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范文1

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娱乐休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内容,是紧张的工作之余精神放松的方式。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工作生活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到一定时候,这种心理压力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宣泄出来,使压力得到缓解,否则不利于身体健康。调查显示,人们在休闲时,不仅使精神得到放松,同时会获取很多社会信息。电视节目、读报、上网就成了主流的休闲方法,其中电视节目尤其重要,电视节目从视觉、听觉、感受、节目主持人的引导等多方面给受众传播信息,使受众全方位了解社会众多元素。尤其是其中一些互动环节或者访谈类节目,可以使受众更好地参与到思考某些问题和社会现象中来,导向作用更加明显。

重庆电视时尚频道将社会的众多元素进行融合,集时尚资讯、休闲娱乐、都市文化为一体。该频道是全国独家播出全自办栏目的频道,频道健康综合指数排名重庆第二位,收视率始终稳居重庆电视台各大频道前三位,是重庆地区颇具特色的频道。

重庆影视频道正面引导的形式多样,比如大型、公益性主题晚会、专题报道、名师解读等。通过对亲情、友情、爱情等进行阐释,使受众更好地认清社会价值观,不断规范、提高自己,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崇高的社会主义荣誉感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在引导中注意采取特殊方式

由于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的认识不够,对主流价值的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致使主流价值边缘化。甚至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就存在问题,也就不能促进良好社会价值观的构建。有的媒体表达的中心思想不统一,相互存在着矛盾,不能形成清晰合理的哲学思想。一些电影、电视剧,一些低俗化的商业炒作,对受众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反而助长了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因此,要对受众进行更好的引导,就要反思大众传媒的低俗化、过度娱乐化等负面行为。大众传媒要采取健康、规范的方法,与受众建立更好的关系,正确引导受众积极向上。

重庆电视不但以歌舞、评书、脱口秀、小品等娱乐表现形式丰富大众精神生活,还采取其他较为严肃、深入的节目影响受众社会价值观。比如以“都市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为主线,通过小演播室内的访谈和外景穿插讲述当事人双方的冲突,加入心理、社会等学科的深入分析和讨论,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为观众提供现实生活的指导,引导人们面对生活困境和心理疾患做出智慧的选择,做了一档探讨都市人心理问题、解开生活中种种郁结的专业谈话节目。此外,还提出了本土帮忙类民生节目,帮老百姓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消费投诉、情感援助、生活帮忙、公益服务等。通过这些节目,从社会、精神多方面向受众宣扬、传播社会主流元素,积极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

提升自身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同志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在当前的历史机遇期,弘扬社会主义文化,释放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电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重庆电视也应该提升自身建设,顺应时代潮流,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总之,“寓教于乐”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原则之一,重庆电视的发展也是如此。重庆电视在娱乐化背景下进行节目创新,在具有娱乐性、知识性的同时也让观众参与进来。同时,重庆电视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土化、民族化,以平民化、日常化为发展重点,结合重庆的具体特点、时代特色,借鉴海外节目的成功经验,从而打造出既能反映重庆特点,又有世界胸怀和时代特色的节目来。

【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SKZ1106】

参考文献:

①孔令顺:《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张力伟 孔峥:《本土化中国电视产业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③李岚:《中国电视产业评估体系与方法》,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④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中国电视市场报告》,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社会价值观范文2

【关键词】美国价值观 叙事技巧 语言风格

一、引言

《阿甘正传》是一部以智障儿童阿甘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的电影,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待了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展示了一幕幕美国社会的世态人情,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了美国社会文化真实存在的两种价值观,一种是以阿甘为代表的积极的价值观,另一种是以珍妮所选择的左派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影响着美国人的选择及生活态度。很显然,影片崇尚的是积极的价值观,影片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包含着的体验人生、积极向前的高昂基调,通过阿甘的人生历程向世人释放了一种平民化的人生见解:平静、坚毅地面对日常人生的悲欢离合,执着、诚挚地投人生活和现实,直面人世的沦桑。当时,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世界一度颇有市场,然而《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并没有其他同时代的一些影片那样大肆渲染后工业时代的人的毁灭,或是竭力突出人生的无奈、无序和无可把握,而是鲜明地表现出了对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坚守和对崇高、美国梦的内涵、完美人生境界的追索,处处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气息,很是具有审美价值。

本文从影片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两方面来赏析这部凸显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影片背后的隐喻和象征的美学追求。

二、叙事技巧

《阿甘正传》在美学追求上表现出对传统现实主义倾向一定程度的回归和认同,同时又有着不同于古典现实主义的独特之处,它的诗情气韵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理解恰好是一种诗性人生态度的表现,这使影片更具灵性和形而上的意味,这主要是从电影的叙事技巧方面体现出来的。

1.叙事氛围的营造。在《阿甘正传》开篇,影片就表现出了对叙述距离的刻意营构,采取了一种消隐作者主观情绪的冷静客观的叙述手法,力图造成一种距离感。影片大部分故事的展现是通过阿甘的回忆做为插入来实现的,从而叙事距离得以有效生成。一方面,影片通过对这种叙述方式的采用,实现了叙述者的退场,让故事自行展现,消隐了作者的主观情绪,在作者与故事之间造成一种叙事的距离,有利于作平静、淡泊的铺陈、描叙;另一方面,被追忆的往事由于与主人公“此在”状态的时间距离也造成了一种叙事距离,这使追怀、反思的情调得以形成。正是这种叙事距离的设计使电影从一开始就笼上了淡淡的诗韵,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怀旧,这种叙事氛围的营造正与影片的诗性人生,美国主流文化的主旨相对应:人生总是充满各种不幸和不测,但是积极的去忘怀和面对这种不幸和不测。

2.虚拟化、象征化的叙事手法。电影另一个重要的叙事策略是对历史情境和人生努力给予了虚拟化手法的处理。对美国一系列历时了几十年的历史事件,仅勾勒出一个粗略的时间框架,使日常人生的景观显现出来;对战争只做简略虚化的处理,弱化了战争给人的残酷感,防止了影片局部情景与总体艺术风格的不协调;并通过对阿甘奔跑的传奇化处理,实现了阿甘体验人生、关注生活的积极人生取向;还有丹上尉与风暴的奋勇搏斗的场景则是向生活灾难抗争的强劲人生态度的象征性表现,而布巴对虾的痴迷实际上是热爱人生、专注生活的寓言式的体现。

三、语言风格

艺术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影视的其他艺术表现手段可以相融合。对人物本色语言的运用,因音调、音色、力度、速度和节奏等要素,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创造特定的审美空间,并增添审美意象的活力。影片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些特点,不论是在词汇、句法的层面上还是在语用的层面上都显示出了语言设计的专业性与准确性,一方面可以制造出一定的幽默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出英语语言的文化特点。

在电影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出现了两次:“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一次是在开场阿甘的自述中,另一次出现在阿甘母亲临终的遗言中。在以前,美国人常吃的一种每盒有十几块颜色、形状和味道上都不同的巧克力,想要知道每个是什么味道的,就只能去亲自尝尝。但在影片中choclate隐喻了当时风起云涌的复杂社会,反战,吸毒,性解放,嘻皮士,黑人民权斗争,妇女解放运动,水门事件。而阿甘母亲的这句看似简单的语言就道出了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所感受到的无奈与困惑。阿甘的母亲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告诉阿甘人生的哲学:生活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人生是不可能预测的。

社会价值观范文3

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共同体对价值客体的共同看法,它是社会群体实践的产物。社会价值观是特定社会群体确立价值取向、确定价值目标、作出价值判断和实施价值选择的依据。社会价值观被群体成员所接受与认同,存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观念之中,属于一种社会意识。

社会价值观的表现形态制度化形态、知识化形态和生活化形态。其中制度化形态是指官方提倡的主导性社会价值观形态。知识化形态是指某种社会价值观已达到系统化程度。它通过思想文化传承的某种或多种载体和方式而存在。生活化形态是社会价值观的原生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习俗与行为方式等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具有“草根性”特点,但当生活化形态的社会价值观达到自成系统的理论程度时,就可以成为知识化形态而存在。

大学生文化认同就是学校群体成员对各种观念、制度与行为方式的认同,是对本民族在长期的共同语言、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一种积极的肯定性认知。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

大学生是一个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力、思维活跃、富于创新性的高智力群体,其社会价值观及文化认同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对社会上的新鲜事物以及新奇的思想观念都很容易接受、消化并吸收,从面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以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便具备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和新生元素,相应地大学生的自主自立精神、社会竞争、民主法制观念及主观能动性等各方面因素也会应运而生。大学生价值观念在各方面都会受到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会在各视域不断延展,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重要问题域是在传统上还未进入价值观话题的生态、网络等问题。在不同文化领域的影响下,大学生对新的社会情境、文化领域及相应的价值取向等问题很难有效地消化、吸收、创新,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社会阅历不同,因而也决定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极具多元化。但承认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并不代表全盘地不加考量的接受他们的任意观念,而是对他们的具体的价值观进行科学地、系统的分析,批判他们的有损他人利益、阻碍社会进步的错误的价值观念,对其正确的价值观念给予肯定和支持,引导其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 社会价值观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

撒切尔夫人说过:“我们掌握现代科学发展的全部巨大资源可供使用。这使我们有力量与地球另一边的人取得联系从而发挥影响,就像我们一度能够容易地同临村里的人取得联系一样,我们必须使用这股力量来宣传我们的自由。”由此可以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媒体等传播媒介单方面对其他国家灌输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通过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进一步宣传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此来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生活形态及价值观念。因此,受到西文化中某些潮流观念的影响并乐意接受这种观念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这就造成大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困顿及不能认同。

伴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大学生在思想认知、情感认识、心理稳定性等方面都不成熟,在西方文化传播蔚然成风以及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强烈影响下,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并且(下转第109页)(上接第77页)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不同程度不程度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状况堪忧。大学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否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繁衍生息,也影响到其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用的发挥。

更为严重的是,西方文化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我们国家宣传和灌输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这使我们在应对其挑战时显得有些被动,不利我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继承和传播。敌对势力更是伺机加强对我国人民的思想文化渗透。值得我们国民警觉的是,在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理念方面,美国专门针对中国人设计了一整套方案,就是要致力于瓦解我中华民族人民的意志。它的重点在于要控制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多年来无数革命先辈辛苦建立起来的政治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当代,正是中西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观念激烈碰撞的时期,在中华民族文化面临被同质化挑战的同时,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的认知状态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所以,各不同阶层、不同社会成员、不同社会团体、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其思想价值取向可以稍有不同,各有偏好,但是在根本上必须要有对中华民族文化认知的一致性,也可以说是对最根本问题、最根本利益方向要有相同的准则和目标。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构建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我们要建设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家园,就必须要重新认识认识中国社会价值系统的一主多元特性及其所体现的和合精神。

社会价值观范文4

在市场经济相关体制形成之后不仅给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谓的社会价值观主要包含反映一切客观存在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理念是多元化的,常常出现在文学创作或者文学研究里,文学与社会价值观具有相关性,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会导致文学创作价值取向发生改变[1]。故本文就社会价值观对于文学及其创作的影响进行分析,供参考。

2.社会价值观对于文学产生的影响

我国社会价值观里涵盖着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以及后现代价值观等,在社会阶层逐渐分化,新型社会结构逐渐形成时,我国社会关系开始多样化起来,纵观我国历史不难发现,我国对于文学价值的认知都非常明确,这主要源自社会现实和文学美学研究,也是文学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价值。我国自十九世纪的二十年代起开展了,是文学以及社会价值的相关范畴文化革新,其倡导者不仅明确了文学价值观,还将文学人生核心当作文学价值基石,着重分析文学里的社会功能[2]。二十世纪我国文学有很长的时间将功利与现实品格作为崇尚,在创作链里,从矛盾、和鲁迅的作品到之后的左翼创作、解放区文学、建国十七年文学、改革文学、反思和伤痕文学等等都展现了作者的生命意识,文学作品中所展现尊严和不屈的精神意志,推动着我国的文学发展,不过作家们除了在作品里强调着文学功利和现实性之外,还将白话文当作文学载体核心,展现出新文学的美学特性。

在经历改革文学、寻根文学、伤痕文学以及反思文学之后,我国的文学创作发展到了先锋文学,先锋文学的创作中不管是在题材选取上还是在文体的研究上都具有丰富性以及多样性,虽然许多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无法摆脱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关意识形态影响,不过部分作者还是在基于现代化思想理念下发出呐喊和呼吁,呼吁改革开放,这场文学思潮完美展现了我国文学创作所具有的多元化特性[3]。我国当代文学里最鲜明的特征是审美形态多元化,在先锋文学以及寻根文学后文学审美层次开始丰富起来。在二十世纪末期社会思潮以及文学创作方向逐渐同化起来,文学作品创作特性更为丰富,如八十年代的时候文学作品创作能够使用“反思”亦或者是“改革”来表现,在之后文学创作表现开始多元化,许多作者凭借自身文学敏感和感兴趣的事物来创作文学话题,因而1980年到1990年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与作者的艺术实践和解放思想有相关性,社会价值观出现变化,文学创作也在发生改变。

到了八九十年代时,我国社会商品经济开始发展,传媒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机遇,推动了大众文学的进步,文学也形成多元化格局,我国文化格局和社会价值观出现结构性改变,在后期,许多作者开始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手法,通过其各自的方式来进行个性创作,让该时期文学创作朝着美学创作发展,如作者余华的文学风格就十分独特,在《活着》这一作品中能发现作者文学叙事风格逐渐朝着平和靠拢,到了后期,余华作品叙事技巧更加炉火纯青,作者张炜的文学作品叙事风格多为诗歌一般的小说语言和叙事,内心独白单成一段,文章中的诗意更为浓厚,当然还有许多不同叙事风格的作品,因这些作品的美学风格各异,展现出我国文学创作的多元化。

3.社会价值观对于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在以上我国文学创作历程能够发现,在不同时期,文学价值观都有不同,仅仅根据几个作者作品创作风格来概括其所处时代的特性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当前,社会价值观逐渐多元化,文学创作也展现出了多元化趋势。因为经济政策以及管理等出现改变,加之发展迅猛的科技影响,令人们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对外开放的落实和深化,让我国社会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文学创作出现多元化是在八十年代末,人们思想和思?S方式出现改变,文学创作也变的多样化,究其根本正是因为社会价值观出现了改变所引起的。

我国当代文学还有另外一个较为重要的现象是出现了网络文学,最初,网络文学萌发于八十年代,因其创作模式以及机制较为新颖,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即使当时网络文学在形式上存在一定问题,不过却是文学的新发展方向。基于文学演变情况能够看出,社会价值观影响着我国的文学活动,文学价值往往由接受主体通过自身价值观来进行评定,基于历史经验能够发现,当社会出现重大事情以至于发生转型的时候,文学价值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多样化情况,网络文学就是在这一情况下产生的,网络的出现转变了人们对于世界、对于社会的认知,赋予了文学新特征,在社会价值观影响下所形成的新文化是我国当代的文学价值重要衡量标准。

社会价值观范文5

一、研究假设

根据对以往自考生价值观社会化的研究经验,课题组提出了研究假设:分属不同性别、院校、学科、年级、家庭等类别的自考生,在学习、择业、恋爱、婚姻家庭、消费、人生价值等多个价值观方面上将会表现出明显差异;针对当前自考生价值观社会化出现问题,依据教育生态学原理,改变自考生所处的生态环境,能够更好地帮助与引导自考生树立社会主导价值观。

二、被试选取

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92份,有效回收率98.7%,其中男生291份,女生301份,大一学生227人,大二学生154人,大三学生126人,大四学生85人。全部资料经检查核实后,在SPSS社会统计软件包中输入数据,然后进行逻辑查错处理,认真核实,最后进行统计分析。

三、自考生价值观念社会化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1.自考生学习价值观的调查结果分析

学习观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学习的看法和观点,它主要回答学生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1)自考生学习目的调查结果分析

学习目的是引起、维持、推动学生学习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在被调查的自考生中,选择比例由高到低的选项依次是“报答父母和亲人的期望”(57.8%)、“提升自身素质,出人头地”(51.9%)、“拿到文凭,找份好工作”(46.6%)、“进一步学习深造”(42.4%)、“学习知识,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30.9%)、“增加婚嫁的分量”(3.7%)。

(2)自考生学习态度调查结果分析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在被调查的自考生中,自己对学习所持的态度的回答中,表示“积极主动”的有66.5%,表示“消极被动”的有16.5%,表示“无所谓”的有17.0%。可见,大多数学生都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研究者认为,自考生的学习态度如此一致,说明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他们认识到只有积极学习,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从自考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当代自考生的学习价值观从总体上看是积极主动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自考生在进行社会化过程中,学习价值观是不稳定的,同时可塑性较强,如一位学生大一时很积极主动,大二时可能很消极,大三可能又变得很积极,我们要找到影响因子,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响因子的积极作用,帮助自考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2.自考生择业价值观的调查结果分析

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择业价值观,是人对工作所能提供的各种有形和无形报酬的重视程度。

(1)自考生择业动机调查结果分析

择业动机是驱动人们择业的内在动力。在被调查的自考生中,自考生的择业动机依次为:“施展才能,完善人格”、“自身得到社会承认”、“经济收主”、“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建立家庭奠定基础”、“生计的需要”、“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其中,“施展才能,完善人格”、“自身得到社会承认”的人数最多,分别为总人数的56.2%和53.1%。大部分自考生把施展才能和自身得到社会承认排在前两位,享受生活、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排位也靠前,为社会发展作贡献排在最后,自考生的择业价值观开始由重视社会价值的传统价值观转向实现自身价值、享受高物质生活,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功利性。

(2)自考生择业标准调查结果分析

择业标准反映了学生的就业期望,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种理想向往,也是学生日常学习的目标所在。在被调查的自考生中,对将来择业时位居前三位的考虑因素依次是:“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实现个人抱负”。但是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多数自考生把“收入高、福利待遇好”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考虑,自考生职业观从“社会价值型”转为“经济价值型”,越来越追求经济利益、物质待遇。

3.自考生恋爱价值观的调查结果分析

(1)自考生恋爱态度调查结果分析

恋爱态度是自考生是否树立正确恋爱价值观的重要标准。被访的自考生中,绝大多数表示赞成“在校期间谈恋爱”,占到总人数的89.3%;只有6.5%的自考生表示不赞成,并且年级越高,表示赞同的比例随之升高。

(2)自考生恋爱动机调查结果分析

大学生婚恋被称为当前高校管理的“三大难题”之一,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导致恋爱问题时有发生。被调查的在校期间谈过恋爱的自考生中,谈恋爱最主要的原因是“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52%),其次是“寻找感情的寄托”(29.1%),这两项在各个类别中的比例排序均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在自考生恋爱动机当中,仍然存在不良的恋爱动机,不良的恋爱动机容易导致不良事件的产生,如何使自考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4.自考生消费价值观的调查结果分析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高消费的新闻时有报道,这是将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作为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社会化内容的重要原因。被调查的自考生中,有64.6%的自考生认可“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有22.10%的自考生认可“勤俭节约”,只有7.40%的自考生认可“高消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意义逐渐发生变化,消费的目的不仅是满足需要而且是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紧跟时展的潮流。学校里流行的顺口溜“一年土,两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自考生消费观的变化。

5.自考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道德观是人们根据自身需要对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价值作出判断时所持的内在尺度,是人们坚信不疑的各种道德规范构成的道德信念的综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代自考生有较强的社会道德意识和较高的道德素养。当问及“路上见到老师是否会主动问好”时,91%的调查者回答是肯定的;当问及“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有61.3%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35.2%的人会视情况而定,3.7%偶尔让座;当问及“如果你正处在十字路口,前面出现红灯,而路况又很好,这时你会怎么做”时,81.6%的学生会等绿灯亮了再过去。当问及“对当前社会道德现状的看法”时,51.3%的自考生认为社会道德现状虽令人担忧,但是还会好起来,有32.8%自考生认为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当问及“看到一个抢匪正在殴打一名受害者,你会怎么做”时,82.7%的自考生表示尽自己所能帮助受害者;7.26%的学生会挺身而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代自考生在道德意识主流上很大程度上保持与传统道德观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王俊成.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胡继华.后现代语境中伦理文化转向《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4]吕广利,王效峰.青春的心理文化折射与主体精神的本源回归[J].理论月刊,2005(8).

社会价值观范文6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中学生社会实践;融入;`行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4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形成了一整套成体系的价值观。这24个字深刻地反映了国家目标、社会取向、个人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思想工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实践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原则与价值信仰的高度凝练。社会实践的开展需要一定的价值引导和规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中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利于促进中学生更好更快地领会和认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崇高信念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忠诚。在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融合的内在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活动包括中学生社会实践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在它的高影响力下能将中学生实践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催进实践精神在中学生中得以广泛传播与延续,促使中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新的飞跃;另一方面,中学生社会实践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涵,社会实践中的社会性、参与性和价值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开展社会实践将有力地促进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传统的过分重视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而忽视社会实践的环节,使学生脱离了社会的接触,降低了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忽视了在社会实践中对价值观的感知和认同。因此,组织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置身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了解、实践、思考、再实践,去认识社会、掌握真理、学会本领、增强知识,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以实现理性认识的巩固和升华。

2.社会实践更好地促进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而且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没有这样的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导,就不可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深入教育各个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每个环节。中学生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是在实践中,树立学生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是非观的重要平台,必须在实践中强化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培养,才能立德树人,达到教育的应有效果。

3.社会实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中学生有其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在教育活动中,需要课堂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实践平台和有效载体感知、认知,才能使学生将课堂的理论灌输不断深化和内化。社会实践是中学生通过实践的活动开展,进而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素质、奉献社会、培养品格、锻炼毅力,在生动的社会现实、形象感人的典型事例中,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进一步植根于心灵,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的可行性

1.两者之间实现目的上的一致性。中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价值目标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生社会实践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社会意识的能力,形成负责任的社会观念和基本的服务社会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价值目标上,两者存在一致性。

2.两者之间价值理念上的共融性。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为目标,在社会实践中,能不断地提升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中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促使学生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因此,两者之间在价值理念上有共融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生社会实践的路径

1.创造良好的融入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融入文化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其一,要强化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教育。加强中学生奉献精神的教育培育,可以设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理论教学课程,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体悟,从而达到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其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研究,形成研究成果,进而有效指导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融合。再者,扩展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服务的范围和服务领域。使服务范围广泛化、服务领域多样化,达到中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2.建立健全融入制度体系。在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上,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既要“点”上集中,又要“面”上拓展;坚持短期实践经常化,长期实践固定化,坚持专业实践与一般服务相结合;坚持假期实践活动与日常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社会实践的最大成效。在社会实践中,实施以专业涉及领域为实践拓展空间,以规范的科研项目为内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监督和管理,使中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际应用能力。强化有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构建和完善分工明确、措施得力的组织体系,形成统筹规划、统一协调的协调机制,制定系统完善、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

3.创新融入活动实践内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内容进行创新。首先,要创新活动方式和方法。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特殊性和重要性,开展适应中学生自身特点,选好有利于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成长成才的实践活动项目,对于好的活动项目进行固化。其次,要对融入的活动方案进行创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方案,各校要针对自身特点,分析活动形式拟定好科学的活动实施方案。再次,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实践活动内容的案例。对于国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融入适合本土的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由于人员素质与技术的相对较强,服务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除了社会保障方面以外,他们起步较早,这就为国内社会实践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经验和借鉴案例。

参考文献:

[1]党的十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2]戴木才.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与前景[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