63.3%),养殖业(10.8%)、工资性收入(4%)比重小,其他收入(21.8%)占重要收入来源的总体情况和全镇情况基本一致。
六个村委会收入较高的前三名:洼子、务阻、中山分别有矿场资源和相对优越的商业区位优势,这也反映了“无工不强、无商不富”的一般性规律。
三、楚雄市中山镇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客观存在的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农民年收入中,第一产业占63.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缺乏明显的发展支撑项目。这就导致农副产品流通不畅,产、供、销三大环节组建困难,造成产业链不完整的残酷现实。另外,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或者缺失的背景下,农民就业和增收途径受到极大限制。
2、产业内部结构不均衡
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收入所占比重较大,而畜牧业比重较小,农民收入来源面窄。适应市场需求的名、特、新、优产品不多,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创新能力,扩宽市场渠道是中山镇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农产品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成本偏高
中山镇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和产品供求信息渠道不畅,难以实现现代化生产方式,另一家一户的生产也缺乏科学的投资和管理决策意识。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农户用于购买肥料的费用支出在500―700元之间。在同样情况下,有30%的农户在肥料支出方面达700―1000元。生产技术不纯熟增加了成本,以养猪为例,70%的农户用于饲料的支出费用每头在500―700元之间,20%农户在700―1200元之间,仅10%农户在500元以下。
4、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旱灾造成以粮食为主的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减产,直接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据调查,80%以上的农户认为,缺水是目前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但从目前最基本的水利设施尚不到位的现实看,中山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任重而道远。
5、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滞后
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87.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文盲半文盲人口在农村仍占绝大多数。尤其在中山镇,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农民仅占10%,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90%。
6、政策支持效果不明显
201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很多利民惠民政策,从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但资金安排上仍然存在“撒胡椒面”现象,项目多而分散,单个项目补助标准低,支农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如现行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资金性质一样,但补贴下达时间不一致,过于分散的补助资金难于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增加楚雄市中山镇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抗灾保收、确保农民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应重视对农业特别是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中山镇,首先最有效的是兴修水池,储水蓄水。政府应加大对这方面的投资鼓励政策,对缺水严重的自然村应鼓励和支持农户修建水池,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其次是村级公路建设,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小村,力争做到“水电路”三通。
2、引导农民更新观念
当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民的观念问题,如何将常规生产向名特优农产品生产方向转变,是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做大做强种植业的关键。其次是适度发展养殖业,当地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对发展养殖业十分有利。然后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还要加强农民家庭经营筹划和管理能力的培训。鼓励和支持成立农产品生产经营民间协会组织,实现规模经营。有组织地安排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和转移,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3、提高农产品初级生产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力生产成本
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关键在于组织培训农户相应的生产技能。镇政府可培植树立一定的样板户,由村委会组织村民参观学习,并给予一定奖励。鼓励当地村民成立现代农机服务经营专业户,在生产成本远低于人工成本的基础上实行有偿服务,以减少人力成本和降低劳动强度。
4、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首先,在全面实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着力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结构性缺编问题,尽快补充紧缺学科的专业教师,缓解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其次,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确保学生招得进来,走得出去,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以核心农户为重点,加大青年农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营销知识和工业理念的培训教育,加强实用新技术教育。
5、突出重点用好财政资金,改进政府补贴发放方式,酝酿农村重大政策的改革新举措
对于年度财政资金,需着重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位置,克服“撒胡椒面”现象,注重积累效应,逐年夯实农业基础。在加大补贴力度的同时,不断改进补贴方法,尽量合并发放补贴,增强可操作性,方便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让补贴真正成为各年度生产要素而发挥重要作用。加快村民全民社保、土地承包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进程,以改善农民收入重大政策保障体系,从根本上建立农民生产致富的政策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洪绪:辽宁省凤城市农民收入结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 高建民:中国农民概念及其分层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 王珊珊:云南省农民收入结构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2.
[4] 高宏: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2.
[5] 李莉:当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报,2007(23).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2
关键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补贴;农民收入支持
一、文献综述
农民增收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从文字上讲,农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获得务农收入的人。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的缘故,中国语境中“农民”的含义要丰富得多,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必须要具有农业户口,两者缺一不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部分农民也可以不必从事农业生产,但是要成为农民仍然必须具有农业户口。也就是说,农民在中国不是一个职业称谓,而是一个身份的标识。基于农民的身份,每一个农民有一块可以永久无偿使用的宅基地,有一份土地使用权,可以比较自由地择业而获得多项收入。因此,国家统计局对农民收入设计了一个特别的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被调查农民纯收入之和除以被调查人数。“农民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每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包括四个部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人。不过,既然被称为农民,务农是其家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产生,各级统计部门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一规定,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推算而得。“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农民,是指农村常住户。农村常住户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以及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农村住户。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及以上的住户也包括在本地农村常住户范围内;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都不包括在本地农村住户范围内。
农民收入计算中包括没有变现的部分。在农民收获产品之后,统计上就算做了收入;农民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消费,粮食、蔬菜等,统计口径是既算收入也算支出,都要按照市场价格计算收入和支出;对农民的收入,统计口径不仅要算现金收入,算实物收入,还包括副产品。例如:小麦收割完,小麦要算收入,麦秸也要算收入;养鸡养猪养鸭,鸡猪鸭要算收入,粪便也要算收入,可做田地有机肥。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一部分是不能用做生活消费的,因为每一个农民家庭都是一个经营主体,必须自己为自己垫付生产费用。
目前,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研究,主要是对根据现行测算方法得到的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表示怀疑和批评,探讨农业生产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文献很少,目前主要有曹子坚、王敏分析了国家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黄永兴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技术就农民纯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何秀荣发现了发展农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在递减,但没有实证的支持;王细芳选取中国粮食生产区之一的湖北省为案例,围绕农民增收分析了“种粮热”给农民增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其他农业活动则没有进行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农业和农民问题,笔者试图从农业生产角度探讨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为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供经验证据和智力支持。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3
关键词:农民收入;工资性收入;收入结构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民的增收问题由来已久,是农民问题的本质所在,而农民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所以,农民的增收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贵州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省份,农村居民比例大,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所以增加农民收入显得尤为迫切。
2.农民收入的相关概念
2.1 农业及农业收入
本文中运用农业的广义概念,具体是指种植业、林牧渔业。农业收入,即经营农业所获取的收入,包括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所获取的收入总和。而从事非农业(包括外出打工,个体经营等)获取的收入则是非农业收入。
2.2 农村居民总收入
农村居民总收入指调查期内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从各种来源渠道得到的收入总和。按收入的性质,可分成生产性纯收入和非生产性纯收入,其中生产性收入进一步又可划分成第一产业收入和二、三产业收入(通常所说的非农业收入)。第一产业收入是指农民在第一产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非农业收入是指农民在二、三产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所获收入的直接体现。按收入来源构成可分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即工资性收入)、转移及财产性收入。
3.贵州省农民收入的变化
3.1 贵州省农民收入的数量变化
近年来,贵州省农民收入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绝对数上来说,构成贵州省农民纯收入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从整体趋势来看,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绝对数量是持续上升的,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9元增长到2012年的4753元。但是,增长速度不稳定:1978- 2000是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这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2.2%。这主要是由于贵州省农业发展基础差,人口众多,随着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和农村度的实施,劳动积极性普遍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更为充分利用。2001-2009 年间,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均在10.28%。而2009年至今,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年的增长率已经在14%之上,年均增长率在16%以上。
3.2 贵州省农民收入的结构变化
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产业来源结构呈多元化趋势。第一产业收入虽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部分,但农村居民收入逐渐由依靠单一的家庭经营卖粮收入向工资性收入与二、三产业经营收入等多元化转变。虽然家庭经营性的收入仍然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但是其在农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的下降,1995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80.19% ,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13.46%。而到了2011年,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却下降到47.77% ,总共下降了32.42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年均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在持续不断的上升,这一比重上升为41.33%,总共增加了27.87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比较小,2011年两者相加之和也仅占农民总收入的10.89% ,这只能作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由此可以说明我国目前农民收入的增长由过去的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入转变为主要靠工资性的收入。
4.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4.1 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长期以来贵州省对农业和农村设施的投资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对这些设施的投资不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因此,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4.2 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
第一,农业生产必须由单纯地重视产量转向兼顾产量和质量,只有重视质量才能稳定粮食价格和销路,才能真正发展农业;第二,发挥贵州省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贵州省不是农业强省和粮食大省,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扬长避短,突出该省生态特点、山区特点,突出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资源多样性,进一步深挖潜力,在巩固粮食、油菜、白酒、烤烟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油茶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不断扩大集中度,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第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4.3 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贵州省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来源于农民的务工收入,即非农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进而增加农民总收入。
4.4 建立农民组织,保护农民利益
农民在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维护他们的权益仅仅靠政府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建立农民组织,增强其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建立农民组织,有助于改善农民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保障农民利益。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建立农民组织能够使农民在政治生活中,特别是在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能降低市场经营成本,提高市场谈判能力。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赋予了公民结社权利。农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同其他的利益群体一样,建立维护自己利益的专门组织,以便在有关涉农政策制定过程中,表达农民的诉求,维护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韩长赋.谈增加农民收入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9(10):8-12
[2]段庆林.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J]. 广东社会科学, 2002(6): 45-51.
[3]李实.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 中国社会科学, 1999, 2.
李实, 史泰丽, 古斯塔夫森.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Ⅲ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4
长期以来广西农村中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对广西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仍存在着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调优培强特色农业产业;引导乡镇企业进入城市企业配套的劳动密集型的专业化生产工业领域;进一步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发挥财政、税收的调控功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关键词]广西;农民;收入增加的路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于广西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和农村比例较高的省份来说,促进农民增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直接关系到建设西部强省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意义
现阶段农民增收的意义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
首先,农民收入水平既是衡量和检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也是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最为重要的体现。其次,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第三,农民增收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物质保证。除了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以及国家财政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外,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和物质保证。
然而,经过多年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潜力,虽然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掘,但面对更高的起点和要求,今后农民增收的难度将会更大。
第一个因素,就是在现有条件下,包括农业结构在内的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进一步增产增收,将更多地依赖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以及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整体提高和较大改善。至于第二个因素,那就是进城务工人员在不少城市接近饱和状态。劳务输出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使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增加收入的空间十分有限。而已在城市务工的农民由于受文化素质和技能的限制,大部分人员只能从事简单、繁重、收入低的劳动。第三,农村不同地区和不同农户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逐步突出。靠近城市和农村城镇、农业生产条件好、有矿产和旅游等资源的农村农民收入相对较高,增长也快;而贫困地区、边远落后地区农民收入较低,增长乏力,造成差距不断拉大。
二、增加广西农民收入的主要路径探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难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在经济转型时期增加农民收入是头等大事,也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那么,增加农民收入到底有哪些可行的路径呢?根据国内以及广西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总结,笔者以为,广西农民近年来收入得以增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条路径:
一是外出务工,农民增收的快捷道。据广西农村调查队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山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人数600多万人,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为45%,其中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有350万人,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58%。在所调查的山区家庭户中,有65%的农户家庭至少有一人外出务工,外出最多的达到5人。目前在山区大多数农民家庭把外出打工作为消化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家庭收入的基本手段。从调查情况看,越是贫困的山区,农户外出打工的越多。如比较贫困的马山、都安等县外出打工的家庭数量明显高于全区水平。马山县有65%的家庭有人在外打工,其中家庭有两人以上外出的农户占35%;有3人外出的占15%;都安县外出打工的家庭占68%,其中家庭中有两人以上外出的农户占25%。
二是特色种养,农民增收的创新路。灵山县石塘镇依托本地特色资源,采取以“农户促基地、基地带农户”的链条循环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出效益,助农增产增收的新路子。该镇通过引导镇安村农民引集山麓泉水进行“生态鱼”养殖,全部实行野生草喂养,创出了“灵山县镇安山泉生态鱼”,全村“山泉生态鱼”养殖基地发展到53亩。通过“山泉生态鱼养殖”的辐射带动,全镇共发展“山泉生态鱼”养殖基地达340多亩,年产“山泉生态鱼”400多吨,养殖户均收入8000多元。
又如,博白县三滩镇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目标开展各项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果蔗、法国豆、莲藕、淮山、优质水果、优质瓜菜、瘦肉型猪养殖、桂圆肉加工等颇具地方特色的生产基地,特色农业在区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农民人均纯收入近5000元。
三是发展乡企,农民增收的好途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广西乡镇企业呈现出高速高效发展的态势。1996广西乡镇企业完成营业总收入2501亿元,在全国排位由第15位上升到第12位;国内生产总值565亿元,在全国排队位由第16位上升到第13位;企业总数达到87.8多万家;企业职工总人数达382.15多万人。显然,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已成为近年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集中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大有可为的。
从上述增加农民收入的三条主要路径中不难看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特别是山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重点是外出务工),不仅使山区农民的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改善,而且缓解了山区农村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
三、增加广西农民收入的主要路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广西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自治区,1990年广西总人口4242万人,农业人口就有367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6.7%,到2007年降到82.3%。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存在不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要想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如果农村劳动力不能持续地转移出去,单靠提高农村生产力,必然会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的结果,所以劳动力转移是必然的前提。
根据自治区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农村劳动力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可以测算,目前广西仍有约8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当前既具备了比较有利的因素,同时也有不少的不利因素存在,此举严重地影响到农民收入之逐年增加。
说到有利因素,那就是广西有相当一部分加工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最为突出的产品有松香、果蔬罐头、芒竹编工艺品等,在欧美及东南亚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且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多为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入世后特别是
此外,国内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国家对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为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多的门路。还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更是为广西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新机会。
至于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广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成本高,加入wto后发达国家质优价廉农产品的涌入,将挤占国内农产品市场,使广西农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增强,加速了国际市场波动对广西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同时大宗农产品进口增加,使国内市场价格进一步降低,导致农民收入下降,挫伤农民的生产热情,对农业的投入也随之减少,从而降低广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下去会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入世以后,广西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的投资极少,广大农民缺资金少技术,根本得不到政府补贴,在农产品价格不断走低的情况下,农民经营农业只能是继续亏损。
第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广西农村面临在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资源竞争和配置的压力。由于广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在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资源竞争中完全处于劣势,相当多的农村劳动力会因此而成为长期失业群体。
此外,在国内方面,我国现有近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而农村的耕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少,导致劳均耕地逐步减少;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加入到剩余劳动力的队伍中去;劳动适龄人口增长较快,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持续扩大。
而广西城镇化滞后造成城乡差别扩大、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加剧了农村人土矛盾恶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积压,制约了广西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延缓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还有,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广西乡镇企业的内、外部情况发生了变化。企业开始由量的扩张阶段向质的集约发展阶段过渡,技术含量逐渐提高,就业弹性明显下降,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重重。那么,增加广西农民收入的主要要路径——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的对策有哪些呢?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5
8月21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京了《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农民家庭户均现金收入34080.34元,2011年攀升至38894.38元。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指出,政策的瞄准机制很重要,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贫富差距主要源于农户占有土地数量,但现代农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已经转化为就业与分工的差异。这就意味着在农村地区需要更加强调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社会保障,以防止贫富差距的恶性扩大。
工农分化成为导致农民收入差距的主因
报告显示,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家庭现金收入连年增长。2010年,农民家庭户均现金收入34080.34元,比上年增长12.75%。2011年家庭户均现金收入攀升至38894.38元,同比增长14.13%。在此影响下,农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也呈现增长趋势。2009年农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7265.94元;2010年达到8271.93元,同比增长13.85%;2011年农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继续增加,达到9260.57元,比上年增长11.95个百分点。
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教授介绍,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的工资性收入稳定上升,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9年~2011年,农民工资性收入每年呈两位数增长,增长率分别为38.45%和21.44%。2011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7884.12元,工资性收入占农户家庭现金收入的比重为65.72%。这主要与工资水平上涨及外出务工农民人数增多有关。
研究显示,2011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949,正在逼近国际警戒线,但收入差距仍相对合理。将农户家庭收入由高到低递减排序,再将样本农户数按五等分法分组,收入最高的20%样本农户与收入最低的20%样本农户的累积收入之比为10.19:1。也就是说两者收入有10倍之多的差距。调查发现,家庭结构是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状况的重要因素。这与家庭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紧密相关。扩大家庭和主干家庭的家庭现金收入均值都在50000元以上,且一半以上的农户家庭现金收入在46000元以上。空巢家庭的家庭现金收入最低,仅有18558.69元,其现金收入在12000元以下的又占到50%。
邓大才表示,工农分化是导致农民收入差距的主因。2011年农村务工家庭户均现金收入为49688.22 元,人均现金收入为12600.28元;务农家庭户均现金收入21905.33 元,人均现金收入为6522.1元,务工家庭户均现金收入和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是务农家庭的2.27倍、1.93倍。同时,将农户家庭现金收入从高到低分为五等分,在最高收入的20%样本农户中,务工农户占比88.9%,务农农户占比11.1%;在最低收入的20%样本农户中,务工农户占比17.5%,务农农户占比82.5%。可见,就业的工农差距依然是我国农户收入分化的主要原因。
徐勇认为,过去造成农村基尼系数拉大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土地的多寡,现在主要是务工情况。过去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缺地,而现在主要是缺劳力。这就提示我们,解决农村收入差距拉大问题不能再将目光放在土地问题上,而应将放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上。
此外,专家还表示,对于收入差距拉大不必看得过于严重。适当的差距有利于鼓励农民积极致富,如果把社会保障这个安全网做好了,能够解决农民的基本吃住问题,农民不用担心因病返贫,就不必担心收入差距过大。报告对新农合予以高度评价,指出如果没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支出还要增加至少3个百分点。邓大才说:“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
农民生活支出压力增大值得注意
据介绍,《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是依托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建立的“中国百村观察平台”进行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通过2011年寒假“百村观察”项目,围绕农民生活消费状况,从日用品、饮食、交通、通讯、人情、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对全国248个村的6192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综合各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民生活日渐丰富多彩,但是支出压力在逐渐增大。
调查显示,在农民的各项支出中,除日常支出以外,教育支出占比重最大,人情支出和医疗支出次之,文化消费支出最少。2011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772.38元,占当年家庭人均收入73.13%,其中,农民人均文化消费95.65元,日常支出3512.68元,人情支出831.13元,医疗支出673.89元,教育支出1518.63元,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41%、51.87%、12.27%、9.95%和22.42%。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6
关键词:收入状况,增收的方式,制约因素
一、调查内容及分析
我深入到县栏杆堡、尔林兔等乡镇,对农民的收入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对收集上来的资料分析过后,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向草原荒漠过渡地带,是传统的农牧交错区。目前,农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约为5%左右,但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仍是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为解决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不断加大以工促农力度,以城带乡,工农商联合发展,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彻底改变单纯依靠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和稳定地向城矿区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5元。从调查的两个乡镇4个村的情况看,我县农民增收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继续增加。种植业中,一些低产、价格低廉的糜、谷等传统农作物面积减少,稳定、高产、价格不断上涨的大豆、玉米等种植面积增加,促进了收入增长。今年,我县给种粮农民良种、地膜玉米、农机具等补贴200余万元。广大农民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从栏杆堡镇大豆种植情况看,XX年市场价格为每斤1.45元左右,XX年为每斤1.78元左右,每斤上涨0.3元左右,正常年景下,一般人均产豆在600斤以上,因价格上涨,人均增收200多元。大农业中,畜牧业家庭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小区开始推广,来自畜牧业的收入明显增加。到去年底,已建成奶牛、肉牛养殖小区13个,全县牛饲养量达到4万头,羊子存栏 50万只。尔林兔镇依肯托拉村人均养羊6只,XX年人均养羊收入600元以上。而栏杆堡镇杏洼村人均养羊1只,人均养羊收入仅几十元,由此看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种养结构上的差异。
二是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劳动报酬收入的比重日益扩大。近几年,随着县内外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也增加,为农民工季节性转移和稳定转移创造了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者中,一般的年现金收入在5000元以上,掌握一定技术的,大多数收入在60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单纯从事家庭经营的农民。尔林兔镇依肯托拉村10户农民,外出务工者达17人,这些农民XX年外出务工人均收入603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