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研组申报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秀教研组申报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秀教研组申报材料

优秀教研组申报材料范文1

一、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学校工作计划,树立服务意识,进行规范管理,调动全体教师的智慧和积极性,为我校发展再上台阶作出强力支撑,

二、重点工作

教务:树立服务意识,规范常规管理,加强备课组和教研组建设(前阶段重点),加强有效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学力(后期重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全程)。

(一)、树立服务意识

1、认真准备齐教师备课的各类材料以及上课前教学案的复印。

2、辅助年级组开展好年级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各类竞赛、检测。

3、辅助教研组开展好各级公开课、讲座等事宜。

4、认真统计好教师的工作量。

(二)、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1、量化教学五认真的细则,赢得老师理解,严格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讲评、辅导等环节的管理。

2、认真组织好校内的“四边双优秀”工作。

3、加强早读课巡视管理,协助年级组安排好早读人员。

    4、研究低层次干扰教学行为地解决措施。

    5、定期抽查教学常规和定期组织人员对年级或班级进行教学督导。

    6、评选教学五认真的优秀教师。

    7、成立毕业班领导小组,深入初三年级进行教学研讨和帮扶。

(三)、加强学习型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1、参照南京市优秀教研组评比标准,协助语、数、外、理科综合、文科综合五个教研组申报区市优秀教研组工作。

2、尊重教研组组长意见,选配业务能力强、威信高、有事业心、能起协调统率作用的教师任备课组组长。

3、实行校领导挂靠教研组制度,每位校行政干部必须参与教研组建设。

4、赋予教研组组长更多的权力,加强组内建设。

5、严格对照区教学水平,合理提出目标,并加大对教研组、备课组考核力度。

6、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自我层面的管理以及师徒结对。

7、备课组开始尝试进行二本(红山学本、教学设计)的汇编积累。

    (四)、加强有效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学力

1、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纠正和养成训练

2、借助课堂教学的视频录制,将统一学习和自我评价相结合,促进有效性教学

3、加强学生作业的研究(作业量、编制质量问题、层次性问题、效率问题),促进有效性训练。

(主要学科每门限配一套课外资料,作业次数与周课时一致,每次作业3~5题,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做3题左右;鼓励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协作,研制学案、教案一体化的作业,并注明是基础题还是提高题,是必作题还是选作题,还有哪些是多解题,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要求教师对课堂作业全批全改,改后统计分析,个别存在的问题及时当面帮助,共性的问题则在本学科课上讲评,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提高不同教师的教学力。陆续组织新教师上岗课、初三新教师上岗课、优秀教师示范课、老初三教师的复习课、校级志远杯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学案例评比等活动。

第一类教师(1至3年)重点工作是做好师徒挂钩结对学习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力争在一年的学习后站稳讲台并初步掌握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第二类教师(4至9年)重点工作是做好磨课活动和公开主题教研活动,并指导好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三类教师(含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重点工作是做好示范教学、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教师论坛、校本课程的开发等工作。

5、营造学校学习钻研的氛围,安排教育硕士论坛。

 

德育:加强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前阶段重点),积极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努力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后期重点)。

(一)、大力加强生态型班集体的建设(负责人:杨小军)

   1、完善生态型班集体评比细则

   2、统一生态型班集体的环境布置

   3、继续做好行为规范示范班的申报、认定工作

   4、生态班集体班训、班歌、班徽、班报的评比与汇编

5、举行生态班集体建设的阶段反馈展示和小结

   6、学期末举行生态班集体申报听证会和建设经验汇编

   7、争取全体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倡导全员育人,让师生过有道德校园生活。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负责人:田莉)

   1、利用校本培训,促成初一年级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2、各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爱校教育,促进学生爱护公物(校园环境)的习惯的养成。

   3、借助践行活动,继续强化懂礼貌(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他人)守规则(遵守学校纪律、社会公德、交通规则、对他人的诺言)教育。

   4、通过礼仪标兵的评比、礼仪教育的开展等引领活动和定期的检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服饰、发式的习惯。

   5、重点抓好讲卫生的习惯、写字的习惯、做好操(整好队)的习惯、进校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6、加强年级间的抽查,增加学工处人员、年级组长常规检查职责,要求定期进行讲评。

   7、认真做好九月份行为习惯养成月的评比和反馈工作。

(三)、精心设计,专人负责,认真做好班主任的培训和建设。(负责人:王桂银)

   1、设立学工处处室接待日,保证有半天时间分管德育领导随班督导和帮扶。

   2、每月定期开展一次班主任论坛。做到有主讲人、讨论和讨论记录。学期末进行资料汇编。

   3、引领班主任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继续实行班主任(指班主任年限三年的)撰写教育周记制。

   4、每学期组织一到两次的班主任教育艺术经验会和成功个案研究交流会。

   5、加强班主任工作资源库建设,建立班主任成长档案。

(四)、精心构建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负责人:徐广宇)

   1、专人负责德育主阵地——主题班会的建设,制定红山校区主题班会的方案,将主题班会集体备课和个人设计相接合,规范主题班会的评价体系。学期前各年级组组长要根据年级特点计划好班会内容。

认真办好学校的橱窗、班级的黑板报、学校走廊上的壁报等软环境建设。

2、进一步组织好能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学生社团并指导学生开展好相关活动。

3、认真组织好团、队和学生会的活动。

4、每学期精心设计好两次大型的主题德育活动(结合艺术节、读书节、纪念日等)。

5、努力开创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新局面,先建立体系,在创出品牌。

6、继续加强家校合作,开拓社区资源。精细地组织好“家长开放日”等活动

三、具体日程

月份

教务

德育

8

准备好教师开学用品

教研、备课组长工作布置会

各班完成黑板报、环境布置、学生报到

年级组长、班主任工作布置会

协助初三完成橱窗布置

协助初一完成初一新生校本培训

文明岗监督员、旗手、检查员培训

9

到办公室了解,帮助老师解决一些困难

整理出新初一、初三老师上岗课日程表

教研组长会

初三年级教学督导(班级、时间待定)

新初一、初三老师上岗课

教育硕士论坛(周校长)

教学五认真检查1

省示范初中迎查准备

两周一次年级组长、班主任会

教师节庆祝活动

主题班会公开课

初一(行为规范)初三(学生心理调整)

参加玄武区军训成果方阵汇报

校园卫生无死角的公益劳动

行为规范标兵评比、常规教育月表彰会

后进生座谈会(各年级组)

10

初二年级教学督导(班级、时间待定)

初三教师示范课

教研组长会

教育硕士论坛(刘涌)

学生干部培训、名单统计

主题班会公开课

初二(主题:文化建设)

两周一次年级组长、班主任会

班徽、班歌征集

后进生座谈会(各年级组)

11

初一年级教学督导(班级、时间待定)

教研组长会

学科节

家长开放日

志远杯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

期中质量分析会

教育硕士论坛(张鲁)

教学五认真检查2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成果展示

(志远班每班一橱窗)

活动性课程——秋游

期中考试表彰大会

后进生座谈会(各年级组)

两周一次年级组长、班主任会

校运动会

12

教研组长会

教育硕士论坛(丁文贞)

优秀教师复习示范课

主题班会公开课(志远班)(学习策略)

星级班集体申报听证会

后进生座谈会(各年级组)

新年欢乐颂主题活动、长跑

两周一次年级组长、班主任会

1

教研组长会

上缴教师工作手册、整理教师获奖情况

教学质量分析

教研组长检查教师上缴材料

班级小结、学生评语班级申报材料上缴

 

 

四、教导处人员分工

教务:

招生、制定计划、重大问题解决、与兄弟学校教学联系:                杨小军

优秀教研组申报材料范文2

本学年度,教科室在“尊重每个人发展每个人”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突出质量立校与科研强校的指导思想,以“用作为换地位、用成就换尊严、用奉献换形象、用今天换明天”的信念,实行精细化管理,把我校教研组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工作思路:

以质量建设为中心,以教研组建设为依托,以教学科研为突破口,推行教师自我发展规划,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改进教师评价方法,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潜能,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实现教学质量的恢复性增长,进而实现跨越式的增长。

三、具体内容: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1、坚持业务学习,实施读书行动计划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实施读书行动计划,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为达到新课程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教研组要引导教师养成“阅读”的习惯,唤醒教师的读书需求。在教师发展规划中,每位教师制定每学年的读书学习计划,并上报教科室,存入教师个人档案。对“多读多思、以读促教”卓有成效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并予以表彰。

2、普及“四有”生本课堂教学,开展教学交流活动。

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通过一年的努力,“四有”生本课堂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课堂教学离我们预设的目标还相差较远,有的老师仅仅在公开课中加强了研究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很少,还有极少量的教师对其兴致不高,知之甚少。今年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四有”生本课堂的理念,普及“四有”生本课堂教学,力争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以教研组为单位,在今年10月和11月举办“四有”生本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以教研组长、备课组组长、组内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听课评委组,进行量化打分,实现课堂教学人人过关、力争80%达到优秀的目标。

在今年9月下旬,举办教研组长研究课活动,10月份举办高三第一轮复习探讨课,在明年2月上旬举办新进教师汇报课,下旬举办高三第二轮复习探讨课,3月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4月举办中年教师优质课竞赛。

3、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认真执行《远安一高备课组量化评估方案》,备课组长要增强备课组的凝聚力,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研究。提倡以备课组为单位备电子教案,尝试学案导学的做法。高一备课组要加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研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衔接,在学法上进行指导,9月份完成初高中衔接教学校本教材的定稿;高二年级备课组在培优辅差上加强研究,制定计划,在明年5月份完成远安一高培优辅差校本教材的定稿;高三备课组要加强高考的研究,提升复习效率的方式方法研究,落实基础和培养能力的研究,特别是培优的研究要加强,尽快出成绩。

(二)教科研工作方面

4、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

课题研究要为教学服务,用课题带动教科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课题研究要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课题研究采取分阶段进行,分级要求,并以制度做保证进行考核奖励。

省市级课题研究要有组织有计划,教研组要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积极协助课题组开展研究、整理资料和汇报结题,并在教研组内推广实践,力争在二至三年内完成。学校对其大力宣传,扩大影响,并按照《远安一高教改课题立项及管理办法》对课题组给予奖励。

小课题研究(包括校级课题和个人课题)要立足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本着“低起点、小切口、短周期和大影响”的原则确立。学校平常的教学研究主要是日常教育教学的小问题,课题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教师的教研要强调问题解决,不搞花架子。一般在一年完成,并把研究的成果以论文形式写出来,学校汇编成册,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优奖励。

在9月15以前,教研组长对本组的课题进行摸底,对本学年的课题研究写出详细具体的计划,包括课题、课题负责人及课题成员、课题实施方案等。

5、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生活动

教育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按照《远安一高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开展活动,可采取先分学科小规模研究再分教师全范围研究的策略,逐步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做大做强。本学年,由教科室与高一年级具体实施。

以科技体育艺术节活动为契机,教研组每学期开展1~2次大型学生活动,如语文组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活动;外语组的口语比赛,书法比赛;化生组的环保社团活动等等。

(三)教师队伍培养方面

6、加强师德建设

教书是一种职业,有其独特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规范;教师是一种事业,它需要用心去做,它要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应具备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本学年,我们将丰富教师师德档案内容,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为人师表八个方面进行细化考核,结合学生评教。一学年进行师德评比,树立师德标兵(一个学科一至二名),进行表彰和宣传。

7、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启动“名师工程”

(1)建立教师个人发展三年规划,主要包括“三定两勤”,即定方向、定目标、定措施、勤学习和勤总结,同时把个人课题研究,读书计划,,个人博客建设等纳入发展评价体系。在今年10月15日以前,教师完成个人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教师本人、教研组长和教科室各持一份。

(2)在明年5月前,完成年度感动一高十大教师和“远安一高名师”的评选,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大力宣传其事迹,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3)培养青年教师,使其成为青年骨干教师储备人才和教坛新秀,鼓励全校更多的教师争当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参加各级各类学会、论坛等组织。给教师评职晋级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8、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1)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方式,请专家进校讲学讲课。以教研组为单位联系挂靠一个学校,签订协议,教研组长在今年10月20日前列出计划,定期把教师送出去学习,以两年为一个时间周期,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次出去学习的机会,及时获取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一切外出学习交流活动安排均由教研组长决定,统筹兼顾,做好记载,要求外出学习教师在教研组内汇报,并有关材料上交教科室存档。

(2)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坚持师徒结对,双方签订三年培养计划。促使以老带新、共同提高;要求青年教师学理论、做习题集、写课后反思,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本年级大型联考统考,促使其业务水平快速提高;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养。

优秀教研组申报材料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研究;教师培训;转型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01-09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首的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给学院的教研与培训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研、教师培训工作要求,实现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是摆在学院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为了适应时展的步伐,学院抽调专门人员成立了吉林省基础教育网络信息中心,以“研修网”的建设为着眼点,以学院“教研”“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核心,探索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工作机制,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理性思考

教研与培训工作为什么转型?应该如何转型?采用何种方式转型?这三个问题是摆在学院领导班子面前的亟待回答的问题。

教研与培训为什么要转型发展?其转型发展的动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是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教育、在线教研方式的出现以及教师自身发展的诉求均给传统的教研与培训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主动变革传统的教研与培训模式,整合全省教师进修院校力量,打造出服务于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的智能生态系统。

(一)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内涵分析

教研与培训工作的转型发展,指教研与培训工作内部结构要素与外部动态环境之间的调整变革。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核心是以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引领、以研培深度融合为导向,以“互联网+”教研与培训为基本方式,目标是提高教研与培训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实现教研与培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本次变革最终指向学院核心工作职能的重建,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并非意味着放弃或弱化原有的工作职能,而是重新整合原有工作职能的内部要素,对传统的教研与培训工作流程进行标准化改造,使其更加符合信息时展的潮流,提高教研与培训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并不仅仅是把原有的业务流程搬到互联网上那么简单,它涉及教研与培训部门的工作思路以及工作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学院承担着教研、培训、管理等多项职能,其中教研与培训是学院工作职能的核心所在,也是学院存在的基础。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并不是一味追求教研与培训的信息化,追求形式上的变革,而忽视教研服务质量与教师培训质量,教研与培训工作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将“互联网+”诸要素融入并贯穿于转型发展之中。

(二)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

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是实现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前提。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互联网+’培训与教研”实现“两转两改”。“两转”,即教研与培训管理由粗放式向标准化转变;教研与培训方式由“集中式”向“混合式”转变。“两改”,即教研服务与教师培训向普惠性改变;教研与培训分工明确向合作、协同改变。之所以提出“两转两改”统领学院工作职能的转型发展,是因为过去教研与培训工作已遭遇瓶颈,教研工作长期以来存在普惠性较差,重教研过程管理、轻教研结果评估的现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重培训结果评估、轻培训过程监管的问题。无论是教研还是培训,粗放式管理普遍存在,合作与协同意识有待于提高。通过“互联网+”传统教研与培训工作,实现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全面提高教研与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二、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的战略规划

互联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等带来巨大的变化,作为承担全省教师培训与教研工作的成人高校,必须顺势而为,积极拥抱互联网,围绕学院及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的核心工作职能,主动整合传统业务,建立贯通“省-市-县-校”的协同工作平台,以突破时空限制,形成传统业务的标准化与信息化,推动教研与培训工作的升级转型,进而打造高效的教研与培训生态系统。因此,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将以教师的需求为核心,以教研、培训工作标准化为基础,以教研与培训业务流程信息化改造为手段,以形成全省教师进修院校工作协同生态系统为目标,重构教研与培训诸要素,审视与改造传统的教研与培训工作模式,实现教研与培训工作的科学化,为全省各级进修院校及广大教师提供优质的教研与培训服务。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战略,提高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针对性

学院将“坚持顶层设计,坚持研培结合”列为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2013年,根据“建立队伍,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的工作思路,学院从教研、教学、培训、研究所、学院信息中心等部门抽调力量,组建吉林省基础教育网络信息中心,建设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以下简称“研修网”),探索新形势下教研与培训的工作机制;为确保教研与培训业务的信息化改造顺利进行,学院成立了由省网络信息中心、学院信息中心、教研室办公室、教师培训中心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办公室,合力攻关.梳理与审视传统的教研与培训经验,整体设计教研与培训的业务流程,形成科学合理的、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研修网”建设思路。

(二)围绕学院核心业务,系统规划,提出“三个平台,一个中心”的建设蓝图

经过院务会议讨论,学院将“研修网”建设作为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围绕教研平台、培训平台、管理平台以及资源中心建设,梳理教研与培训的业务流程,确定教研与培训工作标准,推进教研与培训工作的转型发展。

当前,学院承担的教师培训、学科教研工作正有序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全省教师培训与教研工作业务流程已经基本完成标准化改造,基本实现了教研与培训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混合式研修氛围正在形成,省、市、县三级教师进修院校教研与培训协同工作的支持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各培训机构正按照既定的程序规范执行培训项目。一系列的变革,是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发挥学院在教研培训中的传统优势、提升服务全省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真实写照。

(三)开放办网,引进优质资源,转变管理方式,提高教研与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创新体制机制是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的关键,管理制度改革是创新体制机制的保障。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专业的省级教研与培训平台支撑,各类承担不同职能的平台、网站之间相互割裂,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使用效率低下。因此,教研与培训转型的落脚点表现为教研、培训及管理平台的一体化建设。学院将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作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断理顺管理工作体制,盘活机制,按照“纵向联合、横向发展”的方式做好教研平台、培训平台及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建立了“省-市-县-校”四级管理员队伍,保障教研与培训工作做到上通下达,协同配合。另一方面,与全国各地的优秀互联网企业进行数据对接,为全省教师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目前已与中国教研网、学科网、超星公司等建立了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

三、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自1957年学院成立以来,尽管经历了多次变化,但是学院的核心工作始终以服务全省基础教育为办学宗旨,教研工作认真履行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工作职能,教师培训工作坚持研培结合的特色和优势。经过几代学院人的努力与探索,在教研和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的教研与培训传统。为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教研与培训工作,学院以“研修网”建设为着眼点,围绕教研平台、培训平台、管理平台及资源中心的建设探索新时期教研与培训工作的特点及规律。

(一)建设专业平台,为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提供平台支持。

1.建设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平台,探索“互联网+”教师培训的运行模式

在研修网上线之前,吉林省没有专业的教师培训平台,仅有一些供宣传用的门户网站,网站一般设一个或几个管理员来信息,以宣传或者通知公告为主,网站用户类型单一,交互性较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博客或者论坛,主要用于主题,供老师们交流。由于这些博客或论坛缺乏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功能,难以开展有组织的大规模教师培训活动,教师的研修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偶发的。对于一项完整的、有组织的教师培训,应该包括培训前的调研、培训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培训结束后的评价与考核,这就需要对教师培训的业务组织流程进行认真梳理,建设多角色协同的教师培训平台。在培训平台中每一角色的人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培训工作。以一项完整的县区教师培训项目为例,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要制定培训计划,分配培训名额;学校执行培训计划,推荐参训教师。县区辅导员建立班级,提供培训课程、发起研修活动,督促学员学习,批改作业,评估培训效果。而这样的教师培训就需要有专业的培训服务平台加以支撑。

(1)搭建“个人中心-教师工作坊-大学区-研修社区”一体化、全系列的教师网络培训服务平台,为教师研修提供专业的平台支撑。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经建成了完善的教师培训服务平台。教师培训服务平台主要由个人中心、教师工作坊、大学区和研修社区构成。

①个人中心。全省每位教师及辅导员均有个人中心,教师可以通过个人中心修改密码、修改个人信息、日志、参与活动、关注同伴、完善信息、上传及下载资源、参与培训……辅导员可以通过个人中心管理工作坊、研修班级、批改作业、制作课程……凡是与教师及辅导员相关的业务,均可以通过个人中心完成。

②教师工作坊。教师工作坊是有组织的教师研修团队,主要以活动为主。工作坊的组织者是坊主,协助坊主工作的是坊管理。无论坊主还是坊管理均可以组织活动。工作坊是省、市(州)、县(区)管理员授权给某些用户创建的权限,由具有权限的老师创建的。工作坊既可以支持短期的教师培训项目,也支持教师长期的研修。通俗地说,工作坊就像一个区域内或者跨区域的教研组,坊成员可以就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研讨。

③大学区。大学区一般由学区长学校和成员学校组成。教师上传的研修成果(日志、资源、图片等)可以在大学区中集中展示。区域管理员可以通过培训平台提供的大学区组建工具,完成大学区的组织工作。大学区建立完成后,成员学校老师们的研修成果可以自动汇聚到一起,集中展示。

④研修社区。研修社区主要展示某一时间节点培训平台中发生的事件。如,谁评论了?谁发日志了?谁传资源了?大家在关注哪些话题?提供了哪些培训课程?研修社区是一个综合展示的空间,既有学前的教师,也有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大家在一起交流,共同研讨与教学有关的话题。

(2)研制丰富多样的培训管理工具,确保教师培训管理工作科学有序运行。

教师培训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从教师培训的流程来看,涉及到培训项目规划、培训项目招标、专家评标、中标公示、培训报名、培训过程管理、培训绩效评估等多个环节;从教师培训涉及的人员来看,不仅需要全省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的配合,还涉及到对承担项目的各培训机构进行管理等工作。为了确保教师培训工作科学.高效进行,在培训平台的建设中,对传统的教师培训工作进行认真分析与梳理,确定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操作程序,针对教师培训的业务流程,研制了多样化的教师培训管理工具,供各级教师培训院校使用。

①项目规划与招标、评标工具。全省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可以利用该工具规划年度培训项目,投标机构的标书、专家评审以及中标公告均可以通过平成,为培训项目规划、招标及评标工作提供工具支撑。

②培训报名工具。培训报名工作具有培训项目多、数据汇总量大、任务繁重、时间紧等特点,涉及到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和培训机构,是教师培训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针对教师培训报名的特点,对传统的教师培训报名流程进行优化,建立了“省向市(州)下达培训项目及培训名额市(州)向县(区)下达培训项目及名额县(区)向学校下达培训项目及名额学校执行培训项目及名额”业务组织流程以及“学校报名县区审核市州审核省审核平台分发给培训机构”的培训名单上报机制,确保报名工作高效、有序、准确。

③培训过程管理工具。培训项目多、执行培训项目的机构多、培训项目执行时间不同是培训过程管理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为确保承担培训项目的各培训机构能够根据相关要求规范化实施培训,研发了培训过程管理工具。针对培训学习的方式,培训项目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短期集中培训;一类是远程网络培训。不同类型的培训项目,管理流程也存在遇到的差异。对于短期集中培训,设计开发了“向培训机构分发学员名单(如需更换学员,学校可提出申请,培训机构审核)培训机构上报各种材料及学员成绩省项目办审核培训项目执行机构打印证书”的工作流程;对于远程网络培训,设计开发了“学员统一由研修网跳转至培训平台培训执行机构定期上报成绩培训执行机构上报各种材料及学员成绩学员所在学校对学员学习绩效评估省项目办审核学员自主打印证书”的管理流程。通过培训过程管理工具可以实现对项目培训过程实时监管,确保培训质量。

④培训班级管理工具。一般来说,教师进修院校为了执行培训计划,会设计不同的培训项目。为了便于管理,培训项目的执行往往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辅导员可以利用分班工具对参培教师进行分班操作。为了便于项目管理,每一个培训项目均设定了培训通知、培训简报、培训简报等栏目,供项目执行部门上报过程性材料使用。培训班级中的辅导员可以利用研修活动组织工具设计丰富的研修活动,利用课程制作工具方便的制作各类网络培训课程,利用作业批改工具对培训学员上传的作业进行批改,利用培训绩效评估工具,对每一位参训学员进行评估。

⑤网络培训课程制作工具。网络培训课程是教师培训学习的重要材料,由于网络培训课程的制作往往需要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而成为广大教师制作网络课程的瓶颈问题。为了降低制作网络课程的难度,研发了网络课程制作工具,任何教师或教研员均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向导制作出专业的网络课程。

⑥培训档案管理工具。在传统的教师培训中,对培训档案的管理重视不够,导致出现“培训专业户”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研发了培训档案管理工具供全省各级教师进修院校使用。培训项目结束后,自动转入培训项目档案进行管理,便于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对参培教师的信息进行查询、汇总及统计。

⑦调查问卷工具。调查问卷是了解参培教师培训需求的重要方法,涉及到问卷的制作与问卷的统计。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均可以利用该工具进行训前需求调研、训后满意度调查,确保培训质量。

(3)建立了“省-市-县-校”四级管理体系,各级管理员协同配合,确保教师培训的各项工作上传下达、高效运转。

培训平台采用四级管理员体系,每一级管理员具有不同的权限。校级管理员负责录入、管理本单位教师研修帐号及密码、完成参培人员报名、督促教师参加学习;县(区)管理员负责管理辖区内学校的单位帐号、向学校下达培训项目及参培人员数、审核学校上报的参培教师名单、督促学校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市(州)管理员负责辖区内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单位帐号、向县(区)下达培训项目及参培人员数、审核县(区)上报参培教师名单、督促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省级管理员负责录入年度规划的培训项目、向各市(州)下达培训项目及参培教师数、管理市(州)教师进修院校单位帐号、审核各市州上报的参培教师名单、向各培训项目执行机构分发参培教师名单、监管培训项目的运行情况。

2.建设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教研平台,探索“互联网+”教研工作的运行模式

2014年,吉林省教育厅及吉林省财政厅启动实施了吉林省基础教育教研信息化平台试点项目。在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培训平台中已有的“个人中心-教师工作坊-大学区-研修社区”框架以及全省24万教师及3000多名教研员的用户资源,依据教研工作的职能,建设“省-市-县-校”四级教研平台。

(1)对“省-市-县-校”四级教研平台功能进行科学定位,与培训平台深度融合,确保数据互联互通,实现“研培一体化”。

教研平台的建设机制是将学校作为信息的采集与接收;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以及区域研修活动协调与组织;市(州)教师进修院校(教研室)及省教育学院(教研室)负责跨区域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协调,打通由学校到省的研修活动组织通道。在教研平台的设计中,充分发挥我省完善的省、市、县三级进修院校作用,依托培训平台中已有的教师用户体系,构建一个全省性的、相对封闭的大社区,使全省教研员、教师研修使用。这样的设计,既实现了研培深度融合,又把原来的信息孤岛连接成网,促进优质资源的流通,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资源的效益,促进全省教育的均衡发展。

(2)研制丰富多样的教研工具,为教研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提供技术支持。

教研工作承担着“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全省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的教研员,促进教研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加快教研工作转型。我们依据教研员的工作职能,研制了多样化的教研工具,供各级教师培训院校的教研员使用。

①教研活动组织工具。教研工作的核心是教研活动的组织。利用活动组织工具,教研员可以便捷地组织讨论式或辩论式的教研活动,或者文本类、视频类(录播、直播)教研活动。

②教研档案管理工具。为全省每位教师及教研员建立教研档案是一件非常庞大的工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项工作得以实现。教研平台从培训平台中调取已有的用户数据,为全省教师及教研员建立了完善的教研发展档案,内容涵盖了教师的基础信息,例如姓名、年龄、教龄等,以及教师的职业信息,如工作经历,论文、课题等。教研员通过统计工具,可以对数据进行细致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教研平台提供记录教师在教研平台及培训平台中的各种行为的工具,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提供数据支持。

③评选活动组织工具。“以评代研,以评促研”是各级教研部门常用的工作方式。传统的评选活动组织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涉及到的环节众多,如发放通知,提交作品、评审作品、公示结果等等。为了减轻教研员的工作量,我们对各种评选活动的过程进行了梳理,结合互联网的特点,研发了评选活动组织工具,确定了作品评选的业务组织流程:“通知发放教师通过个人中心自主上传作品_÷县区教研员审核同行投票专家评审结果评审”。评选工具支持省、市(州)、县(区)不同层级的教师进修院校教研员使用。评选工具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教研员的工作量,而且保证了评选参与者多元、评选环节透明,客观上保证了评选活动的公平。

④教师信息统计工具。教师信息统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传统的教研工作中,教研员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发放问卷、回收问卷进行统计,由于受到样本数据量、发放问卷地域的限制,统计得出的结果与实际之间存在很大的偏差。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制了教师信息统计工具,利用培训平台中已有的教师信息,对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并提供分析结果,为各级教研员全面评估教师队伍提供准确、科学的数据支持。

⑤课堂观察研究工具。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由经验教研走向实证教研的重要方法。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专业的课堂观察研究工具,课堂观察多处于质性描述阶段,缺乏必要的统计数据支撑。通过大量的研究,我们构建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型,研制了课堂观察研究工具,支持对视频片段进行精细化、多维度分析,并形成统计分析数据,为教研员开展精细化课例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⑥教研工作记录工具。教研员的工作充满个性化特点,教研员一旦岗位发生变化,会导致原有的教研工作中断。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制了教研工作记录工具,全面记录教研员对教师评价的各种数据,以数据积累的方式保证教研工作的连续性。

⑦教研课题管理工具。教研课题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课题规划、课题申报、课题评审、课题结题等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提交大量的材料。针对课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研制了教研课题管理工具,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流程,确定了“课题规划教师通过个人中心提交申报材料专家评审课题立项过程材料提交结题材料提交专家评审发放证书”的业务流程。

(二)依托培训平台与教研平台,构建培训与教研新模式,促进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

1.教师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探索。

(1)培训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①优化管理程序,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确保教师培训质量。2014年,我院承担了“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管理工作,在培训管理中,我们依托“研修网”建设了“提升工程监管平台”,采用“把住入口、统一标准、定期上报、多元评价、控制出口”的工作思路对承担该项目的各远程机构进行监管。以10天为一个周期,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绩效进行评估,对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培训测评与校本测评有机结合,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培训目标。正是由于严格的过程管理,该项目在2014年教育部匿名评估中,取得了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2015年,我们依托“研修网”建设了“国培省培监管平台”,将这种精细化培训管理模式推广到省培及国培项目,将教师培训过程管理划分为“项目规划、项目招标、项目评标、项目公示、项目报名、项目实施、绩效评估”7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改造,采用“厘清职责、分类管理、材料收集、程序约束”的工作思路对承担省培及国培的各培训机构进行管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省项目办通过监管平台对各阶段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项目报名采用“分级下达项目及培训指标,基层学校执行项目并上报参培教师名单;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审核培训名单、培训名单分发给培训机构”的工作流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打通基层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的信息通道,采用“基层学校申请、教师进修院校监管、培训机构审核”工作流程进行更换学员操作。为了控制培训节奏,确保各承担项目实施的培训机构能够按照要求实施培训,采用程序控制,即培训机构须达到项目办要求,才能开通打印学员证书的功能。这些精细化的管理措施,确保了2015年国培及省培各培训项目科学、高效、有序进行。

②科学设计评价模型,激发教师参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领全省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及基层学校的网络研修工作。科学的评价设计,能够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教师培训平台在建设过程中,设计了多种评价模型,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网络研修当中。积分制的评价方式,能够促进教师分享自己的资源,参与平台提供的课程学习,参与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组织的研修活动;粉丝数量的设计,能有效提高教师研修的质量,及时了解自己受到关注的程度;培训学分制的评价设计,能有效考核教师在参与项目培训中的表现,督促教师参与到项目培训中。“研修脚印”的设计,能够促进教师每天进入研修平台,进行自主研修。为了引领全省的网络研修工作,我们通过教师培训平台对各级教师进修院校辖区内的学校网络研修效果进行动态评估,督促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用好研修网,做好常态化校本研修工作。自“研修网”上线以来,每周均有几万教师同时在线,交流、研讨、分享自己的研修成果,每天都有2000多份资源上传到资源中心当中。

(2)培训方式由集中式培训向混合式培训转变;由“单打独斗式培训”向“协同式培训”转变。

①2014年以来,学院所承担的培训项目充分利用“研修网”培训班级及教师工作坊功能,采用“训前网络预热-训中指导-训后网络跟踪”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将培训向前拓展,向后延伸,确保培训项目的实施效果。在教师集中培训中采用“线下集中培训-线上互动研讨-线下总结提升”的混合式培训方式,避免了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资源短缺的问题。当前,这种混合式培训模式在全省各级进修院校教师培训中广泛使用。

②以往全省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的培训都是“单打独斗式”的培训,具体表现为教研部门与培训部门缺乏协同与合作、各级教师进修院校之间缺乏协同与合作。“研修网”培训平台建成后,彻底扭转了这种局面,使教研部门与培训部门之间、各级进修院校之间“协同式培训”得以实现。“协同式培训”有三层含义,一是培训业务协同,下级通过培训平台配合上级做好培训的服务工作,如学员选派、绩效评估等工作。也可以根据相关文件有针对性的设置培训项目,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二是培训项目协同,教师培训院校之间可以通过平台相互借鉴,分享经验;三是教研部门与培训部门之间的协同,教研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教师培训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研培一体化。当前,已经有多个区县通过研修网培训平台开展全员培训。

(3)建立体制机制,激发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积极性,促进网络研修由偶发低效向常态高效转变。

当前,全省网络研修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网络环境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氛围正在形成。教师自主研修、工作坊内研修、大学区研修、培训项目研修等正在进行,每周活跃在教研平台中的教师数量达到60000多人,高峰时达到100000多人。永吉县、辉南县、通化县等多个县区通过培训平台开展全员培训。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均已在培训平台中建立的工作坊开展不同类别的研修活动。长春南关区、长春汽车区、永吉县、桦甸市、公主岭市、梅河口市、抚松县、长岭县、白城洮北区、延边延吉市、长春宽城区、长春朝阳区、吉林磐石市、通化东昌区、白城通榆县、辽源东丰县、白山江源区、长白山管委会等在培训平台中建立了“大学区”实验区虚拟社区,开展常态化的网络研修活动。

2.教学研究工作转型发展的探索

长期以来,教研活动的组织更多是线下集中式的,惠及的群体往往有限。教研平台的建立,这一现象会有所改善,有组织的、大规模、普惠性教研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成为可能。当前,全省各地教师进修院校在依托教研平台开展混合式教研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通化县教师进修学校各学科教研员均建立了教师工作坊,全县的学科教师加坊。针对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再如通榆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学科以片区为基本单位建立学科工作坊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实现人人有坊,人人参与,增强了教研服务的普惠性。为了扩大教研活动的影响力,教研平台提供了视频直播服务功能,为全省各地教研部门开展大规模教研活动提供技术支持。“活动前预热一教研活动直播一活动后总结”的混合式教研模式正在形成。依托教研平台建设的教研档案管理系统,囊括了全省从学前到高中全部教师业务发展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除此之外,教研平台还提供了丰富的教研工具,如针对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的管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分析模型、教研问答、课题管理等等,这些教研工具的应用,势必会加快教研工作向精细化转变的步伐,使教研工作走向专业化。

(三)依托资源中心,构建资源建设新机制,资源来源由“单一”向“多元”转型。

为了有效支持教师培训以及教研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省教师教育教学,我们建设了“吉林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采用多方参与、共同建设的思路,加快资源建设的步伐。经过近2年的建设,资源中心中已经有超过50万的研修资源,几乎涵盖了从学前到高中所有学科。

1.调动省内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及学校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本地资源建设的步伐。在本地资源的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采用积分制,鼓励广大教师上传优质资源;二是实行区域资源中心建设,为全省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及学校开通本地资源中心,展示本地资源建设成果;三是加强构建资源建设评估模型,对各地资源建设情况进行考核。

2.利用国培及省培经费,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本地生成性资源的品质。为充分利用有限的培训经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我省采用了招标的方式引入全国优秀的培训机构,如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中央电化教育馆、奥鹏远程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这些机构具有丰富的远程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教师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资源的制作水平,进而提高本地生成性资源的品质。

3.与各培训平台对接,回收教师培训过程中生成性资源,保证资源不流失。“研修网”建设之前,教师在参加各种培训中的生成性资源因培训平台关闭而无法使用和流通。为了避免出现生成性资源流失,研修网与各培训平台对接,将教师的生成性资源回收到资源中心中,供全省教师免费使用。

4.通过开展各种比赛征集优质的资源。2014年、2015年省教育厅分别组织了两次全省微课大赛,极大地激发了老师们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征集了20000多件作品供全省教师免费使用。

5.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制作的课程资源。舒兰市、通化县、辉南县等县(市)为开展全员培训,制作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供参训教师学习。

6.与国内成熟的网络内容提供机构展开合作,采用用户对接的方式,供全省教师免费使用。引入超星数字图书馆(内含30000多册图书),为广大教师提供大量的图书资源,供全省教师免费阅读;引入学科网备课资源(内含超过380万套、11000GB的高质量教学资料),供广大教师备课研修使用。与中国教研网深度合作,采用帐号互认,教师无须二次登录,为老师们提供丰富的研修资源。

四、对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的思考

(一)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广大基层教师学习方式、培训方式的变革,也涉及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师进修院校观念的变革。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传统的教研与培训方式已根深蒂固。对于教师而言,多习惯于面对面的集中式研讨与培训;对于教研员或者教师培训者而言,多擅长于集中式教研与培训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对于教师进修院校而言,多侧重于对集中式教研与培训的次数及质量对教研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对学校及教师的评估多侧重于纸面材料的总结。这些工作方式与已有的观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更多受到经验与观念的制约。因此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首先要做到思想观念的转型。

1.要从教师进修院校生存的高度认识到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重要性。互联网时代,行政化的地域之间的界限将会被打破,各种网络培训机构不断侵蚀传统的教师培训业务,随着培训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培训师资的市场化,将会出现类似“培训淘宝”的系统提供教师培训的直供业务,“培训淘宝”一旦出现,仅提供师资和培训组织服务的培训机构可能会丧失生存空间。这就要求各级教师进修院校以及教师进修院校之间加强业务协同,加快教研与培训转型的步伐,不断提高教研与培训的服务质量。

2.教研员要从职业存在合理性的高度认识到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定位于“研究、指导、管理、服务”。作为区域内的课程教学领导者,教研员具有“专业话语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研员的“专业话语权”受到严重的挑战,教师自主成立的“跨地域教研组”、“跨地域工作坊”不断涌现。有所作为的教研员、专家将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会导致地域内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更加举步维艰。因此,只有积极面对变化,应对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快教研工作的转型发展,才能适应时展的潮流。

3.教师进修院校要从教研与培训专业化的高度认识到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教师进修院校之间工作独立,缺乏合作与协同。教师进修院校设立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责任分明。互联网的本质是“数据的流动”,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都是互联网中的节点,这些节点只有相互联通,“数据的流动”才能得以实现。“数据的流动”实际是工作的协同,这就要求教师进修院校对外加强与院校之间的合作,对内要对原有的分工加以调整,对各种制度加以修改和完善,破除影响数据流动的壁垒,使之更加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加快教研与培训转型的步伐。

4.教育行政部门要从促进全省教育发展的高度认识到转型的迫切性。各级进修院校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忠实地执行着教育行政部门赋予的工作职责,在教师培训、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传统的工作思路,支持和帮助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完成转型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区域内的广大教师。

(二)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不仅涉及到工作方式的变革,也涉及到教研与培训部门相关职能要素的统整与重建。在传统培训中,培训者是主角,学员被动学习。随着网络信息的日益丰富,新生代教师基本习惯于通过网络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非新生代员工主动学习的欲望也越来越强。当前,很多教师已进入主动学习阶段,即使是由教师进修院校组织的现场培训,也越来越强调学员在课程前中后的积极参与实践。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培训管理者的工作内容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再只是传统的培训组织工作,而要通过运营高效的学习社区,不断推动教师学习互动、总结分享。学习社区的运营需要良好的课程、有深度的活动设计、及时的反馈及评价,而这些工作就需要各相关业务部门的协同与配合。因此,教研人员不仅要有具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学科课程领导力、研修活动的组织能力、培训课程的开发能力),还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便做好网络课程的开发、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课程与教研活动的评价等工作。

(三)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离不开教研平台与培训平台的建设,这不仅需要对相关的软件进行更新与完善,还需要相应的硬件加以支撑。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为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