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贸流通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范文1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双增双进”,打造“三大基地”,实现“两个转变”的总体战略,实现全市国内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工作的新突破。重点要壮大出口龙头企业,夯实出口基地,开拓国际市场,打造知名品牌,改进招商方式,加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

(二)主要指标

1、20*年全市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在20*年基础上增长15%,达到14.9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2010年突破30亿元。

2、20*年全市外贸出口创汇额在20*年基础上增长22.5%,达到6200万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2010年超过1亿美元。到2010年全市外贸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两项指标,当年均超过1亿美元。

3、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年基础上增长16.7%,20*年达到9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3%,2010年达到150亿元。

4、重点培育十个商贸流通出口龙头企业;建设七大内外贸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开拓四大国际市场;打造十大商贸流通产品名优品牌;建设十大专业批发市场和一处高标准的物流园区。

二、实施重点

(一)抓项目,以项目建设提升商贸流通工作的整体水平,以工业化的思维来谋划商贸流通行业的发展。重点项目建设要实行动态化管理,通过项目建设统领商贸流通工作,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促外贸、引外资、拓外经、活流通。

(二)育龙头,培育体现全市优势和特色,具有核心竞争力,牵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培育年出口创汇超2000万美元的高新技术及高载能加工型龙头企业五个:霍煤鸿骏铝电公司(重点实施年产40万吨电解铝项目)、通顺铝业公司(重点实施年产11万吨电解铝扩产改造项目)、福耀集团通辽公司(重点实施年产240万重箱玻璃生产线改造项目)、通华蓖麻化工公司(重点实施年产2万吨12烷二元酸开发项目)、纸品包装公司(重点实施年产20万吨彩印包装项目)。培育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十个:科尔沁牛业公司(重点实施年出栏15万头肉牛、2万头白牛出口肉牛基地建设项目)、通粮集团(重点实施粮油深加工产品出口项目)、大华粮食购销公司(重点实施通辽国际集装箱中转站项目)、北大荒实业公司(重点实施粮油深加工产品出口项目)、通辽三农食品有限公司(重点实施2万亩出口荞麦基地建设项目)、扎旗正达粮油有限公司(重点实施2.5万亩有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项目)、内蒙古清谷新禾有限公司(重点实施3.7万亩有机食品出口基地建设项目)、通辽威世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重点实施2万亩出口蔬菜种植基地建设项目)、霍林河正昌草业有限公司(重点实施3万亩优质牧草出口基地建设项目)、草原兴发集团公司通辽分公司(重点实施500万只肉羊出口基地建设项目)。培育年出口创汇超500万美元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实现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四个:通辽兴合化工公司(重点实施年产1.2万吨癸二酸盐系列产品开发项目项目)、内蒙古绿太阳实业有限公司(重点实施红辣椒仓储保鲜出口项目)、通辽三元食品有限公司(重点实施红辣椒仓储保鲜出口项目)、宏祥纺织公司(重点实施年产100万套服装生产线项目)。应对入世挑战,充分发挥中国石油通辽分公司的主渠道作用,重点扶持营销网络建设,壮大龙头功能。

(三)建基地,建设具有全市优势和特色,供应国内外市场的货源基地。即开鲁、科区、左中的有机蔬菜基地;库伦、奈曼、左中有机葵花等食品基地;开鲁及其周边地区的红干椒基地;后旗、左中、奈曼、扎旗的肉牛、肉羊基地;库伦、奈曼的荞麦基地;霍市的牧草基地;扎旗的有机绿豆等杂豆基地。

(四)拓市场,把我市名优产品打出去,提高国内外市场份额。重点巩固日、韩市场,拓展东南亚市场,开发俄蒙市场,发展欧美市场。在巩固日、韩市场的基础上,加大东南亚、俄蒙、欧美市场的开拓力度,“十一五”期间出口额超过日本、韩国。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扩大进前、五湖、旭日、刚刚等连锁企业经营规模。积极引进沃尔玛、家乐福、上海华联、东方家园等国际国内知名连锁企业入驻。积极发展壮大商品批发零售企业,鼓励民营资本广泛兴办各种百货、专卖、便民店。加强农村、牧区市场建设,发展多渠道流通,扩大全市商品的国内市场份额。

(五)创品牌,把全市名优特产品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维护和提升蒙古王酒、科尔沁牛业、库伦荞麦、通玻牌玻璃、通华牌蓖麻油、通铝牌铝锭、绿太阳绿色食品、“新正达”牌绿豆、“通辽肥牛”、“科尔沁肥牛”、“清谷新禾”有机食品、“三农”牌荞麦米、科尔沁乳业“科乳牌乳制品”等名优品牌。重点培育3个全国驰名商标,40个内蒙古著名商标和全市60个知名商标。

(六)引外资,强化对利用外资项目的跟踪、协调、服务,抓好新签约、新注册三资企业资金落实、项目启动工作。确保鸿骏铝业公司、新奥燃气公司等大项目、大企业如期启动运行,达产达效。采用多种方式对国外招商,“十一五”期间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超过2亿美元。

(七)促外经,引导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积极引导通顺铝业公司、霍煤鸿骏铝业公司尽快到国外开发原料资源。努力促成通辽交通工程局的境外工程投标。扩大劳务输出的渠道,开拓翻译、艺术、医护人员的境外输出市场。大力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积极运作通辽出口加工贸易区。突出做好国外无偿援助项目的争取工作。

(八)建市场,加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原有市场经营及管理档次。把余粮堡牲畜交易市场、团结路贸易区市场、通辽批发城、通辽农资农贸市场、通辽玉米批发市场、白音太来果菜批发市场、通辽建材批发市场、开鲁红干椒市场、通辽木材专业批发市场、煤炭批发市场建成为覆盖全市、辐射周边地区乃至东北经济区的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新建一批门类齐全,市、旗、乡相互连接的粮食、生猪、汽车交易市场。

(九)强物流,充分发挥我市地处华北东北交汇,铁路公路交通便捷等优势,重点建设通辽物流园区,把通辽物流园区建成内蒙古东部商贸物流中心,积极筹建国际集装箱中转站内陆港和口岸机场。

三、主要措施

(一)将我市商贸流通重点龙头企业纳入全市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扶持。下大力气确保我市出口重点龙头企业通顺铝业公司、鸿骏铝电公司的生产和运行。由有关单位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促成霍煤鸿骏铝电公司和通顺铝业公司纳入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铝电发展目录,农牧业出口产品生产基地纳入全市重点建设的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范围。由市商务局组织相关企业编制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项目,发改委和产业化办公室负责上报申请资金。市、旗县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商贸流通业重点项目和基地建设启动资金,用于出口企业重点项目前期费用和基地的种子改良、基础设施建设及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的费用。

商贸流通业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服务*、发展*”的战略思路,以商贸流通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商贸业业种业态,提升产业能级;以突出特色,提高层次为着力点,培育高端品牌消费市场;以重大商业建设项目为支撑,稳步实施贸易拉动、品牌特色、联动发展、抓大框小、概念引资五大战略,全力打造商品交易和品牌展示两大平台,在优质、诚信、特色、错位发展中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实现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商贸业的内涵发展与品质提升,促进商贸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效益质量显著提高,商贸业流通力、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年力争实现区域商贸销售总额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的工作目标。

三、工作重点

努力打造标志性商贸区域,增强解放碑商贸中心区的集聚辐射力,提升解放碑核心商圈的品位和形象;调整完善经营结构,推进市场品牌建设,增强朝天门市场竞争优势;完善功能、提升档次,树立菜园坝地区批发交易市场群新形象;积极发展两路口上清寺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服务业;结合地区开发,建设培育大坪区域性商业中心;整合商业、旅游、文化资源,推动餐饮娱乐休闲产业发展,开发建设长滨路经济产业带及嘉滨路立体餐饮休闲带。

㈠强化贸易拉动,加快拓展商贸增长空间。

批发贸易业是区域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紧紧依托我区历史形成的*乃至西南地区批发贸易中心的先发优势,大力发展批发贸易业,打造区域交易平台,增强集聚力,扩大辐射半径。一是要继续巩固朝天门市场在全市的地位,提升菜园坝市场群形象和品质,改善市场周边环境。二是继续扶持石油、金属材料、中西药等重点批发行业做大做强。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具有强大营销功能,并拥有稳定市场分销网络的现代化批发企业,形成*贸易最集中的交易地,进一步增强商贸业的辐射能力。四是加快现代贸易与订单贸易相结合的贸易中心建设,培育发展要素市场和无形市场。五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探索传统零售方式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引导连锁经营企业加快电子商务的应用,促进银企合作,推广信用卡消费,扩大刷卡结算覆盖面。

㈡大力发展高端商业,增强特色消费吸引力。

要借鉴发达城市中心城区都市商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立足我区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促进高端商业快速发展。围绕将解放碑商圈打造成为时尚之都的目标,坚持引进与调整结合、错位与特色并进,强化高档消费和高质量服务功能,大力培育解放碑商圈的高端商品和个性特色化的消费市场,展现“西部第一街”引领时尚和现代消费高地的个性魅力。一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国内顶级商品品牌,着力发展品牌专卖店,引进异国餐饮,强化高档休闲娱乐功能,凸现解放碑商圈高端商品和服务的高集聚、高档次和高品味。二是围绕商贸中心区建设,引导培育新型商业业态,大力发展连锁便利、折扣商店等新型业态。三是综合利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大调整力度,将不符合发展导向和目标的业态逐步调整出去,充分实现解放碑商圈的品牌价值和效益。

㈢推进重点商业建设项目,调整结构,提高层次。

我区新一轮商贸发展将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重大商业建设项目的推进,对已有资源的整合,增强新的吸引力和发展动力。

1.积极推进主要街区建设,形成新的商业亮点。

⑴整合利用长滨路沿线珊瑚公园、滨江公园、川道拐等休闲娱乐设施,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明确功能定位,打造川道拐老街休闲娱乐区。

⑵加强朝天门市场环境整治,进一步整合朝天门广场、朝天门市场、朝天门码头,湖广会馆、规划陈列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等各类资源,打造“朝天门商业旅游文化休闲区”。

⑶抓好嘉滨路重要节点商贸资源整合和潜在商贸资源利用工作,培育和打造水上步行街。充分利用嘉滨路沿线市政、环卫等部门的已有场地和设施,发展餐饮、娱乐、休闲业。协助做好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商业项目招商及开街庆典策划宣传工作。

⑷着力打造特色专业街,调整七星岗精品家居装饰一条街的经营品种,促其错位发展,推进以华夏产权交易市场为主的人和街二手房交易一条街建设工作,培育泰古广场旅游、文化、艺术品市场,提升东方女人用品一条街档次,巩固鹅岭汽车一条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全力推进大坪商业副中心建设。利用大坪地区已形成的嘉华、莲花国际、华宇广场等商业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购物中心为依托,发展特色超市,配之以各种专业店、专卖店以及餐饮和娱乐设施,在为周边居民提供日常生活需要和休闲需要的同时,着重提高大坪地区的集聚辐射能力。

3.紧紧依托上清寺至两路口沿线的*三峡博物馆、人民大礼堂、文化宫、少年宫、大田湾体育场等资源,引导培育发展健身、旅游、休闲业及便民购物等服务业,形成该区域特色发展。

4.扩大以得意不夜城为中心的较场口中央娱乐区(CED)的影响力、集聚力,改造完善周边的景观、灯饰等配套环境,修建音乐广场,定期举办各种音乐娱乐节目,逐步扩大八一路二期及周边地区的泛休闲娱乐业比重,增强和扩大夜间消费市场。

㈣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培育会展品牌。

打造*区标志性会展活动,办好旅游节、都市消费节、啤酒艺术节、国际服装节、禹王庙会等重大品牌节庆活动。在解放碑适时举办时尚品牌展示活动,打造西部时尚展示平台;组织举办菜园坝市场群金秋商品交易会,积极搭建工业、农业产品市场交易平台;引导对星级以上宾馆会展功能的开发,吸引国际国内知名会展活动来我区举办。

㈤加强市场监控,建立完善市场监测调控体系。

1.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氛围。针对商贸流通领域各种新情况,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依法治商;强化商委、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开展专项治理和综合执法,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公示有严重不良经营行为的企业,依法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2.建立健全市场监测调控体系。加强重要生产资料和肉类、粮油、食盐、食糖、蔬菜、成品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把握市场景气指数和国内外市场行情,建设市场信息快速反应系统,制定重要生产生活必需品市场异常波动应急预案。

3.继续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严格推行食品行业管理规范,严把食品市场准入关,建立健全包括酒类在内的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消费者放心消费。

4.推进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商贸流通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兴“诚信经商”之风,严守职业道德,做到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开展诚信市场评比和创建文明市场等活动。规范发展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作用。

㈥加大商贸服务业的统计力度,完善商贸业统计体系。

加强商贸统计,积极推进现代商贸业统计调查方法改革,探索建立商贸服务业的统计指标体系,重点加强对区域新兴服务业发展的动态统计,全面、准确、及时反映我区商贸业发展特点和水平。

四、工作措施

㈠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区商贸流通发展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责,加强对全区商贸流通工作的统筹和指导,提高决策水平和服务质量。相关部门务必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商贸流通业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转变职能,狠抓落实,明确目标和措施,大力推进各项重点项目,通过定期召开商贸流通领导小组会议,完善协调机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㈡规划先行,强化商贸发展规划的权威性。

细化落实“*”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的权威性,增强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商贸流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加强对商业设施布局、建设和商业业态选择的调控和指导。控制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商将商业用房的同一楼层划小拆零销售。对区域内新建商贸设施的使用,要提出导向意见,凡符合我区商贸业发展导向要求的,要积极支持;对不符合的,要限制发展,并予以逐步调整。

㈢围绕商贸中心发展,加大商贸配套环境建设力度。

围绕商贸流通业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在增加商业项目建设的同时,注重结合消费需求多元化趋势,建设一批与其配套的灯饰、景观和市政设施项目,改善和提升商贸业硬环境,促使消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增强我区消费环境吸引力。

㈣加快商贸业发展的政策研究,探索扶优扶强机制。

商业作为竞争性行业,主要依靠市场自身调节,但要强化商业的有序发展,必须加强对商贸的政策研究,引导和扶持一批重点商贸流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扩大政策适用范围,延伸政策扶持领域,运用各种调节手段,促进我区商贸健康有序发展。

㈤积极推进商旅文产业结合,加快形成新的综合竞争优势。

利用各种标志性主题节庆活动和时令季节等特征,组织商贸企业开展各类主题营销活动。对重点地区开发、重点项目建设以及业态调整,坚持商旅文的融合,促进三大产业的共同发展。

商贸流通业范文3

我国处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作为典型第三产业的商贸流通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商贸流通业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纽带,是衡量综合国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如何把握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选择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路径是我国当前商贸流通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此背景,系统的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对我国商贸流通产业提出的必然要求,分析了生态文明和商贸流通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并以此提出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相关建议,以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快速、高质量的发展。

二、生态文明概念及其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生态文明内涵

随着经济发展,生态问题是世界关注的共性焦点问题。生态是指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是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相同种类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和;文明,亨•哈•埃利斯曾说文明是最脆弱的,而文明也是包罗万象的,是人类智慧、所创财富的总和,是人类观念、文化等财富的传承与创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时人类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总括,是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持续发展、共同繁荣的一种社会形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包括: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建设首位,嵌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的所有过程;三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四是着力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四是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空间各具、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抑制生态环境的恶劣趋势等。

2.生态文明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经营观念的转变。在经营观念上,商贸流通产业注重的是将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而在商贸流通业追逐低成本、高效率的同时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如我国物流企业,过度追求业务量、市场份额和利润大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据统计其消耗的能源占能源总消耗的7%-8%,碳排放量交高,而且对我国环境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破坏不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应当转百年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经营观念,在追逐利润的同时,注重企业的生态化发展,收敛其对社会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负外部性,实现企业与社会、与资源的和谐共生发展。第二,经营方式变革要求。我国商贸流通业包含物流业、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众多产业,其相同产业内的企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企业间联合力度很小、协同合作意识差等问题,很难利用规模效应来达到成本最小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的效果。而且企业间整合资源的条件差、能力不够,造成当前较为分散、利用率低、整合力度小的高消耗状态。生态文明建设对商贸流通业提出变革经营方式的要求,改变商贸流通业分散经营、合作能力差、资源整合能力弱的现状,实现商贸流通业的高效、低消耗状态。第三,技术创新要求。我国商贸流通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整个行业的运行主要依赖于人和交通工具,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但整个行业的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商贸流通企业内部的技术革新活动,在技术创新活动方面投入较少。但作为一个新时期的重要行业,面临生态化的趋势,必须要进行技术武装,比如物流企业的绿色生态型产品,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同时降低对社会资源的占用、环境污染程度等,才能适应当前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三、生态文明与商贸流通业相互作用机理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商贸流通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我国当前新常态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给物流业等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自十会议以来出台了一些列环保政策,并提出要全面支持环保行业发展,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并且当前正在编制的环保“十三五”规划也将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为这些低污染、高效率的产业提供更加开阔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方向,这些举措和支持政策强有力的推动物流业等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发展的新时期,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获得了较多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为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作用:第一,资源整合推动商贸流通业规模发展。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对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大,引导资源高效利用,从而降低了商贸流通业在其生产、流通、运送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为商贸流通企业节约资金,从而可是企业内部流动资金投资到资本效率更高的环节,如技术革新,从而促进商贸流通业实现技术创新,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此外,绿色生态理念促进商贸流通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培养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视角,促进商贸流通企业长期发展。第二,优化商贸流通企业的内部产业结构。我国处于生态文明建设时期,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为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契机,从而实现内部产业结构调整、高附加值、低污染等正的外部性,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社会认同度,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同时商贸流通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社会认同度的基础上会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相关人才,从而扩大商贸流通业的经营规模,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2.商贸流通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直接作用机理。商贸流通业的基本功能是基于消费者需求将需求产品以低成本、高配送效率的方式配送到消费者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节约了技术和资源成本,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第二,间接作用机理。商贸流通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间接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资源整合、节约社会成本、对其他产业的环保联动三个方面。随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不断革新,创新能力、技术革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商贸流通各个行业的各个运行环节中逐渐渗入的现代化、技术性、生态化不断使得商贸流通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同时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节约了成本,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带动作用,促使其他行业取向低碳、资源节约、生态化的发展,实现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环保、资源节约、生态化的联动作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文明下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商贸流通业要抓住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实现商贸流通产业的快速高质、可持续发展。

1.增强生态化发展意识

商贸流通业企业在利用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要树立商贸流通业的生态化发展意识,增强社会生态建设的责任感。首先,我国处于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企业应当贯彻生态文明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感,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注重自身对社会的外部性,注重资源节约、不污染环境的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其次,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将生态发展一是渗入到生产、批发与零售、配送等各个领域,不仅持有低污染、节约资源的经营理念,并且通过与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将生态理念传递出去,共同打造生态化产业链,形成整条产业的竞争优势。

2.商贸流通业各产业集聚式发展

第一,合理规划,协同发展。商贸流通业应当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制定各个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应包括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投融资渠道、经营与销售模式、财务支配等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引导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规范商贸流通业内部的的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内部资金的融资渠道;与此同时积极各个产业中的培育明星产业,并利用名牌效应激励各产业的发展,其他企业应当技术跟进,并不断促进企业改制和重组,从而实现商贸流通企业的规模化发展。第二,有效整合商贸流通业资源,是商贸流通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另一重要途径。资源整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已落成商贸流通企业,要充分发挥其价格优势或其他优势以形成集聚功能,吸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或相同经营范围的企业集中分布,整合落成区域的基础建设资源,实现企业间对整合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对于未落成企业,选择商业中心区域或是较为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街区,多方位、多渠道的融资渠道整合资金,联合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共同进行技术革新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所处区域的街区形象,建设高质量商品交易中心,并建设会展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吸引大型品牌和顾客,以达到提高区域知名度和商品高速流通额效果,促使企业间合作,从而为商贸流通内各个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

3.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优化商贸流通企业内部结构

商贸流通业范文4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加快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市转型,促进“幸福新”建设,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城乡市场体系,提升流通服务功能

(一)优化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布局。加快构建以城市商业中心和区域商业中心为高端聚集区、社区商业为基础、特色商业街区为品牌的城市商业服务体系,构建以城区为龙头、乡镇为骨干、中心村(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流通体系。

(二)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强标准化农家店建设,鼓励发展直营店,规范发展加盟店,积极扩展农家店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消费品、农资、药品、图书同网流通。强化农村配送中心建设,提高配送规模化、信息化水平,全面增强配送中心的商品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功能,增加统一配送的比例和品种,扩大经营品种和服务范围。

(三)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重点培育一批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积极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农超对接”、“区超对接”经营模式,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到农村特别是主要农产品集中产区,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对接机制,设置直采基地,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网络、信息、配送等方面优势,延伸企业产业链条,实现城乡双向流通和产销衔接。推进超市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有效对接,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出口保障转向全民共享。

(四)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引导支持连锁经营企业进社区,建设社区便民连锁超市。鼓励餐饮龙头企业发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放心早餐连锁店,支持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加强家政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家政服务质量。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提高可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加工能力。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五)培育城市商业中心。加快建设城市中心商业区,增强商业服务功能。结合新城开发、棚户区改造等,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区域商业中心,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疏密适度、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六)打造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强化商贸、旅游和历史文化的融合,重点培育一批特色街、专业街、步行街,形成一批集聚效应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商业街区,使其成为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

二、创新现代流通方式,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一)大力推进新型零售业态。推动发展连锁百货、连锁专业店、连锁专卖店、连锁折扣店、连锁便利店等业态,鼓励支持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家政、租赁、维修等行业发展连锁经营,不断提高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

(二)提升发展住宿餐饮业。加强对住宿餐饮业的规范化管理,实行餐饮业分等定级。根据高中低档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合理布局和配置餐饮市场,对大众化餐饮积极给予支持。鼓励住宿餐饮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重点加强住宿餐饮、食品安全、商品信息、从业人员资质等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加强饮食文化研究,推进饮食文化传承创新。

(三)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支持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和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发展网购业务,完善电子信用和支付系统,推动服装、家电、家居装潢、图书音像等商品的网上销售。发展票务、宾馆、酒店等行业网上订购业务,扩大电子商务运用领域。

(四)加快构建物流配送体系。支持连锁企业加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合理布局物流结点,优化运输配送线路,完善连锁配送体系。广泛应用信息管理、全球定位、数据交换和信息扫描等先进技术,提高物流配送现代化水平。

(五)大力推广消费新模式。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等休闲消费,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鼓励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新理念。

三、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增强整体竞争能力

(一)培植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鼓励商贸流通骨干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参股和特许加盟等形式,尽快做大做强,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到“十二五”末,力争在全市商贸领域培育起3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1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流通企业。

(二)加大商贸流通项目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商贸流通大项目建设。全市每年筛选出30个商贸流通大项目进行重点调度,建立健全商贸流通项目库,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分析,适时召开重点项目联席协调会议,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逐项分析,逐一解决,促进商贸流通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运营、快发展。

(三)深化商贸流通业对外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零售企业和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销售管理中心,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推动优势商贸流通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股权置换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支持企业拓展营销网络,逐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贸易和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优化商贸流通环境,提高调控保障水平

(一)营造诚信经营环境。大力推进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规范经营,强化守信意识。引导行业协会等组织推行诚信创建标准,实施企业信用评价,深入持久地开展诚信商贸企业创建活动。

(二)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快“放心肉”、“放心菜”、“放心酒”管理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商业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重要商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三)完善“12312”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拓展“12312”服务内容,完善举报投诉受理、便民服务指导、政策业务咨询、交办反馈监督等功能,建设覆盖全市范围、全天候服务、快速反应的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四)保障市场平稳运行。依托大型商品零售企业,完善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体系建设。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建立健全应急调控反应机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市场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城市转型的重要作用,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成立市商贸流通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市商务、发改、财政、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发展商贸流通业有关问题。各区(市)也要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二)加强商贸流通设施规划建设。把城乡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新建、改建居住区,按《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规范》中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商业服务)的要求规划建设商贸设施,对目前已建成的居住区,通过调整、置换、改造等办法,逐步完善社区商业网点。

(三)强化各项扶持政策。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增加商贸流通用地比例。城市改造建设中应优先配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交易市场、零售卖场等商业设施,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各级政府应重点支持。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用地参照工业用地或仓储用地对待。

用足用好国家、省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市政府每年从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30%的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各类商贸流通公共服务平台、批发市场、物流及冷链设施等项目,各级财政给予重点支持。

强化对商贸流通企业的金融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对上争取放宽授信额度,对发展潜力大、信誉度高、符合贷款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及项目优先发放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引导实体商圈管理机构与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商贸流通业范文5

所谓的“互联网+”实际上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即对传统行业经营模式的一种技术性转化,并在转化的过程中创造新的业务模式。“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融合的过程(宁家骏,2015),是一个系统性概念,涉及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乃至互联网金融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包括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梁海红,2016;孟妍、王亚民,2016)、物流管理创新(郭金勇,2015)及经济发展(方巍巍,2017)等方面。”互联网+”促使信息更加对称(孙韬,2016),搜索成本大幅度下降,交易效率则大幅提升。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一轮互联网创业浪潮正在形成(辜胜阻等,2016),“互联网+”背景下国内创新创业的热情有增无减。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创新创业活动十分活跃,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变革。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方面,英美等国早就走在了前列,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Cyberspace,ISC),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的《JISC2010-2012战略》、《信息经济战略2013》等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我国在2017年3月份了《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进一步表明国家对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高度重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许多行业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生产经营形态会发生革命性变革。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新经济的到来,充分把握数据时代机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望获得新的突破和机遇。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评价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变成中心环节,由末端行业变成先导产业(任保平,2012),成为支撑相关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商贸流通业与消费市场和物流运输市场密切联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起居离不开商贸流通业的支持。我国商贸流通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对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有赖其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发展方式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资本和技术的大量投入。如表1的统计,劳动贡献率(1997-2014)平均值为8.97%,而资本的贡献率达到了79.49%,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77.23%,这种贡献率结构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吻合。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影响下,企业发展依靠投资主导,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这点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从统计分析数据能够看出,无论是劳动、资本还是技术进步都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贡献巨大,且贡献率处在不断的增长当中,技术进步和资本的贡献率基本持平,这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1997年至2001年技术进步贡献率为53.42%,2001年至2005年资本的贡献率超过技术进步(70.81%),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演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商贸流通业传统的发展方式在创造企业利润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问题:一是传统发展方式下商贸流通业依靠单一进销差价盈利模式获得生存,盈利模式单一,增值服务相对缺乏,经营方式较为粗放;二是依赖简单重复的物流实现货物跨区域的运输,交通线路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净利润微薄;三是企业库存管理经验性因素过多而技术性因素相对不足,容易出现产品积压和资金周转困难;四是传统发展方式下商贸流通领域的企业融资难问题制约其发展。

“互联网+”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动力之源分析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营方式被优化,价值链的主导模式被重构(宋瑞,2015),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高效快捷,交易成本逐渐降低,服务效率在不断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用户规模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提升了2.9个百分点。充分尊重行业发展规模,拥抱信息技术变革,利用互联网生态创造新的价值是商贸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如图1所示,“互联网+”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变革,使得经济参与主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快捷,参与网络交易的各方积累了原始的数据资源(见表2),通过运算便可转换成新的生产要素。数据资源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信息基础设施(云+网+端)上实现高效传递,并通过各类算法模型进行信息汇总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以辅助商业决策。信息基础设施的广泛建立为分工形态提供了平台,使得不同主体之间能够实时进行协同合作与分工。“互联网+”催生出新生产要素,与资本、劳动等传统经济发展要素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信息时代里信息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要素,而在DT时代(数据时代)里各类数据构成了新的要素,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出现能够将各类无关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从中挖掘商业价值和商业机会。(二)互联网渠道运用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生态产生了系统性的变化。众多企业开始逐渐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业务推广,在国内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市场规模正在进一步扩大。根据CNNIC的调查,2016年我国企业选择互联网作为营销渠道的比例为38.7%,较上年提高了4.9%,手机渠道2015年为10.5%,2016年为10.6%,电视渠道2016年为17.6%,通过户外广告营销的比例为28.7%,占比要低于互联网渠道,整体而言借助互联网进行营销推广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推广模式。表3统计的是我国2010年至2015年间网民数量的增长情况,网民数量的大量增长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是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关键。表4所统计的是我国企业开展互联网营销的比例,2011年互联网营销占比24.2%,这一数据到了2016年已经增长为38.7%,增长趋势明显。就商贸流通企业而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多数企业纷纷布局互联网领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行业变革,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表5的统计能够看出,企业开展在线销售和在线采购的比例逐渐增加,2016年在线销售比例达到45.3%,而在线采购比例为45.6%,增长幅度较大。从企业采购、销售、物流到消费者购物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销售环节而言,互联网技术使得精准营销模式得到大幅度推广,企业获取客户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取客户的成本也越来越低,对市场的分析能力逐步提升。互联网技术也使得物流配送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对库存决策和物流路线规划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对消费者而言,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便捷购物,充分做到“货比三家”,提高了购物消费的效率,大大方便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互联网+”背景下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变革方向

商贸流通业范文6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政府管制法律法规行业协会

商贸流通业在引领消费、促进生产、引导投资、促进结构转型、实现经济良性循环以及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各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长期发展中,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建立起较完善的商贸流通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商贸流通业管理和促进体系。本文通过总结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典型国家和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以期为我国制定商贸流通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分析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经验。

严格灵活的商贸流通业政府管制

因商贸流通业竞争度高,总量和结构易失衡,世界各国普遍加强对商贸流通领域的政府管制。尽管美国实施自由竞争体制,但在商贸流通领域有严格规定,在商业设施规划中将网点配置明确分为城市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和邻里等层次,分别予以调控以保证合理建设、适度规模和有效竞争。日本是自由企业体制国家,政府无权对企业活动直接干预,而是以制定法律形式进行管制。按流通产业管制模式分为如下几种:

(一)美国的自由竞争型模式

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是通过制定法律、颁布政策等对商业行为进行监督,为企业提供服务。联邦委员会是美国商业管理的重要机构,由法律和经济专家组成,负责情报收集和资料编纂,对商业组织活动进行管制。美国商务部对国内商品流通管制介入较少,商贸流通业的规制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实施,各州市都制定有规范建筑、保护环境和限制大店建设的法律法规,并以听证会等形式论证该地区开设大型商店的合理性。

(二)德国的适度调控型模式

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遵循自由市场和社会平等原则,既强调要发挥以自由市场竞争为中心的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又提出为克服市场弊端,保证社会公平,政府需通过经济政策进行调节和控制,创造良好环境,鼓励竞争,促进经济活力与效率。

(三)日本的政府干预型模式

作为后发市场经济国家,日本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注重政府对企业决策的诱导作用。政府是宏观经济决策主体,通过经济计划、产业政策等干预经济,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其商贸流通业一直处于政府管制框架下,目标明确,产业政策措施齐全。政府通过政策干预、法律规范及行业指导等进行管制。

(四)中国台湾地区的民间主导型模式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实行高度集中的统制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推行自由化、国际化和制度化,以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在流通产业管制方面,努力消除不公平竞争,保障市场运行秩序。中国台湾地区商贸流通业采取政府和民间共同管理、民间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除颁布法律法规外,更多依靠民间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进行管理。

健全完善的商贸流通业法律法规

从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看,法律法规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石。商贸流通业具有竞争性高和进入门槛低的特点,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通过法律对整个行业进行管理与监督,有法可依才能实现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助于商贸流通业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其立法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为目的,以扶持产业和企业发展为重点。

(一)美国的国会立法

美国商贸流通业立法有两类:一是促进商业竞争、防止垄断的法律。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曾出现零售连锁企业向供应商收取各种费用的现象,最终迫使全美中小制造商及经销商联合起来向联邦法院起诉,并促成《罗宾逊波特曼法案》(又称《连锁商店价格限制法》)的出台,使美国零售业发生历史性改变。二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国会通过《食品卫生与药品法》、《肉类检疫法》、《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和《凯弗维尔-哈里斯修正案》等多项保护消费者合法利益的法律。美国没有统一的物流法,但从物流业整体和某个具体物流功能上看,其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完备。美国全面管制时期的系列法律法规抑制了运输行业的自然垄断,保护了公众利益,但限制市场准入、设定费率也成为日后物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20世纪80年代后,得益于政府的宽松管制和良好的制度环境,美国物流业迅速发展,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二)德国的立法管制

德国早期在商业网点建设中奉行自由竞争主义,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新型业态渐次兴起,政府开始将商业网点纳入国土发展规划。1998年政府设立《国土规划法》,用立法手段管制商业网点设置,保障市场秩序。针对大型店铺特点,政府出台专项法规,规范其设立和管理,建立起较完善的商业网点规划体系。德国“政府监督控制、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运作模式促进了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三)日本的法律法规

日本流通业的管理目标是:满足消费需求,增进社会福利;保障适时适量供应;提高流通产业效率。日本商业立法完备。如《禁止垄断法》、《防止不正当竞争法》和《大店选址法》等法规,限制大型零售商凭借市场支配地位对供应商进行不公平交易。日本零售业的立法宗旨是“规范市场竞争,协调各方利益”,突出了社会政策性,又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适时调整。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并完善与流通业相关的各项不同层次的法律和政策,推动其良性快速发展。如2001年7月政府出台《新综合物流实施政策大纲》,力争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高度发达、整体有效、可提供最便利服务的现代物流体系。(四)韩国的产业发展法

为实现流通产业振兴与均衡发展,韩国政府于1997年4月实施《流通产业发展法》,涉及流通产业发展计划、振兴流通产业的具体政策、巩固流通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化中小流通企业结构、违反规定的处罚规则等。2001年7月产业资源部颁布《流通产业发展法修订案》,宗旨是增强流通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效率,放松对流通产业的规制。从《流通产业发展法》至其修订案,对大型店铺的限制逐渐放宽,中小零售业实现现代化的政策也被列入法律。

(五)中国台湾地区的法律法规

中国台湾地区拥有一整套较完善的农产品营销法律法规,涉及批发市场建设、管理和运行等多方面,明确了批发市场的性质、主管机关和运作方式。规定其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按照统一规划,经过审批依法成立。对进入市场购销的供货商和承销商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市场为承销人建立信用档案,违法经营的承销商将被勒令退出市场。批发市场依法提供价格行情查询服务,积极推动拍卖交易,并改变人工竞价方式,采用现代化电子设备,克服“暗箱操作”等人为因素干扰,维护市场秩序。

及时有效的商贸流通业促进政策

从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看,政策是商贸流通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典型国家和地区对商贸流通业发展都颁布了一系列有法可依的具体政策,它们是法律法规的具体化和有效化。

(一)日本的政策干预

日本流通产业发展的思路是保护本国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为禁止大企业垄断,政府制定《独占禁止法》并出台保护中小企业的系列法规,如《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零售商业振兴法》等。产业内外贸易的政策制定由通商产业省负责统管,其它参与零售业政策制定的还有公正交易委员会和地方政府等。推行政策的机构除政府部门外,还有作为半官方机构的“社团法人”,负责调查研究、宣传教育和实施援助等。日本零售政策的颁布重点在于竞争政策,其1985年之前的竞争政策,因过度保护中小企业,限制了竞争机制功能的发挥,导致流通领域形成组织性极强的系列化结构,其闭锁性和排他性构成国际商业进入日本的障碍。

(二)韩国的扶持政策

韩国政府对中小流通企业的政策性支持,始于1996年制定的《改善中小企业结构及保障经营稳定的特别促进法》,包括与商品交易市场再开发、再建设相关的特别规定。2002年制定《改善中小企业结构和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的活性化的特别措施》,完善对中小流通企业的支援政策。2004年制定《商品交易市场培育法》,为中小零售企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2005年制定《商品交易市场培育特别法》,提出设立“市场经营支援中心”等。根据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现状调查,政府设立针对不同市场的差别化支援方案:对仍具竞争力的市场,政府支援集中于设施改善和推进经营技术现代化上;对有潜力恢复的市场,推进其与地区、市场特性相适应的再开发;对机能丧失或衰退的市场,通过政策引导使其转换机能或用途。

(三)中国台湾扶持公用事业

在中国台湾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属于公用事业,体现社会公益性,发挥信息引导、质量监管、仓储和集散等功能,实现农产品交易价格形成的公平、公正和透明,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者福利。各级“政府”对批发市场的建设高度重视并积极扶持。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土地,通常由“政府”低价租给批发市场经营者。即使是私有土地,也先由“政府”出面征用,再转给批发市场。二是“政府”注资投入。如中国台湾高雄农产品批发市场由高雄市政府出资49%和高雄市农会出资51%共同组成。三是免税减费。中国台湾对农产品交易实行免税,农产品进场交易费用低。四是市场建成运营后,由独立市场法人进行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微利经营,经营者仅靠开发农产品产业链其它环节获取利润,其他部门和机构不得干预。

科学前瞻的商贸流通业规划指导

(一)德国的规划引导

德国采取规划先行的方式管理商贸流通业,建立明确的商业网点规划。首先,将日用品便民原则作为网点规划重点,加强道路、水电供应等设施建设,鼓励在人口聚居地建立商业网点;其次,分级设置商业中心,根据市镇特点及发展前景,国内各地区发展规划将其分为高等中心、中等中心等,制定统一商业发展计划,使城市间既有一定竞争,又在商品种类、供应方式上互为补充;再次,保持业态、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及竞争性;最后,对大型商业网点的设立制定特殊管理规定。德国政府对物流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提出“远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中间衔接与集散以公路为主”,对物流园区大规模战略性投资。政府持续增加在通信、信息等技术领域的投资,建造新的货物转运站和新型物流中心,提高物流效率。

(二)日本的行政指导

行政指导是日本政府管理商业颇具特色的手段。日本通产省常以“行政指导”名义对商业活动进行规制,使之符合政府意图。日本农林水产省、中小企业厅、公平交易委员会和地方公共团体等行政机关都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对行业发展予以行政指导,目的在于:相关部门对零售业各分支行业规定具体经营资格和经营条件,严格资格审查,保护消费者利益,规范市场;严格执法,形成企业重视信誉、诚信经营的行业氛围,使交易各方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政府指导,建立现代化社会流通体系,实现流通领域经营现代化、组织化和协作化发展。

(三)韩国的市场建设计划

韩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运营以《农安法》为依据,强调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保障农产品交易的公正透明。韩国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计划、市场选址、投资及管理等都是以政府为主导,这使其具有科学布局,在区域内建设大的中央市场,提高单个市场的规模,增强市场流通效率。韩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市场主体有明确规定,特别是批发市场法人制度。批发市场法人是市场开设者指定的接受农产品委托,主要通过拍卖方式获得的市场主体。批发市场法人收取手续费,政府对市场法人各种农产品交易的手续费有具体规定。韩国农产品市场法人在农产品的收集、价格形成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反馈等方面都起到一定作用。因地制宜的商贸流通业配套措施

(一)德国的措施

德国人口分布分散,为适应此特点,政府将城市按功能划分为工商业区、混合区、工业区、市中心区、村庄区、居住区和专门区等。小型商业网点分布在各区域,大型店铺仅设立在市中心区和专门区。大城市被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独立承担相应商业保障任务。许多大城市实施中心发展方案,以市区为中心,放射性规划商业网点的分布。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物流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应用,资助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促进成果应用以获得全球竞争优势。为适应物流全球化发展趋势,政府针对基础设施及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针对安全和环境制定强制性标准,支持行业协会对物流作业和服务制定行业标准、用语标准、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等,保证物流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推动物流教育发展。

(二)日本的措施

日本已形成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的农产品流通管理体制:在全国层面上由农林水产省流通局负责农产品流通行政管理,在省市级层面上由地方农林行政部门的流通室负责行使职能。此举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一体化运行原理,符合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规律,可减少“政出多门”,充分发挥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符合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利益。针对大气污染、交通拥挤和能源限制等问题,日本政府采取普及低公害车辆、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管制、实行柴油低硫化等措施。同时实行物流业运输体制变革,改变传统运输方式,建立高效合理的运送模式,完善运输和配送的环境建设,从机制和效率上解决公路运输对环境的压力。政府已着手构筑环境负荷少的物流体系,推行多种运输模式灵活转换的复合联运,发挥公路、铁路和海运等优势,多形式联合运输货物。此外,还构建完整的静脉物流系统,促进废弃物回收和利用,节约自然资源,发展循环型再生资源。

(三)韩国设立行业规范

韩国的批发市场采取规范的竞卖交易方式。对竞卖场外交易的品种和交易方式有具体规定,只有在场外交易品种目录上的品种才可通过竞卖以外的方式流通进入市场。竞卖方式主要是市场法人收集农产品到一定数量,在公示时间内向批发商竞卖。韩国农产品以竞卖方式、公正交易和适宜的价格定位,保护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

综合多元的商贸流通业协调机制

(一)美国的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在美国的商业管理中功不可没,行业协会的组织与协调对本行业的商业行为具有极强约束性,其工作是在政府的引导与监督下进行。美国行业协会通常规模巨大,如批发业的行业组织是“全国批发—分销协会”,由112家全国性批发行业协会和45个州、地方及地区行业协会组成,负责市场信息搜集、企业经营协调以及行业标准制定等。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不仅促进物流业界的联络、合作与研究,还进行物流人才培训。协会的物流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研究成果集中于技术应用、供应链管理优化模型、物流各环节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为企业设计物流方案等。

(二)德国的政府与商会合作

德国商贸流通业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政府与商会密切合作,政府通过为数众多、覆盖面广的行业商会与企业密切联系。全德约有30万个协会和联合会等商会组织,以促进行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为宗旨,在影响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开拓国际市场、协调劳资关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德最大的商会组织为德国工商大会和德国中小企业联合总会。政府委托商会完成任务并监督其行为合法性。这种权利分散的管理模式,适应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作和现代化经济生活需要。作为全德最大的物流专业协会,德国物流协会积极协助政府进行物流规划、政策制定和协调管理,并通过不断扩大规模、形成更为密集的网络,为促进德国物流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政府督导企业改革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管理等物流环节,努力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实现绿色物流。

(三)韩国的农协

20世纪50年代,韩国政府依据当时国际合作社联盟两位专家的意见,结合韩国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决定自上而下组建综合性全国农业合作组织。这种政府主导的农业合作组织很快在全国初具规模,与当时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韩国农协致力于支持教育事业,设立了农协教育院、农协环境农业教育院、爱农村指导者教育院、农协大学,形成功能齐全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了农民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促进了新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力提高。农协对农产品流通渠道开拓也不遗余力:在农产品产地建立销售中心、低温贮存室、集散点和货仓等,保持产品新鲜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保障农民利益;鼓励成员农户创造品牌农产品;从经济和技术上支持外销的农产品生产农户。

(四)中国台湾地区的行业自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