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第一单元总结

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1

【关键字】公式与函数;等号;单元格;求和;求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

Excel中公式与函数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 + Office 2007)第六章的重点内容,比较抽象和难懂,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英语知识。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点是:普遍英语普遍差,数学好的又没有几个;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比较差;再加上怕麻烦,懒于思考,因此,学习起来尤其困难。

Excel的公式计算中,学生习惯于数学中的数值计算,如"=4*27361",而对于类似","=F3*G3"这种利用"单元格名称"快速完成计算的方法比较难适应。

Excel的函数计算中,学生常容易犯错的有:①计算时,没有先单击放置结果的那一个单元格的习惯,导致计算结果是做出来了,但他们却找不到它。②当存放结果的那个单元格与参与计算的数据区域不相邻是,学生不能准确选择需要的数据区域。

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反思,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一、 实例简单易懂,尤其每一实例的算法要简单明了。

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比普高生,他们普遍基础差,数学尤其弱,理解能力也不好,因此,在入门的第一课中,我建议尽量举他们熟悉的、简单的例子(如 "图1"、"图2"),尤其算法要简单明了,遇到算法不明了的,请直接告诉学生算法,无需累述,不然学生准被这点数学知识绕晕。

二、 公式:教学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我的方法是:①先抛出学生习惯的数值计算,如"=4*27361";②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数值所在单元格的名称参与计算,如:数值"4"所在单元格名称--"F3",数值"27361"所在单元格的名称--"G3",即"=F3*G3",由此得出计算结果。最终达到快速、准确计算的目的。例1:

三、 函数:及时总结步骤,步骤要少而明确

⒈职校学生普遍理解能力弱,建议把计算过程步骤化,并且步骤要少而明确。

⒉要深刻认识到"函数计算"掌握的关键在于数据区域的正确选取:当存放结果的那个单元格与参与计算的数据区域不相邻是,很多学生不能准确选择需要的数据区域。

⒊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差,数学尤其弱,因此,在入门的第一课中,不要试图和学生解释"函数组成: = 函数名(参数)",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越解释学生越疑惑,不如不解释。

教师:这是一张期中成绩表,其中的"总分"我相信大家都已经能够利用已学的公式计算完成。不过,下面老师要教大家利用另外一种方法:利用"函数"来完成它。

教师:首先我们来熟悉一下常用的几个函数:

教师:然后我们明确一下函数计算的4个步骤:

步骤1:单击放置结果的那一个单元格;

步骤2:单击"公式"选项卡-->单击"自动求和"下拉菜单,选择需要的函数;

步骤3:准确选择需要的数据区域

步骤4:按下回车键,即可得出结果

教师:示范,完成计算。然后请学生上来练习。

四、 多给练习题请学生练,毕竟"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还是那句话,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比普高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比较差;再加上怕麻烦,懒于思考,所以只有老师多给题目、多要求他们练以期"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⒈章喜洋.Excel公式与函数的教学方法的探讨.现代企业教育

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2

本班现有学生40人,后进生约占20%,中等水平学生约占60%,

学习较好者占20%。中等生占大多数,本学期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使用五年级(下册)教科书。这册教科书里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七个单元,前六个单元教学新知识,完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和任务。第七单元是总复习,目的是通过系统整理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进一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可以说将青岛版小学数学的特色发挥并展示得淋漓尽致,主要有以下特点:

1.淡化生活情境,突出数学情境。由“情境串”带动“问题串”,是该套教材的一大亮点。

2.突出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探索新知”。这一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合作探索中进行重墨体现。例如,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教材从现实问题“怎样求冰淇淋盒的容积?”入手,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怎样求圆柱体的体积?”,学生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圆面积的推导方法,猜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操作、验证,总结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利用计算公式求出圆柱体的体积,解决冰淇淋盒容积的问题。

3.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这一特点体现在对知识的结构编排上,与传统教材相比,立足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例如,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编写,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本册教材编排顺序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样编排,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圆柱、圆锥的理解。又如,传统教材是先学习比例尺,再学习正反比例的知识;而本册教材是先学习正反比例的知识后再学习比例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初步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编写本册教材时,特别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材通过圆的面积与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正方形面积的比较,既估计了圆面积的大小范围,又渗透了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体现了极限的思想。

三、本学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工具画圆;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4、使学生认识圆柱,圆柱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初步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的统计图绘制方法。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圆 7课时左右

第二单元:百分数 15课时左右

第三单元:比例 12课时左右

第四单元:圆柱、圆锥 10课时左右

第五单元:简单统计 12课时左右

第六单元:总复习 23课时左右

五、改进教学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改掉以往教学满堂灌的方法,通过创设情景环境,让学生逐步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3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三年级数学总结知识点上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三年级数学总结知识点1第一单元 时 分 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30分=半时

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三年级数学总结知识点2第三单元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三年级数学总结知识点3第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 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加法公式:

加数 + 加数 = 和

和 - 另一个加数 = 加数

5、减法公式: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差 + 减数 = 被减数 或 被减数 = 差 + 减数

被减数 - 差 = 减数

6、口算时:

例:(1)35+48,先算35+40=75,再算75+8=83。

(2)72-28,先算72-20=52,再算52-8=44

或 先算72-30=42,再算42+2=44

7、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

“应准备”等词语时,都是用估算。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6是4的几倍? 36÷4=9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A,求这个数。 用除法计算: A÷倍数=这个数

已知一个数的5倍数是35,求这个数? 35÷5=7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一个数×倍数= 结果

9的6倍是多少? 9×6=54

三年级数学总结知识点4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这个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长和宽越接近(或长、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四边形的特点: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

4、正方形的特点:4条边都相等,有4个直角。

5、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6、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7、在一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两份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2、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2)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如何学好小学数学的方法一、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1、做好课前预习,掌握听课主动权。

课前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2、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3、及时复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4、认真完成作业,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及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因此,我们今后还要保持“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经常进行阶段小结”的好习惯。

二、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你们学习的直接动力。华罗庚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我很高兴你们能够喜欢数学课,我希望你们在数学的学习中获得更多乐趣。

三、坚强的意志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你们遇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你们能坚定信心,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这需要坚强的意志。满怀信心地迎接困难,奋力拼搏战胜困难,就是意志坚韧的表现。你们具有这种十分可贵的品质,在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就会不灰心丧气;在取得好成绩时,也不骄傲自满,而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奋勇前进。这样才取得了好成绩。

四、自信心与勤奋

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4

一、制定复习系统

在制定复习系统时,教师要注意:基础先行,先简单,后复杂,再综合,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例如,初中数学总复习可采用以下的系统:数—式—方程(组)—不等式—二次(一次)函数—三角形—四边形—圆—三角函数—统计和概率.

通常进行两轮复习.第一轮复习要以基础为主,回归课本.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围绕课本,落实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运算为重点,强调“三基”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重视展现和训练思维过程,总结和完善解题程序,强调解答题的书写格式的规范性,防止在中考时不必要的失分.渗透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把课本“由厚读薄”. 尽管剩下的复习时间已经不多,但我们仍然要注意回归课本.只有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第二轮复习要建构知识网络、强化训练.在单元过关、查缺补漏时,应重视基本题型的解法总结和强化训练.适度综合,归类整理,对有关重点、难点、弱点、热点内容做专题复习,跨章节联系,由知识点向知识块、知识体系过渡,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指导意义,提高整体把握中学数学知识和独立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在掌握知识点及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先练后讲,讲练结合,对中考各种题型和综合试题强化训练,提高解题能力.讲评练习时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指导学生提高应试技能.要训练学生调整心态的能力,不能让试题的题量、难度、熟悉程度影响自己的情绪,力争让会做的题不扣分,不会做的题尽量得分.

二、抓住重点和自己的弱点

基本概念、重要的公理、定理、性质、法则、方程(组)和不等式(组)的基本解法等内容的复习将直接影响成绩,应作为复习的重点.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自己平时学习有哪些定义、公理、定理、性质、法则还没有搞清楚,有哪些基本技能还没有学会,对这些薄弱环节要采取请教他人,强化训练等有关措施.要求学生以“错”纠错,查漏补缺. 这里说的“错”,是指把平时做作业、课外练习和单元练习中的错误收集起来.中考复习,各类试题要做好几套,有的学生做题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做过之后不问对错就放到一边.这种做法大大削弱了练习的质量和效果.很多中考出色的考生在考后总结经验时大多有这样一条经验,就是在复习过程中及时地做好错题记录,避免以后重犯类似的错误.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多数有用的经验都是从错误中总结出来的,可见要求学生准备一本专用的错题记录本十分必要.

三、有目的、有选择、有变化地进

行解题训练

在数学总复习中,解题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这对巩固知识,掌握技巧,拓广思路,发展能力都有帮助.但如果搞题海战术,则事倍功半,反而会削弱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应能突出重点,反映大纲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实现复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

由于课本上的例题在学习时都已讲过,所以复习时不用再讲,但可以对这些例题稍作变化,让学生思考.由于条件发生了变化,使学生不能再套用原题的解题思路,从而改变了学生机械的模仿性,促使他们自己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四、重视归纳总结,积累方法、技

巧和经验

只有科学地归纳,才能达到有效的积累.每单元复习时,要归纳出这一单元有哪些重要的概念、性质、定理.有几类主要问题,每类题有哪些基本解法,有哪些常用变换和技巧,有哪些易犯的错误,等等.

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5

一.首先要改变观念

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中三年级,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使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初中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更易于掌握,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熟练程度,即可提高成绩,既使是这样,对有些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是不理解的。例如在初中问|a|=2时,a等于什么,在中考中错的人极少,然而进入高中后,老师问,如果|a|=2,且a

二.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生学习期间,在课堂的时间占了一大部分。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的要点。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上课前也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看小书、下棋、打牌、激烈争论等。以免上课后还喘嘘嘘,或不能平静下来。

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

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和演示的动作,生动而深刻的接受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

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数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

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

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

若能做到上述"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4、要认真把握好思维逻辑,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中的提示。 老师讲课中常常对一些重点难点会作出某些语言、语气、甚至是某种动作的提示。

最后一点就是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三.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1、做好及时的复习。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例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2、做好单元复习。学习一个单元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同及时复习一样,采取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而后应做好单元小节。(强调)

3、做好单元小结。单元小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

(1)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

(2)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应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3)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四.关于做练习题量的问题

有不少同学把提高数学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收获要高。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而对于中档题,尤其要讲究做题的效益,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当然没有一定量(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的练习就不能形成技能,也是不行的。

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数学;逻辑性强;思维严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219-02

高中数学普遍被认为是高中所有学科中的难点,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习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究其原因,是由于和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因此不少同学进入高中之后学习数学感到很困难,这就使一些初中数学学得还不错的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而容易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被动学习,造成成绩不断下滑。以下就怎样学好高中数学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1 明确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特点的变化,主动调控学习心理

1.1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中数学一上来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图形语言等。我们在学习中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降低思维难度,循序渐进地培养自己以形象,通俗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互相转化,提升学习的“悟”性。

1.2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想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教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一元二次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因此,形成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中学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这需要我们适应这种变化,不断提高解题应变能力。

1.3 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在“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依赖心理重的学生感到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跟上老师授课的节奏,强迫自己适应新形势下的学习。

2 科学的制定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2.1 认真听好每一节课

(1)课前做好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听课。首先应做好课前的准备,不能老师来了才去找东找西,使得上课时出现书、本等丢三落四的现象;上课前也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以免上课后还气喘嘘嘘,不能平静下来。

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须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也就是专心听讲、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适当记录并完成练习。

若能做到上述“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本节知识的纲要。

最后一点就是作好笔记,将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明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2.2 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1)做好及时的复习。听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2)做好单元复习。学习一个单元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采取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

(3)做好单元小结。单元小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能结合典型例题将其表达出来是最好不过了;问题记录,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2.3 配备适量习题,做到有针对性,不搞题海战术: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基础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而对于中难题,尢其要讲究做题的效果,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当然没有一定量的练习就不能形成技能,也是不行的。

另外,就是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

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题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逐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只有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