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1
第一,作为课堂讨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纲领性,并且能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讨论中一定要找准对象,比如说重点难点、可以扩展和深化的知识或者是存在偏差的知识。在课堂中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是课堂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关键。抓住课堂的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自信心。
第二,要对课堂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扩展和深化。在课堂上所讲到的新知识中,大部分都是按照教学要求,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就非常有限,这对现在的学生能力的提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将书本中的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扩展和深化,设置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1.讨论需要在突出重点的时候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重要问题,突出重点。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能解决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在教学内容扩展和知识深化的时候
虽然课堂教学应该按照教学大纲严格来执行,但是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科,完全地按照课本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应该深入浅出,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扩展,从而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出来。
3.在学生的认识普遍出现偏差的时候
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的学习活动而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偏差,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个机会,将它扩展成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时候
学生自身的知识及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制约和影响的因素,学生有时可能不能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既不能逼着问学生,甚至嘲笑学生,更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应当认识到,这是一个组织同学进行讨论的好机会,应通过集合学生的能力,去引导学生自主解答。
5.当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充分打开的时候
学生的思维想法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中心。如何建立高效课堂,并且保证学生有一整节课的清醒和亢奋的思维,这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教师应该通过课堂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捕捉,巧妙地设置讨论问题,并且,通过讨论,将学生思维推高,让学生走出思维的低谷,从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三、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化课堂讨论应该注重形式的多样化,根据实际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讨论,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讨论,让学生既能有新鲜感,又能在有条不紊的秩序下开展讨论活动。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合理地分组,让思维活跃度不同的学生组成一组,针对问题互相沟通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参与讨论,对学生提出建议及指导,确保讨论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在讨论后,教师应该组织各组学生进行辩论,让中和的思想再次全面化,并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小组讨论的缺陷。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讨论氛围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应该放低自己的身段,让自己融入各个讨论小组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正确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带动学生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地表述。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更新,德育作为我国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久不衰,在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后,对现代教学仍有着深刻影响,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德育教学是实现全民族素质提升的关键。德育的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质对知识、能力所特有的催化和指导功能,使得其成为当前社会各国教育方针确立的主要依据。在某种程度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保障。其二,德育教育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对于人生以及一切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只有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下,人才能积极地投身于生活实践,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三,德育教学是通过影响学生的内心思想来改变学生的行为,即由内而外的教化学生,这种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更为深远和长久的,同时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它的影响,并且在无意识中将这些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使得学生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同时为学科教学的优化提供了条件。其四,正如上文所言,德育教育是以影响学生的内心的想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目的。因此德育也可以作为学科教学的灵魂与核心。正如行星围绕着恒星不停地运转一般,德育是学科教学的恒星,失去了这颗恒星,学科教学的意义也就丧失了,我们学习知识和技能是出于对将来的美好愿景,如果是怀着一颗想要破坏的心,那么我们的学习和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因此德育对学科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学科教学的基础。
二、学科渗透在现代学校德育教学中的难点
(一)德育观念狭隘
在实际的德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同,将德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化为一谈,缺乏对德育教育全面深刻的认识,把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任务全部寄托于思想政治这一门学科的教育上,这是与德育教育的发展目标相悖的。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本学科渗透德育教学的难度太大,或者德育教学只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教学,与学生的升学就业并没有太大关系。很多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只是出于一种应付心理,敷衍了事,并没有将德育落到实处。此外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为主,思想教育、德育教育是课外的事,不应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导致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分离的现象。片面的德育观念制约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目标的实现,使得学科的德育教学效果不佳。
(二)德育方法单一
如果将讲台视为舞台,教师作为表演者,学生为观众,那么道德教育也可视为一种艺术。教师的艺术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决定着其表演的效果,也就是观众的反应和态度。将德育融入学科教育之中即所谓的德育渗透,教育家窦桂梅表示学科渗透是实现德育的最佳途径。然而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不少学校、教师在进行某些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着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方式和手段也不能幸免地简单而粗糙。比如不少教师在学科德育教学中采取的是“德育灌输”和“穿靴戴帽”式的德育方法,在这样的德育教学中,教师仅是将德育视为一项额外的任务,完成了就好,至于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够接受、德育效果如何并不在教师考虑的范围之内。在如此生硬和简陋的德育方法之下,学科渗透只是表面的,对学生的德育效果自然不佳。
(三)德育内容残损
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对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思想政治课是学生获得道德知识的主要来源,承担着主要的德育任务。思想政治课以课堂教学为主,利用理论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学,逐渐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然而,在其他学科的德育中,由于德育内容是零散地分布在学科课程内容中的,导致学生很难对学科中的德育内容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学习,同时也给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带来阻碍,学科渗透缺乏清楚的目标和明确的内容,甚至有时出现重复渗透的现象,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德育的抵触心理。
三、学科渗透在现代学校德育教学中实施的途径
(一)树立全面正确的德育观
要想有效实现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的目的,首先要端正教育者即教师的教学态度,施教的一方对德育要正确和全面地认识。其一,就学校方面而言,学校必须树立好大方向上的教育观念,明确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原则;其二,就教师方面而言,学科教师要能自觉地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相渗透,清醒认识德育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人,还要育人。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不能算是完整的教育,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表示,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才是教学的最核心的目的。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德育观念狭隘、片面的问题,建议树立全面科学的德育观念,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同时将自己视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首先教师必须要清楚认知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教学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但是也要明白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德育的全部。德育的内容远不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德育不仅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让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摒弃这种政治化的德育观念。同时每位教育工作者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德育并不是某一门学科教师或者某些学科教师的责任,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教育教人、育人不应该局限于某个特点的时间和空间内。虽然政治课是德育内容中最系统、最具条理化的一部分,但是如上文所言,政治课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德育教育内容,而剩下的德育教育内容则需要通过其他的学科来补充,因此其他学科以及其他教师同样有德育职责。
(二)改进学科德育教学方法
实际的教学效果表明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而由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延伸出来的学科德育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也是难以生存的,因此必须改变当前学科德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坚持将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比如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生物化学课的实验教学、语文课的人文情感体验教学等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本学科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的熏陶。此外,鉴于上文所建议的树立全体德育的观念,承继其中“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同时将课堂之外的校园、社会、家庭都纳入德育教学实施的范围内。将德育渗透到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以及各种服务性工作的领域之中,切实贯彻正确的德育理念,从书本中、学生管理中以及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构建全方面、立体化的德育体系,促进德育的落实与发展,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考察机制,对学校工作人员的德育进行科学系统地考核,进一步实现学科渗透德育的目标。
(三)深入挖掘德育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3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由过去的师道尊严变成了现在的平等、民主、朋友的关系。情感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的内心发生了改变,当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们才可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也由以前的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才能够把课堂的人际关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也能够欣赏学生,认识到学生的不同差异,能够面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促进有效教学。我认为主要是这些方面。首先是教师的精心备课讲课。作为一个教师,备课是非常重要的。备课的重要性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把课文内容备厚,对教学的环节要做到清晰化,能够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有所预测。其次就是针对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每次授课的内容都会有所变化,当我们面对不同的单元不同的课程,都要有多重的教学方法。有的课程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教师就不需要再做无用功了,如果有的课程需要学生的演示和合作,我们就要带领学生对广泛性的有标志性的问题进行探究,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再次的进行讨论和综合分析。当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要死板套用。而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1.媒体教学可以全面传递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多媒体技术就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等等多方面的感觉体会,赋予知识以具体的形象,从而使知识更容易的被学生理解和体会。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倾向于中等的学生,最后造成饿的吃不饱,饱的吃不下,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发展。但是当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介入语文课堂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家都能达到满意的程度。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节课比作是一次旅程,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受益,收获满满。我们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上应该经常运用多媒体工具来辅助教学。尤其是当我们实施了新课改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进一步得到了肯定,教师应该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引领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学习。
2.信息技术使语文更具美感,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语文更具有人文性和美感性,我们怎么来将一节语文课上的风生水起,使学生能够在开心中学习,在学习中开心和感悟呢?一节好的语文展示课,不仅仅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这样的学习课堂经常是课上完了,但是我们还有余音绕梁,欲罢不能的感觉。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就很好的扮演了教师助理的作用。首先是字词的展示,我们传统的课堂经常是以读和背为主,如果来默写的话就会耽误时间,影响整个课堂的进度。但是当我们用多媒体就很好的避免了这样的不足。其次是课堂内容的展示。现代的语文教师几乎可以不用板书,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完成。我们可以通过一组组真实的图片、音乐和视频,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了解不同文章的风格和特色,然后再通过问题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对我们探究的内容做积极的讨论,从而总结语文学习的规律来应用于生活。就拿我们在语文课堂中的难啃的骨头诗歌赏析来说吧,我们知道诗歌都具有音乐性、节奏型、简洁凝练的特点。如果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展示朗读的方式来背诵,再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来进行介绍说明,然后借助于画面的形式来表现,就能够很好的了解诗歌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名家的赏析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很轻松的解决了问题。我们不必要把诗歌讲的支离破碎,应着重欣赏诗歌整体的美感。所以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怎么在课堂中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在课文的内容展示中怎么运用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随着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发展和改善,多媒体开始进入课堂,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将多媒体技术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中,成为世界各国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一个新挑战。我认为教师不要过多依赖多媒体,应该恰当引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平常的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操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控,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微视频、博客、搜索等多种工具,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三、结语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效益 立足课堂 营造氛围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要求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准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只要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何愁语文教学效益不高呢?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管理出效益。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探究:
一、在时间管理上,要探索教与学的比例。到底是“教”需要时间长,还是“学”需要时间长?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学”的时间应该多于“教”的时间。这是由“教”的目的所决定的。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促进学,教得多而学得少,显然是不对的。精讲多练,这是高效益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洋思中学倡导老师只讲5分种,杜郎口中学提出了10+35课堂模式(10分钟讲授+35分钟学生练习),都是十分有道理的,他们把准了课堂教学的脉搏。“精讲”要求老师备课要细、要深、要广、要抓住关键点,要求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讲什么,怎么讲,要一清二楚;“多练”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去独立研究教材,同时提供精选的典型题目,达到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现时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上的弊端是:课前不进行时间设计,要么是满堂灌,要么是大“放羊”,要么是“灌”和“放”的结构不合理。
二、在教学主体上,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实践。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不能替代学生,老师不能是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去带领、去引导、去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其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自愿学习的愿望,是通过不断地克服困难、取得学习成就而形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积小步成大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自主学习知识,培养学习兴趣,锻炼意志品质,积累学习自信。教学过程最应关注的是学习最困难的学生,他们才是培养班级学风的关键。
三、在学习监测上,要重视问题反馈。作业与考试是监测学习效果的主要办法。要监测学习效果如何,除了课堂作业要及时检查外,每堂课还都必须布置适量的精当的课外作业,必须在下一次上课前检查完成情况,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或全体的反馈,这才是全面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四、在学生学习上,要注重兴趣激发。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
五、在学生实践上,要引导参与竞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可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可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可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六、在联系生活上,要增进课堂效果。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边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既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58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气氛,促进学生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来看,虽然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但其有效性比较欠缺,主要问题如下:
(一)提问太过简单
通常这些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很多老师会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处理提问,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
(二)提问方式僵化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了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提问方式。新课标指出,应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以老师为中心的一成不变的提问方式,应该多多启发学生去提问,这样他们的探索精神才能被完全激发。
(三)问题思考时间不足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一种状况,就是老师的思路太快,学生无法跟上,导致提出的问题没时间思考,最终不是连环问题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就是无疾而终,由老师代数回答,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四)盲目提问,让学生无从回答
有很多时候教师不经过思考随口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注重问但不注重讲,对启发式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表面看,提问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气氛热烈,但实际上并无实效与长效,时间长了会让学生养成轻浮的态度与懒惰的思想。
二、详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一)问题要精心设计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紧扣关键词句,抓住文本空白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咀嚼有味”,这样才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要处理好问题大小、多少的关系,注意问题的切入角度,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迁移运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来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难度较大的问题,如果直接提问,学生大多回答不上来,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对这些问题进行设计,使之具有提示性与启发性。当然启发也要有度,紧紧抓住问题的关键。设计的问题最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针对古诗文教学可以一反常态,改变传统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常规方法,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发挥其自主性,让其自主看预习提示发现问题,让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启发作用。
(三)提出的问题目的性要明确
课堂提问有如射箭打靶要瞄准一样,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来设计。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这样也就抓住了方向,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教者在出示课题后就立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治”字设置疑问: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如何?由于一下子就抓住了题眼发问,学生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四)根据教学需要,把握提问时机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6
在学生和教材间有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教师的职责就是衔接、引导,寻找结合点,让学生借助教学资源主动获得发展。教师始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使课堂教学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发展性向等情况有明确的评估,使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明确的指向,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直接效益。这里所指的“学生”不是宽泛的概念,而是指“我教的这个班的学生”;不仅是有共同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的学生,而且是知识背景、生活背景、个性特征各不相同的学生。为特定教育对象确定恰当的目标,仅仅考虑他们已经学过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
二、如何了解学情
(一)了解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期望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不同学段和年龄段的学生所具备的母语水平不一。小学生在学龄前已经在母语口头表达和语言运用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甚至通过电视等媒体,部分小学生已经认识一些汉字。在这样的情况下,低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并非“零起点”。通过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小学生识字量和语文能力更是飞速发展。小学生除了渴望识字而独立阅读外,更希望语文课情趣盎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母语水平进行调查,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期望和需要,加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
(二)分析学生的知识和生活视野
语文教师除了根据学段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书本知识外,还须分析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生活视野。这里所说的知识视野主要是学生课外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范围。这里所说的生活视野,则是指学生从其生活环境中可能得到的知识范围。
(三)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分析学情时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任何教学都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重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方面“突然革新”,而应基于学生已有的基础,顺应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中积极的方面,使自己的教学为学生所认可。同时,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矫正学生不良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
习习惯。指导学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在分析学情时,必须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或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了解学生对特定单元主题的兴趣和理解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一定的主题编排的,同一单元内的几篇课文或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或在形式上有相通之处。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其内容都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
三、教学中如何把握学情
(一)把握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小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每一课又有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有每一课的训练点。制定教学目标就要从课程标准、教材出发,从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考虑达纲目标和目标(即提高目标)。这样制订出来的目标才恰当、全面、具体,体现了对学情的把握。例如:我们在上《秋天的雨》一课时,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4、积累好词佳句。
5、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6选择文中秋天的一处景色,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不难看出,前面五点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目标,而第六点是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达到的。以上的教学目标,是老师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体现了把握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的特点。
(二)课堂授课要把握学情
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予他们更多训练机会,老师从旁为他们及时纠正错误,通过反复强化训练达成巩固。在上课时,要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要面向全体的总要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区别要求。分类自学、分类质疑、分类指导、分类练习;集体讲授、集体归纳;记录本课心得。这样总体要求,区别对待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做到优、中、学困生兼顾。对学生学习要求要有不同的梯度。对低层次的学生着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对高层次的学生侧重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提问上,问题的设置要顾及各个级别的学生,让大家都能回答,有话可说,只是在回答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差异。在学法指导方面,在对全体学生普遍施以最低层次和基准层次的学法指导内容的同时,对高层次的学生要施以较高层次和最高层次的学法指导内容。这样各层面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上,学生们都积极表现自己尽显才华,学得兴味盎然。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一直处在积极探索新知的激情中,他们不断为不同层次的知识思索、讨论、归纳、获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全面调动了。例如:在上《给予树》一课时,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三类来提出:第一类:《给予树》这篇课文有几段?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都是谁?课文中的生字你用什么方法识记的;课文中有哪些量词、成语、词组是你喜欢的说说喜欢的原因等,这些问题可以提问学困生。只要他们能认真读文就一定能回答。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类: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的意思。这一类问题属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理解内容,段落间的联系文中有哪些语法知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你从课文哪儿找到的。文中的哪些段落,是我们历来习作时常见的类型题,谈谈你的理解等这些问题是不会难住中等生的。而且回答对问题也需要勤动脑。在中等生回答时,穿插优等生和学困生的补充或回答,这样相互帮扶启示,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在运转,把优、中、学困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讲起课来事半功倍。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第三类: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金吉娅的看法,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怎么学习。这一类问题属于文章发散拓展思维类的拔高题,就要优等生挑头回答了。在优等生回答的基础上,穿插中等生与学困生的补充回答,再次做到优、中、学困生兼顾。让每个学生都满怀兴趣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课堂不可缺少他们任何一个,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学生在不同层次知识点的认知上,自己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评价标准与学情相结合
改变以往将评价作为教学工程中的终了环节,安排在教学过程以后的模式。布卢姆认为:“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将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学习条件。”教学评价的改革就是其中一个,要改革评价观,老师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一刀切,或一定要把评价放在教学过程的后面,而是运用成功的理论,对多个层面的学生及时进行客观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各类活动中,要及时给每个学生随机的评价,做好平时的资料记录,评定等级;根据学生的平时等级,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评价类型,再评智力或能力等级。两项相加即为学生的最后评价结果。例如:在课堂发言积极,思维敏捷,语言流畅,观点又新颖又创新的学生,以平时的表现记“甲”。记“甲”等的该类学生在考试时可以避轻就重,有选择性的去考,甚至可以免笔试或只进行口试来得智力或能力等级。那些平时表现比较普通的学生,平时的记录等级为“乙”。记“乙”等的学生,可以选择基础知识的笔试考试或选择部分发散思维题型、拔高能力题型的口试,来为自己的考试得智力或能力等级。其他平时考评“丙”等的学生,选做一定量的基础知识,除此外,他们还可以选择发散思维题型的口试,来为自己的考试得智力或能力等级。这样,每位学生都可以有可观的成绩分值,起到考评作用,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奋进。可谓一举多得。评价等级平时表现加考试成绩的新颖设计有坡度,使不同的学生各取所需,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这样的设计可以减轻学生的厌学情绪,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有了新的目标,争取以平时好的表现,得到老师好的评价。(四)根据学情安排作业因材施教是长期被公认的我目教育的优良传统,是整体提高目民素质的重要教育原则。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是教师授课的信息反馈,因此,设计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即基础较差的学生布置基本作业——完成教学起码要求;中等生布置优化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优等生布置强化作业——注重通过作业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长城》一课的作业布置上,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差异来布置:基础较差的同学,熟读课文,默写课后生字,给每个字组两个词,并解释其意思;基础中等的同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课文插图中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优等生,谈谈从这篇课文中懂得了一些什么道理,并以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为题,写一段自己的看法。通过给学生分类布置作业,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除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促使全体学生各有进步,整体提高。
(五)根据学情安排预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适宜在高度结构化教学情景中学习。在这里,有的学生需要更具体的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更多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激励与强化,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预习。这一点对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在下放预习题提纲时不会层次,统一要求,势必影响学生的自学兴趣,这样学生绝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预习时可以试着回答课后问题。要求学生预习时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题。例如:在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预习时,按照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分别制定预习任务:自学能力较弱的学生,预习时主要要求,了解课后生字新词,查参考书标注“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成语意思,并通读课文一遍;自学能力中等的学生,预习时主要要求,熟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指出哪些句子说明了中华不振。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要要求,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对做一定的了解。这样分层预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做,就会促使学生向上一层次靠拢,向高层次发展,达到分期推进的目的。
四、如何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教学
(一)美化教学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的工具。它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者应着力抓好导入语和渲染语的精心设计,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课堂随机的“碎语”“插入语”等鲜活的语言美。
(二)整体教学设计,强化“板块教学”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能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知规律,把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具体化、序列化,整体统一于每篇课文之中。
(三)注重教材开拓,激活学生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培养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内容,要用活教材,要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能力,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深藏心底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