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诗词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范文1

关键词:朗读 理解 古诗词教学

一、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诵读

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朗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

“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二、古诗词教学要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

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

我们的同行做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如下:

1.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祥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

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

2.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挈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抓诗眼还可以是教师有意为之。诗眼涉及到理解一首诗的关键,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往往给我们很多玄机,抓住它,就可能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如一位学生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是‘聊发少年狂’呢?”这问题提得好,它是学生抛给教师的一把钥匙,抓住它,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聊发少年狂,狂在哪里?为何要聊发少年狂?”从而明确,狂在上阕的出猎和下阕的杀敌报国。出猎之狂,狂在想法,狂在场面,狂在百姓,狂在太守。而杀敌报国之狂,则由猎手之狂过渡到英雄之狂。总之,全诗无一词不狂,“狂”,显示了作者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古诗词教学范文2

一、培养兴趣,激发动机

“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认知方面的因素、人格与动力方面的因素、社会方面的因素等”。“大量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动机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又处于核心地位。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动机教育应成为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突破口,我们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了解、培养和激发。要让学生学好古诗词,得先激发出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之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呢?所谓学习动机的培养,就是“让学生把社会、学校、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明确古诗词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使他们认识到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从人类童年的歌唱《诗经》,到文人愤怒的《离骚》;从汉魏晋士人的风骨,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经典奇葩,这棵诗歌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所谓“诗内乾坤大,词中日月长!”孔子曾训诫他的弟子鲤道“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说话就会言不达意,苍白干瘪。可见,诗词乃是我们灵魂的栖居地,深入的领会诗歌,可以让我们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提升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同时,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也有责任让这一文化瑰宝代代传承下去。

其次,要在实际的教学中给学生制定合适的古诗词学习目标,不提过高要求,但也不流于表面、走马观花,要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有实现目标的可能,这样才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另外,还可营造一些适度紧张的竞争气氛,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增加学习过程的乐趣。如魏书生先生提出的一分钟背诵竞赛、一分钟默写竞赛等,都是很好的帮助学生积累诗词、加深理解的好方法,只有激发出学生自我超越的意识,使他们享受到竞赛胜利的欢乐,才能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

二、诵读领悟,体会“三美”

美学泰斗、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是智慧之母、鉴赏之源、教学之魂,是诗词鉴赏的第一步,是形成语文素质,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无庸质疑,“读”肯定是扣开古诗词门扉的重要手段。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学习古诗词更应读字当头,反复吟诵。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诗词语音上的押韵、优美深远的意境、协调匀称的结构,即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结构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成长的需要之一。学生在这美的熏陶中感受诗歌、享受诗词,久而久之,怎会不为之所动,融入到古诗词的学习当中呢?

当然,读也要有读的方法。我们应教会学生读出轻重、读出缓急、读出抑扬、读出高低,不能单按一个调门儿,否则会单调得使读者疲倦,听者厌倦;读的时候,要放开了读,疯狂地读,声嘶力竭地读;读得摇头晃脑、心醉神迷,才会熟读成诵,才能找到语感,悟得诗词的意蕴,享受到诗词中的无限乐趣。

三、知识储备,注重实用

读从语音、结构上对诗词有了初步的感悟,要进一步的理解诗词,还必须有古诗词基本知识的积累。因为有了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感觉对诗词的理解不那么突兀,才能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实现“水到渠成”的境界。因此,我们还应根据学生掌握诗词的实际需要,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储备。

那么学生主要应该掌握哪些古诗词基本知识呢?

首先,要有区分诗词类别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自己所读诗词属于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羁旅怀乡、即事感怀中的哪一种,自己所咏之词是豪放、婉约中的哪一派。

其次,要了解一些诗人、词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诗词毕竟是一种高度浓缩、简约、含蓄的艺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言为心声”,若不能解其“心”,怎能悟其“言”?所以,古诗词教学中的相关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古诗词中的一些惯用意象必须掌握。在古诗词中,创作者常借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譬如“杜鹃”有寄寓“哀怨、思归”之意,“柳枝、明月”有表达“离别、相思”之情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意象的含义,才能更准确的解读诗词,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四、感悟诗情,循序渐进

有了诵读的基础,有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我们就可着手引领学生走进诗词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悟那蕴涵在诗歌中的浓浓诗情了。

诗词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质,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所绘意象入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自己的生命直觉去感悟、冥会,方能悟得诗词中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先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再由“意象”进入“意境”之中,体悟出作品的诗情。

古诗词教学范文3

关键词 古诗词;初中;教学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

一是教学模式单一,轻吟诵重分析。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一般是这样的:先是字字落实,逐字逐句,对号入座,再句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最后串讲诗词篇章结构,表现方法及整首诗的思想内容,因此便完成了目标。而灵性是古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必须靠吟诵才能领悟其字词的妙处,才能渐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所以仅仅靠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反复吟诵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大错误。

二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古诗词的背诵。中考中古诗词默写也占有较大分值。这一做法原本是好的,但是不少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却只停留在学生背完,却忽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得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是忽视古诗词中的文化审美。初中古诗词教学教师往往重视考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诗词中的文化审美。这样就形成了“填鸭式”和“肢解式”的教学模式。常把一首诗意盎然,意境优美的佳作教授的索然无味,甚至面目可憎。从而让古诗词教学丧失了诗的魅力。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初中一现的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耐着性子,努力寻求合理的诗词教学方法。

一是强调对古诗词的引用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朗读和精读应该成为主要阅读方式。新课标也倡导“有感情地朗读”。有灵性的诗词,学生一定要经过反复的吟咏诵读,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感受作者的情怀,与作者产生共鸣。也才能进入诗词意境,领略诗词神韵。才能进一步滋养学生的身心和灵魂,从而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审美情趣的提升。

二是注重诗词的精读、细读。精读、细读是指阅读文学作品时,要立足于文本,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强调古诗词阅读教学要对文本字字句句地读,认真、仔细、深入地读。具体地应整体把握诗词内容,精心解读诗词句子。古诗词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整体,最忌讳肢解课文。古诗词教学应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结合各种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主旨、写作思路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古诗词。其次还要关注标题、作者和注解等。“知人论诗”是诗词阅读赏析的重要方法之一,论诗需先知人,所以倡导学生阅读古诗词要细读标题,了解作者写作原因和表达主题。详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风格特点和写作背景等。这样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作者在特定时期的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而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赏析。除此,还应对诗词进行语义读解,从诗词关键字词,主旨句,修辞和注解等入手来理解诗意。对一些点睛之笔的传神字词进行重点赏析。如一些生动传神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名词等。如“春风又绿江南”中的“绿”字,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吹绿。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极富表现力。同时还要认真把握修辞,诗词通常用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的手法来使语言凝练生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古诗词教学范文4

关键词:课外古诗词;教学;新尝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课外古诗词的篇目也在不断增加,学生朗读、背诵这些传统名篇,不仅可以让他们记住精美的诗句和传世的箴言,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语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发展他们的思维。

的确,多读、多背古诗词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都会带来极大的好处,这比起记一些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作背景以及给其分段分层等内容来,不知要有用多少倍,常言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了古诗词识记与积累的重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期,这一时期记熟记住的东西,往往一辈子难以忘记。数年来,为了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乐意熟记一些古诗词,我在课外古诗词教学中,努力探索了一些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效果还相当不错。

1 见缝插针,熟读成诵

我国传统教学主张语文要多诵读,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古诗词的学习,自然更应该如此。在语文课前,可以利用上课预备铃响后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或听或读,逐步熟悉所读的诗词,直至能慢慢背出(多指短篇之类)。一般是第一次听朗读录音;以读准字音,之后在教师或科代表带领下让学生朗读。有时,朗读已经开始,而有的学生才刚进教室,或还要做课前准备而跟不上集体朗读,这也无妨。通过听别人读同样可以达到熟悉诗词的目的。这样,每周熟悉一首诗是不成问题的,许多学生将诗词背出也就不是太难的事了。

如此,既不占用课堂整块的教学时间,也不加重学生负担,比较轻松地就达到了背诵的目的,也免除了学生死记硬背的苦恼。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没有风。”所以精选一些课外优秀诗词让学生见缝插针,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进行诵读,对丰富学生的积累、锻炼学生的思维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长期坚持,学生初中三年下来,就能背诵课外诗词百余首了。

2 激发兴趣,理解名句

在初步熟悉、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某首诗词中名句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并说出诗句。如,教师描述:在我国辽阔苍茫的大草原上,风吹过去,茂密的牧草因风吹而纷纷低下了头,使得在草丛中吃草的牛羊显露了出来。诗歌背得熟练的学生,马上能够说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然后让学生背整首诗再如,教师启发:树上的知了“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身在闹市区,你会注意它吗?可是在考场上同学们写字时发出的沙沙声或笔掉在地上的轻微的声音,都会听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谁的诗句也曾描述了这样的情景?学生们就会联想到南朝梁代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些句子。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句都是可以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意境而让学生说出诗句来的。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如身临其境,读诗之乐、读诗之美也尽在其中了。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这样的诗句(当然是限于学过的或涉猎过的),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有的名句,可以通过告诉学生诗句所具有的内涵,来让他们说出诗句。如唐朝刘禹锡形象生动地说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曹操抒发自己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情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苏轼词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等。另外,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诗句都有深刻的含义,都可让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在含义来复习巩固。这样,不仅记熟了名句,也理解了诗中所包含的意思。有的还可以由教师直接说出诗的题目、作者,让学生说出名句,并说明为什么这是名句。如此也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名句的能力。

3 展开想象,据诗作画

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像出画面,然后用图画来表达诗意(学生画画的水平当然高低不一,只要能基本表达出诗意就可以,毕竟学生还不是画家)。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就很有可画之意,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来据此作画,看看他们各自对诗意的理解。最后,可以将好作品在教室里展出,供大家品评、观赏;有较大缺点的作品也选一些让学生们评议,找出其不足所在,分析其不足的原因。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们牢记了诗句,还锻炼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更激起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古诗词教学范文5

诗词与其他文体相比较,能更充分地显示诗人的品质与高尚情怀,优秀的诗篇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展示着诗人内心世界,表达着诗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感悟。诗词历来就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积极探索诗词歌赋,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格品德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它,我们作为教育者就能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审美教育,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的社会有用人才,而做出应有的贡献。下面笔者仅从中国古诗词的形象美、意境美、形式美、三方面,对古诗词美感教学进行探索。

一、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中的形象美

人物的心灵美由外在的言行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因为感知是美感的门户。诗词课文中展现了不少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他们的形象千百年来已经在人们的心里变得光辉伟大。如“万里赴戎机”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雄姿英发”的周瑜,有“壮心不已”的曹操,有“种豆南山下”的陶渊明,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李白,有“家书抵万金”的杜甫……这些光辉的形象长期以来,深深地影响着无数后辈,使他们能够在人生的路途中,拥有高尚的人格和明确的人生方向。

教师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诗词当中所表现的形象,能感知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在体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情操。引导学生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因为我们学习古诗词并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每句古诗的意思,而关键在于领略古诗的意境和思想内涵,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升华,文学修养得以加深,对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

所谓“意”,是指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境”指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意境”则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既反映生活的本质,也能产生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所以意境优美的诗词作品感染力特别强,它会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回味无穷。这种想象和联想产生的美感并不逊色于作者笔下出现的形象美。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我们从中可以体会这样一种意境:略带凉意的秋山,小雨刚刚停歇,山里的空气清新异常,让人心旷神怡。“空”和“新”二字,巧妙地将明净旷野和闲适情趣相结合,“晚来秋”更添清新凉爽之意,松间泉淙淙,流出了清冷之音,树林里传出了令人愉悦的笑声,原来是姑娘们浣纱回来了;莲花和叶纷纷摆动,原来是渔舟回来从那里经过;秋天雨后的山村晚景,是那么美丽生动。此诗语言清丽,笔触细腻,抓住自然界最动人的一刹那来描写山水,表现情感,动静相宜,声色兼用。真实、客观、简洁,把大自然优美宁静的一面,描写得天衣无缝而有哲理和深意,如此幽静而又生趣盎然,在自然朴素当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显得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诗词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加以点拨、引导,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中,使学生加深对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理解,受到古诗词美的熏陶。

三、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形式美

诗词的结构形式美是非常明显的,分行排列的整齐美,阶梯式诗歌的错落美,长篇叙事诗的铺排美,某些诗歌因为复沓而产生的回环美。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形式上,特别讲究对称的形式美,字数、句数、分章、分阙上都十分讲究。形式美包括结构美和音乐美,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的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走向极端,而追求那种活泼、流动的美。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仗工整,犹如士兵排列方陈一样整齐划一,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的美感,使读者在细吟慢咏中,自能体会其中的乐趣,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又如余光中的《乡愁》,一共四个小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对称均衡加之诗人注意了诗句的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进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一咏三叹的旋律之美。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叠词的运用,使得这首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浓浓的思乡之情溢满胸怀,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惆怅满怀的基调,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形式美的诗词有很多,比如李煜的《相见欢》,李清照的《醉花阴》,戴望舒的《雨巷》等很多,结构形式之美来源于美的构思,美的构思必须避免平庸,力求用美的形式,展现丰富的思想内涵。

古诗词教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美育;卓越课堂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大量的诗词曲,如同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如同浩浩碧空中璀璨夺目的星辰,似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画,如一首首荡气回肠的绝唱。诗中的音韵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是其它文学作品不可比拟的,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古典诗词的优势渗透审美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事。为达到目的,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抓好朗x,感受音韵美

诗歌的语言优美而精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韵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的韵律。

音韵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朱光潜先生一直把诗歌的音乐性或形式感称为诗歌之灵魂。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它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有色的情境。通过诵读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一个有效办法。学生在吟诵中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语流的疾徐曲折,把握诗的用韵、节奏、停顿,把握诗歌的音韵美,从而达到“美读”的境界。教师范读能引领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音韵美。教师范读能极大地感染学生。学生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二、发挥想象,领悟画面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形象的艺术。它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可爱。春天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清新 ;夏天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丽;秋日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冬日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渺远。哪一个情景不是一幅迷人的图画?还有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美妙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此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

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想象和联想,体会古典诗词的画面美,从而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陶冶。

三、细心感悟,体会意境美

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不同,它从现实生活中截取几个最典型的镜头,用精练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进入到诗的优美意境中,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我国古代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味深长的画幅,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一不是诗画合一的佳句。

比如《过故人庄》描绘了一幅农村恬静优美的田园图。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体会农庄环境的幽美,农人劳动的乐趣,农家生活的安逸。

四、深入品析,挖掘思想美

作品所蕴涵的思想美常常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作家崇高的人格美,作品的思想美总是离不开情感的。以爱国、情谊、山水、社会、怀古为题材的作品,其“志”与“情”是相通的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教学《山行》、《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篇,除了深入理解诗歌,让学生感悟风景美,更要挖掘其思想美。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功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在对音韵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的领悟中,受到美的熏陶。为了实现课堂的“卓越”、达到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目的,我们应十分注重古诗词的美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篇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