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范文1
中华传统文化——剪纸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我最感兴趣的是剪纸。
舅妈会剪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窗花,非常漂亮,我很羡慕,于是缠着舅妈教我剪一些简单又漂亮的窗花。那天,舅妈拿出两把剪刀和两张白纸,要教我剪一个“喜”字。舅妈让我把纸对折,再写上半个“喜”字,然后慢慢地剪下来。一开始,我怎么剪都剪不好看,在舅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剪出了一个大的“喜”字,我喜出望外。舅妈不但会剪“喜”字,还会剪“凤凰”、“喜雀”、“蝴蝶”、“小鱼”、“小鹿”……个个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
妈妈还特意让我上网查找了一些有关剪纸的资料。原来剪纸艺术是从唐代一直流传到今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有些人,还能把一张张普普通通的纸,剪成一张张“花草树木”、“山山水水”、“活泼的小孩”、“年迈的老人”等等,真是太神奇了。
剪纸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还训练了我的动手能力,更发挥了我的想象力,设计出一张张美丽的剪纸。
中国传统文化范文2
关键词:筷子;箸;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使用筷子过于习常,以至于熟视无睹。然而,筷子作为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和精神文化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动。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对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缺乏关注。但也正因如此,这种作用才更为无形和巨大。可以说,不管是筷子的起源、外观或是命名都深深地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一、从“筷子”的起源看中国传统文化
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必定经历过直接用双手抓,捧而食的阶段。然而,随着进餐工具的产生和不断演变,炎黄子孙最终放弃了用手指和刀叉而形成了用筷子进食的传统,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背景呢?
1、吃热食的饮食习惯
中国人的热食习惯可谓是与生俱来的。从消化生理特征上看,谢文伟的《易经于东方营养学》就提到:现代解剖学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消化系统的细微结构并不相同,各种消化器官之间的形态结构与组织结构也有差异。而东方人是偏向热食、熟食的。因此,为了满足这种消化生理上的需要,古人必然会利用一切条件创造人们所喜欢的热食。而随着火的发现和利用,先民们由于不能直接用手抓取熟食,就借助竹枝来放置和翻动食物。经过长期的练习也就学会了用竹条夹取食物的方法,于是就有了“”,即筷子的雏形。
此外,古人非常看重祭祀活动。而在祭祀中,进贡食物便是一项重要内容。又因为他们认为鬼神主要是吸收食物的精华,所以在生产技术较为低下的时代,烹煮食物所散发的热蒸气无疑被视为“精华”的最好体现。这也就造成了人们视热食为礼食的传统。而热食的普及势必会淘汰用手直接取食的原始方法。
2、传统农耕文明
在远古时期,先民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动物。然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所以人们因饥饿所迫,便转向了吃庄稼。而三大流域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使得中华民族的祖先们较早地进入了农耕文化形态,并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这也就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便是粒食传统。
不论是黄河流域的黍稞亦或长江流域的水稻,这两种粮食都可以直接剥壳经过烹煮后得到饭和粥。而一旦确定以饭和粥作为主食,则必不会把刀叉作为主要进餐工具。另外,受农耕文化的影响,羹成为古代先人的主要菜色。而羹汤中的菜肴不仅不便于直接用手抓,更无法用刀叉切取,于是用两根小木棍去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3、瓷饭碗的使用
中国古代陶发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屈家岭文化遗址中,瓷则发现于汉代遗址中。而根据《说文》的解释,“”就是“饭器”。后来被写作“碗”。可以说,饭碗作为盛食物的工具很早就产生了。然而饭碗不止局限于盛放的功能,还可以作为进食的辅助工具使用。而随着瓷的发明,碗壁的厚度也大大降低了,更加方便人们以口就碗啜饮。从而弥补了筷子不便获取流质食物的不足,使其与筷子的配合更为天衣无缝。而筷子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
二、从“筷子”的得名看中国传统文化
筷子的得名还经历了由“箸”到“筷”再定为“筷子”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在这种命名的变迁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传统文化气息。
早期的筷子被称为“箸”,目前找到的最早提出著的典籍是战国时期《韩非子・喻老》中的“昔者,纣为象箸箕子怖。”而“箸”这个名称也被一直沿袭下来。直到明代,“箸”改名为“筷”。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中记载:“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无中为甚。从“箸”改为“筷”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避讳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此外,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崇尚偶数。因此,又在“筷”后面加上了“子”这一后缀,最终命名为“筷子”,使之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期待。
三、从“筷子”的外观看中国传统文化
其实,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性符号从它的外观就可见一斑。首先,首方足圆便是筷子最普遍的造型。而圆和方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造型,筷子这种方圆兼并的外观无疑是中国人这种传统造型观念和审美趣味的绝佳体现,也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交相呼应。
其次,从筷子的外型所呈现出来的“直”、“齐”的特点来看,筷子不仅具有科学性,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众所周知,筷子一定要直,不然就难以夹取食物。而这种“直”也符合中华民族宁折不屈的精神内涵。因此,帝王常常用贵重的筷子作为赏赐嘉奖臣子。古书上就有唐玄宗赐箸的故事,“所赐之物,非赐汝金,盖赐卿之,表卿之直也。”此外,筷子还蕴含着中国人崇尚协作、重视配合的特性。而筷子成双成对的形态就对此有所体现。我们知道,单只筷子的功用是有限的。然而一旦把两只筷子放在一起配合使用,它就成了人类手指的延伸,手能做到的几乎它都能做到。所以,学会如何协调两只筷子使其合作默契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从筷子的使用看中国传统文化
筷子的使用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罗兰・巴特尔在《符号帝国》中这样描述筷子:“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成为和谐地被传送的物质。”他称筷子与刀叉相比,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因为筷子“不切、不抓、不毁、不穿……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谨慎的动作,它是一种力量,而非一种冲动……”的确,与西方人在餐桌上使用刀叉切割未完全熟透的肉食所表现出来的暴虐和张狂相比,东方人温文尔雅地使用筷子夹取熟食,确实要显得内敛和含蓄。由此也可以看出,筷子隐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和为贵”的意蕴。
此外,先生曾对筷子和刀叉做过如下评述:“中国远古时代也曾使用过刀叉进食,不过我们民族是一个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总觉得刀叉是战争武器,进食时用它未免太不雅观,所以早在商周时代就改用箸,世代相传至今,中国人皆以用筷子为荣。”中国古代对礼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对于筷子的使用也存在诸多规范和禁忌。如不能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餐桌上,这是不吉利的;不能将筷子直插在食物中,因为只有在供奉死者时才会那样做;此外,做客时,只有主人先动筷,客人才能动筷;用餐时,用筷子在盘子里翻挑也是不礼貌的……这诸多的礼仪禁忌正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重礼的体现。
结语
可以说,筷子不仅仅是餐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今社会一次性碗筷带来的污染问题,让筷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受到了挑战。因此,如何发扬筷子文化,从而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荣光著《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2] 刘云、朱碇欧著《筷子春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中国传统文化范文3
不管作者是如何与自然进行共鸣的,总归是体现了作者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作者对大自然有了深刻的感悟以后,由内而外产生的一种情感的体现,是人的精神和自然高度统一的条件下,通过绘画工具营造的视觉形象,是作者人生体验的集中展现。作品中大自然的风神面貌蕴含作者的理想追求,带有明显的抒情性。在各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中,中国人追求的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空灵澄澈”、与“天”合一、与“道”合一的物我完全浑融的自然美。作者与大自然是交流神会,正如庄子所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在自然景物中,作者与天地万物沟通,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是主体精神和客体世界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天人合一”的文化心境。
二、印象派对自然的再现
印象派是法国19世纪下半叶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印象派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首先和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孤立存在,它所描绘的题材也多是自然风景。印象派画家在描绘风景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他们追求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从而使风景画有了很大的变革,具有清新明亮、丰富多彩的特点。印象派同19世纪现实主义绘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正如乔治·里维尔说:“为了题材的色调特点而处理题材,不是为了题材本身,这就是印象派画家不同其他画派的特点。”这句话精确地说出了印象派的艺术特色。印象派画家不关注社会现实,他们关注对大自然的认知和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社会事实题材都是被排斥在外的,他们最为关切的是大自然本身。他们热衷于对自然光、色的表现,借助描绘对大自然的瞬间印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注重对自然的模仿,但这种模仿也不是纯粹的机械模仿,而是画家不带有任何功利的心境进行的对大自然的描绘,但是印象派的这种对自然的模仿不是完全被动的,同样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范文4
平面设计
人们通过使用文字及其图形来记录人类的生存活动、思想以及所发生的事情被称为――“平面设计史”。“平面设计”将视觉的当中所存在的色彩、图形、文字、字体、插图、标志等基本因素,通过其视觉传达为目的进行相互组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更加准确且比较广泛的视觉传达的最终效果。
1.“图”
在“平面设计”当中,“图”则是最能体现出视觉形象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主要将色彩、通过线条等“视觉元素”以及其中所具有的相互关系来传达一定的表现一年及其相关信息。“图”作为实践当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视觉形象艺术语言,其主要以图腾为起源。而对于“图腾”一词来说,这种称呼则是一种“外来语言”,图腾原为南美洲的印第安语,同样也是英语“totem”的译音。在中国,某种植物或者是动物的形体会被古人看作是自己部落的祖先或者是自己的保护神,因此会将这些植物或者是动物通过抽象的形式进行刻画,及表现出一种图形符号的特称,被称为是“图腾”。
2.文字
平面设计中的字对于中国来说,最早的“文字形态”则是会意中国意形、以及仿音相结合的“文字体系”。
“中国文字”的发展过程:
(1)“契刻”以及“结绳”
a.“结绳”,顾名思义为打结绳的意思,其主要通过绳子进行打结,依据打结的多少来记录事情的多少或者是事件的重要性。
b.契刻:主要是在木板上进行刻画文字,一次来记录一些事情,并通过雕刻缺口的深浅、符号的形式来却别事情的大小。
(2)图画文字:主要是运用“图画”的表现形式来传达一些重大的信息、并更好的记录其宗教活动、相关事件等。
(3)陶文:陶文主要在陶器上可以经常看到,在原始陶器上,刻划描绘的陶文,又称为陶符,逐渐演变成一些部落进行识别的标志。
(4)甲骨文,通过在龟甲或者是牛的肩胛骨上进行雕刻而形成的的象形文字,主要用来进行占卜或者是记录一些重大的事件,对于文字的排列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以此作为成为了对中文进行书写的基本规范,体现出中国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重要核心理念。
(5)金文:主要是在青铜器上雕刻出来的象形文字,这些文字又称为是“铭文”,青铜器以及文字同样成为了祭祀用品。而且具有一定的中国文字会意、象形以及仿音等特点。
(6)玉文和石文:主要通过“文字”的刻画来采用不同载体进行命名的会意、中国象形或者是仿音相结合的“文字形态”。
(7)隶书、篆体以及楷体
(8)运用印刷的字体――宋体和仿宋体
(9)“泊来字体”――黑体
图和文字的结合
1.书籍装帧形态
(1)简策书:运用“竹片”为材料,用墨汁或者是漆汁对文字进行书写,“单片”被称为“简”,串联在一起的被称为是“册”。
(2)帛书:运用“帛”(一种丝织品),对文字进行书写则采用漆汁或者墨汁。
(3)卷轴进行装书:带、卷、由轴、F、签进行装订而形成的书籍形态。
(4)折经以及旋风装书:书的最初形式旋风装和折经书。
2.其他种类的图文形态
(1)中国古代的“图文形态”―、封面、印章、牌记、年画、纸币、铭记以及招幌;
(2)杂志广告、报纸广告、招贴等户外广告作为中国近代图文形态;
“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分为“室内设计”以及“室外设计”,园林设计和景观设计以及建筑外观设计、城市雕塑、绿化设计以及商业用地环境规划等等作为室外设计。室内有家装设计则包括建筑内部设计等,还有附属的花卉设计,管道,灯光设计等。
1.室内设计
在当今社会发展当中,室内设计与其发展与时俱进,其具有多层次、以及多风格的特点。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以及投资标准的不同,明显地表现出出多层次以及多风格的特点。室内设计还与风水有关,就风水角度而言,餐厅应在住宅的中心位置,但不可直对前门或後门。还有一些格局上的问题也应避免。例如,如果是楼中楼设计,餐厅应位於楼上;餐厅左右两面墙的窗户不应正对,因为气会从一面窗进,而从另一面窗出,无法聚气,不利於住宅的气运。避免利用邻近厕所的空间当餐厅,如果难以避免,餐桌应尽量远离厕所。
2.园林设计
中国园林十分重视营造自然美和建筑美。
园林建筑常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游览路线的起、承、转、合,而沿着这条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之处,园林建筑往往以它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图画。然而,中国园林真正的精华与核心是它的文化美。
在园名、题咏、匾额、楹联中就可以反映出来。正像《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怡园的藕香榭,都是反映园主歌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意境。
3.家具设计
明清家具:
明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具有典雅、 简洁的时代特色,后世誉之为 “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的纹饰题材有自己的倾向性和选择性,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范文5
春节就是过年,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一起吃年饭、放鞭炮、领红包。关于年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年是一种凶神恶煞的怪物。它的嘴巴大大的,张开嘴巴就像打开一个门洞一样,看得人毛骨悚然,眼晴一闪一闪像火电筒,尾巴长得丑丑的,难看极了。
有一次,春节来临时,动物们都冬眠了,只有年到处乱跑。年饿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想跑到村子里找食物。年一进入村庄,村民们就惊慌失措,都担心年会跑到自己家里来,惶惶不可终日。
年到了一户人家门口,大力一推,把门打开了,用那杀气十足的眼神扫了一下屋子,里面空荡荡的。年再往屋里走,发现角落里有一个人怕得直发抖,年刚想扑过去吃掉那位村民,只见村民手脚摇摆起来大喊了一声,把年吓得屁滚尿流地跑了。
到了第二天年也学聪明了,用棉花塞住了耳朵再进村子,年心里想:这次我应该可以饱餐一顿了吧!年还是去了之前那村民家里。村民这次躲在一张又红又花的被子里,吓得满身大汗,衣服都湿透了。这次年看到红红的被子又给吓跑了。等年跑了,村民用竹子生起了火烘干衣服,这时年又来了,年看到火和听到噼噼啪啪的烧竹子声,跑得更快了。
中国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中国酒 中国传统文化 时代性 独特性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厚浑融。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五千年的中国文明里成就了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又作为酒的故乡,故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酒,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国人的眼中,酒已不单单是一种饮品,是一种物质,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慰藉。故而,酒在华夏文明的传播中已不单纯的是一种客观物质的存在,而是一种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形式。由于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同成长,故酒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毋庸置疑的共性:
1 独特性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这在世界各种文化中尤为突出。而中国酒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以及原料的各异,酒的口感独特,种类繁多,具有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样鲜明的独特性。从料的使用而言,中国的白酒用料分为原料、辅料等。原料的不同决定了酒质各异。酿酒原料大部分采用五谷杂粮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为料;制曲原料也有所不同,区分为大曲和小曲,大曲原料一般采用大麦、小麦、豌豆等,而小曲以大米或米糠为原料;辅料往往采用稻壳;酒的生产固然离不开水,各个地区拥有不同的水资源,水中含有的理化因子不同,水质的不同也会导致酒质的区别;发酵环境与发酵期的长短在酒的酿造过程中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稍有差别也会对酒质起到一定的作用。
此外,中国酒的酿造工艺也是分为多种,大体的工序为原料粉碎、配料、蒸煮糊化、冷却、拌醅、入窖发酵、蒸酒、原酒贮存后的勾兑成品。在各个工序中条件的控制都是有差别的,这就导致了酒质的差异性。比如,冷却中的参数温度的控制,原则上是降到适宜微生物生长的温度,由于使用的原料和辅料的区别,温度的控制也是存在机动性,若气温在5-10℃时,品温应降至30-32℃,若气温在10-15℃时,品温应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温不再下降为止。在入窖发酵工序中品温应在18-20℃,入窖的醅料不能压得太紧,也不能压得过松。并随时分析醅料的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残留量的变化。发酵时间的长短,根据各种因素来确定,有3天、4-5天不等。这种参数的控制不唯一性,必定导致酒质的千差万别,产生不可避免的独特性。
白酒是我国的传统而独具的产品。酿造工艺丰富多采,酿制的酒风格千姿百态。为了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相互学习,做好评比,结合我国国情,于60年代中期,对我国白酒的香型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通过对酒内香味成分的剖析,香气成分与工艺关系的研究,并经酿酒界和专家认可。于1979年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实施按香型进行评比。目前,白酒的香型分为五种: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刑和其它香型。(1993年国家又颁布了“兼香型”和“凤香型”)前四种香型比较成熟,趋于标准化和定型化。除前四种香型外,还有不少具有自己特点的好酒,其香气,口味、工艺不仅不同于已定型的香型酒,而又有自己特殊的工艺、风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酿酒工业的发展,白酒的香型也必将更加丰富多彩。事实上,食品中,植物中的香味是多种多样的,酒的香味也会不断发展,不断增加,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2 功能多样性
我国的酒除饮用过程衍生的功能外,酒自身具有许多性能。酒含有多种营养物质,酿造酒的过程中由于原料、辅料大部分为粮食作物,外加之发酵的工序处理,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衍生物,这就使得酒既有多种的性能。
首先在医疗方面。夜晚饮用少量的白酒,可以起到安眠的作用,由于白酒里面有一些理化因子,这些因子会平缓的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少量饮酒还对消化系统起到一定的医疗作用。在酒的作用下,会促进胃液和唾液的分泌,起到健胃的作用,还可以止疼痛,利小便及驱虫的作用。以黄酒为例,黄酒中的生理活性成分很多,具有清除自由基,预防心血管病、抗癌、抗衰老等作用。而且黄酒饮用度数较低,口感刺激性小,可以增加食欲,舒缓胃粘膜的分泌作用,促消化以及缓解筋肉疲劳、安神补益、活血健体等作用。我国南方常用作补物,供女人分娩后的调理身体,效果显著。此外白酒可以外用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其次在营养方面。中国的酒的独特性必定会产生功能的多样性。由于酒中含有多种的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大部分是来源于原料的不同以及在后期的处理过程,比如蒸馏、发酵等工序的处理。同时也不能忽略发酵物曲的作用。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说到酒的营养价值不得不提起黄酒。黄酒内富含氨基酸类,尤其是赖氨酸,可以促进人体的发育,同时可以强健体魄、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对中枢神经组织功能有提高的作用。黄酒中含有无机盐达18种,主要有钙、镁、钾、磷、铁、锌等化学元素。黄酒原料和酵母自溶物中的维生素B、E的含量也很多,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这种蛋白质多以肽和氨基酸的形态,非常适合人体吸收。其中肽具有非常丰富的营养功能、生物学功能和调节功能。
再次在精神享受方面。酒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却有着一些特殊的功能,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尤其是在中国的社交场合,白酒的作用尤为重要,白酒扮演着沟通使者的角色,在酒桌上谈生意在中国已经成为不成文的社交礼仪。白酒是体验精神文化的产品。白酒中含有丰富的香味物和某些功能性物质的酒精饮料,人们喜欢饮酒,是在于它能给人们制造一种欢乐,热烈的气氛,激励思维活性,反应一种心理沉积,是人们的情趣和精神的寄托。
3 鲜明的时代性
白酒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从天然发酵到生产酒,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从作坊式手工操作的经验型,发展到具有现代规模化集约化的科技型生物制造业,是产业的飞跃进步。白酒的飞速发展同时体现出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潮流,适应发展中个性化的审美观,消费习俗和消费心理。当前的白酒消费,已经是追求高质量、高品位、高品格的时尚消费,饮酒是政务、商务洽谈、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是休息、是聚会、是娱乐、是旅游、是劳保、是品味人生的一大享受。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酒几乎是无孔不入。首先,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故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原料绝大部分是粮食作物,这样酒的酿造必须依附与农业才得以发展。粮食的收成情况直接影响着酒的质量、产量以及销量价格等。此外各朝代统治者也会根据粮食收成情况,来酒禁或开禁,以此对酒的生产起到调节作用。在一些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各个时代推出的酒的制度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决定了中国酒的时代性。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期对酒实行专卖政策,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历史上酒税收入与军费、战争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酒与文化的融合在诗词方面发挥到了极致,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诗酒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纵观其发展史,不同时代的诗人借酒扬诗,借酒香诗,创造了许多传颂至今的佳话,也为诗酒文化的发展增添了诸多丰富的内涵。魏晋时代的曹操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狂叹引得了古今许多人的共鸣,更是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赞美把酒的妙处推到了至高处。唐代诗歌大盛,诗人们有“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酒渴思吞海,诗狂欲上天”的杜甫,酒醉而成《琵琶行》的白居易等等,诗人嗜酒成风,把诗酒交融这部大戏推向了“前无古人”的空前。北宋时代的坡、南宋时的陆游等众多诗酒名家,也对诗酒文化的发展有过增光添彩的功劳。当代著名诗人艾青对诗酒文化做过认真的研究,并强调诗酒文化是“诗酒联姻”的产物,充分肯定了诗酒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的存在。
参考文献:
[1]艳照.白酒消费的是酒文化.潍坊酒文化,2012(1).
[2]周海平.中国酒的文化特性.山东食品发酵,2012.1.
[3]黄栋梁.诗酒文化的发展历程.齐鲁酒文化,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