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畜牧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畜牧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畜牧业

生态畜牧业范文1

培育和壮大畜牧业区域经济,促进畜牧业协调发展。今年要在建设好雁门关生态畜牧业经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晋西北及太行山种草养畜区、中南部优势畜牧业生产区三个大区。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要新增草地面积100万亩、肉类产品达到28万吨、奶类产量达到4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700元。在吕梁山及太行山地区要大力开展种草养畜建设工程,完成保护天然草地1800万亩,建设饲草基地200万亩及相配套的草地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吕梁山区绒山羊存栏达到85万只,羊绒产量达到328吨;太行山区羊出栏达到90万只,羊肉产量达到1.32万吨。在中南部优势畜牧业生产区要以猪、鸡、肉牛为重点,发展城郊型和外向型畜牧业,生猪出栏达到570万头、禽蛋产量45.5万吨、肉牛出栏51万头、牛肉产量7.5万吨。发展规模养殖,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一批成本低、效益好的标准化养殖园区和养殖小区。力争全省新建各类养殖小区500个,其中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150个;改建完善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其中在雁门关生态畜牧区改造建设50个。开展无公害标准化认证工作,全省计划新发展30家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企业。要统筹解决好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公益性基础设施、畜牧兽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有关问题。要促进家禽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饲养方式转变。

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继续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明年全省将全面完成117个县的县级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650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建设任务,抓好全省17245个村的3万名村级防检员配备工作,开展“动物监督执法年”活动。

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良种化进程。扩建改造19个省市级重点种畜禽场,完善种畜禽场的生产和水利设施,引进国外良种。充实完善20个县级畜禽改良站,160个乡镇改良站。要研究制定我省地方良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完成晋南牛保种200A级胚胎的任务,扩建马身猪资源保种场,培育山西优种雁门关肉用绵羊品种。认真贯彻执行新颁布的《畜牧法》和《种畜禽管理条例》。

生态畜牧业范文2

[关键词]传统畜牧业;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对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还要传统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引入了生态畜牧业这一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展开了对现阶段我国如何发展畜牧业的讨论。

1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我国畜牧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更是给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以前,畜牧业是依附于农业存在的,一个极小的分支产业,而如今,畜牧业已经成为可以独树一帜的产业,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来我们可以列举几组数据来说明这一状况: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在这二十多年来翻了一番,各种肉类产值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有些产量甚至名列世界第一,这无不体现着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喜人成绩。虽然我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难以忽视的成绩,但仍在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我国虽然各种肉类总产量较高,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依然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在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对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对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良性发展。

2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人类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但资源却是有限的。所以对于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来说,都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特别是基于畜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是要求我们合理利用资源。我国人口较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提及畜牧业的发展,就不得不提我国耕地和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呈现极为匮乏的状态。我国目前大规模采取的传统生产方式,就是通过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产出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上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由于片面追求经济速度,反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没有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土地沙化率以及退化率居高不下,各种极端天气也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所以,发展生态畜牧业势在必行。最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并且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这对畜牧业的生产与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各种资源的有效性,所以只能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效率与品质,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3如何发展生态畜牧业

首先,也是最基础的一点,要提高草原的生产力,大力发展牧草业。对于畜牧业来说,牧草是关乎其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要想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改善和保护草原植被入手,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摒弃原有的“重畜轻草”的思想,加大草原环境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可以引进一些新品种,利用好现代科技,对土壤的退化和沙化提供一定的保障。其次,可以开发其他的饲料来源。畜牧业的发展,不能只建立在草原牧区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新的饲料来源,发展节草型畜牧业。例如将作物的废弃部分收集起来,进行特殊处理后供畜禽使用,实现保护草原环境的目的。最后,还应当系统的安排畜牧业的发展季节,做到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意味着相关人员可以在青草期扩大生产规模,培养出肉质好,生长快的生物。而在草资源较为匮乏的季节,要适当地缩小生产规模,以免对草原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除此之外,还应该完善畜牧业的物流系统,健全生态部门的服务体系。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人员以及卫生部门的支持。我们应当进一步明确各服务部门的职能,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实现各部门间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系统。

4结束语

实现畜牧业的生态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可以早日实现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波,李长胜.绿色食品与农业生态环境[J].土壤与作物,2003,19(4):307-309.

[2]韩秋实,杨良惠.畜牧经济根本之路──发展生态畜牧业[J].畜禽业,1996,(6):85.

生态畜牧业范文3

一、生态畜牧业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一)生态畜牧业的概念

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牧业产业体系,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型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型动物养殖业、生态型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的无污染处理业[1]。

(二)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生态畜牧业的特征,一是系统内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某个环节和要素受到干扰,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动和变化,失去原来的平衡;系统内部以“食物链”的形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转化,以保证系统内各个环节上生物群的同化和异化作用的正常进行。二是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禽养殖为中心,同时因地制宜地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林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把资源的开发与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在生态畜牧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网络是完善和配套的,通过这个网络,系统的经济值增加,同时废弃物和污染物不断减少,以实现增加效益与净化环境的统一[2]。

二、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市是以肉鸡、生猪养殖为主体的畜牧大市,2010年全市出栏肉鸡3200余万只,生猪32万余头,牛1.5万头,羊4.9万只,畜牧产值14.5亿元。全市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941个,其中肉鸡规模养殖场539个,民和牧业大型肉鸡养殖基地1处,生猪规模养殖场269个,蛋鸡规模养殖场104个,奶牛规模养殖场16个,其他规模养殖场12个。540个肉鸡规模场中(包括民和牧业肉鸡养殖基地),有527个实施了网上养殖,占97.8%;269个生猪规模场中有96个实现了生态养殖,占35.7%;104个蛋鸡规模场中有85个达到了标准化饲养,占81.7%;16处奶牛规模场均实现了生态养殖;其余养殖场有9处实施了生态化养殖,占75%。综上述现状,通过分析整理,我市畜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畜牧业实现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家家喂猪,户户养鸡,这是过去的传统。随着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的畜牧业已从原来家庭副业的位置逐渐成长为非常富有活力的、相对独立的产业。畜牧业产销一体化、产业化经营也带动和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特别是肉鸡养殖业更易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10年,年出栏万只以上肉鸡养殖场出栏的肉鸡已占全市总出栏量的77%以上。规模养殖的发展,使我市的畜牧业走出庭院,建成相对集中的养殖小区,这不但有利于畜禽疾病的防治,而且优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二)养殖合作社推动了我市畜牧业的科学化发展。近几年,我市迅速发展了大批养殖、产销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优良种畜、仔畜、饲料、技术指导,采取分头生产、流通合作的形式,内部有了计划性,社区性组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效地把分散占有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出现了专业化的生产小区,组织农民进入市场,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益。部分发展比较好的,达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化经营。

(三)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市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我市拥有民和牧业、福润牧业、凤泽牧业、益生、多利六和等一批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发挥农户适度规模饲养的优势,让生产者有利可图,同时靠加工增值和销售环节的利润,来扶持生产,极大地带动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

三、市发展生态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分析,我市在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畜禽种类生态化发展不均衡,形成了肉鸡发展较好,生猪发展稍差的现状。目前我市年出栏3200万只肉鸡,基本上实现了肉鸡网上饲养、粪便堆积发酵,但生猪养殖场目前仅有37.5%采用自然养猪法饲养,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仍需加快步伐。

(二)特色养殖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品牌效应。我市地处胶东半岛北部,地理条件优越,适合多种动物品种的养殖,目前,我市已经拥有了和圣渤海马场、新港水貂养殖基地等特色养殖产业,但未能根据丘陵地形发展起现代、生态的特设养殖业,我市原有的梅山猪、糁糠鸡等土著品种未能实现规模化养殖,没建立起品牌效应。

(三)实现真正的生态养殖还有很大差距。表面上看,目前实行的粪便堆积发酵、粪便还田等处理方式让畜禽粪便都派上了用场,但这不是真正的生态畜牧业,未能在实际上实现种养综合配套,很少形成循环链条,不是程序化工艺,离高效、无污染、生态平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四)沼气产业尚未起到应有的生态效应。沼气的普及面虽然较广,但与畜禽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不相匹配,大多只能服务农民生活,而不能服务畜牧业发展。特别是部分小规模的沼气池,产气夏多冬少,只能夏排冬停,造成了二次污染。

(五)原有小规模养殖场治理难度较大。我市仍有一些养猪场地处村庄内、村边、溪边等,大部分是弱势群体在搞养殖,规模小,生产环境差,资金实力弱,治污不愿投入,养殖污染影响村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由于养殖收入已逐渐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关停难度很大。

(六)畜牧业用地的压力较大。虽然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大力扶持畜牧业的发展,今年4月1日颁布实施的《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也提到了畜禽养殖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但现实情况是土地流转、征用、租用难度加大,新增养殖用地的报批在部分村非常困难。

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生态畜牧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把现代科学、生态技术和传统畜牧业的精华紧密结合,把现代畜牧业与种植业、渔业紧密结合、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生产体系,在产出水平上要明显高于自然畜牧业,在畜禽排泄物利用上明显优于工厂化畜牧业。要把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认识提高到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通过示范点建设、媒体宣传等形式加深提高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认识,从而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真正做到畜牧业与种植业、新农村建设协调共进,全面发展现代循环农业。

(二)政策引导,优化布局。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必须优化布局,打好基础,关键是要衔接好四个方面:

1、要与政策扶持相衔接。积极争取市政府出台政策措施,重点扶持高效生态养殖项目、创新生态养殖模式;对实施农牧结合的合作组织、养殖场加大扶持力度,对发展生态畜牧业所需的三沼利用管网设施、储肥池等给予财政补助。要争取出台有机肥推广应用补助政策,鼓励种植基地(大户)、农户使用有机肥。充分发挥生态养殖示范场的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2、要与种植业布局相衔接。要按照畜禽排泄量和外部消纳量相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种养业布局和规模,实现畜牧业和种植业、农村能源等产业的有机结合。

3、要与标准农田建设相衔接。畜牧场的选址要与标准农田相衔接,尽可能通过农田渠系把畜禽排泄物或沼液、沼渣排到田里,培肥地力。对一些地力水平比较差的农田,要有计划地在农田渠系上游划出一些畜禽养殖用地,为农牧结合打下基础。

4、要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开人口集聚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

(三)依托法规,搞好规划。严格执行《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立足长远,对全市畜牧业进行重新规划。

1、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在养殖区内优先发展畜牧产业,优先规划养殖用地,推进规模饲养;在禁养区内严禁养殖业的发展,并采取积极措施将养殖户(场)逐步迁至养殖区;在限养区内限制畜牧业的发展,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

2、推行备案管理。对规模化养殖场实施备案管理,经备案的养殖场、养殖小区优先享受国家和省相关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倾斜大力推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规模小的零散养殖业不能备案,无法享受国家及有关部门的补贴及优惠政策,使其要么上规模,要么退出养殖业。

(四)科学配套,发展三沼。在畜牧业由规模化向生态化转型的过程中,沼气池是其中的关键,大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沼气产业的规模和产能,是实现生态畜牧业的关键。

1、引导农民自行投入建设或组建农民合作社合股建设沼气设施。走“一村建一中型沼气池”或联户型沼气池,方便维护与管理。为使沼气能科学地发展,增强后劲,加大对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技术创新支持,依靠科技进步,鼓励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把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与种植业、养殖业等适用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建设进行紧密结合。

2、积极招商引资,提高畜禽粪便利用率。沼气综合开发项目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通过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所产的沼气用于并网发电、沼渣制成有机肥、沼液还田,可以加快实现生态畜牧业的进度。目前,民和牧业的沼气发电项目可以完全消化其养殖基地产生的粪便,其余规模场、散养户产生的畜禽粪便仍有大量产能,我们正在积极招商引资,尽早让沼气综合利用项目落户,以真正实现畜禽粪便的零排放、零污染。

(五)扶持龙头,带动农户。

1、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示范带动的原则。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畜产品生产加工模式,大力推进畜牧业生态化、标准化生产。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充分利用畜牧业资源,如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将畜禽粪便制成生物有机肥或生产沼气等以消除畜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禽畜养殖零排放、粪污还田培肥地力、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粪便无害化、环境生态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和产品绿色化。

生态畜牧业范文4

1.1优势

(1)独特的地理位置。织金县地处东经105°21′-106°10′,北纬26°21′-26°51′之间,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毕节市东南部,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县城至贵阳157km,距安顺95km,距毕节144km;与国家级开发区贵安新区毗邻;东邻平坝、清镇;南连普定、安顺;西接纳雍、六枝;北接大方、黔西。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西长82.5㎞,南北宽66.0㎞,最高海拔2262m,最低海拔860m,县城海拔1319m,总面积2868km2。(2)良好的自然气候环境。织金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436.4mm,降水丰富,雨热同季,40%~45%的降雨分布在5~8月;年平均气温14.1℃,≥10℃积温4593℃,极端温高33.2℃、低-5.9℃,年均日照1031.9h,无霜期343d,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雾天多,霜天少,四季分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50.01%,是植被保持最好的咯斯特地区之一。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繁多,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生物资源库。(3)丰富的饲草饲料与畜禽品种资源。据调查统计,全县饲草种类主要有鸭茅、百脉根、金雀花等11科42属259种;主要灌木及半灌木有马桑、过路黄、榛子等14科27属116种。拥有各类草原面积5.01万hm2,年产草34.68万t;耕地3.93万hm2,年产秸秆51.36万t,产饲料玉米11.49万t、饲用马铃薯(折粮)6.33万t;耕地种草年产鲜草30万t。优良畜禽品种资源贵州黑山羊、贵州半细毛羊、织金白鹅等品种列入《贵州省畜禽品种志》。(4)较好的畜牧业发展基础。2013年,全县草食家畜存栏15.36万头(匹、只),其中牛10.89万头,马0.60万匹,羊3.87万只;生猪存栏15.69万头;家禽存栏211.60万羽。草食家畜出栏4.62万头(匹、只),其中牛3.10万头,马0.53万匹,羊0.99万只;生猪出栏8.54万头;家禽出栏209.79万羽。肉类总产量达3.80万t;禽蛋产量达0.23万t。实现牧业产值10.2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6.15%。各类规模养殖场(户、小区)达3316个。有比较完善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动物防疫系统和县、乡(镇、街道)动物卫生监督系统以及县检测检验化验室;县有草原管理监察与畜禽种质资源保护机构。全县设冻配牛改点76个,猪改点86个,羊改点4个,畜禽良种覆盖率达70%以上。(5)明显的区位优势。织金是国发[2012]2号文件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的“黔中经济区”和“毕节兴能源资源富集区”的规划区域,处于结合部,并纳入贵阳1h经济圈。境内有省道S209、S307、厦蓉高速、赤望高速、黔织高速、普织高速、黄织(织毕、织纳)铁路、林歹铁路通过;支嘎阿鲁湖、东风湖航运建设稳步推进;机场筹建已进入项目报批和选址勘测阶段。公路、铁路、航运、航空“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将在“十三五”期间形成,该县即将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

1.2劣势

(1)资金严重缺乏。该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大规模发展养殖,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国家扶持有限,贷款门槛高,融资困难。(2)基础设施滞后。按照相关规定选址规划建设的养殖场或改(扩)建养殖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养殖场建设不规范,发展空间小,改造难度大;分散养殖圈舍低矮简陋,防寒保暖、通风透气、排污性能差,多与人居仅一墙或几米之隔,甚至有的畜圈门设置于房屋后面或房屋墙壁内,畜禽出入需从人居室内通过。(3)饲养管理粗放。草食家畜重视放牧,忽视舍饲补饲;其他家畜有啥喂啥。导致家畜生长发育缓慢,商品率低,养殖效益不高。(4)产业链条短。几乎所有养殖场都只搞养殖,不搞运输和屠宰加工,所养畜禽均靠商贩上门收购或赶运至就近集市销售,全县仅有正常运转的生猪屠宰场1个,“熊家场腊肉”、“马辣鸡”等企业尚不具规模。(5)龙企牵动不力。虽然全县有万羽以上的养鸡场、千头(只)以上的养猪(羊、兔)场和百头以上的养牛场,但这些场都于近年建成投产,尚不具大规模辐射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

1.3机遇

(1)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大。织金是全国商品牛基地县,贵州省科技扶贫种草养畜项目实施县。国家实施的“北牧南移”政策和畜牧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动物防疫补贴、病死尸无害化处理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助等惠农政策都将直接惠及该县畜禽养殖场(户、小区);黔府发[2014]26号《关于加快推进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地方财政支出预算中,将35%以上的农业发展资金用于畜牧业”,要“充分利用各级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外援农业项目资金等,重点扶持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毕节市委市政府、织金县委县政府已把加快推进山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列为“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重要抓手之一。这些政策措施为织金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市场前景看好。随着织金交通优势的日趋凸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旅游人数的迅猛剧增以及该县“千亿元级”产业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暨贵州最大服装生产企业“东伟服装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相继建成投产,除可召回织金20万在外打工青壮年人回乡创业外,还能吸引20万~40万人前往该县兴业。近200万人的日常消费,必将推动该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3)发展高端食品基础良好。随着国家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和受地质灾害影响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大量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交通闭塞和不宜居住区域农户将逐渐往集镇、园区、公路沿线迁居,在农户迁出区域留下了大量不再利用的草原与耕地,这些草原、弃耕地及其区域内的水源极少有人畜到达,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无污染,是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的宝贵资源,同时该县具有开发绿色、有机食品的技术与经验,为满足市场消费需求,有关部门在上述区域再度研发出绿色、有机食品的时间近在咫尺。(4)牧业招商成绩斐然。织金县委县政府在“突破大项目,重点抓招商”方面成功引进上海冠森、贵州牧野、贵福、为民等龙头养殖企业落户织金,必将对织金的畜牧业产业发展起到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5)促进农牧业有机结合。畜牧业前接种植,后连加工流通,是粮食升值的重要方式,是大农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主导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畜牧业,在将作物秸秆、子粒、草原牧草转化为畜产品的同时,还可为喀斯特山区提供耕作、运输和为种植业提供量多质优的有机肥源,减少化肥使用,增加土壤肥力,促进农牧有机结合、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推动加工与流通业发展,从而可拉动投资,吸引多元化投入。

1.4威胁

(1)投资风险。畜牧养殖业是一项前期投入大、生产周期长、风险较高,回报慢的弱势产业。常受疫病侵害、饲养管理技术落后、饲料价格高涨、畜产品销售市场疲软、资金链断裂等因素影响。(2)疫病威胁。近年来,受无序引种、免疫不到位、滥放牧、食用病死畜禽、乱丢乱扔病死尸等多重因素影响,动物疫病已经成为制约畜禽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给防控工作带来严重困难。(3)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消毒、防治(保健)用药、日粮组成多样化、饲草饲料(水源、养殖场地)污染、监管不力等原因都可引起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4)养殖污染威胁。养殖场选址(规划设计、建设)不合理、滥放牧、随意丢弃病死尸、任意宰杀畜禽、粪便乱堆积、污水乱排放,都将对人类以及其他动植物环境和畜禽自身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2发展策略

2.1SO策略

(1)依靠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通过分析,在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的各种优势中,最能直接推动织金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优势首先是饲草饲料与耕地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利用,可有效提高山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能力。按照《织金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规划(2010—2020年)》,通过实施天然草原改良、林果茶园(坡耕地、冬闲田)种草、耕地“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划区轮牧、秸秆综合利用、青干草调制,进一步扩大人工草地与冬闲田种草面积,提高产草量与载畜能力,加大实用技术与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提高优良畜禽品种的覆盖率,同时加快推进绿色、有机食品的研发进度,尽快让该县的有机食品在消费市场重振雄风。(2)加快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草食畜牧业比重。根据黔府发[2014]26号文件“稳猪、保禽、突出发展牛羊”的基本思路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改善,健康理念逐步深入,对牛羊肉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将逐步攀升的市场供需前景,利用国家扶持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资金、集团(对口)帮扶及其他资金,加快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充实完善现有黄牛改良体系,加速黄牛改良,建立商品肉牛杂交生产体系,形成一批杂交犊牛生产体系;努力推广羊的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技术,在牧区引进波尔山羊、努比亚等种公羊改良贵州(本地)黑山羊,在农区引进饲料食谱广、产羔多、净肉率高、适应在高温高湿地区舍饲的湖羊养殖。大力扶持发展牛羊生产,努力提高牛羊产业在畜牧业结构中的比重。

2.2WO策略

(1)抢抓发展机遇,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政策扶持与项目拉动。一要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体系,切实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二要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县有关加快推进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山地畜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扶持饲草饲料、畜禽良种体系、动物保护、标准化牧场建设等方面的补贴。三要积极探索利用金融资金支持山地畜牧业发展的担保方式和财政贴息办法,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发展的贷款额度。四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财政、金融、集团(对口)帮扶等各方资金向生态畜牧产业倾斜,不断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五要扩大畜禽养殖保险范围,提高政策性保险的覆盖面,增强抵抵御市场和疫病风险与自然灾害的能力。共同加快推进该县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2)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当前,虽然县设有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乡(镇、街道)设有畜牧兽医站,村配有动物防疫员,但从事本专业的人员不足、年龄老化、技术力量薄弱、设施不配套、办公(执法)条件差、村级防疫员补助标准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动物疫病防控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因此,要适当增加村级防疫员补助标准,稳定防疫员队伍,加强县、乡(镇、街道)畜牧兽医机构、设施和作风建设,召回抽借的专业人员,充实专业人员和管理队伍,开展技术培训,增强业务技能,全面提升综合防控能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与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用充足安全的肉蛋奶丰富万家餐桌。

2.3ST策略

织金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面临生态环境与引种威胁。该县正在利用新农村建设资金开展农村房屋、道路改造,改厨、改厕、改圈,将村寨圈舍集中规划建设;农(牧、林)业、水务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粮增工程、草畜项目、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等项目资金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广泛开展优质高产饲草饲料的种植与利用,积极推广优质青干草粉(草块、草颗粒)的调制加工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鼓励支持标准规模化养殖;加大政府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严格引种制度,对所引品种不适应当地气侯环境,造成严重损失或未按程序申报备案与隔离观察,将布病、小反刍兽疫等重大传染病引入的,将严肃问责、追究当事人的相关责任。

2.4WT策略

生态畜牧业范文5

1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生态畜牧业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多成分的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关系协调、能协同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

江夏区是国家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区)、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及湖北省优势农业板块基地(生猪)。近年来,江夏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畜牧养殖大区的优势,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突破口,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畜牧业集约化和企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并且逐步向生态化迈进,呈现出生产发展、效益增加、生态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当前,我区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规模场)92个,发展畜禽专业户2 000户。建成大型沼气工程41处,大型生物发酵床养殖小区32处,万头猪场千亩以上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园(场)3处。2010年全区生猪出栏90万头、家禽1 900万只,肉蛋产量12.48万t,畜牧业产值20.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的32.5%,增加值达到8.3亿元。

2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1)坚持科学发展,调整养殖结构。为寻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平衡点,对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调整,充分发挥比较效益。一是调整优化规划布局,将武汉外环线以内和梁子湖、斧头湖沿湖岸线1 000m范围划定为畜禽禁养区;将江夏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区域划定为畜禽限养区,将外环线以南的南部乡镇划定为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区。二是调整优化畜种结构。集中精力,专心发展生猪、肉鸡、肉鸭,限制发展草食家畜。三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家畜良种推广工程,引进美国、丹麦、瑞典冠军种猪以及印尼、印度高端种牛,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5%。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实现规模化前提下,注重标准化,2010年,怡山湾猪场、省农牧安山猪场、省畜科所猪场通过农业部全国首批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认证;巩固温氏活禽、贺站仔猪交易市场谋划生猪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巩固现有屠宰能力,积极推动中粮150万头屠宰扩能生产项目,注重“新”、“深”,培育品牌。五是调整优化养殖结构。从单纯的畜禽规模养殖,向花园式生态型循环农业园(场)扩展,成功建设怡山湾、金林、光辉三个万头猪场循环农业示范园(场)。 转贴于

(2)坚持集约养殖,续建专业小区。2010年,以“亿只鸭工程”契机,着力建设肉鸭养殖小区,先后建成单批5万只和10万只养殖小区分别为22、2个,在建8个。目前畜禽规模养殖小区92个,其中万头生猪养殖小区40个,3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12个,30万只肉鸭养殖小区32个,万只蛋鸡养殖小区4个,种禽、种牛、奶牛养殖小区4个,全区生猪、家禽集约养殖所占比例分别达到85%、95%。

(3)坚持资源循环,提高综合产能。为促进资源循环使用,将“两型”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跳出畜牧业,谋划畜牧业的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沼气能源与有机肥生产。全区37个万头生猪小区采用红泥塑沼气技术,建成3 000~12 000m3沼气池35座,采用中温发酵技术,建成发酵塔2座,37处特大型沼气池年产沼气3 000万m3。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已经建成中化东方、鄂美等4处有机肥场,年产有机肥25万t。二是积极探索以生猪规模养殖为核心,以废弃物治理利用为载体,以土地流转经营为依托,以迁村腾地建设农民新村为手段,以助农增收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先后建成怡山湾生态农场,金林生态农场,光辉生态农业园。

(4)坚持环保养殖,实现生态发展。一是发展生态化基地建设。沿山边、林边、苗木基地边、蔬菜基地边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沿湖塘库坝边发展水禽养殖,沿107国道发展肉鸡养殖。二是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和生物减排技术。在6个万头生猪小区和32个30万只肉鸭小区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同时推广应用复合微生物制剂,降低废弃物中氮、磷及有机质含量,改造空气环境,达到减排目的。三是力推花园式养殖。在现有92处规模养殖园区,广植桂花、玉兰等名贵苗木,既美化了畜禽养殖小区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坚持品牌培育,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培育一批养殖业品牌,做好产业链延伸,推进项目引进建设,增强了畜牧产业、畜牧品牌、畜牧产业链的竞争力。一是通过中粮集团、温氏集团等知名品牌企业进驻,带动我区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和快速发展。二是培育“金林”种猪、“家佳康”肉品、“自然源”蛋品等自有品牌,提升江夏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能力。三是不遗余力推进“三品”、HACCP、龙头企业、示范场等认证认定,提升江夏区畜牧产品竞争软实力。四是做好新闻宣传,多方位展示畜牧业发展成果,为畜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

(6)坚持防检监管,确保稳定发展。防检稳畜牧、经营活畜牧、发展强畜牧,是我区畜牧系统和畜牧行业一贯坚守的工作理念和发展思路。实际工作中注重两手抓。一手抓基础工作,确保两个100%,即确保农户散养基础免疫100%,规模场程序免疫100%。一手抓规范管理,确保“十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基础免疫、责任落实、工作计划、监管网络、巡查督查、检疫程序、畜产品监测、经费保障、考核奖惩等十个到位。全区2010年全年无一例重大动物疫病疑似疫情,无一例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成功检出并规范处置瘦肉精阳性猪191头。

(7)坚持助农增收,改善生产生活。畜牧业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规模养殖占比大、底盘稳,又增强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虽然历经洪灾、畜禽市场低谷期,但盘点全年,畜牧业仍然是地方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区2010年畜牧产业链实现产值48亿元,其中养殖环节产值20亿元,畜产品及饲料加工环节产值25亿元,三产服务业产值3亿元,畜牧业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养殖环节产值5 000元,畜牧产业链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产业链产值12 000元。

3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江夏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得到快速发展,但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畜牧业发展的矛盾,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与防疫监管、畜产品安全执法之间的矛盾。今后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促进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进一步合理调整畜禽养殖业布局,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畜禽养殖业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的种养结构、稳定的生产能力、与环境和谐的生态关系,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要按照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合理调整畜禽养殖布局,划分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区。

(2)进一步坚持监管并重的原则,推动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畜禽粪便综合治理要从末端治理转移到综合治理;要从工程建设转到建管并重,重在管理;要从单纯的畜禽粪便治理转移到治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要从单纯靠政府投资转到以政府引导,养殖业主为责任主体,探索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新路子,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畜牧业范文6

(1)转变投资方式。

大家都知道前几年各地为了鼓励农牧民增加牲畜头数和发展舍饲养殖,凡新建圈舍或新从外省购入一定数量的羊(或牛)给予补贴。不少人为了得到补贴,积极响应,按规定标准建起了圈舍、购回了羊(或牛),待验收兑现后,相当一部分人卖畜走人,留下了空圈,背离了这项鼓励政策的初衷。问题出在养殖户的选择上,没有把真正想养殖的选择进来,实际上真正的养殖者是不管市场行情如何,一直坚持养殖的农牧民,不是盯着政策钻空子的“投机者”。正确投资方法应该是对多年的养殖户给予棚圈建设、购畜补贴,帮助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因为这些老养殖户都是靠养殖业生存,不管政策如何调整都坚持养殖,这个基础应该保住、壮大,引导他们逐步转变饲养方式,步入正确的舍饲养殖或轮封轮牧畜牧业发展轨道。

(2)转变畜种购买方式。

现在不少地方购买畜种的方式仍在延用过去的自由购进式,既不经检验、也不管是否带病便宜就买,结果使一个地区已经稳控的疫病随着大量购买牲畜而引入,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动物疫病的控制,同时给引入地的养殖业带来了疫病感染的风险以及人畜共患病流行。正确的办法是严把疫病引入关,购买牲畜应在实验室检验健康的状态下购入,即实行到点现场检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进行。

(3)转变禁牧方式。

放牧是生产绿色畜产品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动物享有福利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畜牧业发达的地区,都是草场面积大能放牧的地区,这些地区延续着以放牧为主的养殖方式,方能满足计划经济时期的市场供应。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养殖数量不断增多,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导致草场严重超载得不到休息养生,因此草场严重退化,甚至沙进人退,这一严重态势引起了各级行政和业务部门的重视,出台了紧急措施———全年禁止放牧。可是生活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老百姓一下子接受不了禁止放牧,所以管严的时候就与禁牧人员搞“游击战”,夜间在草木茂盛的项目区偷放,毁坏草场、幼林;不严的时候继续在近于沙化的草地上放牧,致使生态难以恢复。经调研,禁牧政策最好调整为季节性禁牧,即清明(4月5日)至寒露(10月8日)为禁牧期,寒露至下年清明为放牧期。半年禁牧的好处是:①放牧期让牲畜充分享受大自然福利,既可以让老百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储草费用,同时减轻防火压力;②禁牧期正处牧草生长期,无论多年生或当年生牧草都可以多产草,正常结籽。③牲畜的粪尿可以增加草场肥力。这样老百姓看到了能公开利用草场的希望,就会逐步从不理解到理解,然后变为支持。既恢复了植被,又发展了畜牧业,同时也达到了我们建设生态畜牧业的目的。

(4)转变饲养方式。

虽然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多年来一直提倡舍饲养殖,但至今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仍占主导,靠天养殖的习惯改变不大。建设生态畜牧业,生态恢复在先,因此,鉴于目前草场植被状况即使执行半年禁牧,也还应加大种草力度,鼓励农牧民利用退耕地、轮歇地大量种植牧草,按自己所养牲畜数量备足禁牧期饲草,这是解决禁牧期农牧民抵触情绪的首要因素,只有解决了饲草问题才能实现饲养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保护恢复生态与发展自然畜牧业并进。

2搞好四项加强工作

(1)加强培训工作。

这是解决思想认识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提高全体养殖户科学饲养管理水平的一项主要工作,要把培训班办到村。培训的内容包括政策法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尤其是政策方面,要经过充分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实际的便于操作的政策条款,要明确部门职责、个人职责,健全监督机制、考核机制,保持政策的延续性。通过培训把这些内容贯彻到每一个养殖户,另外通过座谈互动沟通养殖户与政府感情,让所有的养殖户都理解、了解建设生态畜牧业的目的、方法步骤,扭转用生硬的处罚统领生态畜牧业建设或彻底限养为养殖户发放生活费来达到恢复生态的被动做法。

(2)加强疫点拔除工作。

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件大事。近年来由于养殖户大量私自调入种畜,再加上商贩的频繁活动,各种人畜共患病,特别是布鲁氏杆菌病由畜到人已经成为一大危害。目前布鲁氏杆菌病在动物方面经过几年的免疫、检疫、扑杀、无害化处理,群体流产现象得到控制,但仍有人的感染病例出现,所以要对新出现动物流产和人发病的畜群为疫点,采取血清学检验确定阳性病畜并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的办法拔除疫点,逐步净化布病。这是一项保障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但又涉及群众利益,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在于补贴资金的到位和相应政策的配套。疫点存在一天,就会有新的病例发生。因此,加强这项工作对扑灭人畜间布鲁氏杆菌病是关键的措施之一,对其他的动物疫病,也应列入拔出范围,以保护畜产品的安全、卫生。

(3)加强检疫监测工作。

就布鲁氏杆菌病近年发生情况而言,经调查大多数是引入性疫病,前面已经谈过,未经检疫私自调入是其根源。这不是动物检疫部门不作为,主要是国家不允许设路卡检疫,而调运者图省事不报批、报检所致。在今后建设生态畜牧业的进程中,一定要把这项工作重新重视起来,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各级政府要负起组织领导责任,业务部门要按技术要求严格进行,彻底扭转动物防疫由业务部门独家进行的被动局面。

(4)加强消毒灭源工作。

预防接种由于疫苗本身具有单一性的特点,打什么苗防什么病,而消毒灭源则具有普遍性,一药可以灭多种病菌,只是这项工作多年来未引起广大养殖户的重视,实践证明,动物发病是由致病性病源菌引起的,如果病源菌被消杀,动物就不会发病。这项工作在控制动物发病方面应该优于预防接种,所以加强消毒灭源工作,对保障生态畜牧业发展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3注重提高要点

上一篇审计信息化

下一篇生态经济学