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语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年级语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年级语文

高年级语文范文1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策略探究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的探究角度

1.导入方法探究角度

从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的方法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就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模式对于小学生的人文思维体系形成、语文知识点归纳储备作用的发挥。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语文知识插入的合理性,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应用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后续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模式研究过程中,需要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模式研究者不断付出辛勤的劳动,优化语文知识插入方式,促进小学生语文知识的长足进步。

2.导入环境探究角度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的过程中,离不开良好的小学语文教育环境的支持。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长期受传统文化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导致我国小学生往往难以形成自身真实的想法,往往只是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行来进行对于自身行为的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模式在完善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在小学范围内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小学语文教育环境与氛围,为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效果的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策略探析

1.更新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理念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小学语文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的情况(例如,在进行《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对于课文语句进行分析,忽视了对该课文的知识点导入方式的研究,导致语文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忽视了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小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的核心价值目标,这就导致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在结合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际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合理使用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方法,打造多样化的小学语文课堂,帮助小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促进小学生语文知识综合应用素质能力的提升。

2.优化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方法

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的过程中,丰富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手段,可以充分地利用好新型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模式插入性强、自然和谐、内容丰富的特点,充分地活跃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气氛,进而有效地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教学效率。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两面性,教学技术的发展很有可能导致网上出现大量的教学方法,导致小学语文教师不认真备课,或者产生过度依赖于他人思维,难以形成自身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理念的实际情况,导致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过程和学习过程相脱节的情况,造成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恶劣影响,进而严重地影响到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效率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方法的优化设计问题,并严格地约束好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效率的快速提升。

3.深度挖掘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特点

在新课改背景下,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手段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让学生通过接受多样化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模式,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快速进步。

例如,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讨论,自己在生活的过程中,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取得进步的?你自己觉得自己一直在持续进步吗?让学生通过互相探索,并进行课文相关内容的讨论,使学生逐步地把注意力转移到《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课文内容中去,进而顺利地完成对《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主体内容的了解工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形成对于语文课程运用的初步认知,高效地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方法的研究过程中,要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进行深度研究,并通过对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合理选择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方法插入时机,实现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方法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萍.小学语文中高学段学生课堂提问现状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蔡海燕.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问题及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孙静.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频率、比率与效率”研究[D].鲁东大学,2014.

高年级语文范文2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66-01

1.语文素养的意义

语文素养,顾名思义就是以培养语文能力作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是由人文素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等因素组成的。它的内涵相当丰富,因此在对语文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其语文积累、口语交际、思想品质、学习的习惯与方法、习作、阅读等方面进行培养,而且它还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接纳新事物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由此可见,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为学生学好其它学科打好基础,而且它还是学生进行终身发展以及全面发展的基础。

2.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构建

2.1因升学带来的测试效果。在我国的小学中,学生步入高年级时普遍先体会到的就是升学的压力。同时升学的压力也促使教师为了得到好的绩效评价,将高年级语文中的知识点作为授课目标,把让学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作为自身的任务。这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语文教材中人文特征的内容,把应试当做了关键点。现在普遍的教学都是这样的流程,使得语文素养的培育有了相对较大的阻碍。

2.2固定的教材内容设计对语文素养的培养产生了限制的效果。小学的语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很少推陈出新,基本维持不变,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这让教师逐渐拥有较多的经验,在固有的课程内容上,也可以教学顺畅;可是另一方面,在教学顺畅的同时,也意味着教师不会去发散思维拓展其他的内容,创新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表现。在稳固的情况下,内容和形式一成不变,这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来说是没有作用的。

3.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存在意义

3.1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传递人类的文化是我国教育的本质,同时文化还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人,并且教学人。语文素养密切关注全方位的发展,追求的是获得价值和知识的能力。可想而知,语文素养在人的生活和进程中散发着重要的光环,在小学时期就贯彻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将成为最基础的举动。在我们成长的进程中,语文的素养有着核心的作用,它可以使得小学生从基础出发,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让终身的教育能够落实。

3.2语文的人文价值是语文素养重点强调的。当今时代,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技能,已经不足以表现语文对于人们带来的好处了。语文的素养在我们一生中都是产生正能量的,在人类生命中是始终存在着的。现在是竞争激烈的时代,是高科技与多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语文的素养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幸福和归属的感觉。小学语文教学中添加了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小学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给小学生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多的。

3.3学生的生命历程和语文素养息息相关。在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了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的成长历程,让经典的语文作品灌输到学生心灵,展开与智者、与生命的对话。

4.学生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4.1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教师要深刻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是教育界观念的突出改变,也是为语文素养能够得到完善的必要措施。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是以他们为中心的,从而促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主动性。

4.2要把学生的全体素养培养上去。语文是我们刚踏进校园首先接触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来看,是特别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进行交际的工具。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全体的学生的素养,而不是局限于某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要在全体的学生中进行教学,将学生内在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出来。

4.3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习语文最先要掌握的就是课本中的文章。在学习文章时,最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则是结合生活,将学生带入情景。所以,教师在语文的授课中要将文章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文章的局限性拓宽,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广,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形成良好的把握、创造、认识和了解生活的基础。

5.怎样的途径可以培养出语文的素养

5.1改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的流程中,最为基本的是学会语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促进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在于:(1)在语言知识中附加值的传授产生。(2)让文章能够顺畅地解读出来。(3)实践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4)让语文的交际能力展现在现代的生活中。

5.2让学生的语文视野能够拓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贯彻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有很多种,包含:(1)让学生一起观看新闻联播等时事新闻。(2)引导学生走入图书馆,去了解课堂上不能学习的知识。(3)以科技工业园和人文的景观为基础,带领学生去参观。(4)在假期带领学生进行良好的社会体验。(5)让学生注重观察,把父母和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总结,并区分利与弊。

参考文献:

[1]黄海艳.充分发挥读写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1,73:54

[2]国秀玲.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182

[3]王洁.把握阅读技巧 提升阅读素养--刍议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2,24:26

高年级语文范文3

关键词:情境教学 小学高年级 教学

在小学时段,高年级课文相对于低中年级而言显得冗长、繁琐、深奥,学生不但不容易理解,并且教师有时也会感觉不知道从哪儿开始。本文就结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实践说说情境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的使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经过使用几种教学方法,创设一种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形象鲜明、富有感彩的教学意境,激发与吸引学生自动学习,以期达到最好教学结果的一种教学办法。

情境教学法一定要具有下面两个基础条件:一是要造境。情境教学法的基础办法是造境。造境的办法有许多,像音乐渲染、再现图画、描绘语言、演示实物、扮演体会等是用得最多的。造境的目标在于模拟教材情境,把教材情境直观化、详细化、形象化,有助于学员体会教学内容或成功进入教学气氛。情境教学法还有一个必需的条件是重情,就是在教学经过中重视经过情绪反应与情感体验增强教学结果。情境教学法就是经过创设一种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指定情境,激发教学对象,让他们出现正面的、主动的情绪与情感反应,从而对教学认知活动起到促进或激励作用,提升教学效率。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内容

情境和情景同义,《现代汉语词典》称为详细场合的境况、景象或境地。从中看出,不论什么境况、景象或境地,都一定是详细的,详细可感性是情境的特点。心理学认为对人体有直接刺激作用的是情景,有相对的生物意义与社会学意义的详细环境。情境在激励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指定的作用。比如,在山野里闻虎啸和在动物园闻虎啸,人们所引发的感情是有分别的。在教学经过中为了达到既定目标的是情境教学,要从教学必要出发,创造或创设和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详细场景与气氛,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推动他们的心理机能协调全面发展,提升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是由教学需要出发,教师根据教材建立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详细场景或气氛,激励与吸引学生积极学习,达到最好教学结果的一种办法。

三、情境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1.建立多媒体情境。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感染的是课文中美好的景象或形象,教师需要依靠多媒体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阅读、感悟,其中的“美”要让学生自己去领会。

2.创建问题式情境。在课程实践中,我们要重视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教师要开阔“问题的空间”,充足施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以让学生由于去追寻一个所谓的规范答案而制止了个性的张扬。

3.假设生活化情境。 生活情境,即把学习和生活密切联合的教学办法。在生活情境中,可以激励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和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参加、乐于参加的生活经过。

四、情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准确地理解情境教学。教学情境通常可以分为直接情境与间接情境两大类。直接情境是由实际生活提供的直接形象为主体组成的情境,像自然景象、实际生活情境等。间接情境是教师依据讲课的内容所建立的以间接形象为主体组成的情境,像教师用语言、绘画、音乐等办法所形容、再现的教材中的场景、气氛。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分析特别重要,情境不但要和教学内容吻合,并且情境的建立要接近生活,特别是接近学生的生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建立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帮助的问题情境,用情境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发写作动机。在情境建立中要引发学生的好奇。想要引发他们欢欣、兴奋与激动的情绪,那就要时不时给学生一种惊奇,擅长捉拿学生的动情点与兴奋点。比如在写一样喜欢的小动物时,可以另选一个角度命题,改为《××动物对我说》,让学生对写作题材的出现有浓厚兴趣,推进他们有话能说、有话能写。

3.拟定发展智力的目的,切实实行各种能力的训练。 作文是本人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反映,得到这些知识与能力靠平常的积累与磨练,所以作文课也要成为观察、想象、思维等每种能力的训练课,每节课都要拟定相关的训练内容,来提升学生的每项能力。提升作文能力的有效办法就是观察,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社会生活、身边的人与事。

总之,情境教学就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建立一种辅助学生分析知识的教学环境。实践证明,学生怕写作的现状在情境教学中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而且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升。既然实践已证明它的科学性,作为年轻一辈的新教育者就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发扬、改善,并联系所在区域的教育特征、学生的普遍状况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崔砚 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新探[J].青海教育,2010,(04)。

高年级语文范文4

我国的“新课标”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具体说,课外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形成语文课程开放性学习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策略进行阐释。

一、教师和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在学校里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上图书馆、阅览室读书或在语趣课上师生共读,营造阅读气氛。在家里每位学生家长要注意监督不让自己的孩子上电子游戏室、录像厅和上不良网站以及在各色售书摊和租书摊买书、租书,排除社会的“精神污染”。要让一些新的美好的东西美化孩子的心灵。如可在家里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固定的读书环境,如读书屋、读书角,在初始阶段,最好父母陪读,以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

二、帮助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1.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读书,当选择最能感到兴味之题目。教师指导学生在选读课外书首先要因人而异,从自己喜欢的书籍入手。

其次,教师可就地取材,如利用学校集体订阅的《中国少年报》、《少年日报》、《小天使报》等阅读内容,每日一主题,做到人人轮流读报,更好地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与时代融合;通过阅读了解国内外大事,把握时代脉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2.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行为习惯还处于养成阶段,要做到班级的每一名学生都去自觉地阅读课外书并非易事。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让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如要求学生写好《每日必读记录本》,让学生的阅读内容付诸形式化。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给自己课外阅读内容做一个简短的记录,请家长签字,做好监督工作,第二天反馈给老师,既不影响学习时间,又能使其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久而久之,还能对自己一个阶段内所阅读的内容有一个小的总结和回顾,从而保证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与持久性,对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有益的帮助。

三、具体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帮助他们落实阅读收获

1.教师指导全班学生结合课内学习拓展视野

课内阅读中,可以介绍《巴金文集》和《三国演义》等,这样能够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的一般特点,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课内阅读的问题意识,并指导其通过课外阅读来解决,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培养自学能力。

2.教师平日做好书籍推荐工作

据有关方面调查研究,学生因年龄、年级、性别、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名人传记、传奇、侦探小说等感兴趣,可以阅读相关文学名著。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科学、体育等方面感兴趣。据此,教师可以介绍或请有阅读经验的学生自己推荐如《水浒传故事》、《东周列国志》、《中外著名少年英雄谱》、《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代儿童作家杨红樱的系列作品如《淘气包马小跳》等类书籍。

3.结合教育任务开展读书活动

每学期每个月学校政教处少先队按计划都有专题活动。如主题班队会、节假日专题,班主任借此机会组织学生围绕主题阅读相关书籍,然后以讲故事、朗诵、小品、相声等各种文艺形式表现课外阅读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使学生能够接受教育。如《我自豪我是中国人》、《祖国在心中》、《心中有集体》、《面对挫折重塑自我》等主题队会就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次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挫折教育。

4.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他们的阅读所得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即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或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美是一种敏感的良知的教育手段。”

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语趣课时间举办读物欣赏课,让学生把课外阅读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诵,背诵精彩片断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对阅读内容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鉴赏,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强化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平日里,教师还可以采取激励措施,如“为背书加分”的形式,累积学生背诵课外阅读内容情况,定期进行奖励,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早读课是学生朗读与背诵的最佳时间,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早读课的二十分钟时间,可将早读课时间分成两大块,前十分钟阅读所学课文,后十分钟阅读课外阅读内容。作品中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可通过朗读而清楚地显现,借以加深体会,增进理解。学生有意识地背诵经典诗文,积累了丰富的语段、篇章,能够培养学习的积极情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为文艺作品使人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准确、新颖、多样,富有诗意的描绘手段,能够美化青少年的心灵。

高年级语文范文5

项目学习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产品)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主要是指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能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小任务。具体地说,它应该满足下列条件:

1.该项目过程可以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

2.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该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项目完成过程比教师讲解实例要难些,尽量结合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综合性。

4.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自主或合作完成任务,遇到困难能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自己克服,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

5.学习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并可以把项目内容延伸,以适应以后的需要。

二、项目学习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学习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具体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

项目的确立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事。首先,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其次,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最后,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爱,并可以用某一标准(正确答案、美感等)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还是培养其他能力或是复习以往的知识)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

2.项目实施过程要完整有序。

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前,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引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的讲解和对项目具体实施的解释。

(1)新知识的讲解要抓重点避重复。该只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其过程应该精练,最好是通过简单的例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进行,这样,学生才更容易理解、接受,也为学生独立完成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要解释清楚项目实施的步骤,相关资料要及时给出。教师除了要告诉学生即将完成的项目是什么,还应该适当地提醒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3.项目活动团体的确立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笔者通过多次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因为学生各有所长,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4.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5.项目总结必不可少,并要把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

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的总结也相当重要。它应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一题多解”是各种方法不管难易都应该展示给学生,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

三、项目学习的应用流程设计

项目学习过程一般分为五个步骤:确定项目内容、设计项目计划、实施项目计划、展示项目成果、评价项目成果。具体实施过程是:教师下达某项任务,学生分小组集体制订完成该项目的计划和实施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由教师指点解决,但不包办代替解决。项目完成后,学生自己做出总结,教师对小组成绩予以评价。面对一个学习任务,学生独立确定目标要求、制订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仅要从认知上探求和理解,而且还要从情感上形成价值判断和责任意识。

四、项目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高年级语文项目学习,可以参照职业教育的项目学习,将五、六年级语文教材的拓展内容设计成若干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按计划完成自选学习项目,通过项目学习提高综合素质,逐步显现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一般有五部分组成,即任务、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评价。以苏教版五、六年级的课外拓展为例,把拓展内容设计成适当的项目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并合作完成。

第一步:确定项目内容。根据语文教材的拓展内容和要求,在学生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布置合作学习项目。

第二步:设计项目计划。参照美国哈佛大学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方法,把小学高年级学生分好小组,每组都有项目负责人,负责人领导讨论设计项目计划,包括把学生分好小组,每组都有项目负责人,负责人组织讨论设计项目计划,包括怎样查阅资料、怎样调研等具体工作计划。

第三步:实施项目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具体实施项目方案。一个组以3~4名学生为宜,将基础好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实施项目活动的计划,包括任务分配以及各项内容需要的时间等。

第四步:展示项目成果。把各组的项目成果进行展示。

第五步:评价项目成果。在检查评估阶段,小组间互评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相结合,对重要知识点、思维方法进行梳理与强调。由于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存在个体差异,因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及呈现成果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

五、项目学习的实施效果及意义

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团队精神,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项目学习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学习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学生亲自制订计划,设置操作步骤,落实方案,评估项目等,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当然,整个项目的完成需要教师的指导,授课教师还要负责协调疑难问题的解答及相关咨询。

2.较强的针对性。一般情况下,项目学习中下达给学生的项目均与所学课程的相关资料紧密相关,加大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项目内容中。

3.综合能力的提高。语文项目学习以任务为依托,旨在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主动找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以课本为主,适当拓宽知识面,寻找并查询相关资料。通过任务分工、团队合作等方式,学生多方面能力均得到有效锻炼并提高。

4.深化了语文教学改革。在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创新教学,寻找更适合当今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大势所趋。项目学习正是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以项目的设计和完成为主要教学过程,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小学语文的发展趋势,有力地深化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六、项目学习在小W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尝试的反思

项目学习的实施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改革工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对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和学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教学过程中面临更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1.项目的选取上要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要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现状。如果项目没有知识性,学生只会被动地学习,就会失去语文教学的目的;如果项目的实施缺乏趣味性,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突出知识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知识和知识的迁移及应用,以知识为本;而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是按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展开教学,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以能力为本。

高年级语文范文6

关键词:高年级;语文;课堂朗读;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37-2

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对朗读均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评价中也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笔者所在学校地处乡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经过笔者对调查数据及现象的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朗读教学的书籍资料及结合笔者自身的朗读教学经验和实践,笔者拟定并实践了以下高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指导对策。

一、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方法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目标中都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的朗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也只有教给了学生朗读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朗读技巧和方法,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恰到好处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本的朗读技巧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就语气来说,它是确定朗读的基调。爱的感情一般是“气徐声柔”的,读的时候口腔松宽,气息深长,给人温和感;憎的感情一般是“气足声硬”的,读时口腔紧窄,气息猛塞,给人挤压感;悲的感情一般是“气沉声缓”的,读时口腔如负重,气息如尽竭,造成迟滞感。还有“惧、急、冷、怒”等等感情,朗读时语气都不一样。当然,我们老师不一定都已经掌握一套正确的、合乎规范的朗读规则,也不一定都要向学生传授这些名词术语,但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常见的停顿、节奏和表情等基本朗读技巧。

二、依据文体特点,区别指导朗读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九寨沟》、《黄山奇松》、《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只有引领让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把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就文体而言,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草原》,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要朗读《埃及的金字塔》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埃及的金字塔》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它的古老与神秘,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还照《草原》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了。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教师精彩范读,潜移默化影响、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课前好好地进行朗读的研究,朗读好课文,把握好朗读的情感基调,上课时才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我们所教授的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朗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利用我们的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笔者认为教师自己必须掌握各种技巧和方法,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学生喜欢模仿。教师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能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会学着老师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来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得体宽容的评价,为学生朗读指明方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中,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得体地进行评价;而不宜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与挖苦。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教师应该认真聆听学生的朗读,不要仅仅是在学生读完后作一个简单的评价,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应该在肢体语言方面表现出认真倾听的姿态。但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得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在指出不足时也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还要注意学生互评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对他人朗读的评价更像是在挑毛病,会说一些“他这个字读错了。”“他读的不够响亮。”等等。教师此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多去注意学生朗读的技巧,宽容评价,从而做出有效的客观的中肯的方向指导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