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钢琴奏鸣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钢琴奏鸣曲范文1
从1770年出生到1827年维也纳去世,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作为18世纪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贝多芬除了年轻时短暂的几年外,他从未在宫廷任职,在他的音乐制作中,他坚信某些哲学理念,这些思想大部分源自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的理想是自由、平等和博爱,贝多芬和法国的进步思想有密切的联系。贝多芬在晚年时耳聋带给他的绝望几次使他考虑过自杀,在他的著名的“海利根什达特遗言”中他曾说“只差一点我就会终结自己的生命――只是由于艺术才阻止我这样做啊,直至我完成所有我被召唤产生的作品时,我是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的。”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什么也不能击垮和改变他的命运,他是一个独特的天才,他必须运用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伟大的创作,给后世人类的文明史上添上辉煌的一笔。
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我们可以立刻体会到与莫扎特、海顿完全不同的突出的特点。贝多芬的音乐里充满朝气和永不停止的脉动,而他发展主题的创作手法,总是体现在他对节奏的独特把握之中,与节奏的关系很密切,他的展开部是那么自然而然,浑然天成,充满感情,他的和声具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迅速让人们体会到欢乐、忧伤、欢喜、焦急。
贝多芬创作的早期,被认为是模仿或是博采众长的时期,他曾是海顿的学生,时间是从年轻时的作品直到1802年,中期是1802年到1816年,晚期从1816年到1827年,在早期贝多芬写了15首奏鸣曲,中期写了12首奏鸣曲,晚期写了5首奏鸣曲,再加上早期在波恩写了3首,一共35首奏鸣曲。
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在他31岁以前写的,钢琴奏鸣曲常常是遵循海顿和莫扎特遗留下来的古典形式,在他早期作品中《C小调悲怆奏鸣曲》无疑是早期中的精华,全部三个乐章统一贯穿一个主题,这是最早的奏鸣曲式范例在演奏技术上,贝多芬也大大发挥了当时钢琴所能发出的极限音量,运用了极限的音区,达到了极限的速度,在早期作品中就显示了与莫扎特与海顿的明显的不同,从他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钢琴制造业,因为贝多芬总能把钢琴的音域的极限体现到他的作品中。
中期奏鸣曲,贝多芬从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在这一时期f小调作品57号《热情奏鸣曲》发展到了顶点,其结构庞大,气势磅礴,包含了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冲突,以及浓厚的情感,此外中期的C大调作品53号《华莱斯坦奏鸣曲》(即“黎明”)也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钢琴奏鸣曲范文2
一、 音乐风格的对比
音乐风格是作曲家的性情气质、思想感情和时代思潮风气的混合产物。从音乐史上看,处于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其创作风格必然要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社会风尚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并且在作品中显示其历史的独特性。
如右表所示,通过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比较,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两人奏鸣曲创作特征与音乐风格的异同性,从而能够在演奏中进行更好诠释。
二、 触键与音色
在弹奏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时,要将手上的动作与古钢琴的声音相结合来表达古典主义特有的典雅和高贵的气质。海顿的音乐充满了蓬勃朝气,富有幽默感。演奏时,要用晶亮透明的音色、均匀清晰的音律、生动活跃的节奏、流畅悠扬的气息、圆润优美的歌唱性来表现海顿特有的风格。在弹奏时手臂要多放松,要多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指尖要感觉敏锐,快速的音符要弹得有光泽,声音要像一粒粒珠子穿在线上,演奏如歌的音乐时,手、臂、肩要放松。遇到短小动机时,要充分利用手腕送手指的力量,向内滚动,表达诙谐幽默的情绪。
三、速度与力度
钢琴奏鸣曲中稳定的速度是极其重要的。海顿和莫扎特从未在他们的奏鸣曲中标有速度记号。在力度上,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的力度记号一般只在pf之间的范围内,依据当时的作品是为古钢琴而作。因此在处理上我们要对声音进行更好地控制。
四、装饰音的奏法
海顿、莫扎特的装饰音继承了巴赫的传统,其中倚音、回音、颤音为常见的。在弹奏时应遵循基本原则:长倚音一般具有留音的效果,并与主要音符对分时值;回音应当包括在主要音符时值内,装饰音的第一个音应该当在拍子上而不是在拍子前,回音有时从拍子上开始,有时在拍子后开始,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颤音可以奏为“波音”或“回音”的形式,也可奏成长倚音。
五、踏板的运用
钢琴奏鸣曲范文3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W.A.Mozart)的钢琴奏鸣曲属于古典派的奏鸣曲,在其室内乐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音乐荡漾着人们的灵魂,使人们的情操变的高尚。莫扎特以他无比自然、流畅、直率的天性,显示其音乐的精神面貌——优雅、甜美、柔和、细腻的感情。他的钢琴奏鸣曲是钢琴艺术史上不朽的精品。关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通过近百年来不断的学术考证、探讨以及演奏实践,演奏的处理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如何忠实地再现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原貌,追求其演奏风格的纯正性,是摆在每个专业演奏者面前都想解决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从以下几点闸述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
―、正确的把握风格
莫扎特早期的器乐创作风格受约.塞.巴赫的影响较深,在技巧的运用上也比海顿等前辈的作品更近代化、更富于效果、更趋于成熟。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主题形象生动,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多半是生活风俗性的。快板乐章及其明亮、灵巧、典雅,表现出阳光般的明朗和乐观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必须看到他这些成就的获得是与他在当时反封建的斗争中意志越来越坚定,思想日渐成熟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分不开的,莫扎特的内心世界始终与其时代的风云密切相交。
我们可以发现,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可能较为直率地表现作曲家内心的情感,但任然是有所控制,音乐的韵味深蕴于风格之中。莫扎特的音乐很容易显现出高洁、清淡的气质和性格刻画的能力。而音乐又保持着自身的内在逻辑,诉诸心灵的渴望,这是一种风格,—种“纯音乐”的变革。这种风格逐渐替代严肃的巴洛克风格,成为可感的、新的维也纳古典风格。莫扎特在18世纪70年代紧紧追随海顿,创造了区别于巴洛克风格的音乐,在钢琴奏鸣曲的写作风格上,着眼于取悦公众和使之易于理解,在大众化与通俗化上勤于思索,顺从了社会的形势。他的风格是前后一贯、比较稳定的,基本上是一种风格模式,主要表现如下:
1.作品极富有旋律性,形式结构消晰、严谨,织体细致,音乐语言平易近人,思想感情丰寓,极有诗意.
2.主调音乐代替复谓音乐,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谓音乐占据主要地位。在主调音乐中有着及其广泛的复调展开模仿性因素。
3.功能和声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成为音乐的骨架,大胆采用了调内离调和转调的手法,和声语言富于动力,烘托出旋律形象的表現力和美感,丰富了调式并发挥了多种表现力。
4.奏鸣曲式代替了古组曲、二部性古奏鸣曲、托卡塔等曲式,变奏曲的形式和技巧被广泛运用,为古典的装饰变奏形式引申,主题的构成在技术上富于动机的展开,容易在发展部自由的发挥。
莫扎特创作了标新立异、智慧与自然紧密结合的钢琴奏鸣曲,这使他悠然自得的神情、气质贯穿在轻盈和柔美的旋律中,溶解在崇高的音符中。其精巧独创性,給人以—种在表情上更富于变化的魅力,在他身上,灵感不是结果冥思苦想而来,正相反,他似乎处于通常的环境下,平衡的状态中,酷似宁静的泉水源源不断,无穷无尽。莫扎特的天才正是懂得吸收音乐艺术中的精华而弃其槽粕,以那纯净而善良的心不断地求索和探寻,并善于综合各地不同风格于一体,形成他独特的表现生活真情实感的风格。
二、结构分析
莫扎特奏鸣曲的结构是严谨的,大部分体现的是抽象结构思维,主题形象比较单一,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也不强烈,基本上是建立在4+4的乐句结构上,笫2、4小节往往是平行乐句,8小节构成―个乐段而产生的单二、单三曲式较多,主部、连接部、副部、结尾部篇幅都不太长,整个呈示部一般在四分之二拍100小节、四分之四拍60-70小节;展开部一般仅在30-50小节:结尾一般也较小,仅仅是奏鸣曲式的补充,因此4、8、16小节结构是基础。
在演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时,必须—个音一个音,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构架,使毎个音都经起推敲。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构成为一种艺术,正是由于它有自身的结构規律和表现方式,有它讲究的規范的性格体现, 我们大致可以从3个方面加以理解:
1.首先要对音乐的动机、主题、乐句.,分段直至整体结构有一个印象。要明确动机和主题,以及它们的发展和变形,获得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整体印象。2.认识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之间的关系,着重考虑三度叠置的和弦构成的协和概念,懂得怎样去强调一些支声部或是和声上有意义的音,使音乐的倾向性更为丰富。3.对乐谱上的各种记号、术语、指示都予以分析研究,要避免太多的形象性与情节性的构思。理解和掌握音乐结构,就必须从基本乐思出发,使每个细节和整体都有严格的控制。
三、节奏与旋律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旋律演奏的色彩极为丰富,是它音乐的精髓,它的主调旋律最能表达人的情感,常常处于主导地位。为了正确地理解和表现莫扎特音乐的歌唱性,必须掌握几个问题:
1.要将旋律线条理清,不断感受到旋律的轮廓,即旋律进行中的上升、下行、拱形、波状。要让旋律有丰富的节奏语气,注重主调音乐的立体感和流畅感。
2.努力发现作品中指法与旋律的各种规律,一般要用较深的触键,保持旋律的流动性、完整性。歌唱性的旋律要用慢而深的触键方法,臂膀、手腕、手掌、手指须协同一致,上下左右活动自如。
3.在演奏莫扎特奏鸣曲时,要体会连贯大臂的细微动作,在极连贯的旋律上,大臂的调节对于乐句的气息连贯显得尤其重要。
莫扎特钢琴音乐是以严格节拍组成的音乐,而节奏是音乐的时间形式,是音乐比不可少的因素。为了提高演奏的水平,获得精准的节奏脉搏和韵律,我个人认为可以参照一下几点:
(1)增强手指的稳定性及指尖肌肉的灵敏度,演奏时要倾听节奏的均勾、弹性、律动及惯性。要不断需要内心的听覚,使自己清晰的感觉到音乐曲的流动和变化,因为律动是莫扎特的性格所在。
(2)左手应该坚持用严格的节拍弹奏,在慢乐章的弹性节拍,大致的使用范围在乐句的高点处、音乐的变化处及音量突然变化处,注意不能有停顿感,要始终贯穿音乐的感觉.
四、触键的讲究
触键时手腕必须做到有把位感,根据音乐的走向,是手指总是处于五指的位置,绝对不能有任何生硬的感觉。特别是要求表情的力量贯穿始终.当旋律要求连奏时,手指必须十分接近琴键,指尖应该很有组织、很有控制的下键,手指要贴着键盘移动,重心从一个指头自然地无缝隙地移交到另一个指头,使连音演奏达到高层次。音阶型的经过句要求干净、准确,触键要轻快,多用弹性的手腕和臂膀控制结实的指尖;弹奏有弹性的跳音和圆滑的小连句,句头和句尾的起落动作是做好句子的根本关键,每一组音阶和琶音都充满虚和实的变化。音色要明亮而又圆润,就要求手臂用松而不懈的通透力量,是指尖发音敏捷、略有“点”的感觉,控制好自己的肌肉感觉。无论是跳音还是强音,指尖都应有力,让手腕的弹性与灵活性结合好,不需要增添任何外加压力。
钢琴奏鸣曲范文4
关键词:奏鸣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221-02
钢琴奏鸣曲是一种大型多乐章的钢琴作品的结构形式。钢琴奏鸣曲一向被认为是严肃正统、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能深刻反映作曲家思想的作品,是钢琴音乐文献中最宝贵的部分之一。钢琴奏鸣曲在古典主义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在这一时期其结构得到完全定型。
一、钢琴奏鸣曲在古典主义时期之前的发展状况
(一)钢琴奏鸣曲的起源
钢琴奏鸣曲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那时的奏鸣曲一词指的是与清唱剧相对而言的器乐曲。17世纪中期以后奏鸣曲发展为两种主要的类型。一种是为管风琴或有管风琴伴奏的各种乐器而写的教堂音乐,被称为教堂奏鸣曲。另一种是一种世俗的奏鸣曲,被称为室内奏鸣曲。其中约翰・库瑙的《键盘乐器的新收获》,收集了七套教会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多是四到五个乐章。从中已经可以看出“古典乐派奏鸣曲的胚芽”。
(二)古典主义时期之前的发展状况
古典主义时期之前的钢琴奏鸣曲还比较原始,尚属初露头角,有一大批作曲家对它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其中最有成就的是C.P.E.巴赫和D.斯卡拉蒂。
D.斯卡拉蒂是与J.S.巴赫同时代的人,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意大利作曲家。他创作了大量的羽管键琴作品。一般来说,斯卡拉蒂的奏鸣曲都是单乐章的,每首奏鸣曲由两个带有反复记号的乐段组成。大部分只有一个主题,偶尔也有两个或三个主题。在调性上,第一段结束在属调上或关系大调,第二段转到其他远关系调上,然后回到主调。因此,在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中已经显示出奏鸣曲式的雏形的痕迹。
C.P.E.巴赫是J.S.巴赫的次子,为键盘乐器写了许多奏鸣曲。他的奏鸣曲一般有三个乐章,按标准的快、慢、快的速度顺序来安排。他的奏鸣曲一部分沿袭他的前辈们的习惯使用二部曲式,而另一些奏鸣曲则有着标准的调性关系,有两个主题,有明确的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可以说,C.P.E.巴赫对古典奏鸣曲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是主调音乐的第一位代表人物,“并以他的这类奏鸣曲宣告了一种新的曲式的诞生,为古典奏鸣曲式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钢琴奏鸣曲在古典主义时期的发展状况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由复调音乐转到了主调音乐。新钢琴的产生也促进了钢琴音乐中新风格的产生,在这一时期最为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就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将钢琴奏鸣曲的结构完全定型,并使之发展成熟。
(一)海顿的钢琴奏鸣曲
海顿是古典主义时期的第一位大师,他一生共创作了五十二首奏鸣曲。海顿将巴赫儿子们传下来的奏鸣曲式加以继承和发展,同时在创作中继续运用一些前期古典乐派的手法。海顿奏鸣曲的风格发展基本可分为四个时期。
1、第一时期:1767年之前。这期间海顿写了十六首钢琴奏鸣曲,各乐章通常采用同一调性,每一首奏鸣曲都有小步舞曲。古典奏鸣曲式在这些奏鸣曲中处于胚芽状态,有一系列动机和不平衡乐句,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没有鲜明对比,甚至第二主题会采用第一主题的素材。十六首奏鸣曲全部在大调上。
2、第二时期:1767年―1771年。这期间海顿创作了十首奏鸣曲。曲式已经得到明显的完善。风格上大部分保留着原来的风格,只是在第二十首C小调奏鸣曲中出现了少见的戏剧性冲突,显示了海顿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
3、第三时期:1774年―1784年。这期间共创作了二十一首奏鸣曲。初期的奏鸣曲比较抒情、优美、装饰性强,后期则丰富了发展部,再现部也更加多样化,乐曲的结构也有所调整。
4、第四时期:1784―1809年。这期间创作了五首奏鸣曲,每一首都各具特色,展示了海顿不同凡响的想象力。而且这五首的曲式也各不相同,代表了海顿的创作高峰,充分展示出海顿钢琴音乐方面的最高成就。
应该说,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对后来的莫扎特和贝多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连接C.P.E.巴赫和贝多芬之间的桥梁。
(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的第二位音乐大师,他共创作了十七首奏鸣曲。这些奏鸣曲采用古典奏鸣曲曲式,并通过莫扎特的实践后,大大扩充了这种曲式的表现力。莫扎特尤其重视乐曲中的发展部,使这一部分的技巧、表现力都有极大地加强,并且完善了两个主题之间的连接过渡乐段。
莫扎特的奏鸣曲可分为三个时期。
1、第一时期:(1774年―1775年)。这个期间创作的奏鸣曲编号是K.279至K.284,共六首奏鸣曲。这些奏鸣曲还不够成熟,但已向人们显露出莫扎特与众不同的才华。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C.P.E.巴赫和海顿对他的影响。
2、第二时期:(1777年―1778年)。这一时期莫扎创作奏鸣曲七首,(K.309―K.333)。奏鸣曲较前一阶段日益成熟,这些奏鸣曲反映出莫扎特融合、消化不同风格的能力。有些作品中反映出浪漫派的特点。
3、第三时期:(1784年―1788年)。这一时期莫扎特创作了4四首奏鸣曲。在奏鸣曲中出现了许多过去未见过的,类似贝多芬式的因素。
将莫扎特的奏鸣曲与海顿的奏鸣曲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在奏鸣曲的曲式上,莫扎特比海顿又前进了一步。无论在乐曲的结构规模、形式的均衡统一,还是在主题性格的对比、和声的应用方面都达到更为纯熟的地步。莫扎特的主题本身就很完整,不像海顿的主题留有较大的发展余地。虽然古典钢琴奏鸣曲呈示部的第二主题直到贝多芬手中才被赋予全部的意义,但是与海顿相比,莫扎特在奏鸣曲呈示部中奠定了更有独立性的第二主题,为贝多芬奏鸣曲中第一和第二主题的强烈对比奠定了基础。
(三)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是“音乐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位革新者,而他的钢琴奏鸣曲则是音乐史中的一个高峰。”有人把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称为音乐中的“新约全书”。
贝多芬有三个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热情、激动,第二乐章反省、抒情,第三乐章热烈,充满戏剧性。他的钢琴奏鸣曲可分为三个时期。
1、第一时期:1802年以前。这一时期贝多芬共创作了11首钢琴奏鸣曲。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不难看出C.P.E.巴赫、海顿、莫扎特对他的影响。他采用他们的形式进行奏鸣曲创作,但很快,贝多芬就进行了变革。首先是对习惯使用的小步舞曲的放弃,贝多芬更喜欢以生动活泼、自由的谐谑曲去代替小步舞曲的位置。将传统的快慢快的乐章顺序加以重新安排,则是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一个大胆变革。另外,贝多芬除了在奏鸣曲的技术和形式上进行了改变,更是在精神和要达到的目的方面进行了改造。他使奏鸣曲超越了仅仅是优雅、动听与精致的要求,而更具有严肃和深刻的意义。
2、第二时期:(1802年―1816年)。这一时期贝多芬创作了十二首奏鸣曲。他一方面继续对奏鸣曲的形式进行探索改进,力图创造出包容量更大的、表现力更强的新型奏鸣曲。另一方面,贝多芬注意到钢琴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在创作中大胆地利用了新的钢琴技术。
从《黎明》和《热情》这两部奏鸣曲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已经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稳定的、成熟的个人风格。在整个第二时期,贝多芬都在致力于这种新风格的探索,他在解决不同主题与不同节奏融为一体的问题上深思熟虑,并在这一时期的十二首奏鸣曲创作中成功地进行实践。
3、第三时期:(1816年―1827年)。这一时期贝多芬创作了五首钢琴奏鸣曲。在这最后的阶段中,贝多芬使奏鸣曲式有了更为不寻常的变化,使之更加趋向于幻想性。这时期的奏鸣曲深沉、壮丽,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为后来的舒曼、李斯特、肖邦等作曲家打开了通往浪漫时代的大门。
应该说,在古典主义时期,钢琴奏鸣曲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完善到突破的完整过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钢琴奏鸣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新旧音乐风格交替,音乐从复调到主调进行变化,并在这一时期主调音乐风格不断完善、巩固。奏鸣曲的结构不断地发展,乐曲的规模也不断地扩大。在钢琴奏鸣曲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写作手法,这些新的写作手法的运用,对后世的作曲家和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钢琴奏鸣曲范文5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 作品分析 演奏技巧及重点
一、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起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作曲生涯最开端就谱写了大量钢琴作品。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更是钢琴艺术史的高峰,并成为每一位钢琴演奏者的必弹曲目,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巴洛克时期开始,就有大量的键盘奏鸣曲出现,到古典乐派时期,钢琴奏鸣曲创作不断完善并达到顶峰。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800年以前的作品,作品第二号至第二十二号)的创作中,他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奏鸣曲创作传统的同时,进行新的突破,在曲式结构、和声变化、八度和弦技术、突然的转调手法中都预示了贝多芬艺术观的转变,同时也是在古典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他独有的风格;中期(1801至1814年,作品第二十二号至九十号)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他广泛地运用了独有的创作风格及形式,出现了不少富于创新的乐段,标志着贝多芬在此阶段辉煌的创作成就;到了晚期(1814年以后的最后五首奏鸣曲),这五首奏鸣曲的每一个乐章都可视为一首经典乐曲,这些伟大的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乐器性能,还把作者复杂而感性的心情及深刻的哲理都显露无遗,反映出贝多芬的创作在此阶段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那么,在贝多芬的众多钢琴奏鸣曲中,为什么选择第二十五号钢琴奏鸣曲(以下简称为Op.79)作为学生初步接触贝多芬作品的弹奏曲目呢?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
二、选择第二十五号钢琴奏鸣曲作为入门的训练目的
学生能进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的练习,意味着他所具备的演奏技术及对奏鸣曲驾驭的能力已经达到新的程度。贝多芬所谱写的Op.79是贝多芬年轻的时候写的三首小奏鸣曲中的一首,其中Op.79是1810年前后写的以G大调为主体的小型奏鸣曲。由于此奏鸣曲是贝多芬年轻时候谱写的,音乐形式单纯,易亲近,和声变化极少,演奏技巧不太复杂,对年轻学生很有吸引力,非常适合学生选为入门学习的首选弹奏曲目。
同时,这首作品相当优美、活泼可爱,也和Op.49一样比较容易入门。Op.79以其简洁明了的写作手法和朴实的风格,把明朗、活泼的气氛贯穿起来,在美中透出一股闲适安逸的气氛,体现出作者杰出的音乐凝聚力。
虽然有些人将此作品称之为“简易奏鸣曲”,但它蕴含了成熟的音乐美,在紧凑的曲式中流露出真挚的感情,绝不是一般小奏鸣曲所能比拟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成熟时期贝多芬以作品来表现自己多样的思想,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非常适合学生从作品中了解贝多芬。
三、分析作品Op.79的三个乐章及当中演奏重点
作品Op.79第一乐章,是德国风格的急板、G大调、3/4拍子、奏鸣曲式,以快活、明朗的音乐线条为主体,音乐富有田园情趣,使人们在弹奏中仿佛能听到林间布谷鸟的啼鸣声,由其直接的情感引起遐想,所以人们就把它俗称为《布谷鸟(或杜鹃)奏鸣曲》。
第一乐章分三个部分:呈示部(1-47小节),展开部(53-123小节),再现部(124-170小节)。呈示部主题(1-7小节) 在主调G上的展演,以主音强奏,右手须弹奏得连贯、轻快,似提琴的弓法,左手的伴奏须清楚、匀称。第7小节使用了完全终止结束,和声变化较少。第8小节开始使用琶音优美地弹出,是f(强奏)的性质,左手运用和弦和八度推动。12小节轻巧地停在半终止上,同时使用p(弱奏)配合,左手旋律出现类似三拍子的圆舞曲节奏,使音乐流动进行。从20小节开始经过同调的琶音转为A大调。24-46小节是副主题,以三度音配上左手的音阶式进行引出了单纯的副主题,它是个长乐句,用属和弦开始,在这段副主题中要注意强弱奏的转换,以及左手声部的合理解决移动。36-41小节中,要将右手的上升感弹出,左手重音节奏点要清晰。双动机的连接46-49小节,46、47小节采用了完全终止结束,从这里起4小节是根据主题音型构成的,准备进行呈示部反复的乐句。
展开部主题(53-58小节),由三度关系的E大调开始。从59小节开始使用了交叉手来弹奏,左手跨越弹奏轻快的主旋律,模仿出布谷鸟的鸣声,弹奏时主旋律须突出,右手的伴奏声部须控制、连贯,踏板要合理运用。到75小节之前,要注意强弱奏的转换及对比。75-82小节,采用连贯的旋律线条弹奏来过渡,82小节中第三拍起的八度音齐奏要准确,明显做出强奏。83-118小节,再次出现了布谷鸟的鸣声,此次表达更具形象性,把层次、力度、对比很好地表现出来。119-122小节使用了推进式渐强的压强表现,同时左手部分的进行仿佛变成两个四分音符一组,使得整个旋律逐渐推进到再现部。
再现部(124-129小节)。主题再次回到原调上进行无变化再现,副主题也移向同调再现。130-146小节为连接部分,从这里起有5小节的补充部分。134小节轻巧地停在半终止上,与呈示部12小节开始的演奏感觉、音型类似。143小节开始通过重属和弦进行到主调上,出现副主题。146-169小节是副主题,副主题和其后的双动机均经过适当的移调,规则地再现,同时要将右手的上升感弹出,左手重音节奏点要清晰。180―205小节为尾声,主题的前乐句开始于低音声部,伴奏在其上方,而到后面乐句的时候则变换到右手成主旋律。188小节主题再一次出现,此次夹带着快活的装饰音,指尖弹奏须清晰、轻快。194小节,此小节内运用了完全终止,并运用了突强转换到突弱p,一直保持p的性质到底,速度至终不变,左手的伴奏背景使人感到布谷鸟渐渐远飞的意境,是一种柔和而轻巧的气氛,并在最终结束时使用了延长记号,告诉人们下面的乐章即将开始。
第二乐章,优雅的行板、g小调,由三部歌谣曲式创作的,还运用了独特的9/8拍子。由于乐章的音乐感觉是安静地均匀摇动,充满平稳温柔的大自然鸣响,会让许多人把这段音乐与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联想起来,同样的优美、富有表情、带有一点伤感与如歌的颂唱,随着音乐流露出最真挚的感情。
主题(1-8小节)以g小调为主体开始展演,在乐章开始时出现了具有丰富表情的记号,须将此主旋律弹奏得富有歌唱性。右手的三度旋律音须优雅地连贯起来,指法要准确,变化顺畅,左手的伴奏须很柔和地贴键弹奏,注意弹出半连音的效果,使用浅踏板。第2小节里的强拍是会变换地方,有时落在第三拍上,有时落在第一拍上,每2小节做出一个渐强与渐弱的音量变化,以突出音乐柔美的特性。第9小节开始转调,本小节第七拍转到平行调的下属调(bE大调)上。三声中部10-16小节,第10小节开始,左手伴奏是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琶音,须弹奏得非常连贯、流动。右手紧接着在第一拍上出现短倚音,此时应敏锐地弹出,紧接着是三声中部的徐缓主题旋律出现,注意颤音应圆润表现出来,同一小节内的强弱对比要突出,其中渐强要递增般地与旋律的走向统一起来,要弹得轻柔、纤细些。17-21小节为补充部分,从17小节开始有4小节的补充连接部分,调性是从Be大调转回g小调,注意19小节里右手第四拍起的三连音节奏时值应与左手对齐,五连音与左手相对应并做出渐强的推进,同时20小节的突然转弱要逐渐过渡到21小节,右手的同音换指要迅捷些,到21小节时第七拍突强开始推向主题的再现。22―29小节是主题的再现,与乐章开始时一样,回到原调g小调上。到30小节的时候进入了乐章的尾声30-34小节,又恢复了三声中部的流动伴奏音型,速度至终不变,八度的旋律音须弹得更漂亮,并以渐强进行到,同时在32小节中使用强奏力度的立即减弱至(p)静静地结束,让人深深地沉浸在流动的旋律之中。
第三乐章,活跃的快板、G大调、2/4拍子,轻快的两插部回旋曲式,采用了明朗、戏谑、天真的舞蹈性味道的旋律来创作,使得回旋曲朴实、单纯而柔美,轻快的回旋曲主题令人联想到俏皮的小精灵轻巧地在林间飞舞般的情景。
主题(1-17小节)以G大调为主体开始展演。乐章的第1小节时出现了优美的记号,须弹奏得柔美些,以回旋曲为的主题朴实典雅,前8小节与后8小节各自反复,注重力度对比的表现,颤音可弹奏成五连音,倚音应弹成短倚音。右手每个三个音符的音型都必须在一拍的范围内结束,左手的三度音连接紧密弹奏,极为柔美。第9小节第二拍用强奏(f)的连断奏法,从13小节开始四声部要弹奏得极为清晰,具有层次感。第一插部(18―35小节),从这里开始的动机发展成新的乐句,每逢左右手交替,应把它看作是乐队中不同乐器之间的相互呼应。左手分解和弦的弹奏须十分轻盈,右手第二拍的G音应饱满弹出,从30-35小节这一乐句必须一气呵成地弹奏。主题(36-51小节)第一次再现,左右手不同的时值应弹奏得准确,配合完美,左手的伴奏音线可以更连贯些。第二插部(51-72小节),这部分音乐显得刚毅、生动、生气勃勃的,连断奏要准确弹出,音粒要整齐、互不混浊,左手的八度和弦音应是均匀而弹性十足的。到第68小节,要把低声部中三连音的四分音符保持到底,主题(73-96小节)在原调上的的第二次再现,左手十六分音符音型分解一定要弹奏得十分均匀、细腻,不能忽快忽慢,要以节奏性的感觉配合好旋律来表达。从81小节开始右手的三连音必须准确而认真地弹出。尾声(97-118小节) 是完全根据主题的材料扩展而构成,强弱对比十分重要,须及时变换,同时运用了高八度重复,用十六分音符伴奏,像是回声。在乐章的最后运用了突强突弱的转变结束,突显出乐章力度的对比鲜明,和旋律的幽默灵巧戏谑性。
总的来讲,Op.79三个乐章风格各异,第一乐章贝多芬把布谷鸟的声音作为音乐的形式写入严肃的奏鸣曲形式里,尤其是在战争苦难之年写出了这些与时代背景不相符合的作品,体现了他对自由、和平、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第二乐章中用声音的背景遮盖旋律,较好地体现出浪漫派创作的织体,让人感受到贝多芬此时的创作已开始迈向古典式浪漫主义的表现阶段。第三乐章表现出属于他心灵深处的自由、幽默灵巧、典雅柔美的音乐,深刻地反映出贝多芬不平衡以及复杂的矛盾心理。弹奏Op.79不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贝多芬独特的创作风格,掌握其突然的转调手法、八度和弦技术的加强以及力度的控制,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中感受作曲家的艺术手法,在演奏中表达出作者的原意和思想感情,加强学生弹奏作品的理解。所以,选择Op.79为学生入门了解贝多芬奏鸣曲作品的训练曲目,不但能让学生的演奏技巧得到提升,扩展音乐想象空间,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增强审美驾驭能力,还使学生从音乐上理解作曲家,让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综合的提高,为今后弹奏贝多芬更深层次的奏鸣曲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_郑颖
Author_Zheng Ying
单位_广东省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卡尔・车尔尼.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上海音乐出
版社,2008.
[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3]捷姆钦科夫.钢琴.200年不朽名作.蓝天出版社,2005.
钢琴奏鸣曲范文6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英雄性 表现特征
德国着名的演奏家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众多的钢琴鸣奏曲,都具有很大的艺术创作力,尤其是在突出“英雄性的表现特征,在结合贝多芬创作的整体特征上,将声乐艺术与英雄气概联系在一起,能达到更加现代化的演奏魅力。
一、简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艺术性
1、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从不同时期的心里创作角度出发,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才华非常出色,尤其是在古典主义风格、传统思想表达、激情演奏、技术创新等优势,特别是在晚期的创作中,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在曲式结构、演奏技巧等多方面都是艺术创作的典范,在对章节的安排、乐章排版等多方面都有着很大亮点,譬如,在例如《# 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用柔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以一种活泼诙谐的小步舞曲速度进行;第三乐章为激动的急板。
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与艺术表现
贝多芬创作初期的作品在曲式上严格而简洁地遵循了古典原则:第一乐章均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曲式一般多用复三部曲式或回旋曲式;第三乐章曲式多用复三部曲式;第四乐章采用回旋曲式最多。 贝多芬在中后期不断探索扩展奏鸣曲的表现力和套曲的结构功能,奏鸣曲式的运用非常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打破了第一乐章必用奏鸣曲式的常规。例如《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是从变奏曲结构开始的,而完全没有奏鸣曲式的快板;《# 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采用的是单三部曲式结构。第二,将进行曲引入了奏鸣曲。例如《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极富魅力的《葬礼进行曲》,这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二、探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表现特征
1、节奏、力度音区的变化
贝多芬在展开部中经常会改变重音或者节拍。首先他将旋律的呼吸点进行调整或者将正规的节奏改变为切分。这都是他常用的手法。其次压缩或者扩展标准乐句的长度,分裂常规的段落。在他的第八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中的展开部,开始是慢板的引自,从g小调开始,然后通过Ⅶ级的减七和弦的同音异名转换,转到e小调。从(139)小节开始 展开部转回快板,并只用主要主题和引子开始的动机发展,但取消了引子开始动机的附点节奏。改变节奏,分裂常规段落。在《F大调第八交响乐》第一交响乐中可以将这种手法观察的更为清晰 。有时,贝多芬也通过音区的转变给主题增加情趣,主题的性格通过从高音区变为低音区或从低音区变成高音区而发生着巧妙的不易觉察的改变。
2、主题思想的强劲表现
贝多芬是一位强调音乐创作的思想性而又善于运用音乐手段表达思想的艺术家。他的旋律常以古调式为基础,以及在一个主题内经常的调式突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乐汇。他的旋律富于朗诵性,尤其是器乐的宣叙性独白更是情味深长。他的和声很有特色,有时写得非常简单朴素,有时又异常复杂,富于刺激性,给赋格、帕萨卡里亚等古老复调形式注入了现代内容。如第9首E大调前奏曲,其中两条旋律均具有这样的特点:结构单纯朴素,富有歌唱性。乐曲开始时,低音部在E大调上奏出一个俄罗斯民歌形式的缓慢的旋律。当它停留在一个长音上的时候,高音部又在其平行小调升c小调上轻轻地奏出一个纯朴的带有民歌特点的音调。两者交替进行,反复出现,形成一种独特的饶有趣味的对话形式,也是俄罗斯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平行大小调的交替调式特点。
3、调性改变的技巧性运用
主题出现在不同于呈示部主题的调性上。这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但贝多芬展开部的调性转换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离开主调的调性 ,其次向下属方向的调性作纵身的发展,最后要准备再现常用主部主题的调性的属和弦作为准备,同时也用属音作为持续音来期待再现部在主部主题在调性上的出现。调性的频繁频繁转换,是展开部创作的关键。调性如果没有改变,音乐就像没有发展,在贝多芬奏鸣曲式中我们更是深有体会。再他第三奏鸣曲(C大调)的第一乐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展开部(92—139)接触的调性很丰富,依次顺序:D大调,g小调,c小调,f小调,c小调。在展开部最后停留再 c大调的属和弦上 ,而这个属和弦扩展成为十个小节的段落。离开主调的调性再到下属方向的调性最后再现之前的属和弦,音乐张弛有力,对比冲突淋漓尽致。
三、结语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英雄性”在整体的表现中,既有情感引导的综合运用,也有艺术表达的综合模式,尤其是在整个情感表达的主题思想描述中,通过英雄性的技巧演奏,形成曲风独特的艺术创作魅力,对于整个创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