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层体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层体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层管理者 激励机制 需求特征 问题 对策
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掌握着生产、顾客、员工的一手资料信息,比高层更熟悉日常经营活动,更能准确地获得企业所需的信息、及时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企业对中层管理者激励问题重视不足,导致中层管理者流失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层管理者作用的发挥、执行力的强弱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激励制度能提高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使他们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一、激励机制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激励,即“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 。激励机制,又称激励制度,是指以激励为基础的系统体系,具体而言是企业通过制定一套规范化和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各种奖酬手段。
企业激励机制一旦形成,会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产生直接的影响,继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绩效,乃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强化员工的积极的工作行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满足员工的需要,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更能在激励员工个体的基础上,提高组织的整体工作绩效,满足企业的发展目标,使企业与员工在同一目标的指引下共同成长,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二、激励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意义
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领导决策层、中间执行层和基础操作层三个层面。对企业中层管理者而言,他们扮演着双重角色,“既要承担着企业决策的实践、目标的落实、战略的执行以及具体目标和任务分解的责任,又要负责履行高层与基层间沟通协调的职能”。不论企业处于哪一发展阶段,中层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都至关重要。构建完善的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励中层管理者,具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调动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其忠诚度
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直接关系到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中层管理者进行激励,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他们的职业动力、职业兴趣和职业责任,继而提高其忠诚度,使中层管理者成为企业发展的“发电机”,成为企业的核心力量。
2.有利于增强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中层管理者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执行者,是企业战术决策的制定者。多数中层管理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业务水平,企业的经营理念靠中层管理者来传递,经营计划靠他们来组织实施。对中层管理者实施有效的激励,可以加强他们的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形成高绩效团队
麦肯锡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的公司能保持持续发展,关键因素不在于高层管理者,而是在于有一批具有改革潜能的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善于与他人合作,与一线员工接触较多,建立起比较深厚的感情,能树立起领导模范。因此通过对中层管理者的激励,能够间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创造高绩效团队。
4.有利于为企业培养高层候选人
中层管理者懂技术、善经营,具有很大的管理潜能,只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其能力,他们就很有可能成为企业高层的候选人。
三、企业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很多企业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中层危机,主要是由于激励机制不完善造成的。企业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薪酬体系不完善
薪酬体系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激励存在忽略薪酬体系规划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注重长期薪酬激励规划。有很多高层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中层管理者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缺乏对中层管理者长期薪酬激励的规划,导致一些中层管理者为了个人利益追求短期的业绩,而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二是薪酬激励手段较为单一。薪酬激励方式缺乏多元化,一些企业高层管理者重视金钱激励而忽视了薪酬激励中的福利激励。单一的激励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薪酬激励的效果。
2.工作环境不完善
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不是很重视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环境建设,把工作环境简单地等同于基础设施,忽略了关系环境和工作丰富化。关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而工作太过于枯燥、单调,会使中层管理者对工作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他们能力的发挥和长远的发展,久而久之便选择离职。
3.培训计划不完善
在信息技术和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企业培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培训能让中层管理者的技能和知识得到加强和更新,但许多高层对这方面的考虑不太周全,没有做到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或者只是形式化的培训,没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不明确、课程不具体、手段不恰当、不重视培训过程的监督和结果的评价等等,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4.职业生涯规划不完善,忽视中层管理者个人价值的实现
职业生涯规划关注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与成长,对中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然而,当前激励机制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足,忽视中层管理者自身的需求与特点,对其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关注不足,极大影响了激励的效果。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中层管理者重视不够。一些高层管理者对中层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足,忽视了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的构建,导致激励手段单一。第二,对中层管理者的需求特征认识不足,导致激励机制缺乏针对性和特性。中层管理者有不同于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的独特特征,在自身素养、工作态度和作风、职业追求、个人价值等方面存在显著特征。在经济需求方面,中层管理者的低层需要已经基本满足,逐渐向社交、尊重甚至自我实现的需要过渡,他们“通过收入的高低在企业内部感知公平感和市场中的公平感,通过收入高低感知被别人尊重的程度,确认自己对企业贡献的大小” ;在工作环境需求方面,中层管理者更重视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工作的适度多样化、工作的自以及工作本身的学习机会和成功机会等因素;在培训需求方面,中层管理者基于其在专业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对培训要较高层次的需要;在职业生涯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方面,中层管理者有较强的职业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更期待明确的未来发展走向和路径,期望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四、完善企业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的策略
完善、有效的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的构建,要立足于中层管理者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的基础之上。基于中层管理者的需求特征,完善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形成多元化的薪酬激励体系
第一,要制定长期的薪酬激励计划。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始终保持超前意识,时刻考虑到企业和中层管理者的长远发展,保障中层管理者的权益。可以通过股票期权制等长期薪酬激励手段,让中层管理者参与利益分享,激励他们为自身的长远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努力。
第二,要制定多元化的薪酬激励手段。既关注中层管理者的经济收入,又关注他们的长远福利,诸如保险缴纳、公寓住房、工作餐提供等等。企业高层管理者不仅要因人而异制定多元化的薪酬激励,更要形成动态化的激励机制,提高薪酬激励的效果。
2.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一,形成良好的工作关系环境。中层管理者在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人际关系压力,既要处理与上级的关系,又要处理与下属的关系。高层领导者的有力支持能够帮助中层管理者树立良好的形象,使中层管理者更容易得到其下属的支持和尊重,从而满足中层管理者领导风范的需求。
第二,实现工作丰富化。中层管理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喜欢有挑战性的、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工作。工作的丰富化能帮助他们学到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
3.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
第一,要坚持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对于上岗不久的中层管理者,可以采取短期培训,让他们熟悉企业的业务、岗位的职责和权利,明确其角色,以更好的了解岗位、适应岗位;对于企业的元老级中层管理者可以采用长期的培训,不断的更新他们的知识,改善其管理方式,注重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加强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
第二,要坚持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可以让中层管理者更好地熟悉业务知识、更新综合管理理念、提升能力、丰富管理技术;外部培训主要有国外培训和岗位交流,国外培训提供了学习外国管理理念的机会,岗位交流则让他们能够全面的了解工作环节和企业的经营理念。
4.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关注中层管理者个人价值的实现
中层管理者有强烈的晋升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定期帮中层管理者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并有所差异,不同水平的中层管理者其职业发展规划不尽相同。同时要区别理想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差异,有规划地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升他们的能力[4]。通过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中层管理者明确其广阔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孙永正.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Accenture. Strengthening the critical core: Tapping the potential of middle to achieve high performance.MiddleManager2009.
基层体育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随着 计算 机技术和 网络 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人民银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出重要性,面对重要信息系统逐渐向总行和省会两级集中的新形势,基层央行作为信息网络的“末梢神经”,与全国数据库直接相连,基层人民银行的科技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国。由于人员短缺、管理滞后等原因,基层人民银行在科技保障方面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直接威胁到人民银行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近年来,人民银行陆续推广了支付系统、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等重要业务系统,并逐步实现业务数据向总行和省会中支两级管理中心集中,基层人民银行日常业务数据直接进入总行数据库,基层央行计算机网络、业务系统和 电子 设备维护等科技支持与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国人民银行业务系统的运行,其重要性日益显现。由于基层央行人员短缺、管理滞后等原因,基层央行科技工作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直接威胁到人民银行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重科技服务,轻安全管理
个别县支行虽然成立了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但没有认真履行组织领导辖区内信息安全工作、统一规划、部署信息安全管理检查、批准全辖信息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安全目标岗位责任制等职责,人员变更后,调整也不及时,没有真正发挥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的作用。
(二)科技力量不强
县级支行一般只配备一名兼职科技人员,挂靠在其他部门管理。一是技术力量薄弱。由于县支行多年不进人,无法及时补充新的科技力量,人员老化严重,缺乏专业知识,特别是缺乏既懂金融业务,又 会计 算机的专业人才,现有科技人员大多从事一般性的技术维护工作,没有机会参与软件开发、项目建设,缺乏实践锻炼机会,随着日常维护任务的加重,深造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科技知识更新缓慢,遇到复杂的技术难题束手无策;二是干劲不足。县支行不单独设立科技部门,且工作兼职较多,工作干的多,责任大,提职机会少,干一段时间就要求换岗位的较多;三是关键技术个人化现象严重。由于人员的不足,日常技术维护和上级技术培训都由一人参与,所有技术只有一人掌握,一个人承担网络、业务系统和设备维护工作,并负责计算机日常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任务重,很容易顾此失彼,科技人员一旦调动,技术衔接困难,直接影响科技工作。
(三)基础建设薄弱
一是基层行没有标准的计算机机房。通常将普通办公室作为机房,安全设施不到位,没有配备标准的供电系统,线路负荷过重,没有标准的防火设备,没有防水措施;二是计算机及附属设备更新不及时。县支行大多依赖于上级行配发设备,自身投入少;三是灾备系统不完善,应急措施不够得力,主要表现为主备机状态不一致,数据备份不进行有效性检验,一旦系统崩溃,不能立即恢复到正常生产工作状态。
(四)保密意识差
主要表现:一是对u盘等移动存储介质使用、保管不注意,在内网外网计算机上随意使用;二是在内网上存储、使用从外网上下载的歌曲、电影、电子图书等;三是把计算机在内网、外网上频繁转换;四是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在外网计算机上直接运行业务系统或处理涉密材料。
二、改进建议
为有效发挥科技工作的技术支持、服务和保障作用,应以组织和管理为先导,坚持建设和防御并举的方针,一手抓信息化建设,一手抓安全管理,从队伍建设、信息安全和运行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建立起 科学 的科技工作管理体系。
(一)提高认识,加强科技力量
应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把科技应用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基本技能,实现科技工作方式由科技一人负责向领导挂帅、科技牵头、部门配合的转变,落实科技安全组织建设,成立以行领导为组长,由科技人员和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计算机安全管理组织,认真履行确定金融信息化 发展 规划、部署安全检查和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等职责,真正发挥计算机安全组织的领导作用。
设立专职和兼职科技人员各一名,解决因科技人员休假、学习或公出等原因出现的科技工作缺岗问题,采取在职称、职务上给予倾斜等措施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在各部门设立计算机专管员,负责日常的简单维护和联系沟通,把科技人员从繁杂的简单维护工作中解放出来,科技人员专心做好信息安全、网络和重要业务系统维护等关系全局的工作。
(二)采取措施,确保信息安全
1.完善内控机制,把好制度关。长期坚持“扬弃”的思想,每年结合新业务、新形势的要求,本着“授权有限、相互牵制”的原则,以全面、具体、精炼、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便于操作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各项科技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认真落实。
2.抓好基础建设,把好硬件关。硬件过关是 计算 机系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基层央行应重视科技实体建设, 科学 合理投入资金,保证硬件设施安全。
改善机房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基层央行应参照c类机房标准改善机房环境,保证电源供应,做到防雷、防火、防水、防静电。在机房供电方面,应有足够容量的独立电源,安装发电机,停电后,保证有发电机正常向ups供电,形成以市电为主,以发电为附,以在线式ups为依托的供电系统,配备足够的从ups电源输出的电源插座;在防火方面,安装防火门,拆除木质墙裙、地板等室内木制品,配备足够的电器灭火器;在防水方面,修建漏水排水沟;在防静电方面,安装抗静电地板,地板下设接地铜带,确保电源、计算机及附属设备接地正常。接地线接地阻值控制在2欧姆以下,每年进行接地电阻的测量,检测计算机系统的接地情况,防止机房供电系统与地线接头氧化或其他等原因造成计算机系统接地不良。
保持 电子 设备运行状态良好。定期检修电子设备,并做好登记,发现故障立即维修,避免带病工作,以免造成数据丢失等更大的故障。
保持 网络 设施安全。要保持关键网络设备安全可靠,计算机网络采用的关键设备包括各类服务器、pc机、路由器、交换机等,都必须是经过安全认证的合法产品,并做好相应的设备冗余备份;要采用不同的网络供应商、并采用不同的联网方式进行网络传输线路备份,如主用通讯介质为光纤可采用数字专线作为备份;要与网络供应商保持联系,出现网络故障及时联系解决;与国际互联网要坚决实行物理隔离。
3.强化技术防范,把好软件关。做好病毒防护。配备防病毒服务器,安装网络防病毒系统,并按时做好防病毒系统软件升级和病毒代码更新,对整个网络计算机系统自动进行实时监控,u盘等介质必须进行安全检查,确定其不带病毒和木马后方可上机使用,防止木马、病毒在网上肆意传播而造成危害。
做好系统升级。保持系统补丁程序运行正常,能及时更新计算机系统。
基层体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 概念 多元化 发展历程 特点
1998年我国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通知规定:1998年7月30日停止福利性分房,全面实行住宅商品化。我国城镇居民的居住形式因此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一化街道或单位社区变为街道、单位、商品楼社区共存的形式,因此社区体育由原来单一的街道社区体育发展成为多种形式并存。本文主要对街道社区体育、学区体育,以及商品楼社区体育进行分析研究,取其优、弃其短,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社区体育概念、发展历程
1.社区体育概念
我国对社区体育概念的界定主要有:肖淑伦认为:“社区体育就是以基层社区为单位,以社区成员为主体,实行政府部门支持、体育部门指导、社区部门参与、为社区成员提供社会保障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吕树庭在《论社会视角下的社区体育》中提出:“社区体育的定义和社区体育行政与社区体育的计划研究,明确了制订计划的前提与实施注意重点。”卢元镇提出:“社区体育是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近地开展的区域性的社会体育。”
2.社区体育发展历程
社区体育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主要是由街道办事处牵头,成立体协,就近开展体育活动。
王凯珍在《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中指出城市街道社区体育发展的三个阶段:自发形成阶段(80年代后期至1995年),由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体育活动,成立街道联合体协,组织辖区单位和居委会就地就近开展体育活动;政府倡导阶段(1995年至1997年),国家陆续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文件,体现政府对社区体育的认可和重视,政府开始倡导发展社区体育;加速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1997年国家体委颁布《我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办法(试行)》,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召开“城市社区体育经验交流”,2004年总局对《全国城市先进社区评定标准》进行修改,推动了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
二、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家庭收入和余暇时间的增多,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为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我国社区体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体育理论的研究在1985年以后也逐渐增多起来,至今国内对社区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社区体育的应用性研究和社区体育的发展性研究等。
在社区体育理论基础研究方面,主要是对社区体育的概念、特点、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社区体育应用性的研究,主要是对社区体育管理、社区体育组织、居民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社区体育发展性的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社区体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社区体育的研究不能仅限制在基础理论、单一的应用性和发展方面的研究,更加应该结合当今社区体育发展的模式和特点,把其多元化并存的社区体育结合,吸取不同社区体育的优点,使社区体育能更好地发展。
三、多元化社区体育的形成及社区体育的特点
我国街道社区体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主要是由街道办事处牵头,成立体协,就近开展体育活动。随着我国街道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单位体育逐渐显现,开始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学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制,国有企业的单位体育逐渐退出,而学校单位体育的发展则日益蓬勃。1998年我国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商品楼成为人们居住的主要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商品楼住宅小区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部分开发商在楼盘的建设中更是融入了体育锻炼理念,配备了比较完善的体育设施,形成了新型的小区体育。因此,目前我国社区体育主要由街道社区体育、单位体育和商品楼住宅小区社区体育组成。
1.街道社区体育的特点
街道社区体育由街道办事处直接管理,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时,需要层层报送审核,管理层次太多,许多街道都是为了完成区、市政府下达的任务,才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街道社区属于传统社区,由于市区地域的因素,可用作设施建设的地少,因此体育设施少且落后,主要是一些健身路径和一些基础的体育设施。在居住人群看,街道社区主要居住的是工薪阶层,体力劳动者居多。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许多街道社区的居住人群也发生了变,许多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他们收入相对较低,大多数人不愿意花钱去参与有偿体育运动,因此也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2.单位体育的特点
单位体育的管理主要由工会直接管理,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时,环节相对简单,许多单位在“五一”、“国庆”、“三八”、“教师”等节日都会开展体育活动。
单位体育目前主要集中在学校,因此设施齐全,学校的场馆数量多,种类齐全,有利于单位体育的发展。单位居住人群主要是单位职工和家属,收入相对稳定,部分单位还规定场地在某时段对职工及其家属免费开放,在有偿开放上对职工及其家属也有优惠政策。
3.小区体育的特点
小区体育的管理主要由物业公司直接管理,管理的模式上最简单直接,经费上主要是自筹,许多大型的楼盘,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和一些单项的比赛。小区体育的场馆建设主要有开发商建设,许多开发商在建设楼盘时,把体育锻炼的理念嫁接到商品楼的开发中,因此许多楼盘的体育设施比较齐全,而且许多设施是传统街道和单位没有的设施。商品楼居住的人群主要是一些中、高收入阶层,人群的因素决定了社区有偿体育的发展,大多数人能接受有偿体育锻炼,也愿意支付费用来参与体育锻炼。
四、结语
目前我国多元化社区体育,在场地设施、管理体制、居住人群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社区体育的开展不均衡。特别是在场馆设施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偿体育的发展也受到不同居住人群的限制。因此,我们在发展社区体育时,要注重不同社区体育的特点,充分协调和利用好不同社区体育场馆资源、完善管理制度、政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使我国多元化社区体育能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多元化社区体育的特点进行研究,建议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应该要注重多元化并存,为我国社区体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肖淑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J].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国家体委群体司,1993.11.
[2]吕树庭等.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概论[J].北京:体育文史,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