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实践课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实践课教学范文1
一、初中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对于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实施这一新设立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四通八达,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综合学力等都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课堂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与实践。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完成。
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社区服务方面
比如学生个人或集体在本社区通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增强为社区建设、发展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可组织动员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慰问老人和儿童,为他们提供服务;成立爱心助学会,扶贫帮困等。
(2)社会实践方面
比如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旨在使学生获得国防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增强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它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师指导下的活动,如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参观活动(参观珊瑚礁,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社会考察(菜场、商场的货物门类、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调查街道扶贫帮困等情况,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道路破坏等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建议。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学生集体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能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择业指导。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提高自理能力为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展开活动,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当地家业种植和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如指导学生通过对人才交流活动情况的调查,了解现代职业和择(就)业的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好处
1.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和伙伴进行合作交流,需要成就感。同时青少年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综合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语文、数学、常识、生活与劳动等学科知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学生基本上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自主学习、研究、创新。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亲身实践,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培养了各种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如《远离噪声污染》的学生课题来说,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实地观察、实验观察、考察访谈、问卷调查、宣传动员等活动。他们观察、采访、录音,在观察中学会了较为科学的统计方法;他们上网查资料,用《我国城市区域噪声标准》来衡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响是否符合要求,用此来警示人们保护我们的声音环境;他们利用声级计测试数据;他们访问居民,访问有关专家;他们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总结。最后他们宣传动员,发“倡议书”,设想出5种有效的对策。这种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情感的内化是任何课堂教学所无法给予的。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社会交际、科学统计等各种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学习科学的方法;他们上网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统计总结,学习撰写课题报告,学习与人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关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三,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纺筹规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征
1、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3、评价关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综合实践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俱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活动效果的影响更大。
比如对于确定的主题,学生活动中的生成性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恰如其份的引导和评价。
4、评价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评价活动的结果,而应关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活动中的闪光点。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评价应因人而异。
六、评价模式
1、档案袋评价
在教育评价中,档案袋已从原来的工具演化为评价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其实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即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所取得的各种行式的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汇总,展示自己的发展轨迹。
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收进自己的档案袋中。如:展示知识成果的材料、展示过程成果的材料,展示应用资料的材料、展示自我反思的材料等。以此来展现活动的全程性。
2、即时性评价
即时性评价便捷、有效。教师、同学、家长等注意实践者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给予恰当评价,促进活动的开展、深入、创新。这种评价可能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句恰倒好处的指点,一句中肯善意的批评……但它一定是肯定,是点拨,是启发,是鼓励……
3、描述性评价
综合实践课教学范文2
【关 键 词】综合实践活动;更新观念;资源;贴近学生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65-02
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过程,学生是这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尝试者、探索者、合作者、体验者。在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引领指导作用,这给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带来了更深刻的思考: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准确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既独立又兼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再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向学生讲授单一的应试知识,而要求教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所传授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学科知识,也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必须去思考的问题,也是要给自已准确定位的问题。虽然新课标对教师的定位是多样的,但最终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参与其中。如,给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亲自去调查、去实践、去探究。教师在课题活动中只能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如,通过“垃圾问题小思考”、“生活中的安全标志”等活动,让学生对他们生活的环境有进一步或更深的了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各学科知识综合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各学科知识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拓展与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并且要具备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精选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现成的经验,而且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校资源,引导学生提出课题,合理制定活动方案;要求教师既要有对活动的内容、过程精心设计,又要组织协调好学生的活动过程,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协调好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经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资源状况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给低年级学生选一些趣味性强、知识性浅显的话题进行活动,如“小秋收”、“制作琥珀”等。这些都是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动脑进行操作的,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思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选一些难度较高有一定探究性、思考和创造性能力的活动,如“配制盆花营养土”、“汽车与社会进步”等。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从中有所思考、感悟或超越。
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活动内容,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的选择不能只依赖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选取与学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尽量把综合实践课上成学生的生活课、实践课。这就要求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严谨的态度,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与合作,通过活动达到多种学习活动的统一。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的相互结合,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活动课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课题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如:“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校园环境的调查”、“人类的灾难――洪水、海啸、地震”等。通过活动学生很容易从中感悟环境与环保的重要性,更能体会到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交流、探究与合作。通过活动积累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合理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理念上已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范围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已不仅仅局限于室内、课堂,已向课外多领域、地域延伸。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又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是以教材为纲、取材广泛的开放性课程。
四、创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情境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实践、体验、合作的情境。把活动内容与活动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过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通过让学生“腌咸蛋”、“钉纽扣”等活动,体验动手劳作,体会母亲的辛劳等。教学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情感、兴趣的统一,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直接体验劳作者的心酸与喜悦,成功与失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画一画”、“做一做”、“猜一猜”、“讲一讲”等活动形式,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等情况来设计。
综合实践课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意义;开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58-0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设置了“综合与实践”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这样的安排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重要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性是摆在广大老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下面,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和实践,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谈一些想法。
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而已,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条件。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是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运用意识
数学课是以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则好比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范围,并观察和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把活动原则落实于教学过程,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发现。而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闪动。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1、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有一定的结构性,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这是由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知识、经历和心理水平不同所决定的。例如,低年级的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从自然景物中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体味数学价值,整节课的教学充满情趣性。中高年级则更注重体验数学,因为中高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更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需要他们通过实验操作、调查访问甚至课题研究,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2、数学活动的内容要有启发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去多思多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例如教学《周长是多少》一课,可以让学生拼一拼、围一围、摆一摆、量一量等,在拼一拼中先以学生喜欢的喜羊羊、沸羊羊用12个边长为1厘米各铺成的一个长方形,但周长不一样,但老羊村长却说他们俩都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迫不及待想动手操作拼一拼,通过操作学生得出拼法其实有3钟,能迅速完成表格,并能说出那种拼法周长最长,哪种拼法周长最短。在老师引领下学生还总结出:长与宽相差越大周长就越大,长与宽相差越小周长就越小。从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数学活动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活动课的目标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小学数学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诸如观察、实验、练习等,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只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科课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没有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
4、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在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户外活动,而是融合于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之中,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比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时,可组织类似实践活动:每天测量一颗黄豆芽长度并进行记录,最后制成统计表。任务明确后,在活动中每天什么时间测量豆芽的长度,怎样测量豆芽的长度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通过一星期的记录,学生都交上一份“豆芽生长情况统计表”和“豆芽生长情况统计图”,让学生在亲历亲为的参与中感受、认知、理解数学问题。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课教学范文4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这种新形态的课程对实现“四大支柱”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改善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种教育功能的实现要求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宜的实践主题,良构的实施环境和发展性的学习评价。
一、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目标定位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在内容、形式、目标上都是互为补充、有机渗透、彼此促进的关系。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手段,以实践性、自主性、创作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活动内容构成的课程。因此其目标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即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确定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即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具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具有较强的认识自我与选择学习的能力、生活与发展的能力,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而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学习与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这种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对自己要获得的学习结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指导教师更好地设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二、综合实践课的适宜性实践主题
综合实践课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及学生经验整合的课程,表现为活动主题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学科的,应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即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跨学科任务,所以实践课题的选择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题来源的生活性
对学生来说,来源于他们实际生活中的课题首先是具体的,即是可见、可及、可感的。真实的生活容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基础,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为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生活责任感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其次,真实的生活主题往往不单纯属于某一学科,而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一个主题多个领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得以实现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空间。
(二)主题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课的选题只有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参与实践过程的体验才是真实的、愉快的,而且学生容易克服和战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三)主题目标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相比,更注重情感目标和全面发展,所以其选题在条件与结论上都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不确定性。也就是每个活动主题应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这样,思维水平、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程度不同的成功和体验。
(四)主题难易的适中性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太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有碍于实践活动的持续与完成,因此在选题的难易上应根据赞可夫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找准选题的切入点,即找准“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他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生活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三、综合实践课的良构性实施环境
良构的实践环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得以实施完成的保证,它主要包括时空的灵活与开放,形式的丰富多样,师生的平等与协作,以及资源渠道的畅通等。
(一)时空的灵活与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活性、开放性及趣味性决定了在实践活动的时空上要具备灵活和开放的特点。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活动前预设的时间、场所难免发生变化,所以说灵活、开放的时空会有利于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二)形式的丰富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及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主张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和实践欲望的形式,强调多种感官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组织形式的丰富多样,如班级、小组、个人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创意识。有利于学生体验困难和成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师生的平等协作
综合实践活动中应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组织着、指导者、合作者、实践伙伴,教师处在学生们的中间,同学生一起交流合作,使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提问、善于交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四)资源渠道的畅通
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践环境和畅通的使用渠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证。除了网络资源和学科课程资源外,还有广泛的社会环境资源,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意义与价值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为学生提供环境资源、社会资源、资料资源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学生与社会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发展,而这其中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获得方法、锻炼能力、形成生活责任感和良好的态度价值观等指标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简单的测试来衡量的,所以对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及生成的关注,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灵活多样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是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这里的灵活多样还指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且评价标准不能整齐划一,同时,要将学生个人发展的纵向评价与班级、小组发展的横向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实施的过程化
比较而言,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相对独立性,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综合实践课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和相互联系,更强调教育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所以,综合实践课的教育评价应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和行为进行积极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抓住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每一有利条件,针对学生情感和行为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在活动过程中外显的生活能力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及时、适时进行点评,即评价发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时时、处处,这必然会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综合实践课,进一步实现发展性的教育目标。
(二)评价内容的丰富化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多是将学生获得的知识或技能作为教育绩效的基本标志。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目标,使人们意识到,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是他们在社会中成长的必然过程,学生获得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也同样是成长的结果和评价的标准。因此实施综合实践课,不能用传统的分数或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效果,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按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进行立体的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学生评价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这种评价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对评价产生畏惧和逃避的心理。综合实践课应改变这种教师是教育评价的唯一主体的做法,充分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形成教师、小组、班级及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作为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在综合实践课的评价过程中也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特别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准确地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也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会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四)评价标准的个体化
由于学生主体意识的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感悟能力的差异,同时又受现代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所以综合实践课的评价应该以每个学生为评价对象,将其在综合实践课中的感受及变化作为具体评价内容,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更好的发展,构建一个纵向的个体化的评价标准,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衡量复杂而又有个性的学生对象。
(五)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讨论、成果展示、评比、论坛、体会、自我小结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实施评价的手段。由智力多元化理论可知,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由不同程度、不同元素组成的智力系统,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有利于实现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和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4--181.
[2]范蔚,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3]李志厚,李如密,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综合实践课教学范文5
一、活动课题,来自学生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涉及面广,没有固定教材,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致策划,精心选题。“生活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师生携手走进生活,共同挖掘活动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题。班里有的学生家处城郊,家中还有一两块自留耕种的农田;而有的学生在城市,养尊处优,甚至五谷不分。在与学生交流时,同学们都表示出对农田的兴趣与好奇。这样“走进田野”课题便诞生了。社会是个大课堂,有着挖掘不尽的课堂资源。适时追踪,随时了解社会动态才是现代学生应具备的素养。综合实践活动只有密切关注社会,才能变得立体、五彩缤纷,才能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当今社会中,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严重。一些青少年在学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知道怎样称呼他人;在家里不懂得孝敬长辈。鉴于此,我以所在城市创建文明城为契机,在班级里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做好扬城小公民”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用稚嫩的双手制作画报,写标语,宣传文明。他们精心策划、开展了“文明礼仪小老师”“文明礼仪小画家”“文明礼仪小作家”等活动。这样的系列活动对孩子们文明礼仪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学生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彰显手脑并用,突现学生创新智慧,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
(一)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精心部署活动的权利不能让老师独享,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也应是学生。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四大板块之一,是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性的良好载体,此课程绝不能以学生制作出手工作品、掌握该劳动技能为终极目标。“飞鸽”是苏教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的手工制作材料。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与人类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飞鸽”这一课上得丰富多彩,并让同学们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同学们经过讨论研究将活动设计为如下几个步骤:①观看一部电影《战鸽总动员》,体会人类鸽子的深厚情感;②了解和平鸽的由来;③去市民广场与鸽子交流情感;④将情感融入到创造性制作手工作品中;⑤同学们收集人与鸽子的深厚情感的文章,面向全班交流。在整个活动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其创新思维,还增强了学习能力。
(二)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究的活动空间。这样,在查找资料时,他们会有不一样的材料整合;在自主实践中,他们会生成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在活动总结时,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在之前“走进田野”的活动中,同学们在农民的指点下播种、浇水……事后,同学们都满载收获。离开时,突然一位同学问我:“老师,我们把‘田野’搬到实验室去吧。”“怎么搬?”“现在不是有无土栽培吗?”“对对……”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开了。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思维得到了激发,创新性的活动在他们头脑中生成。就这样,孩子们自主研发的“无土栽培”“室内实验田”在学校的实验室里生机盎然。可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说要“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以一个活动的完成作为终极目标,而应突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综合能力的收获。活动中要充分开展自主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并将活动拓展延伸,通过各种方式向全校宣传并获得评价;通过走进社区以获得社区民众的评价;通过电视新闻媒体传播获得社会关注和评价。只有开展多元的评价,才能将将学生全面、持续性发展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四、结语
综合实践课教学范文6
一、“课前列队”提高教学时间利用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长期被动地等待学生来劳技室上课,很容易造成课无法上的局面。更为严重的是有时课堂像“茶馆”:学生有吃东西的,有喝水的,有谈天说地的,有手舞足蹈的,有上厕所的,接二连三迟到的,五花八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在管理学生上,无法与班主任相比,一味责怪学生是没有用的。我校规定学生到功能室上课要“课前列队”,经过实践,课堂纪律显著好转。做法是:课前列队,让学生领会马上要进入课堂,课堂教学是要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保持安静;特别是对自控能力差、易在课堂讲话和做小动作的学生要提出明确要求,提前进行心理暗示,再进一步辅以课堂关注、提醒。课堂是一个学秩序、讲纪律的地方,教师不能有丝毫的放任自流、自然成材的思想。我们老师必须是“治乱”“管乱”的能手,大胆实践,细心观察与操作,把“课前列队”想好、做好、改进好,为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
二、借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接受率
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作品,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
三、运用课堂教学技巧提高学生发动率
1. 学生当“老师”
让学生当“老师”,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人文社科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能从当“老师”的过程中学到一般教学方式学不到的知识。如我在《探究中国茶文化》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等自愿组成七个小组:茶史、茶品种、泡茶、品茶、茶与名人、茶保健、“功夫茶”表演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各小组开展相关活动后,写出活动报告,派代表汇报成果。他们制作精美的课件,准备充分的实物来说明问题,作大胆、幽默的讲解。这样调动了学生的一切潜能,使学生从各方面都得到锻炼。
2. 学生议、教师导
“学生议、教师导”就是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也参加议论,及时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重点处、疑难处进行讲解。如在《明日之星――小小发明家》活动中,我设有“问题高手”栏目,让学生投稿。学生觉得生活中有哪些物品需要改进,归纳后把问题带到课堂上,引导学生“议”,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学生议、教师导”,让学生在梦想中设计,在现实中制作,在比赛中锻练和提高。近年来我校在省、市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