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服务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贸服务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贸服务业范文1

建材家居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目前××区家庭装修材料、家居用品等建材家居商品经营商户主要分布六大片区:

1、人民路的建材商业街

2、以中山东路及中山西路为中心的建材商业街

3、香江家居建材大市场

4、天一园家居广场

5、凯震建材大市场

6、四方园建材家居广场

二、各片区分布状况及商业特征:

1、人民路片区

a.人民路经营户沿街分布,店面较小,均在15m2左右,主要经营瓷砖、地板、门类、洁具等

b.该片区已有二十来年经营历史了,在消费者中印象较深,但因店面较小、档次较低、商业形象差,已形成不了市场效应。

2、中山东路及西路片区

a.该区商户沿街分布,由经营户自发性组合。中山东路2001年初始经营,由于入驻的经营户多,市场形成周期较快,在2003年市场经营形成一定气候。中山西路为东路的延伸,后又逐渐向井冈山大道北南侧蔓延,该市场在消费者中形成较深印象。

b.属中心城区,人流量较大,主要以灯具、五金水暖、低压电器、板材经营为主,目前经营状况相对较好。

c.由于没有统一规划,经营较零乱,没有停车场地,且城市建设道路拓宽后,人行道变狭小,消费者购物不方便。

3、香江家具建材大市场

a.位于城南井冈山大道46号,市场建筑面积2300

m2,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由214间商铺和大开间的二楼商场构成,于2000年建成开张;二期由一、二楼大开间的商场和三~六楼商务公寓构成,并于二oo六年五月全部完工。

b.一期二楼和二期一、二楼主要经营家具,其余为建材、厨卫洁具、装饰材料等经营场地。

c.一期二楼是较早的家具市场,有一定的名气,现经营设施已显陈旧。目前该市场向太平桥延伸,经营不锈钢材料、铝材批发,商铺不多,但交易量大。

4、天一园家居广场

a.位于韶山中路,占地面积2万m2,营业面积1.3m2,于2004年10月8日开业。

b.该场地为商住式建筑结构,一楼为经营店铺,目前有30家商户在经营,主要经营商品种类为家具。

5、凯震建材大市场

a.位于××大道与韶山西路交叉口处,营业面积3万m2,首期推出170间商铺,于2007年10月1日开业。

b.主要经营建材、家装饰品等。因进场商户免两年租金,故无空置商铺;近期有6000

m2仓库推出使用。

6、四方园建材家居广场

a.该市场位于××大道正丙角,2006年8月开始建设,占地面90亩,营业面积76000

m2,总投资人民币2.1亿元,于2008年8月1日开业。

b.一层共有商铺323间,按商品类别分七个区:板材、线材、油漆涂料区、陶瓷区、地板区、建材超市区、管材、型材、顶材、小五金区、石材区、卫浴区。二、三楼主要经营家具、厨具等。

c.初具规模,一层近300间商铺已开张营业,37000m2营业面积已装修,地下层3000

m2仓库近期推出交付使用,市场定位:以建材家居为主,形成赣中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集展示、交易、信息、仓储、服务为一体的建材家具贸易集散中心。

建材家具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化程度低,存在散、乱、差、小现象。全区建材家具市场大小七个,由商品市场整合运作产生,存在着散、乱、差、小现象。散:七个市场盲目发展,难以形成中心。乱:人民路和中山路片区由于没有统一规划,经营的商品种类比较杂乱。差:购物环境差。经营户经营在场地内切割瓷砖、金属材料,送货车辆随意停放。小:临街的店铺面积小,特别是2007年城市建设人民路和中山路主车道拓宽后,人行道变狭小了,这些地段商户经营也自感没有以前方便,也无发展空间,已不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

二、管理模式滞后,缺乏市场整体推广意识。目前我区较大的建材家居市场都是开发商在市场内建设若干单个商铺,然后或出售、或出租、或出售后市场代出租、或业主购买后出租、自营;经营户租赁(购买)商铺自主经营,市场统一管理,业界称为“摊位制”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往往经营与管理相分离,特别是市场始建初期,采取初始的物业式管理模式,管理停留在保安、保洁服务水平,缺乏现代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且市场整体经营、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发挥大市场优势。

三、商品价格透明度差,售后服务不规范。建材家居商品的消费具有特殊性,绝大部份消费者都是首次消费,对这些产品缺乏辨别能力,精明的消费者货比三家后,往往是卖方出价,买方砍价,价格透明度差,出现同一商品价格在不同的市场差距很大的情况。价格不透明影响了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市场竞争也处于价格竞争低水平。售后服务也打折扣,推销商品时把商品说得天花乱坠,一旦货物出手,商家自己就变成“上帝”,消费者想要退货比登天还难。

几点建议与思考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超市化经营模式。与市场“摊位制”经营模式相比,超市化经营更具有全新的经营方式:商品全部统一采购、统一经营、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统一配送、统一结算,提供导购、网上购物、加工定制、无理由退货等特色服务。超市化经营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和完善的服务,目前在全国很多城市大行其道。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建材家居超市会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二、提升市场经营管理水平。随着四方园家居广场的开业,标志着我区的建材家居市场的硬件设施上档次、上规模,而市场的治理模式、经营理念、营销策略成为当前需要提高的重要软件因素。提升软件因素一是市场发展定位要高,要以立足吉安市、面向全省、辅射周边的高度,打造江西省的知名品牌。二是明确经营模式:市场化经营、商场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就是摊位商户自主经营,商场化管理就是把市场当作商场经营管理,是经营与管理相结合,要把商户自主经营、市场经营和管理相结合,三管齐下。三是建立完善质量与服务监督制约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强化培训,持证上岗。

商贸服务业范文2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服务业增加值完成情况。1-6月,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6亿元、增幅10.2%,完成目标任的50.4%。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情况。1-6月,预计实现社消零19.1亿元,增速13%,占目标任务39.6亿元的48.2%,差序时进度1.8个百分点。

(三)新增限额企业完成情况。1-6月,新增限额以上企业11户,占目标任务24户(5月调整目标)的45.8%。

(四)物流园区完成投资情况。1-6月,完成物流园区投资0.5亿元,占目标任务0.9亿元的50.4%。

(五)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情况。1-6月,新培育金都货运、蜀华物流、县城乡物流有限公司3家物流企业,占目标任务5家的60%。

(六)各类新型商贸业态培育情况。1-6月,高明新区星级宾馆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80%;完成了和特色街打造和廊桥商业街区改造;已完成整体工程的70%;完成了3个示范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和肉丁面、千味面庄、好味道小笼包3个社区示范早餐网点建设与改造;建成超市、2个蔬菜直销网点;完成存款108亿、贷款42亿,金融存贷比达39%,直接融资2.8亿元;名优土特产品网络销售额累计完成80万元,占目标任务的80%;牧业上市进入辅导期;商贸连锁企业连锁销售率达到26%。

(七)外贸外资完成情况。上半年完成外贸出口13.8万美元,占目标任务2300万美元的0.6%,5月底已与通穗商贸有限公司达成外贸出口协议,预计7月底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华润燃气公司增加注册资金302万美元,已到位待审批。牧业公司已与英国永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增资问题进行了协商,预计9月中旬达成增资协议。全年目标任务预计9月底完成。

(八)商贸服务业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县秦巴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已于5月21日正式签订投资协议,正在实进行拆迁及场地平整,目前已完成投资0.3亿元,占总投资0.9亿元的33%。亿品家居商贸城项目(市重)已完成投资1.65亿元,占年度投资额的55%,完成了家居馆4层、建材馆3层主体工程建设,预计7月底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10月1日试营业。

(九)培育川东北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完成情况。县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原冷链物流)已完成了银耳展示中心(9号楼)第二层主体钢筋搭建待混凝土浇筑,启动了银耳交易中心基础开挖工作,预计在2014年8月底前完成银耳展示中心、交易市场主体工程建设;新培育了县力诚实业有限公司1家创意设计型公司和红乡人力资源服务公司1家高端服务企业;建成钻石特色商业圈1个;完成了红星酒楼、桥头火锅、百佳购物广场转型升级。

(十)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完成情况。1--6月,引进重点项目1个(农业公司),招商引资项目共到位资金2.64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3万元的88%。已完成招商专案2个,占目标任务的66.6%。

(十一)“民生实事”完成情况。上半年完成商品蔬菜基地建设610亩,占目标任务1000亩的61%。目前竹子坎村搭建大棚380亩,园内四季豆、辣椒、甘蓝等蔬菜长势良好;擂鼓寨村流转了土地200亩,已搭建大棚150亩;姚家坝已发展露地蔬菜80亩,种有西红柿、辣椒、豇豆等蔬菜。

(十二)旅游业发展情况。1-6月,全县各个景区景点及幸福新村共接待游客12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22%和20.15%。

(十三)送文化下乡活动情况。1-6月,共放映农业公益电影4755场,夏日清廉文化进社区30场,文化下乡服务队深受群众欢迎。

二、工作成效

一是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凸显,服务业迅猛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结构优化。

二是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明显,县委、县政府对服务业发展高度重视,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服务业发展。全县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旅游、金融、送文化下乡活动等重点行业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服务业市场拓展步伐加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利用社会资本的规模逐步扩大,一批县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刘一手火锅等经营红火,各种品牌的总经销、总、专卖店、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县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对提升我县服务业发展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四是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城乡青壮年就业的主要渠道。

五是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上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购物难”、“吃饭难”、“住店难”、“理发难”等服务短缺的问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发展速度慢。我县由于区位劣势明显,交通条件较差,物流成本较高,制约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表明,我县服务业发展速度纵比进步大,但横比差距大,服务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结构不合理。从产业结构看,目前我县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小,为一、二产业服务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涉农服务业发展不快,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农村“买难卖难”问题依然存在;从企业组织结构看,服务业上规模、有影响的企业较少,竞争力不强。

三是民生服务业发展不足。全县金融网点、社区服务设施、边远地区便民设施等民生服务业发展不足,群众消费不方便、不实惠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待省、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抓紧编制我县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全县发展服务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进一步加强规划衔接,实现服务业规划既符合总体规划,又体现一二三产业互动的要求,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协调发展。目前,将按照《县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要求,引导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

(二)加快培育市场主体。一是放宽行业准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金融、健康养老及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促进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发展格局。二是保障要素供给,在财政投入、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用地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发展扶持力度,加强对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保护开发,引导服务业加快创建一批享誉国内外、省外的知名品牌。三是抓企业主体培育,积极储备项目,加大现代服务业重大设施建设,组织实施重点流通建设项目,以农村市场体系、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农村服务业、文化服务业、信息科技服务业、电子商务、健康养老服务业等11个行业为重点,做大做强服务业企业,努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大企业,重点抓好家居商贸城、高明新区星级酒店、农产品批发市场、文化商业综合体、特色农产品商业综合体、再生资源回收及产品开发利用、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和蔬菜园区、高明物流中心、秦家岭物流园、水产品中心、乡镇农贸市场、商贸中心、特色商贸镇、新居便民店等20个项目。四是加大财政投入,认真落实兑现《市商贸流通业发展鼓励扶持办法》,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创新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财政支持方式,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每年将预算一定数额的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

商贸服务业范文3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1.总体思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特点和服务业发展现状,围绕打造浙东商贸强市、浙东优秀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和谐发展、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原则,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大力提升消费业,积极发展生产业,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全面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融合,与城市化进程相配套,与城乡居民要求相适应的服务业经济体系,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

2.发展目标。到201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地税收入比重达55%以上。初步形成商贸流通业、休闲旅游业、商务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服务业经济全面繁荣的局面。基本形成以“一心(中心城区)两翼(以甘霖镇、黄泽镇为中心的辐射区域)三足(以崇仁镇、长乐镇、三界镇为中心的辐射区域)”为重点的服务业区域格局。

二、发展重点

紧紧围绕推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业联动发展这一战略重点,对全市服务业实行分类指导,今后全市拟重点发展以下十大服务业。

(一)优先发展商贸流通、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四大主导产业

1.做强商贸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专业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加快推进世贸广场建设,打造城南新区商务商业中心;应用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加快领带城物流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向农村延伸,加快改造提升浙东农产品批发市场、江滨市场等农贸市场,构筑便利实惠城乡居民商贸服务体系;提升老城区文化广场商圈,加快鹿山路商贸步行街区建设;实施商贸流通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加大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我市商贸流通业的综合竞争力。

2.做特旅游业。充分挖掘和整合我市人文、山水、生态、产业等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山水越剧、温泉休闲”的旅游品牌。发展*特色文化休闲旅游,着力推进唐诗文化、越剧文化、书圣文化等文化旅游项目的整合及培育。加快推进浙江崇仁温泉湖国际度假区等旅游业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旅游业发展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加大基础投入,加强旅游营销,推进“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的完善配套。

3.做优金融业。强化金融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能力,加大对一、二、三产的信贷支持力度,形成“机构多元化、服务多样化、运行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框架。积极探索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多种金融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加快金融信息化建设,推进金融生态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强化金融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运行机制。引导各类保险机构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创新保险产品,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业。

4.做大物流业。坚持“开放带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稳步推进”的原则,依据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特点和物流发展现状,鼓励以多种经济形式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区域分拨配送物流和市场配套服务型物流,着力构筑以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为主,城西物流中心、禹溪长运物流中心和*港物流中心为副,多个乡镇物流场站结点为补充的“一主三副多结点”的物流框架布局。

(二)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科教服务、社区服务三大产业

1.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重点提升电信增值服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水平,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与网络增值、电信与广电运营等服务,加快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社区、家庭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切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和其他领域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和再利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工作,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基本建成为各产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

2.扶持发展科教文服务业。积极培育技术市场,加强科技交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鼓励发展研发服务、技术推广、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服务平台,构筑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等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市科创中心以及现有行业科技中心的创新与服务功能。改造提升艺术村,推进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文化商品连锁经营等现代文化流通产业。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充分利用职高、技校等职业培训资源,积极探索多种办学方式,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3.引导发展社区服务业。探索新型社区管理机制,促进各类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形成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社区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社区服务实体,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康复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的民营化、市场化,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产业化水平,对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条件的,享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多层次、全面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

(三)积极发展房地产、商务服务、公共服务三大产业

1.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发挥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加快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推动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合理配置各类地产资源,培育房地产品牌企业和品牌项目,形成住宅地产、商务地产、旅游地产和工业地产等多元化的房地产发展格局。合理引导和发展商品房市场,优化和保障供给,推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项目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

2.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检测等服务业,指定和完善行业服务标准,提升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规范发展环境,扶持法律咨询、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会展服务、管理咨询、品牌营销、广告会展、知识产权、服务外包等行业。加快城南新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

4.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加快文化、体育、卫生、城乡公交等公共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整合和有效利用重要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发展医疗卫生等产业,使市场成为公共服务资源分工的主导机制,促进公共服务业产业化。

三、政策措施

1.实施集聚发展。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新型专业市场、现代商务产业布局要求,加快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世贸广场、总部经济等服务业集聚区产业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制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加速集聚政策措施,做大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约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配套、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格局。同时,根据服务业跨度大、领域广的实际,分门别类地调整和完善相关产业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2.培育市场主体。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未禁止的服务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减少服务业企业审批环节。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加快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步伐,落实主辅分离财政扶持政策,重点推进研发设计、仓储物流、国际贸易、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推进行业自律。

3.加大财政金融投入。充分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根据财政状况和服务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带动性强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引进,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和集聚区建设,新型业态的推广运用,新兴现代服务业与公共业发展以及年度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各类服务企业,以奖励、项目资金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加强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增加透明度。改善服务企业融资环境,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和重点项目信贷需求。

4.增强要素保障。加强土地要素向服务业倾斜与集聚。物流企业用地可以享受工业用地价格政策。各行业主管部门在年底前完成服务业收费清理,取消和制止不合理收费项目,严禁向服务业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所有检查、罚款行为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执行。对从事农村客运服务、经营等方便农民出行的运输行业给予支持。

5.强化招商引资。加强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企业投资现代物流、文教卫设施、旅游景区、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吸引境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以及其他分支机构。同时,加大对我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积极鼓励其与境内外的大型服务企业合作交流,共同开拓国内外服务业市场。

6.突出项目带动。按照“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滚动发展原则,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完善重大项目统筹协调机制,要抓紧实施一批对产业带动力强、经济转型升级作用大的重大现代服务业项目。要继续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市、乡镇(街道)部门两级重点项目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对项目推进的全程服务。

7.落实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好省、*市和我市出台的有关发展服务业经济的各项扶持政策和规费减免优惠政策,推进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信息、中介等服务业企业快速发展。对主辅分离后企业,税负高于原税额,高出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生产经营用房三年内缴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报经税务机关批准,设立起三年内给予减免;所购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原因,可以采取加速折旧。对服务业集聚区的项目和企业优先安排用地和投资贴息补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资金补助;集聚区企业若纳税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享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税费减免优惠。对服务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享受研究开发费用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

8.实施品牌战略。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联合与合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争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认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服务企业的标准化培训,推动企业开展服务质量等体系认证,评选各服务行业信用企业并予以大力宣传。

9.加强人才建设。特别要吸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物流管理、信息技术、软件服务、旅游服务等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人才、智力和项目引进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落实引进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励优秀人才投身于现代服务业,为优秀人才创业、生活、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完善全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各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商贸办,负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为扎实推进我市服务业发展,成立若干个服务业发展专项推进组(具体组织机构附后)。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和工作分工,加强联系沟通,形成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完加强对服务业工作领导,推动本地服务业快速发展。

商贸服务业范文4

【关 键 词】生态文明 转型升级 购物节 管理创新

生态文明背景下开展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商贸服务业是重点之一。举办浙中购物节,政府搭台,企业商家唱戏,传媒推动,市场化运作,打响了浙中购物节品牌,推动了浙中商业购物中心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举办浙中购物节扩内需促消费的“金华模式”引起了省领导高度关注。浙江省副省长龚正在批示中说,金华市通过举办购物节,对外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外地到金华购物、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金华商业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拉动内需效果明显。在龚正副省长看来,金华浙中购物节已成为撬动内需的有力杠杆。举办浙中购物节扩内需促消费的“金华模式”引人关注在于它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及其他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商贸服务业的标本示范意义。

一、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商贸服务业

1、发展商贸服务业是生态文明背景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前经济快速增长与结构性矛盾并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我们要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而商贸服务业是以科技和人力资本投入为主,属于“无烟产业”,基本无污染排放,能耗也相对较低。据国内有关测算,服务业单位产出能耗不到二产的1/3,只有一产的40%。如果浙江服务业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即可下降0.92个百分点。商贸服务业可算是一个低能耗、无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所以,商贸服务业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生力军”。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对促进经济增长,节能减排,以及提升城市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发展商贸服务业是总需求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的需要

在近年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分工格局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拉动经济增长的总需求结构失衡。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面临较困难的局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均显乏力,这就更要突出消费这驾马车的拉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今后几年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转变。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情况下,发展商贸服务业,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需求,是调整和优化总需求结构,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3、发展商贸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的需要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演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格局由原来“一二三”格局,逐步向“二一三”和 “二三一”过渡,最终向“三二一”格局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由此可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最终向“三二一”格局演变,大力发展服务业,是适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美国一位城市经济学家说过:“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同时发达的商业又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繁荣的商贸服务业是都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纽约、巴黎、香港等城市国民生产总值70%以上都来自于商贸服务紧密相关的第三产业。繁荣的商贸服务业必然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聚城市,这是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加速器。

4、发展商贸服务业,打造浙中商业购物中心

对于金华市区来说,发展商贸零售业具有交通区位、投资环境、商务成本、产业基础等较多的比较优势,提升金华商业经济中心地位,增强城市的内聚力和对外的辐射力,可以在做大做强服务业中有所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浙中商业购物中心建设,把它作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来抓。商业购物中心是城市综合功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示,主要体现城市人气、商气的聚集度。围绕“打造浙中商业中心”这一目标,切实把商贸服务业作为促进消费、带动生产、保障民生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切实推进商贸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商贸服务业,建设浙中商业购物中心的平台:浙中购物节

结合金华加快生态文明背景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浙中商业购物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市委市政府整合金华城市商业资源,创新商业模式,举办浙中购物节。通过浙中购物节模式,进一步提振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来促进金华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繁荣。

1、掀起消费,扩大服务业规模,促进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和重要动力。服务业规模扩大,比重提高。目前为止,金华市共举行了四届浙中购物节。2009年,“五一”、“十一”长假期间举办的两届购物节,共实现销售额13.1亿元。2010年,“五一”购物节仅家电数码通讯类产品销售总额就突破1.5亿元,市区8大家电企业销售增幅最高达一倍左右。“十一”期间浙中购物节,据不完全统计,购物节期间仅金华市区就吸引了300多万人次客流,直接拉动消费逾10亿元,全市服务业间接拉动消费难以计数。

2、立足金华,辐射周边,打造浙中西部商业购物中心

通过连续举办四届浙中购物节,使金华城市商业对外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外地来金华购物、消费的比例进一步提升,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10年第四届浙中购物节,由于商品丰富,打折促销力度大,商业品牌和集聚效应显现,迅速吸引了大量来自周边及省内的消费群体,节假日外地来金的消费比例上升至55%左右。浙中购物节的举办,使我市的外来消费比例大幅增长,浙中商业购物中心的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浙中购物节的举办,大力发展了商贸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市区经济活力,提高了市区集聚和辐射能力,为打造宜居宜游宜购城市,加快推进浙中商业购物中心的建设搭建了平台。

3、完善业态,提升商贸服务业竞争力

商贸业作为服务业的传统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打造浙中商业购物中心这个目标的引领下,通过浙中购物节这个平台,经过精心培育已经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大大提升了竞争力。商贸服务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业态结构、企业规模、品牌培育和资源整合等四个方面。

从业态结构上看,我市积极引导和支持商贸企业改造、新建了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商场、商厦和商业街区,仅仅零售业态就有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大卖场、便民店、专业店、专卖店等10多种,再加上餐饮、足浴、健身、咖啡馆、文体用品、洗衣、建材,电子商务、物流、会展等等,目前我市的流通业态已近20种。

从企业规模上看,尽管相对规模还较小,但发展势头很好,一批扎根于本地城乡的本土企业已深入民间,深入民心,并在进军城乡市场的持续经营中,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在电子商务领域,我市拥有中国服装网、中国包装网、中国五金网、中国食品产业网、中国大众消费网和5173游戏网等一批颇具特色的商务网站,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TOPl00榜单,浙江省有百强网站40家,其中金华就有10家。

从品牌培育上看,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创牌奖励活动,积极推进各类企业品牌争创工作,目前已有福泰隆等10家单位获得省级以上著名品牌称号21个,其中国家级商业名牌企业3家,中华餐饮名店1家,省知名商号3家,省诚信示范企业7家,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家,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2家,四星级旅游店(市场)3家。

在资源整合方面,从物流业近年发展情况看,我市全面加快现代物流中心、金三角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物流市场培育和资源整合,不断增强市区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物流设施及企业规模在不断提升,涌现出中宇货运、经纬货运、广深物流等一大批上规模的物流企业,据统计,目前我市从事国际物流服务的企业已有100余家,它们在加强与沿海港口的合作、增强区域物流功能、发挥国际商品流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推进就业创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商贸服务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创业起步门槛较低、提供就业岗位较多的行业。商贸服务业发展了,能吸收大量劳动力,有利于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解决群众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就是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而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创业环境、创业条件。举办浙中购物节,培育发展金华商贸业,加快建设浙中商业购物中心,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特别是增加城市下岗职工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机会;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激发更多的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也有利于通过发展商贸业,带动交通、银行、房地产等其它行业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民生的改善,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三、启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目前,要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以消费为改革成效的最终标准,以“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为最终目标。金华市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传媒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活动模式举办浙中购物节很好的扩内需促消费,发展了服务业。那“金华模式”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启示呢?

1、管理创新,拓宽新思路

各级商贸服务业主管部门要主动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拓展新思路,实现“管理创新”。随着商贸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对管理思路和方式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重点要逐步由原来侧重于生活服务业转向生活和生产业并重,由原来注重行业管理向整个服务环节延伸、向全社会大服务业发展;方式上要逐步从原来注重各类审批和许可,逐步转向促进和指导商贸服务产业发展;手段上要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要加强统计监测体系建设,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建设要逐步推进,确保商贸流通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2、各方动员,制造良好环境

发展繁荣的城市商业环境,不断提升商业中心购物消费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需要从软环境和硬环境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关注产品、服务质量和安全性方面的风险,加强对生产、服务行为过程的监管,形成商家与消费者共荣的诚信商业软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规划引导,科学谋划商业购物中心的总体布局,通过交通、购物网点、购物环境、金融、税收、物流等方面的完善,形成有利于消费的硬环境。 2009年8月,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论证,浙中商业购物中心的框架设计方案终于基本确定,设定以“两主两副两核”的钻石型框架为未来几年内我市商业格局的方向。

3、注重宣传,营造消费氛围

要强化整体形象宣传。金华依托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农产品、海量的小商品等为特色,以浙中城市群的整体面貌进行宣传。加大在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在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形成覆盖广泛、信息畅通、长期稳定的金华宣传渠道,树立金华宜居宜游宜购的城市形象。针对购物节活动,政府通过主流媒体、主流网站、户外广告、DM杂志等对金华市区展开购物节宣传,选择省级主流媒体、当地主流媒体及主流网站对衢州、丽水和金华下属各县(市)展开购物节宣传,适度辐射闽、浙、赣、皖四省九地市。召开新闻会介绍浙中购物节活动安排情况,媒体总动员。购物节期间,营造城市购物氛围。深化“浙中购物”品牌和平台建设,精心办好浙中购物节

4、谋划服务,完善购物节

购物节制定了包括组织机构、活动主题、标识口号、活动宣传等各方面的实施方案,为整个购物节活动顺利的实行做好谋划工作。并精心筹划购物节各项活动,动员购物、休闲、旅游、家居等商家参与购物节活动,组织金华秋季汽车展,家居建材展等展会,特别是组织的一些“国”字号展会,也为购物节增色不少。为更好的服务于购物节活动,为商家和消费者构筑消费平台,组委会还安排制作编辑发行《浙中购物导图手册》,将金华的购、游、吃、住、行、乐等制作成专业地图,在购物节期间随金华日报、金华晚报发行。还利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实体的呼叫中心、物流中心和电视购物的传媒渠道,拓展网上购物市场,展现多元化、立体型的网上购物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的购物氛围。

5、经营创新,发展新型流通方式

新型流通方式是流通产业活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现代会展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并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要积极探索直销、网上购物等最新出现的营销模式,选择适当领域、适当行业进行推广。要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在商贸服务业中的应用,实现“经营创新”,提高流通领域信息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争取尽快建立融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为一体的大商贸流通体系。如传统商业一旦和网络信息联姻,就会产生无穷魅力。在购物节上,“100元吃遍天”是七天网络公司承办的一次完全基于网络平台开展的美食节活动。网友可在金华热线网上下载打印该优惠券到参与活动的餐饮店享受超值服务,消费者还可在线发表消费点评、撰写消费心得等。在消费者的网络点评之下,参展商户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有效监督,对提升整个餐饮行业服务水平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该活动省钱、省力、省时,又有效,参与活动的商家营业收入超过投入额的10倍。

6、提高收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食品、耐用消费品等物质产品的需求趋于饱和,人民对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娱乐、保健等精神产品的需求日渐增长,消费需求将得以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重要动因。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意愿转变为有效消费需求,提高收入水平是基础,同时合理控制收入水平差距也是关键。因此,第一,要继续想方设法,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特别是要形成农村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服务消费能力。第二,改善服务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消费方式,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良性的消费观念,改善消费结构,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提高整体消费水平。第三,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引导城乡居民增加服务消费,继续发展消费信贷,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完善消费信贷办法,提高信贷服务水平。鼓励消费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

在未来,根据市场变化,浙中购物节将紧紧围绕促消费、扩内需目标,适时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在做大做强商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社会消费对GDP的贡献度。还要完善商业与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合作,将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及商业购物紧密结合,进一步调动商家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让更多行业广泛参与到购物节中来,整体推进商贸服务业的大发展,建设浙中商业购物中心。

参考文献:

[1]徐朝晖.金华浙中购物节模式有望全省推广[N].浙江市场导报,2009.12.11

[2]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加快浙江生产业发展的若干研究,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网站.2008.3.26

[3]魏杰,赵俊超.启动消费需求:2009年经济增长的关键[J].中国金融,2008(12)

[4]浙中商业购物中心的框架设计方案,2009年8月

商贸服务业范文5

[关键词]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行业协会;结构洞理论;“一带一路”

1基本现状

据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各类专业市场已达近1200家,总建筑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涵盖了40多个商品门类,形成了全国总体规模最大、市场数量最多、成交最活跃、辐射面广阔的集群聚集的独具特色的专业市场,促使相关市场在推动全市商贸业发展和对广州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州是千年商都,是中国批发的“黄埔军校”和全国批发商的发迹之地,其品类齐全的专业批发市场形态已成为广州商业的一朵奇葩,它见证了广州的城市发展。已形成涵盖水产、农副产、服装、纺织材料、五金、汽配、建材等为主的完整体系。规模大的像黄沙水产市场、中大布匹市场、一德路海鲜干货批发市场、芳村花鸟鱼虫批发市场、永福路及恒福路的汽配批发市场、芳村的茶叶批发市场、白马服饰批发市场等,还有规模较小的如人民路的眼镜城、大南路的灯饰城、天平架的装修装饰批发城、文德路的字画一条街。而且这些批发市场扎堆广州人流、物流比较密集的繁华地带,其市场、历史和文化原因为:一是广州商贸看准并抓住了时机,起步早;二是做批发生意讲究成行成市,批发市场谋求的就是产生集聚效应而集聚又是一种“优势”;三是广州营商环境较优越,何处适宜就把市场开拓在何处。然而这类批发市场大部分是由传统集(商)贸市场或专业批发市场构成,处于价值链低端,发展还很不成熟。因此,加快推进广州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使其走上价值链高端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客观要求及大势所趋。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空间布局不合理

目前广州市有高达54%的市场集中在内层圈(即三大老城区),40%的市场位于中层圈,仅6%的市场位于外层圈。老城区由于历史原因影响城市交通,加剧周边地区交通拥堵现象;人流和车流制造的噪声、尾气、垃圾、废水等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对附近街区的环境造成破坏;因人员流动大,结构复杂,批发市场周边易成为治安“黑点”,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2缺乏统一规划

因大部分专业批发市场属历史自发形成,尽管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都参与其中,但是缺乏科学的规划,表现在选址、配套、布局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其导致专业批发市场一度出现过无序发展、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局面。伴随着城市化和城市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现有一半以上批发市场位于市区,占据了城市的黄金地段,由于受到土地面积和高租金的限制,市场规模难以扩大,反而不断被压缩;许多批发市场的选址与开发还存在着严重的乱搭乱建、违规建设等问题。这些专业批发市场的产品普遍质量、价格均低,产品以低档次的日用消费品、生产资料为主,质量、价格、技术含量“三低”是其主要特征;形象也很不佳,在交通、卫生、治安、消防、税收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一德路的干货和玩具、十三行的服装市场等。而且这些低质低价的商品已经不能满足辐射区域内城市居民的需要。

2.3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低

广州专业批发市场经营主体主要采取摊位式经营和对手交易方式,组织形态比较落后,交易方式仍沿用了过去集贸市场的做法,许多专业批发市场内的一些经营者的经营规模已较大,但仍以个体或家族式经营为主,经营主体的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仍显保守和陈旧,未在建立规范的企业组织形式或企业制度发面下功夫创新,这些阻碍了专业市场水平及档次的进一步提高。另外,市场管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专业人才匮乏,只能是负责一般的消防、交通、治安等工作和协调解决经营户之间的矛盾,专业市场的功能拓展和制度创新意识不强和创新能力不足。因市场缺乏现代化管理,就常常导致无序竞争、市场混乱、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断出现、骗买骗卖,短斤少两,货不对版,欺行霸市及市场信息失真等不良现象的接连不断发生。

2.4基础配套设施很不完善

配套设施明显不足,硬件设施有待改善。很多市场是利用闲置的仓库和待建土地建成,带有明显的临时性,缺乏永久性市场建筑物,2013年12月15日越秀区建业大厦的火灾事件给商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缺乏必要的生活娱乐设施,在专业市场内餐饮设施较为简陋。

2.5物流与配送等相关服务水平低

广州大部分专业批发市场物流服务所需的停车场、仓储、包装、加工、运输、装卸货区和配送等功能仍处于相对原始的、人工的落后阶段。专业市场沿街分布着零散的私人小型物流公司承担物流业务,物流组织方式相对落后,绝大多数物流配送由各个商户自行承担,由于货运量大,又缺乏统一管理,造成交通拥挤,严重影响了地区综合交通,这种方式的低专业化程度、其效率非常低下。

3对策建议

3.1明确转型升级的定位和总体思路

广州专业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是一项专业性强、关联度高、创新点多的系统工程,对引领全省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全省市场体系建设,拓展全国内外贸易渠道和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以现代流通理念和方式改造提升专业批发市场,将会更好地发挥现代流通对制造业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对广州市中小企业高端转型的带动作用。

加快推进广州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也要着重体现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培育试点示范和龙头企业,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市场园区的整个商圈提升,从而带动商圈内各机构的市场转型升级。 3.2深刻理解专业批发市场所属产业的价值链

必须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产业价值链,清楚地摸清各专业批发市场在其所在的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并了解在整个链条上还有哪些环节的产品与产业要素可作为现有交易商品的扩大与补充。要找到专业批发市场交易产品的集合,交易产业要素的集合并确定产品交易与产业要素交易的互动关系,最终形成专业市场良性运作的商业模式。对于一开始没有当地产业支撑的集散地型批发市场,则要努力形成和自然赋予其产业孵化的功能,通过夯实产业基础促进专业批发市场的壮大并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其走向价值链高端。

3.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特别是充分地利用移动互联网

电子计算机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的开发应用,为传统专业市场交易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广州专业批发市场应加大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网上数字化市场、网上支付系统和新型物流系统,加速建好网上“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配送中心”,促进网上市场和网上交易的发展,建立与有形专业批发市场相配套、相结合的网上“虚拟专业市场”,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使市场成交额大幅度并稳步增加。通过技术交易、交易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不断创新,使买卖双方搜索、谈判和实施交易的速度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

3.4政府规划补充(审核及统一规划)

政府需要根据广州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势,做好市场发展的统筹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建设和发展市场,同时完善和健全相关政策法规,避免市场准入与运作不规范。

鉴于过去专业市场自发和盲目发展而导致的无序竞争的模式,转型升级就需要实现长远的统筹规划,需依靠政府搭台发展实行转变,完善广州市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增强可操作性,做好重点批发市场及周边的公共服务配套,着力解决“监管不到位”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保证专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对存量市场进行大力整治使其规范,采取“就地升级、保留特色、规划调整”等方式,分类指导推进转型升级,在巩固并适当发展原店铺营销的基础上。坚持以实体营销与电子商务营销相结合的经营战略与策略,打造实体与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全面推进营销模式的互补,将现有专业批发市场升级为商贸“中枢”,仅提供货物样板参考,尽可能减少现场交易,有效提高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及档次,使产业销售链条得到优化。

积极对增量市场做好规划和营商环境的改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中心城区应严格控制新增开办传统专业批发市场,以规划为引领,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联合审批机制,严把市场准入关。

3.5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和学界的优势

运用管理学中较新的理论即伯特(Burt)的结构洞理论:这一理论是基于竞争的社会结构提出的,认为决定竞争参与者胜败的原因不是参与者的特性,而是关系的竞争。因此占据结构洞位置无疑会获得竞争优势。伯特认为,结构洞能够为其占据者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机会,从而比网络中其他节点上的成员更具竞争优势。

行业协会往往是一个行业龙头企业聚集的团体,是该行业市场信息动态的先知先觉者,也是行业内部协调、并与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沟通交流最重要的桥梁和媒介,这类组织处在结构洞中的核心位置。因此要充分利用其优势,与行业协会进行亲密无间的强强联手合作,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信息量大、渠道广泛的优势对于一个专业批发市场的升级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此同时,行业协会也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行业自律和行业服务作用。向政府建议产业政策、优惠政策支持与引导,不但要总结过去所采用的商业模式的经验教训,而且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向政府反映问题,协助政府完善相关规范和流程,承接政府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处理其与市场关系中转移出来的职能,加快进行特色产业的认证及诚信商户的评定等,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商户进驻专业批发市场的标准或准入门槛,帮助企业重视管理运营,开展专业批发市场管理人员资格培训认证,提升市场管理人员和交易人员的素质。

学术界要不断坚持理论创新,结合各市场实际情况,组织专家深入开展商贸流通领域中专业批发市场的专题研究,做出和提出具有很强科学理论支撑的市场规划和可行性可操作性很强的对策建议。

3.6保留贸易中心区,引入中介服务机构

为提高效率和可靠性,把交易活动保留在中心城区,同时引入交易活动所需要的配套服务,即全面引入安排协议、展示、支付等交易环节的交易活动场所需要的服务机构,让金融、法律、物流、资讯、评估、鉴定等中介机构参与交易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交易的效率和可靠性,降低交易成本,恢复批发的本来面目,彻底突破集市贸易的限制。

3.7市场园区化

为避免分散发展带来的弊端,可对专业批发市场进行园区化管理,从而实现资源的集聚和共享,并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通过共创园区品牌加强园区发展的凝聚力,形成群体竞争优势。通过升级转型,推进专业市场的标准化、现代化和园区化,促进专业市场的组织形态从传统批发市场向现代化、商业化、国际化的新型商贸业发展,市场功能由单一商品交易朝着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产品研发等方向发展。

3.8舆论监督

媒体作为信息公众平台及各市场宣传推广的主要渠道,对市场信息的要做到公正、公开,避免一味夸大市场积极效应,正确引导消费者对市场前景的合理预期,从侧面引导专业市场理性的发展。同时,监督专业市场依照预期规划坚持走下去。

3.9加强产业培育,建设新平台

广州要将专业批发市场作为重要的产业进行培育,政府应站在全球的城市、中国中心城市和建设商贸名城的角度,精心规划,循序渐进地分步实施。把专业批发市场升级作为重要抓手,把实现交易和交割在时空上的适度分离方面下功夫,将其建成一个专业批发的新型平台。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使市场原有物业经营者有机会升级发展,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对广州市政府来说,数据、信息、信用的集中,能够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并引导、指导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这是多方共赢,增量、增值的转型升级过程,有益于形成广州城市外围与城市中心的市场联结,形成以“新平台+集成商+服务商”的新的商业模式与大而新的格局。

参考文献:

[1]郑素芳,邵爽.广州市专业批发市场的形成机理及其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1).

[2]徐颖.传统批发市场业态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以广州专业批发市场为例[J].管理观察,2015(12).

[3]郑素芳,邵爽,张岳恒.广州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农村,2015(4).

[4]王先庆.粤海珠专业批发市场升级转型[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UxnoIGBdUwgx-UpDFMq63lUt8oDlb78YrhRCZicYlpW7v6crk3t1QbfrM8U2M26tB3dLOK8nFoT3sU7P1G_Zl9y6Ji_Jt3rzVaynbHRL9l3.

[5]张雷.广州专业市场升级第五代展贸型成趋势[J].房地产导刊,2013(9).

[6]王先庆,周颖舟,韩世同,等.广州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J].房地产导刊,2013(9).

[7]陈晋.把握专业市场本质、探索发展壮大道路[J].正略钧策管理咨询,2011(8).

商贸服务业范文6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去年以来全市贸易服务业发展情况,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研究安排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并对全市贸易服务业评选出的品牌企业进行表彰通报。副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年全市贸易服务业发展情况和年应做好的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年全市贸易服务业取得显著成绩

年,是近几年来发展环境最为严峻、市场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也是全市贸易服务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奋进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全市贸易服务业呈现出增长加快、质量提高,运行相对平稳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去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6.7亿元,同比增长23%,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增幅创十多年来的新高。其中,城市实现零售额1163.8亿元,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额192.9亿元,分别增长23.4%和20.3%;批零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068.4亿元,餐饮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23.9亿元,分别增长21.5%和29%;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44.9亿元,非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211.8亿元,分别增长7.4%和25.2%。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企业统计的18类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全部保持上升,其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3.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0.7%;金银珠宝类增长35.5%;日用品类增长28.8%;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27.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5.6%;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2.8%;中西药品类增长21%;家具类增长20%。新型消费方式逐渐走俏,刷卡消费快速增长,年实现信用卡消费2730万笔,消费额580.1亿元,分别增长56.7%和59.6%。

(二)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去年,全市共组织实施贸易服务业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98个,总投资341.9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12.8亿元,其中批零贸易、餐饮住宿业完成投资74.4亿元,增长10.2%。利用市级贸易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重点建设项目21个,带动项目总投资10亿多元。全年有27个项目竣工,居然之家店、银座购物广场燕山店和银座家居时尚生活广场等一批体量大、档次高的商贸流通项目先后开业运营。年内确定的32处市场提升改造任务相继完成,茶叶批发市场达到国家级、维尔康肉类水产批发市场达到省级标准化农产品市场标准;堤口果品批发市场等7处批发市场跨入全国百强批发市场行列。全年各类商品市场成交额100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长24%,其中过亿元市场达到80个。

(三)餐饮住宿业档次水平大幅提升。去年,全市餐饮住宿企业投资总额16.7亿元,增长34.7%。新评国家级酒家70家,全市国家级酒家达到95家,超额完成了90家餐饮企业的改造提升任务。大力弘扬鲁菜饮食文化,以鱼翅皇宫、净雅、倪氏等为代表的大店名店不断发展壮大。有8家企业获“中国餐饮名店”、1家企业获“中国饭店著名品牌”称号。首届中国菜系名厨献艺表演活动在举办,提高了鲁菜知名度和影响力。大众化餐饮不断向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我市被列为全国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试点城市。新认定“名优风味小吃”43款,总数达到353款,并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名优风味小吃节”。

(四)现代物流业保持较快发展。去年,全市物流相关产业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达到6.1万家,实现营业收入1350亿元,增长20%;完成增加值200亿元,增长10.8%。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推进,23个重点物流项目完成投资4.95亿元,盖家沟、现代、郭店等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及招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重点企业不断向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发展,盖家沟、佳怡、中邮、博远、交运、济铁等6家企业入选全国物流百强,博远通过国家4A级物流企业认定,佳怡进入全国民营物流企业10强并获得最佳创新能力物流企业奖,山东中邮获得最佳服务质量奖。重点调度的10家物流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25.8%和18.5%。物流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运通网”已经吸纳全市99%的货代业户网上交易,“齐鲁物流卡”已经在全市12家物流企业推行。物流资源整合迈出较大步伐,山东物流联盟在成立了鲁盟物流公司;山东中邮与邮政快递公司合并,营运网点达到3000多个;鲁能物资集团整合成为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型物流企业。

(五)会展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去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会130多场,直接营业收入1.3亿元,拉动相关收入82亿元,分别增长21.6%和22.4%。展会进一步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有12个展会的展位数量超过1000个,其中家具展、文博会的展位数量分别达到3000个和4000个;8个自主品牌展会展览总面积、展位、参会总人数均占全市总量的1/3以上。首次主办的“第63届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参展企业超过1500家,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参会专业观众8万余人。会展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山东丞华、中贸等主要会展企业举办的展会数量已占全市总量的40%。会展资源整合取得重大进展,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和国际会展中心重组为山东国际会展管理有限公司,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六)农村“市场拓展行动”稳步实施。深入扎实地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市级配送中心1个、县级配送中心3个、乡镇综合连锁超市6个、标准化农家店600个,全市标准化农家店总数达到2760个,已覆盖全市60%的行政村。提升改造农村产地批发市场3个,其中,济北瓜菜批发市场达到省级标准化农产品市场标准。积极开展“家电下乡”试点工作,全年11家中标企业销售各类中标家电6.3万件,销售额9795万元,兑付财政补贴资金1116.9万元,受益农民4.5万户。“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消费增长,使城乡消费品市场增幅差距同比缩小了1个百分点。积极探索“农超对接”新模式,在银座购物广场、市华联等大型超市设立了9个“特色农产品专区”,全市38个特色品牌农产品基地的140多种产品上柜。

(七)城市社区“双进工程”扎实推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社区商业的发展,历下区吉祥苑社区被商务部认定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市中区伟东新都社区等6个社区被省经贸委认定为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完成了新建5处、提升改造8处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任务,总面积3万平方米,使城市社区标准化菜市场达到18处。积极推动社区便民服务业的发展,新增社区便民早餐网点240个,总数达到600个,早餐一条街增加到4条;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美容美发、摄影彩扩和家政服务网点分别达到160个、1700个、1200个、300个和740个。12家家政服务企业获得了“年中国家庭服务业优秀企业”称号,阳光大姐被授予市“服务业品牌”企业。

(八)流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去年,全市新增限额以上贸易服务业企业760家,总数达到1490家,其中,过亿元企业达到155家,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2家,银座商城去年的销售额达到140亿元,居全省流通企业之首。我市有7家企业进入全省流通企业30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新型商业业态不断涌现。到去年底,全市商业连锁企业发展到67家,连锁门店达到3972个;重点调度的10家连锁企业实现零售额202.5亿元,增长24.5%。在商务部开展的大型零售企业分等定级中,我市有8家企业被确定为“达标百货店”,其中,嘉华购物广场、银座商城、贵和购物中心荣获最高等级的“金鼎百货店”。

(九)市场流通秩序和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认真实施“放心肉”工程,有8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达到星级标准,其中三星级3家;城区定点屠宰率、屠宰厂无害化处理率、肉品合格率均达到100%,乡镇定点屠宰率达到98%;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480多人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300多起,端掉私屠滥宰窝点13个。加强煤炭、酒类市场监管工作,认定并向市民通告了23家“市民用煤供应点”;积极推进酒类流通备案和溯源管理,有313家企业完成了备案,207家企业实行了随附单制度。强化对成品油市场的监管,确保了“三夏”、“三秋”期间农用柴油的供应。贸易服务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并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十)市场监测调控能力显著加强。认真抓了市场监测调控体系建设,全市重点监测企业达到106家,监测范围涉及10大类56个品种,我市市场监测工作在商务部市场监测城市中名列前茅。为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我们坚持把日常监测、节日监测和应急状态监测相结合,把市场监测、分析预警和应急保供相结合,制定了《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分项预案,完善了重要生活必需品和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建立了“菜篮子”工程保供体系,形成了1500吨猪肉、2300吨食盐、300吨食糖等常规储备和2000吨大白菜的季节性储备。

今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我市贸易服务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抓住商机,积极作为,使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预计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亿元,同比增长19.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4亿元,同比增长20.9%,较2月份提高2.9个百分点,较1月份提高1个百分点。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贸易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对商贸流通业的负面影响将会进一步加深。一是,世界金融危机至今尚未出现明显转机,导致居民消费信心持续低迷,消费意愿不高,消费预期降低。加之去年十月份以来实体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下滑,将导致集团消费和居民购买力进一步下降。二是,由于CPI高位回落,在居民“买涨不买落”消费心理的作用下,市场需求不旺,尤其是住房、汽车等引领消费升级的销售增势减缓,拉动相关消费的作用降低,从而使零售额增速有可能持续走低。三是,在金融危机的连环冲击下,商贸流通企业的景气度持续下行,资金周转压力加大、利润空间缩小、应变能力弱化,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考验。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积极应对。

二、以促进消费为重点,认真做好年全市贸易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年,全市贸易服务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134号文件和省政府13号文件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全运”的中心任务,把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强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市场监测调控能力,促进全市贸易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划增长15%,达到1560亿元;力争增长17%以上。

围绕以上总体要求,要着力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商贸设施建设,完善消费载体。抓住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有利时机,积极构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完善商业服务功能。一是积极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对总投资305亿元的71个投资千万元以上在建项目,要加强跟踪调度和协调服务,促其按期竣工,发挥应有效益。同时,抓好项目储备工作,策划论证一批事关全市贸易服务业发展的大项目,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投资计划的对接,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和国内外大型流通企业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更好的发挥市级贸易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对符合产业政策、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继续予以重点扶持。二是积极构建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以“迎全运”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泉城商业核心区,奥体文博、西客站商贸区两个现代化市级商业副中心和省府前街、县西巷改造及明府城、解放阁商业片区规划建设。立足城市总体发展要求,结合地域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积极推进特色商业街建设。制定出台特色商业街发展规划、认定标准和命名管理办法,年内重点搞好泉城路商业街等7条特色商业街的提升改造,打造商业“名片”。三是继续推进商品市场改造升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的机遇,按照国家标准,重点抓好匡山蔬菜综合批发市场等8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提升改造,加强冷藏保鲜、卫生、质量追溯、安全监控、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和冷链配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同时,继续推进城区商品市场标准化建设,重点抓好大明家居等4处大型市场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增强其集聚、辐射带动能力。

(二)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农村消费。把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的重要切入点,进一步提升农村消费水平。一是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市场拓展行动”。年内再扶持新建或改造1000个标准化农家店,使全市行政村标准化农家店覆盖率达到80%;建设3个具有配送功能的乡镇连锁直营超市、2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加强市、县两级商品配送中心和信息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商贸龙头企业在农村设立直营连锁超市,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专业化配送模式,力争使农家店的配送率提高到50%。全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营销网络销售额达到15.4亿元,占全市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提高到7%。拓展“一网多用”功能,努力提高农家店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对农家店的监管,健全完善制度,强化店长培训,尽快建立起农家店的长效运营机制。二是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工作。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及时兑现政策,搞好售后服务;积极发动中标企业在家电商场开设“家电下乡”产品展销专区,组织“大篷车”到农村“赶大集”,方便群众购买,以此促进耐用消费品更多的进入农民家庭,推动农村消费升级,拉动农村消费增长。全市“家电下乡”实现销售额达到3亿元以上,对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

(三)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继续完善城市流通网络,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一是大力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加快“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步伐,年内创建1个全国级、6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实施社区便民放心菜工程的意见》,将其作为满足群众便利、安全消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年内在市内五区和高新区完成54处标准化菜市场建设任务,其中新建34处、改造提升20处,总面积19.1万平方米。同时,鼓励大中型农副产品加工配送企业开办社区肉菜连锁店,大力提倡超市开设肉菜经营专区(柜)。积极引导居民服务业发展,年内新增社区便利店150家,家政、洗衣等服务网点200家。以我市被列为“全国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推进金德利等快餐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和规范化、连锁化经营,年内新增社区早餐网点100个,不断满足居民便利消费、放心消费需要。二是努力提升餐饮业规模档次。支持大型餐饮企业走标准化、连锁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我市餐饮业经营管理水平。全运会前再评审认定5家以上国家级酒家,使全市国家级酒家超过100家。大力弘扬鲁菜饮食文化,培育一批鲁菜名店名宴名品,树立鲁菜品牌形象,打造“鲁菜之都”风范,更好地服务全运会和居民消费。扶持“老字号”创新发展,继续搞好地方名优风味小吃挖掘和评选工作,办好“市第五届名优风味小吃节”,发展具有特色的餐饮服务业。大力宣传倡导“绿色餐饮、健康消费”,创建一批“绿色饭店”。三是促进城市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支持旧货交易市场、社区旧货收购网点的发展,支持再生资源市场和分拣中心建设,促进旧货流通,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鼓励零售企业和生产厂家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业务,带动新产品销售和资源节约。倡导汽车品牌经销商开展新旧汽车置换业务,支持二手车交易市场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改造升级,搞好对汽车报废更新的资金扶持,促进汽车更新换代。

(四)增强商业流通活力,降低消费成本。一是促进流通企业创新发展。支持重点流通企业作大做强,创立自主品牌,扩大销售网络,走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竞争能力,发挥主力军作用。促进中小商贸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便利消费、稳定市场的作用。支持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流通加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统一规范管理、批量集中采购和及时快速配货的经营优势,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让利于消费者,促进居民消费。积极推动落实商业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二是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以国家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契机,以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和政策措施,加快物流载体、物流主体和支撑平台建设。继续促进盖家沟、担山屯、郭店等三大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继续推动10家重点物流企业、10家重点商业连锁经营企业进一步向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发展。争取1-2家企业纳入国家、省相关扶持政策和国家物流税收制度改革试点、2-3家企业通过3A级以上物流企业认定。积极推进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的供需衔接,支持物流外包、物流联盟和物流链条的延伸发展。突出推进冷链物流、建材物流和城市公共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高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大力发展新型商业业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现代化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品牌店、专卖店、专业店,不断满足城市居民时尚化、品牌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四是建立产销衔接机制。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继续推进“农超对接”,探索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以及专业合作组织的有效对接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直接从产地或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农产品,促进农产品流通。鼓励和支持大型超市设立我市特色品牌农产品专区(柜),年内达到15家以上。强化“工商对接”,支持工业企业与流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支持地产品牌工业品进商场、进超市、进农村,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活动,扩大地产品销售。五是积极开展流通领域节能行动。支持贸易服务企业对用水、用电、用油、用气等设备设施进行节能改造,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继续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简化商品包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商品零售终端价格,促进实惠消费。

(五)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对消费的引导作用,把创新消费模式作为促进消费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借助媒体和商贸网“商务天气预报”等形式,及时反映各类商品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开发适销对路商品和服务,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服务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配合房地产开发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和带动家具、家电、家纺、家饰等消费。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组织零售和服务企业开展“佳节购物季”等各类营销活动,促进节假日消费。二是大力促进会展消费。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关于抓好年商贸会展促进消费有关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促进会展消费的通知》和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意见》,充分发挥会展业拉动消费、开拓市场、促进流通的重要作用。支持会展企业完善提升展馆软硬件设施,提高展会组织、策划、服务水准和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整合会展资源,积极争办更多的全国知名展会;围绕我市太阳能、汽车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新、特、优”自主品牌展会。抓住第十一届全运会、第七届园博会等大型赛会在我市举办的机遇,拉动住宿、餐饮等相关消费。全市展会数量稳定在120个以上,会展业收入达到2亿元,拉动相关行业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三是促进和规范信用消费。引导和鼓励零售企业利用分期付款和赊销等方式,发展汽车、耐用消费品等消费信用。促进银商联手,在零售和服务领域大力促进银行卡支付,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方便消费者使用银行卡刷卡消费。引导商业信用服务健康发展,支持建立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有效防范商业信用风险。

(六)改善市场消费环境,促进安全消费。坚持一手抓扩大市场消费,一手抓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商品质量,净化市场环境。一是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认真抓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加强“放心肉”监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定点屠宰企业无害化处理的监控,完善肉品质量信息可追溯体系;继续支持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大力推行猪肉“厂场配送”制度,扩大品牌肉市场覆盖率。继续抓好《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推进酒类流通备案和溯源管理,净化酒类市场。二是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推动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交易环境,提振消费信心,促进安全消费。认真落实《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依法规范交易行为和零售企业促销行为。进一步做好煤炭、成品油、拍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行业的监管工作。

(七)加强市场监测调控,维护市场稳定。随着金融危机对消费市场影响的不断加深,必须把维护市场平稳运行摆上重要位置,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分析,及时把握市场运行态势,增强对消费品市场的调控能力。一是加强对消费市场的监测分析。坚持把日常监测、节日监测和应急状态监测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消费市场特别是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体系,密切注视消费市场的供求变化,提高市场分析和预警能力,完善信息报送和制度,为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保障市场供应提供决策依据。加强贸易服务业运行调度分析,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评价体系,提高分析质量,适时提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对策建议,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加强应急调控能力建设。把市场监测、分析预警和应急保供相结合,切实做好1500吨猪肉、2300吨食盐、300吨食糖的市级储备。积极探索利用社会力量保障市场供应的新路子,特别是注重发挥我市蔬菜、肉类、果品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作用,加强冷链物流建设,增强吞吐集散能力,为组织应急状态下的市场供应提供可靠保障。建立和完善应急调控反应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切实保障重要节假日和全运会期间生活必需品市场的供应工作,防止市场出现大的异常波动。

三、以迎全运为动力,促进全市贸易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今年十月,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将在我省举办。作为主赛区,届时将有数十万人莅临参赛和观看比赛。这既为我市贸易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我们的工作和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把借机促进和加快我市的贸易服务业的发展,高标准、高质量的保障和服务全运会,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我局《关于在全市贸易服务业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品牌”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全行业中形成迎全运、促发展、树形象的浓厚氛围。

一是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围绕迎接第十一届全运会,在贸易服务业窗口单位大力开展“提升文明素质、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活动。我局还将会同市商业联合会在全市商场、超市等企业中,评选30个“规范服务明星岗”和100名“明星营业员”。同时,以53家商场(超市)为重点,深入开展“市民排队推动日”活动,营造“我排队、我礼让、我文明、我快乐”的新风尚,进而带动全市商贸窗口单位加强对市民群众文明购物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文明素质。

二是开展评先树优活动。在对今天表彰的全市贸易服务业品牌企业抓好动态化管理,巩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评先进、树标兵活动,使各行各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争先创优,争创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