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知识点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知识点小结范文1
会计电算化教学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的,随着企业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相关应用型人才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对计算机软件操作熟练,因此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是适应于时展潮流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在企业中的发展。在财经专业中会计电算化教学是一门必修课,但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仍存在较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对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学软件较为单一,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模式存在滞后性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质量不高,教学效率低,从而对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根据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并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1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课程设计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教学融合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中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会计实训课程的开展存在滞后性,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时对计算机理论知识与会计学的理论基础知识缺乏认识,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会计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对课程的设计安排不合理,影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质量[1]。此外,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对财务报表的模块学习时对计算机软件的报表编制程序缺乏学习,学生对EXCEL表格的制作和公式计算等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不理解,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时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率差。
1.2教学方法单一
基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职院校中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學习地位,由于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会计学的理论知识认识较少,因此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的知识难以进行深刻理解。在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过程中只能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机械化操作,对相关理论知识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实践效果不佳,不利于对学生的创造性与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时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不高。
1.3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具备相关专业技能与丰富理论知识基础的教师数量较少,教师普遍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不高。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时,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知识和经验。但在中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都对本专业的工作技能有所欠缺,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对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模块的业务流程无法深入理解[2]。且一般会计专业教师对于计算机技术操作水平较低,而从事多年的老会计教师专业知识较为稳固,对于会计理论知识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欠缺,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时,不能很好的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课程,在理论知识讲解中偏向于会计理论知识,欠缺对计算机相关知识及其他综合性知识的教学,总体来看,会计电算化教师的综合实力较差,综合素质也较为薄弱,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较低,教学效果较差。
2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有效的解决措施
2.1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为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需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会计电算化教学课时和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课,通过大量的会计电算化相关业务进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巩固学生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3]。此外,还要进行会计电算化的仿真训练,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将企业中的电算化系统进行核算,通过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加强学生对会计电算化业务的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扩大会计学习的知识范围,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2.2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从灌输式的教学转为交互式和探讨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与机会。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适当运用经济业务的相关案例,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企业中会计岗位进行模拟实训,让学生能领会到会计工作的内容,体会工作过程,例如安排学生会计,出纳,会计主管等不同岗位的工作权限,并让学生从工作岗位的角度来解决实际问题和业务实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成就感和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需要加强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进行不断提升,优化专业的知识结构,丰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基础,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需要对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与创新,适应现代化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以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尽快适应。其次,中职院校应与相关企业保持联系与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聘请企业中相关领导者及专家来院校中开展讲座,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对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4]。聘请企业中财务软件等技术专业人员来校对学生开展技术性教育活动,帮助教师对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培训,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为了更好的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解决会计电算化中教师的经验不足等问题,院校可以安排教师进企业中开展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与专业水平,促进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4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院校中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及社会发展的趋势,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并对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进行不断提升。中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加强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院校教学设备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技能水平。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在职场中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建平.西南地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5-40.
[2]刘伟.现代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6):233.
[3]郑静.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角色模糊问题探析[J].海峡科学,2015(2):73-75.
[4]贺旭红.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一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54-56.
化学知识点小结范文2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院校,因此他的教学模式也就不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们要探索和设计出复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下面谈谈高职院校专业课“三层次五阶段链条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1.“三层次五阶段链条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在安排教学和实施培养的过程中,校内外实践性教学既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层次性:“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即由表及里;又要重视能力形成的阶段性:“从简单——复杂,从低级——高级,从单项——综合”,即由易到难;还要兼顾职业岗位的多变性:“从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即效能转换。
2.“三层次五阶段链条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
学生在校外的实习设计为“预岗实习——轮岗实习——顶岗实习(就业)”三个层次;学生在校内教学设计为“单项技能训练——单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若干个阶段;形成“按不同层次、分不同阶段、链条式模块”的能力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3.“三层次五阶段链条式”实践教学模式应用
3.1三层次实习
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对于子项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安排,就是按照反映三个不同层次的预岗实习和轮岗实习(感性层面的实习)、综合模拟实训(理性层面的实训)、顶岗实习(实践层面的实习)的,效果优良。得到了学生、家长、所在企业称赞。
预岗实习:通过各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认识实习,让学生形成对目前国内各种类型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初步认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观察和判断实习单位的现状;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经营等会计工作流程,加深对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会计核算方法,初步掌握会计核算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及业务流程打下基础。
轮岗实习:安排在第二个暑假的《轮岗实习》目的使学生在经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习后,全面接触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熟悉各种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培养资金链各环节掌握与控制意识,具备中小企业财务主管的潜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铺路架桥。
顶岗实习: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到一些厂矿企业、商业企业、中小企业实习,使学生在毕业前能确定在不同会计岗位上完成或协助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发现问题边实习边搜集相关资料,为毕业设计的撰写奠定良好的基础。
3.2五阶段训练
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性教学,设计为“实物认知——单项技能训练——单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综合会计业务训练”五个阶段。
3.3链条式模块
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的实践性教学安排上,形成了链条式的若干个实训模块:会计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基础会计实训模块成本会计实训模块税务实务实训模块审计实务实训模块财务软件操作训练模块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模块。如图2所示。
4.结语
“三层次五阶段链条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遵循能力培养递进提高的规律,体现了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姜大源.模式与范式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
化学知识点小结范文3
1“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明确章节中的知识点
“本章小结”是对一个章节知识点的提炼和总结,表现形式可以是以单纯的文字进行陈述性描述,可以是建立层级知识框架,可以是绘制表格.学生通过“本章小结”可以明确一个章节中的知识点.
2“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章小结”(尤其是层级知识框架形式的“本章小结”)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3“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理科时,需要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更需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这使得学生不得不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本章小结”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点,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样将能帮助学生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做习题练习.
4“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养成进行学结和反思的习惯
学生可以先自行进行“本章小结”,再与教科书上的“本章小结”进行对比,从中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和建立的知识结构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这样不仅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知识总结能力,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知识检测,更有助于学生及时进行知识总结和学习反思这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下面以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本章小结(笔者自行设计,见图1)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该本章小结,学生可以将本章知识进行数次分解:
第一次粗分解:功与功率、机械能、能量三个大知识点.
第二次细分解:功与功率分解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和功率三个小知识点;机械能分解为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三个小知识点;能量分解为转化、转移、耗散三个小知识点.
第三次精细分解:如势能分解为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两个细小知识点.
第四次微小分解:如将重力势能分解为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两个微小知识点.
通过这层层分解,学生明确了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明确各知识点的纵向关系.此外,学生会发现功与功率的学习是[HJ1.8mm]为了进一步学习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进而为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至此,学生也就不难发现各知识点的横向关系了.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势必快速有效.节省的时间自然可用于做习题练习.
化学知识点小结范文4
一、课堂五分钟说化学
每堂课的开始,给学生五分钟说化学。可以说的内容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即对某个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或某个知识点、典型题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说给学生听。如“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方法”、“典型题目的讲解”、“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信息迁移能力”等等。
如:学生王晓峰说“知识点与做题”的关系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做法:
第一步:先较快的看一遍书,对知识点大体心中有数。
第二步:做随堂练习题。对于练习题中拿不准的、不会的立即翻书。看懂这题与哪个知识点相关,靠做题加深知识理解。从考查同一知识点的不同题目中找出这一知识点几种考查方式。这样做题与理解同步进行,做完题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第三步:用自己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第一步看书时留下的印象,说出重要的性质、定义,再对比书上的语言,找出自己语言的不足,再读几遍书上的语言,即可轻松、牢固的记住。
短短的五分钟,能激活学生思维,为一节课的开端营造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达到了先入为主的目的。这种做法除了激励学生为上课说化学准备素材、积极探索知识外,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典型的题目让学生现身说法
教师在批改作业或阅卷时,会发现有些题目个别学生解法特别新颖,值得推广,如果在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上讲台讲这种题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不但能给讲解的学生以鼓励,更能使听讲的学生身临其境,易于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此,在讲评过程中,我们放手让学生登上讲台,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方式。
例如:将12.8g铜跟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铜消耗完时,共产生5.6L气体,计算所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学生分析:随着反应的进行,弄HNO3的浓度不断降低,生成的5.6L气体应该是NO和NO2的混合气体。除常规解法外,想到了用“氮原子守恒”方法解此题,就简单多了。
2HNO3——Cu(NO3)2 HNO3——NO HNO3——NO2
n(Cu(NO3)2)=12.8/64=0.2(mol)
n(NO)+n(NO2)=5.6/22.4=0.25(mol)
消耗n(HNO3)=0.2x2+0.25=0.65(mol)
有些例题,特殊的解法教师不一定想到,而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和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往往有一些新颖解法。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道出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自己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能使学生获得终生难忘的体验,真正激励学生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的热情;它有利于学生自我表现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提高。
三、章节的“知识树”让学生上讲台总结
经验告诉我们,“本堂课的问题,要本堂课解决,不要依靠作业,不要积压问题”,要实现知识上的“堂堂清”。课堂小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以往的做法是课堂小结都由教师来做,久而久之,学生也就熟视无睹了;为此,我们开展了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在黑板上画“知识树”、写知识的结构、基本定理、知识点联系,写化学用语、基本概念、实验仪器、操作步骤等活动。
例如:学生总结硝酸的知识点中HNO3与金属反应三规律是:
①铁、铝溶于稀HNO3,而不溶于常温下的浓HNO3(产生钝化现象);
②HNO3 与排在氢气后面的金属反应时,浓的生成NO2,稀的生成NO;较活泼的金属与很稀的HNO3 反应,会生成N2O或NH4NO3 。金属与硝酸反应不放氢气。
4Mg+10 HNO3=4Mg(NO3)2+ NH4NO3+3H2O
③稀酸与金属铜反应生成铜盐和NO时,被还原与未被还原的HNO3物质的量比为1:3,而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2时则为1:1。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神奇的功效,它使学生增强了记忆的目的性和紧迫感。学生在识记知识、经验和技能时,是在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刚刚理解的基础上,又怀着强烈的“要记住”的愿望进行的。此时,注意力特别集中,记忆效率大大提高。
四、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上讲台做
对比较简单、比较容易做成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上讲台做: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规范操作的能力。教师面对不规范的操作,因势利导,找出错的原因及正确操作的步骤。对学生所做的实验,教师要尽量发现其闪光点,多肯定表扬,少批评,不挖苦和讽刺。
对具有一定难度、无危险性的实验,让学生上讲台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熟练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如“铁屑与硫粉反应”的实验,燃烧现象很明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以及做好该实验的注意点。(1)铁屑与硫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摆成“山”字型;(2)用灼热的玻璃棒触及一端,当混合物呈红热状态时,移开玻璃棒;做完实验后接着让学生思考:(1)混合物不均匀会产生那些副产物,黑色固体是纯净的硫化亚铁吗?(2)当混合物红热时移开玻璃棒,说明该反应是什么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反应),加热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对吗?(3)混合物不均匀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生成的黑色固体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那些气体?
化学知识点小结范文5
对于化学知识点的掌握我们应该首先掌握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知识点内容,高二化学反应原理是贯穿化学知识点的重要内容,因此同学们需要详细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1反应热 焓变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1
4、规定:吸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放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
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燃料的燃烧 C+CO2 , H2+CuO
酸碱中和反应 C+H2O
金属与酸 Ba(OH)2.8H2O+NH4Cl
大多数化合反应 CaCO3高温分解
大多数分解反应
小结:
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
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
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
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
3、反应热
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2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总结]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
(1)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明其聚集状态,用g、l、s分别代表气态、液态、固态。
(2)方程式右端用H 标明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吸热为正。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4)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即H 的值与计量数成正比,当化学反应逆向进行时,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3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总结规律: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注意:
1、计量数的变化与反应热数值的变化要对应
2、反应方向发生改变反应热的符号也要改变
反应热计算的常见题型:
1、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与反应能量变化的定量计算。
2、理论推算反应热:
依据:物质变化决定能量变化
(1)盖斯定律 设计合理路径
路径1总能量变化等于路径2总能量变化 (2)通过已知热化学方程式的相加,得出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叠加,反应热的叠加
小结:
a: 若某化学反应从始态(S)到终态(L)其反应热为H,而从终态(L)到始态(S)的反应热为H ’,这两者和为0。
即H+ H ’ = 0
b:若某一化学反应可分为多步进行,则其总反应热为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即H= H1+ H2+ H3+……
化学知识点小结范文6
关键词:高三复习 学案 高效
高三一轮复习课功能有三:一是唤醒功能。学生一般存在旧知识的暂时性遗忘或较深度的遗忘,而教师一但提及或引导学生回忆该部分知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便会被唤醒;二是重组功能。通过复习,对零散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形成合理的知识架构,使学生达到易学、易懂、难忘的境界。三是提升功能。通过精选的例题及习题,以训练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唤醒是为了再现,进而内化;重组是为了融合、打通,进而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是为了综合运用、灵活运用,进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唤醒功能中,对学生知识的唤醒一般是由教师完成的,最传统的模式是教师满堂灌,知识单向传递的应试教育模式,经常会造成以下现象:教师就好比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度低,对于基础知识比较好的学生,复习更多的是重复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浪费时间;对于基础知识比较弱、学习习惯有待改进的学生,他们遗忘的知识点较多,虽然教师在这节课唤醒了他们遗忘的知识点,但是唤醒遗忘功能是由教师完成,所以学生很容易对教师复习过的知识点还存在遗忘,上课的学习效率低下。长此以往,教师生怕学生记不住知识点,翻来覆去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听,甚至教师讲了多遍却没有印象,讲得越多越糊涂,从而产生焦虑的心理,势必影响学习能力的提升。
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高效的学习方式,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模式。
事实上,学案的编写、使用不是新鲜事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复习学案的使用和之前的新课其实是一样的,虽然教师在课前把学案发下去,学生对照课本和笔记完成知识点后,仍然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一遍知识点,学生被动的听,然后布置海量的题目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这种形式只是换了一种包装,教师依旧是主体,而且这种模式还会因为学生需要在课前完成学案,反而更浪费时间,其实效率反而更低了。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关键在于学案如何正确编写和师生如何使用学案。
学案的编写,常见的设计主要由以下模块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达标检测、学习小结。下面就这5个模块探讨一下教师如何有效编写学案和学生如何高效利用学案,以达到高三一轮复习课的目标要求。
一、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在学习目标中,如果只给出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了解、理解、综合应用),目标和知识点笼统,学生不容易掌握该知识点在高考的地位,题型、难度、频率是如何在高考中体现的,就达不到设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目的。以电解池为例,在考试大纲中涉及到的要求是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学生单从大纲说明会觉得电解池的知识点难度系数低,只是定性要求,而且涉及的电源应该来源于教材,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历年高考题,会发现有关电解池的学习目标被分解为:
1.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会判断阴/阳极,根据离子放电顺序表判断阴/阳极产物。(特殊:如果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阳极产物为活性电极本身失去电子)。
2.能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3.利用电子守恒关系列出关系式进行相关计算。
4.新型电解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阴离子在阴极放电和阳离子在阳极放电)。
结合以上要求在高考中出现的难度和频率以及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自然能给出重点是:
1.掌握离子放电顺序表。
2.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阳极产物的判断。
难点是:(1)利用电子守恒关系列出关系式进行相关计算。(2)新型电解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阴离子在阴极放电和阳离子在阳极放电)。
通过细化目标、明确目标,从而使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有可操作性,是学生能一目了解,明白复习的方向及难度。
二、知识链接
在知识链接编写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尽量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这种设置形式,能使学生唤醒相关知识。在使用上,教师将学案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学习,学生不看教材、笔记,自己独立完成知识链接,并使知识网格化、系统化,再结合教材、笔记明确自己对知识点中尚存在的遗忘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重点标记,提醒自己这些知识点是自己的薄弱点。以前是教师唤醒学生遗忘的知识点,现在应该是学生自己唤醒遗忘的知识点。
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再重复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而是对零散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形成合理的知识架构,针对学生易错知识点和在此知识点上结合高考在原有的知识点上进行提升、总结,以达到知识重组的目的。
以有机化学基础为例,在知识链接中,学生填写有机物相关的概念、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后,而教师在课堂按照以下步骤达到知识点整合、重组的目的。
步骤1:将这些有机物按照烃―卤代烃―醇―醛―羧酸―酯之间的转化串成一条主线使得有机物性质形成网状图,不再是零碎的知识点。
步骤2:将已学官能团以表格列出,学生思考如何引入官能团以及官能团可以转化成哪些新的官能团。
步骤3:列出反应条件。学生思考符合反应条件的哪些官能团发生反应。
三、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包括三个方面的习题: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困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编写完成的。这样既减轻了困难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调动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另外,在学案使用中,注意通过作业批改与分析,掌握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措施。应积极倡导教师先做题后布置,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批阅、有记录,及时分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矫正或补救措施。
四、学习小结
这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板块,其实学习小结真正利用起来对学生的帮助是最大的。让学生学会多思考、多反思、总结遗忘知识点、易错知识点,如果积累下来就是一本自己的错题集,这对于后期复习帮助学生有指向性的攻克薄弱点是非常有好处的。
一轮复习是否有效、高效,关键在于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能否有效唤醒了学生已遗忘的知识。学案的精心编写,使用时机的精妙安排,练习过程的有效掌控,势必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从而真正实现“少教多学”,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