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范文1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new media platform, this paper fully clarifies the general outline of the new media platform technology, discusses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interfaces of various aspects in detail.

关键词: 门户;产品;流媒体;CDN

Key words: portal;product;streaming media;CDN

中图分类号:TN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08-02

0 引言

新媒体平台技术不仅是业务的重要支撑,更是业务的灵魂主体。由于新媒体的高度互联网化,平台技术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产品和服务,这是一般技术平台所不具备的重要特征。一个成熟的互联网或新媒体服务,应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新媒体形态种类繁多,这里讨论限定为以视听体验为主的媒体形态。

1 总体架构

新媒体平台技术最简模型是:业务平台、传输通道和终端。业务平台实现三大功能:门户、产品和订购关系,形成客户购买服务的商业行为;传输通道由第三方运营商提供基础平台(互联网),服务商在此基础上构建内容分发网络(CDN)进行通道优化;最后通过客户端将业务平台的服务传递至最终用户。

2 业务平台

业务平台主要由门户、产品、订购关系组成。

2.1 门户 门户是用户使用服务的窗口,由展示层、门户管理和数据库三层架构支撑,载体是多种类型用户终端。展示层开发流程是:用户界面设计、视觉设计、Web前端开发。用户界面设计完成人机交互和操作逻辑;视觉设计完成平面渲染;Web前端开发基于标记语言(HTML、CSS)和脚本语言(JS)完成Web服务器前端代码的开发。

用户界面设计和视觉设计接口是:逻辑说明文档和线框图;视觉设计和Web前端开发的接口是PSD、JPEG文件;Web前端开发和门户管理的接口是API调用。

门户管理包括:门户内容管理、门户模板管理、门户展示管理、门户。门户内容管理负责门户内容的采集编辑;门户模板管理对可复用页进行分类整合;门户展示管理基于模板对展位布局进行调控;门户是门户页的物理节点,由服务器集群和均衡组成,也是分布式部署的根节点。由此有序下发到传输通道的门户CDN(也称Web CDN);门户管理涵盖所有终端,同时支持用户终端的交互转换。门户的终端匹配是浏览器。垂直搜索和智能推荐是优化门户的重要手段。依据大数据可以实现门户的个性化分组。优秀的门户设计目标是:高效和简便,使用户感觉不到门户的存在。这需要大量技术支撑。

2.2 产品 视听体验的媒体产品核心是直播和点播。主要由产品管理系统、素材数据库、音视频编码、流媒体、编辑生产、存储系统、版权管理等系列核心技术组成。

①产品管理系统由用户界面、产品管理、产品数据库支撑。用户界面是人机交互界面,与对外门户不同,采用简约工具软件风格。产品管理包括:素材库导入、产品内容管理、直播管理、点播管理、分发管理、上线管理。产品数据库是素材数据库的下游。从素材库提取消息到产品库,经过整理分类,生成规定格式的文件,有序下发到传输通道的点播文件CDN。②素材数据库也称媒体资源库,将不同来源的消息进行标注和结构化处理。对消息遵照标著录规则进行统一录入,着重记录消息的内容属性(摘要、主题词)和层次属性(节目、片段、场景、静帧);同时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原始消息进行统一结构化处理。③音视频编码是信源压缩编码。由于数字化最高采样频率为定值,导致数字音视频必存在冗余。主导视频压缩编码格式是:MPEG.X和H.26X。由于面向对象编码方案仍存在技术障碍,而H.264网络友好协议的特征,使其成为目前主流视频编码格式,用以生成时移、回看、点播的音视频文件。④流媒体服务器和核心路由器组成直播流源。直播流利用组播协议发送至传输通道,减轻网络压力。流媒体技术是一个协议族,跨越、服务器和客户端。由于流文件随播即逝,起到了保护版权作用。⑤新媒体业务编辑生产要素是简捷和高效,日常大量任务是拆条、快编。MPEG.2是演播室友好的编码格式,而网络友好的H.264贯穿新媒体生产全业务流程,因此,应采用简化技术流程的H.264编码格式进行编辑生产。⑥传统存储系统按实体组成分为:硬盘接口、存储交换、存储体;按体系结构分为:DAS、NAS、SAN。硬盘接口有两大类:ATA接口、SCIS接口,包含串联和并联。由于并联互扰,串联效率高于并联。硬盘容错采用RAID技术(独立磁盘冗余阵列)。存储交换是将盘阵和主机网络化的交换协议,采用主流FC协议。存储体按成本由低到高分为:SATA硬盘、SAS硬盘、FC硬盘、固体硬盘等。在线存储一般采用成本高可靠性好的硬盘;近线和离线存储一般采用成本低容量大的硬盘。在存储体系结构中,DAS是原始硬盘的一种延伸,SAN是封闭的高成本存储网络,NAS是开放的廉价存储网络。云存储在传统存储系统的基础上做广泛延展,通过对所有计算、存储、网络的虚拟化,形成存储资源池,达到存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新媒体存储方案总体原则是:核心高可靠、边缘低成本、逐步向云存储过渡。⑦音视频产品版权管理采用数字水印技术,在不影响产品使用价值前提下,提取隐藏在载体中的信息,达到产品版权保护目的。

2.3 订购关系 订购关系主要由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组成。业务运营支撑系统按主体分为客户和商家两部分。客户包括:计费、支付、预存、结算、鉴权、认证、客户服务等;商家包括:营业、账务、产品和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等。计费是用户有偿消费记录,结算是用户支付记录,认证是合法性确认,鉴权是访问权力限定;营业是商家的进、销、存记录,账务是商家间贸易记录。系统提供两种被访问方式:用户直接访问和第三方间接访问。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技术平台采用三层架构,与Web开发可视化不同,BOSS业务逻辑繁杂,因此,逻辑清晰、可扩展性、大流量并发、稳定性是BOSS的重点。

3 传输通道

传输通道由直播流保障通道和基于运营商互联网的CDN共同组成。直播流保障通道是指:城域网和接入网扩容、路由组播协议、QoS保障等网络技术手段。由于数字视频码率较常规通信业务的大幅提高,城域网和接入网的节点和链路都要做相应扩容;路由组播协议部署在城域网的同时,在接入网中也尽可能的下沉,最大限度的接近用户终端,以减轻网络流量压力;QoS保障是在现实资源条件下用户与网络的约定,以期达到有限资源利用最大化。CDN分为门户CDN和点播CDN,两个CDN相互独立,门户CDN每户几十Kbps,点播CDN每户几Mbps。CDN节点的部署应根据区域用户实际活跃度有目标的逐步延伸。

4 终端

终端涉及平台、接入和切换。互联网终端平台是开放平台,如操作系统、浏览器、播放器等;接入主导趋势是:高质量同步产品接入优化通道的“私网”,可延时产品接入共享“公网”;利用无线局域网技术实现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之间自由切换。

5 安全

新媒体平台融于互联网技术体系,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安全保障难度极高。网络信息安全的热点长期集中在边界防护上。保密、保护和保障,在信息安全发展的不同阶段,思想和方法不断变化。目前主导方向是:依据可信计算的思想,防内为主,从主机加固开始,向外扩展直至边界。做真实系统的影子系统,按照等级保护的规范进行模拟测试,稳定后将安全策略移植到真实系统上。

参考文献:

[1]康彬.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由麦奎尔的《受众分析》谈起[J].新闻知识,2011(01).

新媒体技术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 应用 方法

二十一世纪,是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在采用各种方法,使自己国家的教育逐渐变得新媒体化起来。目前,作为一名教师,为了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应该及时掌握一定的新媒体技术,并把它完美融入到教学中,用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1.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1有利于改革教学模式。首先,多媒体的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创设出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新颖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高度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当教师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的时候,就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教师们通过新媒体技术能够看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又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能够促进他们自我的激励。最后,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创设活泼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原本枯燥的数字,以一种图像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得学习更加生动和形象化,使学生们学习的时候更加简单便利,减轻学生们的学习负担。

1.2有利于改革学习方式。首先,多媒体有演示功能,可以形象的展示某些比较困难的内容,动态地展示一些问题,使得学生们通过看就能学习到很多难以想象出来的东西。其次,是多媒体的对存储功能,可以提供各种学习软件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们。这样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情况进行选择。最后,多媒体的虚拟的功能,可以使学生们在虚拟的网络中,通过网络联系实际,在网络中设置情境,来达到理想效果。

2.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1结合课本内容应用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应该充分的围绕着课本内容点来进行运用。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书上的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加上自己所认为的学生可以掌握的附加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的教会给学生,既教会了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教会学生通过看堆积的小方块的正面上面和左右面的方块的堆积的形状来画图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这些方块立体的展示在学生们面前,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到这些课本内容点。并且最重要的是课件的制作要注重教学的实用性,避免任何形式的表面形式主义,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件的制作虽然不能完全形式化,但是同时也要精益求精,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进行课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熟悉课件的操作,同时也要准确把握教材,逐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运用课堂内容,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控制教学进度,使得学生们能够真正的学到知识,理解知识。

2.2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防止因为过多的使用课件而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越来越减弱,以及学生的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也越来越被忽视。我们要知道,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不能够喧宾夺主,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阻力。一定要防止以课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的气氛越来越沉闷。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即使运用课件,也要恰当的使用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来传达自己的感情思想。同时,教师不能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课件上,也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看到学生漏出困惑的表情的时候,应该适当放下自己的讲解速度,照顾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样,能够既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得教学效果逐渐提高。

2.3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在新媒体大爆炸的时代,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为学生们创造进行知识的探究学习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学中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就是为学生创造一种知识探究的机会,使得学生们学会自主探究。因此,在新媒体网络的大背景之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应该大部分的查找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并且利用网络上的新媒体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们的眼界,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利用新媒体技术,因为新媒体技术可以满足每一个年龄层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课堂的要求,并且可以有效的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教师职业根据时代的逐步变化,逐渐的挑战自己,才能够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参考文献

[1]季良.融合媒体技术助力高效课堂[J].语文教学c研究:大众版,2015(11).

新媒体技术范文3

海德格尔认为,人在从事技术活动中,将事物纳入了这种规范之中。由于现代技术逼迫人,人在无形中逐步由技术的主人沦落为其奴隶。最后人类像失去了精神家园一样,人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本质。对人的威胁起初并不是这些处于可能致人于死地的机器和设备,现代技术的威胁早已影响到人的本质了,即“人的异化”。新媒体技术的特点本身就是这种技术本质的一种有力证明,随着社会发展,新媒体技术不知不觉把人推到了危险境地。

1、超时空性。人们只在新媒体技术下进行简单的机械操作,如只需动一下手指利用飞信的群发功能给亲朋好友发个祝福,尽管时间缩短了,但却拉大了与身边亲人面对面相处的距离,造成人际关系冷漠;催生了大批“宅男宅女”,足不出户,只是依靠新媒体了解外面的世界,新媒体技术系统一旦瘫痪,他们根本无法生存下去。人们最终沦落为“信息动物”,无法对超时空性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审视,自主性逐渐消逝,被信息需要异化。

2、开放性。在新媒体媒介的传播中接触到一些宣传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言论,落后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逐步侵蚀人们的头脑,从此不断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等;人们也成为一种媒介,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在博客贴吧以及论坛上发表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言论的现象屡见不鲜;凡是“有事问百度”的固定思维支配下很容易让人们轻信一种非逻辑性的垃圾信息。

3、虚拟性。虚拟空间让我们处于一种被媒介和信息支配的危险境地,慢慢列入怀疑与被怀疑的对象。在虚拟环境下的交往中无法准确判断交往对方的真实性,因为在这交往过程中隐匿了很多无从考察超人际的信息,我们缺少了那份面对面交流时的语气和眼神流露出的一种真实性,让人们心存怀疑,导致人们之间以及人们与新媒体之间产生信任危机。

4、交互性。人们在这种交互性中迷恋各种大型网络游戏而不务正业的事例不胜枚举;一则冷笑话也道出了这种交互性的危险: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不在我身边,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低头玩手机。“电视人”,和“鼠标土豆”一族等网络名词的出现,说明人们对新媒体技术的过度依赖已经处于一种病态状况。

二、新媒体技术的拯救

如海德格尔援引的荷尔德林的一段诗词:“哪里有危险,哪里便有拯救的力量”,所以,人也开始有了拯救的转机。“恰恰是技术之本质必然于自身中含蕴着救渡的生长”,而人类该如何进行拯救呢?海德格尔认为借助于艺术,诗意栖居,诗意的东西贯通一切艺术,贯通每一种对进入美之中的本质现身的显现。“我们愈是邻近于危险,进而救渡的道路便愈是开始明亮地闪烁,我们便变得愈是具有追问之态。因为,追问乃是思之虔诚。”新媒体技术本身危险与拯救并存,针对以上新媒体技术的危险性,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寻找拯救的途径:

1、自身加强对新媒体技术认识的自律性。无论新媒体技术如何进步与发展,人类是新媒体的主人而不是让其反过来统治人类,新媒体只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在新媒体技术面前,我们享有自。另外,我们要加强自身自律的能力,提高自身认识和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判断能力。

2、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实现新媒体技术正确引导。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对人们提高辨别新媒体技术的利弊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家庭中家长教导孩子从小学会对新媒体技术的正确认识;学校要对学生灌输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分清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用科学和理性的社会舆论约束和指导人们的行为,抵制腐朽思想。

新媒体技术范文4

那么在新媒体技术领域,适合印刷工程的内容是什么?笔者认为,在目前阶段,应定位于新媒体内容的设计与。这里的内容不妨狭隘地理解成多媒体信息,不包含众多新奇的APP应用。课程逻辑如下:新媒体的主要内容由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构成,其中文字和图像是平面版面编排所熟知的内容,视频和音频的编辑在目前大多数印刷工程选修课中都有安排。总体而言,大家对这些内容并不陌生,但如何将这些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恰当的形式顺畅地到手机以及其他电子阅读设备中,则是新媒体技术课程在印刷这个学科里所要学习的主流内容。

新媒体技术的知识衔接

要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要素有机整合在一起,并且被新媒体所识别和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所用到的技术从现在来看应包含PDF、XML、CSS、JavaScript和HTML5等。除PDF外,其他各部分如果独立讲授给印刷专业的学生,其内容和传统印刷课程的联系较少,理解难度大,相应的训练还非常不足。在现阶段,新媒体内容生产和制作的市场远不完善,供需双方都还在摸索,学生以此作为职业方向的市场成熟度还非常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找到一个将上述新技术和传统印刷课程结合的平台就非常有必要,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能深入接触新技术、新问题,同时所学内容在当前印刷业中也有用武之地。基于这个分析,数字印刷的印前工艺可以充当这个平台。因为数字印刷的印前工艺和传统印前总体相似,且数字印刷也包含了不少新媒体内容制作所必须掌握的IT技术。比如版式编排、字体、图像处理等方面和传统印前是一致的,PDF文件整理、色彩管理等既与传统印前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部分则正好是新媒体内容所必须了解的。除此之外,数字印刷的核心特色是数据的可变性。数据整理离不开数据库技术,这是印刷工程之前较少接触的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向新媒体技术转型绕不开的内容。因此,针对可变数据印刷,可以在印刷工艺应用的基础上,逐渐熟悉和掌握数据库技术。

在这个问题上总结出“XML+InDesign”可变数据印刷教学内容。该内容既包含了传统的版面设计基础,也加入了必要的信息技术内容,如XML单纯提供数据(内容),InDesign则提供版式,二者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可变信息的版式化。该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ML基础、多种文件导出XML数据、XML修改与验证、InDesign样式、InDesign与XML、XML导入InDesign、标签映射、样式与标签映射、输出PDF等。从实践效果看,InDesign作为专业排版软件为广大学生所熟知,而XML作为数据存储工具相比于其他专业数据库更易于被大家所接受,尤其是在学生学了一部分网络知识之后,对HTML的认知会迁移到XML上来。

新媒体技术教学体系

新媒体技术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 现代媒体 应用现状 改进措施

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网络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将线上经济与线下经济进行联接的纽带。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存在显著的区别,无论是技术还是应用,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特性以及应用现状的探析有利于促进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媒体行业的进步。

1 新媒体技术的特征

与传统媒体技术相比,新媒体技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灵活性、开放性、共享性、便捷性以及实时性等方面。

1.1 灵活性

传统媒体环境下人们被动的接受信息,无法进行信息内容的选择,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需要的信息进行浏览观看,同时还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手段表达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信息的获取手段以及内容选择的灵活性都大大提高。

1.2 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技术还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

信息的传播受到的空间限制越来越小,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大千世界,还可以将所需要的信息下载并共享给其他人,媒体环境实现了开放化共享性的特点。

1.3 实时性和便捷性

这也是新媒体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报纸、电视新闻信息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时间进行内容的编辑收集,现代媒体信息传播的效率更高可以达到实时传递的特点。

2 新媒体技术在现代媒体中的应用

2.1 移动多媒体广播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即CMMB,其主要针对的是笔记本、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该技术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可以在无线电发射广播以及卫星技术等的支持下满足人们的画面、语音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需求。与传统的3G业务不同CMMB不用受到流量的限制,在智能移动终端就可以接受到媒体信号,信息传输的效率较高且图像的质量也跟高。但是目前该技术尚未实现双向交互信息传输,单向信息的传播渐渐无法适应人们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要求,双向交互信息传输也是该技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2.2 有线数字电视

这也是在现代媒体中应用最广的一项新媒体技术,在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可以通过机顶盒实现有线网络数字节目的收看。该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电视的图像质量,有利于满足公众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有线数字电视根据技术水平的高低可以将其划分为多个层次,目前普及的主要是一般的数字电视媒体技术,而技术要求较高的超清电视、互动电视等技术应用范围比较小。

2.3 交互式网络电视

交互式W络电视也就是IPTV,与CMMB和有线数字电视相比,该技术实现了信息的交互,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对于媒体信息的需求通过接入互联网的设备选择信息的内容。交互式网络电视也可以提供有线数字电视服务,且在交互式网络的支持下数字媒体服务的质量更高,信息内容的选择权掌握在用户自己的受众,充分实现了媒体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互动,而且可以根据用户对于信息内容和系统的反馈对技术体系进行优化和提升。

3 新媒体技术的改进策略

3.1 恰当处理新媒体技术之间的关系

针对目前常用的CMMB、数字有线电视和IPTV等新媒体平台,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保证信息传输的效率及时向公众传达他们所需要的媒体资讯,促进我国现代媒体技术的进步。其中有线数字电视主要承担公众基础信息服务的作用,为了应对CMMB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冲击可以将CMMB系统与有线数字电视进行结合,提高研发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将CMMB技术应用于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中,加快其研发和普及应用的进程,促进现代媒体网络的发展。

3.2 把握新媒体发展机遇

新媒体技术在互联网、电信网以及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为新媒体技术的研发创造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新媒体相关企业要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加快解决技术研发中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的问题,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优势,提高新媒体技术研发上的科技和资金投入,对现有的新媒体技术即系进行完善,提高其在现代媒体中的应用范围,提高公众数字网络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3.3 提高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当前的媒体环境之下,传统媒体仍然有着巨大的竞争力,会给新媒体的推广造成一定的压力,为此相关企业必须要注重新媒体技术以及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正确处理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完善内部的硬件系统和技术支持体系建设,注重新型媒体人才的引进,提高新媒体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针对现代人对于媒体信息的要求建立个性化的媒体信息服务模式,采取差异化的信息内容推送,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新媒体技术在现代传媒体系中的竞争力。

4 结束语

大众媒体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发挥着产品宣传、舆论引导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技术在现代媒体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媒体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促进现代媒体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相关从业人员要注重观念的转变,对新媒体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提高新媒体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永娟,彭勇.新媒体环境下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研究――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四版)》[J].青年记者,2016(32):104.

[2]曾真.发挥媒体平台优势助推影院放映质量提升――《现代电影技术》杂志全媒体服务系统应用实践报告[J].现代电影技术,2016(12):9-13.

作者简介

车学泓(1978-),男,福建省泉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地方治理 技术研究 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0;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09-02

在现代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逐渐成为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电子信息技术也深深影响着政府与公民的联系,改变了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方式,甚至对政治过程的每个小细节都产生巨大地影响。在技术不断进步,政府主导和社会的推动下,互联网时代为地方治理开启了不同的公共空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单向度的政府管理模式收到严重的威胁。新媒体技术对地方政府治理的影响没有局限性,面对新媒体技术崛起的形势,政府要采取怎样的应对方式,是政府必须进行反思和探讨的问题。

1 新技术与地方治理创新

关于地方治理,应该关注的是治理模式,影响公共策略的网络等,但是这些问题经常会被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技术对地方治理的重要性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要维持一个参与的、复杂的网路进行运行,不仅要依靠相应的制度,还依靠着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沟通技术。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成为地方治理实现价值观和理念转化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些都为地方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也影响着地方治理的各个细节,一些在治理过程中认为无关紧要的细节也被重视起来[1]。

新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地方治理的每个环节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推动了地方公民民主化的热情,因此,新媒体信息技术很大程度对过去的政府互动方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革,由原来的政府垄断性媒体方式转变为公民民主化方式,进行了社会权利的转移,建立了更加透明的,具有公民参与意义的政治体系。新媒体创新的地方治理模式,创造了一种更加民主的讨论氛围,增加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加上微博和手机的促进,的议题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回复,形成了随时随地参与决策的形式[2]。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很多地区就进行过电子镇民大会,北欧很多国家也开创了电子论坛,方便公民更快更便捷的参与到各项议题中,克服了路途遥远的地理障碍等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仅方便投票环节,同时还出现了多元化的讨论模式,最重要的是,新媒体技术扮演者催化剂的角色,能够最大程度的扩大政治参与,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到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政治问题中,此外,新媒体技术还推动了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换。地方政府要在复杂的地方治理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在需要的时候,要及时、准确、有效地了解公民的偏好和需求,获得与自身相关的地方、国家的信息。新媒体信息技术能够为政府提供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地方官员更好地对当今社会环境和经济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判断,做出正确有效的应对。地方政府要在地方治理中担任关键作用,那么就必须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必须建立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信息分析工具,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从而能够准确进行预判,制定长期发展战略计划。

2 目前地方治理创新的技术新倾向

地方治理的技术倾向,实际上就是把地方治理简化成一种技术过程,把地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成技术,通过技术的革新来达到对地方治理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地方治理的技术新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认知上的技术决定主义。第二地方治理实践中的技术建设[3]。

2.1 认知上的技术决定主义

在大部分人看来,信息技术改变了过去陈旧技术在对地方治理细微末节的事情上处理不到位的情况,在如今地方治理的整个过程中,新媒体信息技术成为地方治理的关键,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地方治理的互动方式,还能推动治理结构的优化。

2.2 地方治理实践中的技术建设

在地方治理中,政府对技术建设情有独钟,包括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运行、管理维护等,从而忽视组织结构和相关制度的建设,新媒体技术的地方治理与过去的地方治理中的组织和制度都不同,加大了技术建设的力度,成为近几年来地方治理改革中最关键的特点[4]。

3 地方治理技术化遇到的难题

如今,地方治理需要完善的网络,从而把各地的参与主体集中起来,在公共的决策环境中实现权力共享,这就需要通畅的信息传递技术,还需要相互依赖的公共参与,因此,地方治理需要更多的信任和认同。新媒体技术对地方治理网络具有巨大的完善作用,但是自身不会引导出地方治理的核心关键,将地方治理简化成一种技术过程在一部分人心中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因为技术知识一种手段和工具,地方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剥离了技术和地方治理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是,新媒体技术本身带来了以前陈旧技术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地方治理具有负面的影响,让地方治理陷入了新的难题中。

信息的有效性难题,地方治理建立在信息的便捷基础上,同时也要建立在有效性中,有效性代表地方治理的公民能够及时地获取最新的议题信息,并且保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5]。

信息的不平等难题。在当今嘻嘻社会中,地方治理必须建立在公民信息平等的基础上,只有技术娴熟,硬件设施优良,鉴于程度高的人才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在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社会中,不平等的情况比比皆是,不仅是公民之间,城乡之间,地方区域间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4 结语

现在政治生活中,很多环节和细节都收到新技术的影响,政治生活收到技术的影响从而会迷失政治生活的目的。地方治理也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技术,面对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我国地方治理的革新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态度进行处理,首先技术的引入和引入程度都要因地制宜,不可盲目。其次,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后,就是对地方治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应对。只有牢牢把握这三点要求,才能保证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地方治理工作,在技术不断进步,政府主导和社会的推动下,才能使互联网时代为地方治理开启了不同的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星平.新媒体时代地方治理创新中的技术化倾向[J].行政论坛,2014(2):56-59.

[2]朱健刚.国际NGO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以珠三角为例[J].杭州(我们),2011(6):38-40.

[3]沈荣华.地方治理中的核心行动者[J].学习与探索,2013(12):61-65.

上一篇农村劳动力

下一篇钢琴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